播放地址

剧照

珍珠港2001 剧照 NO.1 珍珠港2001 剧照 NO.2 珍珠港2001 剧照 NO.3 珍珠港2001 剧照 NO.4 珍珠港2001 剧照 NO.5 珍珠港2001 剧照 NO.6 珍珠港2001 剧照 NO.13 珍珠港2001 剧照 NO.14 珍珠港2001 剧照 NO.15 珍珠港2001 剧照 NO.16 珍珠港2001 剧照 NO.17 珍珠港2001 剧照 NO.18 珍珠港2001 剧照 NO.19 珍珠港200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4

详细剧情

  雷夫(本•阿弗莱特)和丹尼(乔什•哈奈特)是一对自小玩在一起的好兄弟,两人对飞行都有很大兴趣,曾一起学习过驾驶飞机,二战初期,两人又一起加入了美国空军部队。受训期间,雷夫与军中医院里的女护士伊弗琳(凯特•贝金赛尔)坠入爱河。
  为协助欧洲各国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美军决定派出精英部队前往欧洲大陆,雷夫自告奋勇前往参战,并将伊弗琳托付给丹尼照顾,不久,噩耗传来,雷夫的飞机在空战中不幸被德军击落,生还可能几乎为零。伊弗琳与丹尼在相互勉励的伤痛中,萌生爱情。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雷夫并没死去,当三人重聚首时,尴尬顿生。日军偷袭珍珠港一事帮他们解了围,雷夫与丹尼决定不做情敌做战友。

长篇影评

1 ) 很好很强大

很久没写过这些东西了。因为没怎么看电影,看了也没有冲动去写些什么,但看了珍珠港,它触动了内心里的什么,所以要写些什么。
我和河马一样,觉得它很不错。好评。
感知一个电影是不是和感知一个人一样,看是否触动了自己的内心?
美国人其实很简单,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掺杂什么其他隐晦的东西。故事情节不见得很新颖,并且看到中间就能猜到结局。但我很喜欢电影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对待战争对待失却的态度,一点也不含糊不清,一点也不故作深沉,暧昧不明。战争没来时尽情作乐,战争来了,仍有那么多的热情,我真佩服影片里塑造的美国人。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让我觉得,这就是个有力量的国家,他们不会倒下,即使倒下了也会迅速站起来。 战争结束了,友谊和爱情都不会结束。我想,以友谊与爱情贯穿整个影片,是想要告诉我们,战争能考验这一切,使它们更真。伴随着战争的结束,也不知道下一次战争的开始是在何时,而美国人便是握着这样的勇气,是什么就面对什么的从容,使一个大国崛起。如果这个片子作为美国形象宣传片,一定很成功吧。犹如河马说的,假如我是一个美国人,我便为美国人骄傲。
说这些时,心里把它跟看过的 南京南京 对比。看完南京南京是麻木的。顿时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我该是为中国人哭泣,还是偷偷为那个日本人动容?看过一个写珍珠港的影评说,珍珠港里的日本人是有头脑的有智慧的,美国人把侵略自己的敌人塑造成这个形象,真了不起,你看我们从小看的抗战片,里面哪个日本人不是贼头贼脑残忍无比,形象毁得差不多的?
后来我明白了,我们一直本着受害者,弱者,受欺负的心态来看待战争,过去的一百多年的侵略史始终未能使我们的内心强大起来,未能使我们从内心里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日本人,至今也不能。这样的一种弱者心态使我们的影片的呈现出一种历史沉重感而缺失的的是对未来的希冀以及强大起来的信心。但美国不一样,它就是本着强者的心态去看待珍珠港战争的,本着一种日本人犯了我,我下次必须让日本人吃不了兜着走的决心。正是这样一种我们缺失的心态,造就了我们看待战争不同的目光以及不同的历史影片。当然,美国本来是个年轻的国家,没有历史,何来历史沉重感呢。
我想,对待过往的战争,应该记住,以史为鉴,但更为重要的是,用一种强者的心态去对待历史,真正强大起来的那一天,该倒茶的自然来倒茶,该认错的自然来认错。

2 ) 战争与人性

西方乃至整个人类的崛起,都始于伟大的“大航海时代”。让我们翻开任何一本讲述大航海历史的书籍,它一定会提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件事:正是因为向东方的陆上通道全部被封死,西方人才不得不通过航海来寻找印度。跌宕起伏的大航海时代持续了整整四百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可谓“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并最终在一场血腥的让全人类震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落下了帷幕。整个人类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任何改变人类命运的大事,无不由战争而起,由战争结束。

3 ) 只想告诉:信仰

我个人认为珍珠港拍的很好,同泰坦一样,给了我很多的震撼。

这两部片子都让我了解了西方主义中的人性价值观。这个我不细说。

在珍珠港中,我理解了他们对人本身价值的看法,对信仰的看法;在罗斯福的镜头里,我又被深深的陷了进去,他不愧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说说对信仰的看法吧:不知道大家记得在片末,那场最后的对日轰炸中,他们在出发后,在去东京的飞机上,上校(忘了名字了,就是那个总领队的)问了架机员一句话,“你有信仰吗?”,架机员回答:“我以前不信,但我现在开始相信”,然后他做了个祈祷的动作。
一来一回一次简简单单的对话,却道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品性,没有那个人是不需要依靠的,哪怕那依靠是虚无缥缈的。看到这里,我自己也从此从以前的全无神论者,转变为有了自己信仰的人。(提示:信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其实,当代的中国,很多地方就是缺乏了自己的信仰目标,不是么。

在说说美国伟大的罗斯福总统,下面是影片中的一小片段,但,让我彻彻底底的对他树起敬意。

海军上尉:但我们不能无视危险,总统先生。如果日本继续进攻,他们可以打到芝加哥。

罗斯福:
先生们,在我双腿残疾之前,你们大多还不认识我,
那时,我强壮、充满自信。
现在我时时刻刻在问自己,问为什么上帝让饿哦做在轮椅上?
国民流露出失落的情绪...而你们也是如此。
我想可能上帝就是让我,
提醒大家永不放弃,决不低头!

陆军上尉:总统先生,恕我直言,您的要求是可不能做到的。

这时,罗斯福总统,推开轮椅,缓慢吃力,物理疼痛,但很坚决的让自己硬是站了起来,在那句坚定的“别扶我,乔治,别扶我”下,他的这一举动征服了所有的议员,然后,很有征服力的说了一句:Do not tell me,没有不可能。
就是这一句征服了我,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的魅力,这句震撼的魅力。让我透过影片了解了罗斯福。同时了解了这部片子对西方人性的阐示。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喜欢Titan,这是我上大学后重新看片,才有的一些个人看法。

他们让我开始喜欢了美国大片,特别是故事片!

4 ) 拍摄技法


影片珍珠港拍摄技法分析(电视编辑课作业)

影片《珍珠港》是美国好莱坞于2001年出品的一部以二战为历史背景的一部战争大片。影片集中讲述了美国两位飞行员的深厚友情以及二人与一位女护士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以二战中著名的日军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为时间背景,加之以唯美的、富于表现力的镜头和激烈、富有冲击力的战争场面,为这部商业电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影片由好莱坞著名导演迈克尔•贝执导,他所导演的《永闯夺命岛》和《绝地战警》等动作片都带有浓厚的“迈克尔•贝”特色,即富有英雄气概的主人公,优美艳丽的景色和惊险刺激的打斗场面等。《珍珠港》这部影片也不例外,影片宏大的历史背景是吸引人们眼球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影片中体现出来的炉火纯青的拍摄技法也是可圈可点的经典范例。
历史背景是对这部影片的剧情和氛围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富于表现宏大历史背景的场景和段落充斥整部影片。不难发现,片中的日常场景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全景、中景和近景都是仰拍,间或平拍。这样的拍摄方式是由整个故事情节的背景和基调作决定的。影片的主要线索虽然是主人公们的爱情故事,但是故事的战争背景是无法脱离的,所以这样的拍摄方式将剧中人物推到了历史人物的高度,也让观众有“仰望历史”的感觉。
影片中在表现白宫会议室罗斯福总统出场时,将机位放在走廊的地毯上,使镜头正对着会议室,然后总统轮椅的轮子入画转角,由人推着走进会议室。这一镜头的上一镜头是俯拍白宫的移镜头,下一镜头是总统入画的近景固定镜头,它在这里起到了渲染凝重气氛和设置悬念的作用。这一镜头的画面比较暗,配合轮椅的闪光会给人压抑,严肃的感觉,而这种方式的人物出场也会给人带来悬念和好奇。它用“人物未知”和总统的代表性暗示了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暧昧不明却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故事的后半部分,美国因受到日本的袭击而决定奋起反击加入战争。同样是在白宫会议室的场景里,总统在发起反击的问题上遭遇官员们的阻力,为表现问题讨论过程中的胶着、复杂的状态,影片中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和积累蒙太奇。在总统发表意见的时候,总统的近景或特写镜头之后,伴随着总统发言的同期声反复插入官员们的近景或特写镜头。这样的表现方式既避免了总统发言时单一镜头的沉闷,同时也表现了美国在做出这一决定的曲折与坚定。所以,这部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浑厚的历史和政治的严肃性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在制作作品时也不能抛开这些因素,而是要将它们“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作品当中去。
影片还大量使用了近景跟镜头而且伴有前景,这种方式有助于营造现场感,使观众因视觉上的跟进而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甚至是压迫感。在影片的前一阶段,军官与护士的联谊舞会上,这种拍摄方式体现得尤其明显。舞会上灯光阴暗,光影交错,镜头在人群中穿梭,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镜头与主体之间会有额外的景物等入画,这样构成的前景迫近自然,伴随着镜头的移动,观众就会置身于场景之中。这一段落还是节奏蒙太奇的完美体现,伴随着轻快的乐曲,人们在舞池中翩翩起舞。此时,镜头的组接紧凑,节奏较快,与背景音乐和场景气氛相呼应,体现了没有卷入战争之前的美国欢乐富足的生活。片中另外一个集中体现节奏蒙太奇的地方是战争部分。为了表现战争场面的惊险刺激,影片在剪辑上也加快了蒙太奇节奏,让镜头的切换速度符合影片对于冲击力和战争气氛的要求。在日军轰炸基地的场景中,影片在大景别时总是使用摇跟的长镜头或是将镜头的时间延长。例如,一架飞机在浓密的硝烟中入画射击,接下来的镜头是地上的卡车、飞机等被炸弹炸飞的情景,镜头一直追踪到整个过程结束。这种做法能让观众看清毁灭的过程,这往往比残骸和硝烟更有感染力。在处理战争中的近景时,影片中通常快速切换镜头。在轰炸中医院抢救伤员的场景,为了表现人们的慌张和场面的混乱,影片堆砌了大量摇移不定的近景镜头,以非常快的节奏将它们串连起来。这种做法能够充分表现慌乱的场面带给人们的刺激和冲击。
历史资料转场和空镜头被频繁地应用到这部影片中来。影片中的几个大的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依靠插入历史资料的影片来转场的。在两位男主人公儿时的场景之后,影片连接的是黑白的历史资料,内容是1940年德军横扫欧洲,美国拒绝参战,其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使前后连贯不突兀。在此后的影片中,还有两次大的转场应该用了这种手法。片中另外一种大的转场方式是利用空镜头转场。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美国场景与日本场景之间的切换中。在人们以为雷夫战死,为他悼念的场景之后,租接的是一个日本军旗的镜头,然后是日军备战的场面,由此过渡到南云中一等人筹划的情节。后面日军在拟定作战计划时,这一场景的镜头落在珍珠港的海域图上,接下来就利用一个海域和礁石的空镜头转场,然后是丹尼和伊芙在海中玩耍的场面。这两处的转场前后都连接了两个较远的、差距较大的空间背景,但是在消除前后的断点,使过渡平缓上,二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5 ) 偷袭珍珠港的成本收益分析

这个题目,和电影无关,只是由这部电影的主题所想到的。对于欧洲人而言,二战的起点在德国的闪击波兰;对于苏联人而言,起点在巴巴罗萨计划;对于中国人而言,起点在卢沟桥事变;对于美国人而言,真正把“中立”的遮羞布去掉,是在珍珠港。
日本人的想法,大概是“只和朋友做生意”,以至于谈判之前假象所有人都是敌人,暗地里做足了两手准备;美国人的想法,大概是“不和敌人做生意”,在没有完全谈崩之前,生意照做,资本照样流通。这两种想法,相安无事直到珍珠港。
背景分析
西欧战场上,德军已经开始入侵苏联,同时保持对英国本土的空中火力压制;在北非战场,隆美尔将军持续推进,虽然后方的支援力度逐步减缓,但是依然可以支撑整个北非的战局。
远东战场上,日军对于北方的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并期望通过粤湘桂战役,打通到缅甸的军需补给线。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已经放弃了菲律宾,和整个东南亚。在太平洋战场上,只有关岛、中途岛、檀香山等等岛屿,而这些全要依靠太平洋舰队的保护。换句话说,当时美国逐步开始支援西线,原因就是在赌日本不敢在远东战场上有太大的动作。所以,珍珠港的失利,不仅仅是一个麻痹或者松懈的问题,而是一种战略上的对赌。
过程简述
过程简述,看电影基本都了解;况且从小学开始的历史教育,也涵盖了这方面的内容。结果,当然是美国对日宣战,直至1945年的战争结束。
日本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于日本而言,投入的成本其实不高。日本陆军当时在中国的战场上,逐步陷入了一种僵持的状态,进攻势头已经趋于减缓;而海军还需要防护东南亚地区、香港等地。对于一个本身国土面积就很有限,且人口也不算多的国家而言,突袭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两三轮的突袭,就可以让对方的军事重镇遭到重创。而在突袭之中,自己不需要投入很多的作战部队,空军和少量的海军就足够了。这个不算是以少胜多,因为对方尚未做好准备;在真正的攻击性部队上,日军采用偷袭战术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当时最高的成本,我认为是信息成本。美国的无线电监听,日本当然了解,但是也没什么办法;如果要想迷惑美国人,除了大使佯装和美国的谈判之外,军事上要做更多的准备。计划除了要蓄谋已久之外,还要便于传达和目标明确。因为无线电静默的需要,在日军的战舰驶离美国侦察范围之后,各战舰的联络只能通过旗语和喊话进行,与军部的联系可能要完全中断。否则,一旦被雷达搜索到,计划将完全暴露。根据日军随后在太平洋战场的表现来看,零式飞机基本都是奔着自杀的目的去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基本可以归入沉没成本。
收益主要是在战略上的。收益这个词,不一定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先说增益吧,增益只要是成功的瓦解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消除了背后的一根毒刺。至少在一段时期内,美国不可能有很像样的远东水军威胁到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虽然这次进攻不是针对美国本土进行的,但是考虑到美国的幅员也比较辽阔,本土的空袭威慑力不如珍珠港。这次的偷袭,更像是在求“实地”,先占据一角再说。
再说损益,损益也是战略上的。珍珠港这一战后,日本的战线拉得更长,并且需要深刻提防来自美国本土的背后袭击。对于本身经济实力就很有限的日本而言,挑选美国这个对手,杠杆系数很大,既有可能步步为营,解决美国,帮助德意在西欧进一步确立优势;又有可能惹祸上身,自己陷入远东的泥潭不能自拔。日本缺乏考虑的地方,是对美国实力恢复速度的估计。美国之前并未真正参战,虽然经历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代,但是在罗斯福的“新政”效应下,经济正在逐步走出紧缩的状态,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大发展,加速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因此当美国名正言顺地对日宣战后,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和美国陷入了一场苦战。加之美国舰队的全球封锁,日本的对外贸易,基本限于东亚和南亚次大陆。对于本身就是外向型经济体的日本而言,原材料是最大的短板。短板出现后,日本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洋,均开始呈现战略守势。
美国的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的代价,无论是对于战略还是实地,都可谓巨大。首先是太平洋舰队白白损失掉,对于太平洋战场的制衡效果就下降了很多,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威慑力从而降低到夏威夷附近,不足以对日军产生致命的威胁;其次,宣战后美国还要支援欧洲战场的“友邦”,同时要防备日军对美国本土的打击,在夹缝中更难熬;再次,是信心的丧失,当所有人都以为美国不必作战的时候,日本人成功地教育了一下美国的政客们,全美当时的“悲观主义情绪”蔓延,在血的教训面前,美国的青年们终于明白了“英雄”还是需要流血和牺牲的,这和脑中的幻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国内的经济需要提振,另一方面还要向外输出革命,美国为赌局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收益方面,从二战的结局来看,无疑是正面的。美国青年的参军热情被全面鼓动,军队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参加盟军的各项战役,于是巴顿、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这样的将领们,终于有了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艾森豪威尔还成功地竞选成功美国总统。在国内的经济上,罗斯福在国会授权的战争状态下,更为广泛的行使自己的总统权力,凯恩斯主义终于成功的成为了美国的主流经济思想,并一直被奉行到70年代的“滞涨”期之前。在军事工业的刺激下,美国的科技和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MIT为首的科技名校,逐步成为了美国教育的代名词。从全球来看,虽然不参战的话,美国的第一大经济体地位会更加稳固,但是参战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了经济数据的价值,而是话语权的提高。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美苏争霸,以及随后的北约组织,完全让欧洲退出了和美国的竞争行列。借助对日本的占领,美国至少从目前来看,已经不可能再出现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收益,直到现在都还存在影响力。

6 ) 乐评

尽管每一个看过的朋友都告诉我这是一部烂片,媒体也是一致地口诛笔伐,但我还是因为无聊和某种不怀好意而在某一天的下午忐忑不安地将它放进了光驱。感谢那天下午晕黄的阳光,在那一瞬间与电影中麦田的沙沙声一起重置了我关于光线、时间与童年的遐想记忆,那一刻我知道我会喜欢这部电影了。

  首先我必须要说说影片的配乐。其实很大程度上打动我的是影片的音乐,啊!那音乐的美对我来说是致命的!
  在没看电影以前,我是绝对不会去买这个电影的原声的。因为凭着以往的经验,用脚子头想我也会知道这种战争大片的音乐一定会是那种震撼爆棚的大部头的。可是凡事总有万一啊,《珍珠港》居然就是那种万一。虽然也有那种剧烈的声响,但或许是做得不好吧,又也许是用得比较少,基本没引起我的注意,那也就谈不上反感了。

  还有就是因为主旋律是一段优美得不得了的音乐。听过的人一定会想起一部电影的,那就是《走出非洲》,那部让人心碎而迷恋的影片,它们的音乐惊人地相似。在影片的一开头,两个小男孩在麦田里玩飞机时,它就悄悄地潜入进来。简约的弦乐水浪般轻柔地徘徊,忧柔的钢琴多情地轻诉,不时推入的低频乐声缓慢而庄重。钢琴和弦浪分别代表着男和女,而低频的乐声自然就是战争了。男和女不停地低语着,合应着,在战争的阴影中跌宕起伏的感情充斥着离合的悲伤无奈与真心相爱的欣喜甜美。


  不似威廉姆斯《辛得勒名单》严谨刻板的大部头般艰深爆棚,也不似霍勒《铁达尼》般的合成器泛滥过于通俗煽情。汉斯热默的音乐有着全古典的结构却十分的简单随心,抛弃庞大的交响铺排专一于情感的表诉,显得高贵而抒情。无论是在儿时的麦田里还是在离别的火车站,在同飞的蓝天上还是在相爱的洗衣房,那音乐都有如秋日的阳光般,充满金黄、温暖的甜蜜而又带点伤感、细腻的怀旧,美得让人掉泪!

  再说说演员吧。大凡商业片,演员都是成功的最重要元素的,这也是为什么大牌明星的身价只升不降的原因所在。在《珍珠港》里的三位演员都可称得上是俊男美女了,虽然除阿佛莱克外另两人名气不大。但是有《铁达尼》成功捧红半红不黑的莱昂纳多和温斯赖特的例子在前,当然让人尽相模仿了,更何况这是一部无论剧本结构和拍摄模式都几乎全奔着《铁达尼》而来的影片。阿佛莱克的男一号英气、憨直而鲁莽善良,基本不过不失,当然没赶上莱昂纳多的锋芒了。值得一提的是乔什哈奈特演的男二号和凯特伯金斯演的女主角。

  乔什的男二号腼腆、内向、优雅、伤感,气质非常好,而且很有四五十年代的那种军官的整洁文雅的怀旧味。在对“死去”好友的女友心怀爱意时,他把人物那种初涉爱河的兴奋、喜悦和背叛好友的彷徨、自责两相煎熬的心情演得十分到位。而同阿佛莱客之间的兄弟友情无论是在和谐和争执时他的那种坦诚与刚正都多少有点让男一号失色的,以至于我完全希望最后得到爱情的是他了。争执的中心人物自然是女主角了,其实起初见到女主角海报时,是深为她外形的过于死气沉沉和脸上的些少雀斑而不满的。可是就是这个外表平平的姑娘,却用她的迷人气质征服了我(商业片嘛,自然是偶像魅力第一咯)。其实一般的商业片的女主角可以在男主角死后改嫁甚至男主角没死也可以因为某些原因另嫁他人的,这样反而更添两人爱情的凄美动人,只要她没有移情,这一般是商业爱情片的大忌,男女主角必须是相爱始终的。可是这个女主角十分的不简单,在男主角“死后”,居然能够即时的爱上他的好友,而且影片给了他们很多恩爱的场面(甚至比同男主角在一起还多)表达他们的真心相爱不是为势所迫。就是这份心思使这个女主角可以从众多商业片的花瓶中跳出来,显得有那么点的与众不同。而且,凯特伯金斯的表演也是非常好的。在先得知男友死讯几天后才收到男友从战场上寄来的信时,她的那种欣喜而痛苦的迷离眼神像极《情书》中博子收到女藤井树的回信和女藤井树看到男藤井树给她的画像时的表情,那种得知爱意却人鬼疏途的无奈与悲伤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当选择了另一个人后前男友却突然归来,她兴奋地与他拥抱后脸上滑过的阴影和失措的泪水却又让我不禁然地想起了喜爱的另一个女演员朱莉叶奥蒙德(《燃情岁月》《西伯利亚理发师》),那种为了追求幸福而背叛或者是遗弃了爱情,在看到情势转圜后的悔恨与茫然的表情是一个俗世女人的真实写照,因为缺憾而更显完美!

  其实整个影片对于爱情故事的具体剧情交待得非常仓促,虽然用了很多篇幅,但主要是一些演员细节上的表演,整个爱情事件还是过于简洁有点类似于摘要似的画出个大意的框框,然后由演员去填满整个细节。这样是很冒险的,没有根本情节的吸引力而全靠演员的个人魅力虽然可以使戏剧更通俗易懂,但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肥皂剧,事实上影片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这点了。但个人以为整个影片的演员还是很出色的,起码他们的表演打动了我。每一个都是那么富有人情味,没有盲目拔高(片中没有一般战争片里的英雄,都是些有缺陷而且能力有限的凡人),也算是众多美国大片中的一个异数了。不过谁知道,影片之所以不太成功的根本原因或许就在这里呢?讨好商业影迷的煽情战争片却没有完美圣洁的爱情和让人景仰的大英雄,还会受大众的欢迎吗?而用心良苦的反类型的人物塑造想要脱离影片的通俗剧结构而受到影评人士的褒扬那可就更是不可能的任务了!

  最后要谈的是千夫所指的剧情了。几乎每个劝我别看的人最大的理由就是这个影片有个糟糕的剧本,即使要看,他们也只是劝我看那轰炸的几十分钟而已。呵呵!我看了,从头到尾,不知道朋友们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的,是把它当战争片看的吧?相对于战争片而言,前面的近两小时确实是可以称得上糟糕的,虽然不时有日本人战备的片断出现来酝酿战争的密云,但仍是不够的。战争是互动的,美国人的木纳使得这场战争一开始就失去了紧凑感和张力,而突如其来的轰炸虽然惊天动地,却因为一方的单一进攻和另一方的单一挨打(男主角的那点反攻根本就是无聊而无足轻重的)而更像是一场灾难,对,这根本就是一部灾难片嘛!《珍珠港》实际从头到尾都在走《铁达尼》的老路,甚至一开始就没想要把珍珠港事件当一场战争来拍,是把它当一次灾难来拍的,所以灾难片的基本要素应该在这里有所体现的。首先是灾难时间不可来得太早,应该在最后出现,然后是灾难来前应尽量让剧情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用爱情来营造气氛是最好不过了,而最后感情的激烈风暴要和灾难同时到来,在同灾难做争斗的同时展开感情的决战,最后双双获胜,再来点必要的牺牲和不灭的希望用以警醒观众和抒抒情。

  可是我还是认为《珍珠港》做得不好,而且最大的缺陷同样在剧本。但不是在前面,而是在后面。首先女主角的塑造不够彻底,思路有变。怎么看那些女主角同男二号在一起的缠绵片断也可以让观众认为她是爱上了男二号的。可是男一号回来后,她的痛悔的表现立马就把前面的一切推翻了,她并没有爱上男二号,她始终爱的是男一号。那么前面的缠绵还有其必要吗?剧情的三心二意使得这个原本与传统相比有些不同的女主角叛逆得不够彻底,她就不可以同时爱上两个男人吗?主流的观众说不,于是导演也就硬生生地把一个原本有点深度的女性角色塞回了传统花瓶的轨道。而这时女主角已经怀上了不爱的那个男人的骨肉,于是我就猜到两男必需有一个要死了。那就让他们在轰炸中互相该原谅的原谅,该告别的告别,该死去的死去吧,这样灾难与爱情两条线才能得以融合和贯通,才够干脆果断啊。可是还是为了照顾美国主流观众的情绪,咱不能只挨打不还手啊,让咱在珍珠港事件里展开大的还击虽然是最好的,可美国人也不敢如此公然地篡改历史呀?于是导演只好画蛇添足地在轰炸后又加上了美国报复的一幕,本该在轰炸中解决的感情危机也就只好安排在后面的报复行动中来了,以保持悬念。可是此时纵有未了的感情挣扎和精彩的空中战斗那也是无力回天了,在经历了四十多分钟精彩轰炸后的观众已经是精疲力竭、无意欣赏了,此时都盼着你结束呢。本身就也精彩不过大轰炸的结尾“高潮”戏也就只能给人一种高潮后的感觉,沦为鸡肋似的东西了。

  近三小时的大片《珍珠港》就这样闲闲地看完了,有反感的地方,但大多时候还是看得很投入,而且很多地方还是很感动的。其中有音乐的迷人因素,有演员的自然表演,甚至有剧本的某些小心思。但是也不能忽略了还有摄影的大气和漂亮,很多地方的摄影都极具心思,比如日军军舰上用的那个从高空滑过的镜头,就非常干脆漂亮,气势十足。而一对情侣共乘飞机在天上遨游的时候不禁让人想起《走出非洲》中的经典爱情,在这里天空的颜色和飞机转圜时的镜头切换以及刹那的光线都是做足功夫的,更别提大轰炸时的场面调度和摄影技巧的全面运用了。而作为好莱坞的专长的美工同样也毫不逊色。那种四五十年代特有的挺拔干净、温文尔雅的服饰在清冷的街景和金黄的阳光下是如此的怀旧。

  不过我想我对《珍珠港》的好感,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起初对它的期望值的极低。人往往就是这样,当你把所有的渴望降到最低点时,你才能感觉到让你欣喜的东西的。一部商业片就应该用世俗的眼光去看,能感动最好,不能感动那一笑置之就行,反正没指望它能走入你的生命和情感,放轻松的时候是我们最写意的时候。如果看累了沉重思考的严肃电影,那么不妨世俗地去感动感动简单的爱情与生命吧!

7 ) 信仰,对于人是多么重要

和看泰坦尼克号一样,真的很震撼,其中让我最震撼的是关于信仰的诠释。

我记得影片里有有一个片段,上校问飞行员:你有信仰吗?

飞行员回答说:我以前不信,但我现在开始相信了。紧接着,他做了一个祈祷的动作。

一来一回一次简简单单的对话,却道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品性,没有那个人是不需要依靠的,哪怕那依靠是虚无缥缈的。

在珍珠港中,我理解了他们对人本身价值的看法,对信仰的看法;在罗斯福的镜头里,我又被深深的陷了进去,他不愧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8 ) "She Loves Me."

汽笛聲聲響起,他倚著窗外,猜想著她會不會來到,
一襲紅裝,她為他送行,生死別離,却找他不見,
他狠命的拍打著玻璃,看到她的側影足矣,只是不想她失落而歸,
她終究沒能覺到,轉身一刹,美到心碎,
焦急掩飾不住心底的幸福,他輕斜著嘴角說:“She Loves Me.”
寥寥三言,寫滿了驕傲,
為她。

短评

纯情不可靠,下手要趁早。战争算个鸟,不如搞三角。

6分钟前
  • 白发生
  • 还行

选角是巨大的成功之举,狮子座的Ben扮演激进好胜的Rafe,巨蟹座的Josh扮演稳重单纯的Danny,简直是量身定做的角色。其实Danny爱上的不是Evelyn,是Rafe……

10分钟前
  • いいね
  • 推荐

童年dvd必备品,在《珍珠港》片尾,罗斯福总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自负和骄傲带给我们多么惨痛的代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认识到真的不足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取世界尊重的基础!

11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音乐极有韵味,引出美丽的爱情故事,飞行员雷夫和丹尼的患难生死情,释怀和宽容,珍珠港事件的惨烈程度,自杀性反击的决绝和牺牲精神。

16分钟前
  • 青山绿水
  • 力荐

突然想起买拷贝也拍过正常电影的...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高中某个暑假前的一天,我和F庄骑自行车去河东转了一圈,回来后教室里正播到炮弹如雨滴般落在珍珠港上……

22分钟前
  • 小魔女
  • 力荐

噢哟我的妈呀我好喜欢DANNY><买拷贝其实还是不错的啦~~

2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始作俑者山本说得也有道理,一场惨痛往往能唤醒一只沉睡的狮子,指不定这偷袭对日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迈克尔·贝还是不要碰爱情的好,好在选角成功,空战部分总把我的肾上腺素飙到极点。faith hill的主题曲试音响不错。

30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多少年前,那首歌至今绕梁三尺。

32分钟前
  • 如小果
  • 推荐

当战争片看吧还蛮精彩,这爱情让人别扭,虽然主角都挺养眼,但可能国情不同,真心不是太喜欢后面的一对,可能那里的本.阿弗莱克太帅了!

33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推荐

很喜欢阿弗莱特,帅气中自带忧郁,明明是三角恋却又不是典型的三角恋,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

35分钟前
  • 幕天席地
  • 力荐

一直不想看珍珠港,不是因为他不好看,而是因为战争片实在是太沉重了。当我终于鼓起勇气看了珍珠港以后,果然,又是一个不眠夜。炙热的爱情在最火热的时候嘎然而止,友情在生死与共中更加紧密。战争片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在战争面前是多么的无力。我想说,如果我是罗斯福,我会再日本每个角落投下原子弹,更不会在战后扶持日本,即使出于任何策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讨厌小日本,就是讨厌他们!

36分钟前
  • jacqie
  • 力荐

2001.8.17 南充立体电影院2排8号09:30票价15元。第二张电影票,第一次在电影院连看了三次,上午进去晚上才出来,买了面包、牛奶,最后一次满满堂堂的人结果最后还看哭了,成为观影史上的独一无二。 2003.10.4 60% cctv6 新津2005.5.9 学校放映室 2008.5.20 DVD home

39分钟前
  • 蒜 | BOY A
  • 力荐

虽然狗血,02年高中毕业刚看的时候还是一腔热血的。

4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史诗果然是史诗,出来就是有那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感觉~珍珠港一战中那种战争镜头不知道烧了多少钱呐,效果超好的~我觉得三个人的爱情纠葛中女主角责任最大,要是她肯多等个一两年的话……俩男主颜不算好看,但是演出来的那种美国大兵范儿真是让我心水,俩男主的感情也真是让人唏嘘,情敌还是赢不过发小

43分钟前
  • 爱智慧
  • 力荐

电影叙述的是二站期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事件,战争很残酷,很震撼,影片中唯美的爱情和兄弟情给整个影片带来一丝丝的温情,仿佛战争中的一道曙光,生活总是遗憾的,但是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

46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力荐

How to be close to you, Pearl Harbour...

51分钟前
  • 廢匪肥·老
  • 力荐

美国农民三四十年代就用飞机撒种了。资本主义社会真是水深火热

52分钟前
  • 孙此方
  • 还行

料理完花草看了导演剪辑版,想到这部电影刚上映那会儿对其完全的无感,无论是偷袭珍珠港的历史背景,还是女主角类似《卡萨布兰卡》的选择,男男两主角间的伪兄弟(基)情,悠扬的配乐和宏伟的场面,当年居然完全地嗤之以鼻。这一星的差别就是10年啊。是不是没有青春了之后比较容易被狗血打动……

53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看过很多遍了,算是二战片中较喜欢的了,当然这片主打的也不是要还原历史客观事件,也别纠结那作为主旋律的三角恋关系,买拷贝的火药桶与特效绝对让你逃不出战场弥漫的硝烟与火海,鱼雷与战舰的碰撞永远美过坦克与地雷

57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