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早川家之秋
一个传统之家,父亲再过年迈体弱,且不时私会久别多年的情人,也还是一家之主,如顶梁柱般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轮廓,这根柱子一旦塌下,家庭便面临重组,重心分散,各人何去何从,该如何在剩下的人生之路上寻找自己的幸福,成了父亲不告而别遗留下的使命。当火葬厂那个硕大的烟囱开始升起淡淡烟雾,平时不甚在意的存在此时定在每人心里留下了浓浓的印记吧。
人世无常,那袅袅的青烟,也会是我们最后的归宿。生活在平淡的琐事当中缓缓流逝,却让人猝不及防。一如既往的小津风格,色彩浓厚,达观而洒脱,转身却仍留下淡淡哀愁。对白不多却恰到好处,细致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生的选择,人间百态,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埋怨、悔恨;各怀心思。生活仍需前行。
2 ) 小早川一家
越来越爱上小津电影的画面,像一张张会动的照片。小津的画面要么是静物,要么在静物中放上几个动点。即便是两个人,小津也会尽量让两个人动作一致,尽量让画面显得整齐无比。其中父亲在去佐佐木家里的路上,街道上,父亲在中间,两辆自行车相向而行,分别走出镜头的画面让人看着真是舒服极了。即便是出现人最多的赌马场的镜头,都让我觉得丝毫没有杂乱的感觉。
这部电影风格相对轻松,有很多镜头让人忍俊不禁。大女儿得知父亲作出让过世的母亲伤心的事情的时候,女儿和父亲的对手戏,以及女儿让丈夫“你闭嘴”的那一段真是精彩极了。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儿媳妇,还在大为惊叹,怎么儿媳妇敢对公公这个样子,这是日本电影吗。后来发现是女儿,也就觉得对了。儿媳秋子为了儿子,丧夫多年也不考虑再嫁,但是也并不会觉得她过得很辛苦,或许有人会觉得她少了年轻人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但是我反而觉得她在画廊里安静的工作,安静的和儿子过生活,鼓励年轻人去追求真爱,这样的人生对她来说很幸福,或许比她接受叔叔为她安排的相亲对象过得更幸福。小女儿放弃有钱的对象,去札幌寻找一份平凡的甚至结果无法预料的爱情,真的很勇敢,也让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希望和活力。父亲到老,居然还能偶遇自己年轻时的情人,确实让人觉得庆幸,父亲的性格让整部电影充满了幽默色彩,没有老年人的行动不便、动作迟缓、虽然丧偶但还不时去看情人和私生女、不带钱就能潇洒出门到处乱晃、借着和孙子捉迷藏在女儿眼皮底下偷偷溜出去,即便最后离世,也似乎没有经历什么痛苦。所以整部电影尽管有年轻丧偶、中年丧父,但却并不哀伤,反而有很多的温馨和希望。
3 ) 禁欲原来只是前戏
这是一部不喜欢的小津作品。
原节子和司叶子宛如从 秋日和 里直接走到了这个电影里。
笠智众的出现也令人觉得煞费苦心了。
倒是三女儿令我很开眼的,小津的电影里竟然出现如此妖艳的女人啊,她如果去拍《花之蛇》该也不差吧,新珠三千代就那么默默坐在那里,就像火或明或暗地摇曳着,我好像又回到小男孩看电影明星的年代啊。艳入骨里,却不是他人在短时间内所能揣摩效效的,因为这些内媚的魅力,断然不是一天一夕所能培致的,那是一种由钻研而至体会的最高境界。总觉得女人到这个地步真是微暗之火。
里面的老爷子有些老房子着火老黄瓜刷绿漆的感觉,竟然跑去老相好家里擦地,骨头太轻了吧?那么自己的家呢?审美疲劳了?那个老相好把把污秽的擦地布丢在明显高档的和服上其实就有性的践踏的感觉,而那个老头子在他认同的女儿面前贼忒嘻嘻的讪笑更有乱伦的味道,如果有足够数量的貂皮披肩,母女二人一起服侍这个离开家庭的老爷也不见得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毕竟那位母亲对今天佐治明天汤姆也觉得很自然,反正都很大条,反正都替自己省了一些开销,哪怕只是买几个冰激凌。
空镜头也空得不利索,倒是配乐轻佻得令人莞尔。
曾提过原节子是被小津用摄影机抚摸的,这话其实很有意思,作为那么高大健壮的原节子在我迄今看过的片子里几乎所有的力气都用来微笑了,记得《秋日和》末尾她疲惫地脱去和服,我想如果从被子里突然爬出来个精壮的仲代达矢会如何呢?小津版的《他人之颜》?三船就算了,我总觉得他食欲大于性欲,田村正和吗,估计力气没有原节子大啊。原节子为什么守寡总是一幅“我不要了,多费心了”的感觉,司叶子好歹还有个札幌王子的说,不解决为什么,只能说原节子在小津面前自然不敢高潮的说。
曾经有朋友和我提及小津有禁欲的倾向,我听到禁欲这种词几乎没有不想到纵欲的,从法朗士的那个黛依思开始,如果禁欲了还找个女人在面前晃啊晃,结果只能把禁欲看作是前戏。
如果小津剥去其他的戏份专注着老爷子的性觉醒,再多的刨冰估计也没有用吧?所以,女儿们的婚事变成了卷起的和服下摆,替老爷子遮住自己想露出来的腿。
小津也是人对吧,我承认的,还是男人。
这部作品我感觉就是小津用惯性拍的东西,如果都是这种东西,小津就该被埋葬掉。
4 ) 宗方姊妹 & 小早川家之秋
为什么喜欢小津安二郎? 这根本就是无法说清楚的问题.
宗方姊妹 1950, 田中绢代、笠智众
小早川家之秋 1961, 原节子、杉村春子、笠智众
小津安二郎的这两部作品有些相似, 都是以姊妹关系为主题, 宗方姊妹是未嫁的姐妹俩, 一个新潮一个古典, 到小早川家之秋则变成了三姐妹, 一个未嫁, 一个已嫁, 一个亡夫.
宗方姊妹里姐姐陪伴得了癌症的父亲最后一次去寺庙后, 父女俩回味着"椿树花落在青苔上", 父亲对女儿说,"本以为这辈子再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椿树花了" , 这样的景况, 只有小津能拍到让我魂灵中很难触摸到的深处象抓住了什么无名的东西一样, 挠了一下.
姐妹俩争论, 妹妹说, "你喜欢的都是寺庙这样老掉牙的东西, 我和姐姐太不同了", 姐姐说, "你喜欢那些时髦的时装, 今年流行这个, 明年流行那个, 就一定是好的吗? 过几十年, 你还记得它们吗? 寺庙就一定是陈旧的吗?"
小早川家之秋就完全是古典派日本女性的美学示范, 现在的日本象这样优雅的女人到哪儿找啊, 片尾原节子和司叶子在湖滨对话, 谈到兴处都蹲了下来, 一个穿洋装, 一个穿和服, 这个姿态和下面这个DVD封面有点像, 但拍法场景就完全不同了, 小津安二郎用的是很少见的从远高位对两人背影的俯拍(被我找到一张截图, 放在下面, 我们知道, 小津镜头90%当然都是固定高度的机位), 没有理由不由分说地成为我印象很深的小津镜头之一, 秋刀鱼之味中也有一个类似的镜头让我无法忘怀, 那是女儿出嫁后, 镜头对着空房间无声的叹息....
5 ) 老无赖的生命之秋
片名概括了本片的内容,这是一个大家庭的秋:父亲死去,年轻的女儿将要出嫁,昔日的大家庭行将解体。
父亲小早川拥有一家小酒厂,现在由大女婿经营;二女儿(原节子)丧偶,独自抚养儿子;三女儿未嫁,家人希望她嫁到另一个大家族,那样对酒厂日渐凋落的生意有好处,而她,却另有心上人。
小早川是孤儿,妻子看上去也已去世多年,家中亲戚不少,来来往往的,连酒厂的帮工,都搞不清谁是谁,这个家庭人头多,关系复杂。家人在榻榻米上齐齐坐定的时候,那以小早川为核心的画面,也满是一副兴盛的样子。
可实情又如何?
小早川呢,只不过是一个孤独寂寞的老头儿,家人对他的感情有多深,他心里清楚。所以他才要去找小老婆,在孤独生活的罅隙中,偷来一点天伦之乐。他和小老婆一起喝酒,脱掉袜子擦地,俨然是这个家的男主人。
可悲的是,小老婆也不见得对他认真,那个甜甜蜜蜜地叫他“爸爸”的“女儿”,以前也曾经把另外一个男人叫作“爸爸”。她的逻辑很冷酷:“我叫他爸爸,他会给我买貂皮大衣!”“有没有爸爸,爸爸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事实最重要!”
这是年轻一代的处事哲学,不必追问“爸爸是谁”,“我是从哪里来的”,只要确认“我活着”,“我活得很好”,就够了。
父亲虽然“劣迹斑斑”(养小老婆,欺骗女儿),但有他在,家就还在,一旦他死了,家庭也就面临解体,他正是支撑这个家庭的最后的力量。
现在他死了,从各处云集而来的亲友散去之后,他的骨灰化成天上的一缕青烟之后,剩下的事情可想而知:酒厂会被兼并,小女儿嫁人,二女儿依旧独自生活,各处的亲友再难聚首,因为小早川的葬礼,是他们会面的最后的理由。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大家庭曾经的繁荣,只看到树倒猢狲散的一幕。
不过小津没有给观众一片凄惨,他豁达而幽默地讲述了这个本该有点悲观的故事。
小早川这个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奠定全片基调的关键。他不是一个长吁短叹,郁郁寡欢的老人,而是一个老顽童,甚至有点坏。偷偷去小老婆家,还要打发掉女婿派来跟踪他的酒厂帮工;死也要死在小老婆家,拖着病体,还去赌完一场自行车赛;死也是突然倒在地上,没有多少痛苦地死去。这样没心没肺,难怪妻子的妹妹都要羡慕他了,死也不是痛苦的,世上只有他最开心了。
他的内心真的那么无所谓?我们也不得而知。作为曾经的酒厂老板,家庭的核心,对自己权力的式微,他不会没有体会。对大女儿那样肆意的指责,他都不敢正面回击,而只能像孩子一样抵赖。抵赖的行为,也算是他的一种迂回的反抗吧!
他真是可爱又可气,是让子女无可奈何的父亲,没心没肺地活着,正是他应对日益萧条的晚年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中正不乏这样的老人,要没心没肺,就不妨一辈子都没心没肺,到了晚年又思前想后,看子女脸色,只会给自己增添痛苦。
死死生生,死亡开启生命新的轮回。
“无赖”老头不带太多遗憾地死去,他身后的世界已经悄然改变,但是,生命的轮回是永恒的,谁都逃不掉,今日鲜活的肉体,几十年过后,也不过是粪化炉冒出的,那一缕青烟。
6 ) 留下来的人
是枝裕和在书籍《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坦诚「比起死亡,我更喜欢关注的是留下来的人。」这部电影也一样。
电影情节:
风流成性的父亲晚年遇到了此前的初恋女友,并与其旧情复燃。然而父亲看似健朗的身体其实暗藏隐患,终于在一次外出之后,父亲突然倒下。而父亲的生病也对两个女儿的人生选择有了很多启发。
电影主题:
电影设计一个风流成性的父亲形象,父亲最终在初恋女友家溘然长逝。然而小津却并未把焦点聚焦在父亲是如何死去的,这与第一次生病时的手法是一样的,父亲的状况不给观众看,只给观众看活着的人的对话。因为与其记录死亡,不如记录留下来的人如何继续生活更有意义。
于是我们看到了死亡之后的众生相。
原节子和司叶子: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家人的期待里。受父亲启发,最后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生活
初恋的女儿:一个秦钟式的人物。虽然表面上唤他父亲,但在父亲死亡后,第一件事是感叹貂皮披肩没有得到,第二件事是和新欢男友约会。即使她在出门前再三祈祷,她并不在意父亲的死亡。而她却是剧中新潮的代表。
远方的亲戚们:和《东京物语》类似,现代社会不仅将我们物理距离隔开,相比亲人的去世,我们更关心时间。“如果早知道这样,不如当初那时候在的时候就走了还好”
这话听着很寒心,但却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对话。我的外公因为要等孩子门过年回家,生生把自己的大限之日拖到了春节之后。舅舅被疫情困住了,回不去。早知如此,不如当时第一次生病的时候就走了还好,起码那时候全家都在。
现代人,就这么虚伪。亲人去世,不说悲伤一个月,悲伤三天就已经很好了。都市生活把我们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亮点:
注意最后30分钟的摄影,原节子和司叶子两大美女在晴空碧照下的对话,堪称日本代言人,一如富士山圣洁美丽。
而众人玄衣行走在长桥上的那一幕,在脑海久久不能挥去,摄影技巧实在高超,所有电影导演和摄影师都应该看这部影片。
7 ) “秋刀鱼之味”般的人生况味
秋刀鱼之味,这部影片其实不关秋刀鱼的事。原来小津在拍《小早川家之秋》时,公司催促下一部片子,他在匆忙之下临时命名为《秋刀鱼之味》。片子要说的不是秋刀鱼本身,而是要带给人一种“秋刀鱼之味”般的人生况味。
小津安二郎惯以家庭为题材与背景,通过不加汤料的平静淡然,讲述生活的样子。固定的镜像模式,固定的人物语态,在他的电影里,悲伤也都是压抑安静的,冲突也都是微弱平淡发,可是看进去的人,心里却绝对不会平静平淡。临近结尾的逆转让人心里很难受,原以为的转危为安,却是更大伤痛的开始。小津对悲伤的展现方式也许会让很多人不习惯,结尾那段换了国产剧,绝对是一场狗血淋头的撕逼大战!
望见遗体火化后从烟囱里冒出的浓烟,河边正在淘洗的农夫农妇端正起身:“若是老人家也不算什么大事,若是年轻人就太可怜了。”“死了就是死了,然后可以托世,再来到这个世界。”“但愿如此。”又俯下身,继续手上的活路。小津对死亡的态度越发自如,一剧终了,乌鸦站在佛头上。
笠智众姗姗来迟,只在片尾有几个镜头几句台词,然而我总错觉小津导演就是笠智众,至少台词是小津桑的内心吧。生老病死,人生易过,我们都要好好活到老。
世事真奇妙啊,不到两小时的时间讲述这么庞大的家庭故事,生活细节部分刻画的完美,相比他的早期作品,更多的是空镜头的画面,以及人物对话的切换,两条故事主线的发展,一边是女儿对父亲责任的怀疑,一边是婚嫁主题的展现。最后生死离别的伤感,更是小津对现实生活的终极态度。
父女三人的情事抉择,因父亲的生命之秋,在姐妹二人四组蹲身闲聊中一一了结,父亲的老如顽童,姐姐的淡定知足,妹妹的随心之选,均是小冿世事看透后的禅悟心照,底蕴则仍是平和之下的悲凉,感伤之外的豁达。
构图和色彩都是看似不经意,然而却极具匠心,画面特别漂亮,可以想见在大银幕上得有多好看。虽以死亡结尾,家中各人的琐事也并未尘埃落定,但也跟小津其他很多片子一样,给人向往生活、感激琐碎之感。
讲究
8/10。看了小津3部作品,感觉人物刻画普遍不鲜明,景别始终保持在中景视距,善于用精美的空镜组合将日式家庭结构印在观众心中。故事千篇一律到烦躁的程度,这部还讲得稍乱,但不可否认,他是个手把手教你如何用文静端庄的构图、贴近真实的动作细节、恰如其分的机位设置和镜头长度化简朴为亲切的大师。
本来无一物
这样调调的片子没有导演再能拍出来了
即使是这样的家庭片 小津用蒙太奇设置故事小悬念 小高潮的手法还是很高明
子女婚嫁与长辈丧葬一样,都是旧家瓦解的仪式。以往小津电影的结尾,是嫁女后的孤独,而本片则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地以嫁女为副线,将死亡这一最恒久的孤独以最恬然平静的方式,安放到剧情的终点。但《小早川家之秋》看到最后并无感伤,反而生出羡慕。下午还与孙子(其实是女儿)捉迷藏,晚上在久别重逢的情人身旁溘然而逝,也不担心儿女,也不牵挂家业,无忧无虑,兴尽人返。人生有这样的结尾,复何憾恨呢。烟消火灭,无非春秋代序。
1。唯一一部东宝拍摄电影,舞台设定转向关西,不少非小津作品的新演员,性暗示与喜剧性的融合,叙事线多重等原因,让本片在小津作品中显得极为特殊。2日本房屋成为游戏的空间。3关键人物衫村春子如《麦秋》般依然成为作品基调的转折点。4 新珠三千代和司叶子到底哪个更好看的终极纠结…
嫁儿媳和嫁女儿以及一个家族的相关。
小津每拍过四次婚礼之后,就会去拍一次葬礼。这次轮到了酿酒屋的主人万兵卫。中村雁治郎的角色无论浮草还是小早川,都属于小津价值标杆笠智众的绝对相反,即使与那几位拿老板娘调笑的酒友大叔相比,也生生多出一个色胆。于师傅,或者命丧黄泉,或者戏班散伙,被小津剥夺了幸福结局——当然演绎的过程仍要维系在和缓温喜的调性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村雁治郎的两个角色都属于民间小企业主,而非小津电影传统男主通常所具有的那种大企业中高层主管的职业背景?影片结尾小早川家族酿酒作坊被大企业并购也被描绘成仿佛不幸中的万幸。这种“崇大”倾向是否为日本文化所独有?好莱坞等西方电影中,大企业往往是无良逐利、阴谋吞并、阻碍科技进步等资本原罪的代名词。(2017.03.02. )
編劇的教科書,空鏡頭已經無懈可擊到入禪的境界了(一般鏡頭的構圖也無可挑剔),結尾笠智眾亂入有點畫蛇添足,以及這部的配樂應該是小津作品裏面最糟糕的一部吧
人到底还是要化为一缕青烟入云端。
小早川家之秋 The End of Summer
4星半。笠智眾在片中几乎是一闪而过。
看似无常,实际却一切皆已注定。小早川家之秋,三重含义,其一是寡妇秋子的相亲再嫁故事,其二是遇到旧爱的公公随性生活的暮年,其三是小早川家族产业面临夕阳,可能需要兼并。葬礼带来典型的、凝重的向下式收尾,再嫁成荒、人老离去、产业艰难。所有人扰扰纷纷一生的奔波,片尾火葬场升起的一缕青烟。
8.8;那些空镜真是出神入化
特么的没有人讨厌小津的角色总是无时无刻的微笑吗?
人物关系有点乱,支线有点多,但是明显看到小津的彩色片手熟了。后30分钟极好,笠智众和望月优子的酱油打得真破坏感觉……
过年走亲戚的时节,看小津的电影挺合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些人物这些情节,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很多,甚至不乏较之更具戏剧性更狗血更给力的…但只有小津,能将这种个体的孤独私欲与家庭的温暖可贵,同时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太多的作品能较好地把握前者,却往往让后者流于煽情的虚假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