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80年代初期,河北农村青年群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决定与村中三个伙伴去到北京闯荡挣学费。但下海经商之路的漫长,与大城市的格格不入让他们感到很迷茫。为了生存,学习,和未婚妻梅结婚,远离父母争吵,群子坚持着。群子的父亲曾经梦想成为建筑师,但是大时代让他未能如愿以偿。一代又一代为实现理想继续奋斗。
是一部导演向其长辈奋斗史致敬的片子,充满了导演的个人感情色彩,也代表了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去回望那个时代的人的怀念。那一代人的奋斗史有正面值得褒奖的艰苦奋斗和勤劳勇敢,也有负面方式的体现,正如片中展现的那样,吃餐桌剩饭、偷抢羊肉串、乡下人略微的虚荣,或许在当下看来比较出格的,也正是那才能激发那一代人的潜力;只不过若是亲历者去回想TA的奋斗史,或许会选择来看这部片子,但却无法与人分享那段艰辛甚至有些腌臜的心路历程。
永远不要相信中国乡土文学,中国文艺片。因为他们都是献给父亲的,因为父系是有宅基地的,是你永恒的靠山,只有母亲是一无所有的。
本来看农村孩子进北京打拼,每天找不同的买卖做,睡大街,真的很有意思。而且父亲家暴、不支持小孩读书、钱都拿去赌博,还让人同情了一下孩子的家庭环境。
结果最后片尾简单表现了一下父亲曾经有个建筑师的梦想无法实现,仿佛爸爸也年轻过,也有柔软的一面,也是个活生生的复杂的人,就在片尾打了个“献给父亲”的字幕,就结束了,真的让人恶心和愤怒。
为妈妈受到的苦难不值!
妈妈在哪里?妈妈被打是她活该了?妈妈不配有梦想吗?妈妈不能小时候想当明星吗?难道就不伟大了?活该是个工具人啊?妈妈想离婚的时候爸爸说“孩子谁照顾?”爸爸也知道孩子是妈妈的弱点啊,要不是妈妈拦着爸爸赌博,小孩能有钱读书吗?要不是妈妈,家里钱都被爸爸输光了。
所以你爸对你再不好,不借你自行车,不支持你上学,都没关系,反正等他死了之后有宅基地传给你,反正你发现他曾经想当建筑师就可以去幻想他能理解你,所以电影就献给他是吧?这就是农村的逻辑吧。而妈妈本身一无所有,甚至不配在你眼里是个人,对你再好也没用。
春天的麻雀是最瘦的,刚刚挨过漫长的冬季,身体需要更多的营养来补充,春天虽然预示着大自然里一切事物复苏的开始,但在现实的生活里,能真正用来填饱肚子的食物并不是很多,春天不像夏天有那么丰富的物种,更比不了秋天硕硕果实丰收的时节,片中窘迫的农村生活,一方面是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一方面也为四颗年轻的心终于蠢蠢欲动打下了伏笔,就像在去北京的路上救下的那只小山鹊,身体上的虚弱也丝毫抹不去飞向天空的勇气,春天看上去很美好,但美好的后面,生活中所有那些实实在在的艰难就是那么残酷的摆在你的面前,等着你去面对。
四颗年轻的心,四只不知前途是生是死的麻雀,他们能仰仗的,只有那份对广阔天空的无限憧憬的心,这种心才是春天的真谛,是青春为何总是如此光彩照人的筹码,群子的父亲是一个十足的混蛋,整天赌博,二儿子要交学费,他嫌贵,让二儿子不要上学了,大儿子揣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硬是没有勇气拿出来,因为在父亲的眼里,家里两个大人、四个孩子,穿衣吃饭是头等大事,这些大事都是需要花钱的,而上学这件事,无疑是非常浪费钱的,更不用提大学了......,大学----群子说不出那对他意味着什么,只是隐隐觉得那是他人生春天即将来临的一个符号,那代表着未来无限的可能,于是群子没有说出大学的事,他决定先去北京看看,看看那个可能让他找到属于自己天空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群子向父亲借自行车,父亲不同意,而父亲在这个本已显得窘迫的背景下,刚刚买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在那个夜晚照明还需要点油灯的时代,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绝对是一件十足的奢侈品,群子父亲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家庭大院为背景的镜头下,群子娘总是在干着各种各样的重活,而群子父亲无一例外地总是蹲在房前鼓捣他那件奢侈品,因为这件奢侈品不可以有一点瑕疵,哪怕他的儿子们没有学可上也没关系。
群子的父亲属于那种失去了春天的人,自暴自弃一生,临终时才回光返照般突然清醒,告诉儿子们:其实春天一直都在,你得到或失去的是只是你追寻春天的那颗心。
俺是七零后,祖籍是北京,本来片中四个主角的生活经历和俺并没有交集,但影片还是让俺深深触到了那个年代的痛以及无论何种困境下,年轻的、无所畏惧的心终将所向披靡,四个主角在长城上憧憬未来的画面,俺很感动,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口袋里已经没有了继续住澡堂子的钱,明天早上也只够吃油饼和豆浆的时候,那份拥抱天空、拥抱未来的心境却没有一丝丝改变。
“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这句歌词暗示着每个人曾经拥有过的春天,我们并不是没有一丝丝改变,我们只是无限爱恋地希望是这样!
还是可以的一部片子,比较真挚,特别是看肉包子而不得的眼神
那个年代的北漂都好苦啊!
拍得太简单了 彩椒西红柿那段真讽刺
青春美好的回忆,恋恋不舍,点滴在心……
质朴是质朴,可这怎么绝大部分就是在贩蔬菜瓜果啊?
看上去似乎是追忆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青年追逐梦想的艰辛和勇敢,但是基本功不扎实,前期社会调查做得不充分,有很多不符现实情况的描述。80年代能买得起两辆自行车的河北农村家庭,会穷得让孩子辍学?80年代谈恋爱会这么大大方方?
时代感还原的很好
早期的北漂
很好看,除了邓丽君的歌做bgm和结尾的字幕有点刻意了,其他的都很好。平凡的故事,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但是很有人情味儿。
“谨以此片献给父亲”………我父亲赌博、打我妈、不支持小孩读书,但是因为有当建筑师的梦想,所以是个好父亲🤮🤮妈妈呢?妈妈不配有梦想吗?妈妈就没年轻过吗?妈妈被打活该喽。如果没有片尾这行字,可以打4星,在北京的经历还是很有意思。千万别相信国产乡土片,包括乡土文学,这价值观吐了。
还建筑师……最后强行洗白他爸让人无语。一个叫儿子不要去读书,儿子要去北京闯却只想到家里没人帮忙的自私鬼,才说完没钱交学费,下一个镜头就是晚上聚众赌博。摊上这样的爸真难有春天,还好最后离开了,真的去闯荡了,才有一片新天地
众多大款的发家故事
八十年代的苦难和美好都没表现出来。
也就剩乡音了
结尾为什么要强行洗白废物爹
看得出导演在很努力的呈现出时代感,但是由于自身的审美和资金的局限,才达到了目前的最终结果。
立意挺好,感谢闯荡北京的父辈人民,改变了家族命运。但是我一直没理解,乡下父亲有那么大的志向做建筑师为什么不付出行动,天天在家喝酒和老婆吵架,还对大儿子的要求推三阻四,后来却主动把自行车借给二儿子,还不如干爸干妈一家对大儿子好,这个父亲的人设我没懂。
场景还原得较好以为,没看出来更多的感情表达,整个故事没有冲突显得很平。
为导演的真诚打五星。演员都是九零后,为了晒黑去屋顶上光着脊梁晒背,去体验生活,虽是小成本但为了一个蜡烛的戏准备灯光五六个小时。不够精美,但诚意满满。我可太喜欢那个小胖子了。祝愿导演和演员们自这个作品之后,像春天的麻雀一样飞到更远更高的地方。
拍的还挺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