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上海之夜1984

喜剧片香港1984

主演:钟镇涛  张艾嘉  叶倩文  田青  李丽珍  成奎安  文隽  胡枫  

导演:徐克

 剧照

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2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3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4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5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6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3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4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5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6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7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8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9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6

详细剧情

  抗战年代,夜总会小丑董国民(钟镇涛 饰)不堪忍受日寇对上海的肆意轰炸,毅然告别叔父投军,出发之前,董国民在苏州桥下与一名女子一见钟情,他们约定胜利后再见……时间一晃十年,董国民回到上海,自此时常在苏州桥下徘徊,渴望再遇当年人,然而物是人非,此时的桥下只有几个落魄的老兵露宿。董国民楼下的舞小姐阿舒(张艾嘉 饰)收留了一名来沪女子邓仔(叶倩文 饰),并给她生活上的帮助,二人以姐妹相称。董国民与邓仔在天台邂逅,虽然邓仔并非董国民所误会的当年人,但仍对这位青年产生了好感。不久阿舒亦介入了这段关系,但为成全邓仔,阿舒选择了退出。不久董国民终于发现阿舒正是桥下的当年人,而此刻,阿舒却与别人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本片为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

 长篇影评

 1 ) 徐克拍的冷门电影,曾获香港电影金像奖8项提名,你看过没?

鬼才徐克,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领路人,他所导演和监制的武侠电影广为人知。像《蝶变》、《蜀山剑侠传》、《倩女幽魂》、“黄飞鸿系列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以及《新龙门客栈》等,都曾引领了华语武侠电影的新潮流。但作为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上海之夜》,知道且看过的人却并不多。

《上海之夜》官宣海报

其实这部影片曾获得过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最佳女演员”、“最佳电影剪辑”、“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导演”等8项提名,说明它影片质量绝对有保证。

今天,鹿鹿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这部“徐老怪”的沧海遗珠之作,让你去品味一部不一样的“徐克电影”吧。

  • 第一,在导演风格上,它是形成徐克电影喜剧风格的先锋之作。

这部电影上映于1984年,是徐克与施南生成立电影工作室后拍的第一部作品,他尤为看重。因为在此之前,徐克在新艺城拍戏时,就对当时统一的香港电影风格已经产生了厌倦感,他想尝试一些新东西,但新艺城担心票房受影响,没同意。

徐克在给演员说戏

这次,徐克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当然热情很高,想拍一部“有自己想法”的电影。徐克说这部电影的构思是他在旅途中完成的,里面许多小片段,都是听身边朋友讲述的故事。他自己也想把自己对于喜剧电影拍摄的想法和理念放在这部作品中。

  • 第二,虽然是老上海怀旧风格的电影,却也透着丝丝“港味儿”。

这部电影设定的时代背景是民国时期的抗战年代,讲述了一群在上海生活的底层小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

因此徐克和施南生为了拍好“旧上海”的韵味,还专门去上海实地考察了一番,但因为时代变迁,为了影片拍摄效果,最后还是决定部分用实景,部分背景用模型和图画布景来呈现“老上海”的风格。所以,这部电影在细节上既有向早期上海老电影《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的致敬之意,又带有五、六十年代港片的感觉。

这个布景是导演颇为欣赏的一个

在音乐上,则找来当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来配乐。黄霑虽然没去过上海,但对于写过《上海滩》的黄霑来讲,这又算啥难事,于是一顿酒的功夫,就给了徐克十二个主题旋律让他挑,最后他挑中了《晚风》作为主题曲。

这首歌由叶倩文演唱,结果歌比电影红。这部电影也成就了徐克、黄霑、叶倩文得以结识的一段影坛佳话。

图中海报人物就是叶倩文在影片中扮演的“小邓”
  • 第三,这部电影用许多搞笑的桥段,演绎了一个严肃的主题

一面是大人物们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一面是却是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艰难。有钱人在歌舞厅里寻欢作乐;底层老百姓有的沦落街头。这些都用一种夸张、癫狂的喜剧风格体现在影片中。让你看起来喜中带忧,乐中有泪。

既为男女主人公十年后“对面相识不相认”而着急,也因为看到他们苦中作乐的生活而开怀。

尤其是钟镇涛与张艾嘉淋雨归来,在屋中换衣,又加上叶倩文跳窗而入,屋中还有一个四处躲藏的小偷,后面还有来添乱的朋友。这一狭小空间的场景转换,动作腾挪,观众看着十分过瘾,却也着实考验了导演的调度功力。

片中还有许多这样诙谐幽默的桥段,比如“钟镇涛吹大喇叭”、“张艾嘉跳舞”、“叶倩文参选月历皇后”,都让人忍俊不禁。

钟镇涛吹喇叭、张艾嘉跳舞、叶倩文参选月历皇后,都是名场面

相比当时同类型的香港电影,这部《上海之夜》的构思在当时也颇具独创性。也难怪在2009年,徐克电影工作室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中,徐克还表示,“在过去的二十五年来,他最满意的作品首选第一部作品《上海之夜》”。

希望徐克这部冷门佳片,能给你送去夏日微凉!

我是鹿鹿,给你品评好看的电影,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咱们下次见!

觉得不错,请给我点个赞!

 2 ) (转)David Bordwell关于徐克电影上海之夜的影评

  作者: (美)大卫 波德威尔(David Bordwell)
《上海之夜》的序幕很有费兰克·鲍沙其(Frank Borzage)通俗剧的影子。故事讲1937年,郁郁不得志的作曲家Do-re-me(即董国民,钟镇涛饰)遇上在歌厅卖唱的舒佩琳(张艾嘉),两人夜里在桥底浪漫邂逅,随后却因上海沦陷局势纷乱而失散。战后,两个凑巧成为同一座楼房的住客,而刚从乡间迁来的凳仔(即查小乔,叶倩文饰),却爱上了Do-re-me。片中,选美会、睡房闹剧、探戈舞、大号乐器笑料、大骤雨,还有时间控制分秒不差的视觉喜剧效果等等,如走马灯般逐一登场。此外,也有动人的表演时刻,如Do-re-me走上天台,在上海的霓虹灯光映衬下拉起小提琴,犹如给予整个城市奏起小夜曲。
   
   影片高潮富有幽默感,同时亦紧张刺激,是今天好莱坞没法再拍得出的。Do-re-me凭一曲《上海之夜》赢了比赛,此曲更安排在电台播放,但舒却答应了富商的婚事,当晚便要乘火车离开。凳仔纵使不情愿,但也把消息告诉了Do-re-me。他赶往火车站及时跳上火车,一曲《上海之夜》此际悠悠响起,火车在歌声中开出(“明天的我,明天的你,会不会再像那天相拥!”)。火车上,舒给Do-re-me抱在怀里,她的未婚夫只好把目光移向其他女人,凳仔则一直在月台勇敢挥手。徐克称自己用歌曲歌词构思这连串镜头,于好莱坞而言,把歌曲、声音及视觉韵律结合得同样迷人的场面,恐怕要回到罗宾·马摩利安(Rouben Mamoulian)《公主艳史》(Love Me Tonight,1932)的火车高潮戏才见得着。  
 《上海之夜》的感情跌宕,以徐克特有的古怪尾声收笔。火车开走后,刚从乡间出城的少女向凳仔问路,但少女却是凳仔的化身,不仅同一演员饰演(叶倩文),还与凳仔开场时所穿一模一样。故事犹似麦比乌斯环带,正要重头开始。Do-re-me与舒在火车呼啸中奔向未来,凳仔则祝福那天真版的自己交上好运,然后转身离开,粉紫披肩在画面飞扬。她走过《再见上海》一片的广告牌,镜头就凝在那儿。  
  影片运用错综复杂的技巧,来讲一则纯真浪漫的爱情故事。徐克借此向香港电影的源流致敬,该片让人联想起上海经典片《马路天使》(1937)与《十字街头》(1937),但他没有像新好莱坞电影般搞低级滑稽笑话,反而想把一个有价值的大众传统翻新。《上海之夜》拍摄之际,香港正值需要重新思考与内地关系之时,影片把本土议论带往另一方向。上海被塑造为香港般拥挤与残酷的城市,人人欲打进娱乐圈。片中乐曲悦耳,亦带出流行文化的活力。徐克也表示,复兴旧传统不等于沉醉于怀旧之中,而是把自己生命与重要传统连系起来。流行文化因此亦成为集体的记忆与历史。影片充满怀缅之情,大家都知道上海这个中国沿岸最国际化的城市,不久之后便会给南方的对手迎头赶上。火车载着作曲家与歌手离开上海,向着香港进发。。

 3 ) 明媚如唐

        以二十五年后的眼光看电影工作室的首作《上海之夜》,着实有太多不合逻辑之处。
        巧合太多,而且坏在太巧——例如十年前在桥底有过盟约的人成了邻居,人海中有过瓜葛的人竟齐聚一室;侥幸太多,而且坏在太侥幸——例如被灌醉的叶倩文滚入床底得以保全贞节;向《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致敬的地方太多,向老上海文艺遗留物取经的地方也太多——街头群众把一颗头左歪右歪的情景,立刻教人想起丁聪漫画里的那种恶趣味,用两个人十年后的重逢撑起整出戏,也有点力不从心,所以散乱的时候也太散乱,张艾嘉仓促间被推上舞台,机智献唱“嘻嘻哈哈之歌”,引来老板献花,似乎要埋设伏笔,却到底没有了下文,献花老板转眼又意欲染指被选为月历皇后的叶倩文。
        但《上海之夜》却让人久久难忘,电影工作室二十五年来的四十九部电影里,徐克最喜欢的是它,因它“很耐看,很温暖”,身为香港电影节形象大使的莫文蔚,第一个要推荐的也是它。
        它不是现实的逻辑,不是灰了心的新世纪人的逻辑,它另有一种逻辑,是电影的逻辑,是徐克的逻辑,是热情的逻辑,是希望的逻辑。斯蒂芬·金有名言“你要相信你所写的东西”,徐克则是怀着极大的诚实去相信《上海之夜》里的一切巧合、一切遭逢,以及人和人之间的暖意。
        《上海之夜》另有一种罕见的明媚,这种明媚在《刀马旦》中仍旧得到贯彻,这种明媚和暖意,是一种唐人性格。
        我们哪里有机会知道唐朝是什么模样呢?长安城里的飞花,明月楼头的笛子,窗前梅花的疏影,岸边踏歌的声音,遥远到连真实性都待考,隔着时光的层层损耗和剥蚀,那种坦荡、明快、酣畅的“唐人性格”,有多少是经了我们的渲染与夸大,也着实难说得很。但,唐人性格与其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不如说它是一种性格理想的寄托,是人性里开阔的、丰润的、明亮的一切的凝结,是身心得到极大释放的时代的化身。我们已经习惯了,把中国人性格里好的一面归唐宋,坏的一面算在明清头上,把中国人性格里饱满的、丰盈的、果敢的、信心充沛的一切,都归给唐朝,森冷的、枯瘦的、狭隘的、阴惨的、残破的,一律归罪明清。而且,愈是不可得,愈是没有重回的可能,那种唐人性格愈是完满。
        徐克就有性格理想,他那些电影的成功,与其说是电影技术的胜利,倒不如是一种性格理想的胜利。在徐克的电影里,男人刚毅深沉,女人丰腴亮烈,《新蜀山剑侠》、《笑傲江湖》、《青蛇》、《黄飞鸿》都是这种性格理想的结晶,即便由他监制的《散打》,也有种新世纪朝阳的气质——我以为,那是所有关于深圳这个城市的影像作品里最好的一部。而电影工作室的其它作品,也不能脱离唐人性格这个前提去解读,所以《女人不坏》不能被新时代观众所理解,他们不能想象备受煎熬的当代人身上,还可以有这种唐人性格。难怪他掉过头去拍狄仁杰。
        人们公认徐克最懂得女性,那种唐人式的理想性格,其实也是“女性的”。所以,歌德要说:“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飞升!”
        每逢我喜欢的那些人,我也说他“明媚如唐”,还是这个飞升的意思。例如徐克,例如《上海之夜》里的男男女女。

  

 4 ) 旧上海风情,闹腾中有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乱世中的温情

很意外这样的一部电影居然是喜剧,结合了沉重的时代背景,战争不断,物价上涨,要卖血来换饭吃,这样一个乱世里,每个小人物都在努力的活着。

这个电影里最喜欢的就是张艾嘉,不知道是不是妆容的原因,穿着白色睡衣的她慵懒万种风情,穿上旗袍的她端庄典雅,很适合做月历皇后。总觉得张艾嘉饰演的角色都是倔强和独立的女性,不会等待男人的照顾,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没有背景的她挨了耳光也还是对初到上海的小板凳说:不要做寄生虫。

这个电影的爱情线在今天看来是有点狗血的三角恋,张艾嘉饰演的舒姐和钟镇涛饰演的董国民在十年前的战乱中偶遇有了桥底之约,因为光线太暗所以两人不知道对方的样子。十年后他搬到她楼上,但彼此没有认出对方,但是相处中渐生情愫,而舒姐收留的小地方女孩小板凳却张扬的爱上了董国民,舒姐为了成全选择离开,而最终董国民追上火车才没错过的故事。总觉得,这个重逢的爱情故事可以再温暖和浪漫一点,而不是俗套的成全三角恋。

最喜欢舒姐和董国民的部分,就像老夫老妻,默契又温暖,张艾嘉的五官圆润,民国扮相很有气质,因为这个电影get到钟镇涛的帅点,很有安全感的荷尔蒙男性气质。

两只的部分台词都很委婉,但是意味深长。

钟镇涛这强壮的身材和正气的五官本身就很撩了呀。

两个人终于知道对方就是彼此找了十年的那个夜晚,是因为一次停电的意外。这个场景拍的挺唯美的,月光皎洁,夜风徐徐,两个人在天台说起自己的十年前,才发现彼此就是对方找的那个。

然后来电了,她默契的递给他一块大砖头,他意会的把灯砸了。😂

现在很流行这种灯图案……

除去两个的爱情,电影中还有很多有趣的部分,可以窥见当时的上海风情。

黑人广告
人为宣传促销……
破旧的背心
同房躲猫猫梗

配乐也很好听,总之,是值得一看的休闲电影。

 5 ) 奢华又脆弱上海之夜

《上海之夜》是一部蛮有历史感的电影,香港的导演拍摄民国时期旧上海的故事总是有股特别的韵味。其实作为一个故事来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凌乱,甚至有些支离破碎的混乱感,但是,正是这种混乱让人对那个纸醉金迷的特殊年代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被诱惑又不太敢接近的沉溺,这是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魅力,奢华又脆弱。

 6 ) 「屁股裂咗你就成忽必烈了」

7/10 非常可爱,先前以为侧重歌舞原来是沿袭最佳拍档式的夸张喜剧,而荒诞剧形式不滑向小品化反倒拍出了大时代背景。

加注了反叛精神的摩登上海下带有明显徐克烙印的家国情怀——两位有志青年桥下的“我们一定赢”、doremi和战友们的告别更加扣人心弦;另一边银元狂跌黄金高涨、战士在和平年代却要卖血揾食则是力道十足的讽刺。

凳仔开枪和舒仔躲藏两个片段展现了徐克在处理狭小空间内多方势力的娴熟能力,他在处理打斗场面时对镜头的组接也如一个清楚知道如何让汽车快速出弯的车手,地毯→子弹→吊灯、小偷的几次挪移到最后四人的抢钱都非常利落清晰地用镜头交代;另外几个主观镜头穿插在紧张时刻也助推了动力。

「混乱」相比前作则从氛围和对人物的影响变成一工具,仅起到制造分离或者拖延作用;同理,前半段过于急躁,好像整个上海只有这三人,当然了后面更多人物的加入证明他显然不是因能力不足要做简化只是想快速交织主要人物关系,这也可以看出通过戏剧化路径走向电影化的港片思路。

在诸多元素杂糅中我最喜欢的是doremi和凳仔吵架一段,在我看来对两性关系戏谑式的探讨绝对是效仿了戈达尔的《女人就是女人》,而他俩用卓别林与摩登舞女装束表演京剧唱段也是徐克式浪漫想象的名场面了。

 7 ) 如果《上海之夜》的三角戀是發生在鐘鎮濤張艾嘉 與李麗珍之間 所有的巧合與誤會都圍繞《上海之夜》這首歌

1984年的《上海之夜》是電影工作室的開業之作,我並不清楚當時為什麼會選這個有關上海的愛情喜劇題材,是出於懷舊情結?還是愛情喜劇最容易出奇制勝?……無所謂了,雖然片中也有從上海到香港去的情節,一種傳承與發揚光大,易地和另起爐灶,但那終究只是一段尾聲,而不是貫穿全片,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

《上海之夜》是那種典型的誇張喜劇,甚至可能和《三槍拍案驚奇》一樣,屬於那種有心無意向默片致敬的類型,再加上老爺本來至少在電影方面是個急性子,於是整部電影的節奏便是急上加急,特急。當然,這似乎也不只是他一個人的性情,之前新藝城那部《鬼馬智多星》也是差不多的腔調,與節奏。《上》的故事裏當然有好多老上海愛情及市民電影的影子與元素,而且主打“巧合”和“誤會”,不只是一兩處的點綴,而是通篇上下都是,可以說是巧合與誤會的俱樂部。

故事的緣起,自然是因為當初日本轟炸上海之夜,一男一女在橋底“驚”相逢,還因為停電,烏漆麻黑的,只聞其聲,不識其人,但緣起情生,難以相忘。日本投降後,退伍的那男又回到上海,巧遇二女,一為舞小姐,一為剛來上海的樸素女子,那男誤會樸素女子就是當日橋下之女,兩人雖然也算情投意合,但終究還是把誤會回歸了巧合,最終真正的一對有緣人擠上了從上海開往香港方向的火車……

這樣的簡介,當然無法還原片中那無處不在的巧合和誤會,比如張艾嘉與葉倩文的角色,第一次在河邊的“驚”喜相逢,葉倩文演那個從鄉下初到上海,錢被偷了,想投靠的親戚又搬走了,心情自然不佳,但還到絕望的地步,她在河邊沉思,被一旁張艾嘉所演的舞小姐誤以為她想不開要跳河,於是跑去阻止,但一個身位的錯過,葉倩文沒跳河,張艾嘉反而掉了下去,她還不會游泳,而岸上的葉倩文還“蒙在鼓裏”,反以為是張想不開,於是在救她之前,先要張在水裏保證以後不會再做傻事,張艾嘉在水裏撲騰,實在是有苦有水說不出。待在張被葉救上岸後,雖然沒好氣,想救人卻反被救,一肚子火與水,卻又突然良心大發現,叫無家可歸的葉跟自己一起坐黃包車回家“同居”,而葉也一點不客氣,不把自己當房客,而是跟張好似自來熟的閨蜜一般……

之所以要費這些筆墨來描述這段不救不相識的“閨蜜”初識的過程,因為其中包含了數不清的細節,但同時,兩人的友情基礎是薄弱的,“同居”的必要性更是欠奉,即使是以一部愛情喜劇的標準來說。不僅如此,就連這部電影最基礎,最關鍵的一場初始相逢,也就是橋底之遇,也是差不多的處理。那晚,大家都在逃難,又停電,只有對岸的大火透著半天的紅光,鐘鎮濤與張艾嘉在橋邊偶遇,一陣推搡兩人滾到橋底,來不及互相埋怨,只能在炮火聲中慶倖還活著,鐘鎮濤決定去參軍,於是把當小丑賺的錢給了萍水相逢的張艾嘉,兩人互相勉勵打氣,並相約抗戰勝利後橋底下見……但線索不多,只記得對方的聲音,還有鐘鎮濤的小提琴,張艾嘉的破雨傘。

雖然感情這事,也是飄忽不定,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而且江湖還有種說法“亂世莫訴兒女情,其實亂世兒女情更深”,但這段沒斷的橋相會,作為一個定情相遇,未免還是有點潦草與輕浮,更何況,一個開頭和一處結尾,到最後兩人的“相認”,同樣處理得頗為簡單,就是又一次停電,兩人在陽臺上看著遠處的上海夜景,然後一唱一和的說起當年的往事,於是真相便大白了,這樣一弄,感覺那個時候的上海,晚上停電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結合上述問題,我個人的設想是:葉倩文這個角色有點太突兀了,她好象只是為了湊足這組三角戀,而專門從鄉下趕到上海來的,而且她身上好象也沒有太特別的地方,能讓鐘鎮濤第一眼看到她,就誤認為是當年那個橋下女子,除了那把到處都是的破雨傘。既然當初費那麼大的勁兒,讓兩人一起滾下橋去,那這回“再相逢”,至少也得再滾一次,沒准鐘鎮濤從手感上回憶起來,從而確信她就是那個人,但問題是,後來的故事裏,鐘鎮濤也沒有想方設法去確認這件事,直到電影快結束時,這個歷史謎團才被意外解開……

所以我覺得三角戀可能不需要葉倩文這個角色來摻和,而且當年的相遇,留下來可供重逢相認的線索應該更明確……比如說緊扣主題的歌聲。鐘鎮濤的角色可以不那麼市俗,總是跟著爺叔打各種零工,而是更藝術家範兒一些,比如說那晚兵荒馬亂,人人都在逃命,只有鐘鎮濤還在河邊琢磨《上海之夜》這首歌,還差一段旋律就可以大功告成了,但就是卡在那裏想不出來,此時身邊的炮火與人潮,他都視而不見,只是橋底一個女子為了壯膽而輕哼的一段旋律,把他吸引了下去。那女子是剛大老遠從廣東鄉下出來,投靠上海親戚,但親戚搬走了,又遇上了日軍轟炸,她躲在橋底,不知如何是好,隨口哼了段自創的旋律,偏偏又招來了鐘鎮濤這個怪人,但很快她搞清楚了,這個怪人只是樂癡,並無歹意,兩人在音樂上竟然還有共鳴……但接下來更嚴重的轟炸,打斷了這次偶遇,可《上海之夜》這首歌,在旋律上可以說是二人的天作之合,之後只要唱起它,鐘鎮濤永遠也忘不了她,以及她的嗓音……

之後鐘鎮濤被“拉壯丁”進了部隊,沒想到有歌星來勞軍時,“聽”中了他《上海之夜》這首歌,並成為流行曲。抗戰勝利後,鐘鎮濤退伍回來,還意外會拿到一大筆《上海之夜》的版權費,他一直想找機會把錢給那個聯合作曲,於是跟她重逢就更有理由了,但不知道她後來有沒有回鄉下,如果留在上海的話,又在哪里?

她在夜總會,但不是張艾嘉這個角色,而是李麗珍,當然不用像她當年那麼幼齒。她除了像是張艾嘉的助理,還得負責一件事情,就是給張艾嘉配唱,她登臺時,李麗珍便在後臺唱,兩人音色類似,但歌技懸殊……而她的歌聲,有一晚被不得不應酬的鐘鎮濤聽到,一下子回憶起來,認出了她的聲音,於是便認定張艾嘉就是當年那個橋底之人。張艾嘉本來並不想應酬他,但聽到了有《上海之夜》那筆版權費,也不免動心,而且為了不穿幫,要李麗珍無論如何要在最短的時間裏,讓她掌握廣東口音,同時糾正她的“五音不全”……鐘鎮濤滿腦子只想跟張艾嘉再一起創作一首歌,張無奈之下只能陪他“演”下去,到處尋找靈感,而在這過程中,她漸漸發現鐘鎮濤和她之前接觸的那些登徒浪子很不一樣,兩人又回到了當年的那座橋下,鐘鎮濤感覺有點物是人非,而張艾嘉反倒是終於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感情……

《上海之夜》的巨額版權費本來就要到手了,但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那人有幫會背景,說《上海之夜》是他作詞作曲,本來想當作幫會的會歌,沒想到竟然被鐘鎮濤抄襲,私下調解不成,告上了法庭。張艾嘉本來以為錢就要到手了,但沒想到竟然惹出這麼大的麻煩。而李麗珍當初是欠了張艾嘉的錢,於是一直幫她做事,現在債快還清了,李麗珍聽說香港是個好地方,有大把機會,比上海更適合她這樣的去闖一闖,於是想離開,張艾嘉此時出於多種原因,求她別走。另一方面,鐘鎮濤希望張艾嘉也一起出庭,因為她是聯合作曲,到此時,張必須說出實情,自己是冒充的,或者說是一開始是被誤認的,而真正的那個她,正在趕往南下的火車。鐘鎮濤追到火車站,希望李麗珍能夠留下,不只是為了他,更是為了兩人的歌。而當時,李麗珍並沒有同意……但在之後的法庭上,幫會組織門徒為自己的會歌加油助威,而鐘鎮濤這邊因為不了解相關法律,眼看官司就要輸了,緊要關頭,李麗珍出庭作證,而張艾嘉求自己的律師朋友,幫鐘鎮濤打官司,反敗為勝,他和李麗珍才是《上海之夜》的合法版權擁有者。但法律的事情解決了,人情卻還沒有,李麗珍依然執意要去香港,而張艾嘉只想繼續留在上海,鐘鎮濤不僅要在兩個女生之間,更是要在兩座城市中間,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

 短评

3.5 神经喜剧混搭后台音乐片类型,出来的效果时而惊艳时而灾难,大家都像没吃药就出来混的。物价飞涨的国统区上海,即便只是轻浮地嬉笑怒骂也能带来一丝悲凉。莫名却又奇妙的一面之缘与十年等待在断电之夜尽显魔幻时刻,徐克用最大条的方式展现底层的浪漫,俗套却感人。张艾嘉当年灵气逼人。

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港片真不是我的菜,受不了那么夸张的表演,刻意的搞笑和烂俗的桥段。

3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真是回憶無限好。戰後坐火車去hk,再見上海

8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李丽珍演张艾嘉的贴身丫头

13分钟前
  • boks
  • 力荐

乱世小儿女的悲欢离合,爱情胡闹电影的典型。徐克早年的电影真是五花八门,新鲜有趣。

16分钟前
  • 力荐

片子是个好片子,不过有个小BUG,这片子的故事应该是解放前吧,海报里的《南太平洋之恋》可是1958年的片子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比我年纪还要大的电影,很青涩旧的东西发生在旧的年代,才有味道

20分钟前
  • 青橘
  • 推荐

“能不能给我一点希望啊?”“希望只有一个,给了你我就没有了。”——原来拒人可以这样说

25分钟前
  • 末三
  • 推荐

港式狂想曲,古典浪漫,借古抒怀,暗喻九七。有必要照着本片致敬的三十年代老上海电影去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楼上楼下》等片全部搜寻来看看。徐克:“我着重去写一段爱情——那份分离之后重认,又再分手,那种久不接触而又突然重认时所产生的感觉,大家都很矛盾、彷徨、惆怅的心理。”

26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施南生的十大港片之首,这是她和徐克的爱情乐章。他们的事业始于灼热的八十年代,新世纪一路北上仍能屡创神话。可惜爱情没能跟来,中途走丢,死在苏州桥下,掬一把月光,仅表纪念。

3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故事非常非常乱七八糟,这正是港片一贯优良作风,看的我这个正宗港片迷高潮一浪接一浪。爽快、锐利、生气勃勃,往高点说,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B级片的粗糙、即兴,虽是缺点,但何尝不是优点?想拍就拍,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还能花哨无比,现在有几个导演能做到?

36分钟前
  • 飞刀员外
  • 还行

开场桥下战乱别离之重红,仿佛看到了乱世佳人。可进入正片之后,情绪却急转为神经闹剧?痴情/退让的徐氏三角恋主题,各种类型标配的误会桥段,以及霍克斯的破洞、刘别谦的睡衣等一干好莱坞经典元素……应该说,徐克经典作品中该有的概念技巧本片已是一应俱全,只是运用时机和火候把握地明显不够成熟。两星半。

3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只因我不爱张艾嘉

43分钟前
  • nihaoma
  • 推荐

#bjiff#俗套又闹腾,尴尬。还在片尾字幕里看见了以前CM的老师蔡甘铨。=_=

46分钟前
  • 竹官碧
  • 较差

电影工作室开山之作,奇趣幽默。饿殍流民,伤残军人,物价飞涨,美国大兵……有历史感,全靠室内布景对老上海的还原,惊为天人,张艾嘉,叶倩文真美,李丽珍还没长开,却也玲珑可人。施南生女士的十大港片第一名就是本片(见《香港电影百年》一书),足见其地位。

4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真的不好看,不好玩,有些笑料已经太老了。

5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55分钟前
  • Ariza
  • 力荐

不曾存在的苏州桥,大桥下面的抗战士兵。电影有历史感,但终究是喜剧。

5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很喜欢。故事没什么好嚼的,重要的是徐克的拍法和小心思,还有选角,第一次发现钟镇涛很有魅力

1小时前
  • fefe
  • 推荐

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即给出了一份很有水准的作品。说是喜剧,但是从头到尾都处处显露出悲剧的色彩。战乱的流离失所、投奔的无依无靠、桥下的苟延残喘、屋内的相依为命。但徐克聪明的是,没有一味的煽情买苦药,而是用欢快音乐带动节奏,穿插各种喜剧场面,承载出那个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又极具浪漫主义,阳台上那场戏,巧妙的色彩构图,浪漫又令人神往。上海之夜是美的,但终究这美却不是属于所有人。

1小时前
  • HarperYug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