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西班牙内战其间,德国战机应西班牙国民军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尔尼卡猛烈轰炸,造成严重伤亡。毕加索激于义愤,绘画了这有如炼狱般的惨状,着火的房子,惊惶失措的人畜,嚎哭的丧子之母,控诉着战争的残暴。为此,毕加索与独裁者佛朗哥决裂,流亡至巴黎,老死不还乡。这幅画原本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佛朗哥Franco死后,遵毕加索遗言重返故国。
1936年,毕加索担任共和政府任命的普拉多美术馆名誉馆长期间,为保护艺术珍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37年初,他创作了蚀刻画《佛朗哥的梦和谎言》。这是一组连环漫画式的版画,共有18个画面,另加一首隐晦的、丑化佛朗哥的题诗。画家通过出售这组画的复制品将售款捐作共和政府的救济金。就在创作这组作品时,发生了"4月26日事件"。因此,这组画中的最后4个画面,与日后创作的Guernica《格尔尼卡》有关密切的联系。组画中的公牛在最后的画面中,抵伤了象征佛朗哥的马形怪物。该组画被复制后,法国当局作为宣传品,用飞机将其散发到了佛朗哥占领区。在此前不久,毕加索曾受委托为普拉多美术馆创作一幅大型壁画,作为该年夏季在巴黎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中西班牙馆的装饰画。在他还未构思的时候,发生了骇人听闻的"4月26日事件"。这就是德国法西斯的空军,悍然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造成了和平居民的伤亡。当这一消息传到巴黎后,愤怒的毕加索怀着"对那把西班牙沈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立即以这一事件为题材,只用了6个星期的时间,于6月5日创作完成了351×782厘米的巨幅壁画《格尔尼卡》。该画以后期立体主义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鞭鞑了法西斯。该画在巴黎亮相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938年,它还在挪威、英国、美国等进行了巡回展出。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不向德国法西斯低头、不为利诱所动,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表示以自己的绘画作为『抵抗和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
二战前夕,西班牙新闻监管制度下的新闻只是合乎当局政治正确的宣传,其实从古至今,乃至未来,莫不如此。本片讲述的格尔尼卡事件也许只是今天政治正确的另一产物。
全片女主与两位男主的三角恋剧情发展的一直不是很流畅与自然,处理得比较粗糙,人物刻划不是很到位,为剧情而编造剧情的痕迹太明显,最终也没有什么动人动情之处。格尔尼卡轰炸造成的人间惨剧,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可以流传千古,本片也就过江之鲫,一纵即逝。
对反战电影来说,这电影《格尔尼卡》初期还显得中规中矩。中后期对法西斯的罪恶,对格尔尼卡受到的虐杀描写乏力,却用大量篇幅表现克格勃扩大政治斗争,滥杀无辜……我就奇怪了,苏联内部斗不斗争关他格尔尼卡大轰炸什么事啊?!整了半天又是强行鞭尸苏联,宣传美国新闻精神的庸作啊,个别西方人士的政治正确真恶心。整篇电影也没几句西班牙语,无趣,不过建议大家闲着没事也看一看,说不定会看吐,起到减肥功效。
时隔4年,莫名其妙逛回来了。跟我说苏联怎么釜底抽薪的,我需要提醒的是,苏联是不行,但它是聚焦于《格尔尼卡》灾难的主要原因?不是单纯反对黑苏,而是反对把苏黑到了法西斯甚至高于法西斯的程度。
这本身就是一种宣传技巧,反正言论从来不客观,不公正,这种技巧会给你一套看似合理的理由,接着去大肆批判目标,实际上造成矫枉过正的后果,还让你觉得“很有道理”、“很有主见”。最高境界莫过于表面看起来没黑,在观众潜意识里却黑了;表面上没夸,潜意识里却已赞扬,甚至神圣化。
我抱着熟悉一下西班牙内战史的目的看电影。没有被任何情节感动,但是觉得还是能基本还原当年的史实。
当然,像这样一部政治色彩浓郁的电影不可能没有立场的。它的立场是反对弗朗哥政府法西斯,也反对共和国里那些被苏联挟持的势力。“我们都想要同样的东西,但我们都不自由”——特丽莎这句话是整部电影里人性的点睛之笔。 故事的主线就是象征自由和美丽的体制内特丽莎尽其所能给象征“自由”的美国记者提供帮助,但在克格勃一方挟持的新闻主审威逼之下,特丽莎被卷入危险窘境。
另一条故事线,则是德国轰炸机军队“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用简单的蒙太奇描画法西斯的残忍形象。篇幅所限也只能略显单薄了。
总体来说,是一部想陈述很多但又不能充分展开故事线的电影。情节不够,颜值来凑。我觉得男女一号还是蛮养眼的。
格尔尼卡背景介绍:——
1937年4月26日,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遭到纳粹同盟空军的空袭,当时7000人口的格尔尼卡死亡2000人,城镇化为废墟。这次空袭首开战争中攻击非主要城市的先例,引起举世震惊。毕加索得到消息后, 怀着悲愤心情创作出巨幅画作《格尔尼卡》。现在这幅画收藏于马德里索非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
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一些德国军人来此参观。当毕加索正在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时,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格尔尼卡在巴斯克人心目中也是独立和自由的象征。中世纪时巴斯克各地的人们曾在这里举行会议,并在一棵树下宣誓争取巴斯克的独立和自由。现在这棵树已经枯死,但树干仍然被保存在原地。
還是拉高下分數,和在光天化日直接轟炸的德意空軍相比,蘇聯NKVD暗地來的審查和肅清也一樣殘酷,瓦西爾的結局表明慫對失去一切的未來一點改變也沒有。曾經去過埃塞俄比亞戰場的亨利影射的正是劇末提到的喬治斯蒂爾,喬治在二戰也為SOE培訓了宣傳戰單位。
這樣的題材要拍得好還是很難的。
战争场面拍的像儿戏,情感线有些莫名其妙,人性冲突很难引起共鸣。
真不好看
看五分钟就知道是什么剧情,主角配角是什么货色的套路片。
-Please.-Thank you.(拍照 烧伤女孩)
一个政治宣传意味浓重的历史事件,经过了各种扭曲和放大。然而本片显然什么立场都不敢有,只有假大空的美国人万岁。
分数:60 西班牙影片,二战背景,片长有些长,显得拖沓。又没有太多亮点,所以显得平庸。只有片尾飞机大轰炸诠释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的画面描绘元素。
纳粹德国武力干予西班牙内战也是为了测试自已的武器和战术,影片还算入眼
战争场面拍的完全没有气氛,就跟闹着玩似的
西班牙影片 有种欧洲南部特有的魅力 平缓 但直刻人心 瓦沃德真的好漂亮 身材一级棒!
cruelty
拍的一般......相比德国人的空袭和轰炸,苏联人的诬陷和暗杀更可怕。
伤心小号曲之后,很少看关于西班牙内战的片子,算是了解一下。
在一部西班牙电影里看到两位英国绅士James D'arcy和Jack Davenport对戏也是值了。带入了一些George Steer的生平,战争和宣传战一样可怕。德军战机飞过平静的格尔尼卡山谷,日常中的无常最是渗人。
很惊讶在那个年代的西班牙也会有红色恐怖啊
老套的剧情,惊喜不多
以二战为背景 , 主要还是讲 前苏联 斯达凌的一个反人类事件。
这是一部写记者战地生活的电影,混杂着爱情、屠杀、战争,中规中矩,像一篇命题作文。为了拍格尔尼卡而拍格尔尼卡!
在战争爱情片的范畴里,平庸得真的无话可说,过目即忘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