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一夜

剧情片其它2014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  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  奥利维埃·古尔梅  卡特琳·萨雷  巴蒂斯特·索尔尼恩  皮利·格劳恩  西蒙·科德里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  吕克·达内  

 剧照

两天一夜 剧照 NO.1两天一夜 剧照 NO.2两天一夜 剧照 NO.3两天一夜 剧照 NO.4两天一夜 剧照 NO.5两天一夜 剧照 NO.6两天一夜 剧照 NO.13两天一夜 剧照 NO.14两天一夜 剧照 NO.15两天一夜 剧照 NO.16两天一夜 剧照 NO.17两天一夜 剧照 NO.18两天一夜 剧照 NO.19两天一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5

详细剧情

  女主角桑德拉是一个刚走出忧郁症的女工、两个孩子的妈妈,却马上面临工厂裁员和失业。在丈夫坚定的支持和陪伴下,她要在一个周末的时间,去说服同事工友们为她重新投票,以保住至关重要的工作。然而,选择支持她的工友需要是以失去1000欧元的奖金为代价。

 长篇影评

 1 ) 达内的失败与伟大

相比此前无可比拟的骄人成绩(两次金棕榈,一次评委会大奖,一次最佳剧本,一次影帝,一次影后),达内兄弟今年的戛纳之行,意外地以颗粒无收而告终。《两天一夜》为何遭遇滑铁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妨从一般意义上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对其作品做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形式上,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达内标签,大概就是手持摄影和配乐了,而内容也即剧本创作这一块,根据他们电影的风格特点,姑且将其分为主题和结尾。

摄影
兄弟俩是拍纪录片出身,对真实客观的苛求想而易见,摄影选择手持更可谓顺理成章。及至拍故事长片,这一得心应手的技术得以延续,其特点主要有二:一是跟拍和摇晃,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罗尔娜”和“罗塞塔”的背影都曾让人印象深刻,奥利弗·古尔迈更是被网友戏称为“后脑勺影帝”。至于晃动,在《罗塞塔》《他人之子》两部影片里,运动镜头产生的眩晕感绝对和杜可风的摄影有得一拼,观者要是处于微醺的状态,怕是可以直接给晃吐。第二则是大量的特写和近景,因为画面逼仄带来的幽闭恐惧感,则可以和阿布戴·柯西胥作个比较(简单点说,柯西胥的色调似乎要偏暖一些)。但结合剧情,在表达生存状态的未知性,不安定性和展现人物心理的矛盾纠结上,强烈的晃动和压迫式逼视镜头无疑发挥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和娄烨比较,二者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镜头长度和情绪酝酿上,达内的手持要更加简短干脆,或者说,他们喜欢直接用镜头去参与叙事,而娄烨,却更愿意固执地分出部分来抒情。此外,现阶段值得一提的手提摄影导演还有安德里亚·阿诺德和卡林·皮特·内策尔,整体而言此二人都应该划到达内一脉,安德里亚·阿诺德甚至有青出于蓝的迹象,《呼啸山庄》是个人看过最好的手持作品,而去年斩获金熊的《孩童姿势》,则更像是内策尔向达内兄弟的致敬之作。

配乐
一句话概括他们电影配乐的特点,那就是几乎没有配乐。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人们也就更热衷于拿它来说事,比如在《一诺千金》《罗塞塔》《他人之子》里,不用配乐约摸等同于抛弃修饰,还原现场,这种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无疑极好地契合了影片尖锐沉重的主题和冷静客观的姿态。而用到了配乐的两部影片,一是在《罗尔娜的沉默》的后段,突然飘出了《贝多芬C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另一部则是四次用了简短配乐的《单车少年》。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据导演的采访交待,并没有过多考虑用或不用的特别之处,觉得那个地方应该用,所以就用了。(大意如此)最新这部作品里,达内兄弟在自然声效之外,还利用车载音乐让观众听到了两首歌,《La nuit n'en finit plus》是一首听起来悲伤的歌,彼时Sandra的走访求助之路并不顺利,处境可谓喜忧参半,她要求丈夫把关掉的音乐重新打开,更甚至,还用一种哭着笑的表情跟着哼唱。而第二首摇滚乐较之前一首要更激昂振奋,跟唱人数也由二人增到三位,导演用递进比较的方式将这两首歌曲点缀其中,其用意不言而喻。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妙用有源音乐的技术未必就扯得上突破创新,因为此手法先前早有预演,它和《孩子》里放车载CD《蓝色多瑙河》其实如出一辙。

主题
达内兄弟向来关注比利时底层人民的生活,其电影主角也总离不开那些身处社会边缘的年轻人(移民者、失业者、寄居在收容所里的人),“良知的觉醒”差不多算是他们作品的母题,其拿手好戏是拿个人良知去和残酷现实作一碰撞式较量,以达到用一丝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来照亮这个冷漠现实世界的目的:《一诺千金》里少年伊戈为了照料租住在自己家里的劳工妻儿,不惜选择与父亲为敌;《罗尔娜的沉默》里的罗尔娜则因为良心上的不安,执拗地选择了一条与预期南辕北辙的路逆风飞翔;《罗塞塔》里的罗塞塔最终走投无路,其原因既有生活上的困境(一再失业),也有精神上的压力(愧对朋友),而唯一的朋友却在关键时刻以德报怨,来到她的家门前;《孩子》里的布鲁诺为自己的铤而走险付出了锒铛入狱的代价,但最后时刻的天性未泯,也是他重新赢得女友的关键;《他人之子》仅用一个形式上的假象,就将一场貌似无法收场的复仇心路历程倾刻化为无形;《单车少年》里澄澈纯净的少年心思,更是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庸俗和滑稽。从这个角度考量《两天一夜》,Sandra求助同事的同时,其实也是一次直指对方良心的拷问,更是一场回照自身内心的修炼,可惜,因为单调重复的造访过程,影片在故事的饱满度上,无法做到繁复丰饶,这也是《两天一夜》较之此前作品的一大不足。

结尾
相比于当今影坛愈演愈烈的裹脚布式“史诗情怀”,达内兄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这大概也是戛纳对其看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朴素自然的艺术追求之外,尤其值得一提的还有他们剧本的转折。每每剧中人物做出决定的关键时刻,达内兄弟的惯用手法是从不闪回,也不铺垫,不同于一般影像酝酿前因后果的常用之规(其实当然又有,只是已早早溶入到细节当中),他们更着力于当下瞬间的把握和呈现。所以这样的决定往往既突兀,又惊艳,个人眼中,这才是达内兄弟区别于一般导演的根本所在。而这样的转折,在电影的结尾处出现居多,这也导致他们的作品总是渐入佳境,总是手起刀落,总是戛然而止,总有一个好结尾。比如《他人之子》和《罗尔娜的沉默》的结尾,轻盈如一道闪电,却足以划破长空,体现了极具智慧的巧劲,又兼有文学性。反观《两天一夜》,Sandra自杀那场戏差不多算是整部电影里面最具戏剧性的转折,在做决定之前,有她在车上和一对儿女打电话的一幕,整个过程玛丽昂脸上的表情不悲不喜,接下来镜头一转,Sandra细心地帮两个孩子把床铺铺好,然后下楼跟丈夫说出去买他们明天野餐要吃的三明治,再下来,是一个追随镜头,拍她从远处走向镜头近处,然后继续走向另一端的远处商店。很难想像,在这一过程中,她其实已经做好了自杀的决定。而此后,同事及时登门造访带来的喜讯,将其夹在了绝望与希望的两难境地,但影片没有就此停留于这个类似《罗塞塔》的发挥点上,而继续前行的结果,再如何呈现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终是没有超过这一幕,这也使得影片的格调和意义,模糊定格在了“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励志上,不能不说是又一大遗憾。

 2 ) 结局证明老板还是想裁员,只不过工头成了替罪羊。

       开始那一幕,女主好友拦着老板说有人说不裁女主就裁别人,然后老板说从来没说过那句话,都是工头自己说的;结局老板说:女主我被你感动了,不过16个人能干的工作不需要17人,然而被裁员的人力挺女主,结果女主放弃了工作。结果验证了工头非常睿智,老板就是要裁员,你们不裁女主的话就从你们里面选一个,非常有可能就是那个黑人,没办法,17个人就一个黑人,而且还是临时工,不裁你裁谁啊。
      还是资本主义老板最坑啊,明显就是黄世仁,还想当好人,结果把想法透漏给了工头(虽然没有明说,但肯定透漏了些信息给工头,否则工头应该是中层,收入比其他人好,不会为了1000欧来拼命清除女主。),工头觉得现有团队的气氛不错,不想抑郁女主改变,才极力让大家投票的。自始至终没有提到为什么工头一定要让女主被开除,不过按道理来说工头的工资应该比16个工人的高,他对于1000欧不是更迫切(或许给他5000欧。。。。。),原因是结尾说的,工头不想让一个抑郁员工破坏整个团队。
        明明就是想裁员,却弄出个投票来让天朝来自行惭愧,资本主义老板确实城府很深啊。投票通过16000欧去掉了一个人的工资,应该是减少成本了,不通过的话节省了16000欧的奖金,半年后还是会把黑人裁掉,还挑拨了工人之间的关系,绝对是一箭双雕。
        讨论最多的就是1000欧很重要么,这个其实要看是什么人。16个员工大部分都是社会的最底层,包括孩子学费、一年的水电费等等。黑人员工的工资只有150(应该是周薪),这样1000相当于是2个月的工资,想想7200欧元(5万人民币)一年的家庭在国内生活的也不算富裕,不可想象还是在法国呢。
       女主失去工作只不过是回到贫民区,不过其他16个人失去这个奖金可能就无法生活下去。剧中的于连说的挺对,你不能让我们大家去养你。其他人选择奖金都是各有各的难处,不能说对还是错。
        工头应该是最明智的,知道老板要裁员,所以保住现有团队,不被一个抑郁的人改变也是不错的,片中反而成了一个大恶人,感觉有点愤愤不平。
        老板其实就是背后的大反派,工人老板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哈哈),首先提出要奖金还是要裁员二选一,表面上是给了员工权利,但结局暴露了裁员的本质,反正不管你走不走,总共16个人就够了,你不走别人也会走。但表面上还显得很仁慈,包括从来没说过那样的话,但是心里是那样想的。
        
       

 3 ) 恰到好处的达内兄弟

牛逼的电影的感染力在于它的恰到好处,你不会觉得被教育了,也不会过目即忘。《两天一夜》就是这样的片子,很生活化很温暖,不煽情不表态。清清淡淡之间有着揪心的紧张感,观众最后跟着女主角Sandra迎风走、有阳光,随之释怀。

故事简单到剧透了也不影响观影。一个因抑郁症要被解雇的女人,需要在一个周末劝说同事投票放弃奖金、选择她留下。达内兄弟过人之处就是白描了Sandra这个角色,敏感、寡淡、脆弱得极度真实。在劝说同事的过程中,Sandra面对一直支持她的丈夫说了句“你不爱我了,我们都4个月没有做爱了”。你本带着好莱坞的定式期待着歌迪亚一场“奥斯卡时刻”的发飙戏,可她只是和丈夫相望了一下,两人继而无言。这一刻两个人为了讨生活的辛酸以及对彼此拥有的理智的爱无需再表。我体会到了那种绝望感,不需要让全世界像看真人秀那样窥探着你活得有多苦,没有力气再叫嚷着伤人,这种无力感是说出话后不知道怎么继续。

同样精到的细节还存在于一场又一场Sandra劝说同事的戏。有人批评这些劝说戏的拍摄没有变化,但没有变化在我看来就是最好的呈现方式。有人瞒着妻子在杂货店搬货物,他能体会Sandra即将失去工作的痛苦,但他无能为力;有踢足球的硬汉上来就飙泪,只因他内心的不安和淳朴的歉疚;戏份较多的被家暴女人,她情绪与决定的转变成为一条暗线,使Sandra劝说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了其他女性,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比起之前我很喜欢的《他人之子》,达内兄弟似乎越来越阳光了。但在我看来,他们的段位又一次提升了。已经无需用电影来表达自己的ego和风格,他们创造出自己的语境,用镜头捕捉他们关注的人、故事和情绪。简单至极,内功深厚。

片子的production design特别突出,歌迪亚家里面的色彩搭配特别漂亮,蓝绿(谁知道这叫什么绿?)色的洗手间墙壁、白花天蓝色的卧室壁纸,连摄影师最讨厌的白色都拍出了干净的french chic,pd方面绝对行云流水又有风情。歌迪亚那几身中产蓝领标配的衣服本身都谈不上好看,但在符合她人物特征的同时把她的脆弱美进一步放大了。歌迪亚各种panic的时刻没有像好莱坞那样简单粗暴地sweat the character(参见《蓝茉莉》里凯特布兰切特每每情绪波动总要在化妆上让她汗水连连),反而不多不少就让人物去感染观众,而不是用技术来“强化”人物。

之前很期待玛丽昂歌迪亚的演出,结果更加惊喜赞叹。她的明星特质全部消失在人物中,她就是Sandra,又脆弱又坚强,不贩卖自己的伤悲却又时刻激起别人的保护欲。

我昨晚看完这部片子,今天起床后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恰到好处是极难的大师笔法。没有造作的人性探讨也不堆砌容易被过度解读的隐喻符号。只讲了人们在抵抗生活,一如既往。

 4 ) 小记 04.02.2015

一路平平淡淡,却没有一点的无聊的感觉。里面的角色很多,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不同性格的人,特别是那个哭的足球教练,还有那个跟老公离婚的妹子,他们的决定实在是一个惊喜,其实世界上还是有善良的人的。

不知道是社会的问题还是我的阅历还不够,他们的这种如此无私,和大度的做法真的很让我感动,居然为了别人的工作而放弃那1000欧的奖金,实在是令人佩服,换做是我也不太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另外就是这部电影拍得真是十分的简洁,没有任何的配乐,也没有过多的对白,镜头也是手持的,给人一种十分真实的感觉。还有就是背景设定为现代,经融危机,基层蓝领,给人有代入的感觉。

最后就是这个结尾,应该算是看过最好的结尾了(可能因为很温暖的结尾吧。。。)。虽然女主最后为了另外那一位员工,放弃自己的工作,但是重要的是她成功的再次认识自己,重拾信心,并摆脱了抑郁症。最后那句 ”我们打了场漂亮的战“ 真是被感动到了!

如果我要拍电影,这种就是我要追求的,简简单单。

我希望能拍的电影。看似没有高潮,但原来藏在了结尾。

 5 ) 仿佛一本儿童读物

电影院里看了Dardenne兄弟新片《Two Days, One Night》。边缘人物间的纠葛、高度戏剧性与极简形式间的张力、结尾前三分钟的峰回路转,一切貌似都没有变,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很糟。我边看边生闷气,觉得每个演员都很差劲。我不能干脆利落地说它不好,反而得花很长时间考虑为什么我会感觉很糟。这证明了它的观看价值。最令我耿耿于怀的,是故事的结尾。一个底层人物捍卫自己的经济权利,在对资本链有所撼动之时,最终还是凭借老生常谈的“良心”来行事。这造成一种失落。并非我期待的来自左派的声音。它落入了道德说教的窠臼,设置问题的同时也在简化问题,就像一本儿童读物所做的那样。

 6 ) 有点失望

尽管之前获得影评人的一路好评。我觉得导演这回有点取巧的意思。首先是女主角的问题,跟他们之前崇尚的非职业演员风格大相径庭,我并非在抱怨Marion Cotillard的影后级表演,她现在这种演法也没太大问题,只不过跟我印象中的普通女工始终有距离,这也许就是职业演员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是一位明星。其次,问题出在故事本身,这种预设立场的情节从一开始便注定埋下了很多戏剧化的因素。走马灯般不断走访说服工友的行为即便不是有意的政治隐喻,也肯定跟现实生活拉开了一段细微的差距。而囊括各种肤色各个阶层的设计再度印证了这种取巧的意味。不过,在走访过程中引出的人生百态,语言和心理描写显得相当真实,也是令我深有感触的部分。

故事结尾的处理有点让我意外,电影中没有给出最完美的答案,而主人公却依然获得胜利般的信心,继续面对生活的挑战。对此,我感到无比释怀,失业问题并不能剥夺人的尊严和道德,面对当今欧洲经济衰退下的社会环境,人文关怀始终是导演关注的核心部分。

 7 ) FIFF26丨DAY9《两天一夜》:拥有同理心的人总是活得更辛苦,但他们永远都是更高尚的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两天一夜》,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

还是怀念罗赛塔。

George

其实是一出爽剧

Pincent

相比于分析其中的政治结构、事件的流程与结果,更倾向于看到这个资本控制的体系下普通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感受,作者性体现在如何以更不露痕迹的方式让观众记住Sandra衣服的颜色、她穿的鞋,注意到她服药后的一系列被放慢的动作:手轻微颤抖、在水龙头喝水、慢慢地解开鞋子拉链、脱下鞋子...也许电影更重要的不是挫折与进展,更不是焦虑感与抑郁症“奇观化的呈现”(为了表演被看到或是什么目的),而是看看能否传达一些不太有明显痕迹的感受:比如可以稍微解脱时人物不允许自己庆祝,因为焦虑在不久后就会再次取代看似胜利的感受...

一桶猫

全片保持着悠然的节奏 再加上无配乐 只有两次车内电台传出的歌声 各方面处理简洁 每一次说服都是同样的开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 也引出不同的结果 玛丽昂·歌迪亚的表演非常真实地反应了社会底层人物就业遭遇困境时的绝望

Joeyside

达内的底层叙事,和肯洛奇真是好兄弟,英法工人打团结,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歌蒂娅的表演所带来的说服力,之前对她印象最深的是「玫瑰人生」里的歌手,这次饰演女工竟然毫不违和,当然故事比较陈旧。我忽然想到一点的是,如果把法国换成中国会是啥样呢?期待文牧野导演

子夜无人

对于时时刻刻都在被工作这件事困扰的人而言,看到这样的电影,就连获取到力量的同时都伴随着五味杂陈的痛苦。你活不下去我也活不下去,你惨我比你更惨,女主角整个拉票的过程就是被“一个巴掌”和“一个甜枣”反复蹂躏的轮回,好消息和坏消息接踵而至,而她除了要以一己之力维系本就脆弱的工人同盟,还要与自己的精神困境做斗争,无法想象怎么能写出这么丰富的剧本。连一贯温柔的达内这次都在结尾释放了宿命式的残酷交换条件,每个人都不容易,可究竟是我更不容易还是你更不容易,总得有人来做这张选择题。而我最欣赏达内电影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从来不会去玩弄自以为很酷其实又蠢又毒的人性厚黑学,女主角始终如一的坦荡牢牢坚守住了底线,拥有同理心的人总是活得更辛苦,但他们永远都是更高尚的。

Run Erika Run

工整流畅的故事片,一个半小时看下来很轻松。通过一个简单的拉票的故事,全方位展现了工人阶级群体的家庭关系和生活状态,导演很自然地将人物的矛盾和前史融入对话中,叙事效率极高。一方面讲述了职场中的电车困境问题,人们在1000欧元的奖金和留下工友之间如何考虑如何抉择,人性能否经得住金钱的考验;另一方面女主刚走出抑郁症的阴霾,为了一份工作四处奔波游说,看尽人间百态,她的态度从逃避到窘迫到坦然面对,到最后能不能保住这份工作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逆流而上主动出击的过程中,她也获得了重新开始的勇气。

约克纳帕塔法

在错落有致的重复中,工薪阶层的苦楚蔓生出来。

#FIFF26#第9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坚强女性系列。没有哭诉没有乞怜没有悲情,只有一遍遍复述请别开除我的理由,却看得人内心惨然,我们的社会对女性真的很残忍。可惜结尾光明得不象达内兄弟了...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时间空间台词都简洁到极致。曾患抑郁症的女主痊愈后又面对失去工作的打击,从绝望到重拾信心,期间哆哆嗦嗦跌跌撞撞,Marion Cotillard驼背气紧一字两颤,演绎得非常到位。这不是一曲怨妇的颂歌,而是一个人如何爬出泥潭的过程。极具力量的作品。

9分钟前
  • 龟去来西
  • 力荐

讲女工怎样在一次次重复的拒绝里厚脸皮活下去。手法还是剔除一切,不过尾部也加入一些戏剧性。法国梅婷演的不错,总体算正常发挥吧,无惊喜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达内兄弟,你们太棒了。你们把对人的关系的所有见识和理解不动声色地融入其中,从一开始设定了一个目的,于是让人在失望和欢欣之中一次又一次体会到生存的艰难和意义;但令人震惊的是,它最后竟然超越了自身。罗塞塔还是那个罗塞塔;罗塞塔已不再是那个罗塞塔。

1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看似小题大做的出发点却不动声色带出社会中各种人生存的酸甜苦辣,剧力表达和主角演技都很惊人,感觉就像2014的《一次别离》。

1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比以往的有故事性,马大姐演得真好。

19分钟前
  • É
  • 推荐

由于见不惯一切怨妇,我实在想把歌迪亚这个法国梅婷,从银幕中拖出来揍。从另一方面却证明着她的表演出色,以及达内兄弟掌控这种题材的高超技巧。但没辙,戛纳期间,以个体第一感官为准。

24分钟前
  • seamouse
  • 较差

意外的好看!越来越不露痕迹的手持,越来越赏心悦目的光线和构图,越来越得心应手的长镜,对表情的捕捉,对真实细节的着墨,对戏剧性情节的掌控;观之如置身生活流,工友的不同反应体现编剧高超,在貌似重复单调的场景里暗暗推进女主变化,并带至周围,完成叙事的同时达到情感交融。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 真实、现实、与时代紧密相关——虎头;2. 毫不做作的精彩表演;3. 人物多却不杂乱,立场和个性的涵盖面深度广度兼具;4. 出场顺序和情景的细节安排自然而精心,可反复咀嚼;5. 结尾尽管有所折中,但人物的个性发展反而在折中里脱颖而出——豹尾。

2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1.年轻人,请珍惜你现在的工作,要知道有人那么努力的去争取一份工作,要知道有那么多人为了一份奖金放弃了自己的人情味;2.女主表现一般,最后的转变还是给了我一丝的突兀感,严格来说就是剧情稍薄弱,没办法给片中的人物更具立体感;3.“换位思考”就是一个自私、虚伪的坑。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出乎意料地喜欢,可能跟身边好友@禅婵 还有我自己最近的某些经历非常类似。走出抑郁需要:把自己想对谁说的话给说出来,把自己应该做的决定做出来。

35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达内的故事主人公从社会最底层逐渐变为蓝领中产阶级,于是他们的困境更变得令人感同身受:失业、房贷、家庭,甚至抑郁症。有时候一个人眼前的选择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多,只有挣扎过才会自己看到光——还好,近两部都有很暖心的角色。歌迪亚真是太棒了,她鼓起勇气说出的话,声音都在颤抖

3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达内兄弟还俗.....如果不是法国梅婷的表演,这个女主应该会被我嫌弃死....

43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同志们,这才是锥体式漩涡结构啊!离开少年故事,达内兄弟继续朴实无法地展现众生相。看似平面,实则暗涌无数。纵然少了那么点刺辣心动,但这个卷筒冰淇淋做得真好。电影结束,叫人感觉如沐冬日阳光。

47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摄影机记录下了马良每一个表情细节。达内兄弟又给了一个让女演员发光发热的角色,可惜马良已不需要证明,如果是别的女演员估计又要风光无限了吧。每个人都有生活的困境,不要放弃,去战斗吧。

4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达内兄弟不会让你失望,他们总能在最大程度还原生活本身同时提炼出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关键是你需要看得够仔细,每一个细节都不是无用的.

52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这个蓝领阶层的民主故事,比《12怒汉》更适合搬到中国来改编,奖金1000元人民币就成,肯定是16个人投票,结果1:15,根本弄不清楚哪些人玩了你。

55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导演只是平淡地展示了一个无解的困境,有些地方简直美好得有些诡异。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个故事的天朝版会是什么模样。或许更多申诉、苦情、怨气甚至仇恨;或许有更丰富的嘴脸和人性样本;或许会发展成一场狗血淋淋的悲剧,更或许压根什么都不会发生,因为主人公已顺从认命,觉得任何努力抗争都属徒劳。

5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感觉达内兄弟有望提名奥斯卡了,不仅仅是影后马良的关系,但她的表演确实会让人把心提到嗓子眼,很少会真心佩服什么人的表演。蓝领阶层的生活很容易引发共鸣,虽然是部独立电影,却有着钻石切工版精准的剧本,戏剧张力更多的也是来自演员的表演,达内兄弟这次虽没有惊喜,但足够优秀。★★★★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镜头对准蓝领让人难以用对与错去衡量工人的选择,生活并不该世态炎凉,但为了生计却不得不做一些抉择,好在电影还有它暖人暖心的地方,最后玛丽昂·歌迪亚打着电话走出工厂那一幕简直大爱:失去工作,得到希望。我就觉得歌迪亚还是适合演这朴实的角色才能衬托出她的演技和她的美。年度十佳候选。

1小时前
  • Ron Cha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