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电影万岁1995

喜剧片其它1995

主演:Shaghayeh Djodat  Behzad Dorani  Feizola Gashghai  

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剧照

电影万岁1995 剧照 NO.1电影万岁1995 剧照 NO.2电影万岁1995 剧照 NO.3电影万岁1995 剧照 NO.4电影万岁1995 剧照 NO.5电影万岁1995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9-16 10:50

详细剧情

  本片导演马克马巴夫计划拍摄一部关于电影百年的片子,需要雇用100名临时演员,他登了一个报纸广告. 然而当数以百计人们出现的时候,场面失控,临时他改变了注意。用摄影机记录下那些应聘者的陈述和想法,真实展露了伊朗社会各阶层的风貌。

 长篇影评

 1 ) 说谎者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定义电影?

我们从第一个谎称自己是盲人的试镜演员便可略知一二。“盲人”演员自称从未看过电影,但对电影却饱含热情。戴着墨镜扮演盲人来试镜,便是对“电影为何物”的一种解构,即(没有善良的艺术家)说谎者的本质。

电影中的导演承诺试镜的某位女演员离开现场后,将不保留她的试镜画面。结果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画面却完整的“保留”了(不论这个情节是否虚构,最终抵达的仍然是探索电影其说谎的本质)。

(艺术诞生的偶然与巧合)而恰是因为被保留的这段画面所提供了一种“未完成”,从而构成了电影之外的已完成。这是本片最妙之处。

坐在台前的导演,与身旁拿着摄影机的助手,构成了一种权力象征。掌握一部电影命运的是导演(别于好莱坞主流体系的制片人制),摄影机对演员的无情质问犹如一把冰冷机器-枪(演员在摄影机前毫无防备的出卖自己的情绪,被操控,被指示)这一象征隐喻从导演用手拟枪射杀唱歌的群演那一幕达到高峰。

三种框架(地上的画框、摄影机、银幕)与电影中的导演身旁的镜子(照射出演员们的身影),不仅强调主次人物关系,更表达了电影的本质(画框内,虚拟影像)。框架定义了演员的存在 。透过我们所看到的银幕,电影里的导演理应也是演员。

于是,我们得知,只有不断的虚构,才能更抵达真实。

 2 ) 偌大的世界里,最终打动我们的依然是真诚和善良

(导演为了拍一部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电影,选择进行海选来挑选主角加入这部电影,它的主题正是关于这些想成为电影明星的人。)

我喜欢那些站在门外静候表格和面试通知的人们,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份对当演员的向往;但我不喜欢那些为了争领先的位置你拥我挤,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

我喜欢假装盲人的演员对这份梦想的渴望,但我不够喜欢他欺骗大家的那一份用心,不过个人觉得这份喜欢超过了不喜欢,这是一种出发点为热爱的善意的欺骗。

我喜欢导演故意刁难时这些真诚的演员最本真的回答,但我担心他们遭受导演的“欺骗”后,也依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或事后的安慰。

我喜欢每个人在这个房间里自由自在地展示自我,但我不喜欢他们为了故意迎合导演而做出的一些举动。

我非常喜欢那个坚持要演剧情片不演动作片的蓝色衣服的男人,因为他有自己坚定的主见和思想。

我喜欢那个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来选角,试图离开伊朗到国外去找男友的女孩,更喜欢她不愿意为了导演的一些无理的要求,而牺牲自己主见的行为,她坚持不要演戏,她也不是为了出名。其实她可以为了她的爱情,低声下气地求助导演,但在尝试后她还是选择坚持了自我。(庆幸的是,她的戏份入了这部电影或许就可以被他的男朋友看到,只不过两人天各一方,她深爱的对方是否会有触动?)

我喜欢很多人在被导演要求哭的时候坚持自己本身的情绪,也有很多人勇敢地提出质疑。能在十秒里面哭一定是好的演员的素质?或许是的,但这就涉及到演戏真与假的问题,我们喜欢演出来“实际上是假的”真?这部剧一直在探讨电影是否真实的边界,艺术就是这么玄妙,可能它是假的,但它的情感可能又是真的。

我喜欢那位剧场工作人员演示十秒之内哭,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真诚。“像他们一样,我来这里表演……”他为了表演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热爱付出了很多,这本身就是令人触动的。

我喜欢那个“坏人”,他有自己的“执念”,他觉得自己就是适合演坏人,我觉得这很可爱,就像我们小的时候觉得自己以后会成为某方面很厉害的大人一样单纯。

最后的那位黑衣女孩为什么迷人?

因为她真的非常聪慧、独立,我从她身上看到了真诚——忠于自己的真诚,也从她身上看到了善良——在善良和演员之间做选择的时候,她坚定地和同伴选择了善良;在导演宣布给他们巨额的工资时,她说自己并不在乎钱。

她身上有强有力的言语逻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智慧的光芒;她还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即使被耍也不会焦躁,甚至在后面面对导演的一再激将反而自由地狂笑,这是对导演虚假的“挑衅”和“质问”的最好反击,因为导演的不真实并不能打败她的真实。

是啊,朋友们,在哭着来到人生和哭着离开人间的中间,就一定也得哭吗?为什么不能一直笑?为什么出生和死亡就不能也是笑?多好的女孩啊。

但令人窒息的地方在于,当她和同伴到了导演的位置,她完全代替了导演……她在被面试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真诚,竟然可以因为身份的变幻就马上溃败……

人类啊,正如我们在世俗生活中遭遇了数不清的挫折、黑暗,又有多少人坚守了自己的本心,又有多少人轻易地改变了自己,而那些坚持真诚和善良的人,也许生活没有给你最好的礼物,最好的回馈。

请相信,在世俗的条条框框之外,一定有一条我们看不见的自然法则,一如既往地视真诚与善良为最高美德,就像我们刚来到世上的那样,也像我们告别这个世界时坦然放下时的那样,世界就是它本来的样子,希望我们都能活成我们本来的样子。

 3 ) 后设电影

       正如后设小说可以解构掉传统小说,后设电影也同样可以解构掉传统电影。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这部《电影万岁》就是一部典范意义上的“后设电影”。(注意电影里有电影的电影与后设电影的区别)
    面对这样一部后设电影,我们首先的疑问就是它在多大成分上是虚构的,它的记录又占多少?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被阿巴斯欺骗的经验(《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的对位),我们也就再没有理由傻到真的去探寻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而只有彻底将其置于虚构的背景下,批评才可开展。
    所以,一切都应该被看成虚构的。无论导演是如何申言电影里的现实成分(电影百年,导演自身、演员自身介入,群众演员真人演出等等),这些都首先在被看成虚构之后,后续的分析才可进行。
    所以,它是这样一部电影:一部指涉自身的电影,拍摄本身的试镜过程即它的完整形态。正如一位后设小说作者首先言明的就是:注意了,各位,我是一位虚构者,我在虚构故事;然后他将如何虚构的过程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并融入现实的地点、人物,煞有介事地“说谎”一样,这部电影也当如此解,致敬电影百年只是个缘起,莫森的目的就是要创造这么一部电影,它完全以电影的拍摄过程构成,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剧情,形态是一部“Making of ”的记录片(同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这是让人觉得相当妙的形式:电影没有被完成,被拍下的只是试镜过程,但电影自身依然存在,它就存在于空白中,它未被完成,它已然完成。
    正如后设小说作者公开“说谎者”这一立场更让其令人怀疑一样(并没让人释疑),电影在煞有介事地记录的时候也更让人怀疑其记录的真实性。这就是后设电影的魅力:将现实与虚构纳入游戏范畴,到最后观者也就不再纠结于何处虚构、何处真实这一令人纠结的问题(因为他已无力)而是敞开胸怀接纳彻底虚构抑或彻底纪实这两个层面中的任一层面。无可否认,乐趣就在于它的暧昧性。
    之于电影本身是通过虚构来抵达真实这点,“后设电影”给出了更加真实的质感。在此举帕纳西的《谁能带我回家》,就是一部借小女孩的出逃完美地将虚构与纪实无缝结合的作品。当小女孩亮出其演员的身份、摄影机被进入镜头、导演及工作人员入画,我们作为观众是如何地惊慌:过往观影经验赋予我们的“常识”被打破了,我们陷入一个无所适从的境地:到底是虚构,还是在纪实?它不再仅仅提供我们无限靠近真实的假象来让我们认同影像真实性,而是直接通过点明虚构本性让我们的意识崩溃。这就好比,费里尼这位最伟大的说谎者,当他界定自己就是“一位说谎者”的时候,我们觉得再没有比他更真诚、讲出的话更可信的导演了。
    所以,越说谎的人越让人觉得真诚,只要他反复自申他是说谎者。同样,越是虚构的电影让人觉得越是真实,只要它从始至终言明它是在拍电影。

 短评

一开始觉得有过分 后来觉得处理还是很好的 作为有导向性的纪录片 临场反应的素甚至能比很多home video风格的经典表演更震撼 讨论的问题也很有趣呀 亚洲导演只有伊朗人才思考电影本体论的问题吗

6分钟前
  • 寒莓根
  • 推荐

作为电影,并没有那么好;即使作为纪录片,也没有那么好。诸如此类,所谓电影人的“灵机一动”,实际上是对电影的偷懒。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不是所谓的拍下来的东西都能成为电影,电影有电影的规矩。

7分钟前
  • 王堃
  • 还行

有个面试小哥唱了一段tom's diner好好听啊…就算不特别解读面试双方的权力关系,电影本身也是很有趣,伊朗电影真的好有风格…

11分钟前
  • Rhodesia
  • 推荐

这位导演越看越有趣,很多奇妙想法,每一部关注点都不一样,力图创新;在“事先张扬”的前提下,让演员出演自己,打破银幕画框界限,让电影呈现开放的形态,每个参与的人都有权改变、影响它,从这点上说,非常有意义。

1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有点意思;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17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一方面消灭艺术与现实的边界 电影成为一次事件 拍电影变为“操纵事件” 并游戏式拼贴 戏仿 看似无主体 无中心 无意义 是鲜明的后现代主义 但另一方面 它又从事件中挖掘女性的主体性 我们看到伊朗女性对自我及生命意义的追求 并不沦为彻底的游戏 在后现代主义的外表下闪烁着人道主义的现代性光辉

18分钟前
  • 河原宏
  • 推荐

很厉害,很不适。从开头的推搡争抢已经隐约感觉不妙:冲突由创作者建立,混乱再被纪实的镜头记录,最后再以主观的意愿剪辑。可能这就是对电影以及创作电影过程中权力关系的剖析,但其中也存在着一大问题就在于如何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和道德定位。导演选择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制造面试的演员自身的矛盾来为自己开解。假装盲人、为爱出国、携家带口,这套逻辑屡试不爽,直到最后碰到的两个女孩才吃瘪。于是便采取了更加打破虚实的方法拉对方入伙。高超又虚伪。

19分钟前
  • 用户79700310
  • 还行

想到阿巴斯的《课堂作业》和《橄榄树》,可能从电影镜头与镜头捕捉的人物社会的辩证关系弥散开来的自发感构成了一种伊朗电影吧

20分钟前
  • SaynomorE
  • 还行

控诉权力压制的人,稍微转了一个向,坐到了那个权力掌控的桌子之后,立即变成了权力的施予者。不需要子弹,只要拟出它的声音,对面的人也都会倒地。

21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蛮有趣的一部片子,片中女孩模仿导演面试的戏,很有味道。

26分钟前
  • 季轩
  • 推荐

GIFF5//这种形式就注定不存在导演对演员的调教,所有人(演员)都是不受控的元素,导演试图用真实(形式上)影像揭露电影(社会)本质:空间的规训,导演权力,电影造梦,魔鬼契约。几处镜像也是这一作用。在结尾他展现了更大的野心,但似乎偏离了轨道。

31分钟前
  • dama.W
  • 还行

这样的“新浪潮”就像文字游戏,而且是一次性的。

36分钟前
  • Superhat
  • 还行

香港独立电影节的收获,片子很妙,妙在真实和平凡,亲切得很;但这又是一部试图探求电影本质的电影,对于这个主题来说,与平凡人之间的问答与互动无疑不利于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偶尔某个群众演员的一句妙语已经是很不得了的素材了。所以算是了解电影世界的多样性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解构那么有启发

40分钟前
  • 艾栗子
  • 推荐

伊朗电影中的“临时演员群体”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42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导演点子真多。片中导演是《特写》男主,片中灯光师是《随风而逝》男主。和《特写》同样是模糊真实和虚构的边界:整部电影是剧本还是纪实?人群试镜时表演外的部分是表演(为出演电影而进行的展现)还是真实性格驱动的发言?电影中的导演在知道摄影机存在的情况下是真的在履行导演的职责还是在表演导演这一角色(为了《电影万岁》这部电影)?最后两位女孩被要求作为导演评判其他演员时,她们是在履行导演职责,还是在表演导演的角色(为了在片中的导演面前展现能力)?《电影万岁》导演--片中选角导演--被要求行使导演职责的两个女孩,这种关系打破电影的边界形成角色的嵌套。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在每一个人物和剧情上都被模糊了。

47分钟前
  • ming
  • 推荐

做伊朗电影的豆列,发现以前漏登了好多

52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

奇特的觀影,當中各種千其百怪的理由及表現,令人想起究竟電影真正的吸引力是什麼?很適合作為一百周年的電影,對於操控人類感情,戲內戲外的混淆及懵懂反應,究竟是誰濛糊混淆了誰?只有導演才知道了,想深一層就是非常有趣的電影,營幕裡的小世界引申出大世界,可以什麼都是或什麼都不是,非常玄妙

54分钟前
  • iamface
  • 推荐

“我会为电影做任何事,只要它不是邪恶的。”如此看来,莫森创作的黄金时期即是九十年代的头五年,与阿巴斯、帕纳西共同构成以化解纪录和传统叙事界限为主标识的伊朗艺术电影交接链。1、《电影万岁》是一部基于突发状况而诞生的伟大电影,讲述莫森在电影百年之际通过刊登报纸广告招雇百名演员,却因场面失控临时改变注意:用摄影机记录应聘者的陈述和想法,真实展露伊朗社会各阶层的风貌。其前卫独特的创作形式(拍摄电影本身的试镜过程即整部电影的完整形态,电影内的未完成构成电影外的已完成;不限章程的开放姿态,外部事故不断介入)与诚恳真挚的演员/导演自反自嘲令人深叹敬佩。2、留下是尊重艺术,离开是选择善良。自己人生的决定,为什么要感到后悔?3、作为婴儿出生的时候我们就在哭泣,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便该是欢笑的。(9.0/10)

57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开头部分真是一部让人感觉到人民力量的电影

58分钟前
  • Eco
  • 推荐

【电影万岁·伊朗·1995】百老汇电影中心10周年生日庆上的盲选中举电影。马克马巴夫1995年献给电影100年的致敬之作。源自一次场面失控的试镜。导演欲招群演,结果前来试镜的人挤破大门,导演临场改变拍摄计划,用摄影机记录下我们这一代对电影怕与爱。电影的历史还是太短,导演和观众还是会时时好奇它的存在,不断诘问:电影是什么。对于电影本质的哲问,对于虚构与现实的奇异边界与转化的探求,本片又一次进行了徒劳无功但意味深长的探索。这一次电影也向马克马巴夫展示了其强大的宿命力量——马年轻时政治态度激进,曾因刺伤一名警察入狱多年。在《电影万岁》试镜现场,他竟然在人群中认出当年那位警察,并由此诞生了他的另一部电影《纯真时刻》。马克马巴夫用亲身经历验证了电影的一个特质,至少,电影可以重建时间与生命。

1小时前
  • 锵阿锵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