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斯•安格的《天蝎星升起》(Scorpio Rising,1963)。安格将摩托车文化结合于同性爱欲、妖魔鬼怪、死亡意向,以及大众媒体所激发的欲望。他借着经过安排的场面、随意拍摄的记录镜头,以及采自漫画、电影和神秘传统的影像,营造出一种气势强烈的蒙太奇。除此之外,片中每一个片段都配上一首摇滚乐,也预示着音乐录影带结构的来临。
在纪美子第二次因自杀未遂入院治疗期间,我曾随Almand参加了一个私人派对,有幸再次观赏了那部惊世骇俗的《天蝎星升起》。当时在场的大多都是Almand的朋友,还有几个年轻的日本男妓。尽管我并非同性恋者,但却被银幕上的狂放影响深深打动,体味到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在我眼里,这绝对不是一部只关注堕落的所谓“地下电影”,而是安格倾注全部心血精力打造的超现实主义力作,动用了当时可动用的一切技术手段,不怕风险,不计成本,将自己离经叛道、不可一世的猖狂和为了梦想豁出去的勇气都呈现在那不足三十分钟的影像当中。如果不具备自我掌控欲望冲动的强大意志,是无力奉献出如此震撼却又令人不安的作品;稍有不慎的话,还可能弄巧成拙,制作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怪物,或者更直观地讲,造出一堆电影胶片状的臭狗屎! 我后来一直觉得,冥冥之中莫非真有定数?假如我和Kimoko在初遇的那天晚上观看的是《乱世佳人》、《警探哈里》或者《日瓦戈医生》,总之不是《天蝎星升起》的话,我们的人生轨迹是否也会完全不同?在我看来,电影本身并不具有改变人生的莫大力量,关键还是在于肯尼思·安格的神奇感染力,只有他的那些貌似毫无意义的虚幻影像能在不知不觉间渗入你的身体、触及你的心灵,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所有和你的未来。
需要对同性恋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认同才能看懂一些段落,也挺喜欢某些有趣的设计和洋溢着的闪光才华。但对整个作品的喜欢与否则要另论了。
安格第八。音乐品味持续出众(medley剪似VJ飞大,剪辑可圈可点:机车党恋物癖皮衣基肉交叉剪辑耶稣神迹纳粹十字swastika与性与死亡本能意象金发骷髅烟支上书青春Thanatos亦膜亦嘲。终镜救护车灯猩红渐近,猫王迪恩及其少年终将湮灭。
Scorpio Rising不再是一种星象和神秘学,是物的上升。分类检视,装配各个物件,在歌曲形成的抽屉里装好。整个时代的奥秘,在这部双面黑胶长度的电影里。
第一部分是如何组装一辆摩托车,第二部分是如何正确的穿骑士服以及如何搭配骑士服的配饰,第三部分是骑士们的同性性爱趴顺手拽上耶稣和他的门徒们,第四部分是好基友们我们比赛吧,第五部分是"end"字幕大秀场.正片从头到尾都有歌曲哦.最后那个end字幕整整跑了估计六分钟哦.天资愚笨实在看不懂实验电影...
落日车神……………………………………………………………………
美国先鋒導演Kenneth Anger代表影片,將摩托文化結合於同性元素、毒品情欲、死亡意向、宗教諷刺等,上世紀六十年代特有的狂放,充滿實驗性。全片無臺詞,只有一首接一首的背景歌曲,節奏頗為優雅而性感,與充滿主觀指向的蒙太奇對比出奇異的效果。總體而言,影片的意識先於表達。
8.5/10。各种场景与静照混杂在一起(具体内容是各种同性恋icon/fetish+解构权威【希特勒、耶稣等】),再搭配上精心设计的配乐和声画分立营造了一种反叛肆意的氛围。但在对视觉的处理上明显有问题:如果观众从「内容」的角度去看那么视觉信息量明显过载,而如果观众从「旋律」的角度去解读(正如戈达尔后期的那些电影)那么这些视觉内容又太过具体。
相当二。。只是一些军服秀 虽然在那个年代来说已经算是相当露骨的镜头
a beautiful index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634395/index_8.html
两条形式呈现,一是经典好莱坞技法的挪移,对女性全面打光与柔焦效果的凝视放到了机车上,打造了欲望的目光与想象中的完美客体,相似的也在身体展现中,这即含有自恋的情绪,还内置一份本身情欲性的投射,都源自导演本身的喜好与倾向。另一则是在影像并置蒙太奇中解构与赋予意义,这即打破符号的高与低,凸显本身的反叛内核,也用耶稣显圣的寓意将群体行为置于高位,达到一份平权效果,而希特勒则指向异色青春中的不平凡。在总的脉络中,“天蝎星升起”又代指年轻人文化由地下转上,本身造神冲击固定信仰的过程,在渐渐迷乱中,看似无误的升起却被警灯截止,车祸与音乐的暂停无不说明本身行为与社会规范的不容。音乐用的无比精彩,诸多摇滚经典接连播放,同时开启了音乐录像带的开端。
纯粹visual art 史前MV 邪恶性感的同性恋暗示 对詹姆斯迪恩 马龙白兰度 牛仔裤 皮革 工装靴 机车的崇拜 模糊的宗教情结 都是fetish文化最基本的部分
60年代青年文化研究范本:摇滚、皮衣、摩托、漫画、同性、派对、极速与死亡。马龙·白兰度与詹姆斯·迪恩不断作为启蒙者与偶像出现,同时还有被解构的耶稣与纳粹。剪辑与音乐均是亮点。
詹姆斯·迪恩,解构了耶稣的显圣(《The Pilgrimage Play》和同性恋聚会对切),Dennis Hooper拍《Easy Rider》前一定看过这部片子,学了不少的剪辑方式,两片结尾也基本相同。剪得很炫啊。
對於當時流行元素的展現,有很多有趣的暗示和細節,也有一點點的對於正統的嘲諷,而這種嘲諷來自于當時的反抗和不羈態度。最大的優點在於整部片子都很好聽。
可真是帅的一逼。
天朝文艺青年们看到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常会本能地排斥它。这个60年代的电影,且不说其在有限条件下完成度之高,它给我们带来的关于恋物,同性亚文化,以及对于偶像崇拜的初次直击,就足以使其名留影史。文艺青年爱谈大卫林奇,却对此片不屑。但林奇的蓝丝绒拍摄动机便来源于此片。
现代MV和广告电影的起源,生不逢时的同志导演。
事实证明片名和海报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在电影很烂的情况下。
You look like an angel,eat like an angle,talk like an angle,fuck like an 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