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Lovers 第一季

动漫日本2016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1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2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3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4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5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6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13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14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15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16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17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18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19Super Lovers 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53

详细剧情

《SUPER LOVERS》是根据阿部美幸创作的同名漫画改编的动画,由Studio DEEN制作。第一期动画于2016年4月6日起播出,全10话 。第二期动画《SUPER LOVERS 2》于2017年1月12日起播出。 被“母亲病危”的消息骗到海外的高中生海棠晴,在那里突然被介绍认识了是“你的弟弟!”的名叫海棠零的男孩子。 海棠晴拼命地照料着谁的话都不听的野生儿海棠零,而海棠零的身世似乎也是一个秘密,加之,在海棠零终于能开始亲近自己时,一场悲剧发生在海棠晴身上。 5年后,与长大了的海棠零再会的晴又将面临怎样的生活呢?

 长篇影评

 1 ) 无码的大尺度,这新出华语剧可真敢拍啊!

近两年,网飞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拓展华语剧市场。

遗憾的是,结果却并不理想。

从噱头十足的《罪梦者》,到后来的《极道千金》与《彼岸之嫁》。

评分一路下跌(7.1,5.8,4.9),让观众大失所望。

最近,又有一部网飞出品的华语剧来了。

万万没想到,它竟然实现了口碑逆袭,为网飞打了一场翻身仗——

谁是被害者

导演:庄绚维 / 陈冠仲 编剧:梁舒婷 / 徐瑞良 / 黄雨佳 主演:张孝全 / 许玮甯 / 王识贤 / 黄河 / 李沐 上映日期:2020-04-03(中国台湾)

集数:8 单集片长: 60分钟

这是上个月末刚上线的一部剧集。

截止目前,豆瓣评分8.1,是网飞目前出品的华语剧最佳。

此剧改编自台湾畅销小说《第四名被害者》。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一部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

剧集不仅延续了原作烧脑和推理的部分,在尺度上更是大到惊人,且完全没有马赛克。

每集的开头,都有一段郑重提示。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暴力场面”“身心不适”“斟酌观赏”

这可不是在吓唬人。

第一集刚开始,就出现了浴缸里“溶尸”的特写镜头。

到了第二集,被焚烧的“焦尸”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就连主演之一的许玮甯也表示,被剧中“尸体”的还原程度吓得反胃。

(手动马赛克,给大家感受下)

尺度之外,这部剧真正大获好评的部分,是其精妙的设定和紧凑的剧情。

男主角方毅任(张孝全 饰)是一名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

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

亚斯伯格症被认为是自闭症的一种,其主要症状为社交困难、沟通困难,以及个性偏执等等。

而鉴识官的主要工作,就是从犯罪现场取证,并运用相关专业技能来辅助推理、帮助破案。

这两个特征结合,将方毅任变成了个不近人情、只关心案件的“怪人”。

而女主角徐海茵(许玮甯 饰)和方毅任恰恰相反。

她是一家知名媒体的资深记者,在职场打拼多年,深谙人际往来之道。

她可以为了获得一手资讯,八面玲珑、谎话连篇。

不仅如此,她还和在私下和警局的人交往密切,以套取各类案件的最新消息。

这两个看似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人,却因为一起连环杀人案被联系在了一起:

一名失踪女歌手,被发现死在了一家旅馆的浴缸里。

浴缸里放置了浓度极高的强酸,被发现时,尸体已经面目全非。

发生命案的旅馆房间里,没有他人进出的痕迹。

而女歌手尸体的死状,竟和她未发表的最后一张专辑封面照一模一样。

一时间,这起骇人听闻的溶尸案,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女歌手的专辑也成功发表,并且销量惊人。

当方毅任介入尸体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女歌手明明有整容史,可是这具尸体的面部骨骼却毫无整容痕迹。

更惊人的是,根据尸体的下半身骨骼特征可判断,这应该是一具男尸。

换句话说,这名死者并不是这个女歌手。

那死者到底是谁?为什么死状要模仿女歌手的封面照?失踪的女歌手又在哪里?

这些疑问尚未解决,很快又发生了第二起命案。

在一栋还未完工大楼里,发生了焚尸案。

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无法确认身份。

但是在尸体附近,却发现了一张工牌。

工牌上的工程师,恰好就职于这栋大楼的开发商。

经过警方的尸检和调查,发现这名死者并非工牌上的人。

她真正的身份,竟是上一起溶尸案中被认为的死者,也就是那名失踪的女歌手。

不仅如此,这两具尸体都有一个共同点:死前体内被注入了大量的麻醉剂。

也就是说,这两起案件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所为。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下一个死亡的人,就是工牌上的工程师。

果不其然,很快警方又发现了工程师的尸体。

与此同时,第一个旅馆中的死者身份也查明了:

他是一家夜店的男服务生,从小有性别认知障碍,并渴望成为女性。

随着案件逐渐深入,死者的身份都渐渐明晰。

但真正的凶手,直到现在仍然销声匿迹。

警方通过总结了这几起案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每一个死亡的人,都在死前完成了自己难以实现的愿望:

服务生希望成为女性,在死前扮演成女歌手,愿望达成后死在旅馆。

女歌手希望发表专辑,在死前专辑大卖,愿望达成后死在大楼。

工程师希望揭发自己所在的黑心公司,在死前成功揭露,愿望达成后死在仓库……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有计划和预谋、精心设计的连环杀人案。

至于凶手是谁?TA为什么要帮助死者实现愿望?又为什么要杀人?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剧中寻找答案。

同为犯罪悬疑题材,为什么《谁是被害者》能够超越《罪梦者》,获得观众的普遍好评?

在我看来,是因为此剧在人物设定和剧情设置上,都体现出了华语剧里难得的用心程度。

先来说说人物设定。

张孝全饰演的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和美剧《非典型少年》的主角是同一种病症)。

为了演好这个人物,主创团队找来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分析与指导,使得这个人物的言行更贴近真实。

片中有一场戏让人印象深刻:

方毅任和徐海茵在停车场,商榷利益交换的条件。

上一秒,方毅任还认为自己占据主动,振振有词。

可当他发现自己的把柄被徐海茵握在手中,被对方威胁时。

他马上变了一副脸色,然后徐徐走回自己的车内。

性格中狂躁、偏执、近乎疯狂的部分,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彻底爆发。

当他发泄完情绪,下一秒,又无缝切换回冷静理智的状态。

他巧妙地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优势,和徐海茵交换信息。

一个在极度狂怒与极度理智之间摇摆的病人形象,由此鲜活地立了起来。

徐海茵这个角色同样如此。

主创团队找来了专业的记者,去研究和发掘他们身上的工作状态,用于剧中的角色塑造。

片中有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戏:

徐海茵为了采访第一个死者(男服务生)的家属,谎称自己是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

她事先做了一系列小动作:

衣服,从低胸衬衣换成了纯白色的卫衣。

头发,从披肩扎成了马尾。

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博取受害者家属的好感与信任。

更绝的还在后面——

为了完美营造一个人畜无害的社工形象,她在出发之前,刻意灭掉了自己还没抽完的烟。

可是,当死者的妹妹出来后。

徐海茵意外地发现,其妹妹也喜欢抽烟。

于是她又马上掏出烟,和死者妹妹坐在台阶上一起抽。

这几处细节上的动作设计,已然将一个为达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的记者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人物设定上的走心,《谁是犯罪者》在剧情上也值得一提。

剧集围绕着连环杀人案展开,环环相扣,层层解密。

最重要的是,在紧凑的剧情和精巧的故事之上,它将矛头直指当前普遍存在,却不被广泛重视的社会议题:

性别认同、校园霸凌、企业压榨、外貌歧视等等。

从剧名开始,主创团队的“野心”就昭然若揭——

他们并未将镜头聚焦于作案手段高超的加害者,而是重点关注这一个个不被社会关心和重视的受害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底层人物群像。

通过这群想要放弃生命的人,来反映社会问题,并探究其背后自杀动因。

以此引发大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自杀群体的关爱。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有约30万人自杀。

走向自杀的现实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情感上的共同点却殊途同归:

这些下定决心去自杀的人,都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在乎了,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活着没有意义。

这点恰好和鉴识工作形成一种悲伤的联结——

因为鉴识人员的职责,就是通过细枝末节的线索,去还原死者生前的每一个细节,去关心死者生前的每一件小事。

正如制作人曾瀚贤所说:

“鉴识科学有一句话,生前没有人在乎你是谁。

当人死了,却拼命用各种方法查出你是谁,可惜伤心的点在于,人已经死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谁是被害者》想要探讨的核心,仍然是对于生与死意义的思考。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死亡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没有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但《谁是被害者》给出了它的答案:

不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我们都在选择过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只不过,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活着,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死去。

但是,那些选择有价值地死去的人,却忽略了一点:

死亡何其简单,又何其短暂。

一直努力活着,才是最大的考验。

活得有价值,是比死得有价值,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本文作者:张不才

 2 ) 遗愿清单

如果你是一名过气歌手,已经完全被市场遗忘,被人们遗忘,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可以让你再次“火”起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你和你的最新专辑,但是,条件是用你的生命去交换,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性别错乱者,从小到大一直想要变成女性,却从来不被父母所理解,被别人嘲笑和霸凌,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可以让你实现愿望,并且成全另一个人的梦想,代价是牺牲掉你的生命,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房地产公司的员工,在以付出自己健康为代价的基础上,一次又一次为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最后却因为患胃癌而被公司无情抛弃,连售楼奖金都拿不回来,这个时候有人出面说可以帮你搞垮公司,但是要你去公司最新开发的楼盘自焚,你愿不愿意?...... 就是这样的五个人,因为他们都想到自杀,都在同一家医院看过病,而结识一个幕后大BOSS,再加上警察局鉴识科(法医)科员的女儿,一起设计很大的一个局,把所有人都列入一份“遗愿清单”,以所有人的死亡来换取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和同情,这就是台剧《谁是受害者》所讲述的故事。该片一开场,浴缸溶尸,自焚等凶案现场的大尺度,血腥程度就要吓走一波人,不过请不要被吓跑,坚持看到最后,结局很温暖人心。当然,历来写观后感我都不会过多的去叙述剧情,因为:第一,剧透太多的话大家去看就没多少意思啦;第二,平铺直叙的去讲述剧情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字。所以,老规矩,我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看完这部剧我的感受。 第一方面,在这样一个新闻媒体,网络自媒体,网络大V等各种信息狂轰乱炸的时代,作为一名记者,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在网络上发布任何内容的时候,是完全不顾被报道者及其家人的死活(参见另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只管商业利益最大化还是面对自己的良心,考虑到有可能对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是伤害而中肯的去发布文章?这应该是摆在每一名记者,甚至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摆在每一名用文字或镜头记录别人生活的人面前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网红”为博眼球,博出位而不择手段,有的假装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结果在分发完所谓的“捐赠物品”,摆拍完毕后立马就收回;有的以模仿,嘲笑,捉弄伤残或有智力缺陷的人为乐;有的为制造“噱头”和吸引关注就造谣甚至是发布不雅视频等等。《谁是受害者》里的女主,也就是那个女记者,因为从小被她父亲带着全家在车上“开尾气”自杀而留下阴影,用她自己的话说,从而变得“嗜血”,一心只追逐利益最大化和名气;而在跟随男主一路追查这些案子之后,开始慢慢关注到人性,回归到理性思考,回归到人性里的“善”。希望每一名媒体人,都能够秉持新闻报道的职业操守,在充分为被报道者考虑的前提下,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要误导试听,简单点说就是“接地气,说人话”。 第二方面,其实整部电视剧的主题是探讨“自杀”这个话题。剧中几个主角都被设定在不完美的家庭中,刑侦队队长“宽哥”,因为一心放在工作上,而忽略对自己家庭,尤其是有残疾的儿子的照顾,导致他的儿子患上抑郁症和父子关系的疏离;鉴识科的“方毅任”,不但忙于工作,而且自身患有“艾斯伯格”症,从症状描述来看,应该也是属于“自闭症”的一种,导致家庭离异,女儿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多次进出“少管所”,而且和还和本片的幕后大BOSS一起策划这一系列案件来引起他的关注。导演和编剧对这些角色的设定是有用心的,就是为引起大家对于这些社会特殊人群,边缘人群,甚至说弱势人群的关注。幕后大BOSS叫“李雅均”,由林心如饰演,一直到最后,她都还是执迷不悟,认为劝那些人自杀是在帮助他们,其实不然,谁都没有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包括那个人自己。从基督教来看,《圣经》里虽然没有直接说不可以自杀,但是在“十诫”里有记载,“不可杀人”,杀死自己也算是杀人,所以稣哥的态度是明确的;佛教里的《成实论》、《梵网经》和《大智度论》等经典里都明确说明自杀乃是一种“大恶”的做法;而中国的“道家”一直以来都追求的是“修行”和“长生”之法,所以更不可能支持自杀的。这是从宗教的角度来阐述不可自杀,从电视剧和人性的角度来说,庄子提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个道理用在电视剧里的幕后大BOSS身上也是再适合不过:子非彼,安知彼之苦?她一心只想劝他们自杀,然后用他们的命,他们的血来报复社会,报复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却忘了帮助他们去寻找别的解决办法,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出路,而自杀,死亡,只不过是懦弱的表现,对家人,对自己,对生命,都是及其不负责任的表现。 很开心有部剧能够关注到这些问题,去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就是台剧的“爆发年”,当我们的脑海里还回响着"last dance"的旋律时,又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惊喜,希望台剧继续这样的拍下去,希望大陆这边也能够拍出如此深刻的,揭露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好剧。其实,话说回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觉醒,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可以很惊喜的看到“人性”的回归和“人文关怀”的觉醒,当我们在酷狗音乐的搜索栏内打上“自杀”两个字的时候,出来的歌单是如此的治愈和安慰,17年的时候我们也惊喜的看到一个非常暖心的广告:这个世界,总有人在偷偷爱你。 是的,这个世界如此美好,这个世界也总有人在偷偷爱着你,因此,无论怎样,都不要放弃,因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加油~

 3 ) 《谁是被害者》最打动我的不在剧中,而在剧外

他们生前不被注视,死了之后,警方、媒体、观众却费尽心机搜寻你的身份,你的经历,这是剧名折射出来的吊诡与讽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雅均和江晓孟为他们策划出来的死亡仪式也为他们赢得了一次重获凝视和重拾尊严的机会。

01、

“遗愿命案”中的所有死者,基于一个共同点,都有遗愿想要实现。

遗愿命案的引擎者是李雅均。李雅均给江晓孟灌输了自己的死亡价值观,江晓孟拔掉母亲的维生系统,让她永远结束了痛苦。江晓孟加入李雅均的死亡之局。

李雅均与江晓孟进入心理咨询机构,“收集”那些想要寻死的人,他们便是之后的一系列死者:游诚皓、苏可芸、张聪健、庄秉荣、刘光勇。但遗愿命案的死者还应将周洋囊括进来。

周洋的名字出现在所有死者之后,但事实上周洋死于所有人之前。连环案中的死者出现顺序不是按照死亡时间来排列的,而是根据遗愿实现的顺序。它的逻辑链条是:每个人都因前一人的死,实现了自己的遗愿;每个人也都以自己的死,替后一人实现了遗愿。

游诚皓是逻辑链条的起点,她打扮成苏可芸的模样,实现自己成为女人的遗愿,并且同时将自己死亡的现场布置成苏可芸未发行的新专辑的封面,实现了苏可芸的遗愿。由于游诚皓前面没有替她实现遗愿的死者,所以她算是一个小小的特例,她的遗愿实现也借助了后一个死者。

游诚皓的死亡设计或许会引发反诘:她明明可以我行我素地做女人,不用参加遗愿交接计划啊?其实游诚皓并不是无法自主地成为心理甚至生理意义上的女人,她是无法成为一个社会性意义上的女人,也就是说社会不肯承认她是一个女人。通过变身为一个有名的女明星,这算是变相地让自己实现了这种社会性意义上的性别身份。同时,她的自杀也是一声绝望的叫喊,她以死向社会明志:我就是女人。

由于游诚皓实现了苏可芸重获关注的遗愿,于是苏可芸在安邦公司楼顶以张聪健的名义自焚,引发公众对血汗工厂的关注,实现了张聪健的遗愿。

接着张聪健死在庄炳耀的工作室,曝出艺术家庄秉耀的造假新闻,实现庄秉荣让自己的艺术才能被公众得知的遗愿。

再往后,庄秉荣以刘光勇的名义投水而死,实现刘光勇为少年时杀人罪过的忏悔。

最后,刘光勇戴着周洋的手环,从安光护理院十楼坠下,实现了周洋曝光护理院虐待老人内幕的遗愿。

整个遗愿命案的运行机制就源自这样一个高概念设计,它拟定了这场被害者游戏的运行规则。

按照遗愿命案的自杀逻辑,必须是目睹前一人为自己实现了遗愿,自己才会坦然去为下一人实现遗愿。但是这个逻辑并非一直奏效,它在刘光勇和周洋这两个环节上说不通。刘光勇最后在求生的情况下,被李雅均强行注射死亡。

而周洋实际上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这个游戏,他的确失去了活的勇气,也有想要曝光护理院的遗愿,但他并非死于自杀,而是李雅均的药物他杀。如果说这一逻辑缺陷还能基于周洋的确想要自杀却无法自主完成,而李雅均是在帮他解脱痛苦而自圆其说的话,那么另一逻辑缺陷则很难说通了,那就是周洋死之前根本没有目睹自己的遗愿实现,直到遗愿命案发展到最后,刘光勇的尸体戴着他的姓名手环,从安光护理院十楼坠下,引发轰动,他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遗愿。可是此时目睹遗愿实现的,已经是他的“在天之灵”了吧。所以周洋的遗愿实现,基于的是李雅均的守信。可是吊诡的是,周洋并没有与她建立契约,这一契约是李雅均单方面书写并签署的。按照遗愿命案的自愿逻辑,李雅均本可以征询周洋的意愿,让他自愿入局,但她没有这么做。无论她基于多么善意的前提,事实依然无法改变,周洋的死是一个阴谋,一场谋杀。

李雅均的扮演者林心如在第八集幕后采访中分析李雅均的心理时,说李雅均生命意志的崩溃是因为她所爱之人周洋生命意志的崩溃。遗愿命案从此开始。而李雅均踏上了帮助他人实现遗愿——抑或说教唆杀人——之旅。可是在剧中,李雅均的这一心理动机建构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现。

不过,也正是这两处逻辑上的破绽,令散发着“牺牲”、“自由”、“价值”这些美丽光环的一组自杀艺术蒙上有悖伦理的阴影。

02、

李雅均基本上只是一个功能性人物,剧集对她本人的刻画显得仓促、薄弱,基本就是让她自己念了一遍编剧的背景设定。

她真正的作用是抛出那些“大哉问”:

协助他人自杀是可以的吗?

她的行为究竟是在救苦救难,为人超度;还是通过洗脑教唆杀人,狂妄地裁决他人生死?

自杀是可以比活着更有价值的吗?

这些问题还可以有进阶版本:

如果说协助自杀是可以的,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

助人解脱痛苦式的协助死亡与基于洗脑和教唆的谋杀界限何在?

如果自杀有可能产生价值,什么样的自杀比活着更有价值,什么样的自杀比活着更没有价值?

李雅均和周海茵在第八集的对话在这些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角力,结果以李雅均基于死亡的升华理念失败、周海茵基于生命的希望理念胜利告终。但这样的探讨未免受困于主流,显得野心不足,更像是一针安慰剂,并不能起到太强的启发性。其实生死的意义问题不可能有唯一答案,死和生也不是消极与积极的二元对立。李雅均的死亡观念的确出于她生命价值的崩毁,具有消极性和欺骗性,但她的故事远不能囊括死亡话题的全部面向。其实我们用不着担忧消退生的光环、承认死的意义之后,人类会陷入彷徨。为了价值正确而去崇高生命、矮化死亡的做法,对直面复杂而艰深的问题徒增泡沫,并无裨益。其实剧中对死亡的态度大多数时候都是比较客观和开放的,但是最后这场对话实有纠偏之嫌,仿佛担心先前的客观呈现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03、

相比这些无解的终极命题,故事中投射出来的那些社会议题与边缘群体的处境会显得更为当下与实际。

游诚皓的故事关照到性少数群体的心理与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认同度问题。这里我使用的词语本来是“宽容度”,但我意识到“宽容”一词背后也带着威权感,仿佛非异性恋者需要得到主流社会的批准似的。我认为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力,我们应该做的是认同、接纳,而不只是宽容。游诚皓的父母不能理解她,在工作中又被歧视、欺负,她只从青青(江晓孟)那里得到一种相依为命的安慰。

苏可芸的故事折射出明星这种特殊的公众人物身背的压力。潮涨时刻万人呼啸,潮退之后无人问津,反智浪潮下的追星现象就是这样。明星所经历的巨大落差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他们的心态是很有可能失衡的。

张聪健的故事反映出职场奴隶的生活状况与黑心企业、血汗工厂奴役员工的事实。“996”话题之所以引人关注,就因为这类受害者太多,而正义的追诉又如此之难。

庄秉荣的故事是一个艺术家寻求认可的故事,一方面他创造出杰出的作品,另一方面他生活在孤独阴暗的世界,无人知晓。这也是一个表现兄弟之间的爱与剥削并存的故事。表面上看庄秉荣是那个残缺之人,实际上弟弟庄秉耀残缺在内心,他嫉妒哥哥的才华与父母对哥哥的亲情倾斜。他盗取哥哥的艺术荣耀,获得一种变相的代偿,这又令本就残疾的哥哥反过来产生巨大的失落。但揭开这层剥削关系,两人其实又是共生的,就像庄秉荣讲述的两只小狗的故事那样。这个故事令人对亲密关系产生更多思考。

刘光勇的故事是一个曾经犯下大错的少年犯四十年后的自我救赎。在十七岁时,少年刘光勇在青年流氓的威逼恫吓之下,心态崩溃,杀死一个无辜之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对一个少年来说莫过于此。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孤立无助而又心智不够成熟的少年,杀人又是在胁迫之下的行为,他并不是一个暴徒,也正因于此,他才会备受良心折磨四十年,仍然觉得自己只能以死谢罪。这个故事令人联想到青少年间的霸凌问题,社会的容错机制,以及对过错犯的心理关注。但这个故事有更高的价值,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光勇在那时那刻的作为是无可避免的死结,这种具备永恒性的悲剧,人类该如何面对,值得不断地深思。

周洋的故事则牵引出老年人的弱势处境。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给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老有所养是对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一个社会如何对待老年人,体现出对是这个社会对待生命的态度。死生亦大矣,可生死问题不仅在哲学层面上显得重要。如果一个社会是唯利是图的,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无法再创造经济价值,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因为这样的社会是人性丧失的丛林,生命是可以被利益践踏在脚下的,每一个普通人基本的生命权利都会变得无从保障。但人人都会变老,每个人肯定都不希望自己在变老之后就被社会所抛弃,因此我们应该追求建立一个老有所养的社会。

死者的故事中,比如张聪健和周洋的故事,还反映了金权交易的内幕。无良企业长期作恶,却始终屹立不倒,这与权力部门的失职或腐化是分不开的。

我们也别忘了几个主角身上投射出来的现实问题。

调查记者周海茵本来用冷漠嗜血的态度处理一切新闻素材,为了第一手报道不择手段。但当她的一篇报道不可避免地催化了命案的发生之后,她这才开始反思,承担起了媒体本应具备的责任。这体现在她重复对方毅任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阻止这一切。”媒体不能只是商业机构,媒体有其天然的使命应扛起,有其天然的伦理应恪守。媒体应该追寻真相,监督权力,对抗强权,聚焦弱势群体和社会痼疾,塑立公序良俗。而剧中的媒体行业却可说很大程度上放弃了使命,背离了伦理。徐海茵的上司囿于政府和企业势力,规避尖锐的社会新闻。徐海茵一个男同事在面对张聪健的案子时一语道破媒体的失职:很多记者都收到过他的检举信,但是没人敢报。

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这令他在情感与交流方面存在障碍,情绪控制能力不佳。这反映在他与人说话直来直去,不知转圜,容易狂躁、吼叫,而且家庭破裂。演员张孝全给这个角色赋予了痉挛的挑眉动作,和回避他人目光的扶眼镜动作。某种程度上讲,他促成了这个悲剧的发生,若不是他对女儿的忽视,江晓孟也不会推动遗愿命案的发生。但他这样的人难道就不配获得幸福吗?当然不是。作为一个会被歧视为不正常的人,他又其实比一些所谓的正常人做得更好,至少当案件发生后他在努力改变。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可说是一个自闭症父亲有关亲情救赎的故事。

江晓孟这个角色承载着那些家庭破碎了的孩子遍尝的凄苦、辛酸。由于父亲的缺位,她身体上留下了永远的疤痕,但更难抚平的却是刻在心底的伤害。她独自承担起母亲病痛所需的花费,在底层沦落挣扎。她鼓起勇气希望从父亲那里获得亲情的支持,得到的却只是擦身而过的父亲头也不回的背影。在她失去生活的信念之时,她遇到了同样失去信念的李雅均,在李雅均的诱导下,她加入了遗愿计划。她帮助那些想要放手的人在死之前实现遗愿,为他们点起守护的蜡烛。而她自己也准备一走了之,但她也有一个放不下的遗愿,让父亲想起她,找到她。在悬崖边,父女俩终于见面。江晓孟一字一句背出小时候在父亲的卷宗里记下的杀人手法,这与遗愿命案中的被害人死法一一对应。这揭示了站在江晓孟的侧面,遗愿命案只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一番执念与深情。

藏身遗愿命案之后,最隐秘的主角是李雅均。她是印度尼西亚人,从她嫁过来之后没几年老公就进入护理院这点来看,夫妻俩年龄悬殊,而且她很有可能是被买来的妻子。她说自己被护理院聘为黑工,可见她是非法移民。这样的身份表明她就像黑暗中的老鼠,是与阳光下的社会和人群相隔绝的,这加塑了她的孤立处境。这样的经历表明她没有体会过爱情,因此爱情的一线闪光就会令她感动莫名,因此周洋对她如此重要,周洋的消沉会令她丧失对人生的期盼。如果她没有经历过爱情,她反而能够熬过这漫长无望的生命。

04、

在这些角色中,很多人都是可能被社会选择性忽视的那种人,也就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他们生前不被注视,死了之后,警方、媒体、观众却费尽心机搜寻你的身份,你的经历,这是剧名《谁是受害者》折射出来的吊诡与讽刺,这个剧名并不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悬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雅均和江晓孟为他们策划出来的死亡仪式也为他们赢得了一次重获凝视和重拾尊严的机会。而将主题设计为寻找受害者,而不只是罪案剧通常的追凶,概念上反其道而行之,颇有新意。而且剧名所呈现出的矛盾还在于,既然他们是自杀,为什么要称他们为“被害者”呢?这正是要引人思索的地方。当然,答案泛泛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有一些自杀并不是个体性行为,它们可能具有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有关。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体现得很明显。

这一系列角色与故事都有其现实的土壤,可见剧组着实耗费了一番心血。但还是不得不说,这方方面面的反映都只是点到即止,能够引发一定的关注和思考,但并不能起到太强的反哺现实的意义。当然,这主要是一个犯罪推理剧,社会现实是套在其中,为“被害者游戏”这个概念所服务的,它的重点在展现如何突破层层关卡,而不是停在某一层,深挖下去。因此在这方面苛责,会显得文不对题。

05、

我知道《谁是被害者》是一部很不完美的作品,它最打动我的地方也的确不在剧中,而在剧外。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部群策群力、踏踏实实做出来的作品。它表达出了在基本完备的工业体系之中,一部用心创作的作品能达到的较高水平。犯罪技法向医学与媒体取经;概念设置标新立异;悬疑的构筑与瓦解有趣有理;叙事手法如片头闪回的运用引发观众对人物的深切共情;对十几位重要角色的背景丰盈比较到位,对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也做到了鲜明。

但最让我欣喜的是与内容无关却又大为交关的地方,那就是我在台剧中看到了如美剧般标准化、专业化、体系化生产的讯号。这充分表现在每集结束后的滚动字幕中和幕后纪录片中。在当下的华语剧集市场环境中,我期待的根本就不是零星的爆款,而是体系的建立。而台剧市场,有资本注入,有自由的创作环境,正是群雄逐鹿、猛龙过江的好时节!

(公众号:段雪生)

 4 ) 生命不重来 爱要趁现在

自杀,帮下一个人实现遗愿的剧情逻辑让我想到日剧《轮到你了》,白宇的《沉默的真相》还有《心理罪》。只是日剧的情感底子没有这部这么“浪漫感性”。感觉徐海因和方毅任相反又互补,徐海因因为儿时父亲带全家寻死的往事而憎恨父亲;而方毅任认为自杀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两个人一个对生命无比珍惜,对错失后怕,一个对生命极其淡漠,没有关怀的能力也有一些疑问。

首先想说,片头对方毅任少年时的交代,他和老教授的对话,后边也没什么呼应。感觉删了这段也无所谓。还有就是赵承宽这个角色,感觉作用不大,人物性格也不突出。还有轩轩的角色,我也觉得没什么波澜,不懂为什么安插这个角色。最后一集赵和方的对话,赵对王忠雄的案子作出的解释我很不满。有私心就有私心,把个人情绪带到案子上居然还能如此理直气壮的做出解释,开头就对方毅任的蔑视也很苍白无力。这个角色我到后面也喜欢不起来。到最后还帮手下还款,呃呃。最后再讲方毅任他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即使最后一集甚至他的余生都在“赎罪”,已成定局的事情不会再有反转,我觉得最好的结局就是江晓孟跳海身亡,方悔恨直至老去,原谅不是主旋律,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结局,有些事情是真的无法原谅的。整个故事就是李雅均的偏执阴谋论。极少部分是出于对周洋的爱,只是她自己对黑暗童话的构造。她是一个实打实的杀人狂魔。就像《轮到你了》里的黑岛沙和。用别人的生命祭奠自己不安分的灵魂,还自以为上流。还有李雅均与徐海因的对话,徐海因有力的反驳她的死亡价值论,好似说动了李。我不认为这样一个葬送数个生命的恶魔可以被说动。

不懂提及新时报和光传媒的目的在哪里。感觉还有很多细节可以补补,会更好看。也可惜无数次出现的徐和方秘密接头的场景,后续也没有呼应。最后一集情感升华的很仓促,有一种来不及了,大家都变好,阳光赶紧铺上大地的意思。

喜欢刘光勇的那一段,很生动。刘光勇得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他想好好的活下去,还是被无情的谋杀。我相信这才是鲜活的人渴望生命的真实写照。

不得不说,许玮甯是真的漂亮,好喜欢她的颜值。感觉从恶作剧之吻到现在,几乎没有衰老的痕迹,又多了一点优雅知性的味道。说话声音也好好听。我爱!

人的欲望太多,捆绑欲望的枷锁更多,使得生命有机会被黑暗见缝插针。无爱的未来是最恐怖的。希望无论贫穷富有,人人都能得到爱。爱自己的爱,爱父母的爱,爱恋人的爱,爱世界的爱,爱美食的爱,爱朋友的爱…

 5 ) 许玮甯向东,阮经天向西

感觉港台艺人这几年都面临着一个抉择,是北上争取陌生却更大的市场(资金也更多),还是留守本土争取更多高质量的演出机会。选择本身没有对错,但是看着许玮甯在“谁是被害者”里的表现,再看看小天这几年拍得戏,不经有些惋惜。曾几何时,他还是那个艋舺,军中少年里面的少年,现在却成了屏幕上的耍帅油腻男子,而当年许玮甯还贴着小天混血女友标签,新闻的重点都是分分合合,现在混血颜值依然能打,也因为角色的复杂性美得更有质感。这么多年她竟然演了这么多的好戏:她可以是“目击者之追凶”里面的腹黑Maggie, 也可以是“谁是被害者”里面不择手段拼新闻却到头来治愈了自己的女记者。借用她说的一句话“我从不介意被说是“花瓶”,就像是一个容器,我的表演是水,会依照花瓶的不同变成不同的样子,这样不是挺好的” 很期待她各式各样的“花瓶”。找时间再来看看“麻醉风暴”,才看了“我们与恶的距离”,对吴慷仁的戏很期待。

再说回到这部戏本身,这个剧的剧眼应该是许玮甯探视林心如说得那段话。一度我也很认同他们帮助有自杀想法的人完成心愿,但是这真的是他们最后的选择吗?也许让他们看到周围多一些人的爱和鼓励,他们能走出低谷,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我更加理解安乐死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需要一年的时间,因为绝不是简简单单一个自杀动作。很珍惜这个主题,以及剧组人员的各种用心设计。可惜内地看不到网飞,看这部戏不方便,特别希望平台可以引入这部剧,用良币冲走一些劣币。

 6 ) 【KellyWu评测组】一次失败的推理小说改编

也许豆瓣电影简介已经将本剧翻拍自天地无限的《第四名被害者》删除了。所以本文会从原著角度切入,分析原著和本剧的异同,但无论从原著方面来看,还是单看剧集的质量来看,本剧的完成度较为一般。前面吊足口胃的悬疑谜案、重口猎奇的尸体装置、克制写实的科学鉴识画面呈现(至少比隔壁家法证先锋4高科技鉴证,来的有意思吧)以及耐人寻味的角色关系,后半部分我已经觉察到苗头不对劲,基本就是很拖沓的节奏,到大结局时,质量却更是一落千丈,笔者可能还没到三十而立的时候,但是这种所谓的大条道理说教,我在十年前就觉得颇为反感。正所谓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是看到本剧结局生硬说教式的台词灌输,犹如潲水味的鸡汤,我这几天肯定是过不好了。

截取自外网的新闻,原来已经有韩国影视制作方拿下版权,近几年韩国的类型编剧的水平令人刮目相看,也许是他们本土的类型小说家都去当编剧吧,甚至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改编能力——将比较普通的原著,改编成佳作,本人还是相当期待韩国的影视改编版本,因为原著《第四名被害者》,我真的很喜欢,亦相当信任韩国编剧的能力。

再说回原著《第四名被害者》,虽然豆瓣读书没有出分,甚至个别评价也不是很好,但是个人认为绝对称得上华文推理的佳作,几乎是一气呵成、超乎预期的阅读体验,开篇的“方梦鱼连续杀人案件”揭开本小说的神秘面纱,留下凶手认罪自杀,但是死者尸体却一无所获的悬念,故事围绕此悬念逐步展开,通过新闻媒体的角度切入,接二连三找出死者猎奇的尸体,反复刻画书中角色心理活动的变化,使得主人翁和配角塑造立体化,再加上每一章后都有各种媒体内容相互映衬小说内容(类似博客、新闻采访、新闻节目、脸书),同时赋予小说中独特的新鲜感和现代感。真凶虽然并不令人意外,但是真相大白的时候,交代的线索以及伏线均有合理的回收。至少是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过程,还有丰富的人物塑造。

网剧除了保留媒体人徐海音(茵)这个重要角色和以猎奇的尸体装置噱头之外,完全跟原著是两种走向的故事,《谁是被害者》也就结尾提到《第四名被害者》里的案件,实话说要是编剧按照原著的故事走向来拍,完成度绝对比你们硬造的故事好很多,个人对于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予以谴责。

来自完结集尾声的截屏

再聊一下演员选角方面,张考全倒是没多大问题,当然张考全其实结尾的情绪掌控还没有很到位,导致观众会有尬尬的感觉,不过倒不是关键,至少前面几集塑造这个角色是成功的。拉跨主要在于林心如这个角色上面,表演浮夸缺乏质感,台词因为编剧的问题富含潲水味的鸡汤味道,反正就是很俗套那种我是正义的小天使是社会的问题是你们的问题诸如此类的……摆脱能不能别让林心如接这个超乎她能力之外的角色,她的演戏水平明明还停留在大明河畔的紫薇啊,我相信至少许玮甯去演林心如的角色,完成度亦会高出许多。

取自于豆瓣

当然王识贤和许玮甯的表演还是水平线以上,尤其许玮甯这个演员,她早已不是那个和袁湘琴争江直树的 裴子瑜,演技不断进步之余,隐隐约约有湾湾悬疑恐怖类第一女主的感觉。在程伟豪的《红衣小女孩》《目击者追凶》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陈正道的《记忆大师》短短几个镜头就令人印象深刻,接下来陈正道《秘密访客》,许玮甯会拿出怎么样的表现出来,我们大可拭目以待。《谁是被害者》中,她成熟自然的表演,神态表情拿捏相当到位,台词虽然大多是轻描淡写地念出来,但就是给出的感觉是掷地有声的。 当然悬疑恐怖类的导演们,为什么会比较青睐这位演员,很大可能是因为许玮甯身上具备那股混血儿的异国风情,会赋予观众一种特别的神秘感。

电影制作和细节处理方面,单看网飞华语网剧角度来看,算的上制作精良吧。开头警官入场调查尸体的电梯长镜头、前几集重口味的尸体装置呈现、还有一些远景镜头和背景音乐配合以及角色抒发情感的镜头把控,我还是觉得挺ok的。主要还是剧本拖后腿,有一说一,这样的剧本配不上本剧的制作团队。

最后回归到网剧评分上,1778人评价,8.3分,还有很大潜力空间下降,我个人认为至少下降到7.3-7.5空间,豆瓣友邻打分的不多,现今只有桃姐打了四星(其实是七分),如果不考虑原著小说的话,本剧我会给三星,但一旦考虑原著小说,就感觉人不好了,那就两星为敬吧,希望网飞可以继续买多点推理小说来改编,同时亦希望下次编剧拿出更好的表现出来。

 短评

挺精良的剧集。视听讲究,悬疑和氛围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许玮甯和林心如的视角,她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并且,两个人是分别从死与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的痛苦与意义。表演集体在线,张孝全各种强迫症式的动作细节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个自以为善的恶魔形象也不错。

8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林心如

12分钟前
  • 你的
  • 力荐

剧情不如《暗黑者》,动机不如《心理罪》,鉴证不如《法医秦明》,猎奇不如《十宗罪》。

16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还行

很好看,喜欢林心如~

20分钟前
  • 鬼束千寻go
  • 力荐

netflix资本的注入,东亚文化产业必然形成新阶段,日韩及台湾看来复苏势必成然

22分钟前
  • 小毒物
  • 力荐

台剧越来越能打了,以受害者为切入点,“有的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探讨了蛮多东西,社会/人情/亲情/无良记者…张孝全和许玮甯的细节处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疯子也可圈可点。节奏有点高开低走,到了第六集劲就不足了。

23分钟前
  • 利多卡因
  • 力荐

还好,口碑吹的来势汹汹,可过程比较乏味,看似在不断延伸却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鉴证科办案能力一般,全靠现实阻力推进,偏故弄玄虚的刻意伪装,前几集还未见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继续追下去,不过内地以外的大尺度华语犯罪题材,也只能靠港台来办了,全部看完了还是台湾现实呈现和关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气息,涉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新鲜但确实有警醒的意义,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张孝全尬,直接就跳戏了,角色张力吃重,总觉得他们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说好台词,有种间离的搞笑感,哈哈哈

24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从十多年对妻女不闻不问发展到忆女成狂的?这个情绪有点不连贯啊

29分钟前
  • 吃完中饭吃晚饭
  • 推荐

可以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台剧,尤其最后两集非常有感染力,许玮甯特别好特别好,小女孩有点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线,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过了让整个故事给人的震撼程度大减分

34分钟前
  • 阿五
  • 力荐

林心如演技很👍

37分钟前
  • ssnyvk点缀
  • 力荐

剧情很紧凑,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38分钟前
  • 懒喵喵爱叫唤
  • 推荐

台剧在复兴。。男主不错,每个角色都丰满林心如一点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张力👍。

39分钟前
  • 云雀叫了一整天
  • 推荐

因为林心如的参演,五星观望

40分钟前
  • 穆津睿
  • 力荐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几个想要抓住的人。每个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议题和社会元素,联结在一起还是觉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娱乐性,苏可芸比较有趣。许玮甯和张孝全稳定发挥,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台词写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讨论还不够公允

43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全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够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4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已經是少數好看的台劇了 近來網飛的台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46分钟前
  • Davina
  • 力荐

林心如演技爆发!剧情很紧凑啊。

51分钟前
  • 温柔的疯狂
  • 力荐

“我们不要放弃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为止最佳台剧。网飞出品的几部华语剧里,罪梦者和这部是最喜欢的两部,但是也说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欢哪一部的结局。张孝全在两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许玮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点喜欢上。林心如表现很惊艳,但是我觉得稍稍有一点过。

55分钟前
  • 国产无籽红提
  • 力荐

7分,开场很重口,果然网飞尺度可以。悬念也不错,不过中间往后几集就有点弱了,大概朝着你能想到的方向推进。张孝全这个角色有点意思。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部剧还真的蛮不错的,特别是林心如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别演出。但是超强素颜出演,还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伤痕等特效妆,是真的很不错,让人看了就觉得她是李雅钧,没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戏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会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饰演这么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确实表现得很好,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戏,实力演员👍👍👍

57分钟前
  • KIAWF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