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伦他们居住的帕拉迪岛之外,还存在一个其他人类居住的世界。当中一个国家「玛雷」与其他各国爆发战争。陷入苦战之际,他们决定要攻进帕拉迪岛,把「始祖的巨人」抢过来。在这里又看到另一群孩子们拼命求生存的身影……
剧透警告!!!!文中有漫画结尾剧透!!!
墙
进击的巨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开场白,“那一天,人类终于回忆起被巨人支配的恐怖,以及被囚禁在笼中的屈辱。”说他有意思,不只是因为很有百年孤独的神韵。看到后面才能发现,谏山创为了制造反转效果,在故意误导读者,让读者以为墙外没有人类。实际上,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墙”中的人类。
墙是进击的巨人很重要的一个设定,可以引伸出很多意义。
首先是物理的墙,在巨人世界里,城墙即保护了墙内的人类,又限制了墙内人类的自由,就如同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而打破这堵墙既带来了战争和灾难,又让墙内人有机会了解这个世界。
其次是思想的墙,在巨人的世界里,对立双方被不同的政权消除记忆、篡改历史、灌输仇恨,导致双方的矛盾冲突无法调解,最终走向悲剧。这堵思想的墙也是现实存在的,不仅存在于历史,还依然存在于现在的某些国家和地区。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大家也都知道有一堵“墙”的存在。
最后是心理的墙,谏山创在访谈中提到“(人们)经常会无意识地认为自己的主观基本都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也让我感到无力的一堵墙。人的观点、信念一旦确立,就很难改变,因为否认外部世界比否认自己更容易让内心接受,所以人们更愿意看自己相信的东西,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也只取符合自己观点的那一部分,然后不断地自我强化,自我造墙。这堵墙谏山创没有在漫画中正面描绘,却正是他想通过漫画作品攻击的,也通过读者的反馈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这几堵墙正是巨人世界冲突的根源,大概也是现实世界中不同族群、宗教之间充满偏见、对立乃至战争冲突的原因。
质疑精神
如何打破思想之墙和心理之墙?我想答案大概是质疑精神。所谓质疑精神,不仅仅是指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更要求我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自己,对于我们自己秉持的每一个观点,永远要尝试站在它的对立面进行反驳。就如同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没有经过质疑和反思,任何信念都只是一种迷信。
进击的巨人整部作品都具有浓厚的质疑精神。谏山创在叙事和人物塑造方面一直在有意进行造墙和破墙,他总是先描绘人物和事实不完整的一面,故意让读者形成既定认知,再揭露出被隐藏的另一面,不仅形成剧情反转,也造成读者观点上的颠覆。于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世界的复杂性表现出来了。例如莱纳的形象就有多次颠覆,经历了英勇的战友、凶残的间谍兼刽子手、饱受战争身心折磨的士兵这几次转换,我们很难评价他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艾尔迪亚王室家族的形象也存在颠覆,从表面上是维护腐朽统治和特权利益的家族颠覆为牺牲自身和种族利益换取和平的家族,当然,你同样难以判断他们的做法是对是错。
到了剧情后半段,谏山创突然调转叙事视点,让读者代入对立阵营的视角,这几乎是在强迫读者反向思考,让读者质疑以前的观点是否正确。于此同时,反讽的意味也更加浓厚了。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献出心脏”这句台词了。在故事前半段,这是调查兵团愿意为了“人类”的自由和真相献出生命的宣言,而到了故事后半段,这句话成了法西斯煽动民众、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口号。
在玛丽亚之墙夺还战中,埃尔文团长极具感染力的战前动员让我热血沸腾,又让我心生疑虑:当年神风特攻队发动袭击前,大概也可以来这么一段吧。后面谏山创果然把我的疑虑画出来了,出现了多次“献出心脏”的讽刺版本。我的理解是:任何以自我牺牲为要求的宏大叙事都值得警惕。
巨人故事中的人物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精神:
调查兵团历任团长是最具有质疑和反思精神的一类人,艾尔文自小就对洗脑教育提出疑问,“墙外没有人类这个结论是怎么调查出来的呢”,在发起最终的死亡冲锋前,会想起无数战死的调查团员,质疑自己为了追寻真相牺牲这么多部下的正当性。韩吉被耶派小将打压时,会回想起自己打压旧王爪牙时的对话,感慨大家都一样,都是大环境下身不由己的一颗棋子。阿尔敏时刻都在反省,以至于显得犹豫、懦弱,让大家喜欢不起来。
莱纳和贾碧的质疑精神稍弱,开始时被洗脑,对被灌输的理念深信不疑,但是接触到墙另一边的世界后,也逐步打破了自己思想上的那堵墙。
最不具有质疑精神的是艾伦,他有最强的信念感,最强的意志力,但是对超出他理解的现实总是习惯性排斥,他也从来也没有怀疑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即使在接触到墙另一边的世界后,他也没有改变想法,他只是觉得很失望。
有意思的是,读者在充分浸入敌对方视角后,也产生了和剧中人物类似的不同反应。有的人能够理解和同情马莱艾尔迪亚人;有的人觉得价值混乱,难以接受;还有人觉得阿尼、莱纳等马莱战犯该死,对他们存活到故事结局感到失望。(我还是想在这里强调一下,战犯主要是指战争的发起者,并不能把所有参与战争的士兵都称为战犯)。
我一直喜欢有质疑精神的作品,这可能是我偏爱进击的巨人的原因。米兰昆德拉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具有质疑精神的作家,他在《小说的艺术》中引用了这样两句话,“事情要比你想像的复杂。这是小说永恒的真理“, ”需要面对的不是一个惟一的、绝对的真理,而是一大堆相互矛盾的相对真理“。我想,进击的巨人应该符合他定义中的小说的艺术追求。
政治光谱
进击的巨人漫画完结之后,大量国内读者指责谏山创是右翼、极右翼,这种说法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进击的巨人后期确实有很强的政治意味。那谏山创真的是右翼吗?
先从左和右的概念说起,作为政治立场的一种划分方法,实际上左和右的概念非常复杂,在不同的领域和议题,具体含义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一种经典的看法是:平等为左;自由为右。简单来说,左派支持对对弱势群体进行更多的援助,以减小不平等;而右派相对与减小不平等,更偏好保障自由竞争。如果将国与国、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类比,国际关系同样存在左和右,左意味着合作与互助,右意味着竞争与对抗。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种族灭绝就是极右的典型。
以我粗浅的理解,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自国家出现以来社会形态整体是一路向左的,从奴隶社会到现代国家,阶级之间的剥削、压迫已大大减轻,人与人之间更平等。这也难怪革命导师会认为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是共产主义,但这还涉及到一个人性到底能走多远的问题。左派对人性乐观,认为人天生具有同理心,凭借理性与共识,人类可以构建一个更好的世界,减少不平等;而右派对人性悲观,认为人性自私的本能无法克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倾轧不可避免。
虽然我认为左派代表进步,但也不能说左派一定是好的,右派一定是坏的。历史上左派犯下的错误也不少,要么高估人性导致制度完全无效率,要么以极端手段实践左派理论而造成了实际上的更不平等。总之走极端是要不得的,毕竟步子迈得太大了,容易扯着蛋。
回到进击的巨人,我认为巨人后期出现各派政治光谱可以这样划分:
耶派:目的是确保帕岛的安全和自由发展,同时让104班小伙伴不受巨人之力所累(艾伦目的),手段是发动地鸣消灭岛外所有人。这显然是右派,而且是极右派,即使在整体偏右的残酷的巨人世界,以彻底毁灭墙外世界来保障自身的自由的做法也显得太过极端。而艾伦一直高喊“自由”口号,也与其右派的政治光谱向契合。
韩派:目的是谋求帕岛和墙外世界和平发展,手段是地鸣威慑和谈判。艾伦发动地鸣灭世后,韩派的主要目的是阻止艾伦灭世。在整体偏右的巨人世界,韩派显然属于偏左派。
吉派:目的是彻底消灭巨人之力,为世界带来和平。手段是全体艾尔迪亚人绝育。吉派的利他主义还是比较像左派的,但是这种极端的损己利人几乎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姑且把它划分为极左吧。
那进击的巨人整体表达是偏左还是偏右呢?在这里我忍不住要那它和三体进行对比。
进击的巨人和三体十分巧合地都提到了一个关于森林的理论,三体的黑暗森林理论认为,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如果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对方是天使还是魔鬼,猎人要确保自己的存活,只能开枪杀了他。巨人的世界确实像黑暗森林一般残酷,但谏山创借萨沙父亲之口,道出了走出森林的期望:这个世界是个持续互相杀戮的巨大森林,萨沙会死是因为在这个森林中徘徊不前,上一代的罪恶与丑恨不要留给下一代,要让孩子们走出森林。
而结局方面,巨人和三体刚好也是对称的。巨人的结局是极右派艾伦造成了80%人类被灭绝,而战争未彻底停止;三体的结局是左派导致了地球文明的毁灭。
从结局来看,我倾向认为进击的巨人表达了偏左的观点,如果说三体结局讲述了左派主角造成的悲剧,是对左的批判;那么巨人结局讲述的是极右派主角造成的悲剧,是对右的批判。当然,巨人和三体的背景不同,一个是国家尺度的冲突,一个是星球尺度冲突,不太好类比,但仍然可以说明的是,参照系虽然不同,表达的方向仍然是可以确定的,就像不管在哪条车道开车,都存在向左和向右。
社会实验与行为艺术
临近结尾,艾伦地鸣灭世行为的正当性在读者圈引起了大量的讨论、争吵,堪称社会实验。如果要做个类比的话,我认为这个实验相当于:如果生在二战时期的日本或者德国,你会不会支持希特勒和日本天皇?
谏山创确实有意在这么做,他在访谈中说过:“本以为自己是受害者,却变成了加害者,有时候还是不要过于信任自己比较好。无意中认为主角的行为是正义的,我觉得这其实是夹杂了自己的主观认识,经常会无意识的认为自己的主观基本都是正确的。我只是想画出谁都可能成为加害者,谁的内心中都有成为恶人的一面。”所以谏山创在马来篇把艾伦的形象画得更讨喜,来缓冲他行为上的更恶劣,以免读者过早排斥与艾伦共情。
从结果来看,谏山创显然成功证明了谁的内心中都有成为恶人的一面。不管在国内哪个网络平台,支持耶派人数都呈现压倒性的优势。毕竟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像三笠那样,情感上爱着艾伦,理智上否定艾伦的行为。
关于耶韩之争,各大平台的讨论贴中也留下了大量人间观察样本。很多耶派认为,谏山创笔下的这个世界没有其他解法,发动地鸣不可避免,谏山创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战争问题。
真的没有解法吗?巨人世界里的战争确实难以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问题没有答案。我觉得谏山创已经把答案画出来了,而且不止一次地在强调:1)记录下人类这段愚蠢荒谬的历史,传达给后人,让他们不要再范同样的错误;2)在诉诸极端手段之前,永远先谈谈。
我们能够享受这几十年的和平年代,不正是人类在犯下一次次愚蠢的错误后,逐步认清错误,并把它写进历史、揉进文艺作品中,逐步在全人类达成共识吗;不正是国家与族群间的交流、交易越来越频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战争才难以开启吗?有时候答案其实很简单,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写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在我们国家,政治、哲学、伦理这些学科只有答案,没有推理过程。这些答案不论是对是错,轻飘飘地灌进我们大脑,又轻飘飘地被吹走。
关于结局,谏山创在访谈中提到“想要伤害读者”,我想他最想做的大概是打破读者的心理之墙,让读者对自己的理念有所反思。所以我以为结局一定是对艾伦的否定,对某些人来说刺痛是必然的。但实际上结局的刺痛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老实说我的心理之墙也被打破了。谏山创给出的结局对比常见结局简直是反其道而行之,没有价值表达,没有任何美感,有意排斥共情,堪称行为艺术。
艾伦、阿尔敏、莱纳、让在最后一话的表现可能谈不上OOC,但显露出来的确实是丑的一面,让人无法与之共情。弑母桥段不仅难以下咽,还直接宣告高喊“自由”的艾伦完全不自由,是剧本的奴隶;阿尔敏那句“谢谢你为我们成为侩子手”简直可以类比参拜招魂社。始祖尤米尔的心结从自由与奴役的宏大主题降格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最后一话中观感最好的反而是表现帕岛军国主义的那几幅,因为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反讽,看到价值表达。与之相比,138话可能是个更能让人接受的结局,138话是有美感的悲剧,而139话是丑陋的团圆。
最后一话为什么呈现出这样一个结果,真是一个谜题。究竟是谏山创能力不足导致最后一话大失水准,还是读者累积了太多不切实际的预期难免失望,还是谏山创为了达成伤害读者的恶意玩笑,还是故意把最后一话做成靶子蓄意对日漫文化发动自杀式袭击?我也答不出来。不过我能看到的是,谏山创把质疑、反思和自我批判精神贯彻到了最后。
巨人最终话出来之前,弹幕网站上有关巨人的视频总是能看到满屏的“献出心脏”,而最终话出来后,又变成满屏的“rnm退心脏“,不知道这算不算达成了谏山创伤害读者的目的。如果在现实世界中,巨人读者能够对那些看似崇高实则荒诞的极端理念也以“rnm退心脏”回应,那可能真是达成谏山创所愿了。
错的是战争,背后的人,不是小孩子。小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不是朋友,就是敌人。艾伦1v2吊打真特么牛啊。立场问题啊,希望结局可以像鲁鲁修一样。世界的罪孽加在我一人身上。只希望爱的人,和这个世界永远没有巨人和战争。永远的神,一步步看艾伦转变,从立誓要驱逐巨人到屠杀所有敌人。人物在变,动作制作组和配音员太优秀,漫画作者应该跪谢
亲自看完漫画最后几本后的更新:老实说之前对漫画结尾的了解都来自于各大论坛网友的吐槽,都是一些碎片化的图片截取和一味的宣泄情绪,所以想当然地写出了这篇影评开头的结论。
在亲自看完漫画最后30-34之后,我为自己之前草率的结论感到羞愧:我觉得漫画的结尾就已经很好了,艾伦不是一个冷酷的机会主义者,恰恰相反他所有的选择都是处于爱,对自由、朋友、爱人和家乡的爱;他发动地鸣就是为了毁灭世界,即使他知道结局已经注定他会被阻止,他也依然选择走上自己注定的命运之路;“以战反战”的思想我也觉得没毛病了,毕竟和平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得到,而是要双方或多方都拥有让对方忌惮的暴力才能达到一个平衡。
但好在,艾伦确实是那个在残酷世界里依然让我喜爱的少年!
这个事件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轻易去对一个你没有实践过、经历过的事情侃侃而谈,因为如果当你发现自己亲自实践后所得到的结果与感受与你人云亦云的瞎扯淡完全不同时,你会觉得自己特别地愚蠢。
———————————————————
先说结论:我不是特别相信在漫画被全网喷成筛子的情况下,动画还会坚持原作的结局。
原作和tv本来就不是非要保持一致,《冰与火之歌》与《权利的游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然,是个反面的例子)。所以说我一直对tv版抱有极大的希望与期待。
而当我看到阿尔敏吼出这一句的时候,心里终于踏实了。
阿尔敏相信艾伦,我也相信艾伦,我相信他还保留着来自他妈妈身上的那份悲天悯人之心,没有沦落成一个冷酷无情的机会主义者;也相信即使他发动地鸣也不是以毁灭世界为目的,最终也不会落得身首分离的下场;我相信给我的青春泵满热血的巨人将以一个令人满意的方式结束,而不是在莫名其妙的“以战反战”中崩坏掉。
加油艾伦,世界残酷无比,但我依旧爱你。
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进击的巨人》(下)
//movie.douban.com/review/15018790/
很长的前言
1. 这篇文字会发布在知乎、豆瓣、B站。它唯一的受众是读完这部作品,仍对作者表示感谢并有欲望深读的读者,否则你理解起来也会非常困难。
2.由于跨平台的排版问题,精力有限我只进行了复制粘贴。全文1.4W字,需要你有充裕的时间和逐字阅读的耐心、同时思考。
3. 这篇文字有以下几个意义
a) 客观上,对于绝大部分读者来说,它会提高你对作品的理解,让你免受噪音的干扰。主观上,如果你因为很爱这部作品,却因为结局而受到伤害,它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治疗你的伤痛。
b) 出于我读到的,我相信这部作品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它具有一定的长远意义。
c)对我个人来说,它唯一的意义在于,算是读完这部作品后花一天时间书写,来给自己的一个阅读交代记录。以及,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处是愉快的,如果你是可爱的、对生活充满热爱的,能理解这篇文字有想法与我进行互动的,可以通过我个人简介中的联系方式找到我。
4. 文学分析中有两个流派,一种是文学批评,一种是作者在表达什么。这篇文字不会介入前者,后者是这篇文字所要阐述的。
5. 虽然发布在几个社区,但我无意于去净化网络环境,这不仅在于认知鸿沟导致的教导的困难,一个简单的例子:
读者A表示,这就是烂尾啊,艾伦最后还小丑谜语人作者想不明白了是吧。
读者B,杀了这么多人,最后还帝国主义复兴,谏山创右翼分子实锤。
读者C,坑都没填啊,145王、怪诞虫,啥都没交代啊。
随后三个人一拍即合,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友,其中两人还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此时你去说他们都是胡说八道没有任何意义。
虽然这都是源自他们的无知,结果看起来也好像很荒谬滑稽,但是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非常复杂、多元。
正如作品所描述的,这个世界有好人、也有坏人。现实世界中当然也有高贵的、卑劣的、美丽的、丑陋的、聪慧的、愚蠢的,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真实,而你只需要去拥抱美丽。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当然,有作品粉丝想去净化,我不反对。
6. 对于作品完结时的乱象我是不惊讶的,可能有些不太友善,但事实如此的是,绝大部分读者,可以很保守的说在99%以上,从来都不知道这部作品在讲什么。
每当我看到那些批评的文字,背后又透露着他们对所批评对象的一无所知,再看到他们挂着什么优秀回答者、清北本硕博的牌子,都只能为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感到可笑。
这是我多年前删除知乎上所有内容的原因,也再无意于参与社区的讨论。这个环境在这些年也基本没有变化。
我比较欣赏的一位学者曾说,《红楼梦》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有一批伟大的读者把它的经典意义解读出来了。
这个经典当然是社会意义上的经典。
很遗憾我在《进击的巨人》中没有看到这一点。
作品在讲战争?种族矛盾?电车难题?
作者从来没在讲那些。
所谓的战争、种族矛盾、巨人之力,只是让作品得以进行的工具和更有趣味的调味剂。
作品从头到尾都在写人生,一个人在人生中要面对的问题。
作者在讲的是这些人在怎么走,角色走到了终点,作品就走到了结局。
理解了这句话,你才站上了阅读这部作品的正确起跑线。
7. 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进击的巨人》。
这是一群孩子们,苦苦挣扎着与自己的童年创伤作斗争的故事。
这些创伤,有些来自他们的原生家庭,有些来自他们所成长的社会环境。
他们在家庭缺失的境遇下,被无情地扔进了战场,在战争中被迫成长。
他们不仅要治疗自己的创伤,也要去弥补给他人造成的伤痛。
理解了这段话,你会发现作品在收尾阶段仍然做的非常精彩。
8. 可以说,这部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情节,是低级的单纯的去制造一个猎奇的情节来取悦读者;描绘背景之外的所有笔触,都在塑造人物、描绘心理;所有的情节,都由角色自身的发展和彼此的交汇来驱动;所有角色的行为,都是他们基于一系列起因形成的心理状态的具象化。理解这部作品,你必须走入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了解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平行对应关系。
举几个例子,在白夜中,除了直白的利威尔和埃尔文的选择,你要去注意到以及理解为什么三笠放弃了阿尔敏、而相对应的艾伦一直坚持到最后。为什么收尾阶段会安排林中夜谈这个情节、为什么艾伦是和希斯特利亚表达了内心,为什么阿妮会放弃战斗、为什么她又发生了转变,为什么是安排了阿妮和季代弥两人在谈话等等等等。
精力有限,这篇文字不会覆盖及诠释作品中几乎每一话都存在的这些类似细节,只会从主体脉络上告诉你作品的主题。
我想表达的是,如果你能注意到这些,才能开始注意到这部作品的精华所在,才能意识到作者的笔触如何精妙、放在何处。如果上述问题你囫囵吞枣,或觉得是过度解读等等,那么基本只会停留在从知道角度读一个故事情节的层面,并不会明白作品真正在写什么。
能力所限,这篇文字可能在角色心理的枝叶上仍有细微出入,但方向上基本不会有问题,你可以在这个方向上有自己的解读,当然每个人也都可以有自己读到的内容。
9. 作者极其擅长写主题,不仅漫长的旅途中从未偏离,与之相关的编织所体现的整体性与内部结构的精密与复杂性更令人感到惊异。
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是: 生命的意义。到底什么才是自由?
次要主题包括了:
a) 残酷与美丽
b) 无悔的选择
c) 自私与无私
d) 学会成长
当你要去探索一个主题,一种方式是可以让主角有一个积极的弧线,成为与之契合的英雄,另一种方式是让主角有一个消极弧线,由他来体现主题的对立面。
非常不幸的是,艾伦是后者。
艾伦之所以是这部作品中最复杂的角色,是由于所有的主题、矛盾都在他身上交汇。
精力有限,这里不会讨论其他角色在收尾阶段的表现,彻底讲述这部作品的每一页每一个细节需要开一门公开课。
这里只会探讨阿尔敏、三笠、艾伦三位。
出于三位主角这样的交织关系,避免重叠,会把重心放在艾伦部分。
除了艾伦部分涉及到了最核心的主题,我并不会配图。 我尽量会把逻辑写的详细,但如果对原作不是十分熟悉,对于我直接抛出的某些角色特性,可能理解起来仍会非常困难,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为什么如此,需要你随时打开原作查阅,或者需要再完整仔细研读一遍原著。
另外,这部作品的理解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内在,心理、情感上的观察与共鸣,你的生活阅历与生命体验。
10. 我个人的阅读感受也有受到令我欣赏的两三位英文社区读者感想的启发,如aspoonofsugar,不仅是她的学识,她的修养也如名字一样令人甜蜜,诚挚的表示感谢。
正文
一、关于阿尔敏
了解一个角色弧线最好的出发点,是找出他的缺陷或障碍在哪里。
导致阿尔敏在故事收尾阶段停滞不前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阿尔敏一直存在的问题。
他一直很自卑,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实际上艾伦也是如此,但同他们的梦想一样,有一些非常微妙的区别,阿尔敏自卑的本质不是真的觉得自己无用,以此转化为他要变强,而是他怕拖同伴的后腿,他并不痛苦于自己本身的无用,他一直是最后一名也不会不开心,自己存在的意义与此无关,也并不会因为自己很强赢得了胜利而感到快乐。
他在童年由于对墙外世界的好奇被视为异类,经常遭到坏孩子的欺负,他体力很差,每一次都是艾伦和三笠来帮助他,因此他产生了总是让朋友帮助,自己却没有对等回馈的愧疚。这是他的善良。
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些帮助,阿尔敏本身并不会出现问题,他非常坚强,从来没有屈服,他也从来没有还手,因为他的自尊,根本不屑于和这些他看不上的人一样。
这种因在意没有对等的回馈,从而拖累了周围人的心理,困扰了阿尔敏整部作品。
他要解决的,不是艾尔迪亚人与世界的种族矛盾问题,这个没有人能解决,因为作者封死了一切的道路。唯一掌握主动权的是艾伦,后面再讲。他要解决的是他自己的问题。
有些读者对情节熟悉,可能会觉得阿尔敏在艾伦第一次变成巨人后,那次的沟通与随后的作战计划就战胜了这个弱点。
这就又牵扯出了作品中的一个问题,《进击的巨人》有一个不寻常的写作结构。
一般作品对于人物的描绘曲线是,他起始于状态A,经历了某某事件,达到状态B。是一个单相结构。
《进击的巨人》的写作结构是,他起始于状态A,达到状态B,再在A与B之间迷惘反复,最后达到A或B。是一个双向结构。
之所以用这样的结构,对于作品本身也是非常合理的——
这是一群孩子们,苦苦挣扎着与自己的童年创伤作斗争的故事。
这是一群被无情扔进战场的孩子,孩子的成长是很艰苦和迷惘的。
作品中的一些单相结构,
要么是埃尔文、凯尼、夏迪斯、马迦特这样的成年人,
要么是贾碧和法尔科这样的孩子,他们很幸运,被已经吃过苦的上一代孩子们所拯救。
所以如果是敏感的读者,会察觉到角色经常会倒退。以莱纳为例:
莱纳经历了家庭、过往努力的个人价值和自尊、未来拯救人类梦想的三重幻想破灭,又意识到自己不仅没有拯救世界,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想成为英雄的私心,从而成为了摧毁他朋友故乡和家庭的恶魔,这种个人存在意义上的迷失和负罪感让他选择了死亡。
但是机缘巧合,他又被法尔科意外的唤醒。
他意识到还有这些孩子们,他个人的人生已经是悲剧,但是还必须要去拯救这些孩子。
这里仿佛看到莱纳从深渊中爬了出来,黑暗中有了一丝光明。
但是随后与艾伦坐谈的那一幕,让他直面了他犯下罪恶的受害者,那股巨大的负罪感再次吞噬了他的内心,他开始倒退,黑暗再次侵蚀,他再次想要消失、想要死亡。
我想说的是,《进击的巨人》对于人物的描绘是非常人性化的,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也是非常入微的,在整个收尾阶段都保持的非常卓越。
人生并不是打游戏,你打过了一个关卡,在存档里永远给你一个标记。有时候人生中的困难并不是你在内心深处真正的克服了它,你可能是通过第三方的外力得到的解决,也可能是你的注意力得到了转移绕过了它,还可能是这只是一个小挫折,真正的困难还没有降临。
除了阿尔敏,三笠角色的弧线也是如此。
阿尔敏的问题就在于,他不想拖累别人的个性一直没有变,只是之前面对的困难每当他一振作起来,就得到了解决。但是这一次大家托付给他的担子太重太难,超过了他的能力,这一次他无法解决。
所以在他得知是自己代替了埃尔文之后,就一直痛苦迷惘于,自己何德何能能取代埃尔文。作品收尾阶段要处理的内容在此处就埋下了伏笔。
从弗洛克的话语中可以得知,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得救的是埃尔文,这个结果只是艾伦和利威尔的私心,是他们为了私心置大义于不顾。
从阿尔敏自身的角度,除了周围环境和自身责任赋予的压力,还有一点来于内心,埃尔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导师的角色,阿尔敏的经典名言,什么都无法抛开的人,就什么都无法改变。是源自巨木之森中埃尔文的决意,他被埃尔文的决心所震慑,有感而发。
韩吉同样被艾尔迪亚所面临的问题压垮,我必须再次强调,不是他们自己太脆弱,韩吉和阿尔敏都是为了他人能奉献自己生命的勇者,但是他们的身份、所处的位置,肩负了调查兵团和整个艾尔迪亚的未来,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把现在糟糕的现状归结到了自己的能力有限,是自己能力不足才导致这一切。即使是没有人能改变这一切。
韩吉最后还在给艾伦道歉,是自己的无能为力把艾伦逼到了这一步。
另外一个让阿尔敏停在原地的问题就是,他和艾伦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们有共同的梦想(阿尔敏视角),他们曾一起出生入死,他们的感情是如此深厚,这种情感让他永远把艾伦的行为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看待,即使他有了怀疑,回想起了一起看海的那一天,他也永远愿意去相信艾伦。
这和三笠看待艾伦的方式是一样的。
直到艾伦发动地鸣,他都不原意相信艾伦是要毁灭全世界,他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不愿意。
直到发动了地鸣,他都要继续坚持他还没和艾伦谈过,他相信只要他们坐下来沟通,艾伦就愿意停下来。
最后能让阿尔敏决意的,是艾伦的决意。
阻止我的唯一方法,就是杀死我。
如果不是艾伦如此决绝,那么阿尔敏的停滞还要再次延长。
这都是因为他们太爱艾伦。
阿尔敏角色上的两大主题是梦想与爱情。
梦想的部分,和艾伦的自由平行。
放到艾伦部分。
爱情的部分,阿尔敏和阿妮与艾伦和三笠平行。
放到三笠的部分。
二、关于三笠
三笠的弧线难以被读者注意,是因为她发展的太快。
在故事初期,家庭破碎的那一天,她就走完了艾伦到90话才走完的路。
从那一天起,她就认识到了这部作品的主题之一,残酷与美丽。
她认识到了世界的残酷,这个世界就是个大食物链,强者可以剥夺弱者,这种悲剧时刻都在发生。
她认识到了世界的美丽,在如此残酷的世界里,也有人原意和她建立联结。
她接受了残酷,才可以在白夜中放弃阿尔敏。
艾伦无法接受残酷,所以他对阿尔敏坚持到了最后,所以他毁灭了世界。
此处在艾伦部分展开。
作品中三笠和艾伦的爱情是一场悲剧,作品在描绘的是,他们是如此的爱对方,但是为何没有走到一起。
这是双方共同造成的悲剧。
三笠的问题在于,她是如此的爱艾伦,但是却无法表达。她太害羞了,无法在直面艾伦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艾伦的问题在于,自那一天开始,他的脑袋里就只有仇恨,家庭缺失在战场中学习的他,成长过于缓慢,他不懂得什么是爱情,直到他问了吉克。知道真相后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对三笠的特殊情感,但是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同时他也恨自己,他只想让他人远离自己。
三笠艾伦和阿尔敏阿妮的平行在于:
三笠和阿尔敏都是对对方有依赖的,而艾伦和阿妮都是相对独立的。
同样有依赖性的阿尔敏主动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而三笠做不到。
同样有依赖性的阿尔敏也可以独立,他的依赖是适度的,他可以离开阿妮让阿妮好好照顾自己。
而三笠的依赖性是过度的,导致她无法独立,她无法离开艾伦,她必须时刻在艾伦身边才能有安全感。她个人本身已经被艾伦所定义。
或者换句话说,她无法离开艾伦生活,她的一切都是为了艾伦。
另外,阿尔敏和阿妮是互相尊重与理解的。
他可以尊重阿妮不想战斗的决定,阿妮尊重他的决意可以离自己而去,即使这一去可能是永别。
三笠和艾伦是互相不考虑对方感受的,他们也无法互相理解。
三笠永远是强制性单方面的要保护艾伦,不会考虑到艾伦厌烦的感受。而艾伦也一样,最后他发动地鸣单方面强制保护大家的行为。
他生命的最后,懂得什么是爱情了,仍然要推开三笠,他当然是好心,但是他依然没有考虑三笠的感受,只是基于自身,因为他已时日无多。
爱情是一个双向关系,他们没有尊重彼此的选择。
同样独立的阿妮能懂得并接受了阿尔敏的情感,但是艾伦无论懂不懂得,他永远在推开三笠。
总之,三笠和艾伦共同造成了这一场爱情悲剧。
就成长来说,三笠其实曾经独立过,和阿尔敏一样,就是还在训练兵时期,同样第一次与巨人作战时。
她得知了艾伦的死讯,悲痛中她想要死亡,但是她意识到如果她死了,那么就连艾伦的记忆也都遗忘了,她必须好好活下来。
在这里,以及随后的作战中,她已经证明了她可以独立,她可以同时爱艾伦而自身又不被对方所定义。
但是很快,她又看到了他,她本来已经接受了艾伦的死亡,然而,这种意外的失而复得的奇迹,让她倒退,再也无法离开艾伦。
三笠前90话的发展就到这里,她的成长伴随着艾伦,但远远走在艾伦前面,她的状态趋向稳定,只能在远处等待艾伦,等待艾伦走过了整整90话才再次出发。
她产生变化的开端是她意识到了一件事,她总是在用个人的幻想去美化艾伦的行为,一直在看艾伦最好的那一面,她觉得艾伦很善良,当然艾伦确实有这一面,但是她无法看见艾伦善良的背后也有一种残暴。她无法接受自己所看到的,不断的试图欺骗自己。
露易丝是让三笠转变的契机之一,因为露易丝是一面镜子,出于崇拜,她永远看到并相信自己所感受到的,三笠最好的那一面,对她说着在三笠看来不知所云的话。
三笠在露易丝身上看到了自己。
三笠开始接受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接受了艾伦不好的那一面。但是她仍然爱他,这种爱是无条件的,她无法杀死艾伦,她想把他带回来,她们远走高飞,回到她们的家。
艾伦的生死是三笠的底线,阿妮三番五次对三笠的底线进行挑战。
三笠怀疑自己,是不是当初自己直面了真心,就能改变这一切。
她想逃避艾伦必须死亡的现实,寄最后一丝希望幻想于和艾伦一起远走高飞就能改变这一切。
从道中传递来的答案是,不能,三笠这场悠长的梦,终于彻底破灭了。
她对艾伦做出了决定,
她直面了自己对于艾伦的情感,亲吻了他;
她拒绝了艾伦让她忘记的倾告,仍然把围巾戴在身上。
这是她基于个人意志的选择。
选择,然后接受。
三笠和艾伦的爱情是一场悲剧,
她那么爱他,最后也没能在生前给他一个拥抱;
他那么爱她,与她最后的交谈却是冷酷无情的言语。
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一场宿命,而是三笠的选择。
她做出了选择,并接受了一切的结果。
她是自由的。
三笠是这部作品中最让我感到悲伤的角色,她没有做错过任何事,却不得不承受这个世界不断抛给她的残酷。
所幸结果是好的。
她没有忘记艾伦,也再次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她得到了自由与幸福,我为三笠感到高兴。
作品曾通过利威尔的口中传递过作品的主题之一,无悔的选择。
没有人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你还是必须要做出选择,你只能努力去做出一个不会留下遗憾的选择。
在作品的收尾阶段,每个人都做出了选择,没有人知道阻止艾伦后帕岛的命运会是如何,但是他们相信自己的信念,这份信念告诉自己,他们必须去阻止艾伦。
他们都是自由的。
这部作品中唯一一个没有获得自由的主要角色,是艾伦。
他无法去做选择,更准确的说,是他不能接受选择后带来的残酷,如果结果是残酷的,他就会后悔自责。佩特拉等人的牺牲让他后悔不已。
他无法接受选择后的残酷,他只能接受积极的那一面。
作品结局时他的矛盾状态,正是他选择所抵达的结果,在残酷与“美丽”之间接受与拒绝的纠结。(他个人意义的美丽)
一旦结果是残酷的,他就会把问题归结为,是我选择错了,比如我不该相信同伴,下次我还是相信自己。
但是事实上,也没有人知道是不是你选择了自己就是对的。
世界的残酷在于,可能两个选择都是错的。
实际上利威尔说的非常清楚,没有人知道选择的结果。
根本没有人也不会有人知道哪种选择是正确的,重点在于,基于你的本心做出选择后,无论结果是什么,你都必须去学会接受这个结果。
利威尔的选择造成过无数次的牺牲,他同样悲伤难过,但是他仍然坚强的在走下去。
作品并不是宿命论,艾伦的悲剧不是宿命的悲剧,是他无法选择无法接受的悲剧。
未来是未知的, 他逃避了未知的不确定性,选择了已知的记忆。
他基于一个非常单纯的私人欲望选择了记忆,他只想考虑以及承担个人的命运与责任,然后把由此牵连的帕岛与世界后续命运的选择权抛给了别人,调查兵团,以及三笠。
再次回到三笠,拯救世界的,不是宿命,是三笠的选择。
三、关于艾伦
艾伦的成长描写是作品中最详尽的,分为了多个阶段。 他的生命大体由以下节点分割:
阿尔敏与他分享梦想
845年破墙
第一次巨人讨伐
地下洞穴
看海
季代弥来访
夕阳告白
前往马莱
萨沙死亡
结局
在这些节点中,每个节点他的世界观都有巨大或些微的变化,其中地下洞穴和前往马莱是两个成长节点,是他的积极成长、蜕变。
在探讨他的负面时,我不得不提到他拥有一些非常美好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从作品初期一直到结局都存在在他的身上。
他非常关心他人,不论是亲人还是同伴
他很明事理,事件过后并没有去责怪汉尼斯没有救自己的妈妈,没有迁怒贾碧
他有很强的责任感或担当
他拥有的正义感
以及最核心的,也是令他痛苦的,他的同理心……
艾伦和阿尔敏同样,觉得自己是很没用的人。微妙的区别在于,阿尔敏很年幼的时候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对自己没用的认识很明确,他的没用是不想对别人没用,拖累别人。
而艾伦却自幼一直有一种英雄般天命之子一样的幻想,与坏孩子打架,他狐假虎威却不自知。他只是被父亲赋予了使命和巨人之力,却误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人类的使命落在自己肩膀上,大家救我而牺牲也是没有办法的。
他认为自己是特别的,还包括他认为自己知道了墙外的世界,而周围的人都是蠢货,是无知的缩在笼子里的家畜。
他的没用,虽然也有些微的不想让三笠总是保护自己,怕拖累,但主要是不想对自己没用,他的心理发展过程让他无法接受自己的不特别,无法让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这是他的核心。
实际上阿尔敏早就告诉过他,那些坏孩子跑是因为看见了三笠。
他听不见。 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地下洞穴全部破灭。
他从罗德得知了,之所以能变巨人是吃掉了父亲,并且是父亲夺走了弗丽达的始祖之力,这才是导致人类大面积死亡的元凶。
他意识到自己不是特别的,打从一开始就不是人类的希望,以及父亲的罪孽让他感受到了深深的罪恶感,因此他想到了死亡,但他还是想到至少死了还能对人类有意义,自己的生命还能有价值。
实际上,如果说三笠在第一次失去艾伦时的成长,是一个不够坚实的成长,那么艾伦此刻得到的成长,非常坚实。他的上述缺点基本没有复现过。
在地下室后前往马莱之前,艾伦一度认为海的另一边都是敌人,而在马莱的生活让他认识到了原来两岸的世界都一样,有好人也有坏人。
艾伦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他唯一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是,
艾伦一直在用一个天真或者说美丽的眼光,在看世界。
以及就此衍生的,他不能接受这个世界的残酷,他只能被动的承受。
如刚刚训练毕业他就觉得能剿灭超大巨以及所有的巨人。以及巨木之森一战的选择。
之所以是这样,是源自他的家庭。
他是作品中唯一一个在充满了无条件的爱,被保护的非常幸福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根本没见过世界的残酷,
因此他没有任何的危机感,而其他角色都是在爱的缺失的环境中长大,残酷对于他们已经是习惯。
因此他才用了90话的篇幅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残酷,然而到作品的结局他都无法接受。
认识到残酷是通过地下室,以及与希斯特利亚接触得到的记忆,把他一切的天真都摧毁了。
此后在时间线上,作者用季代弥来访、夕阳、岛上的恶魔、地鸣等几个章节详细描绘了艾伦从美丽到残酷的转变。
由于看到了未来的记忆,他屠杀了人类,以及是他自己改变了戴娜的朝向,他知道这些都是真实的即将发生的。这与他那些美好的品质完全是两个极端的冲突,因此他再次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他必须让自己有意义,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原因就在于他的经典名言,我诞生于这个世界。
存在意义的缺失让他迷惘,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去问三笠,“对你来说,我是什么人”,他不是在寻求告白,而是在寻求安慰,他不知道自己做出了这样的恶行,这样的人为什么会被三笠所关爱,三笠为什么会对自己这样的人这么好,自己有哪一点值得被爱,他开始否定自己的一切。
三笠说是家人,才让他从深渊中爬出来,找到了意义。
或者说,是终于找到了借口。
对的,我是为了保护家人才这么做的,为了保护故乡,我没有办法。
此后他就不断地重复这一点,无论是在地鸣的广播还是自己内心的彷徨。
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意图。
他只是不断用“家人”来欺骗自己,他试图用保护家人,我的同伴比世界上所有无关的人都重要,我是不得不如此;如果你们要夺走我的自由,我就会率先夺走你们的自由,这样听起来的绝对正义来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充满正当性。
他不想承认以及面对自己的真实目的,他美好品质的那一面会对他进行谴责,他会崩溃。
他要分裂了。
他在逃避自己。
是的,他和莱纳是一样的。
但是,
他没有分裂。
因为,
逃避与谴责的彷徨中,他把自己封闭了,没有情感的人是最强大的人。
只要他把自我封闭了,就没有人能看见他难堪的那一面,就没有人能知道他的真实目的。
包括他自己,也看不见了,所以他不再彷徨了。
他无懈可击。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90话后的外在的艾伦。
他本以为自己没有情感了,但是萨沙的死还是让他崩溃。
无论他真实的目的有多么不可告人,他做了多么邪恶的行为,他都无比的爱他的同伴,这是真的。
萨沙的死迫使艾伦进一步的转变,
艾伦角色上在马莱生活最着重的描绘,最直接的成长,就是他的同理心。
他不仅认识到了大家都是一样的,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这是在帕岛时他面对莱纳贝尔托特无法意识到的,还能够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理解对方的感受,比如法尔科、爷爷。
然而,这也是他痛苦的来源,因为他认识到了他不得不去战斗的,是与他一样的人,不得不杀害的,是那些同样无辜的人。
艾伦想要拒绝自己的同理心,想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只有抛弃了自己的善良与共情,他才能继续走下去,他才能发动地鸣,他的同伴才能活下去。
艾伦试图如此,但无法完全如此,
那个杀死萨沙的小鬼却没有惩罚、在道里一语道破吉克,都表明着他理解的尚存。
他只是,情感不再外露。
在冷酷无情的道路上,艾伦曾有机会回头,
在道里,
他看到了善良、充满爱心的自己,
但是他拒绝,
他必须将自己的无情贯彻到底。
我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艾伦此时的眼神中传达着什么,作品中类似的众多的神情刻画是吸引我的精华所在。
总之,读到这里时,我感到无比的心痛。
在自我封闭后,唯一让他坦然了真实目的的, 是莱纳,因为莱纳和他是一样的,透过莱纳他看到了自己。
决意要死的莱纳才袒露了心声,他不是为了拯救世界,只是为了自己。
艾伦看到这一幕说道,我和你果然是一样的。
他跪下向拉姆吉忏悔的那一刻和莱纳对他下跪也是一样的。
艾伦吐露心声的那一刻也是在他的临终之际,他是为了自己。 艾伦的经典台词——
这段话听起来让人很产生动力,比如法尔科。
然而,这段话传递的真实意思是:
一般人是不想死的,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有意义,只想好好活着,所以大家是被逼迫着被推进了战场。
但是艾伦不一样,因为他在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意义,之所以持续前进。是他只能在地狱中继续寻找意义。
那么为什么艾伦的生活不再有意义了呢?
只存在一个原因——
他的梦想、对自由的追求,破灭了。
因为这个世界,和阿尔敏的书里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这就是艾伦要毁灭世界的原因。
就是这么简单。
实际上这也是从古至今几乎每个人成长中必定会遇到的问题。
个人与世界,内在与外在的巨大割裂。
有很多伟大的作家都对此有描绘,比如《红楼梦》。
艾伦可以说是最极端的那一个。
他和阿尔敏的梦想是有差别的。
阿尔敏说的大海,实际上是好奇心,是对所有未知事物的向往。
但艾伦并没有这些,他听到阿尔敏说那些火焰的水、结冰的大地时,并没有向往。
真正令他着迷的是阿尔敏的眼神,他发现以及羡慕的是,阿尔敏是一个有梦想的人,而自己一直以来很平凡、无所事事,艾伦觉得阿尔敏是个特别的人,他自己是一个找不到意义的人。
他觉得阿尔敏好像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特别的,而自己没有的东西。
在这一刻,艾伦感受到了失落感。
在这个失落感中,他感受到了不自在,于是,他第一次有了“自由”的概念。
艾伦从阿尔敏那里得到了这个梦想。
他开始有一种欺骗性质的,向往大海。他希望自己有一个梦想。
他以为,只要实现这个梦想,抵达墙外的世界,抵达大海,就能得到自由。
这是一个纯真的少年,对自由最直接的想法。
但实际上,年幼的艾伦,把自由想的过于简单化了……
直到他进入地下室,他才发现,
这个世界,太复杂了。
自由,好像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那个少年才第一次开始有了怀疑,自由有了新的目标点。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抵达大海后,有了那迷茫的一问——
“…我问你?如果将那一头的敌人…全部都杀了,那么我们…就能得到自由吗?”
写到这一幕我不禁赞叹这实在是文艺作品历史上最精彩的瞬间之一,
不仅在于文学性,也就是整个场景描绘本身的美丽,
以及整个情绪氛围乃至一切,所有人的人生都急转直下的颠覆。
也在于其背后沉重的思想意义。
作品这里是在写,一个人第一次了解世界后,人生的转折点。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地下室到前往马莱前的那几年,艾伦还有一些肯定的答案。
但是在前往马莱之后,这个疑问被彻底地否定。
因为墙外与墙内是一样的,这个行为背后的罪恶感,让他不可能得到自由……
这就是艾伦感到失望的原因。
不是因为存在人类本身这件事,而是因为存在着那些人,从而所产生的让他难以处理的矛盾。
自由,以及这个世界,开始变得太复杂了。
原本简简单单的就前往城墙之外,抵达大海,实现梦想就能得到的自由。
现在不仅变得遥不可及了,
他连到底怎么才能得到自由都不能明确了。
地鸣——
在最后的地鸣里,艾伦仍通过他孩童模样自我的镜头,描绘着他那渴望、朦胧、又无知的自由感。
“凡是看过那些的人…将是这世界上…最自由的人。”
在艾伦的认知中,他只是想看到这个世界的奇迹,并享受这个简单的梦想。
这本应该就是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后应得的,
这本应该就是常态的。
但这又是他永远无法享受的。
因为生活在海的另一边的人想杀死像他这样的人,
因为他必须持续战斗来保护自己,
因为他必须伤害他不想伤害的人,
因为这意味着此前他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白白浪费的……
本质上,艾伦想要的,不是一个没有人类存在的世界。
而是一个不是不可避免的与人类作斗争的世界。
而他,只是想享受他简单的梦想……
童年时的认知与梦想是他成年后崩溃的本质原因。
那是悲剧。
那么,作品只是在表达一个被世界摧残难以实现自由的少年,他无可奈何的哀怨吗?
当然不是。
艾伦误解了自由,它到底是什么。
艾伦说,他是真的想要踏平这个世界。
阿尔敏问他,为什么?
他有些迷茫:“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只是…很想那么做…”
这句话,也是艾伦耶格尔一生,对自由追寻、思考、探索,所留下的最终遗言。
读者对它难以理解,
但实际上,它完美传递了,艾伦耶格尔的自由观。
也实际上,作品在第一话,就交代了这一点。
“反正生命是我们自己的,要怎么样,是我们的自由!”
他之所以茫然,
是因为没有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艾伦的自由,
从来没有为什么。
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就是可以按照我的方式随心所欲的生活,
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就是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就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
这根本不需要什么为什么。
进一步方便理解的本质在于,艾伦的自由观是,
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就应该自由,我就可以做任何事,
我可以通过做一件事,来证明我是自由的。
如果我不能做一件事,我就是被限制的,不自由的。
就比如,
不能前往城墙之外,就是家畜,
可以抵达大海,就是自由……
然而,
格里沙的话语和艾伦平行重叠在一起,他无法理解,并错会了父亲的本意。
为什么,格里沙抱着,只是刚刚出生、刚刚来到了这个世界的艾伦,就可以说,“你是自由的”呢?
他明明还没做任何事,还没看过“大海”。
格里沙的“自由”与卡露拉的话语也是平行的。
“一定要特别不行吗?非得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可吗?我就不这么认为。至少这个孩子…就算不伟大也无所谓…没有比别人更优秀也没关系…因为…你看看他。他是这么可爱。所以我觉得这孩子已经很伟大了。因为他…诞生于这个世界。”
为什么,母亲卡露拉也在说,只是来到这个世界没多久,一个根本还没记事的婴儿艾伦就很伟大了呢?
因为,自由并不是一个特别的,需要你去做了什么,去抵达、去证明的东西。
它是非常平凡的,与生俱来的。
自由,就是生命(生活)本身。
它存在于你的每一次呼吸,是一种生活上的自在。
它存在于你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幸福的瞬间中。
格里沙之所以说,“你是自由的”,是因为他经历过收容区的残酷,他知道现在和卡露拉、和艾伦这样平凡的生活不是家畜,其中有意义,他能看到幸福,以及幸福的可贵,艾伦不必再像他自己幼年时遭受那种屈辱,即使这里同样有着墙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不受压迫、自在的生活。他享受这样的幸福。因而他也放弃了克鲁格所托付的梦想。
他曾经把梦想、把复兴艾尔迪亚,这些好像很特别的事,当做生命的意义,当做实现自由的目的地。并以此伤害了吉克。与卡露拉的相遇让他有机会对过去悔过,他让艾伦自由的成长,试图不去重蹈吉克的覆辙。
自由,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是关于你的生活,以及在生活上与自己和世界相处的能力。
它是关于你人生中做出了不后悔的选择。
它是关于你如何调和矛盾,如何调和这个世界抛给你的残酷与你所期盼的美丽。
阿尔敏是那个拥有自由的人,从梦想到爱情,都在与艾伦做平行对照。
吉克看到的都是沙子,阿尔敏捡起了那片落叶。
艾伦看到的是荒芜的大地,阿尔敏拾起了那个海螺。
在赛跑时,在艾伦向着那个目标点冲击时,也是爱尔敏,看到了那片在空中飞舞的枯叶。
作者在访谈中也有谈到:“连载完结后可以自由了,想单手拿着one cup(很廉价的一种酒),走在不怎么繁华的街上。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遗憾的是艾伦到最后也无法理解。
他从相反的方向,去理解了父母的,“生而自由”。
这就是为什么他失望、困惑,因为进入这个复杂的世界后,
他发现以他的方式,再也无法接近自由、心如所愿。
他无法理解的也包括,
他恨自己,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自己是不可被原谅的。
但是父母和亲人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艾伦不必去怀疑为什么三笠会爱他这样糟糕的人。
因为三笠是他的亲人,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
作品似乎在传递,即使是犯下如此罪行的恶魔,也是可以被爱的,你可以被爱,不是因为你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你诞生在这个世界。
你,生而被爱。
艾伦是一个无法成长的孩子,
他无法处理他成年后的生活,接受及调和和他梦想中不一样的复杂又残酷的世界。
他不想成长了,
他不能接受现实了,
他也不能接受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了,
他只想回到孩童时的梦境中,
他逃避而睡着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地鸣发动后回到了孩童时的模样。
这也是他为什么继承了克鲁格的名字。
艾伦和克鲁格一样,也是那个从橱窗的缝隙去看这个世界的孩子。
他恐惧、脆弱。
弗丽达说道,“相对于那股巨大的力量,人们太过于脆弱了…要是始祖的力量再度落入弱者的手上,世界将会再次变成地狱。”
艾伦,就是那个弱者。
他和他童年时杀死的强盗是一样的,他们并不是本身的强大,强盗们强大的只是拥有了武器,他们原本只是想绑架,面对三笠母亲手无寸铁却勇敢保护孩子的行为,懦弱的心理失控才造成了过度的暴行。
艾伦,实际无比的脆弱。
因为脆弱,他才封闭自己,伪装出一副冷酷无情的样子。
他永远做着他不能接受的选择。
艾伦说:“就算一切都是最初就被决定好的,那一切也都是我所期望的。”
实际上,他选择了屠杀,但无法接受沉睡了;
他选择远离同伴,但生命的最后说很想和大家在一起。
以及,他不想死……
他一直追寻自由,但从未理解并接近过自由。
实际上,作品中最接近艾伦自由思想的,就是坐标。
在道里,他拥有无穷的力量,无尽的时间,无垠的空间。
想做什么都可以,没有任何限制。
艾伦拥有了坐标。
但是,艾伦迷失了。他根本无法控制。
艾伦还提到,无知是距离自由最遥远的距离。但是从坐标传递来的记忆他也根本无法处理。 作品在122话中,通过尤弥尔也有类似的传递。
身为奴隶的尤弥尔唯一一次被告知,“你自由了”。
随后她被扔进了森林,她离开了残酷的社会,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限制的世界,然而在没有规则制约的环境中,她遭到了更残酷的追杀伤害。
艾伦总是觉得拥有生命的使用权,不应被限制,可以做很多事,希望通过达成一些特别的事来赋予、在一些特别的场景中来寻找自由与生命的意义。
然而,
出生,学会说话,开始接触、逐渐的认识这个世界,结交朋友、玩伴,一起玩耍,一起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说着没什么意义又毫无边际的话,喜欢一个人,恋爱,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老去,最后再离开这个世界……
生命的意义就在这些平凡(“家畜”),没什么特别的足迹当中……
这就是为什么,艾伦是一个反主题的悲情主角。
他所追寻的自由、生命的意义,其实一直都在他身边……
艾伦对成年后所面对的复杂世界感到无助,
地鸣发动后的风景,儿时梦想中那个美丽的墙外世界,实际上是他所能逃避的心灵的港湾……
这就是艾伦最真实的发动地鸣的本质原因。
也是他的认知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自由的唯一方式,
他无法调和这个世界,所以只能让这个世界重新启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与艾伦美好愿景相对,作品在传递的是,
残酷是生命中注定的经历,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接受,学会成长,同时每个人都有发现美丽的眼睛。
生活就是一段不断去调和残酷与美丽的旅程。
艾伦无法调和残酷与美丽的矛盾,因此他被困住了,他无法获得自由。
他和吉克两兄弟是对生命理解的两个极端,吉克永远只能看到残酷的一面,艾伦永远无法接受残酷的那一面。
自由之翼也传达了这个主题,调查兵团的徽记由黑翼与白翼组成。翅膀原本代表希望、是白色的,是那些一批又一批牺牲了的同伴的鲜血将它染成了黑色。牺牲是注定的,前方注定是残酷的,但是他们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他们没有抛弃过往,他们想赋予死者意义,于是黑翼与白翼、残酷与美丽一起前行。
艾伦无法理解这些,
他也不懂得阿尔敏,他在最后仍迷茫的看着阿尔敏的眼神。当然阿尔敏也无法理解艾伦。
作品最后刻画了艾伦相对难堪的一面。
作者说,他还是喜欢艾伦这样难堪的一面。我读到的,是作者对艾伦的一种怜爱与疼惜。
艾伦不必去伪装自己的,他可以把真心诉说给三笠。三笠不会觉得他丑陋,只会安慰她,抱着他和他一起哭泣。
因为她是他的家人,她无条件的爱着他。
艾伦的悲剧是人生上的终极悲剧。
他出生就拥有一切,但最后却奔向了失去所有。
作品最终话的标题是,朝着那座山丘上的树。
树,是生命的象征。它比人的生命更长久,往往作为一种陪伴、时间的记录。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棵树,也见证了阿尔敏、三笠、艾伦的生命与交织,这一路以来的旅程。
其实,树,就是道。
作品在第一话以树为开端,在结局以树收尾。
整部作品的阅读,似乎就是在道中的旅程。
也许这超过了作者的原意,但在文本中的这段感受,让我感到很美丽与感动。
作者说画出了没有妥协的一话,无法确定他没有妥协的是什么,也许是艾伦的真心?没有妥协的可能是这份真心可能对读者造成伤害?毕竟艾伦的真心是在最后一话完整。
作者说完成原稿时,真心觉得这能够让大家高兴。
我读完了,写这篇文字也是这些年的追随,给自己的一个交代,是不是高兴我也不好说,很复杂。就感到,能遇到这部作品很幸运,好像这辈子也看不到这么好的作品了的感觉。
与作品的相遇也正好是在自己人格成长的阶段,这些年的陪伴、阅读、思考令我自己也有了很多成长,我感到很满足,这场旅行,很梦幻。
因为我们都是自由的
若像飞鸟一般长出翅膀
就可以飞去任何地方了吧
若是丧失了归宿的话
那就哪里都去不了
我不愿沦为行尸走肉
世界是残酷的, 即便如此我也依然爱你
不管牺牲什么,我仍守护着你
就算是错的,也不会怀疑
所谓正义, 就是坚定地相信自己
ed真的优秀,让人泪目
孤勇者艾伦
写在前面的话
看过《进击的巨人》的朋友都知道《巨人》的一个主题是“自由”,但是作品当中其实没有对“自由”的直接阐释——这也是无必要的,因为在一个文艺作品(在此我暂且跳过争议,将《巨人》看成文艺作品)中讲道理大概率会败人胃口,讲道理的工作不该苛责文艺作品来做。
但作品里不直接阐释“自由”不代表“‘自由’在作品里到底是什么?”是个可以忽略的问题,我认为这是读者的任务——如果读者想深入理解这部作品的话。因此我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写一系列评论来分析《巨人》中可能存在的自由观,以此深度剖析《巨人》这部作品,而我剖析的基础是整个《巨人》的故事和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对“自由”的理解,也就是他们的自由观。
我的这个工作并非是为了发掘作者是在了解了哪些哲学家的自由观后将这些自由观融入了作品,我所做的工作只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做一种事后的可能性分析,即根据《巨人》中的情节和人物来分析他们可以被理解为展现了怎样的自由观,由此为巨人的解读提供新的角度。 如果你认同我的上述观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正题了。
(下文可能会有剧透,没有看完漫画的朋友慎入。)
一、艾伦:“抽象否定”的自由的一种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首先阐释了一种自由观,这种自由观的本质是对一切事物的抽象否定,持有这种自由观的人只有在对他人或他物的否定中才能感受到自由。黑格尔把这种“自由”作为对自由最初级的理解。
这种“自由”的内涵在《进击的巨人》中可以说贯穿始终,最能象征这种“自由”的艺术形象是故事主角艾伦·耶格尔。
艾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其性格中充满了矛盾之处,甚至有时判若两人,在我看来他身上承载了多种对自由的理解。但“抽象否定”的自由观可以看作是理解其行为的一条主线。
艾伦的性格在他幼时就已形成。艾伦从小就有着反抗的信念,他对被高墙围住的生活不满,有着反抗墙内生活、探索墙外世界的渴望。他看不起安居于墙内、安于现状的人,并轻蔑地把他们称为“家畜”;而对于探索墙外世界却死伤惨重的调查兵团,他十分仰慕,渴望成为其中一员。此时,对否定已有的现实、追求自由的渴望已经在他的思想内生根发芽,也成了后面故事的契机。
但是,艾伦渴望自由并不意味着艾伦希求什么,他只是想否定现状,想排除自己不能接受的现实,至于他希望的自由是怎样的,他最终想得到什么,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
我相信很多读者会有这样的感觉,看着艾伦追求了一辈子的自由,但他追求的自由是什么我们最后依然一无所知。这是因为表面上看起来艾伦好像在整个故事中一直在不断追求“自由”,但实际上他始终对“自由”没有具体的理解,也不期望“自由”能具体化、特殊化。
在故事开始,艾伦对前往墙外世界的“自由”并无过多的向往,直到好友阿尔敏向他讲述墙外丰富壮阔的景色,他才有了追求在墙外自由生活的目标。但当这种自由达成后,艾伦发现自己期望的又不是这种“自由”——他对墙外还有其他人类感到失望。后来,他转而走向对墙外自然与人类的毁灭,在破坏与毁灭中,他又感受到了自由。这就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意志以为自己是希求某种肯定的状态,例如普遍平等或普遍宗教生活的状态,但事实上他并不想望这种状态成为肯定的现实。”艾伦极端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世界的真相与现实和他对“自由”的抽象信念不相符,一旦他发现现实世界并非自己所期待,他又不愿意放弃对抽象“自由”的追求,在破坏中找寻“自由”就不可避免,“否定的自由所想望的其本身不外是抽象的观念,至于这种观念实现的只能是破坏性的怒涛。”在故事的最后,艾伦发动了“地鸣”,想要踏平墙外的世界,在否定一切现实存在中追求抽象的“自由”,最终走向了恶。“抽象否定”的自由固然成了艾伦追随调查兵团探索外面世界的契机,但也成了后面悲剧的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艾伦的这种特性也存在于故事中的某些极端民族主义者身上,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抽象否定”自由的象征。不论是在墙内世界还是墙外世界,都存在着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们通过否定其他民族来获得自身的自由感,以把其他民族认定为“恶魔”或者低劣民族的方式来为自身发动侵略战争、对其他民族人民进行杀戮的罪恶行为辩解。这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本质上也不过是在希求“抽象否定”的自由,他们并不真正想达到什么具体的、有建设性的目的,只是想通过否定的方式来获得一种自由感,从而走向杀戮与恶的深渊。
这种“抽象否定”的自由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味地否定很容易导致灾难,同时“自由”也可能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变成“不自由”。不论是艾伦还是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们的自由是容易陷于人的感性冲动的。这些感性冲动是人的本能,是不由人自己决定的,人陷入其中时是不自由的;或者,在这些感性冲动的驱使下,人会被直接剥夺一切自由成立的前提——即人的生命,从而使自由不可能。
艾伦从小向往自由,他最开始的目标是让巨人从这个世界消失,从而让人类能够在墙外自由地生活,不必担惊受怕;但他却常常受制于自己的感性冲动,最终自己卷入仇恨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并且导致无数人丧命,剥夺了无数人的自由。故事中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也与此类似,他们在情绪与冲动中鼓舞发动侵略战争,高呼“献出我们的心脏吧!”,希望以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自由,而最终的结果是在战争中无数无辜的人死去,失去了获得自由的可能;而活着的人要么在战争的狂热中无法自拔,要么只能做一个“不自由”的沉默者,被动地接受着一切的发生。
救世小队”?一群叛徒罢了,杀起自己人可是毫不手软呐,阿克曼一族真是人型牲畜杀人机器!杀起自己的同胞一点不犹豫真是比杀马莱人还顺手。染着同胞的献血踩着同胞的尸体去拯救世界是吧。 当岛内被韩吉阿尔敏这种右派机会主义占领实权时,没有一个应对危机的办法。当前的世界局势就是帕岛与世界对立,不把别人打倒别人是不会和你谈的,难道让每个人都来个帕岛三日游?马莱要杀艾伦时,你们保艾伦,艾伦发动地鸣的时候,你们又要杀艾伦。右派你们到底要干嘛,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方针政策。吉克的安乐死?你们不同意也不信任他,也明知道艾伦要发动地鸣。此时的艾伦已经和帕岛和艾尔迪亚人深度绑定,如果在地鸣前杀掉艾伦,那帕岛就完了,外界可以在帕岛进行种族屠杀了。艾伦如果只发动部分地鸣呢?这种方法像是即给了世界惩罚又解放了帕岛,但是这并不符合艾伦的中心思想——自由。 艾伦追求的自由是什么,吉克的安乐死剥夺了艾尔迪亚人的生育自由并且目的是使艾尔迪亚人灭亡和雷斯王一样承认了艾尔迪亚人有罪。而发动部分地鸣也无法保证在艾伦死后帕岛的绝对安全,也很容易在巨人之力交接之时引发世界对帕岛的围殴。所以艾伦选择的是第三张——绝对的自由。即帕岛的敌人都消失了,那艾尔迪亚人就自由了。帕岛的敌人是谁 是这个世界,也就是把世界毁灭了,帕岛就自由了。这是一种及其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造成的,甚至就是民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恐怖主义。他的这种做法无异于会使岛内产生一大群耶格尔派其实就是新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会产生大艾尔迪亚人这种狭隘的种族概念。艾伦是为数不多的不是拯救世界而是要毁灭世界的日漫男主。 最为关键的是不知道韩吉阿尔敏他们要干嘛,他们要阻止地鸣,但是阻止了地鸣杀了艾伦之后呢,世界不会痛恨艾尔迪亚人吗,他们会感谢你们阻止了地鸣?帕岛80%的耶格尔派会怎么样?没了艾伦和地鸣的帕岛如果被韩吉这种右派份子统治不久就会灭国,反而不如被极端的耶派带领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这样还有一线生机。韩吉,阿尔敏,三笠,让,科尼,利威尔你们是世界的拯救者,但你们是帕拉迪岛的叛徒!是艾尔迪亚人的罪人!有时我甚至会想那一天如果继承超大型巨人的不是阿尔敏而是艾尔文团长会不会改变很多……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 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记得当初从动画追到动漫,从震撼的剧情到遗憾的结局,不可否认巨人始终是在营造宏大世界观下的悲惨戏剧和相互对立的战争发展史。下半季依旧保持了跟上半季精良的制作,也不知道马趴会不会改结局,但从目前来看,依然能看出大方向是艾伦一个人的孤独战争,更是结局的ed打动了我,少有的一个人的片尾曲,注定了这场战争中他的“背叛众离”,他的独自战斗,与三笠阿尔敏的牵扯,和岛上的命运共处。毁灭不是必要,但没有毁灭,仇恨和歧视永远存在,那个少年,也只是燃烧了自己为了最后的机会,血肉里的传承永远不会被打破,也只有战争,才是唯一的解法这一季绝对封神!全程高能和震惊,最后的地鸣压迫感十足,评分这么“低”只能说是太多被漫画结局所误导,可这才只是地鸣篇最精彩的开始啊!!
知道结局又何妨。最后一集我就当他永远不存在,就算日日揶揄你创最后一话完全是对读者浇大粪,但是批评容易创作难,还是感谢创作者。
对漫画结尾的失望可以去漫画条目下评论,动画是一个综合作品,它的优秀不能无视。
谈反战的前提是有平等的谈判资本,抛开物质力量谈精神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恶魔之子,所有坚硬的铠甲都会被破除,所有的路都会被踏平。就算有翅膀也只能在禁锢中飞翔,若想守护归处(自由)便只能不断前进!ED出来脑海突然浮现那句话,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
五星观望,虽然结局不太和我心意,但巨人还是巨人。
这哪里烂尾了!简直神作到不能再神作了!尤其大家说的艾伦躺水里撒娇的名场面才更凸显了谏山创不仅会讲故事,更会塑造人物。当过去与未来失去界限,当爱与恨融合,当自由与奴役同源,当守护与杀戮变成同义词……那是意义化为虚无之后唯一真实的存在。进击吧!巨人!
地鸣将至,闪避!先五星锁定,看能不能对谏人有所突破。
850年,面对兽之巨人的弗洛克。854年,弗洛克大战两位阿克曼、铠之巨人、女巨人、颚之巨人、车力巨人、超大型巨人、调查兵团团长、马莱元帅!老角色全员圣母崩坏,跟正在执行侵略任务的马莱军人合作,老角色也就利威尔没崩,因为他大部分时间躺着。五星全给弗洛克与吉克,他们俩是最终季角色塑造最好的人。弗洛克的变化合情合理,他身上承载着当初死亡冲锋200人的意义,他比那个杀母且死前大喊三笠再爱自己十年的艾伦,比那个基本没有人物塑造的木头人三笠,比那个被阿尼迷住心智的谈谈巨人阿尔敏,比那些动机撑不起行动的苟罕见韩派救世小队,更有资格继承艾尔文团长!谏人一直在尽可能不顾逻辑地强行丑化削弱弗洛克耶格尔派那批人,洗白强化救世小队那批人,但弗洛克依旧是黑色之翼,救世小队依旧让人难以代入。
我以前还在朋友圈里安利过进击的巨人,也曾经把它视为神作。直到看到烂尾的漫画结局和作者无法自圆其说的政治隐喻,以及夹带私货的男主人设,无论动画制作有多精良,我也只能打一星了。
再不会有第五季了
立场才是无法逾越的高墙,戏内戏外都一个样。
关于是否原创结局已经不重要了。于我而言,关于进击的巨人重要的是立体机动装置划破长空时的哀鸣,是勇敢的人们一次次追逐自由时的呐喊,是尤弥尔苏醒之后在星空下的一眼,更是我们与知晓自由的少年的永别!这个冬季,进击的巨人,最后的陪伴!
命运总是在和人开玩笑,三笠想跟艾伦在一起却只能手刃艾伦,艾伦想得到自由却沦为自由的奴隶,阿尼想回到父亲身边却亲眼看着父亲变成了巨人,团长永远无法得知世界真相,萨沙再也吃不到美食,康尼成为人类精英战士却再也看不到父母骄傲的眼神,莱纳永远不放弃战斗却总是打不赢,调查兵团想要拯救人类却只能无力地看着人类灭亡……我依旧清楚记得初看巨人狰狞面孔时的恐惧,初识立体机动时的震撼,说出为“人类献出心脏”这句话时沸腾的热血!还有佩托拉、欧鲁、君达、艾尔德、托马斯、米娜、汉娜、法兰兹、伊恩、米塔比、涅特、希斯、伊尔泽、三毛、汉尼斯、纳拿巴、吉尔伽、妮法、马尔洛、莫布里特、团长、萨沙、夏迪斯教官……还有数不清的无名战士牺牲时的悲壮,无论最终结局如何,我都会追下去,感谢这些年的陪伴!
“疯子”选择了朋友,朋友选择了世界。
在明明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还在追这个番的人,只能用飞蛾扑火这个行为艺术来评价了。
洗白,都可以洗白!撞破城门的莱纳可以洗白,屠杀调查兵团的阿尼可以洗白,杀死军港无数平民的阿明可以洗白,军国主义分子贾币可以洗白,最后全都摇身一变成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拿到马莱绿卡,成为荣誉马莱人😅
一堆人可以想出更好的结局,但没人可以想出前面的剧情
漫画结局不是好结局,但就因为一个结局就硬要把这部剧往现实历史中代入,硬要扯反战败的多多少少沾点那个。。。而且part2也没有讲到结局,刚开播就打一星的人,说真的,有点像🐒
利威尔受伤是如此安静。没有配乐,只有雨声。镜头从韩吉怀里上移到他的脸时,雨声也密集地加强。下一个画面是动画加的分镜,从天空中砸下的雨点,也许是落在心灰意冷地望天的韩吉的镜片上,或是落在利威尔快要失去焦距的瞳孔上。后面和弗爷对峙,韩吉全程背影,紧迫感也很足。mappa这一段音效,分镜,节奏处理得确实好,获得了我这具尸体的肯定。
塔塔开塔塔开塔塔开!tv烂尾什么的不要啊,要烂也留给剧场版!剧场版烂尾关我TV继续封神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