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钢的琴

喜剧片大陆2010

主演:王千源  秦海璐  张申英  刘谦  罗二羊  国永振  周逵  田雨  张亚希  项燕  许江宁  张惠志  刘星禹  王早来  王玥  

导演:张猛

 剧照

钢的琴 剧照 NO.1钢的琴 剧照 NO.2钢的琴 剧照 NO.3钢的琴 剧照 NO.4钢的琴 剧照 NO.5钢的琴 剧照 NO.6钢的琴 剧照 NO.13钢的琴 剧照 NO.14钢的琴 剧照 NO.15钢的琴 剧照 NO.16钢的琴 剧照 NO.17钢的琴 剧照 NO.18钢的琴 剧照 NO.19钢的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00:05

详细剧情

  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王千源 饰)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他的妻子小菊(张申英 饰)离家出走,转投有钱的假药商人怀抱。如今小菊光鲜回归,不仅要与桂林离婚,还要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桂林慨叹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为了得到女儿,他四处筹措买钢琴的钱,甚至和女友淑娴(秦海璐 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
  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

 长篇影评

 1 ) 不想被遗忘

谈到自己饰演的陈桂林,王千源说,他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人。那么大的个子,非要骑个小摩托车,到处乱跑。那看起来就很不合适,有一种错位的感觉,更准确说,是荒诞。由此发散开来,《钢的琴》就是讲述一群跟不上时代的人,不愿干的王抗美、怕丢人的二姐夫,他们都跟陈桂林一样,被时代所抛弃。光阴荏苒,它也出现在主人公的突然感慨里:这时间过得真快,那谁刚走的时候,厂子还没黄。不明的未来,那是结尾的画面,一边是造完钢琴的工人,一边是衣着光鲜的前妻,双方都在听,却好像僵在那儿,背后的对立意味不言而喻。

用张猛的话说,他依然在延续《耳朵大有福》的探索,关于大时代变革里的工人命运。拍《钢的琴》,就是高于生活的记录,不想他们被遗忘。同理,许多人的赞誉事先张扬,要的也就是电影不会埋没在拥挤的档期里,不被遗忘。这不是站队伍,不是好或者坏、吹或者黑的问题。回到《疯狂的石头》时代,无数人同样大喊不要捧杀,结果,宁浩后来并没被民众捧杀,他的《无人区》是直接被扼杀。

《钢的琴》有不少缺点,音乐太满、转场相似、后半段情绪不对。然而面对强大的怀旧情怀,辅以段子幽默和风趣对白,可以说,影片优点完全盖过了缺点。张猛使用了不少破坏性的构图,像开头的夫妻决裂,一边对话,人头各甩一边,很不和谐;中间胖头爬烟囱,画面就定在那里,没有跟上去的意思,相当意外。在很多时候,当人物已经出了画,镜头就停在那儿不动,深情地注视着背景物——也就是工厂。当烟囱被爆破、当工厂变成废墟,昔日理想与辉煌只能在歌声里重现。如果明白这一层,要理解《钢的琴》,理解电影的情感,其实真的很简单。

固然有人要说,这背景物怎么可能比人重要,那不是摆拍么。在我看来,在人物鲜活的前提下,《钢的琴》所出现的背景物充满了魔力。炸鱼的小河滩,落日余晖下的铁路桥。车队出发时的小城风光,破败昏暗的电影院,桌球室的混混少年。这些东西看上去,确实比人物更具有情感。毕竟要说回来,空镜头里都没有生命,凭什么在别人那里是大师相,在《钢的琴》就变成了多余的东西?非要较劲去说,我恰恰喜欢它的多余。多余的满溢的配乐,多余的歌舞和投下光来的舞台,看似多余的大狼狗和嗑瓜子的东北大妞,它们会带来一种鲜活的生动。

在更多人看来,他们会觉得这般高度风格化的作品,恐怕观众会接受不来。固然,奢望中国观众像苏联人民那样去支持塔可夫斯基,讨论《镜子》,这有点不现实。然而,《钢的琴》可以是另一面镜子,你可以看不见自己的后脑勺,但是,你总该去照照镜子,看看以前的面孔,现在是什么模样了。或许有人千疮百孔,原地打转;或许有人富得流油,走得加快。在我的父辈身上,他们遭遇破产,无力应对变动,同样是跟不上时代的人。于是面对过去,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该放慢一下脚步,认真一回,思考思考。

面对种种不如意,《钢的琴》没有常见的怨天尤人和一把眼泪,它用难能可贵的幽默和不知所以的乐观去愉悦观众。也许,它拼命地唱啊跳,要的就不想被遗忘。【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7/19/content_254721.htm?div=-1

 2 ) 《钢的琴》

第一次看时年纪轻,只看得出片中的忧伤,来自于跟妈妈走的女儿,离去的老父,和必然要拆除的烟囱,一切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以为这一切必然无奈,如今再看,发现这事一个极其浪漫的故事,而如何面对的答案也早已在片中告诉了我们:“当有一天听说他要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就在我的身边,我不知道是该竭力地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着他离去,突然有一种默默名的忧伤。似乎觉得有话要说,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时光荏苒,社会变革,如今为了时代发展的进程要求他离开,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3 ) 托尼·斯塔克造不出钢的琴

走出电影院,顿感身心舒畅,虽是第二次观看,却仍旧热情高涨。热情不是发自躯壳,而是来源于内心。也许很少有观众能在国内院线拥有这般感觉了。或许和我童年的工厂生活有关,电影《钢的琴》也唤醒了我自己的一部分回忆。影片不仅记录了一个钢铁厂外貌的衰退,也唤回了“劳动人民最光荣”那样一种遗失的美好,陈桂林带领工友重新回到工厂,体验到了劳动的光荣与快乐,并带有一种对“大炼钢铁”那个时代的眷恋和惋惜。劳动的幸福感在影片最开始的一句话里就有体现,陈桂林跟父亲说前妻已经跟一个卖假药的好了,从此“过上了那种梦寐以求不劳而获的生活”,在他看来,那种生活不幸福,因为它体会不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构图象征

《钢的琴》进行了许多美学上的创新思考,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充满了强烈的象征性。构图多以全景及远景来凸显角色,仿佛置身于舞台。无论是高耸入天的烟囱、一分为二的破屋,这些被放大的建筑都反映了旧时代的行将远近,与这群渺小卑微的小人物形成巨大反差。而旧时代的远去不仅广义地体现在钢铁厂/工作中,也狭义地反映在角色身上,婚姻、父亲的家庭关系都成了过去时。它没有批评,没有肯定,却用了这么几个人物把那一代人的爱情、生活、劳动完全展现开来。

陈桂林与妻子小菊在离婚协议签订后,置身于一幢破败的房子前,那幢房子的屋顶一分为二,直指家庭的瓦解。还有离婚协议书出现的画面,则是用超级玛丽Game Over的音效来衬托。

两杆大烟囱虽见证了钢铁厂的辉煌与没落,众多工人也在为它不被摧毁而出谋划策,但它们最后还是遭到了社会变革的遗弃。但它们永远是工人们的一段回忆,一个老朋友。陈桂林的家庭最后也是如此,淑娴之前曾说过,即便琴造出来,女儿也不一定就能跟着他。陈桂林在离异之后又重新拾起了建琴伟业,但是女儿有没有跟着他我们不曾了解,但我们知道的是他圆了女儿的钢琴梦,更重要的是工人兄弟们也感受到了劳动之幸福。

也许劳动的结果会是徒劳无功,但劳动的过程是快乐和激情澎湃的。就像影片最后,钢的琴最后锻造阶段,以淑娴的歌舞穿插,把劳动者与舞者的激情、动作、美感熔于一炉,将劳动的热情无限放大。


舞台电影

引用一句好友 英年早睡 的话“摄影只用低机位平移吗?场景来来回回只有破钢厂啊?道具总是让人跳出剧情有木有?”这种具有争议性的美学态度,的确会让很多观众产生道具跳出剧情,扰乱情感,破欢电影传统之感。但它却是一种剧场化处理的手段,许多观众看惯了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反对电影的剧场化处理,认为话剧就是话剧,电影就是电影。而重新开发舞台剧的电影表现形式也未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影片的广袤背景和大型建筑物都是在表现角色存活在舞台上,而大量低机位平移镜头则能充分展示舞台近景细节。这种平移运镜处理更能配合影片稳重、抒情的气质。

影片的舞台化风格还有很多,比如演员的固定走位,比如前1/2出现了许多类似于话剧中多幕剧的渐隐分幕法,如果你喜欢话剧,你肯定会更爱它。而片中曾出现的陈桂林在黑暗中弹奏钢琴及他与淑娴在黑暗中的两束光都是话剧中角色交代的处理形式。


基调

情节中不断出现的破旧厂房、车间与道具、服装,均制造出一种情绪主调,配上调性相似的苏联老歌与东北性情对白,提炼出一种抒情风格,一种夹杂着记忆情绪的荒凉美感。除了这些感官氛围外,演员是观众辩识的图腾,角色的处理是值得褒奖的,卑微无望的工人在劳动中体验快乐,不动声色地经营这些角色,毫不客气地解释他们的特点和弱点。在种种口角、甜蜜、勾心斗角、和好、团结后,能够肯定人性、乐观上扬。比如欠麻将钱和开锁的两个角色,矛盾一直激化,但欠钱的以受辱的父亲形象示人时,两者成为尊严象征互为一体;再比如季哥,他刚一出场时的姿态、衣着、范儿、狗和左右两位美女工友的站位,也与落幕时的姿态、衣着、范儿、狗和左右两名警察的站位遥相呼应。


感触

这部影片让我感慨的是,我们会因为角色的劳动而情绪高涨,为何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却苦苦想要摆脱劳动?“劳动人民最光荣”也像烟囱一样,是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它已经被体制社会摧毁。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但是新时代里再无勤劳的快感……

美国人能造出钢铁侠,中国人却能造出钢的琴,影片无论如何仍是我一年中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华语片。

 4 ) 《钢的琴》:春梦了无痕

        在真正接触到影片的主题之前,我一直以为《钢的琴》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这个一个多么《生活空间》的情感奇观故事啊,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村民拍电视剧等等。但是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我的整个青春期也是在一个类似的东北重工业城市度过的,因此我曾亲眼看着这些产业工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与影片导演张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钢的琴》没有《耳朵大有福》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河北青年报】

 5 ) 钢的琴,不锈的心

与父亲、母亲、姑姑一起看这部影片。片中《三套车》、《送别战友》、《山楂树》的老歌旋律一次次触动着我们的情感,我们几乎忘记了这部电影所有的突兀之处:被无端宽恕的小青年,被无端逮捕的季哥……但理智还是告诉我这部影片的叙事被剪辑得过于松散。片中处处是东北钢煤锈带败落衰颓的象征——阴沉的天空、热电厂巨大的冷却塔、作为职工住宅的破旧的筒子楼、小区里无人过问的红砖烟囱、前厅摆上台球案子影厅放着香港三流电影的文化宫,还有随处可见的年久失修的厂房。这一切汇聚起来组成了巨大的立体的布景,再加上凝重的沿水平方向缓缓推移的长镜头,向我们呈现出一副老工业基地的末日景象。人们充满着辛酸的笑与泪,慢悠悠地生活着,只剩下过去可以骄傲,却不知未来在哪里。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陈桂林为女造琴的故事主线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他和他曾经的工友交流、调侃、争执、回顾往昔的情景。同理,那两根标志性的烟囱也不重要了——工人的切身利益尚且不能保全,更何况它们呢。不过是为死水般的生活提供一些谈资,为自己提供一个凭吊过去的理由罢了。

但我能说他们的心灵也被这平庸繁重的生活锈蚀了吗?

全片的最高潮无疑是陈桂林放弃女儿后重新聚集工友做钢琴的段落,此时影片一贯波澜不惊的长镜头终于沸腾起来。陈桂林的小乐队演奏起《卡门》里斗牛士出场时那激昂的旋律,淑娴则身着艳丽的舞裙踩出弗拉门戈那热情的舞步。与这一景象相交错的是沸腾的钢水、绽放的火花,钢水在季哥留下的翻砂模具里铸造成型,火花则焊出了钢琴的骨架。他们专心致志地在这个已成废墟的车间里制造着最后一件产品,这产品凝聚着他们的汗水、意志与智慧,夹杂着对“老大哥”时代的记忆,还有一丝未曾消泯的对未来的期冀。

但现实却是,这架理想中的“钢的琴”发不出悦耳的声响。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国营工厂的生活远非牧歌,现实里不光有高耸的冷却塔和烟囱,不光有转动着的车床、磨床、铣床,也有着老化的设备、管线,堆积着滞销物资的仓库,倾圮的围墙,它们是早已锈蚀了的“共和国长子”内心的真实写照。当政策由东北转向沿海时,无数农民离开给他们带来了千百年希望与痛苦的土地进入都市谋求着莫测的工作机会,而他们几十年来所供养着的工人们则被逐渐挤到社会的边缘。工人们被____抛弃了,正如几十年前____为了他们而抛弃农民一样。而直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除了对已化为废墟的工厂的记忆,他们一无所有。

结尾天车吊着“钢的琴”缓缓前行的长镜头是意味深长的。操作员淑娴应该明白,在厂子还没黄的时候,那里悬挂着的是什么——那些使人仰视的钢铁铸造的庞然大物,就是这样被一件件吊入吊出,工人们用双手和头脑创造了它们,他们凭这些挣得报酬、荣誉与尊严。而此刻,工厂的一切皆已腐朽衰败,仅剩的住宅也被一座座废弃、推倒,盖起商业楼盘。淑娴所做的,正是陈桂林所想的,纵然女儿要远离这片失落的土地,跟随母亲去新的地方过未知的生活,他还是要叫住她在这架理想中的“钢的琴”上再奏一遍现实中奏不出来的乐曲。这是他所能给予她的未来的最后礼物——一段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记忆,即使它并不真实,它依然能证明:她的工人父亲母亲们,活过、爱过、奋斗过。


 6 ) 技术层面浅谈《钢的琴》的优点与需提高之处

小谈《钢的琴》影片优点和不足
看到这部电影,会让人想起爸爸妈妈姥姥姥爷
看到这部电影,会让人想起爸爸妈妈姥姥姥爷



一.《钢的琴》是部好电影,他好在哪?
1.题材优势——小中见大
一个电影从无到有,在创作的过程中,题材的选取是最为首要的任务。《钢的琴》在题材选取上就初步奠定了影片的成功。

一个故事,尤其是公映的叙事剧情片,其题材往往包含在两个层面。其一是主要事件,也就是常说的“故事核”或者说是“梁子”。说白了,就是用一句话讲明白电影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钢的琴》故事核非常简单,就是一个下岗工人父亲为了能监护女儿,想方设法拉着朋友们制造钢琴的故事。

尽管故事简单,但是却较为巧妙。在故事核心选取上,这首先是一个亲情的故事,同时还包含了家庭观念、友谊、甚至是信仰。这些都是最大众化的情感,是有着广泛的观众群体,并且理解起来较为容易的内容。

而主角在整个故事中的动力是父爱,这本身即讨巧,又很具有说服力。不论什么剧情,只要沾上父爱两字,就为影片营造了不容置疑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无论是对于剧中人物的动机和行为,还是观众对于影片的认可都是成立的。

而在影片的故事背景上,《钢的琴》更具有超越电影的社会性和历史感优势。那就是影片选取的“下岗工人”群体以及“东北工业基地”背景。不仅填补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公映也就是“地上”电影的题材空白。更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下岗工人这一群体在当下观众中并不陌生,因为下岗潮不过发生了十余年时间,数千万的当事人乃至近亿的家庭仍然生活在当下的中国,这不知不觉就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更何况,下岗工人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贫穷而无辜,恰好符合了观众心中同情弱者的思维习惯,使这部影片很容易讨好观众。

此外,影片在大背景和小事件的连接上也较为成功。由小见大,一个父亲,一组朋友,巧妙的把数千万下岗职工的生活状态和东北工业基地当下的生活状况展现出来。既不矫揉造作,也不单纯依靠大概念夺人耳目。这种自然合理,使得这部影片在题材上就开了一个不错的头。

2风格——苦中作乐的草根情绪
在风格上,《钢的琴》也是较为成功的,在这部影片中,创作者选取了在大悲情环境下夹杂喜剧化处理的杂糅式生活流。纯悲剧一来难写,二来容易陷入你剁手我就自毁双目你再死光全家的“比惨”死结。而纯喜剧则容易走直奔下三路的闹剧路数。换句话说,也就是讲述剧中主人公们苦中作乐的草根情绪。

实际上,苦中作乐也是大众电影的万用法宝,喜剧化的情节以及角色语言便于故事展开,丰富的肢体语言也利于角色的表演和发挥,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而悲伤的情绪最容易煽动观众的眼泪,使电影能够感人。

更重要的是,尤其是作为一部面向中国当下观众的电影,中国人无论所处的社会阶层、家庭收入的差异,几乎都活得欠缺尊严、神经兮兮、充满伤痕。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其实也正是大多数国人面对身边环境时所采取的价值观态度。一部和最广大观众价值观一致的电影,只要不出其他大毛病,至少不会是一部坏电影。

3.叙事结构——经典和类型化的叙事结构
尽管影片有着一个较为沉重和庞大的背景,但是其实使用的是一个常见的叙事结构。即创作者将陈桂林作为核心角色,用其凝结了其他配角,来共同达成制造一架钢琴的目标。

这一结构较为常见,也是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习惯,追根溯源,这其实是对古典传说中英雄获得诸神帮助而完成使命的经典叙事模式的发展和传承。在近些年国内外广受好评的温情电影中经常使用这一结构。尤其是美国那些市场反应热烈的商业剧情片。从这角度来说导演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除此以外,创作者为了防止故事单一叙事枯燥,则加出了一条孩子母亲对孩子的抢夺来为角色施加压力制造困难,更铺设出一个背景即政府要炸毁两根烟筒的一条线索来增加影片的群体性和时代感。

影片的叙事容量不多不少,与一百分钟左右的标片容量较为合适。
4.人物——塑造较为丰满真实
应该说,观众能否记住一部电影,或者说喜欢一部电影,其人物是否出彩十分重要,尤其是本片这种讲述小人物的状态,饱含温情的影片。应该说,《钢的琴》在人物塑造上也还算成功。主角陈桂林的形象较为丰满,其周边的角色也基本勾勒出了老工业基地下岗工人群体的生活状态。至少让人觉得角色是活的。

而配角们各自也有着各自的职业,苦恼,这也增加了整体角色的厚度,让观众认可了角色的丰满程度,而不是浮在影片表面之上。角色们方言的使用也是影片的一个特色,东北方言本身就有着喜剧性,影片中生活化的桥段更为影片的贴近民间贡献不小,也就是所谓接地气、亲民。

应该说,钢的琴的角色塑造基本是合格的.
4.视听语言——运用基本得当
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部投资不大的小成本电影,其视听语言运用无疑为影片增色不少,还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的。

首先是单幅的画面美感。场景选取虽然看似生活化,但是却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静态画面的构图应该能看出摄影和导演是经过反复斟酌和商榷的。镜头中人物站位、运动也符合了平面美学的原理,构图本身充满了美感,这在国产电影中应该说是较为精细的。

《钢的琴》对于音乐的使用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其配乐使用的较紧,配乐几乎从片头一直紧紧延续到了片尾。如果说对于配乐是否运用过渡还存在争议,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则是,配乐本身与影片的内容结合的较为合理自然,无论是展现人物状态和情绪,还是展示背景的音乐,基本上都为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增色不少。也弥补了影片中一些小的瑕疵。尤其是俄罗斯风格的音乐和经典中文老歌,与环境和剧情连接紧密,本身也具有强烈的表现作用。

《钢的琴》剪辑和摄影也比较成熟,节奏既不快也不慢,和影片的整体风格相适应,镜头画幅也松紧适中,该松的地方为环境流出了足够空间,该紧的地方也不掉节奏。基本没有国内电影一沾文戏就拖沓的毛病。

5.其他有点——态度亲切、表现丰富、处理含蓄
《钢的琴》讨人喜欢的地方,还包括创作者的态度。按照导演自己的话说,这是给工人阶级拍的电影。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尽管角色处境并不如人意,但导演并没有突出刻画其苦难,而是让其保留着不失尊严的态度。影片该煽情的地方煽情,例如影片中一群人歌唱怀念战友。而该收敛的地方也收敛,例如对于陈桂林前妻,前妻的新男人也没有用态度鲜明的批判态势,这就让影片能够贴近角色又不失风度的讲故事。这在中国电影不是猛捧塑造偶像就是瞎踩咕使劲批判的姿态中,也是较为难得的。

影片的表现手段也较为丰富,例如影片开篇的追悼场景,影片中间的追逐场景,收集木板的废墟场景,改造烟筒的长颈鹿,以及接近片尾的舞蹈场景,这些运用较为大胆,也足够丰富,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也突出了导演和影片的个人风格。

此外,创作者在虚实的表现上也比较合理。例如陈桂林捉奸的时候一句“隔壁老王”就用较为含蓄而又不失幽默的交代了情节。虚实结合的较为成功。

二.《钢的琴》还有哪些问题有所欠缺
1.叙事节奏存在前松后紧的硬伤
尽管上文论述了《钢的琴》在叙事上思路较为合理,创作构想也较为合理,但是应该说,在影片成片后,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其中在情节和叙事上问题较为明显。

首先是影片的叙事节奏有一定问题,前松后紧是一个问题。开篇导演光顾着让人物出场,多少有些罗嗦,导致了影片后半段有些太过紧凑,尤其是最后三十分钟情节的压缩太大,甚至出现了场景衔接生硬和不合理的硬伤。例如一场抓胖头女婿,接着接结婚,这就对观众造成了巨大的误导,炸了烟筒和继续开工也缺乏因果铺垫。

尤其重要的是,节奏失衡导致了中心事件——造钢琴被弱化。总片长就那么多,“砸挂”“包袱”多了,自然情节就显得薄弱,也让影片在应该出现的高潮处显得中气不足。
2.叙事线索单一复线累赘
此外,影片的两条暗线,一条是陈桂林前妻对孩子的争夺,显得较为尴尬,要么应该加强这面的描写,强化一下人物的动机,也增添一些困难,要么则略写,甚至不写,尤其是前妻的戏份过多,但是有没有影响到主线“造琴”,现在有些删之可惜添则不足的味道。

另一个烟筒的线索,在这帮废柴大叔造钢琴事件的背后——两根烟筒的去与留也不太理想。现在影片中的跟烟筒与主线情节的联系太过松散,实际上应该加强烟筒的去留对于角色们内心的触动。导演似乎也是想表述烟筒倒了角色们才继续造钢琴,但是由于铺垫不足,观众对于这种情感也不会太认同。倒不如说本来他们要造琴,后来忽然觉得保住烟筒更重要,烟筒倒了伤心过后才继续造琴这样才能体现出主角们情绪和心态。
其他配角的戏也显得交代不足,最重要的是,那些配角的情节和主要情节无关,就让他们在影片中显得累赘,如果删去影片又单薄了。所以应该增加支线和主线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比如他们抓了胖头女婿强迫那小子造琴之类,观众一看就明白了。
3.角色塑造存在重复
现在角色单个人物基本上问题不多,其合理性、逻辑也没有问题。问题主要是作为群体性角色之间的重叠和欠缺。可以看出,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是交代陈桂林哥们们不同的能力和性格特点,让一群人活起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是现在看来这些地方处理不够。

首先是角色彼此区分不大。换言之,次要角色的人物定位并不太到位。一个人的状态不是设定的,而是依靠其在影片中的表现逆推才能反映的。简单的说,收废铁的头目,被劳改的小偷,窝窝囊囊的二姐夫,他们江湖义气,凶蛮,窝囊应该是各自特征,可这些还仅仅停留在陈桂林等人语言的定位上,并没有通过剧情来展现给观众。

而且角色之间相互的人物关系网也设计的不到位,在这部电影中,男人间的友谊和矛盾其实也是很容易出效果的地方。应该说导演还是明显有意图来交代人物关系。例如陈桂林与王援朝关于女主角的争斗,快手和胖头之间的恩怨,但是这些仅停留在思路阶段,没能在电影中很好落实,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信息的交代手段也没有跟上。有一些场景信息量交代显得单一和累赘。

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物缺乏变化与成长。尽管大家都明白,陈桂林造出钢琴并不能赢得女儿,其他人的生活也还会是老样子,但是观众们总是希望看到角色有所成长的,不一定是精神层面,即使是恩怨的化解,习惯的养成,一句口头禅或者一个小动作这样的细节,也会让故事看起来更丰满。
  
   总之,在人物和情节上,影片还是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整体评价标准

剧情上应该是个三星。人物上是三星半。导演技巧在四星。创作意识在四星半。视听语言在四星半。社会意义和题材选取应该在四星半到五星之间。

总的来说,影片应该属于四星电影,但是考虑到电影之外的东西。给个五星也不为过。
   
   因为这不仅是一部拍给工人阶级的电影,更是拍给每一个在种种困境中坚持活着的中国人的电影。他们既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姥爷小舅子,更是我们自己。 仅此一点,推荐身边的人必看。

 短评

焦点物:钢琴,视觉母题:工厂。当某些内地导演忙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行使投机之实。我们要庆幸,张猛选择了他所熟悉的人和事,那座充满感情的工厂和城市。哪怕他站在破败的工厂废墟,也比自称站在喜马拉雅山顶的货色要高大,值得我们去尊敬。因为,这才是一个电影人和创作者的尊严

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拍电影这事还是得有点个人情怀,本片从导演技巧(平移镜头加前苏联配乐很“库斯图里卡”)到群戏表演,都将主创的才情发挥到了极致。作为一部记录时代变迁与小人物梦想的杰作,《钢的琴》必将是年度华语十佳之一,尽量去影院支持吧。也希望影院大佬们相信口碑的力量和国内观众的欣赏水平,保证排片。

7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小時候我的琴譜丟了幾頁,問同學借來一本,我爸熬到很晚照抄了一份重新粘在琴譜里,每一個字都是照著印刷體寫的,而他平時寫字都那麼潦草。這片子還可以更好些的,我喜歡王千源。

9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推荐

喜欢《耳朵大有福》的该看看《钢的琴》,这导演还是那么喜欢和时代保持着审视的距离,却又那么懂得笑看被遗忘的底层人生,喜欢那种独特的幽默,喜欢那些沉稳而没完没了的镜头平移(包括一次下沉),喜欢动不动就有苏联人在唱,喜欢听话的大狼狗。没想象中那么库斯图里卡。

10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作为工人家庭出生的孩子,我看的心酸死了。这爸完全就是我爸,从前他也特别喜欢在家里,一边做菜一边唱苏联歌,拿厂里的零件给我做各种小玩意。现在他老了,我不在身边。真想我爸,内牛满面的想我爸。

14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不喜欢。笑点太低了。整片乱乱的,我明白他想拍成什么样,但是差远了。配音实在是难以忍受,效果很差,韩国女的还强奸嘴唇。人物虽然也有不少,但太浅了。本来想给三星,但是影院中一些观众哈哈大笑,然后无比厌烦,再加上无数人的热捧,以致让我难以对这个片子有好感。

19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较差

迄今为止,今年国产影片最佳。平民的悲喜,咱们工人有力量,男人同样有力量。依然是张猛擅长的黑色幽默,还有他的苏联情结。顺带还回忆了一整个工厂时代,里面的情怀是只能亲身体会的。一个给赵本山写小品同时喜欢塔可夫斯基的张猛,献上最混搭的中国式幽默。非常统一的镜语,结尾略过度。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美国人只能造出钢铁侠,中国人却能造出钢的琴。今年看过的最佳国产片,中国式苏联片。张猛的前苏情怀很浓啊,音乐和画画渲染极富感染力,能利用道具设计画面和讲故事,台词从演员嘴里出来后处处流露着真性情的幽默,又不乏淡淡的忧愁。

2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非常奇特的一部作者电影,而且丝毫不沉闷……导演一定非常喜欢库斯图里卡和黑泽明……

30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小人物大梦想,那个钢琴对于父亲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既然婚姻失败、事业无成、养儿无望,那我们就一起来造一架钢琴吧!王千源,我终于记住了你的名字,好好加油!

32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前面还好,拍到后半部就有点泄劲了,叙事有点散、节奏有点乱,太多不必要的转折跌宕,反而没能形成有效的高潮,结尾欲振乏力,比较可惜。

35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刚才看了《钢的琴》,在黑暗中流干了眼泪,原来我会嫉妒山西出了个贾樟柯,现在不嫉妒了,终于也有关于东北的好看的电影了。

37分钟前
  • 丁小云
  • 力荐

不明白怎么豆瓣评分会这么高!!!是我太庸俗吗?!?!

38分钟前
  • 牧羊少年奇幻旅
  • 还行

我迟钝!中国原来也能拍出这么不俗的写实电影,难得的是剧本台词毫无废话,实在。王千源简直了,小人物也有大悲悯和情怀呀。真的是错过了支持票房,我有罪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作为东北工业区长大,工人家庭中的一员,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流泪。砖墙、烟囱、下岗、厂房、硬碰硬、俄罗斯老歌、生锈的车间、失落的包工头、不卑不亢的父亲、埋在机床里的文艺梦,满含情怀,以及底层的、穷途末路似的智慧。一个阶级的倒掉,工厂之子的挽歌。比想象更荒诞的,是他们那个卑微的梦。

43分钟前
  • 坦克手贝吉塔
  • 力荐

《钢的琴》确实算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国产电影,故事、情节、演员、导演、配乐,尤其是场景和色调讨我喜欢。但……节奏控制得并不算好,有些段落有些松散不够集中;笑点有,但总觉缺些什么。评分如此之高,我想……更多的是大家对于在这种大环境下出现一部表现不俗的国产电影的一份鼓励。★★★☆

48分钟前
  • Q。
  • 还行

今年首次买票看电影献给《钢的琴》。这是一部有生命的电影,荒诞中存在着真实,疏离感中包含着不愿触及的过往。可能不太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不知能收获多少票房。如果把拍摄根本不会走进院线也不用走进院线的xx献礼片等的资金用在扶植这些导演身上,国产文艺片的未来会好很多

52分钟前
  • 乔栀子
  • 还行

看了《钢的琴》,觉得中国电影还是有希望的;但是这样的片子要是进不了院线,那中国电影是真的没希望了。【电影资料馆】

54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力荐

“也就我呗,二了吧唧,你干啥我跟着你干啥。”“你二吗?”“就你看我不二呗~”这是我听过最朴素最真实的爱的表达。

59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第一次带母亲去电影院看过的第一部电影。男主角终于做成了一架钢琴,但还是没有能留住女儿。人生里会有很多事,用力去做,即使没有抵达圆满的结果。就像是片中,工厂那两声巨大的爆破声,两根坍塌的大烟囱。

1小时前
  • 不良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