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中国传媒大学4k演播室进行了他人生中首次个人大型主题演讲:对白·这个世界会好吗?面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400名在校大学生,白岩松不仅有智慧的输出,观点的争锋,更带着迷茫的95后“z世代”一起,进行了一场心灵之旅。该活动由优酷资讯、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
白岩松老师在回答一个关于考研保研的问题时说,中国文科的本科太好读了。
这是一个目前我非常有感触的点,在文理科分班的时候,大多数家长的建议会是因为理科好找工作而让我选择读理科。而这样的理由就不能说服我,那些文科也一样能找到工作呀。那时候我觉得我是能找得到工作的文科生,现在只能说啪啪打脸了。文理科里面都有我喜欢和讨厌的科目,当时我把轻松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选择标准。现在我觉得如果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觉得轻松而选择的话,该来的还是要来,就像白老师说的“就像酒吧一样,进来吧,我不会让你的人生发生改变,但是会让你舒服一会儿。如果真的只是舒服一会儿,要面对的问题你终将面对。”就像数理这个问题,之前选择了容易,现在就要花时间去补。
白老师也说,要拿得起放得下想的开。这种道理,我们可能听了好多好多了。我理解白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是:做决定,不是做单选题。我现在只能选择这一个,不代表我在未来就不能选择另一个。此刻我做了A选择,,并不意味着你就把B pass了。你的选择可以是此刻悬置B,等到你能选择B并且还想选择B的时候选择。在高中我记得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事。分科之前班上的女同学,自己很喜欢文科。可是父母非要她读理科。本来就选择了文科都已经上课一段时间了,而且在文科最好的班里。后来还是被她父母给闹着弄到了理科班,而且这个理科班的等级也不是和文科对等的。她的父母总是会以很强硬地态度要求她按他们的想法做决定。这个女生让我最钦佩的是她“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她接受了父母不可商量的决定,她没有选择说堕落自己报复父母,在理科班也学得很优秀。
算是第一次听他演讲,很多的大道理,在某一阶段听,是听不进去的,只有经历过岁月的折磨,才会体会到其中的深意。记录一下,大概印象深的地方。
不管世界怎么变化,人还是人,人的本性进化很慢,这就让很多事情有迹可循,可以学习先辈的经验,从容面对好与坏。大多数人引经据典,比如,最美是花未开,月未圆,以正治国,以奇治兵,也是如此吧。遵循已经成熟的规律,不要浪费时间造轮子,把创新工作放在无用的地方。
白岩松说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可爱的老头。一个可爱,不油腻的老头。一个可爱国家有一群可爱的老头老太太,不会占着一些位置,不会垄断些资源,这对社会公平的确很重要。
人要解决的三种重要关系,一是人与物的关系,大抵是童年对物质的缺乏,所以大学研究生自己开始有自由支配的钱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消费欲望,对食物也有谜之留念,把其当成priority. 。。。还好现在渐渐地明白了,不要迷恋物质,极简主义更轻松。
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这点我从前都不是很关心。基本上就是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面的姑娘,对熟人关系很好,陌生人不会相处。。不care 老板,不care同事。不会想怎样的相处方式才是合适的。导致现在与人交流太不成熟,感觉会对自己以后制造很多麻烦。还好,现在的自己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希望越做越好吧。
三是人与内心的关系。这点太难了,自我平衡,接受缺陷,但又要追求完美。在国外的一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和自己相处,知道了什么是孤独,什么是抑郁。在无数次崩溃中,重新整理自己。内心还是不够坚强。白岩松27岁说渴望变老,26岁的我也意识到时间所赋予人的经历和收获是非常宝贵的,自己也不害怕变老,只喜欢自己变的更好,去迎接未来的自己。
还是做个聪明勤奋的人。知道方向,也知道方法论的人。
这篇演讲内容有点多,也很幽默,
道理再好,也要自己琢磨,不适合每个人。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好久没有听一个对话节目,会出现鸡皮疙瘩的状态。白先生在一直在我们的眼中是一个不苟言笑、睿智、言语犀利。在这个节目,依然如此,但是标签中又加了一个可爱不油腻的老头。在节目中,让我们了解他的努力、看到他的睿智,他的对一切事物的90%理论,让我们有重新的认识做人做事的方法,做人要正,做事要奇,这句话一直在我脑中盘旋,给我更多的思考,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不一样的生存。如何去面对选择前的准备,如何有更多对未来的准备。感谢他,给我带来的感悟。谢谢先生!
1.一个人的书架,是这个人的人生目录。
❶《新华字典》
2.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读书,去哪里体会文字之美?
3.写作要有洁癖,要认真地对待写作,因为你每一次写作都是在重新发明中文。
❷《朦胧诗选》
4.年轻的时候遭遇什么,可能就会深深地改变你的一生。十八岁你经历了什么,它会改变你很多。
❸《曾国藩血祭》
5.阅读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去读懂人性的复
杂。
❹《道德经》
6.人这一生的生命之书是什么?
7.强硬是死的信息,柔软是生的信号。
❺《红楼梦》
———————————————
8.在大学不养成读书的习惯,毕业后就更不可能读书。
9.我不奢望你记住一本书一个故事,只要你记住了书本中的价值观并践行。
10.浅阅读经常让我们靠近的是信息和知识,而深阅读才可能去靠近智慧。知识都是不加自己思索、感悟获得的认识。
11.知识是否转变为能力?智慧? 智慧才是你走到人生的大海中能够救命的游泳的技能,知识不会。
12.上善若水。水柔软,水往低处流,水淹七军。
13.天长地久,天和地的运行都不是为了自己,它无私才能成其私。越无私,越为对方着想,你得到的越多。
14.出生入死。人一出生就是奔着死亡去的。
15.治大国若烹小鲜。
16.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17人生经常要以一种安静的姿态回到原点。
18.在书中看自己,并看到更好的自己。
白岩松老师说的有些点我真的太赞同啦!!!
part1
“过去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行当而存在,现在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行当正在某种缩小的过程当中而几乎其他所有的行当都在加媒体,甚至个人也开始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所以说媒体正在由一个独立的行当变成所有的行当➕媒体
当一个行业拥有巨大的跳槽空间的时候,说明这个行业正在被社会更广泛的需要。媒介素养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将成为重要素养的一部分
传播的主导角色有传播者逐渐变为受众
媒体正在由媒体人操控的媒体时代变成受众时代
大众来做把关人,信息投其所好一个相当重要的弊端就是让你原地踏步不提升你
所以我们才要全面地去接受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事物
因为海量信息反而带来大量信息同质化的范畴
如果是你不熟悉的知识体系范畴,一旦你能够靠近它突破它,你就进步了
part2
手机是人体的外挂器官,没有的时候就会慌,其实人在无意识当中都会有“手机瘾”
信息的无尽是引人成瘾的导火线,当海量信息和没有边界之后,就正在产生一种瘾,再然后产生了什么呢,人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
所以说海量信息让人丧失了耐心,而方便成为了重要因素,这是真实的
当时代信息的提供开始进入到海量空间的时候,并不代表质量的提升,反而是下降
媒体传媒的变革,一直是一个翅膀是技术,另一个翅膀是内容,内容优先永远是一个定律。技术永远在更新,做好内容才是根本
只有提升自己,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扎稳脚跟
(来自记者节前的笔记记录🔖)
前阵子,一位长辈推荐我看一部演讲节目。
白岩松老师的《对白》。
忙了几天没工夫,今儿找到了,看了河南大学专场和几个B站上的片段。
我这位长辈是个顶有水平的人,思路之清晰语言之流畅,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人里相当之少见。
他推荐的节目,可以说,我是抱着“朝圣”的态度去的。
果然不错。
特别是节选的小片段,精华有理,金句时出。
但,说句实话,我不太喜欢。
我的这种“不喜欢”并不是对这个节目本身,而是对它的表现形式。
白岩松老师是行业大拿,不论业务能力、学术能力、公众形象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是他的节目,再加上长辈的推荐,可能让我对《对白》有了一种期待——
期待一种被思想和语言抓住了心的单纯震撼。
但事实上,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宏大背景音乐的情绪调动、数据的罗列。
我的血压随着后期制作添加上去的背景音乐而起伏,眼睛被大屏幕上制作精良的PPT和不时乱入的文字效果吸引,观感上,几乎忘了白岩松老师这个人。
节目组的目的可以理解,他们想要做出一档形式上能够更贴近年轻人审美的节目,所以“大胆地”使用综艺效果,对《对白》这部演讲节目进行包装。
但,这种尝试令人遗憾。
这种比例失调的形式给人的感觉,就仿佛“白岩松”是个商标,我为他而来,塞到我嘴里的却只是数据和配乐……
看到下面坐着的,大学生观众们的脸,我就想到了当年我在大学中参与公知演讲时的众生相。
真正的现场不会有无缝对接的音效,也当然没有调皮弹跳到屏上的弹幕效果,最多有几篇PPT,也并不太精美。
台下看到的整场演讲,凭着的完全是嘉宾的水平。
有一些嘉宾表现出的是认真准备之后的细致;
有一些则是对答如流的睿智;
有些则是官话官说下的死板;
有些则是三言两语走个流程跟学生代表们拍个照挂在学校宣传墙上了事。
下面的学生们,前排坐着学生干部和形象尚可的积极分子,满眼星星对着摄像机仰脸微笑;
后面的学生有些听得热血沸腾,而大部分人都在偷偷玩手机或者昏昏欲睡……
这事儿,可不论上面站着的是白岩松刘岩松还是王岩松。
节目组想要用“白岩松”这个招牌抓住本就认真的观众,然后把《对白》这样一档偏向严肃化的节目包裹上“娱乐节目”的糖衣喂进所有年轻观众的嘴里,达到“两手抓”的目的,实现“商业化”价值。
这样搞现实不现实,我不是学传播学的不敢妄断,但感受在心里,结果在眼前:
“两手抓”需要的是更强大的操作水平,而不是生搬硬凑的“中西结合”。
大把政治正确的套话,罗列着大把“掰度一搜”而来的数据;
适时响起的背景音乐就像不是来增强而是来补漏的,下面的观众平静地瞪大眼睛。
他们的表情,和观看制作后的节目的我们身上,被背景音乐带起来的澎湃情绪完全不吻合。
驾驭不好的结果就是夹生——两边都靠不上。
本就昏昏欲睡的还在昏昏欲睡,本就认真听的一脸黑线寒了心……
这是一档好节目么?
肯定啊!
娱乐至死的时代,有人愿意做不那么赚钱的东西来弘扬立场,这事儿能是坏事儿么?!
但好的出发点和好的结果,中间的距离,还需要一些东西来填满。
我承认,期待过高会影响对一个事物的评价。
希望这些想法,都只是我对《对白》这个节目浅观两集的偶然偏见吧。
(来自公众号:巨人一屁墩儿 gh_fb8ca9ef9cc6)
很想看看梁漱溟先生的书了。这一生有个事儿真的很奇妙,你永远都不知道在你人生的哪一时哪一分那一秒你做了一个偶然的选择看到了那本可以开悟你的书,遇到了那个和你伴一生的人,犯下了一个终身懊悔的错误。
忘记标记了?白岩松真是越老越有魅力啊
老白还是挺真诚的。
看了第一集,感觉说的东西都比较空泛。
节目想制造80后与白岩松身后的时代的冲突,其实我已经看腻了质问中年人新媒体时代何去何从的套路,这些问题太低级了但是白岩松的从容让人心安。大家努力不让世界变坏就好了。
电视新闻人中的活化石,从1997到现在,看这台演讲想起朱光潜《给青年的信》。最近的《新闻1+1》可以看看了
马未都人生的意义*$&(优酷
优酷官方推荐里点进去看的。很奇怪这三集的设置,第一集30min,白岩松与95后门的交流机智应对吧,很有些妙语;第二集,白岩松的演讲“这个世界会好吗” 讲了很多个人成长的历程;大概90min;第三集则是把前二者打包放在一起???这是个什么操作。我个人更喜欢第一集对谈的环节。
前半部分说得很好演讲为了照顾大部分人,也可能是为了白自己的大格局,讲得很空泛。这里一点那里一碰,只讲人生的大道理。可是学了大道理,依旧是不能过好一生的。不如放下着急的灌输,让我们坐下来,慢慢聊。最后有一些观点十分傲慢,无逻辑的定论我不喜欢。
白的个人讲座,虽说关照八零九零后,当然离不开自己的经验,这样的话,新的东西就不多。
白岩松的思维能力也是我的梦想之一
白岩松当然是好的,无论是阅历,学识,口才......各方面吊打提问者,但这种碾压式的个人秀,少了很多交流和交锋的趣味。还有,所有站在这种高度的人,大概很难不显示出一种俾睨众生的傲慢,即使他已经非常小心。
听君一席话。于我而言,来的恰是时候。
中国文科的本科太好读了。毕业十年的人越来越体会到的的确如此。可以随时被替代的感受很糟。
很多对你人生的重要决定都是在你不在场的时候做的。做人要正,做事要奇。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好久没有听一个对话节目,会出现鸡皮疙瘩的状态。白先生在一直在我们的眼中是一个不苟言笑、睿智、言语犀利。在这个节目,依然如此,但是标签中又加了一个可爱不油腻的老头。在节目中,让我们了解他的努力、看到他的睿智,他的对一切事物的90%理论,让我们有重新的认识做人做事的方法,做人要正,做事要奇,这句话一直在我脑中盘旋,给我更多的思考,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不一样的生存。如何去面对选择前的准备,如何有更多对未来的准备。感谢他,给我带来的感悟。谢谢先生!
实实在在的讲解了很多平时大家都张口就来的大道理 生动演绎什么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最后压轴的非名校关注计划让我这个学教育的眼睛心里都一热 教育均等不只在于入学率、教育历程与结果,结果的评价同样重要。作为新闻人,电视人,媒体人,白岩松愿意在结果评价上给予对资源配置平等充分关注实属难得。
白岩松这张嘴,可太厉害
当你下顿饭前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的时候就饿了,说明你上顿饭吃对了!
还是喜欢的岩松,只是有些道理式的东西,这个阶段不是很想听。但,男神还是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