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擒凶

动作片美国1942

主演:普瑞丝西拉·兰恩  罗伯特·卡明斯  奥托·克鲁格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剧照

海角擒凶 剧照 NO.1海角擒凶 剧照 NO.2海角擒凶 剧照 NO.3海角擒凶 剧照 NO.4海角擒凶 剧照 NO.5海角擒凶 剧照 NO.6海角擒凶 剧照 NO.13海角擒凶 剧照 NO.14海角擒凶 剧照 NO.15海角擒凶 剧照 NO.16海角擒凶 剧照 NO.17海角擒凶 剧照 NO.18海角擒凶 剧照 NO.19海角擒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3

详细剧情

  洛杉矶的飞机制造厂里,突然发生了一场火灾,工人伯金(Robert Cummings 饰)和朋友简奋勇救火,但简不幸葬身火海,事后调查发现伯金递给简的灭火器中装满了电油,于是警方将伯金定为重大嫌疑人,展开搜捕。获悉这一情况的伯金回忆后发现,灭火器实际出自一名叫做弗莱的工人之手,但警方并未给伯金说明的机会,危急时刻,伯金奋力逃出,追寻弗莱的去向为自己洗脱罪名。在弗莱工作过的农场,伯金发现农场主杜宾居然也跟此事有牵连,于是匆忙逃跑。亡命路途上,铂金结识了广告模特佩蒂(Priscilla Lane 饰),铂金用诚挚打消了后者对自己的怀疑,与她结伴同行。在弗莱可能藏身的荒僻小镇,伯金乔装成杜宾的手下,打入了这个神秘的破坏组织内部……

 长篇影评

 1 ) 希区柯克犯了一个错误

希区柯克在回顾其作品中的悬念手法运用时,曾直言不讳的承认有两次重大失误:一次是在《破坏》中,他让无辜的男孩抱着装有炸弹的盒子上了公交车。而最终炸弹爆炸,车毁人亡。另一次,就是在《海角擒凶》结尾高潮处的错误的“倒挂”——他没有让男主角,而是凶手挂在半空中。对于前面一处错误,希区柯克的自己解释颇有些出人意料。他认为,过于残酷的让小男孩被炸死,并不是错误症结的所在。真正的败笔,是在于观众的紧张情绪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在他们已经知道炸弹被带上了车,也知道炸弹可能在几点爆炸的情况下,唯一合理的悬疑终结手段,就是让炸弹被发现并被转移到安全处被引爆。换句话说,此处情节设计,虽然很写实,但却破坏了悬念的结构,没有满足和调动观众正常的心理需求。而对比之下,《海角》中的倒挂错误,就显得有点不可原谅了。因为,很显然,观众怎麽可能去紧张地关注一个挂在半空中十恶不赦的破坏份子呢?他本来就死不足惜。所以袖子何时断裂的悬念设置,根本就失去了意义。真的不知道这位悬念大师当初是怎么想的。即使他后来在《西比偏北》中有意识地纠正了这个错误。
 
如果稍加留意。大家就会发现,希区柯克的上述严重错误,都是发生在相对写实的故事背景,甚至可以说是政治影片当中。《破坏》讲的是伦敦破坏事件,而《海角擒凶》则将矛头直至在美国活动的赤色分子。而这种过于严肃题材导致希区柯克原本所擅长的那些能够有效调动观众心理的诸多手段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首先就是角色的善恶双重性。在希区柯克很多电影中,角色经常都是坏中带好,好中带坏。比如说《电话谋杀案》。所谓的正面人物的妻子,虽是谋杀未遂案件的直接受害者。但因其红杏出墙在前,多少难以博得观众的十分同情。而凶手一方的丈夫,虽然行为较比阴险,但是由于被带绿帽子在先,且气宇不凡风度翩翩,便使观众不自觉的产生某种程度的移情和好感。而这种此效彼涨恰好保证观众心理的持续紧张和关注。但是在《海角》这种偏重政治化的故事背景下,情况完全不同。剧中的角色,特别反面角色,必须要被处理的相对简化和单线条。否则,政治立场大是大非,就容易出问题。可如此一来,为使观众产生移情的善恶双重性的手法,便无法充分展开。
 
再就是“麦格芬”的使用 。麦格芬,按照希区柯克的定义是“悬疑电影中角色们必须要拼命追逐,可观众却可以毫不关心的东西”。但是,在本片中,当要叙述的故事,写实到必须要把破坏份子的意图和目标交代清楚的时候,麦格芬失效了。失效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观众对故事真实性要求大大提高了。因为他们知道了角色动机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他们也就知道了,相对应的合理逻辑行为关系应该是什么。而这对悬疑片导演来说,是十分可怕的。因为你的剧情设计任何逻辑上的缺陷都很容易就被放大!比如在本片中,当观众了解到破坏份子的政治立场和凶残本性之后,那么影片后半段,男主角只是被打昏,却没有被杀死这个情节就变得难以令人信服。相反,在一个高度风格化、喜剧轻松,且麦格芬有效的故事背景下(比如西北偏北),这些问题就很可能不成为问题。因为观众不清楚,也根本不关注坏人们的行为逻辑。为什么希区柯克对美国电影影响这么大,但后来的美国导演们却拍不出类似水准的悬疑作品?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电影过于写实缺少风格化,于是放大了所有的逻辑弱点和缺陷。
 
虽然本片属于希区柯克的中下之作,但也不乏大师级的精彩段落。首先是男主人公用在牧场用小孩逃脱一场戏。它充分体现了希区柯克的所追求的“角色必须以奇思妙想化解危机(例如格兰特在西北偏北里面的扰乱拍卖会现场被警察带走)”的创作理念。而之后,他在情急之下急中生智磨断手铐的段落也很能抓住观众心理。其中,倒车回来的老夫妇,当看到路中招手拦车的女主人公被挣扎着抱上车时,评论到“他们一定很恩爱”,则是典型的英国式的关于两性和婚姻关系的幽默。此外,用女主人公的遍布当地的巨幅广告海报的不同内容,去呼应车内主人公处境变化,也具有比较强烈的喜剧效果。
 
希区柯克对于男主演的的扮演者罗伯特·卡明斯不是很满意。但他依然启用此人出演了自己《电话谋杀案》。当然,在那部片中,卡明斯已经不是男一号了。也许希区柯克认为此人作为陪衬角色出演效果更好?

 2 ) 那个迷人的老胖子

片名其实与“海角”没什么关系,也许翻译是取了“追到天边”的意思。片子原名《Sabotage》,拍摄于1942年。为了跟希区柯克1936年在英国执导的同名影片相区别,最终定名为《Saboteur》(破坏分子)。

看片子时,相对于希区柯克其它娱乐性更强的片子,这一部显得对于“国家”、“正义”种种的说教气息还是相对更浓厚一些。一个暗藏的破坏组织,汇集了社会中一些有头有脸的精英分子,针对国家的军工和大型基础设施制造爆炸和火灾,不禁觉得这大概跟电影拍摄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吧。

果然。

当时的希区柯克正处在与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的微妙关系之中。塞尔兹尼克早在1938年7月就与希区柯克签订了合约,为他的“塞尔兹尼克国际影片公司”拍片。1939年3月,希区柯克带着他的家人以及私人助手琼・哈里森前往美国,并于4月份在塞尔兹尼克的公司正式开始工作。虽然希区柯克与塞尔兹尼克首度合作拍摄的《蝴蝶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两人在其间的合作并不融洽。

塞尔兹尼克是一位精力旺盛并极具野心的制片人,凡他制作的影片,每个环节他都要全程参与意见,留下了无数与拍摄制作团队频繁往来的备忘录与电文。而希区柯克著名的“摄影机内剪辑”法(即只选择将来能在最后剪辑中用得上的角度进行拍摄),在其他制片人看来是节约成本与时间的好办法,对于塞尔兹尼克来说,却彻底杜绝了他想要在后期制作中改动导演创意的可能,这让他极其反感。其实这正是希区柯克的用意所在,他希望影片能全程在他的控制之下。《蝴蝶梦》开拍时,希区柯克就非常不满塞尔兹尼克的干预,虽然大家都告诉他,比起其他导演,他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创作自由。

《蝴蝶梦》的后期制作阶段,塞尔兹尼克为了获得更多的控制权,也为了支付当时公司各方面的费用和个人因赌博而带来的债务危机,他将希区柯克“借”给了独立制片人沃尔特・万格,拍摄了后来反响良好的《海外特派员》,后又与希区柯克续签了新的合同,将后者的周薪调整到2750美金,比之前增加了250美金。在与希区柯克商谈新的拍摄计划无果之后,塞尔兹尼克立刻与雷电华电影公司的制片主管签约,将希区柯克借给该公司一年的时间,拍摄两部电影。

希区柯克后来说:“我当时很幸运,总是被借给别的制片人或制片厂,这样我就成了自己的老板。”虽然一想到塞尔兹尼克依靠出借他而赚了不少钱不免耿耿于怀,但创作的自由和由此带来的经济补偿,还是让希区柯克觉得得大于失。但塞尔兹尼克将他转借给其它公司,还是会让他觉得被动,既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无法为自己想拍的选题做精心策划。

当听到希区柯克在公开场合释放出这类不满的信息之后,塞尔兹尼克非常愤怒,他认为,是自己制造了希区柯克在美国的巨大成功,而希区柯克当下以及未来的成就都与他密切相关。只是尽管对希区柯克的态度极度不满,塞尔兹尼克还是非常关注他所出借的希区柯克的工作表现,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希区柯克在雷电华拍摄的影片获得成功,也会改变未来他与包括雷电华在内的其它电影公司谈条件的筹码。他继续以希区柯克的保护人自居,时刻提醒别人,希区柯克与他签有独家合同。同时,塞尔兹尼克积极为希区柯克安排新的拍摄计划,包括出资聘请其策划顾问约翰・豪斯曼和希区柯克的特别助理琼・哈里森编写新的电影剧本。当他得知希区柯克经常离开办公室,与他的英国密友、时任英国情报部主管的西德尼・伯恩斯坦正在积极联系,想要组建一个制片公司时,不禁勃然大怒,他认为一个拿着薪水的人却不积极为他的雇主工作极为荒唐!

这个新的剧本源自希区柯克曾提到过的一个间谍阴谋破坏英国防御体系的故事,正是这部后来定名为《Saboteur》的《海角擒凶》。

塞尔兹尼克一度曾想自己来制作这部影片,后因为与希区柯克多次的“摩擦”,也曾想把这部电影的拍摄制作卖给其它电影公司,比如让雷电华旗下的奥逊・威尔斯来担任这部影片的制片人,他认为威尔斯会因为能让希区柯克在其手下工作,而获得虚荣心的满足。但威尔斯与约翰・豪斯曼曾因《公民凯恩》而闹得极为不快,根本无意接手此事。最终,塞尔兹尼克与环球公司的制片人弗兰克・劳埃德达成了这笔交易。劳埃德为此付给塞尔兹尼克13万美金,外加希区柯克的酬金及其剧本稿费的十分之一抽成,用以买下这部影片。

(有意思的是,手边这本《天才的阴暗面-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一生》(南海出版公司,2004版),对这件事的叙述是这样的:“塞尔兹尼克与环球公司的弗兰克・劳埃德达成交易,他同意付出13万美元,加上希区柯克和他的剧本收入的十分之一,买下这部影片。”反正我是没读懂,迷失在这句话的两个“他”里。忍不住去找了原文,如下:

and on November 7 Selznick concluded a deal with Frank Lloyd, who would produce Saboteur at Universal Studios. Lloyd agreed to pay Selznick $130,000 and 10 percent of the gross receipts for Hitchcock and his script.

我甚至觉得逐字硬翻,也要比书里经过处理的语句要清楚一些……)

希区柯克多年的私人助理琼・哈里森构建了《海角擒凶》剧本的基本框架后决定离开,在好莱坞自立门户。一位年轻编剧彼得・维尔特尔加入进来,与豪斯曼和希区柯克一起继续剧本的创作。

一次,希区柯克跟维尔特尔说,他认为片中的间谍头目可以带一处缺陷:眼皮不自主的抽动或者少一截手指。而那场发生在纽约某豪宅中的舞会,希区柯克设想了一个长长的移动镜头,它经过侍者、宾客、珠光宝气的女人,最后一个特写停在缺了一根指节的手上。维尔特尔则告诉他,之前他拍过的《三十九级台阶》中已经有过“缺了一根指头的手”,而《年轻姑娘》一片中长长的移动镜头也用过了。希区柯克则表示:“好吧,我再想点别的。”在成片中,这两个设想都没采用。

当维尔特尔设想走投无路的男人主公被锁在仓库中,他怎么能逃出去?希区柯克说,他可以点根火柴,把它伸到自动喷水报警器上,然后镜头马上切换到他站在大楼外面,看着刚刚赶到的消防队员。维尔特尔问,观众难道不会觉得不可思议吗?希区柯克得意地说:“观众根本不会问。”

看电影里的这段,男主用火柴激发了报警器,接下来倒是没有马上跳到大楼外面看热闹的男主,而是接了好几个镜头,表现豪宅中的各色人等慌慌张张地打开各处的门,查看到底是哪儿发生了火灾,所以观众如我,看到了逃到大楼外的男主,会很自然地想到大概他趁乱从仓库里逃出来了吧,确实没有停在此处纠结。这也是希区柯克熟稔掌控观众心理的过人之处。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这就注定了《海角擒凶》不可能不带有某种寓意,尽管希区柯克最反对直白露骨的台词,倾向于留有余味,维尔特尔还是写了一段相当直白的法西斯分子的内心独白,由间谍头目说出:“人民……无知的老百姓”。希区柯克让这段保留在剧本中,并在日后与他一直厌恶的制片厂内部审查程序和观众反馈卡联系在一起,“无知的老百姓”。

环球公司的联合制片人杰克・斯科鲍尔,是希区柯克的影迷,他从不干涉导演和创作团队的工作,并不假思索地把宝贵的预算用于聘请优秀作家来参与剧本的创作,比如著名女作家多萝西・帕克,她是应邀为希区柯克创作剧本的第三位《纽约客》作者、著名文学社团阿尔冈昆圆桌会议成员。这位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为《海角擒凶》修改了一系列场景,比如,男主和女主在逃亡中混入的那个马戏团篷车,里面坐着一位凶狠好斗的侏儒、一位善良的长着胡子的女士、一对意见相左的双胞胎、一个心理矛盾的胖太太,以及这群人的头头博恩斯。帕克把这一幕作为喧哗而纷繁的现实世界的再现,即借由马戏团头头说出的“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境”。

希区柯克很欣赏帕克为剧本做出的贡献,为了表达他的赞美,他让帕克和自己一起在片中客串角色,就是男主与女主的逃亡途中,希区柯克开车带着帕克途经他们身边,而这时男主担心女主泄露了自己的逃犯身份,而紧紧捂着她的嘴,不让她喊救命,而这时飞驰而过的车中,帕克说出了自己写的台词:“他们一定爱得很深。”

只是,希区柯克看过样片之后,觉得他们俩的客串镜头太突兀了,于是请专业演员重拍了这一幕。

片中的破坏分子一角,约翰・豪斯曼推荐了当时在墨丘里剧院出演莎士比亚戏剧而红极一时的诺曼・劳埃德。劳埃德到达片场之前,就已经跟随特效摄影师约翰・富尔顿前往广播城的音乐大厅(片中破坏分子逃进的那个电影院)、新泽西一艘自由号轮船的启航仪式、自由女神像等地进行拍摄。

富尔顿严格遵照希区柯克的吩咐,拍摄了草图勾勒的许多静物照片和人物动作。比如,劳埃德和十几名群众演员,包括女主的替身在自由女神像脚下的轮渡售票处买票,然后到达纽约港的自由岛,自由女神像举起的右手,巨大的火炬和火炬下面的横木等等,以便于其后在环球公司的摄影棚按比例重新制造。影片结尾处,特技演员充当了劳埃德的替身,在仿造的雕像侧源攀爬。而“摔死”的一幕则是劳埃德顺着摄影棚里的一根钢丝滑了下去,后面张开一块黑布,安排好背景的框架,劳埃德作出在空中挣扎的样子,摄影机随着他移动,渐渐远去。这场戏的拍摄效果是几个月不厌其烦、精心策划的结果,寥寥几句对话,没有音乐,只有自然声——风声、衣袖撕裂的声音,女人的尖叫声,成就了希区柯克最著名的命悬一线的场景之一。

劳埃德回忆说,希区柯克有一种令人叹服的本能,就是对报纸的头版头条极为敏感,并善于将其用于自己的影片。1942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停泊在纽约港的法国军舰“诺曼底号”发生火灾,希区柯克马上派环球公司的新闻短片摄制组去纽约港拍摄 “诺曼底号”世故现场。他让工作人员选取特定的拍摄角度,好像有人从疾驰的汽车内看到了躺倒的“诺曼底号”,然后再拍一组镜头表现一辆出租车沿着西岸的高速公路飞驰而去。而同时,希区柯克在好莱坞的片场,让劳埃德坐在一辆假的出租车后座上,对他说:“我对你示意的时候你要向右看,好像看见了‘诺曼底号’”。

“诺曼底号”当时已被美国接管,更名为“拉法耶特号”,为此美国海军看到影片中的这个段落极为不满,并向环球公司提出抗议,认为这些镜头暗示了“诺曼底号”是遭到了破坏而非意外事故,这将导致海军方面受到谴责。电影史家乔治・特纳写道,这一段落因此被剪去,直到1948年重映此片时才恢复原貌。

尽管《海角擒凶》准备仓促,成本低廉,剧本存在着诸多缺憾,演员们的演技也差强人意,但当时的观众依旧对其赞叹不已。1942年,影片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

当年和现在一样,批评家们认为此片是希区柯克不太重要的作品,但1942年的好莱坞却不这么认为。帕特里克・麦吉利根的《希区柯克传》中写道:“《海角擒凶》是希区柯克拍摄的第一部美国影片(作者注:我个人理解是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他真正开始呈现美国人的派头。”

后记:

新冠肺炎期间,全家闭关,“炊事员”“饲养员”的任务繁重,每天感觉做完两顿饭就又到了睡觉的时间(早饭简单些,可以不算),每天看电视新闻、刷手机,刷新各种疫情消息,虽说看似大段的时间,书和电影,凡沉重严肃些的,都看不进去。一如既往地,“老胖子”希区柯克总不会让我失望,永不褪色的新鲜感、带些恶趣味的惊悚与幽默、他毕生戮力追求的那种“余味”、精妙的犯罪在人性深处引发的一唱三叹……很感恩,很满足。

看了《海角擒凶》、《忏情记》、《火车怪客》,综合了手边的两本希区柯克传记,《天才的阴暗面》(唐纳德・斯波特 著),《希区柯克传》(帕特里克・麦吉利根 著),把《海角擒凶》里有意思的细节摘录出来,拖拖拉拉、断断续续地写成此文,以飨我的同好,也纪念这一段永生难忘的日子。

 3 ) Saboteur

是他在universal的第一部影片,和刚开始爆发的WW2挂钩,受到珍珠港的影响。

爆炸开始的镜头黑烟冒出来那个镜头/从水里看岸上的人的倒影

从马背上摔下来(真摔还是替身我惊了)跳进河里(真跳吗我惊了)

男主进入女主叔叔家,叔叔关于警察的论述又表现了一番对警察的不信任,以及“没有证据不可判罪”也上了价值

女主想叫停路边的车vs男主用车的齿轮锯断手铐的交叉剪辑,有把我紧张到。有车开来,却没停,后面又倒回来了,看到两人的争执,说“my, they must be terribly in love”,整段反差玩的贼6

上了一辆货车,说要以美国惯常的民主方式解决——vote,上价值了哈

广告牌刚开始只是警示或者暗示,但是出现3次就成motif了,相当于在命名章节了

电影院戏那场戏也很有意思,戏里在射击,戏外也在射击

被围堵、拍卖的桥段很容易联想到North by Northwest,最后自由女神像的场景被吊在半空中也是

 4 ) 路人的宽容

这部电影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不知希区柯克具体表达什么,只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路下来,那个逃犯主角一直在遇到不可思议的好人和运气,所以最终得以揭露恶人的计谋。
当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总是以一种优雅的言谈推动,以一种奇怪的逻辑来推进。第一个检查货车的警察应该是知道了,他为什么听了广播,而不去抓人呢?你发现不主张擒凶的人,都是有修养、面带善良,深懂这个社会内在潜次序的智者。很多时候,很多人,都被这个世界的恶与表象所捆绑,我们不知不觉成了恶的帮凶,我们成了同谋者。
那个盲人比我们明眼人更有智慧,他用爱来理解这位逃犯,他也用一个奇特的方式来锻炼他的侄女,并最终以完美的课程来使得她成为一个健全的成人,而不再是一个画在海报上的巨型模特。
我在想,为什么恶势力以这么巨大的影响力抓住个社会,那些社会名流不知道呢,在舞会上来来往往,其实大家应该早知道的。

 5 ) 国民的责任

1.纸张铺成的背景,人影走近2.莫名消失的人3.灭火器变电油4.有人跟着你5.视线遮挡5.盲人,声音对我来说是光芒,是颜色6.钢琴不知你盲不盲,不会为了免令你难堪来迁就你,它给你最好的赞赏就是让你信任它7.手铐8.是恐惧让你变得冷酷吗9.睿智的老者10.我看到的东西比你多,我能看到很多无形的东西,例如无辜11.她不会令你失望12.断手铐和招车,车的往返13.我大概比蛇好得多吧14.奇异马戏团15.公路片16.危机下的爱情17.众目睽睽的紧张18.你想救国,可不能有儿女私情19.两女子画像中的杜宾,全景20.行动最关键的是时间性21.精美的午餐.剧情反讽22.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优雅23.口红作画笔24.两线25.电影院。特殊场景26电影和现实相融27.希区柯克女郎都很英勇28.我会还你青白29.袖子断裂(=_=断袖?)30.勒是啥子结局喔!

 6 ) 不一样的hitchcock

  感觉不是一部alfred hitchcock的电影,一个爱国的alfred hitchcock,但我们首先要知道,导演正在经历一场战争.里面有一场舞会中男女主角想逃出舞会的戏,很hitchcock,但有一点很奇怪,坏人在抓住男女主角后,总是主角们处于很自由的状态中,使他们很容易逃跑,在主旋律电影中,坏人总是很愚蠢,中外皆然啊!

 短评

影片剧情集各种狗血、俗套、无稽、幼稚的桥段于一身,这虽极大地消弱了一部谍战片本该具有的悬疑紧张气氛,但同时,却也使得本片带有了一种近乎童话般的可爱迷人的气质。

9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直到扭腰之前悬念人物神马的都相当好,扭腰之后是换编剧了末?各种逻辑硬伤,剧情生拉硬扯,还来了段“爱(美)国主义演讲”(大爱必胜神马的真是够了!)只有舞会拍卖那场戏有点意思。

13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很一般的间谍故事,整体走向波澜不惊,中间的马戏团段落,结尾电影院真假枪战,以及自由女神像上的对峙是亮点。

18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NY 110. 三星半。1.真善美的美国众生相,虽然刻意但是很癫狂,木屋里的瞎大爷致敬《科学怪人的新娘》2.特效不足剪辑补,四十年代的大片范 3.标志性场景不缺,电影院枪战、自由女神像倒挂都印象极深,希胖的片不管再一般,总有让人挥之不去的场景

21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2008-5-20 14:38:32 7/7.3(4864) 才知道自由女神像的头顶是一个观光厅。over。Hitchcock,告一段落。

25分钟前
  • 德拉库拉拉
  • 推荐

诺曼·劳埃德。《海角擒凶》结尾那位悬挂断袖的破坏份子。生于1914.11.08。仍然健在,已过百岁。50年代上过好莱坞的黑名单,后来作为制片助理参与过希区柯克剧集的拍摄工作。爱好打网球,对手曾包括了卓别林和约瑟芬科顿等影坛大腕。2014年时还能保持每周两次——别想歪了,我是说网球!

2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喜欢自由女神像上的决斗。此片是罗伯特.米切姆的处女作,小龙套,谁能找一下?

3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我终是无法喜欢希胖的惊险片,总觉得没有悬疑片那么扣人心弦

32分钟前
  • Guruthosriel
  • 还行

三星半。受限于战争动员的拍摄背景,本片里形形色色帮助逃犯主角的人们逻辑上当然无法令人信服,却因带有盟国共抗邪恶的象征而有一股激励人心的力量。桥段上就像既往的希区柯克影片巡礼,比如《39级台阶》中的手铐姻缘、比如影院戏设计对《擒凶记》和《阴谋破坏》高潮部分的融合。也有启后的部分,自由女神像不过瘾,那我们就再去总统山。

35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不输现在最火爆的动作片!PS.希区柯克的惊悚片里,连杀人犯和颠覆犯都特别文明特别讲信用,绝不用残忍的方法

37分钟前
  • 大罗
  • 力荐

这里面的坏人都太奇怪了。好人也太奇怪。一个居住在深山老林的盲老人,形象太过于积极正面,女主从恨他到爱他的转变也很不自然。http://www.letv.com/ptv/pplay/38845/1.html

42分钟前
  • 假仙女
  • 还行

我看过的不少武侠小说有这个电影的影子!

46分钟前
  • 中权后劲
  • 力荐

[2020年3月希胖√] 也是因为汤姆·甘宁讲座才找出来看。二战意识形态宣传反特片……虽说剧作比较胡编——在Soda City之前还都很好,后面就崩坏得一塌糊涂,看得一脸懵逼,但自由女神像那个视觉高潮段落真的是太棒了,“吸引力”的极致,堪称古典好莱坞特技摄影的巅峰之作。

5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工人阶级动作AVG,穿插Freaks+Frankenstein致敬环节

53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遭遇一个接一个,有出人意料都安排。TIM BURTON 也看过这集吧

54分钟前
  • k-pax
  • 力荐

细节经不起推敲,情节推进太快,叙事缺乏逻辑,然而整体仍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生猛劲头和可看性较强的故事轮廓;本片亦是希胖之名首次出现于所有卡司人员之前,同时大名出镜于海报。无辜逃难者模式从《三十九级台阶》到本片一直到《西北偏北》,愈发纯熟。全片高光时刻有二:1、银幕内外情节的同步,可视为希区柯克努力在美国背景的惊悚片中塞入英国时期拿手的轻喜剧元素;2、结尾使用巨大雕像背景从《讹诈》的拉姆西斯大帝到本片自由女神像到《西北偏北》中的拉什莫尔山总统雕像,以及作为眩晕症患者对眩晕和坠落的古怪偏好,后来在《迷魂记》中得到再次强化。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8.0/10 分。2018.08.20,第一次看,环球版蓝光原盘。开头就进入节奏很快。中间慢了点。。。桥上跳水的镜头不错,还有就是自由女神那一段不错。。。作为一部1942年的片子,还是很可圈可点的。。。充分说明了,美国的工人阶级也是爱国心爆表的呀。。。

58分钟前
  • Lonely
  • 推荐

另一部"错误的人"模式的Hitchcock影片,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大概要数最后自由女神像火炬的一段了。

1小时前
  • Marty McFly
  • 还行

一来主旋律,就是大师也抓瞎,里面的说教实在让人烦闷。还好,希胖子挑女人的功力依旧老辣,Priscilla Lane 是唯一可以抓住我眼球的要素。

1小时前
  • 上林苑
  • 还行

无论如何,我评定一部片子是否好的标准就是深夜12点看它,还让我睡意全无,就可以了。虽然此片中的坏人被刻画的愚蠢至极,被追击的好人明明可瓮中捉鳖却依旧轻松自如的逃脱,就算最后犯人居然没有挟持女主角当人质等等都显得非常不可理喻,但谁让是hitchcock的作品呢!!!

1小时前
  • Mathild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