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滚拉拉的枪[Lalas Gun]》苗族
http://axinlove.com/2010/03/lalas-gun/《滚拉拉的枪[Lalas Gun]》苗族
by @xinl.ve 100317
宁敬武十多部作品就看过这一部,《滚拉拉的枪[Lalas Gun]》,其它连听都没有听过。这类独立的小制作,或许只能撞上了才算数,没有仿佛就不存在。选一个偏僻的命题,拍完送外国影展,能在国外卖一点版权算一点,然后发行DVD,再传到国内。小众电影的标签是被打上去了,没有院线会尝试做这个区别市场。贾樟柯这样轻微出了下头,《三峡好人》和《二十四城[24 City]》却又让院线经理退了回去。太依赖观众自身调度情绪的电影,很难吸引需要“娱乐”的观众,宁敬武的本片也存有同样的问题。
苗族?电影版《笑傲江湖》里的蓝凤凰介绍自己名字时的调调,为数不多的有关记忆。“它除了是一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珍贵记录片。我无力改变世界,只有把握自己的梦想,写在这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导演的两句话,道出本片尴尬处境,在我看来包括了影片内容和生存状况的两个方面。要是没有最后这段话,看完电影的我真不知导演所云。特别是加入了贾古旺去广州打工又因伤回到山寨后死亡的情节,好像只是为了包含苗族的全套“人生”仪式的环节,而非常生硬地加进了“死亡”。
父亲离家出走,母亲死于生滚拉拉之时,即将成年的滚拉拉,没有人送他一只昂贵的枪,完成对他非常重要的成人礼。离家,在重山中找父亲,找那把应该由父亲送给儿子的猎枪。在找寻的过程中,收获苗族少年失去的温暖和温情,但注定找不回父亲。太老套了,有关小男孩的故事怎么都是从“找父亲”的出发点开始?都2008年了,编剧宁敬武在剧本上还是没有搞出新的东西。
从苗族小孩认大树做另一个父亲,到滚拉拉学会唱起为离去的人送上的挽歌,《滚拉拉的枪》穿着“找父亲”的大外套,走着描写苗族生存状况的路,后者的点点滴滴由于编剧功力不足未能圆润自然地糅入剧情之中。被苗族仪式牵着走的导演,在推动电影情节时难免束手束脚,不够自然,和他选择普通人担任演员一样的“硬”。硬表现在剧中人和人交流时,语言、表情和肢体都失去了情感,仅有叙述的内容或动作的因果,才使人明白剧中人之间不是路人而是有情感交流的彼此。
大滚拉拉5岁的贾古旺与滚拉拉在一起时,二人说的是陌生人之间的话,不是兄弟之间的语言。责备滚拉拉用小车拉木材去卖的老人,不像苗族山寨里的一个关怀关心晚辈的长者,只是在那按导演要求说完台词。正常应该有表示关心、勉励的身体语言消失,只有台词的内容和把猎枪送给滚拉拉的结果。房屋失火的妇女接滚拉拉的送给她的袋子,也不问什么东西,给了就接了,然后继续前续的哀痛。虽然是苗族,但这样的人际交往方式,应该还是属于“不近人情”那种吧。
猜想导演如此安排,是想表示拒绝煽情,不用点而用块来调动观众情绪,让观众在“冷漠”的场景中思考着人物状况,寻觅自己内心情感的脉动——如侯孝贤的缓慢长镜头。不过,这样的安排在本片中并不成功,“私密”的情感太依赖个人,电影能感动的人就太少。
中国苗族在深山中的生活和仪式,如导演所言的人类学资料,应该是能吸引外国市场的注意,华语电影小制作始终按这个走,出路艰难。
Lalas.Gun.2008.DVDRip.XviD-CoWRY
2 ) 哥从哪里来 哥往哪里去
对于一个小孩的特殊成长烦恼,没有兴趣。天要下雨,娃要长大——不管是有爹的,没爹的。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更没有同情——在历史滚滚的车轮前,也不过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烦恼而已。
只是当听到路途中收留滚拉拉的那家人,为他唱起差别的苗哥时,不禁动情:
水从山中来
流往江海去
哥从哪里来
哥往哪里去
流水本无情
一去不回头
哥莫学流水
把我来忘记
不论你是贫是富
我们年年在这里
盼你来相聚
也许这便是永恒的故事,也是永恒的讲述,也是永恒的意淫。你看飘,你看廊桥遗梦,你看张爱玲,你看三毛,你看安妮宝贝,你看豆瓣。只不过是对这些故事的重复和背叛,而我们在其中意淫。
3 ) 滚拉拉的枪
“它除了是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珍贵纪录片,我无力改变世界,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写在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卑微的人生。”影片的结尾,打出这样几行字母。或许这是导演给影片的注脚或导演此次创作的艺术理想所在。一部试图夹杂记录形式,或去试图去记录现代文明侵蚀下一个少数民族文明的衰亡的社会学式的剧情片。如此一部野心之作,在电影这门艺术形式上是否完成或成功的达到了其艺术诉求?本文从电影剧作角度从电影的本身,探讨分析影片的成功与失败。
故事简介---一个带枪部落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云贵高原上一个苗族部落,滚拉拉是一个一个月后即将完成自己成人礼的苗族少年。部落有个老传统,少年在成人礼后,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猎枪。与奶奶相依为命且不知道父亲是谁的滚拉拉,为了获得一把猎枪和找到自己的父亲,滚拉拉开始了自己的寻找之旅。一个月后,滚拉拉没有找到自己的父亲,且在回家后不经意之间知道自己是个弃孤;一个月前去广州打工的好友,回家后第二天死去;奶奶卖掉伴随一辈子的银饰为滚拉拉换来一把猎奇。一生枪响后,滚拉拉完成自己的成人礼。
影片主题---关于寻找和成长
主题是一部电影剧作的核心,是电影的价值所在。“寻找”与“成长”是艺术作品永恒的命题类型。《滚拉拉的枪》是一部讲述的是一个现代文明侵蚀下,苗族少年关于寻找与成长的故事。
1. 寻找与寻找的背后
影片用了很大的段落去描述滚拉拉的寻找。寻找自己的父亲,获得一把猎枪和伙伴的认同。在这个电影画面的寻找之下,隐藏或是象征着另外一种“寻找”:与其说是滚拉拉在寻找“父亲”不如说是,电影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苗寨传统和民俗的“寻祖”之旅。
2. 此成长与彼成长
成人礼是影片故事的戏剧动力所在,关于成长主题的探讨也是电影潜在的主题所在。滚拉拉的成人礼只是一个生理年龄上的成长礼,在完成成长礼的同时,另外一个“成年礼”关于心理年龄、社会生活的“成长礼”呢?影片让滚拉拉面对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失败躲入山林的苗人、男人与女人难以捉摸的关系、苗寨老人对苗寨传统失去的感悟与无奈、自己凄惨的身世、好友的死亡。当一个男孩面对过无数劫难后,他才真正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叙事分析
电影以线性结构,按顺时序发展;时间跨度为滚拉拉成人礼之前的一个月,空间上以寻父的旅程的跨度。剧作结构遵循由亚里士多德“三一”定律传承而来的故事电影叙事结构传统,影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开端部:滚拉拉在一次树神祭祀上,拿起枪朝天开了一枪。引出滚拉拉成人礼将进,可滚拉拉缺少一把猎枪。
发展部:滚拉拉尝试各种办法寻找一把真正属于自己的猎枪,同时拒绝苗族老人的赠送和同寨少女的帮助。在制枪老人的“在成人礼上得到父亲送的一把猎枪,是理所当然。”后开始自己的寻父之旅。
高潮部:影片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高潮部的剧作二元冲突,只是波澜不惊的表现了滚拉拉的寻父之旅。
结尾部:结束寻父之旅后,广州打工的好友回家后死去;自己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奶奶卖了自己的银饰换得一把猎枪。成人礼上,一声枪响滚拉拉完成自己的成人礼。
从叙事的层面来说,电影《滚拉拉的枪》较好的完成了故事的完整性,合理的完成故事发展脉络
视听语言与人物设置
1.视听语言
广义上讲,视听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剧作元素。视听语言的使用是一部电影从文字到影像的途径。视听语言的成功使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败。
本片运用了大量的苗族山歌、民俗活动以及苗寨景色空镜头的使用,使本片在完成文字到影像的转换上较为真实的苗寨空间。但影片大量诸如此类镜头的使用和过于迷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影片故事内容和主题内涵,使影片一定程度上流俗于视觉上的民俗奇观和矫揉造作的人物描写。如:和寻父途中的,苗寨四口人家送行的场景
3. 人物设置
《滚拉拉的枪》作为一部旨在记录,表现民俗与社会学故事片,在完成民俗方向的描写后,在人物塑造上人物存在着不少问题,剧中人物均存在典型的符号化和片面化。
滚拉拉:这是一部影片主角作为唯一元素推动推动故事发展的电影,令人遗憾的是,滚拉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并不饱满,对整部电影的叙事仅仅起到一个,串起诺干“糖葫芦”的竹棍。太过功利性(串起代表苗寨民俗符号的叙事)人物塑造,导致滚拉拉这个主角太过单薄以及平面符号化。
买古旺:第一出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苗寨青年。如果说影片每一个人物在设置上都是以符号出现的话,买古旺代表新一代的渴望大都市生活的苗人。买古拉是失败的,并且死去,像传统苗寨文化面对象征着都市文明广州的失败,或许也将逝去。
奶奶、造枪老人、赠枪老人:奶奶、造枪老人、赠枪老人无容置疑是传统苗寨文化的代表,遵守着上古遗训,毫无保留的爱护着后辈。
寻找路上的众人:躲银行债的苗人、拥有苗寨男女两性观的大哥、教授滚拉拉苗寨苗歌的老人,无一不是苗寨文明现状的象征。
面对的火灾众人:众多苗人看着自己的粮食在大火中变为灰烬,无助、引声而泣。滚拉拉把苗人送的粮食,放下、离开。这或许是影片最华丽的乐章,这是传统苗人面对灾难的无助与他者无言的帮助,无须多言。
表现民俗,关注那些即将逝去和正在失去的古老文明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个喧哗,空气中飘荡拜金主义的当下,影片的创作者也是令人尊敬的。但影片过于迷恋形式表现,即依附之上的民歌、民俗,对影片所关注的民俗的民族的心理冲突并去未真实去描绘,导致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朝一个充满符号化、田园牧歌式的方向发展,形式大于内容成为影片的诟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
4 ) 缓慢地被打动
作为这次巴黎中国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滚拉拉的枪是对得起这待遇了。
从开幕式到现在,31部片,从30年代的胡蝶到今年的非诚勿扰。活动被主办方弄得乱七八糟,电影选得倒是还好,至少这部滚拉拉的枪,弥补了我对梅兰芳的失望。
我并不喜欢看这类型的影片,如果它不是闭幕影片,如果可爱的宁敬武同志没有出席,如果前几天没跟毛毛同学遇到而且他也想看这部片,我想我大概会错过它,并且不觉得遗憾。
电影一开场,我就被语言雷到了。完全没预料到这会是一部连中国人都听不懂的中国影片。这片子似乎是在四川附近拍的,我这个四川人仍然听不懂,只是看到那个坏心的收树枝的老板比着手说五块五块的时候有点共鸣。。。TAT 于是只能跟外国人一起看法语字幕。。。
我想触动我的第一个时刻 是GUWANG的歌声。这个单纯向往着城市卡拉ok的男孩,为了捡个帽子而丢了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剪掉的头发,在回家的路上执意换上家乡的服装。
就如同毛毛同学在影片后说的,这不过是个简单的故事。
只是这缓慢又真实的故事,缓慢又美丽的音乐,缓慢又如画的风景。让拉拉长大的那条路变得格外美丽。
宁导在影片开幕前略带羞涩地讲: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我想说的话,都在这里面了。
谢幕时我看到有外国人抹着眼泪站起来鼓掌。
我想我们都听到你想说的话了。
5 ) 大美岜沙
惊艳于这样一卷至真至纯至美的苗家少年的故事,任谁也不可能将它讲述完整,不如随了缘,你看就看了,错就错过吧。
托时光网的福参与了导演见面活动,就记录下导演的语言好了。
1首先感谢大家来看这样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谢谢大家。
2旅游发现的这么一个地方,本来是苗族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在苗族也是很古老的,这个文化对我是一个触动。我记得好象张成志在一个散文里写到:肉身置于闹市,灵魂却追逐自然。对我来说拍这个电影是一个很自然的事。
3我们反映的是苗族的一个文化,这个不是我们演义的也不是虚构的,这也是我个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我觉得房价都长成这样了,我们生活的很不自在,肯定需要一种能让我们平和下来的,让我们觉得自然的,向这种方向我觉得是一种本能吧。
4这个拍摄呢,是一种手工业的方式,内个演员除了旅途上遇到的那些歌手,基本山都是一个寨子里的,就是叫岜沙的这个,我们基本上用了差不多3年的时间,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快成亲戚了。喝了很多米酒,但是,现在他们也开始喝啤酒了,这个工业化的进程,眼看着就来了。
5我们作为电影的创作者在很坦然很真实地表现苗族这样一个逐渐失去的文化,我们在记录一个正在消失的人类学的文化,我们不觉得这是一种落后,它可能恰恰有它文化上的先进性。当我们在北京在上海以这样的一种对于居住空间,对于旅行,对于情感,对于交往,这么一个的需求时,我看到在这个寨子里,他们可能比我们的幸福指数要高,他们居住的比我们的房子大,他们推开窗户是云海,他们高兴了就唱歌,他们不高兴了就跳舞,我觉得这是恰恰我们想望的一种境界。所以我觉得从经济上比较他们也许会落后,这恰恰是我们要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偏离了我们原本的内心多少,而他们的是不是值得我们来思考。所以说当我们以我们工业化的进度达到今天的时候,他们因为交通等种种原因还在保留着文化的原始性。在完成了这个之后,有可能是他们在我们的前面,而不一定是我们在有了通讯有了电脑有了宝马车之后就比他们进步。拍这个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初衷是我自己想来找我们自己对于生活方式的一个检讨,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恰恰也印证了我们非常值得检讨的一个东西。
6我觉得不管是对于苗族还是对于今天中国,这种文化上的自信是更重要的。
7这个电影融合了几种类型,一个是对文化的记录和表现是遵循当地的文化的我们没有加工,我们想记录到08年我们所能恢复到的文化,假如说是纯粹的记录片来记录的话那也要看记录片的概念了,我觉得把存在的我们今天所能找到的86岁的老人,在这些老人的回忆中,我们把这些文化整和,这也是记录片的方式。假如从文化意义上讲,那今天的景象和曾经有过的景象是两种真实,我觉得只要没有对文化进行演义和改变,就都是对文化的尊重。这个电影也可以当作人类学意义上的记录。
8我们拍完到现在已经变化非常大了,在当地对于旅游的过度开发对文化的破坏很大,我们今天也很复杂,它的文化就不再是那种本真的原始的,它是一个非常两难的问题。
9通过一个小孩对他父亲的寻找,更好的能表现他们对自然,对生死,整个他们的文化,以一个少年跨入成人之门变成一个男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截点。他前一天是少年,第二天就成了一个有责任的男人,所以说我就选了成人礼的时间点。这也是他们独有的一个文化。我觉得一个对父亲的寻找更能把我们对精神上的寻找放进去。在今天我们的世界,我们可能父母都很好很健康,但是我们也要找我们精神上的源头。寻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戏剧张力。
6 ) 本不属于城市
“我无力改变世界,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写在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卑微的人生。”影片结尾导演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明了自己的理想及对人类文明的尊重。这是作为艺术家负责任的表现。影片主要讲述一个叫滚拉拉的16岁的苗族男孩在自己成人礼前寻找父亲送自己一把枪的经典套路,通过这个寻找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目标进行精神溯源——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对幸福的寻求。全片淳朴,纯真,善良,一个被世俗隔绝也被世俗抛弃的世界。如此相比我们是多么丑陋。当然影片描写的世界过于理想,可是对于一个夹杂在凡世间的一个小民族,是否像是我们的淳朴,纯真,善良,早已被功利欲望排挤在内心阴暗的小空间从未释放?我们是否该去寻找?小寨的人也想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但是他们不属于城市。贾古旺去广州打工为了一个帽子莽撞的在马路上奔跑因此出路车祸,他还自嘲广州马路太硬。初次感受城市就接触到了城市的冰冷烦躁与他的世界格格不入。最后不得以回到家乡,进寨子前他让滚拉拉把他的衣服拿来穿上才进寨子,这是一种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他要抛弃污尘回到他的世界,于是他穿上族服回到家躺在床上就安静的离开了,没有伤感。族人简单的解释就是祖先想他了。多么简单的解释啊~信仰此时成了最大的安慰!再就是乌巴拉向银行借钱无力偿还躲在山里,并非是他不讲诚信这也说明了他们确实不属于城市,他们的行为方式跟我们不同我们只认钱,这真的很现实~乌巴拉不能理解我们的行为方式只有躲进山里。躲避城市是不得已的选择。全片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山歌,这也是导演侧重表现的也是影片的最终目的。确实很美```原生态的!未经雕刻如满山的树一样自然的美~
7 ) 没有什么比成为一个男子汉更重要的了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就像歌里唱的,一个男孩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男人?当滚拉拉迈出家门,回头看见仍在织布的奶奶,当出走的滚拉拉又回到村口,看到奶奶蹒跚归来的身影,那一刻的拥抱,最后的一声枪响,一个男孩就这样完成了他的成人礼,而我的双眼也不禁湿润了,为了这些纯朴的人,也为我自己,是的,没有什么比成为一个男子汉更重要的了。
04年,我有幸去了黔东南,乘船由广西沿都柳江上行,至从江、榕江,越雷公山到到凯里,走马观花的逛了西江苗寨、芭沙部落、占里村,几年后这部电影又把我带回了那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故地重游,恍若隔世。马上拿起电话打给当年的旅伴,推荐这部影片,不禁想起彼此也是许久没有联系了。
记得中学的时候,一次得到一个证书,排头赫然写着“ * * 同志”,习惯“同学”称呼的我不禁愕然,一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年轻人总对未来报以微笑,因为路还长,而我们才刚刚上路,我们会遇见那个隐居的猎人,会遇见那个修船匠,也会遇见被大为吞噬的房屋,还有早逝的友人,我们都会遇见的。成长是一件奇妙的事,既幸福又痛苦,既是轰轰烈烈,也是碌碌无为,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觉得年华虚度,面向未来却依然我行我素、青春无悔。成长就是不断的获得,同时又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总是为那些出现在生命里的新鲜事物感到兴奋和惊奇,又为了那些失去的一切而黯然神伤,幸福、痛苦、轰轰烈烈、碌碌无为,统统都谈不上,总之,我们就是这样悄然的长大了。
滚拉拉:“奶奶,我会把银饰都赎回来的!”
奶奶:“没有什么比成为一个男子汉更重要了。”
寻父与失父
学会找你喜欢的姑娘,让你喜欢的姑娘不离开你,这才是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明白不?民族片,也是风光片,拍的很有现代感啊。小男孩不错,腐女福音。
@电影资料馆
只希望那片质朴的山不要改变,可是...
不谄媚,不造作,原原本本的,山清水秀的美好。唯一的遗憾就是本色出演的演员们显得有些僵,但是实在不忍心扣一星,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每一个都绕了太多弯路,最后也化成苍翠的树,或者活泼的鱼。
心灵之旅
总有些宁静让你轻松感动 总有些单纯和质朴让你亲近 只是愚昧的城市化还要将人类蒙蔽多久?
好
“包括主演在内的所有演员均为当地村民,本色出演。其中多人从来都没看过电影,参与电影演出更是前所未有。面对镜头,他们的“表演”相当自然。”非常质朴感人的成长电影,还有纯朴的苗族风情和山歌。
质朴的文化,一个男孩的成长。★★★☆
虚假,做作,媚俗。(好刻薄...)
像是一部青春电影 关于烦恼 关于成长 像是一部公路电影 关于旅途 关于寻找 像是一部少数民族电影 关于风俗 关于民情 像是一部纪录电影 关于信仰 关于思考 其实 他寻找的不过是一种历程 寻找这个主题来描述一个孩子成长过程 他需要的并不是某个问题的答案 他只是希望在他的生命中 有人能够见证他的成长
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
岜沙男子,最后的持枪部落
垃圾儿童片
挺好
比较刻意
在北京Broadway电影中心看的第一部片子,对两者都很有爱。朋友在kubrick送了我Heaven的日版海报,很爱。吉甩很有独立片明星的潜质!
觀感很流暢很舒服的一部電影.我們的根在哪.我們都在追尋些什麽.什麽才是我們心中最重要的東西.
@Gaumont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