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腕:死了都能卖,大钱的主儿
在琢磨裁员名单的时候,HR心里有一条红线:不碰大腕。
大腕标准,参考《大腕》。
1.死了都能卖大钱的主儿,绝对,大腕。(泰勒)
一名员工,他的名字放在公司简介里,公司就能赚大钱,这就是大腕。
2.弄死他,亏大钱的主儿,绝对,大腕。(尤优)
一名员工,绝对骨干,在招聘不到120%能接替他工作的人选前,你敢骂他,你都是被裁的下场。他的心情,都能影响收入,影响股价。
3.身上有“标签”的人,这个标签还是“宠爱”,绝对,大腕。(露茜)
在老板心里的,老板标注“有感情”的员工,多刺头,多操蛋,多鸡贼,你都装没看见。
有钱,任性,不养小三,养刺头,这样的老板是心胸宽广能成大事的,
你把“老板的态度”当成“湿垃圾”,傻啊?
《大腕》里,真正被玩儿成神经病的,是,王小柱。一个HR+Sales+BD+Team Leader,付出最多、最大、最苦的一名员工,被三个大腕,玩疯了。
HR能不警惕吗?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自己死,还是,弄死大腕先?
2选1,HR不会犹豫。
连微博上,都普及美国劳动法单词了,什么样的腕儿,也比不上“自己的工资”大。
Just Do it ASAP.
As Soon As possible。
备注:
疫情对美国的就业市场冲击很大,裁员的新闻此起彼伏,有三个裁员相关的单词,区别如下:
1)Furlough,停薪留职,不发工资,保留保险等福利;
2)layoff ,通常是暂时裁员,有可能根据公司业务需要重新召回来工作;
3)Reduction in Force -RIF,一般用于永久性裁员。 #美国劳动法#
备注:
搜狗,王小川,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广告片。
《大腕》Big Shot's Funeral (2001)
2 ) 重看《大腕》,原来这是冯氏电影的葬礼
看贺岁片,选择冯小刚的作品,几乎成为了我这十年来的惯例,春节晚会可以不看,冯导的电影却不能不看。《大腕》上映的时候,我还在广州工作,大家都知道,北方的幽默和南方的幽默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广东人更偏爱的是星爷的那种无厘头,而《大腕》展示的这种讽刺机智的黑色幽默,却是我很喜欢的。
一个电影厂的下岗职工,为了给一个大导演办一场风光体面的“喜剧葬礼”,不得不与其老同学联手,进行了形式多样、遍地开花、匪夷所思的各种商业运作。从一开始的他们到处找赞助商,到最后赞助商追着他们一定要安排个广告位置,可以说事情的发展是不受控制地逐渐偏离了这个葬礼的初衷。这部影片不仅仅能让你笑得前仰后合,在笑过之后还能发人深省,影片表现的是广告和金钱对现代人生活无孔不入的一种讥讽,却没曾想,这样的讥讽对象,在10年之后换成了冯导自己的作品。
今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2》,终结了冯氏电影的十年神话,至少是终结了在我心目中的十年神话,如今重看《大腕》,我才知道,那是冯导为自己的电影作品所设计的葬礼,终于在10年后,在非2中成为现实。《大腕》中,在葬礼的各个环节,都植入了五花八门的广告,美名其曰,是葬礼需要,其实,是根据广告的需要而去设计的内容。而在《非诚勿扰2》中,整部电影也同样植入了五花八门的广告,冯导解释,现代生活片出现广告植入很正常,这都是影片的需要,不可能让角色都不开车,不用手机吧?这就有些强词夺理了,每年那么多的时装片,也不见导演们都把镜头对准各种品牌的商标吧?大家还记得《大腕》葬礼迎宾小姐那个镜头吧,一大排的美女,向来宾鞠躬致意之后,还不忘说一句“做女人挺好”,当时我们看着是觉得很搞笑的,但是现在我们在《非诚勿扰2》中看到工作人员敲开秦奋的家门,说“这是秦先生在淘宝网上订购的轮椅”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当初是如何讽刺别人,而现在又是如何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两部电影的对比,真是最大的笑话。
说实话,我们并非不能够接受广告植入,但是需要的是适度,剧情发展和演员表演还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冯导之前的电影虽然也有一些植入广告,争议的声音却没有那么大,因为其至少还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可是这非2,已经不能被称之为电影了,它更象是海南某度假地产广告片+奔驰汽车广告片+剑南春酒广告片+朵唯手机广告片+中国人寿广告片+艾美酒店广告片+海南航空广告片,整个就是一个广告片集锦而已。这些个品牌用这部电影镜头随意剪辑一下,都能剪出来很不错的广告片,还是大牌来主演的。
想起了《大腕》那段精彩而经典的台词,送给冯导:
什么叫成功电影你知道吗?
成功电影就是拍什么电影,
都拍广告最多的,不拍观众最爱的!
所以,我们做电影的口号就是:
不求电影最好看,但求广告费最高!
3 ) 语录
应该是,哪里需要……就变成哪里人。
广告做的大,假的也成了真的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4 ) 最被低估的中国电影
冯黑太多,我来做冯吹。
《大腕》:冯小刚最被低估的电影,一部很电影的电影,也是去王朔化去刘震云化的一次重要探索,除了黑色幽默、辛辣讽刺、无瑕疵的台词,最让我兴奋的点也是最少人提及的,就是片子戏中戏中戏中戏的三层循环式嵌套效果,至今在中国电影里都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切的起点都要从片尾开始。当泰勒一声“咔”喊出,已经精神失常的葛优走到摄影机后时,观众恍然大悟,原来之前所有都是泰勒拍的戏,那么这部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就有意思了,片中并没有明确展示出泰勒这部戏是从何时开拍的,你从几个时间点认为都合理:
1、当精神病院的镜头开始时,也就是字幕打出“几个月后”,接着是葛优打乒乓球的镜头。这里可以认为是几个月后泰勒开始拍“泰勒的葬礼”这部戏了,是以之前发生的那些故事来拍摄的。;2、当这部电影的序结束,走完片头字幕然后大门打开。3、从整部电影第一个镜头开始。电影的序中,关之琳对葛优说“别紧张,我们不是来找你演戏的”,但最后葛优却成了主角,很有意思。
这三种可以算作划分痕迹,其实更严格地讲,影片可以从任何剪辑点之后开始算是泰勒拍的戏都成立,很好玩。第一层,我们所有观众;第二层,电影中在拍摄“泰勒的葬礼”这部戏的人们;第三层:电影“泰勒的葬礼”;第四层:影片开头泰勒在拍的《末代皇帝》;第五层:“泰勒的葬礼”中对现实世界的所有讽刺和笑点,比如提及的人物、电影、歌曲、广告以及所有梗等等。这一层其实也就是我们观众的世界,那么也就跟第一层是重叠的同一时空。第四层又是游离于其他四层的一个特殊的世界。所以我把它叫做戏中戏中戏中戏的三层循环式嵌套效果,其间观影体验美妙无比,让观众无时无刻不间离又无时无刻不入戏。
电影始末,大门一开一合,开的是粉墨登场,合的大戏落幕,开之后和合之前都是电影人在拍电影,开的是人之生,合的是人之死,生的阿哥更迭死的导演,非常之可乐,人间电影,电影人间,这才是拍给电影的电影,这才是拍给人间的电影。
5 ) 你说荒诞总归是危险的。
荒诞虽然具有讽刺效果,但常常伴随着失控的危险,适合的文体应当是二十字的段子到两千字的微型小说,适合的影像也至多是影片的某一片段到微电影之间。
行为的结果可以荒唐,故事的形式可以荒诞,设定可以荒诞,但是推动情节的动机总归需要合理,《动物庄园》也不失为一个好看的故事。一旦缺失合理动机,滑向纯粹的闹剧,一部作品也就就此失败。即便是星爷,无厘头能够贯穿的始终也就是段子,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还归于角色的诉求,再好笑你也不能忍受一百二十分钟的影片仅仅由如花挖鼻子和四大才子走T台构成。
因为荒诞而失败的例子太多太多,一味追求而导致的意料之中和情理之外很难不让人愤慨。香港的烂片除恐怖片外一大半可以归结于此。
在荒诞的过程中,作者能够表达价值观或者塑造人物情感的空间都很有限(本片中我一直就没明白优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针对盗版的那一段简直就是导演抛弃影片的直接暴力表述),在星爷的电影中,该煽情的地方一定不荒诞,荒诞的地方从来也不曾试图去煽情。在这种意义上说,荒诞本身是一种更需要高级叙事技巧和作者自控能力的表现形式,要收一定要守得住。纵使余华这样的高手,《兄弟》下部也是失控到一塌糊涂。
如前所述,由于荒诞本身挤压了作者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空间,导致荒诞的最终成品虽然有时讨巧,却终难以成为经典,加上荒诞情节本身的高设计难度,可谓吃力不讨好。文青们推崇备至的两杆大烟枪,在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上,终究也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一般影片,更悲伤的是,除了故事,这部电影还什么都没剩下。
回到《大腕》,本片一路失控,基本啥都没剩下,最后十来分钟的段子合辑碾压前面的八十分钟,多年过去,段子合辑终成经典。本片故事本身被遗忘在角落。这也是它可以预见的命运。
6 ) 疯人院的楼长
《大腕》是一部好电影。
2001年猜测当时社会现象有可能荒诞的发展,以冯小刚喜剧的形式搏观众一笑,我笑得很开心;只不过不会想到,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看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社会已经变了,按照自有的发展轨迹前行,然而今天的这个社会却成了十年前的这部电影荒诞情节的复刻,然而当情节到了现实中,现在的我们还笑得出来吗?我想只要有点思考又不至于太红的人都会知晓其中的某些端倪吧。
十年前的喜剧对于影中人有他戏剧性的未来也算是结局;十年后的今天,现实的社会却不会给我们这样一种戏剧,让我们有些许安慰。十年悲喜剧的互换只因我们的位置不同了。黑色幽默置于现实之中有的只是多数悲剧。
影片最后,疯人院选楼长的笑话在我看来包含着冯小刚和编剧的思考:我们当今的社会一如这个疯人院,很多事很多人都不会去认识,而就算有少数的所谓更聪明的人认识到了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我们存在于这个社会,在这样一种类疯人院的选人体制下,认识只不过一种虚假的安抚,毫无力度。我们也只不过是这样的一个疯人院中可能比较适合体制的一个精神病患者,在这里,院长制定的选人体制操控着一切,每个想要成为楼长的人用自己的认识去争取这样一个位置,而每一个成为楼长的人也成为了院长控制其他更多数人的棋子。院长这个体制的制定者看着这样顺从的楼长,有点能力却不渴望自由的楼长的确是省了太多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去认识这个体制,却没有决心,没有能力去威胁体制,冲破体制,很多人做的只是去努力认识体制,而后依附于他替自己去争取体制中更好的位置,更好的享受。那些有心却无力冲破的人只能在逃避中斗争,或者进入重症病房,直到体制有一天轰塌。
20220417重看,说是第一次看也行,因为剧情完全没印象了。看完觉得它就是现今流行的小品电影的鼻祖啊,主要靠一个又一个段子和包袱攒起来的,根本不想用心编故事。说说冯小刚,搁中国是很独特的一个导演:他拍的电影从来没有杰作(所谓masterpiece,或者9分以上),也从来没有烂片(低于6分),努点力用点心就可以拍出佳作(8分)。特别是从来没有烂片这一点,中国绝大多数大导演都做不到,就真的很难得。我觉得把握自己的作品不发展成烂片应该是一个导演的基本能力。冯小刚的电影我大部分都看过,大部分都给了三星,选三部推荐的话应该是:《集结号》《芳华》《不见不散》。
小刚导演早期作品,在荒诞的外衣包裹下就是一副不堪一击的丑陋身躯,具有强烈的社会讽刺感!
几乎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
卡赞曾说,大制片人扎努克有个电影理论,就是任何社会问题或人类问题都可以通过爱情故事的机制加以解决。有了爱情故事,分歧被治愈,关系变和谐,于是万事大吉。卡赞认为这是胡扯。可是我们返回头想想码头风云,里面有没有爱情故事?工人最终有没有复工?可见,当卡赞反对爱情机制理论时,其实他反对的是由制片人所主导的题材和角色,一旦这个选材和角塑的主动权操控在自己手里,随自己所愿塑造自己喜欢的角色——白兰度的主人公时,叙事手段未能免俗,爱情机制必不可少!……就像本片结尾,泰勒本不喜终成眷属的好莱坞式大结局,但沟通之后改变想法愿意去拍,因为他喜欢露西和尤优,要把吻戏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说明幸福结局在内的俗套之争,其实不在美学范畴俗套本身,而在于导演是否认同于他所描述的体系!一旦前景看优,尤其之优,再俗也不觉着俗!
葛优在这片子了可不丑~~满帅满个性的~其他的好我就不说了,反正身为一个80后的中国人~您一定要瞧~
如果可以,让我死去来检验你的悲伤。
荒诞,黑色,还他妈是个预言穿越片。
中国文艺界补钙十年后的结果是最会讲故事的导演改行干肥皂剧了
终于知道为什么总觉得《饥饿游戏》大反派Donald Sutherland是好人了… 小时候看电影对人物的印象还是有的,《大腕》里的老爷子简直可爱飞了… 植入的广告也很神,如「请节哀,做女人挺好!」冯小刚太皮了,策划谋女郎来葬礼,还叫嚷着「中国就没有黑社会!」。王菲片尾献唱加分。
几乎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比芳华也好。黑色 荒诞 冯氏幽默,太有才华了吧。完美的塑造尤优形象、中期铺垫和后期反转,故事完美嵌套。大量的近景特效又给电影带来癫狂的气质。冯导对于时代的洞察,用泼墨的方式丰富呈现。最后的直讽也是泼辣而致命。这比任何贺岁片好太多!五星!
冯小刚讽刺喜剧集大成之作,且力度是空前的,以及不留余地的输出展现,歇斯底里到了癫狂的地步。虽难免有失真与过火之嫌,但按现在的语境看,这片子的前瞻性与讽刺性几乎都一一得到了反应与预言,这可能是他自己都没想到的。也许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疯子”,清醒的人也不一定正常,因此这样的命题往往都是相对而言的。结尾疯人院那段,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搞的实在是绝啊!结尾很赞~~
最喜欢李成儒扮演的精神病演绎的那段,历久弥新!
02年贺岁档,把广告植入和黑色幽默玩转的最溜的冯式喜剧集大成之作。不得不叹冯确实很有前瞻性,李诚儒炒房段子应对当今居高不下的房价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片尾曲选用的是三宝作曲、林夕作词、王菲演唱的《白痴》,配上这一出荒诞讽刺的人间喜(闹)剧还挺别有一番风味的。“什么叫成功电影你知道吗?成功电影就是不管拍什么电影都拍广告最多的,不拍观众最爱的!所以,我们做电影的口号就是:不求电影最好看,但求广告费最贵”。
三星半,冯小刚把黑色幽默玩儿得最彻底最讽刺的一回,尤其精神病院里的对白,荒诞得像城市里忽然出现一头大象,几乎预测性的感知到了赞助、广告等等对影视的影响。摄影是张黎,音乐是三宝,片尾是王菲的《白痴》,作曲也是三宝。
13年前瘋人院片段裏面的所有惡搞,如今都成真。且真到不得了。每天常理一般地發生。
“听说您正在筹备拍潘金莲,正在网上选女演员呢,我建议您选本色演员,本色演员好啊。”
疯人院里“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长镜头演讲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能让国产喜剧电影回味个好几年了!傅彪也是,简直是来抢戏的嘛~
有意思,针砭时弊,无比令人怀念那时候的冯小刚,犀利幽默,有声有色,接足了地气。那个什么补钙之说,好吧我想歪了。
再回头看冯小刚之前的片子,真是萌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