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其实这片已经很有进步
虽然朱德的话太像秘书写的,讲得太像诵读,但是和过去的片子相比,这片已经很有进步。
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卫生员去救一个伤了的日本兵,但被日本兵悄悄一刀捅死。日本人一个也没有被抓俘虏。
主旋律的片子想做好,必须向外国同行学习,让英雄走下神坛,通人性,说人话。
2 ) 居然吹捧鬼子的暴力美
太行山上电影有些地方拍日本军国主义暴力美,感觉好恶心!那个日本鬼子军官死前还叫什么东方,叫你妹东方!不明白这样拍有什么意义!为了捧日军,还拍日军随便发几炮就灭了一支国军军队,导演是不是有病!什么东西!中国人的气量自信要靠这种病态的捧日军吗?这样的话,抗日神剧的丑化日军方面都显得比太行山上更有志气了!
3 ) 关于影片里日军拼刺刀退子弹的真正原因
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说起来这是其步兵条令的规定,在热兵器时代,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
当时各国军队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比如军事作品《亮剑》中,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描写: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的脱手,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20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组成密集的火网,日军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烟尘四起。在爆炸后残存的日军士兵又恢复了强悍的本色,他们嚎叫着还击,面无惧色。八路军突击队员们不断倒下,后面的候补射手又迅速补上,双方杀红了眼,有些日军士兵杀得性起,竟毫无遮拦地端着刺刀从工事中跳出来迎着弹雨进行反冲锋,但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全部阵亡,无一生还……
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近距离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杀伤力反而更大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方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和日军交战中表明,如果双方都使用轻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日军。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日军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临租界,日军不能使用重型武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大概唯一略显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工兵铲等武器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至于八路军,拼刺刀开枪就纯属一种有预谋的标准战术了。当双方队列接近,准备肉搏,即将接触而还未接触时,八路军会突然来一次齐射然后再投入白刃战。由于这次齐射距离近(约在10米之内),目标密集 (对方也在准备肉搏),且日军初期全无防备,非常有杀伤力。而且,还可以起到鼓舞己方斗志,震慑敌军,扰乱敌人队型的作用。
白刃战中,八路军战士还常在双方对定之前,抢先朝对方大腿开一枪。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距离差一点,敌方的刺刀还无法攻击;子弹穿过对方大腿,就钻入地里了,不必担心误伤。最重要的是拼刺刀属于需要全身配合的高难"运动",如果日本兵大腿中上一枪,步伐不灵,那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且八路会利用鬼子退子弹时暴露出的破绽。
什么破绽呢?要知道三八大盖其实是一种最不适合拼刺刀退子弹条令的步枪。中国士兵用的中正式(国民党军)、八一式(共产党军) 步枪的弹舱底盖是可以打开的。需要时,打开底盖,就可以一次退光所有子弹。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弹舱底盖是固定的,想退子弹,只能反复推拉枪栓,将子弹一发一发的退出来——这要是直拉式枪机,可能还快点,可三八大盖用的还偏偏是回转式枪机…… 于是,往往子弹退到一半,八路的刺刀或者鬼头刀就已经招呼上来了。
白刃战,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今天的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日本自卫队,还有白刃战训练的课程,在日本有的时候可以看到,问题是这种训练已经活像慢镜头表演。练习的时候放音乐,日本自卫队员举着枪在头上像舞蹈一样比划。大概他们也明白,自己使用这种武器的概率很低很低吧。
4 ) 提一个小问题
电影里说高贵滋擅自就撤了,史事不是这个吧,我查百度:其实,当时高桂滋的第17军刚刚打完南口战役,部队损失很大,本来是要去后方休整的,但是命令下来后,高桂滋却没有推辞,立即率部赶赴战场。因日军板垣师团的火力非常猛,而高桂滋的部队只有4000残兵,这仗怎么打,其实谁都没有底,但是,高桂滋再次拿出了4年前长城抗战的勇气和决心,硬是打得板垣师团寸步难进,不得不调兵遣将。
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阎锡山打电话问他:“能不能守住阵地三天?”高桂滋早已视死如归,斩钉截铁地说:“我死了,阵地也会在!”
打到最后,子弹都打光了,粮食也都吃完了,但是,援兵始终没有到,高桂滋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誓死不退。
值得一提的是,高桂滋的英勇抵抗,牵制了大量的日军,这才给了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大好机会,而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桂滋防守的压力,可以说,这是高桂滋与八路军联手创下的一场胜利。
要实事求是
5 ) 朱德在1937
片名应该改成《朱德在1937》,因为影片主要树立了朱德高大的形象。其他人物则表现过少,尤其是战斗中的普通士兵,显得有点扁平。至于梁家辉扮演的独臂团长,则完全是一种炒作。对于看电影之前关心的林彪的形象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表现过少。
影片仍然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这一点与传统的抗日影片一脉相承。不过对于某些国民党军人在抗战中的正面表现也给予应有的评价,比如卫立煌和郝梦龄。对于日本军人,也没有过于脸谱化,只是接近尾声处日军杀死被共军俘虏的本国士兵的那场戏有点做作。
战争场面还是《大决战》的水平,并没有之前传说的那么好,跟美国大片中的战争场面还是有很大差距。电脑特技做得很假,不说也罢。影片的节奏有点仓促,感觉整部片子在一场场战斗之间方面缺乏一条主线,很多仗不知道是为什么打的。
不过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具有官方背景的主旋律影片,拍成这样就算不错了。
6 ) 《太行山上(On the Mountain of Tai Hang)》:神勇八路【第25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5/on-mountain-of-tai-hang25.html
太行山上 (2005)
太行山上 (2005)
本片获得2005年第25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红军接受改编成为八路军后,在山西太行山上发生的故事。电影故事如流水账一般,将八路军在山西太行山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一表现出来:平型关大捷、炸毁阳明堡机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击毙阿部规秀,反击国民党军队,等等。总而言之,本片讲述了神勇的八路军在山西太行山的丰功伟绩。
本片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电影主题无非是表现八路军的神勇以及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并揭露出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的真面目。简而言之,共产党就是比国民党好!比国民党强!但是,我这个正在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普通观众,却一眼看出了本片的荒唐之处——虚构历史。本片剧情与《一寸山河一寸血》大相径庭!在国民党眼里,平型关战役根本称不上“大捷”,只不过是林彪带领部队的偷袭而已。当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历史的真面目谁也无法知道了。但是可以肯定,本片讲述的不是历史,而是共产党的宣教内容,宣传的只是一家之言。所以,如果真得相信剧情的话,就上当了。
本片剧情上的漏洞多多,比如丑化国民党军队、美化日军,等等。最搞笑的是,八路军在片中英勇神武,无论是日军还是国民党军队,全部是他们的手下败将,好像八路军一场战斗都没输过似地。本片真神了!
影片拍摄方面在中国来说可以称作“大片”了。大规模的且人山人海的战斗、数码特效,以及各种跳跃的视角,使得本片非常具有好莱坞动作电影的特质。只不过本片拍摄的比较粗糙,细节上做的没有好莱坞精致。电影中的服装、布景也符合历史,尤其是国民党军队的军服与日军军服,非常符合那个时代。除此之外,影片其他方面就比较平庸了。当然,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歌颂党、歌颂毛泽东的情节还是拍得非常完美的,尤其是朱德讲话时的腔调,具有很强的凝重感。这样的电影如果给孩子们看的话,他们真的会信以为真。
演员表演非常脸谱化,无话可说。只有阎锡山的扮演者徐光明有一点点人性化,其他人个个都像伟人,国民党军官也是如此。此外,梁家辉和刘德凯在本片出场了几分钟,打了一回酱油。只是他们出场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死得太快了——几分钟就被日本人干掉了。最后还要说一下李幼斌扮演的朱怀冰,几分钟他就演活了这个反面人物,可见李幼斌演技还是很精湛的。尤其是与李幼斌在《惊涛骇浪》中的表演比较,可见他亦正亦邪,是一个演技派。
总结一下。本片是一部有悖于历史的主旋律电影,获得金鸡奖可以理解。但相信本片的内容,就太不应该了。
序列:0823
Tai.Hang.Shan.Shang.2005.PDVDRip.XviD.iNT-PP
2012-05-30
7 ) 太行山上电影有些地方拍日本军国主义暴力美,感觉好恶心!
太行山上电影有些地方拍日本军国主义暴力美,感觉好恶心!那个日本鬼子军官死前还叫什么东方,叫你妹东方!不明白这样拍有什么意义!为了捧日军,还拍日军随便发几炮就灭了一支国军军队,导演是不是有病!什么东西!中国人的气量自信要靠这种病态的捧日军吗?这样的话,抗日神剧的丑化日军方面都显得比太行山上更有志气了!
8 ) 中国心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了,可是在现在这个对中国来说特殊的时刻来观看它,心中的滋味却非比寻常,复杂更甚。5月12日下午2时许,当时的我们正挤在白城,烈日烤着柏油路,也考验着我们期待迎接圣火的心,两个小时后,迎来的是奥林匹克带来的激情,来去得太快,我还来不及按下快门定格它。可是也正是在那时,四川的中国同胞,所遭受的,天灾亲人分离的惨剧,却让我们的心一紧,悲痛却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看《太行山上》,有的部分要不自觉捂嘴捂眼才能应对的。献血四溅,肉沫横飞,生命这么轻易,只要一秒一枪,就炸得粉碎,夺去所有人的盼望。我看他把插在自己身体里的刀向前一推给鬼子,只剩下了的左手继续做的事就是拿枪再战。我看到了满山遍野,尸首横躺,有的我看不清脸,我叫不上名字。可是我知道,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就是一颗中国心。
我知道今年对我们祖国来说,是承受太多的时刻。天灾地难人祸疾疫,所有类别的惨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所有的中国人,一同承受。可是我们又不约而同地选择坚强,因为一战一战我们都顶过去了,还要用最美的笑容来迎接8月的奥林匹克之光。
我在看1937年9月始太行山上的种种战役,这些中国人坚毅的脸,智慧的勇气扑面而来。70年前的这场困难,中国人身体铸成的城墙不倒。70年后我看我们的总理不眠不休的前线指导,紧紧拉住的孤儿的手,还有日夜兼程疏通道路的士兵,一双双在瓦砾中流血寻找生命的手。我明白,中国这颗团结在一起的心,日久弥新,岁月风霜,不曾改变。
每到灾难的时候总是提醒自己更要坚强。而对于我自己来说,这种坚强,是可以一代一代,很诚恳地延续下去的。70年前也是日本人的手枪对着我外公,威胁做为船长的他开那辆满载日军军火的轮船驶进中国的心脏。我外公坚毅地说不,整艘船上的中国人坚毅地说不,没有一个人低头,没有一个人妥协。纵使生命对于一颗子弹来说,弹指一挥间。70年过去,这种感动与精神同在,生生不息。虽然我外公已离去,可是当我觉得软弱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提醒我坚强勇敢执着,再坚持下去,就是崭新的未来。
一轮红日初升,漫山阳光鲜红,血的颜色,就是我们未曾改变的,中国心。
高三的时候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看的。还有那个诺言:再静不下心来,就去太行山上葬了自己!!!!!现在也是!!!
片子感觉出来了,尤其朱老总站岗念诗那段儿: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说实话,这首诗的意境,远超大雪满刀弓。就是情节过于散乱了点儿
不要对国产主旋律影片这么苛刻! 开篇镜头有航拍,大气,很赞。 平型关战役的气氛渲染得不错,整片的画面、道具、音乐、表演等都感觉不错,战争拍得有局部细节,也有全局,有指挥者也有刺刀搏杀,只是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迫击炮狙杀日军高官一幕不错。
在主旋律中算是拍得不错的,但是很多细节仍值商榷。首先朱老总形象过于外放,话太多,留白不够,显得单薄不够丰满。其次线索纷杂,节奏跳跃,前后衔接比较散。再次炸点显示八路军炮火太凶,虽然为了视觉效果做取舍可以理解,但是与史实相去较大,其实打阿部规秀才用了4发炮弹,反而掩盖了八路有多狡猾
非常好的电影,我喜欢的第一部主旋律电影,看了三四遍吧~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凋落太行山,我以前最喜欢这个段子。
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 挺进抗日前线 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重温了这段震惊中外的战斗历史 在那段历史过程中 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 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一切的抗战精神 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同仇敌忾 浴血奋战 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篇章
在电影频道看的。语言种类还蛮多的吗?
记得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觉得拍得还不错,那时候还在看《亮剑》。过了几年回头重看,不过尔尔,政治味道太浓了。
……一部抗战片里突然出现了梁家辉和刘德凯……其惊悚程度可想而知……里面把中国伟大的抗日军民刻画得像超人一样……
实在太散。场面多少还是有点,镜头拍的太不给力了
电影季活动上看的。自己对历史政治不敏感,只看懂了大概的主线,将领们一谈论战术细节我就开小差,不过还是努力认真的看完了。好难得看一场爱国主义的战争电影。有人说梁家辉一出来就成了武侠片,我笑了。这种片子不好做,需要太多专业背景知识,演员的投入一不小心就被说假。章翻译有点意思。
对主旋律太苛刻了吧 现在社会的杠精果然在直线增长
相比以前的战争题材电影,有不小的进步,但离国外的战争片还有一段距离。总体上能真实反映出我党八路军的战斗史,同时也没有掩盖蒋军的贡献。
挺感人的。港台演员演得挺别扭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华北危急。国共合作的背景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王伍福 饰)率领下东渡黄河奔赴前线抗战。山西实权人物阎锡山面对“国、共、日”三股力量颇为头疼,提出“守土抗日”口号,在民族大义的影响下,于形式上支持八路军抗日。朱德筹划于日军进犯山西的必经险地平型关
少见的一部以朱老总为主角的电影。给4星的原因是这里面的国军人物基本是正面和中性的。郝梦龄的牺牲还是挺让人感动的。
刘德凯演得真不怎么样
别的没什么可说的了,其实一些环节还可以,非常傻但热血,CG也有进步,但是不能一点军事常识没有吧?整片最牛逼的地方是民团化身古希腊方阵,标枪雨杀敌,这个还是挺带感的
唉,这个演林彪的呀。。。
找了几个港台演员来演主旋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