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司令员杨靖宇将军率部被日军重重包围,杨将军命令主力突围,自己只带三名战士——常怀忠、汤福禄和朱二十八留在山上吸引敌人重兵。二十九师师长程斌叛变投敌,使我突围部队损失残重,杨将军感到无限悲痛。程斌回家探亲遭母斥责,程妻愤然举枪处决了丈夫。常怀忠的恋人周凤兰上山为将军送粮,与常怀忠重新相见。日本人以高官厚利诱降杨将军,遭到痛斥。日军进攻,常怀忠和汤福禄阵亡,凤兰也与敌人同归于尽,烈士的头颅被悬挂在城头,许多百姓因向英烈叩头而遭屠杀。抗联主力派人去接应杨将军,却未能冲过日军封锁线。一位百姓为将军送粮也被日军杀死。杨将军和朱二十八终于闯出了敌封锁线,朱二十八身负重伤,不愿拖累杨将军,饮弹自尽,临死要将军以他的肉充饥,保持抗日大旗不倒。杨将军含悲掩埋了战友的尸体。他拖着精疲力竭的身体向山下爬去。饥饿无情袭来,杨将军扯出棉絮,和着雪吞进肚里。他又一次被民族败类出卖,陷入日寇包围。三木充满敬意劝降杨将军。杨将军大义凛然,怒斥敌酋,甘愿热血染我中华山河,不与日寇并立于世。日寇的子弹,向杨将军疯狂射来,杨将军中弹十三处,依然怒视敌寇,挺立不倒。三木折服了,面对如此强硬的对手,他脱下军帽,诚惶诚恐地鞠躬致敬……残酷的日寇为解疑虑,解剖了杨将军的遗体。结果发现,将军的胃与常人无异,所不同的是,将军的胃里没有粮食,有的只是棉絮和草……
2021年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缘于电视中对杨靖宇将军的讲述。杨靖宇将军的事迹我早就知道,但影视作品确实第一次详细得看。看之前我就告诉自己,不管有多少抗战作品参差不齐到何种程度,这部电影中描述的我都愿意全部相信都是真实的。
1.影片风格冷峻写实,确实对于杨靖宇将军在遍地是日寇的东北,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抗击日寇的事件,所有艺术手法都是不尊重的表现。影片一开始几位伤员选择在雪地中与敌人同归于尽,拉响手榴弹前仅仅一个面部表情特写,大概不到1秒钟,随后是黑烟滚滚。这样的壮烈牺牲,这样的自然平静,这样的突然短暂---这就是拼命的战斗,这就是宁死也要干死日寇的决心,这样的感情这样的表达恰到好处。
2.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个词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学习过,一直懂其意不懂其境。人到中年,遇到很多难事,很多时候有些沮丧和悲观,看到革命英烈、想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个词,终于对这个词感同身受。影片中抗联战士在战斗之余还兴致勃勃的从日寇死尸上“打扫战场”,用自身的力量把日寇“冲到大海中”。有时候这些戏谑的东西就是不断抗争下去的活性剂,而我们这些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还矫情什么呢?
3.在杨靖宇将军最后一位下属即将离开他时,我不禁泪崩。杨靖宇将军为了什么?他的弟兄死跟着他为了什么?不要命要什么?东北的冬天冰天雪地,但烈士的力量与精神火热滚烫!
4.看到最后,我在想,真的会有这样的人?不怕死,宁愿死也要打下去,和日寇一直打下去?在现在这个和平年代,我想这样的人不多,所以我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也可能是我缺乏那种气概。而杨靖宇将军无疑是这样的战士,不怕死,宁愿死也要一直打下去,要么胜利,要么战死;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的英雄无疑是凤毛麟角,在当时也能感召无数的国人,而现在,虽然没有战争,但杨靖宇将军这样的精神可以给有心的国人莫大的勇气与力量,这就是中国脊梁的力量,华夏民族得以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宝贵核心。
5.中华民族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1.片名不贴切,内容是杨靖宇最后八天,只能是步入死亡,改叫最后的辉煌还差不多。 2.片中有一些吃树叶吃棉絮的镜头当然是假的,但是冰天雪地光着膀子以及说话时哈出的气这可假不了。早年的电影不管剧情是否虚假,镜头是否粗糙,但敬业是肯定的, 3.片中没有丑化日本人,也没有美化杨靖宇,杨靖宇临死前拿着双枪一阵乱打,只见到一个鬼子倒下去,自身倒是多了几个窟窿,也是直挺挺的倒下去。 4.开头有一段,一个特派员让杨靖宇他们退到苏联去,但杨靖宇不肯,说如果退过去了,谁来打鬼子。几年后,抗日战争结束,国共双方在东北大打出手,杜聿明把林彪打的抱头鼠窜,毛泽东来信要死守南满,林彪不听,认为死守就是死路一条,率军退到北满及苏联境内,然后大练兵,几年后全面反攻,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国民党看到狗皮帽子撒腿就逃。这就是杨靖宇和林彪的区别,智将和勇将的区别,不过杨靖宇身上那种舍身取义的精神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 5.片中的大姑娘好美,可惜出场不久就被鬼子打死了。杨靖宇身边的战士牺牲的时候也让人动容。
终于找到这部电影了!
向杨靖宇将军致敬!向东北抗联的英烈们致敬!
抗联!
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永垂不朽!
杨靖宇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是我们的民族脊梁,很荣幸可以在将军牺牲的地方作为一名PLA军官工作!杨靖宇将军永垂不朽!
央六撞的,一边做手工一边听电影。
至今吉林省仍有靖宇县,嗯~纯爷们~,只是很怀疑电影中他最后就义时说的话的合理性,酸的不行,那时的人说话还那么文言文么,诧异。
看得下去的旧红片
抗日之信仰坚如磐石,富贵不可动摇,今日得以血溅山河,足矣。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上小学看的,致敬杨靖宇将军。
学校组织影院观看,我看了两遍,杨靖宇生命最后的八天。
优点是拍出了东北抗联的艰苦壮烈,演员演技也非常精湛,实地拍摄十分逼真,缺点上还是那个年代国营厂影像风格的弊病,还有日本人说中文,武戏拍的比较糙,加了太多慢镜头,总体瑕不掩瑜,最后一句,杨将军千古……
居然有傻子特别在意最后就义时说话的合理性,一部电影连点艺术加工都不能有了么,非得拍成大老粗骂人才行吗,病得不轻
居然有评论说剧中有设定一位日军军官叫“犬养”的是丑化敌人,请问他知道日本有一位著名的前首相叫犬养毅的吗.......真的是无知到一定境界,作评论前真的需要多读书。
小学看过的,记忆深刻。
每一段惨烈的历史都要被铭记!小时候就对这部电影印象深刻!英勇的东北抗联将士们永垂不朽!
94年国内电影制片厂的视听风格就是这样子,抗日英雄伟光正,日本军官脸谱化,是时代特色也是局限所在,但主创对于拍电影的态度总体算是认真,虽然难免顾此失彼细节失考。唉,我们欠杨靖宇将军一部配得上他声名的优秀电影,不老套不流俗,时至今日,更难了。
小时候看的很奇怪,为什么一个将军手下没兵了
故事有欠缺打磨的地方,但让我热泪盈眶的数次。
是否算得上“名导佳作”(颜学恕的野山成为单界金鸡奖获奖最多的作品),或可再议。但肯定属于那种被奇葩片名所累而严重影响传播的电影:杨靖宇英勇捐躯的战争故事怎么会起了一个改开十年成就展的名字?!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