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良家妇女1985

剧情片大陆1985

主演:张伟欣王佳艺丛珊章健马琳梁彦姬培杰周燕时芝祥刘万琪

导演:黄健中

剧照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1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2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3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4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5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6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13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14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15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16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17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18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19 良家妇女198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1:03

详细剧情

  解放前夕的黔北山区,世代流传着养童养媳的畸形婚姻习俗。十八岁的余杏仙(丛珊 饰)嫁给了易家寨六岁的小丈夫易少伟(王隹艺 饰)。他们平日里以姐弟相称,尽管少伟还三天两头尿床尿裤子,但他们在一起十分融洽。婆婆五娘(张伟欣 饰)是个命运坎坷而善良的女人,早早死了丈夫,拉扯着儿子相依为命,至今守寡。杏仙过门后,一家三口过得平平静静。农忙时,五娘的侄子开炳不时来帮工,与开炳的接触中,杏仙心生好感。不久山区解放了,开炳又来到易家,开炳和杏仙也越来越喜欢对方。一生受封建思想荼毒的三嫂(梁彦 饰)察觉此事,便挑唆年幼的少伟与杏仙闹别扭;并鼓动村里人上演“捉奸”的闹剧。平日里懦弱的杏仙挺身而出,当众宣布要与少伟离婚,与开炳结合......

长篇影评

1 ) 《良家妇女》映后对谈简要

1.故事很淡,不能去架故事,黄导读小说注重字里行间的感受,追求意境意蕴。

2.开头女性浮雕:黄导读小说时感受到一种与传统文化的共鸣,深远感,文化底蕴。

3.女主选角:丛珊老师符合黄导对片中女性一种“柔弱”的感觉,复杂的角色,外柔内刚。丛珊老师的感受:被片中所有女性对命运的承载所感动,三十多年来对女性的感受有了很大变化,女性的传统地位。

4.孩子的表演:孩子的场外导演是他父亲,每天给他讲戏。

5.“中国的文化状态松弛”这样的片子以前是不能拍的,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如今拍出好电影可以走向世界。

6.“中国第一部充满性意识的电影”。

7.疯女人和三嫂的不孕是小说没有的,求子洞等素材是受《西行漫记》启发。疯女人是隐喻、象征性的,黄导将其与故事进行间离(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8.整体摄影、美术风格独立,摄影师也是小花的摄影师,很善于捕捉人物心理感受,大量的特写镜头。

9.劳动节奏的美感:织布、舂米、拉犁。

10.音乐上埙的使用,《如意》用箫声,都有悲凉萧瑟之感,最后丛珊发疯那段音乐跟缓慢节奏突然的崩裂,冲击力强。

11.与《湘女潇潇》《香雪》这种散文诗化的影片相似,以女性为悲剧主角进行文化反思。第四代导演是成长中痛苦的,第五代在痛苦中成长。

12.第四代导演的人道主义关怀,六位女性都是善良的,农村民风古朴,人性的美在戏剧作品中产生冲突,高级的戏剧冲突。三嫂的塑造,男性文化的守护者,戏剧性的角色。

13.对炳哥的塑造小说更多更立体,黄导重视炳哥的犁地,“他不行就不拍他”。炳哥与孩子的对比,放大一个男人的形象。

14.《如意》《良家妇女》《贞女》的女性系列,偶然促成。

15.《良家妇女》对第一批观众是胡锦涛和一众贵州领导。

2 ) 我们的社会锐气哪去了

各种藩篱被冲破,各种探索被宽容,我们年轻的,蓬勃向上的锐气哪去了?!!是什么消磨了?当年DY病夫多指的是身体,我们被鸦片毒害了。而今我们身高增加了,身体强壮了,精神上一直在疲软,。。。。?世界这么大,虽然我深深的热爱脚下这片热土,但我也知道,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没有最美,只有更美和不断的刷新美的高度,古人的创造叹为观止,今人也必定有超越前人的业绩,后人也毕竟也必须超越今人,

3 ) “第五代导演是在痛苦中成长,我们是在成长中痛苦”——黄健中

太幸福了 头一次在电影资料馆看到导演还健在的电影 我以为自己一直是不太care首映礼和主创宣发这种事儿的。 但是和导演和主演一道,观赏一部他们三十多年前拍摄的电影,在你看完之后想唏嘘感慨什么的时候,发现他们就坐在自己眼前,和你一样以观众的视角,去回味自己的作品的时候,但你的疑惑感慨,被导演自己阐述出来的时候,真的有点儿起鸡皮疙瘩。 第四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却有不同,正如同黄导引用的张艺谋导演的那句评价“他们(第五代)是在痛苦中成长,我们是在成长中痛苦” 这句话我从前没听过,但是确实一语中的 我很喜欢《芳华》《陆犯焉识》《一秒钟》《归来》,乃至更早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这些片子让人沉默,让人悲愤,正如同感受到那种时代的荒谬个人命运在时代浪潮中中的雨打浮萍。在迷茫中痛苦,在痛苦中撕裂,在撕心裂肺的呐喊中成长。 但是《良家妇女》呢,时代的背景变迁似乎并未掀起波澜,不是让你与主角感同身受,而是好像是电影结束后的座谈会。比起电影,它更像是在戏剧,通过刻意塑造的间离感,让你平静的看待这一切,它不是在试图控诉这什么,它只是平静地展现,不是把冲突放大和抽离,也不是纪录片式地旁观,它是一种清醒的状态,更像是后日谈,他不是发问如何活下去,而是陈述怎么活着。

4 ) 良家妇女

1.根据小说改编,小说作者就是编剧李宽定。故事描写的黔北的风土人情,不过导演和编剧跑了一些地方,最后在黔西南的一处村子选定了拍摄地。 2.开头就是结婚,但调子灰暗,然后出现了小丈夫,整个故事一下子朝悲剧发展。整个村子都暗暗的,以及门前那条长长的石板路。婆婆其实也不大,但一脸老态。还有嫂子一句评论疯女人的台词:我结婚的时候丈夫比少伟还小两岁,她呀就是等不得。虽然婆婆和嫂子戏不多,但很明显这两个人和疯女人一样也是落后习俗下的悲剧。 3.中间的几次推拉镜头过于明显。另有一处婆婆给杏仙刮痧的镜头相当好,镜头从刮痧板开始,到刮背,再到耸动的肩头,再到埋住的面庞,最后是无声的泪水。如果前面加一段刮痧板在背脊上刮动的镜头以及刮痧痕的特写就更完美了,只是当时做不到。 4.配乐好,用上了埙这种乐器,古朴且悠长,而且也没滥用。 5.虽然整体色彩灰暗,但优美的风景(瀑布,溪流,草地)总是令人眼光一亮,最后的光明结局也不显得突兀

5 ) 媳妇姐姐

故事与谢飞的《湘女萧萧》相似。《良家妇女》画面灰暗,结局却明亮,《湘女萧萧》恰恰相反。
我喜欢这种故事。能让男人的恋母情结得到很大限度的满足。我简直想写一个小说,把自己放在三十年代的山区,十二岁的时候娶了一个十八岁的姑娘。名字叫《我的媳妇姐姐》。

短评

小时候看电影频道放的,特别记得结尾解放军来了跟女主说你可以和丈夫离婚,最后女主就去离婚了。那时候多好啊,解放军和党就是来解放妇女的。

9分钟前
  • So Magic
  • 还行

幾乎不見男人的正面描寫,唯一的男童也還不成為一名「男性」。電影裡的女人在封閉禮法下的狀態,要麼忍,要麼瘋,要麼心理扭曲。雖然這個環境的人情依然讓人留戀,但對女主來說唯一出路是離開此地,也就是潤了。

14分钟前
  • Echookaku
  • 还行

6.0 #资料馆 只有文本在当时内地年代下显得先锋,语气轻松温和的苍白、意象使用的直白和大量变焦特写叙事调度的低效方法,能看到很多前作后作影子却看不到他自己的东西,与同期喷涌的第四代和第五代相比自然会被无视了。

18分钟前
  • AIR
  • 还行

3.5。资料馆1厅修复版丛珊、黄健中映后。1.片头结尾从中国汉字书写的流变来表现中国女性地位的稳固和一成不变。2.脚踩鼓锤舂米是性行为的暗示,洞中舔舐求子犹如吞精口爆。3.疯女最后的赤裸沐浴是向自由张开怀抱。

22分钟前
  • 假迷影真胖叔
  • 还行

在资料馆和导演黄健中、主演丛珊一起看的电影。影片最大的冲突来源于童养媳的年龄差,合理性也必须依赖这年龄差。从孩子的偷窥视角观察媳妇的偷情,产生一种奇特的占有欲,像是孩子想私藏玩具一样的心理,可关系名义上是夫妻,这就造成反差。小孩亲吻大人、赤裸下身,从年龄上看没问题,从身份设定大有问题,很微妙。片名的良家妇女是要加引号的。有一些性元素的物化隐指,疯女人、年轻的婆婆、三嫂,都像是轮回的不幸女人命运,影子萦绕在身边。

2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步入正轨且处于高位的电影生态会呈现出可能非剧情本意的“竞优外溢”状态。例如黄健中的良家妇女。台词真正被提及“漂亮”一词的只有女四号疯子村姑。其扮演者姬培杰当然是个美女。可观众却不会认为她能把领衔主演丛珊和张伟欣比下去,甚至角设反位磕着瓜子算计别人的三嫂梁彦位列三甲也都实至名归!……此谓“竞优外溢”。它会对观众产生一种正向的心理暗示:别管本片主题喜或不喜,单看这帮演员的颜值气质和演技,就已是盛世之象啊!……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424824705/

2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人都没错,人都想要自由,人都有感情。夹杂在嘈杂人声里的「我要嫁给他,我要他陪我去乡政府打离婚」才格外响亮。(映后:这部戏80年代末在法国放映了六个月,他们的记者惊讶于中国电影的开放,现在想来……

32分钟前
  • La~jum~bo
  • 推荐

这片拍得挺高级的,第四代的诗化风格,导演拍的简直不是女性,而是历史,对于浮雕,石俑等意象的运用一下让电影宏大起来了。而且,可以说很多意象都具有性意味,部分是性压抑,部分则是生殖崇拜。非常的原始,我们现代人看到的好山好水,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其实可能意味着一种无法挣脱的束缚,也就是说人在那种环境下不可能一个人生存,女人则更是如此,需要依赖于宗族,于是我们看到。。。。这里边对于女主人公的压迫不是具象的婆婆等人,而是抽象的,外在的宗族钳制和内化的责任道德情感引发的纠结与愧疚。我觉得伟伟和女主人公的关系可以处理得更微妙一些,服从与照管(也可能是我的想象)

36分钟前
  • 一步之遥
  • 推荐

三星半。对比《湘女潇潇》的童养媳故事。八十年代出现的一批改编自小说、关于农村女性和压抑的主题,正好说明第四代和第五代电影风格的不同。1第四代在反思传统之下的伦理诉说,《良家妇女》中的杏仙、伟伟的大媳妇小丈夫的包办婚姻中,虽有传统文化的压抑,也有一丝人性之间的温情(亦母亦妻亦姐),着意刻画杏仙对于人伦道德、家庭关系、亲情的纠结。第五代《菊豆》等继承了同样主题,但电影语言更为激进,女性性压抑的仪式化展示,女性更像是符号化的代表,批判传统的不堪。《良家妇女》反映了人性中的矛盾,有它独特的意义。2女性主义作品,四个女性的命运隐约埋藏在雾气朦胧山路崎岖之中,婆婆五娘的隐忍悲剧-疯女人的反抗未遂-三嫂被压迫和主动施害-杏仙的反抗和痛苦,描绘了女性群像。几处隐喻:片头对妇女两字的解释,钟乳石、水、佛像与性

41分钟前
  • 小金鱼
  • 还行

没修复过,所以清晰度有点赶客。但是黔北的地物人貌风俗拍得都很有感。那个年代拍个电影,取景服化表演,至少全都扎实。一直喊着“姐姐”的少伟可爱,婆婆也挺善良。这样更显出苦,显出压迫是精神上的道德上的人心上的。人都是好人,却因为不能思辨不能挣脱,去迫害另一个人,甚至自己完全觉不出那是迫害。这是30年前。

44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解放前黔北山区的畸形婚俗——童养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A411v7wR

49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借反封建,和人性的幌子,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怪力乱神的性压抑电影之一。80年代黄健中电影主题,就是压抑,性压抑,个性压抑,民族压抑……

5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小女婿的情怀抒发起来真是接地气,恋母加乡土,驾轻就熟。

56分钟前
  • 高压电
  • 推荐

人的口味看来变化不大,十五六年前初看就一眼爱上了至今没变。很奇怪知道这片子的人不算多,评出的分数也很辱没这片,真让人遗憾。貌似当年这部片子在国内因种种原因被压住了,但在墙外开花拿了诸多国际奖项也算是个安慰。大爱此片,之后所谓的同类型湘女潇潇之类的片子跟这部比起来连个凤毛都算不上。

58分钟前
  • 淼大壮
  • 力荐

影片开始一段文字变迁折射女性地位的卑微就很巧思,文本除了批判童养媳这一传统的封建,还点出了女性所遭受的性压抑问题,片中女主的所谓“出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原始的性冲动。除了丛珊这个人物外,她的婆婆,疯女人,三嫂,实际上都是悲剧的命运个体,她们的存在勾连起了时刻都在面对不幸的女性群像。

1小时前
  • 超cute侠
  • 推荐

从甲骨文到繁体字,妇女的“婦”从来都是一个女人拿着扫帚的样子。而“女”则是女人跪着的样子。到这部电影,一声“姐姐”,曾经是童养媳旧习下从无到有的夫妻情谊,现在则是二胎政策下亲密又疏离的无奈亲情。女性命运的走向从来都跟这个世界和时代密不可分,而真正的“解放和自由”依旧任重而道远。但在不论左右的条条框框中,人与人最真实最真诚的关系却是最打动人的。最难过就在于,人物都没错,角色都可爱,却还是造就了一出又一出悲剧。电影的美学也很厉害,演员的表演更触人心。(但感觉炳哥渣化的可能性很大,不如小伟可靠。)

1小时前
  • 杨欢喜Metiche
  • 推荐

“青蔻蔻的茅茅草 趴在地上偷偷地笑 趴在地上悄悄地哭 变黄 变焦 就这样死了” 婆婆人是好人 但在童养媳这样的前提下 唉 终归比萧萧命好 和疯女人的两次半边脸对照 间离与穿插 离开的离开了 离不开的下水了 还有望着她离开 性意味 开头大大的红太阳 和婆婆的关系倒更值得细挖

1小时前
  • Sydney
  • 还行

弹幕上那些“出轨”“憋不住了”及各种对角色和女性扭曲侮辱的言辞比片中的封建思想更可怕!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现代人的脑袋里还残留着可怕的重男轻女的恶毒思想!

1小时前
  • 蜗牛壳
  • 推荐

跟[湘女潇潇](童养媳)和[黄土地](工作队-新政策)对读会比较有趣。欲望联系着的解放话语,与礼法-亲情-宗族混在在一起的压迫性力量,形成了女主角二难选择的两端,写得还是挺有力的。不过疯女人唱得歌实在太学院化了,小丈夫似乎有些太机灵了,三嫂的戏前半段基本空白后半段忽然变成了大反派,加之49年这么大的历史时刻也只不过是起到了情节推动作用,村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少(或许这个正是影片本意?)。不过影片的女性视点以及行动,以及女性角度对男人的欲望观看,都可以续到新中国女性电影的族谱里面去。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85年上映的国产电影,看完瞬时觉得有一个制度被误解了,那就是包办婚姻。在那个年代,包办婚姻几乎是国人婚姻的主流方式,大部分人虽然可能磕磕碰碰有情感问题,但都走完了这一生。现在,2.4亿单身狗谁来收养?用什么方式收养?社会稳定的核心基础是家庭,家庭稳定的核心基础是人,人的核心基础是情感。以此类推,婚姻占据了社会稳定的主要核心问题,而我们现在可能遇到的问题,未来还未出现但早已经铺垫好序曲了。包分配的包办婚姻让每一个人有了一个家庭,人和人不管怎样都能走完这一生;但是现在,你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事上司都想给你“包办婚姻”而却不得。为什么?你要自由,你要独立……三十大几的你恨不得要了全世界,可是生命很脆弱,每个人只有100年,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放弃么?妥协么?无能为力么?都不是,是纳什均衡的每一次抉择。

1小时前
  • 胡阿忧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