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哥和好友们一起骑着摩托穿越不同的城市,去当地的酒吧、纹身店等感受不同文化习俗。好友都是艺人。制作人称没人比弩哥更热爱摩托,整个行程会非常有趣。
《与魔鬼共骑》是我看李安电影里最无法 理解的,但直到我了解李安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后,我是有被吸引到的。 他以美国历史上南北战争中的战败方——南方人为切入点讲述,主要的人物还是在战争中比较尴尬的德国裔和黑奴,以多元化的角度描述战争带给人们的意义和思考。
他告诉我们战争爆发的两边人不是非黑即白的,就会有杰克这样的人,他实际上摇摆不定,左右不是,他本身还是善良不愿杀戮的,他还喜爱他后天居住的环境,他因为主人被北方人杀死,所以想和朋友为他报仇参加了南军,到后来其实是他朋友在主导着他,他也从男孩变成了男人,他自身还要融入那个杀人者的队伍,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而他本身是德国裔(支持北方的人),这个尴尬的身份。
又有本是应该站在北方人那边的黑奴丹尼尔,他为了曾是他主人的朋友加入了南方的军队,而且根据史实记载南军中不乏黑人,
所以真实的战争里的两边人并不是我们传统认识到的那样,一边跟另一边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然后正义且象征进步的那一方胜利了,可是谁又能看到那些在战争中挣扎的人呢,他们或许是为了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或许是为了仇恨,或许为了一个很好的朋友而"站错了边",本身他们参加战争跟理念却无任何关系。
李安对于这个战争的思考却是与别人不同的,他尊重史实,且又把自己的思考加入了影片里面,他认为即使是战争中的南方人,也有人对未来具有前瞻性,预见那个新世界正在到来,他在影片中安排了一个忧郁的南方父亲角色,就在他遭逢丧子的巨变中,道出新世界来临的讯息。
而战争中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在战争后来临的新世界才最有意义。
后来的结局是黑奴丹尼尔和德国裔杰克俩人都得到了各自的自由,他们相互叫彼此的名字,相互尊重着,我想战争的意义便是在战争中人们比较快速的改变吧。
(还有我莫名的喜欢影片中那个阴柔的喜欢割人家头皮的恶人,他真是绝了,又美又狠挺适合耽美题材的角色呢☺)
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剧情的细节,画面的细节都刻画的很好。双方交战之前的万籁俱寂,只有沙沙的树叶声;缴获的信件,是一位母亲对于生活琐事的交代,口吻平易的就像是全世界同款妈妈…一处处的细节都会让你泪目。 对于男主鲁德的身份,爸爸认为他是德国人,所以全力支持北方军,也想让儿子得到北方军的庇护,但是最后却死于北方军的枪下;男主一路跟随南方军,但是因为是德国人的身份,一直不被自己的南方军队友承认。所以战争当下,一点点小错误都会招来杀身之祸的情况下,复杂身份的人到底如何自处? 随着战争接近尾声,一切都路归路尘归尘,就像鲁德说的那样:没有对错,就是这样。 所以不要去夸大战争,它只会给所有的人带来痛苦,不管一开始的初衷是什么?当然它会让你更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 最后一幕,丹尼尔霍特,杰克鲁德,就此别过,互道一声珍重!
拍到这一部时,李安还是很倔强地文艺下去。如果说《冰风暴》还能投射到内心引起共情,那么《与魔鬼共骑》令我相当地抽离而昏昏欲睡。
李安自己曾说,他不理解为什么人们看不懂这个片子。对于我来说,一是脸盲,二是对美国历史的陌生,冗长的两个半小时,令我如坐针毡。
我试着去掉一些滤镜,试想,斯皮尔伯格要拍一部反映国共内战的大片:一个长工的儿子和隔壁地主家的儿子一块儿长大,地主被共产党专政了,于是他儿子加入了国民党,长工的儿子因为儿时的友情牵绊,也跟着加入了国民党。影片就是从这个长工的儿子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
是的,就是这么个故事。两个边缘人在战争中没有站位到“政治正确”的一方,为了友情、为了恩情,他们站到了对立面,而当友情和恩情都消逝后,他们也看到了战争的本质,不过是给烧杀抢虐披上了自以为正义的外衣。
当Jake放下枪让他的仇人走的时候,是战争终令他成长的高光时刻。然而他忘了,他第一次放下屠刀,牺牲的是他父亲的生命,他自己的觉醒并没有唤醒对手。那么这次再放虎归山,又会牺牲多少无辜,究竟是慈悲还是残忍?
连罗杰·埃伯特都说:“它并不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它是一场漫长的煎熬,除非你能发现它暗藏的玄机。”
李安总是扮演着解构主流叙事和美国神话的吐槽者角色。本片聚焦两个“站错队”的“南方人”,消解了南北战争题材固有的话语以及二元对立逻辑。本片资料可参看李安自述以及柯伟妮的分析。音乐和摄影都不错,剧作着实有些绕且有些冗,很多地方让人想起泰伦斯·马利克。CC148分钟加长版。李安计划达成。
It ain't right, it ain't wrong. It's just what it is. 罪恶的制度不除,善良白人施舍的自由仍然是黑人的枷锁。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不过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造出来忽悠followers 的东西罢了。后劲十足。李安说这是他最被低估的作品,深以为然。亦是他所有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喜欢,非常美。托比念信真是太陶醉了。内涵很丰富。严重被低估,力荐。(2009-06-12 艺术影院 “泡过水”的胶片)
李安在挑战美国内战的南北立场二元论,选择中间地带的人物试图通过小局部展现整个战争的风貌和内在,应该说还是很有想法的。电影偏于冗长的故事和缓慢的节奏确实体现李安的特点,但在这样一部电影里却无法做到更有效地吸引观众。其实人的内心才是真正的魔鬼,我们一直与它共骑。
all the beautiful boys……李安呀李安 真是不说您什么了
似乎没有值得称赞的,主题弱,故事一般,不过颇具大导风范。
最后黑奴向断背山骑去。
给李安的电影打分是最让我纠结的事情之一;李安老师非常非常地细腻,也非常非常地温吞水……
李安赴好莱坞有个很明显的劣势:不像吴宇森自带类型因子,可以无缝对接。他拍饮食男女,不拍喋血双雄。喋血可变脸,饮食怎么办?这也是直入类型之后,与魔鬼同行和绿巨人没成功的原因之一。后来李安学聪明了,用争议题材,审查尺度与前沿技术带起商业炒作……
看过一个采访,李安说南北战争可真的不是以往那些片子阐述的简单原因,仅仅是解放黑奴,他就拍了这个片子。看后你会发现,人家要问你这个片子讲啥的,你还真不能像我们小时候读课文,老师提问你中心思想那样,就把问题给回答了。世界本来就异常复杂,导演不过是抛砖引玉,你独立思考了,导演就成功了。
景色和人物情感是李安的风格 环境对人物的压迫贯穿始终,杰克放下枪的一刻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D+ / 呼之欲出(但始终出不来)的史诗气质。又或许李安细腻的情感刻画从来就不是史诗化的,又或许是拖沓的剧本和缺乏力道的表演让人完全无法投入。镜头调度还是很见功力。终于补完了安叔的长片,拖到最后几部才意识到他最大的优缺点都是对“人”的理解太深。这部几乎就是这个缺点的最大化。
文武双全的李安,看他的电影总让人感叹:悲悯心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拍的不差,大概是故事本身的问题吧,再加上南北战争我一向没那么感冒。我第一次感到托比有演技是在那部《兄弟》里,他第一次不再是乖乖仔的形象。P.S.小乔扮相好丑。
真想李安拍一部《冷山》出来看看啊。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内战(而不是以往的单方面讲述北方佬的模式)。那些不完全属于哪一边却被迫卷入战争的人,遭到忽视却绝不缺乏应该被讲述的故事,就像这部电影本身的遭遇一样。乍看人物纷繁无高潮,实则感情细腻,讲述一个青年的身心成长历程。战争中的人是没有选择且渺小的
李安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就是:不要打,人家怕,来啪啪。
很喜欢。只是托比马奎尔的气质细腻大于冷静,使得整个片子偏软。但问题不太大,李安拍战争本就不是那种硬核白左直男风。我个人理解此片用西方的语言讲了一个东方道理:父母子女是债,夫妻是缘,其他都是劫。另:李安拍兄弟情总有种暧昧基情,也可以算缘的一种吧……
妈妈,很抱歉从去年霜降起一直没能与你联系。别担心,我们都很好!希望爸爸的脚尽快康复起来,这是最大的心愿!每当夜晚临睡前,我和哥哥们躺在铺上望着繁星总是能回想起曾经美好的时光,想起你们、玛格丽特、那片肥沃的土壤、新建的教堂和那个一直喜欢我的女孩……往事如断指,一去不复返——您的儿子
也许是李安电影被关注最少的一部 却是一部被忽略的佳作 明写美国内战 暗写一个男孩的成长 画面已有后来《卧虎藏龙》《断臂山》的感觉 可能反类型是它票房失利的一个原因—--北军要解放黑人,但南方却有黑人因为个人原因要抵抗他的解放者,历史是这么复杂,但是之前没有好莱坞电影这么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