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30 20:05
详细剧情
雷蒙(贾维尔•巴尔登 Javier Bardem 饰)在一次跳海运动中出了意外,全身瘫痪。原本英俊壮健的他要在煎熬中度过余生。他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中过活了26年,已经无法领会到活着的意义。他一再申请安乐死,却无法获准。他请来律师朱莉娅(贝兰•鲁达 Belén Rueda 饰),这个女人在与雷蒙的相处中慢慢认同了他的观点,她不幸也身患绝症,二人更加惺惺相惜。朱莉娅承诺帮雷蒙出版诗集后,就和他一同赴死。
有一个少妇知道了雷蒙的经历,力劝他不要放弃生命,并深深爱上这个不幸的人。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把雷蒙从瘫痪的煎熬中重生过来。然而他还等着朱莉娅一起告别这个世界。
长篇影评
1 ) 在生与死之间叩问信仰
向来对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有着特殊的爱好。
数数看过的最佳外语片,除了四千金的情人让人略有失望之意,八部半让我睡着两次之外,还没有哪部最佳外语片让我觉得徒有虚名的。可以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我心目中份量最重的一个奖项。它不像奥斯卡最佳影片一样越来越商业,宣传比影片更重要,也不像法国人的金棕榈,在文艺片的艳春白雪里一路撒欢,丝毫不顾观众感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很好的结合了艺术和商业,让人思考的同时又不失观影的乐趣。
在观看《深海长眠》之前,我一直希望《放牛班春天》能够获奖,虽然它不是很有深度,却很让我感动。在得知《深海长眠》获奖之时,我心里还略有一丝不快。可是,周末我看完《深海长眠》之后,我原先的遗憾荡然无存,这部电影太应该获奖了,如果它没有获奖,那真是比老马还冤了。
深海长眠的剧情其实很简单,简单得没有任何国内电视电影中常见的波澜起伏,估计张导和陈导二名腕看后会深受打击。影片主人公雷蒙因意外高位截瘫,在床上躺了26年之后向政府申请安乐死,广受瞩目。雷蒙的选择有人支持、有人非议、有人想当然的要帮助他恢复生机,他却毅然决然的要求合法死亡,最后遭到政府拒绝,但是他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死与生,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主题,我一直以为这样的主题,会被处理的象那些我们早已习惯的欧洲文艺片一样郁闷而沉重,主人公一副哲学家的模样在床上深思,十分钟不说一句话,长镜头晃呀晃呀没完没了……因此,在看电影之前我喝了一杯咖啡防止自己睡着,还估算了时间安排了两个看完电影之后的工作,以免自己会了无生趣。
可是,不料,让我大呼意外的是,这居然是一部充满了幽默和诗意的电影,充满了豁达而善意的自我解嘲,即使是关于生死的思考,也是举重若轻。
选择好死、或者选择赖活,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人讨论的话题。有人说,一个人既然有勇气面对死亡,为什么没有勇气面对生活?有人说,一个人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实在太不负责,完全不顾家人朋友,毫无责任感;也有人说,人的生命不属于自己,属于上帝,所以人无权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电影里的雷蒙说,既然不能选择有尊严的活着,我就选择有尊严的死去。可是,对于雷蒙来说,活着不是权利、是义务,没有行动能力的他只能等待着,别人来许可他放弃生活的权利。这很残酷,可是这种残酷却披着道德和法律的外衣,让人无法驳斥。
我一直是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我一直认为人的尊严和权利大于法律与义务。生死,是个人的选择,是高出法律管辖范围的,就象法律不能规定你一定要爱上谁,或者一定不许爱上谁一样,一个人有选择生存的权利,也同样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对于思维清楚、有自主意志的寻死者,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皆应报以同情和尽量的理解,而不去做过多的道德评价。
每个人都是渴望美好生活的,电影里的雷蒙不止一次的,在梦里,在幻想里,飞出自己的窗户,飞越山谷,飞向海洋,抚摸心爱的女人。他对生活的热爱不亚于任何一个人,可是热爱生活不等于快乐,有时,越是热爱生活、越是敏感,身体的无能和自由的束缚就越让人痛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句话是一种讽刺。子非鱼,我们无法用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别人,感同身受,其实很难。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尽量的理解,尊重,尊重别人的选择。
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会给亲人带来痛苦,但是我们凭什么来要求一个人,一个认为自己生活毫无乐趣毫无尊严的人为了别人能够看到自己的欣慰而继续自己的痛苦,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身上,但也没有义务把比人的不伤心建立在自己身上。这很矛盾,也许选择死亡是有点自私,但是自私也是一个人的权利,我们不能剥夺别人最基础的关于生死的权利,包括使用法律和道德的幌子。对于雷蒙,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只是他个人的选择。就像他自己所说,这只是他的决定,不代表其他的高位截瘫病人,他不会替其他的高位截瘫病人做决断,同样的,也不要别人替他做决断。
和雷蒙相反的是朱丽亚,一个患了脑瘫的律师,她面对绝症也考虑过死亡,但是她的选择和雷蒙不同。雷蒙对于死亡是无所畏惧,他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他认定了死亡是自己的解脱,是唯一捍卫尊严的方式。而朱丽亚却是害怕死亡,她因为害怕死亡的步步逼近,而宁可选择主动死亡,她想逃避恐惧,逃避对死亡和未来的恐惧。相比雷蒙,她的逃避显得很不坚定,所以她最后还是选择了继续生活,虽然这种生活会变得面目全非。
我们无法判断,她的选择到底是勇气还是懦弱。选择面对越来越无知和无力的生活,是一种坚韧的勇气还是一种放任的逃避?我们不能对雷蒙的选择做评价和断定,同样,我们也不能对朱丽亚的选择做评价和断定。面对同样的悲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不管做如何的决定,我们都只能同情和接受。我们不能做评价,我们无权做评价。也许我们会说,如果是我,我会如何如何,可是真的轮到了我们,也许我们做出的选择是我们无法预测的。
生,还是死,这个问题,也许不会有正确的答案。站在生命的门前,轻轻叩问,倘若有一天面对选择的是我们,一切又将如何?假如人生是一场盛大的宴会,那么光彩过后,是不是人人都会有需要离场的时候呢?假如未到退场的时间,但属于我们的音乐突然卡断;或者正在翩翩起舞的我们,被命运挤到没有了灯光、没有希望的一面,那么,除了坚强、勇敢地继续之外,有没有人,能够冷静而面带微笑地选择退场?也许,生命舞台上的人从来不是会逃跑的人,只要有一点希望或可能我们都将奋力改变不幸与折磨。但是,假如属于某个人的那只舞曲已经停止,假如生命已经被扭曲,我希望微笑挥手离场的身影,仍能一如舞动时的身姿般潇洒、从容。
捍卫别人的权利,其实也是在捍卫自己的权利。给予别人掌声的同时,自己也将获得鼓励。不论以何种形式、哪种选择,面对生命的灿烂与自由,雷蒙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退场方式,不论从思维还是肉体上,雷蒙实现了对生命的爱与热沈。乐于生故安于死,愿世间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生命,每一刻生命。
所谓对自由的信仰,莫过于此:对自我、对生活、对生命,尊重并且负责任地面对,无有怯懦、逃避、张惶与零乱。身心俱健,能面对且能承担一切选择或者可能性。只有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自由意志,方才是真正可靠且可信的,纯粹的自由。
2 ) 用让他去死的方式爱他
一个人无法自杀的人成功自杀了,帮助他的人不是憎恨他,而是因为爱。有许多讨论死亡的影片,但这一部是最直接、最透彻、虽有建设性的之一,简直就是一片论死亡的论文。因为片中对白与玄思太多,主人公雷蒙又是一个只能躺在床上的高度瘫痪病人,所以显得不够动作和火爆,但是影片照样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自杀,在各种层面都是不被允许和鼓励的,通常自杀的人都被认为是脑子有毛病的人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的死是耻辱的。《深海长眠》无疑是自杀颂,非常完美地说明了“人活着是权利,而不是义务”这样一个几乎不被讨论的问题。
雷蒙不是不热爱生活,也不是不尊重生命,恰恰相反。缠绵病榻28年的他认为,“像我这样活着,是一种耻辱”,他希望肯以有尊严地活着,如果不可以,那么就要有尊严地死去。他需要有人帮助他去死,但是无法找到,没有人会做。如果爱雷蒙,就让他死去,这样的悖论使影片挑战着伦理和道德,当然,在法律上不被允许。
影片有一节,当时胡丽雅因为突然生病跌倒在地,而已经爱上他的雷蒙却无能为力,因为他不能动弹半步,他绝望地呼喊着胡丽雅的名字,这时,影片给了他的眼睛一个特写,那是一团火渐字熄灭。雷蒙是一位诗人,他不能忍受自己只是索取却从不付出,而且注定永远是这样。他每活一天,都在欠自己所爱的亲人的债务,尽管他们从未这样说过,这确实是一种煎熬。
影片虽然讨论死亡,却非常阳光,雷蒙迷人的微笑和风趣调侃驱散了主题中的阴郁。
死亡,如雷蒙所说,就像在水里游泳。当然,这是他的想象。不过,既然谁也没有见过死亡,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想象得那么恐怖呢。
据说这是根据一宗安乐死案件改编的。如果需要表决的话,我是赞成安乐死的。
3 ) 长眠在深海的究竟是什么?
记得蛮久以前我就一直想看这部片子,原因没什么特别,或是因为男主角贾维尔巴登,或是什么豆瓣五星电影排行榜,具体我记不清了。而作为一个不喜下载电影的影迷,这张盗版碟我留意许久都没有找到,于是也就一直搁着了。
这么搁着的时间里,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有次和她盘膝坐在旅馆的床上聊天,幽暗的灯光下一边抽烟,一边天南海北,忽然她就提到了这部《深海长眠》,还有里面的这句“生存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义务”,老实说来,单就这句话的表达我并不认同,但另一方面我并没有看过,只是就这句话谈了些想法,和她便有了一些争论,我们性子里都是直率的人,几句没到一块儿去,俩人关了灯,一扭头就背对着各自躺下了。
即便在互相沉默的时刻里,当时的我已然意识到同她争论的其实并不是一个观念问题,但依然无法遏制某种决定性的东西,加之各种各样的原因,那个女孩后来还是同我隔绝了。
但我不想否认,在她谈论《深海长眠》的时候,切切实实地有东西击中过我,也许是因为片子本身,也许只是我的确很喜欢她,whatever,在她离我而去之后,我还是难得下了这部片,在某个无眠的深夜静静看完了。
这大概算是影片与我的一点渊源,可能有些啰嗦,但也许它是更为本质的东西,很多时候诚然我在阅片,但更像是借由它们阅读自己,尤其在她离去之后的悲伤里,我更像是透过影片去触摸留存在记忆中的她罢。
大体说来,这部片子还不错。大抵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在某次意外中不幸导致头部以下高位截瘫,此后近20多年的时间里卧床不起,饮食起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亲人照顾。影片所展现的那个冲突,来自他试图安乐死,不过法律是立法禁止的。同时比较特殊的是,作出安乐死这个决定并不源于他的悲观厌世,恰恰相反,年轻时的他也曾周游世界,写下许多出色的诗篇,即便瘫痪,更多的时候他仍然让人感到温暖,谦和有礼,谈笑之间总是微笑,看起来他远比常人更加热爱生活。
这一点我并不感到奇怪,对生命的本真了悟从来是包含着看似极端的对立的,我也不喜用类似热爱生活是正能量、消极厌世就是负能量来评价这份体验,正负这类范畴是无法表达生命的内在关联的。如同安娜卡列尼娜在即将卧轨这个被认为“悲观”的刹那所体验到的竟是“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也许安娜是“悲伤”的,但重要的从来不止于此,而在于理解这份“悲伤”的真实性质。
同样的,这也是理解《深海长眠》主人公选择安乐死这个决定的关键,也即去体验“决定”本身所包含的所有情感。影片最打动我的也从来不是那些权利义务之说,而是主人公最后生活中那许许多多的悲欣交集。
譬如其中那段暧昧不明而充满矛盾的爱情,主人公是那样深爱为他无偿打安乐死官司的女律师,却一再地推开她。当他独自听着钟情的交响乐,思绪绵延出长年幽闭的房间,翻过山川,拂过青草,最后伫于一抹夕阳余晖的海滩,那里,四肢健全的他正轻柔地拥吻情人,他永远无法活动的手此时正体感着她双乳的温热;而现实地面对她满是怜爱的温柔眼神,他竟一时支支吾吾,语无伦次,说出了“你不要进入我的情感”之类伤害的话。话出口却已立即后悔,她失落的神情无疑也触痛了他,思绪迷乱的他此时竟渴求抽起一支戒了20多年的烟。
这样矛盾而动情的场景还有太多,深感惋惜的同时我却忍不住感叹,生命于他而言也许已经成为了界限的区分,自我界限之内的意味着绝对的自由,而一旦有人进入,无论是出于善意或恶意,都已然都构成一种侵入,甚至爱情、亲情都已不能化解。也正因坚执于这样一份“自由”,虽然悔恨,却还是最终放弃了自己深爱的人,家人的任何参与,无论激烈的、温情的,都像是一种徒劳。
大概这是一种坚强吧,不过我想,与其说这是他身为人的坚强,不如说是他作为人的“意识”的坚强,但人终究是不能和“意识”划等号的。于此相对的,我倒是想起了另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不可触碰》,同样是一个因意外而高位截瘫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也曾因此在一份看似只能柏拉图式的爱情面前犹豫过,甚至如主人公般拒绝任何他人的介入。但最终一个满是热情的小伙子,一顿不讲道理的瞎蒙胡搞竟然重又让他体验了身为人的乐趣,和这部电影倒是相映成趣。
当然,我始终无意评判《深海长眠》主人公安乐死的对与错,仿佛按照某个标准他就必须继续生存或死亡。生存当然不是一种义务,但生存是否仅仅意味着一份权利?在这句看似提纲挈领的影片总结之中,是否包含着某种巨大的遮蔽?我希望我们始终不要忘记影片中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什么,那绝对不是什么权利义务之争,而是那一个个鲜活人物的真实而混杂的生活处境。与其说这句“金句”的被铭记是原因,倒不如说是主人公真实生活打动我们之后的结果。
也正因此,以权利义务这样的东西来囊括整个故事的冲突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一种降格。这些东西严重妨碍了整部作品的存在视域,试问,我们去除掉这些“纯粹观念”的表达,这部电影是否就会不那么打动我们?不会的,那些矛盾与冲突依旧会有其不可代替的力量。更深地说来,也只有在人被理解为观念性存在的今天,这样的阐述才会引起如此多的共鸣,按克尔凯郭尔的说法,存在作为最为粘稠、致密的东西,难道如今已经干的只留下纯粹的“权利”了?
雷蒙最后还是如愿安乐死了,即便立法并没有通过,如果这让他感到幸福,我祝愿他在天国有所归属。但在我看来,立法是无法捍卫他真正的自由的,他的自由的实现来自我们更加深入地对“自由”的反思,而不是停留在生存“权利”这样通俗的说法上。
长眠在深海的决不仅仅是一个雷蒙,阳光之下,远有某种更为幽深湿漉的东西召唤着我们。
4 ) 亲爱的死神,你好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不爱思考严肃的问题,和许多对凝重的东西有着天生狂热的人不一样,对于人生的各种认真不苟的态度,总是会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所以我向往着过上一种无忧无虑的,轻飘飘的生活,天天不思进去,闲逛逛,谈谈恋爱什么的,当然,不用结婚的那种。直到后来开始写东西,才渐渐的开始学会了面对一些东西,学会了点举重若轻的方式。
我并非就是要当米兰昆德拉,把轻啊重的问题再重新说一遍,而是想说明,我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会不喜欢《深海长眠》这样的一部电影,因为虽然我已经能够认真的去思考了,但死却依然是平时少想到的一个问题,逃避也罢,厌恶也好,总之是关于生和死的关系,在我这里亦然是沉重的。但是既然选择了看这部电影,就无可逃避这个问题。
这部片子比想象中要闷很多,因为总有一个人在那里很努力的寻死,所以无论雷蒙的笑容再怎样谦和,风再怎么温柔,海再怎么蓝,观众也不可能看得太轻松。在此之前,我看到过一篇影评,说到雷蒙最后选择了安乐死,却一直努力鼓励身边的人乐观的活下去,始终面带微笑。文章虽然不长,但通篇下来,却是寥寥几笔的把主人公刻画成了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很像我们小时候看到常宣传的那一种,后来我就想,幸亏我看了这个电影,否则的话,我就会永远被这么扯淡的一篇文章给蒙蔽下去,许是写文章的人不知道一个一心向死的人为什么比那些死皮赖脸的想活下去的人还要微笑吧,于是就这样硬塞了个理由了事。要么就是说雷蒙是个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的人,人们想到了一种方法来帮助这些痛苦的人脱离苦海云云,这些文章虽然也不至于多么难看,但终究让我想起那句他人既地狱的话来。
他坚持要死坚持了三十年,这份执著足以折磨得他身边的人真的把他给弄死了。整个的过程都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因此他越想死,就越死不了,他的死成了社会问题,人们千方百计的让他活下去,很多人认为自己有责任有能力来帮助他,于是跑来和他谈活的意义,活的勇气以及活的责任,他总是静静的听着,然后微笑着说,请让我死。有时候他也会发脾气,但他拒绝他人对他的评价的抗议无济于事。于是所有人在一瞬间都成了哲学家,而雷蒙的存在的最大的意义,也变成了一个哲学的问题,至于他干嘛非死不可,好像反倒是不重要了。
其实他并不是不知道生命的美丽和珍贵的。不然他的眼中就不会再有那么美的阳光,风姿绰约的女人,他的笔下也不可能再有那么美的诗句了。事实正好相反,只有被疾病折磨的人,才更明白健康的生命的价值。也许正因为他比所有的人更明白这些,他才会毅然决然的渴望着死神的拥抱吧。
自杀的念头并不是个少见的事物,必须坦率承认的是,它或多或少的曾经划过我们生命的天空,只是最后将之付诸实现的人,要少得多而已。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无法解决,或者我们只是单纯的厌倦了生活,或者是现实的桎梏让你感到难以呼吸的时候。人有时候是会想到不顾一切的去冲破这层层的束缚,去寻找一种解脱的。而这种解脱,是一种终极的自由,超越一切之上,且它的决定权一直属于我们,是谁都夺不走的属于你自己的权利,有了这种自由,你才会觉得无论怎样,你都至少有一种方式逃离,那么,现世的苦难与窒息,也才显得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没什么了不起的,顶多就是一死”遇到绝境的人这样对自己说着,会开始努力再作为生而挣扎,因为他看到了这结局,但是雷蒙却不能这样对自己说,他的绝境无休无止,他不得不保持着谦卑的微笑活下去。
加缪说,真正严峻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可否自杀。而实际上对于生者来说,你最后有没有去自杀,那是一个结果,它一旦实施,就已经不再重要,而重要的是,你知道你随时可以自杀,无论怎样,你知道你还有一个最后的选择在那里,人大不了是一死的,也正因了这个结果,像我这样的任性的人,才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勇敢的活下去,才有可能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人。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人来说,给了他们活的勇气和活的兴趣的人,不是生命本身,而恰恰是死亡。
而雷蒙却是没有这样的选择的可能的,我一直在想,如果他的身体但凡还有一线希望能让他自由的选择生死,而不是依赖于别人,如果他知道他可以随时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他都有可能会选择生,而不是死。他微笑的时候,都是他坚定的认为自己可以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时候,而当夜幕来临,他感到自己被迫的这样无休止的等待下去的时候,才是他歇斯底里的时候。这样的人,如果你给他一次死的机会,他是一定会去死的,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再来。他和那些随时可以选择生死的人不同。
向死而生的人,有时候身上总带着异常美丽的光芒,就好像雷蒙,我看着他的微笑,会想起三毛,三毛的一生都是博爱的,热情洋溢的,她给朋友写信,从来都不怕用上最热烈的词语,现在想来,许是因为在她的心中,早已经不在乎了世人的猜疑。因为她心里明白,她可以选择。很多年前,我曾经为她的离去而百思不解,除了伤心以外,甚至感觉自己是受了欺骗,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对于有些人来说,正因为有了死亡,生,才可以如此尽情的灿烂。所以,每当我听到有人对雷蒙这样的人报以“有勇气死,就该有勇气活”之类的种种评价的时候,都只是心中淡淡,你以为你还有资格评价他怜悯他,但请记住,他做出的选择,是对你最大的藐视。
他站起身来,缓缓的走到走廊,然后开始跑向洒满阳光的窗,一跃而出,开始飞翔。天空很蓝,他飞过花园,飞过麦田,飞过小路,也飞过丘陵,丘陵的后面,是一片深深的海。
5 ) 不可能……
不可能是那样
半杯白开,一些细微粉末的
旋转——我一度看到的
对书的仔细切割
静静地几分钟,然后就一直下去
不可能比夜更黑
不可能就几分钟
沉思,拥抱,还有爱
一个熟睡的唇型和眼角
拥有幸福的人在梦中死去
月光悄悄爬上窗台
在风中轻轻合拢羽翼的声音
6 ) 朱丽叶为什么爽约?
全身瘫痪后,雷蒙用了26年来思考,要不要安乐死。最后他选择了,要自己决定生命的终点。
他的律师朱丽叶积极努力,申请安乐死,却始终无法获得法律许可。在与雷蒙的相处中,她爱上这个坚强的人,也慢慢认同了他的观点,于是承诺帮雷蒙出版诗集后,就和他一同赴死。
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朱丽叶也身患绝症,最后没有赴约。雷蒙在女粉丝的帮助下,独自远走、长眠不醒……
本来绝症应该让俩人更加惺惺相惜,但是朱丽叶为什么会爽约呢?
刚看这部电影时,以为是她胆怯了,被她的丈夫和家庭说服了。
可是最后她接到雷蒙的遗书时,已经不记得他是谁了——是不是说,她没有赴约,是因为她当时已经开始患上健忘症?
我宁愿朱丽叶是因为发病,以致当时根本无法行动,甚至遗忘了和爱人的承诺。
每个人对于生命的理解不同,我们不能强求一致。所以观众会痛惜生命的逝去,会怜悯被禁锢的生命,甚至能理解选择安乐死的无奈和执着。
法律是不是也能更有点同情心?
在这部片子里有不少欧洲电影的优点:演员的表演知性、从容、不温不火,情节的编织完整可信、细节饱满,摄影大量采用自然光,亲切平实。比如朱丽叶在拿到书的时候,看到切书机有条不紊而冷冰冰地运转,眼神由欣喜到凝重的转变。还有她在没人的时候把玩起一小盒氰化物,阳光从背面洒进来,镶起一道金边,好象是作为另一个角色在默默地注视这暗暗惊心的一幕……这就是欧洲电影的魅力吧:叙事之人也是有情之人,导演不是故作玄虚,而是保持对观众的尊重,以旁观者的姿态,饱含深情地把他感受到的一切记录下来。
本片还有几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年轻时的雷蒙和年老的非常像,是同一演员还是选角的原因呢?当时,年轻的雷蒙可是神采飞扬。而年老雷蒙连身体都萎缩了,这个是特技还是演员本身?
女配角单身母亲演得不错。从一相情愿地来帮忙,到逐渐爱上雷蒙,最终毅然放弃自己成见成全爱人,表演不夸张,感觉真实。那样一个各方面都不起眼的女人,爱上高位截瘫的男子,如果以这个为主线,故事就俗了;但作为副线、伏笔,却很好地串联起整部电影。此外,她既是工厂女工,又兼职播音员,这在中国难以想象。
当最后终于有机会亲吻爱人时,罗萨却选择只吻他的额头,这是意味什么?我以为是她终于同意了爱不止是占有,更是放手给他自由(尽管不一定真心理解雷蒙)。
优雅的朱丽叶越老越美丽。不知道演员是哪国人,但是我固执地认为是法国人。象凯瑟琳·德纳芙,时光在她们脸上总是比较柔情,岁月让她们衰老,反而增添了她们永恒的魅力。
那个怀孕生子的女人马诺拉自称是经纪人,但是电影介绍说是妹妹。似乎妹妹要合理些,她哭了好几次。
年轻的侄子,帅气逼人,可惜演技生硬~
雷蒙在白天忍着痛苦,表现得平静,半夜却嘶咬着床单哭喊。现实的残酷让人心酸。
雷蒙说:他微笑是因为意识到他必须要麻烦别人。这话真是真实得可怕!所以电影里凡是他微笑的时候,我都不能认为他是真的喜悦,除了他飞翔在大地和大海上……
虽然这部影片是断断续续看完的,但每次点击继续播放,总是很快地被带入到影片当中,沉浸在人物的内心情感之中,无法自拔。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觉得这部片子很闷,但于我而言,这种所谓的闷只不过是没有华丽的外壳罢了,可人物的内心戏和情感流动却可称得上波澜壮阔。就像无风时的大海一样,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再加上主演和几个配角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演技,可以让观者毫无违和感地代入其中,甚至跟随主角的视角,体验一次生与死的抉择。
除去情感上的白描表现,影片中还自然而然地设置了几对矛盾,不着痕迹却又随处可见。首先是宗教信仰和意志自由的矛盾。这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从古至今,每一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它。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实这个问题的倾向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宗教信仰是个人的自由,但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自己生命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成为宗教的俘虏,这是现在和未来的人们大概会一致反对的。男主和牧师之间的对话十分精彩,而这对矛盾在其中也体现的非常明显。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读读茨威格的《良知对抗暴力》,可能会对这个命题有更直观的认识。另外便是体制需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对于现代人,尤其是身处天朝的年轻人来说,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集体由个人组成,当集体的安全与个人的自由发生矛盾,该如何取舍?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当然,主角的设定使这个矛盾更加激化,也更加特殊化,但这样的问题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决定个人的三观,更决定一个社会采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后便是生与死的矛盾。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从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发问起始,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但这个问题之所以经典,正因为无论高低贵贱,每个人都要面临它。对于一个意欲自杀的人来说,基督教是将其列为不容宽恕的罪行的,但抛开宗教来谈,理性的态度应当是尊重的同时保留劝解的权利。毕竟生活本身是流动的,人的心绪也是不断变化的,一时想不开的事在将来回看可能付之一笑,今天过不了的坎在未来可能不值一提,生命毕竟是充满可能性的。但主角的设定将这对矛盾推向了极端,在这样的情况下,体面的死去能否成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最优选择呢?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至少这样的选择应当被人所尊重。正像主角所说的,他的选择并不代表任何与他有着相同情况的人,只代表他自己,没有什么应不应该,自己的生命理应由自己定义。再一个便是爱与被爱的矛盾,这一点可从两种异性之间的完全不同的情愫,亲人朋友与主角之间的情感互动,主角和精神伴侣的双向奔赴以及最后天真女人帮助主角实施计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此不必赘述。
除去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深邃的情感流动,影片的运镜和意象化表达也极其出色。两次长镜头从窗外出发,穿过田野、草地,直达海边,似乎随着主人公一起感受了一次由必然到自由的奇妙旅程。主角服药前的对白以及服药后的表情变化,以及几次坠入海中的镜头,都使得片子具有不能言说之意,大大增加了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深度。下一次,一定要完整的观看一次,我想,如果以后我的小孩爱看电影的话,我也会和她(他)再看一次。好的电影,不同时期看必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電影打正旗號探討安樂死的問題,但觀眾細看之下便會發現電影其實以「死亡」作為中心,從而展開有關「尊嚴」、「愛」、「自我」等討論。在充滿詩意意象的鏡頭和對白之下,電影表現近期電影重未展現的沉重。
〈情流心海〉的主人翁Ramon四肢癱瘓,等了二十八年才可以走上死亡的道路。電影依然保留了有關「安樂死」的傳統討論,如以「宗教」的角度切入,探討生命的權利和義務,又例如探討到家人和朋友的愛和負擔所造成的各種影響。
但《情流心海》不滿足於傳統討論,不講求簡單而且沒有意義的正反論證。首先從「死亡」的主體性探討「自我」與「他者的目光」的關係。家人的無私痛愛、兩位紅顏知己Julia及Rosa因Ramon而打開心窗,在他的身旁總存在著無限關心,但重要的是:這些關心總是以「絕對權威」的姿態降臨,以「拯救」為己任,他們總認為「愛」與「關懷」對受難者而言是正面的行為。因此Ramon的感受總是「他者的感受」,他的自我全是建基於別人的目光、期待和權威之上。所以當他對他者的照顧表現抗拒的時候,其實他的自我已經喪失。而「愛」的定義,在苦難和死亡、拒絕佈施的面前,於〈情流心海〉之中有了新鮮的表現:愛與毀滅並存,關鍵在於你我之間有著不可離補的距離。
Ramon多次強調讓他死才是真正愛他。「愛」可以在兩位女主角之中表現出來。Rosa的愛以「提供」(supply)的形式收回(demand),當她失意的時候,總以同情和佈施來反證自己的幸運,因此愛的付出得以折回。可是Ramon逐漸改變了她,最後她知道自己對Ramon的愛不是真正的愛,電影末段吻額(而不作接吻)的鏡頭,正表現了Rosa的醒覺。
Julia與Ramon同病相憐,Julia由隨意翻閱Ramon的感情而使Ramon反感,逐漸他們吸食同一支煙,意味著他們的心聲互通,真正彼此了解對方的心情;以至到最後Julia背叛與Ramon結下的承諾,不敢正向死亡。當中的心理刻劃相當出色。後來Julia的失憶意味著身體的存留並沒有任何意義,尤其當靈魂早已不在的時候。
電影對白和鏡頭具有相當的表現力,如「飛往海洋」的俯瞰視角,配合如浪潮般的音樂;又例如Ramon離開老家,沿路看到戀愛中的青年、十字架、動物交配、小孩、老人,表現生命中不同階段的美好;最後風力發電的扇褶,以局部走向全景,表現了生命的驚喜和神秘,充滿動感和涵意。又例如Ramon的父親說最傷感的是「孩子『選擇』死亡」,一句語重心長的對白蓋過所有愛、報施與權利的爭辯。
海,是生命之源,同時表現生命的廣闊和包容。那是一種帶神秘色彩,沒法命名、只能以想像感受的自然力,而這種力量卻只存在於孤獨的個體之中。所以電影的英文名字是「The Sea inside」;而〈情流心海〉的高度也在於此。
原載
http://www.hkfca.org/review_article.php?searchfield=filmname&filmindex=1&reviewindex=2
主题沉重 过程沉闷
生和死的命题
那个纵身一跃、拥抱群山大海的长镜头,久久挥之不去……如果不能有尊严地活着,那我宁愿选择有尊严地死去!“大海深处,大海深处,在失重的尽头,梦想在那里成为现实。两个意愿合而为一,让一个愿望得以实现。你看,我看,像回声阵阵,默默无语,越来越深,越来越深,穿过血与肉而超越一切。但我一直醒
那个主观视点的飞翔长镜头不错
去除了生命的自由诚然不是自由,没有自由的生命也不是生命。生命是权利而不是义务。
为什么还要我如此艰难地活着。
为什么我的生命里没有欢乐?为什么我会想死亡?
拖了很久断断续续的看的。恕我无法欣赏,还是不能忍受巴登那张长苦、隐忍而又蛋疼的脸。。。
我在夢中飛翔,飛過那巍峨的山梁,飛過那葱鬱的林莽,飛過那浩瀚的海洋,直達迷幻著夢的天堂;但是,我醒來,癱臥在渾濁了千年的病床,無助和卑怯張牙舞爪地猖狂,憐憫肆無忌憚地在耳畔迴響。或許,讓我離開,這悲哀的世界上,已沒有留戀駐留的地方,畢竟,我嚮往那逍遙無羈的自由場,那裡,鮮花蕩漾。
看完的第一个感觉是正剧向的me before you.人物之间的交织日常却不乏诗意,贾维尔的表演如同一支悲伤的定海神针。我和安利这部电影的人聊起自尊与自由,有点难接的时候对方忽然说:所以爱情也拯救不了生活。嗯,好在大部分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值得被拯救。配乐其实是值得再加半颗星的,那些交响乐与风笛声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生命之痛楚在于没有自由,而没有自由的生命无异于死亡。敬畏生命,尊重死亡的权利。8.2
人应该有自杀的合法权利
“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失去自由的生命是否就没有继续的必要了呢?这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而其实不切身体会谁也无法妄下定论。贾维尔巴登化妆得都要认不出啦,演得也真是好…那个长镜头印象深刻
几次差点睡过去,而且很长时间内想到那个航拍的俯视长镜头就犯困。
尊重死亡才能更好的尊重生命。贾维尔巴登很出色的演绎
生命是权利还是义务?很好的议题!
生命的尊严。你会知道,西班牙不只有阿尔莫多瓦。
1.人的生存究竟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义务?如果仅仅只是说是一种权利,是否太过于自私?毕竟人生于世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联结;2.当一个人活着却在无形成中造成了困住亲人和爱人的监牢,他是否还应该活着?3.只有处于相同境遇的两个人才能够感同身受,才能够彼此进入彼此的内容;4.真爱或许自私但也包容。
一个人的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