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绵软乏力,愧言“史诗”:《白银帝国》
“你好样的,你等着!”最后两分钟的《白银帝国》,我基本上都是在按手机键中度过的,只是偶尔抬头瞅一下大银幕——反正这片子的影像就那样,光听声音也不会损失任何信息。
按手机干什么?实况记录下那数年难得一遇的经典台词啊!太多了,我怕出影院会忘掉。兹列举几条:
“告诉我父亲,要我珍重自己,就不要想把我变作他。”(这是成年男人说的话么?这是在撒娇!)
“小门小户的欢乐进了我们的家门”(拜托你是在做生意,不是过家家好不好?)
“当真的风险来临时,我们才定义自己”,(这位老爷爷多半是定居花旗国有些年头了,忘了家乡话怎么说。)
“生命是奇异的,我们祈求他不要试探我们”(这段来自那个版本的《圣经》?)
“真诚对待你们的良心,你们会获得安宁。”(你忘了说“阿门”。)
当然,最让我迫不及待与朋友们分享的,还是下面这一句:
“你小时候有一颗柔软的心,保持这颗心,你就还是你。我就算烧成灰,也会黏在你身上……”
各位想起什么来了?是不是李慕白的“就算我死了,我的魂魄也会绕你七天七夜……”?鬼啊!
还有更多得多的雷人台词,特别是那位文艺老年的旁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整理一下,弄个合集。
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文艺腔呢?因为这片子的底子,其实就是一个台湾的民国戏。
香港和台湾都喜欢拍民国戏,不过拍法完全不同。香港人走的是贩夫走卒的草根路子,台湾人走的是庭院深深的士大夫路子,这大概跟两地从民国那里继承的下来的遗产不同有关——高官跑路去台湾,富商跑路去香港。台湾的民国戏,本质上是那种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张口闭口忠孝节义的调调,跟大陆的高调文艺作品其实更为接近,只是好言风花雪月,看起来似乎多了一点人性而已。这部《白银帝国》虽说是国际制作,不过台湾班底显然是主导地位。所以出现这种绵软的风格一点都不奇怪。
有影评人说这片子是“第五代重现银幕”,这话严重不靠谱。无论从资金来源、幕后班底、影像风格还是故事情怀而言,显然都是海外华人的寻根梦,跟第五代半点关系都没有,总不好说大家都拍了山西大院,所以就都是一伙人吧?
片子以老人的旁白开始,“寻根”的意图昭然若揭,我完全可以想象台湾的观众在电影院里是什么反应:老年人泪眼婆娑,年轻人兴味盎然,因为那是跟他们切身相关,却一直缺乏了解的另一个神秘时空。绝好的切入点,无可非议。
开头十分钟的简介也还中规中矩,没什么包袱,但是关于社会状况和票号民俗的展示有模有样,搞得我在那一霎那真的相信了预告片里的话,这是关于“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一个帝国的成败”的故事。
可惜后面的故事,只能用一句峰回路转来形容。在票号危机当头,三少爷男儿当自强的戏剧性时刻,影片居然把将近一个小时的篇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跟二娘之间的私情!情节上的功能,只是最后留下一句“柔软的心”,好成全他最后的“仁义”。搞了半天,原来这部电影是个言情片啊!只是,只是,这种少爷私通二娘的台剧“镇剧之宝”,放到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面,好象短了点,怎么也得来个二三十集的一哭二闹三上吊才过瘾吧?真是委屈导演了。
说实话,看到杜二娘死而复生再远渡重洋,我已经完全傻掉了——讲晋商的戏,就该多放蒜瓣和老醋,你放这么多芥末干什么?催泪啊?只剩半小时了,我看你怎么收场。
姚导这时福至心灵,终于想起了我们其实要拍的是“一个帝国的成败”。于是一抹小眼泪儿,用剩下的篇幅七拼八凑,又是“十年后”,又是“不知所终”,草上飞似地讲完了所有的风云变幻。银幕下的我,最后半小时嘴肯定是大张着的,看着姚导用非凡的“叙事功力”给我们讲完了一个男人如何发现“仁义”的故事,然后极富教育意义地圆满落幕了!
票号是怎么经营的?少爷“仁义”的生意方针是如何跟“制道有三,威名利”的传统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少爷是怎么跟戴掌柜成为默契的拍档的?邱掌柜是怎么从知恩图报变成忘恩负义的?风雨飘摇的乱世,票号是如何苦苦支撑的?这些细节,是一部号称“史诗”的电影最该着力铺陈的,可是在《白银帝国》中居然完全就成了背景,跟“德法联军打过来了”和“国民政府成立了”一样,完全沦为不重要的配料。社会的变迁,民心的向背,这些大的格局一概欠奉,如何能令人满意?
这是说大处,小到角色的性格,张铁林的表演依然还是一个皇阿玛再世,外部动作大于内心情绪传达。郭富城的表演中规中矩,可惜剧本给他安排的情节柔肠过多,“面带杀气”只是说说而已,仿佛领袖流水居国库收入一成的大票号,只需要谈谈情跳跳舞就可以轻松搞定。我不知道少奶奶是怎么长大的,我只知道,一个票号的老板,绝对不应该是这样长大的。相比较起来,倒是金世杰扮演的天津掌柜和戴掌柜,演绎得较为出色。
其实在风云年代讲乱世情,也是大片的一个路子。不过这片子感情归感情,乱世归乱世,两块是脱节的,从编剧上来说就有些不经济了,结果是“爱情”和“乱世”争夺篇幅,而非互相成全,造成两边都没刻画好。
全片的视听风格同样绵软。没完没了的叠化看得人心烦,几乎没有什么让人看了精神一振的剪辑。音乐抒情过多,气势不足。摄影乏善可陈,中规中矩而已。美工是最值得肯定的一个环节,应该说是近来银幕上少见的将质感与美感结合的范例。全片的“史诗”风格还能有一点影子,都是美工在坚守底线。
看完全片,我心生感慨。《白银帝国》真的辜负了“白银”和“帝国”这两个绝好的题材。无论是晋商的方略,还是帝国的风云,都足可以撑起一部气魄宏伟的大制作。最后沦落成一部“风云其外,红豆其中”的痴男怨女剧,实在让人扼腕惋惜。
批评了那么多,我心目中的《白银帝国》应该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他的格局应该是这样的:在至少长达500年的时间里,中华帝国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于帝国使用银本位制度,所有想要得到帝国奢侈品的国家,都必须想方设法搞到白银。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从此,西欧的几个小国才获得了搭上世界经济列车的车票,从此美洲的白银经过欧洲的吞吐,大量涌入中国,然而这种涌入似乎永无止境,因为中国根本不需进口什么物资。于是在商人和海盗的口中,东方有着一个“白银的深渊”,世界上所有的白银都被吞噬其中。要赚回这些硬通货,唯一的办法是贩卖鸦片……
读过《白银资本》的人都会知道,《白银帝国》这个名字本来可以把晋商题材拍成一部多么伟大的电影。
2 ) 人,当何以自处?
现在的人有谁还喜欢琼瑶的爱情故事,现实生活里到底存不存在所谓“仁义”的这回事?我看很多人都会对2者持着嗤之以鼻的态度。在电影散场后,好多观众都说“太拖沓了”,“爱情故事莫名其妙”,但是本-----真善美-----小姐却坚决的爱这部片子,坚决的认为这是本年度最佳国产影片。
人都是缺什么就要什么,想什么。尔等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或者是猥琐男晚上一个人孤枕难眠,当然对“仁义”嗤之以鼻,有什么比吃饭重要,有什么比我吃饱了重要,有什么比钱重要,猥琐男呢,有什么比女人重要,最好是来一个可以抱一辈子的女人,遭够了一个人的罪,怕死了一个人睡冷被窝,要是能锁定一个女人虽然沉闷一点但是可以解除这种恐惧感---------但是我要指着你的鼻子骂你,没出息,没理想,觉悟太低。
人活着,当他有饭吃饱,有女人在那里等着他随时去睡,他就开始不满足于只是吃饱和有女人睡了。他开始想我要活的高尚有意义,我要有一个爱人,成就轰轰烈烈的爱情。我觉得这很美好。这的确很有层次的。
当一个人只是追求吃饱饭,有一个女人睡到老,我就为他可悲。他的人生被简单化庸俗化了。虽然我们都是俗人,都有低级的需要,很真实的需要,真实的天经地义,但是,这种合理化低级需要于其人却有一个极大危害,让他的生活缺少了种种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限的,但是他想不到啊,能满足那低级的需要他已经死也瞑目了。
本真善美小姐请问:生命不是很可贵的吗?活着不折腾难道不是浪费生命,浪费生命难道不是极大的犯罪?
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的想法。说我不切实际说我装逼。装逼是有好处的。当别人说爱情是奢侈品而望洋兴叹的时候,我会去追求。追求不一定得到。但是追求的路上会收获很多。因为追求代表着不停歇的脚步,不断付出不断提升不断自我膨胀发挥最大的自我潜能。嗬,这样不停歇下去我能走到哪里,谁知道呢?说不定到最后会叫人大吃一惊。
这个世界上可能不存在电影里那种被视为活着的源动力的爱情,也不存在那种高尚的“仁义”,但是,却不应因此就舍弃了对爱情或是仁义的追求。所以解构一切的后现代,我不知道在不看好这部片子的人心目中还有没有沉甸甸的东西,如果都被抛下了,我想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谁都希望命运是平顺的,不要叫它试探我们”,但是,它就是这样来了,接受挑战吧,往往这个时候才会发现真正的自己。
3 ) 你毁了我
■ 一句话点评:它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白银帝国》有着一眼可见的厚实质感,布景、服装、道具那是一丝不苟。姚树华在这上面烧了很多钱,有些段落在剪辑时由于觉得不好就给放弃,而在拍摄时,一条下来几十上百万就没了。当然这也会产生另一种相反的效果,有些段落因为花了太多钱,实在不知道放哪只好采用了折中主义。
姚树华这名刚进圈的女导演,一点都没有新手怕生的感觉,反而是大手大脚,用她在舞台剧上的经验,极尽奢华能事,羡煞了太多有志于拍摄商业电影的年轻人。然而这并不是《白银帝国》拖了如此之久的缘故,这部以百年前中国金融业为题的电影仿佛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期盼中的电影节、好档期都没赶上,一直在做后期调整,那股不可一世的笑傲气早就不见了影子。要知道,幕后大人物郭台铭早放弃了他的台湾电影宣言,娶了老婆生了个儿女。难产的《白银帝国》能在这个时候露面,倒也是可喜可贺。
在上海电影节时《白银帝国》一票难求,看过影片的一位朋友一针见血地说,《白银帝国》是一部可以从3分打到97分的电影,取决于你怎么对待。我们都没必要装大尾巴狼,把电影贬低得一无是处,但即便是抱有一颗宽容的心,《白银帝国》有很多缺陷硬伤依然是个不争事实。
故事上,《白银帝国》没有商战与阴谋,没有任何真正惊心动魄的东西,说白了它就是讲经商要仁义的儒家大道理,回到今天来看,类似说教本身就显得尤为可笑。有人要惊呼了,沙漠战狼那段不是很激烈么。那就回到“狼的问题”,《白银帝国》为了这段狼搭肩,康老三和邱掌柜合力奋战,终于把一群饿狼给赶跑了,保存了性命。中间用了电脑特效,狼的毛色有光泽,目露凶光。看上去确实有几分寒意,不料却破坏了电影苦心经营的旧时氛围。没有苍凉萧瑟,反而像在开演一部动作片。那这段到底是做什么的?如果看完全片,你会发现狼的一段完全是在炫技,而且没用到点上。有说这是为了说明康老三的成熟,拜托,后面还有一次勒马扬蹄的剪影。有说这是为了证明康老三和邱掌柜结成了统一战线,恰恰相反邱掌柜在后面票号有难时反咬了天成元一口,关键的狼一段就变得浮浅可笑,你不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野心家邱掌柜潜伏得很深,可《白银帝国》在他个人命运的起起落落间,忘了交代这个人物的具体走向(问题人物还包括女老外蓝师母),耗费这么多篇幅反倒不如前面出场没几分钟的刘掌柜。
回说真正的主角,我对康老三的临危受命还有情感转变都不反感,《白银帝国》的遗憾是把他的成长当成了自我觉醒,一趟追随祖上足迹之旅下来,那个女子也很配合,一个人安静地走开。至于看多了张铁林的吹胡子瞪眼,用来演一个刻板威严的康老爷子倒也没啥问题。影片没有真正围绕这个乱伦三角恋做文章,它似乎没有底气把情感讲好,所以爱情也没有真正左右人物命运。《白银帝国》没有高潮,如果你觉得康老三开完窖、对着家训字幅一阵自痛无语问苍天是高潮话,那《白银帝国》实在是正面无比的高大全。
《白银帝国》有大气的开头,就像第五代导演作品一样,发出了人与天的对比感慨。一介凡夫和一个帝国都无力抗拒时代的命运,这时候你会以为它是个文艺片。中间搞排场、铺奇情,有摆架势也涉及了伦理,你又会觉得这是个商业元素十足的家庭片。老爹给儿子讲知人善用和厚黑学,这是个商战片。不料风云变幻,它应该是个历史片。再有狼搭肩和大劫镖,它分明是个动作片。直到康老五的画外音一出,你才发现它原来是个充满深意的传记片,我对四不像的东西素无恶意,姚树华在音乐选择上就暴露了她的用意,苏聪、林海等人分别负责不同段落的主题音乐,结果电影也拍成了风格不搭、胡乱混杂的一部戏。它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讲。至于仁义二字,中国观众不像是个喜欢听取劝告的群体,更何况这个道理还讲得不深。他们只求看个爽、打得开心,因此《白银帝国》的大片命运可想而知。【河青】
4 ) 老大爷您死得好惨哪。。
忍不住先看了豆瓣的影评。。
确实还满对的,支离破碎。。打着晋商的外衣不知所云。。。
具体就不说鸟,反正进电影院看这出戏,主要也是为鸟听听郭富城同志滴普通话跟我比谁更烂。。。
很多时候进电影院真不需要什么特别原因阿。。譬如那出建国大爷,我也是一定要进去看滴。。。
与全场人民同呼吸共欢乐一起挖掘那些死跑龙套的明星脸是多么有意义滴事阿。。。
好吧其实里面有个场景还是深深触动我滴小心扉滴。。。
话说戏里有两砣当家,一个姓邱一个姓戴。。。(我靠的咧。。。。)
姓戴的比较聪明姓邱的内心邪恶。。。(果然的阿。。。)
无论是邱戴or戴邱都不重要。。
重要滴是。。里面有一砣白胡子老大爷。。非常帅,非常型。。。
坏人来滴时候,他扛刀下马极度爷们滴说,让开,我来
还没等我们滴眼睛变成心形。。。一声枪响。。。白胡子老大爷倒在血泊中。。。
原来是那个坏人!姓邱滴坏人!他做了反骨仔,一枪干掉鸟人民滴好公仆、群众滴老大爷!
我真悲愤。。。
5 ) 姚树华的纸上谈兵
抛却了华美的布景、考究的道具、晋商的外衣,《白银帝国》还剩下什么呢?是清末民初几十年的飘摇岁月,是一个家族富户两代人的薪火相传,还是庭院深深的高墙下乱伦而错位的情欲纠葛?姚树华把这一切铺陈开来,实际上是榨干了剧情里的水分,令之成为一串干巴巴的咸鱼,告别了那种鲜活灵动的可能。《白银帝国》亦算不上史诗的气质,温吞的叙事效果早已埋葬了它骨子里的中正大气,纵然还有奚仲文、董玮、潘耀明、廖庆松等人保底,姚树华的缺憾最后还是让影片成为一个纸上谈兵的失败案例。
打造一部晋商史诗其实很难,姚树华把点定的很高,运起手来就显得凌乱和茫然,镜头转过清末银号的富华大宅,四排长的离谱的算盘落座,伴着各个掌柜拖到冗长的应答声,就是电影的开篇吗?那些民生风俗和大宅琐事仿佛是一个个的散点,让影片在十几分钟里迟迟入不了戏,就是一部大片该有的气质吗?流水账似的画外音交待出大老爷的四个儿子,然后是大爷遁入空门、四爷沦落疯癫、二爷为救兄弟落马撞石终生无法起立,天成号的大局如此般的落在老三的身上,就是一种非常巧合化的设定,这种安排的背后是其实剧本的苍白和编导的无能为力。
旅美的经历让姚树华多出一副东西合璧的热心肠,郝蕾被设定成为一个留学归国的家庭英语教师,她非常东方化的圆髻反而削弱了这种印象。以东西方文化的矛头来突破封建礼教并不是稀奇的手腕,可是姚树华的这个用意又是什么呢?间或出现的英文对白、教会的修女或者神父并没有在剧情上帮下什么忙,而“切除卵巢”是不是又比“切除子宫”更安全而容易些呢?郭富城与郝蕾的一场情欲戏,相伴而来的西洋歌剧就有些大煞风景,是割舍不下,还是造作有加?一个古老而朴实的东方传奇原本不需要那些西洋化的符号来记账,与她的偶像李安相比,如此表面化的横贯东西亦是最浅薄的方式。
电影里的晋商题材慢慢的泛白,姚树华把着眼点给了那家大宅门里的不伦之恋,而非庭市商道上的恢弘争斗,电影不合逻辑之处如散沙四溢,女子嫁于情人之父是《哈姆雷特》开始流转的情节剧,姚树华的改编只是让这个段子变得更加萎靡与荒唐。郝蕾受父亲欺骗嫁入大宅门并屈从老爷,戴上了“母亲”的帽子,为何又在多年后拒绝丈夫的霸王硬上弓?又为何在受丈夫逼迫后选择“自宫”来逃避?如果说这些只因为跟旧情人三爷打了个照面,便很没有说服力,随后她与张铁林扮演的老爷联合做戏而解脱,意味着张铁林拉下自己的老脸体恤子嗣,而这个儿子竟是他最不喜欢的一个。
姚树华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把郝蕾送上去美利坚的客船,早已超越了我们的容忍极限,待镜头重新转会天成元的银号,竟然发现是“十年后”的字眼把过去现在硬生生的劈开,张铁林早已经白发苍苍威严不再,郭富城则是依旧迷途不知所想。这个剧本里郭富城挑不起大梁,因为那个锲入点让这个角色很难演,平靥的调子一起而难收,也决定了郭富城这个娱乐明星不具备成为艺术家的可能。片中他收服邱掌柜、戴掌柜都有些蜻蜓点水的味道,所施之恩威像极了敷衍了事,欠他一命的邱掌柜何以会反叛?功高盖主的戴掌柜又为何会死心塌地?这是三爷本人慧眼,还是根本算二人本性使然呢?
讲好一个故事竟然这么的难,是编剧的无能,还是导演的无为呢?《白银帝国》披着晋商的华丽外衣,还是免不了拖沓至极、软绵乏力,早早丢掉了一个大片应有的气魄。电影末尾三爷和戴掌柜广开小户、舍银而救民,电影的概念早已消逝而去,徒留一个郭台铭认祖归宗为商立传的匾额。我不晓得那位台湾首富是否认可这一部《白银帝国》,因为导演终究是生分,她的眼高手低让这部电影成为了赵括式的谈兵,更何况谈兵的那张白纸,竟然是耗费了郭老板千万美元的私藏。
6 ) 超级不推荐的白银帝国
昨天和有人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完有一种想骂娘的冲动!!居然还敢称史诗!!!!
电影用了大约半部时长的胶片来讲晋商家里面三少爷和继母之间的暧昧关系,随着三个儿子的相继出事,剩下唯一的老三只能来继承家业,就在我睁大眼睛要看老三大干一场,振兴家族事业时,老三来了一句,要去过自己的生活!我CAO!!! 后来剧情又胡乱插进了几段,老三最终还是走上了继承家业的道路,还没看多久,导演给观众来了个传说的蒙太奇手法,画面一切,字幕一打,来到了十年后!!!十年后就十年后吧,好歹来点硬货啊,还是在讲些细枝末节的内容,最后影片就这么结束了。。。。
这就是宣传的什么TMD史诗巨 著!
3.5星。富二代的爱恨情仇。
如果说《无极》是手法跟不上想法,那这片就是想法跟不上手法。郭台铭钱都砸布景上了。根基不稳,编剧有疡~ 这种路子还是别走了,多在故事上下功夫~ 哪个大导演给带个好头儿吧~ 求求你们了~
这个是给外国人看的中国片,其实还可以。
画面不错,含蓄的地方处理得很好,跟原著比有些细节交代不够,胜在情节完整,输在层次降低,三星半
这片子的原声真特么好听
三星半。台词太过舞台化是一大问题,线索比较乱,没有重点,主要人物的刻画也不够。但是剪辑的节奏非常好。
3.5星。布景不错,几乎能还原山西平遥古朴浑厚的美。白花花的银子看得很爽。不过男主这样用自家几代积累下来的财富给朝廷填坑很奇怪,另外邱掌柜最后是为啥突然倒戈也很莫名其妙。话说电影里的天津和上海真是相当迷人。
主線主線你在哪裡?最後恍然大悟原來是說教片!
焦雄屏这蠢娘们制作的,可想而知了。一部挂着“晋商”羊头的电影,居然充斥着陈旧的对商业的偏见。高利贷是坏的,囤积是坏的,但是替国家滥发货币买单是好的。郭富城居然用白银换了老百姓手上的废纸,舍身堵抢眼,真太伟大了。有这么好的商人,朝廷也就不怕多造孽。不反朝廷专吃富贾,标准的奴才电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聋其长兄,瘫其二哥,疯其四弟,半个小时一气呵成!……男性主要角色的过早“退场”,与女性在这场晋商豪门风云中的叙事权重激增(绑架因情/自杀因情/去宫因情)而且都是值得同情甚至讴歌的正面叙述,这种阴盛阳衰的结构倾向显然与导演姚树华制片焦雄屏有关。
剧本和表现手法贫乏。摄影加1星, 音乐加1星。
木有高潮。其实我觉得这个题材是可以做得很宏大有史诗气势的。。。
故事背后的庞大背景也是很值得注意的。
顾此失彼~ 郭天王还有点演技~
没头没尾的片子
电影名字如果改成《我和二妈的那点事儿》,我会加一颗星……话说那点事儿的确挺感人的
谁把电视剧的剧本给这家伙拍电影去了,一个故事讲的那个跳跃呦……
很厚重
郭富城终于脱胎换骨了。
婊子,你毁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