囮物语

动漫日本2013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囮物语 剧照 NO.1囮物语 剧照 NO.2囮物语 剧照 NO.3囮物语 剧照 NO.4囮物语 剧照 NO.5囮物语 剧照 NO.6囮物语 剧照 NO.13囮物语 剧照 NO.14囮物语 剧照 NO.15囮物语 剧照 NO.16囮物语 剧照 NO.17囮物语 剧照 NO.18囮物语 剧照 NO.19囮物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7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一些我注意到的细节

我觉得最有趣的是通篇对于“手”的应用,在女主和鱼人的交流沟通过程中手是最重要的东西,示意沟通也好,做羞羞的事情也好,抚摸彼此传达情感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她的手在公交车窗户划过的镜头也非常漂亮
而反派恰好不同于其他人,他在电影开始很早就失去了他的两根手指——他根本没有尝试着沟通和鱼人沟通
女主强忍着把手指捡回给他一方面出于情理,一方面也是因为手对她而言非常重要,所以自然而然她也觉得对别人也一样
全片非常暴力血腥的两幕也是由反派的手指完成的,首先是在拷问科学家那里把手指伸进人家的弹孔严刑逼供,看得我鸡皮疙瘩骤起,共感强烈到了极点捂着嘴巴看完了那段
另一幕是他强行把自己手指掰段,因为接上以后一直都在流黑水没什么卵用他索性就掰了,暴怒之下彻底放弃了自己和其他人的情感沟通

关于人物的分配,一个非人生物一个残疾人一个人同性恋一个黑人彼此安慰互相努力生活,分配平均到很多人觉得太政治正确,但是因为太有代表性,而且我非常喜欢他们之间的近乎亲情心心相惜的过程,非常温暖所以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而且全篇讨论的人物内心的不完整感在那个年代这些小人物他们身上非常合适

有一个情节设置比较生硬的就是当蛋糕店小伙拒绝了画家的告白以后马上就展现出了他种族歧视的一面……正好得一看就很刻意

女主的鞋,一开始她非常喜欢的一双红皮鞋,最终因为要去见男主而买了下来感觉超可爱了

稍微有点遗憾是结局,我完全理解陀螺的安排,呼应很多埋下的伏笔也让整个情节更加合理
但是我几乎是希望女主就是人类而不是其他种族,虽然这样的爱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但是跨种族成全彼此我觉得可以把片子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不是单独的他们命中注定要遇到彼此
当然最后一段处理的太梦幻我甚至觉得并不是实际发生的,和潘神的迷宫一样用一种童话结局的方式带给观众一些安慰?

希望未来再拉片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细节

 2 ) “政治正确”真的方向正确吗?

太难看了,所有角色都是脸谱化,别说我看不懂,我看懂了,不就是想贬低WASP么?不就是证明自己极度“政治正确”么?里面绝对的反派就是个纯种参军的异性恋美国白人男性,次一点的反派是个移民的异性恋白人异性恋男性和黑人男性。正派人物无外乎是语言功能障碍的白人女性、黑人女性、同性恋白人男性和一个异形……这些和纯种异性恋白人男性不太一样的人。诚然他们应该受到重视和获得同等权利,但是并不等于要矫枉过正地贬低另一批人。片中为了拯救一个不知来自哪里的怪物,而杀死一个无辜的尽忠职守的美国保安又是平等的体现吗?就像在奥巴马当政时期,一个偷渡来的非法移民的补贴居然高于为一个国家辛劳几十年的白人养老金一样可笑。如果说你们要的是社会的平等,可是,这难道是真的平等吗?这不过是少数人的暴政罢了~

 3 ) 爱是一首完美的诗

Unable to perceive the shape of You, I find You all around me. Your presence fills my eyes with Your love, It humbles my heart, For You are everywhere.

已经画面 美到无法诉说 但剧情真的一般

 4 ) 优点不少,却没能让电影变得更好

《水形物语》给我的观感有些说不上来。

一方面,它的布景、灯光、色彩令人折服,确实非常美。包括各种道具细节和一些戏份的构图。这些美术视觉方面的优点,将氛围渲染得非常好,营造出冷战下的美国景观。

另一方面,在这种华丽气质下,其故事却显得平庸,主题也流于表面。许多人冠以“暗黑童话”之称,却没让我领略到其中的过人之处。

吉尔莫·德·托罗一直被誉为鬼才导演。他那处名叫“荒凉山庄”的家,藏品过万,是所有宅男的天堂。他与小岛秀夫(《合金装备》系列制作人)的亲密关系,被影迷和游戏迷津津乐道。他对怪兽和B级片的情结,仿佛也拉近了与影迷的距离。他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曾经惊艳世界的《潘神的迷宫》,也执导过《环太平洋》这样的大片,更炮制出邪趣十足的漫画电影《地狱男爵》。他是“墨西哥三杰”之一。

说实话,我更喜欢电影之外的他。

很难说这样一位受B级片、Cult电影影响如此之深,对怪兽如此情有独钟的导演,为这些艺术门类的发展做出了多大贡献。我认为,《潘神的迷宫》至今仍然是他职业生涯完成度最高的作品,而《地狱男爵》则是最有趣的。以至于后来的《环太平洋》,《地狱男爵2》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自不必提《猩红山峰》了。

每次陀螺出新片,我都报以无限期待,皆因其口味确也是我的菜。但在期待之中,又少了几分热情。因为看他的电影,很少有真正过瘾的满足。遗憾的是,《水形物语》并没有改善这种感受。

影片刻意用单调的色彩烘托孤独、阴暗、潮湿的氛围。墙壁、服装、家具、汽车以及人鱼的皮肤,全部是蓝绿色调。也使得影片其余部分,因爱情和死亡而出现的红色格外显眼,犹如《辛德勒名单》中的小女孩。

蓝绿色彩占据影片的泰半视觉,中间偶有琥珀色进行平衡。而这些色调,又被分为好几种层次。比如汽车的水鸭色,比如人鱼皮肤的冷青色,比如糖果和果冻蛋糕的翠绿色。影片传达给人的感受是,大面积选用蓝绿色,是在营造一种深海的氛围。而深海意象最适合表达孤独、神秘和浪漫。

布光也体现了制作团队的心思。无论是夜戏中极其富有设计感的灯光,还是幻想场景中美轮美奂的光线变换,都成为定格影片基调的关键一环。尤其后面发生在滂沱大雨中的一系列事件,光影所渲染出的黑色电影风格非常到位。

除此之外,配乐、表演、服装道具等做的都很精良。饰演人鱼的道格·琼斯已经与陀螺合作多年,《潘神的迷宫》里潘神和眼魔的扮演者就是他。本片中的人鱼,大部分时间以结合特摄和化妆的实体模型,由演员穿在身上表演。

但脸部的细微动作,比如眨眼,以及水下游泳,都需要电脑特技去完成。实体模型保证了人鱼皮肤的质感,同时还含有某些B级电影的特征。要知道,本片的灵感正来自于B级片《黑湖妖谭》,陀螺欲借此片以对前作进行“拨乱反正”。

《黑湖妖谭》

而《水形物语》更印象深刻的一种拍摄技巧是“Dry Forwet”,即湿片干拍。也就是说在陆地上模拟水下环境。通过滤镜、烟雾、灯光、鼓风机和威亚等手段,后期再用特效加工,让角色如同在水中表演一样。这样避免了摄影机的某些风险和难题,也能让演员长时间睁开眼睛,并且不用考虑呼吸问题。

除此之外,本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有一种淡淡的迷离和悲伤。阴暗的光线,低饱和度的滤镜自然是其中重要的视觉构成之一,而对景别的选取也是关键。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完成,虽然有些室内场景的空间很大,很有老式科幻片的味道。因此它看起来不那么像常规的室内剧。

女主角艾丽莎的家是一个小的空间,显得逼仄而无助。他的邻居画家亦是如此。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聊天,吃甜品,看电影,是整部影片着重情感塑造的部分。而场景转换到囚禁人鱼的研究所后,一阵强烈的复古科幻风扑面而来。无论在哪里,影片都是以中近景为主,尤其在主人公的家中。而27MM定焦镜头所提供的广角画面,每次出现都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意。

话说回来,无论《水形物语》的影像质感多么优秀,技术层面多么高超,它在核心层面带给人的感受仍然是欠缺的。保守而俗套的叙事,令这个被以各种形态无数次讲述的故事,并未焕发出新的光彩。即便是极度讲究的光影和视听,也没有辅助叙事更上一层楼。影片就像一个偏科生,无限地去追求光、景、道、演、乐,却对主题及文本等“软件”上缺乏打磨,最终丢失了震动人心深处的力量。

影片带给我的乐趣都是文本外的,有些甚至脱离了本体。比如人鱼的造型,直接就让人联想到了地狱男爵的好伙伴亚伯·萨平。甚至当艾丽莎一行人将人鱼偷回家后,几次泡在浴缸里的场景,都让我联想到了豚鼠系列的《下水道人鱼》。还有彰显迷影情结的《海上恋舞》、《路得记》和《百老汇旋律》等。可这些趣味并未与影片的叙事文本有机结合起来,显得较突兀,对整体水准的提升收效甚微,有点本末倒置。

《地狱男爵》里的人鱼

电影拍摄是一项团队工作。一部影片是否优秀,关键在于各素材的组合,无论是画面、声音、还是艺术风格。完成度便体现在这种整体性上。从1990年开始,大众电影的重心逐渐由制造并保持“故事”,部分地转向了制造并保持“兴趣与悬念”。从“讲什么”部分地转向了“怎么讲”。本片即是这种趋势下形成的某种状态。

然而,叙事永远是关键,这并非说明所有影像故事都要遵循三幕、四幕、五幕剧的范式,都要有鲜明的起承转合。重点在于对情节和情绪的表达。泰伦斯·马力克曾经在古典叙事的规范内拍出过《细细的红线》之类杰作,同时也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创作出恢弘灵动的《生命之树》。这些都是高超叙事一锤定音的成就。

有些时候,我们会被表演、音乐、美术等次要部分所吸引,因为这些跳脱出了影片的叙事主体,成为高光之所在。这当然意味着某些方面的成功,却也暗示了整体性的不完善和割裂感,难言电影本身的胜利。有时,优秀的演技和风格化的摄影能让电影起死回生,却也让演员、场景设计、摄影师的光芒盖过了导演和编剧。不过《水形物语》远远没到“死”的地步,而技术层面的出色,仍难掩盛名之下的略微失望。

其实很少在豆瓣上主动写影评,喜欢在微信上写。但是最近会把微信号里的文章转过来些。微信号:论戏书影(PictureWriter)

 5 ) 《水之形》电影剧本

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6 ) 真正的人性因刻板印象而隐形,电影须葆有真诚的好奇心

本届奥斯卡现场播放了一个讲述女性及少数族裔艺术家如何克服偏见,实现创作理想的经历的短片。其中,萨尔玛·海耶克说:真正的人性因被刻板印象遮蔽而隐形,而我们的电影工业必须对其葆有最真诚的好奇心。

这句话是对一些质疑的最好回应。奥斯卡只是追随美国主流思潮的奖项,颁发的从不是“统一全球审美最强影片奖”。这个年度盛会,对我的意义更多是有了讨论电影的契机,就像一群人围着热烘烘的炕头,圈外人热闹吃瓜,圈内人打口水仗,影迷抱团取暖,都很有趣。

没趣的人只有一种:轻视别人的喜好,不尊重他人的选择,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羞辱为非权威和垃圾。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本片为什么能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以及我爱这部影片的理由。

一、更具“奥斯卡相”

① 技术奖被提名的压倒性优势

说句不好听也是现实的话:大部分中国观众评判一部电影的标准只有“故事精不精彩”,追求感官刺激,易被煽情,缺乏艺术鉴赏力和技术常识。而技术指标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剧本。

往前倒推近十年奥斯卡BP技术奖提名概况(★表示获奖): 2017《月光男孩》(摄影,剪辑,配乐) 2016《聚焦》(剪辑) 2015《鸟人》(摄影★,混音,音效剪辑) 2014《为奴十二年》(剪辑,艺术指导,服装设计) 2013《逃离德黑兰》(剪辑★,混音,音效剪辑,配乐) 2012《艺术家》(服装设计★,配乐★,摄影,剪辑,艺术指导) 2011《国王的演讲》(摄影,剪辑,混音,艺术指导,服装设计,配乐) 2010《拆弹部队》(剪辑★,混音★,音效剪辑★,摄影,配乐) 2009《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摄影★,剪辑★,混音★,配乐★,音效剪辑) 2008《老无所依》(摄影,剪辑,混音,音效剪辑)

一目了然。当一部电影没有任何技术奖提名,基本可以判断与BP无缘。本届提名名单,通过筛选排除(符合剧本、技术奖双提名),就明白本届BP是《水形物语》和《三块广告牌》之争。对比《水》几乎包揽技术提名,3BB的只在剪辑和配乐被提名,势头上稍逊一筹。

② 意识形态成分符合学院保守选择

一言蔽之就是很多人总挂在嘴边的“政治正确”。近五年的最佳影片除了《鸟人》这个“意外”,其他都是紧扣社会热门议题、满足不同群众诉求。奥斯卡的“去艺术化”是当下趋势。

我在上文打了引号,是表示对这种普遍观点的质疑。“艺术”和“政治正确”就是冲突的吗?“政治正确”就是庸俗无聊、不该被提倡的吗?“政治正确”什么时候被污名化为自动站到了真理与艺术的对面?

我们该警惕和反思这种趋势:将任何饱含心血的艺术创作揣测为对资本的曲意逢迎和投机,是对艺术家的侮辱,是观众的悲哀。

二、唯美爱情

若要接受本片的美与爱,大前提是具备多元审美能力,这注定了一大批人无法接受本片。他们对“美”的判断是单一的,精致的妆容、摆满艺术品的宫殿、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除此之外,超出常识范畴内的事物皆为猎奇和丑恶。

本片的怪物设计师Mark Hill说,设计人员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反复调试捏脸,确保这只鱼人有一张“主角脸”:完美的鼻子、间距恰当的眼睛、不影响颜值的鱼鳃。陀螺一直随身携带鱼人的背视图照片,以便随时向别人征询意见。——这些努力,在不解风情的人眼中只有恶趣味。

鱼鳃的运动并非特效制作,图为整理戏服中的无线电集线器

观众们渴望被感动。不爱看电影的人,也能朗诵出振聋发聩的影史金句。这在《水》通通失效了,一个是哑女,一个是语言不通的鱼人。当爱无法发声,所以爱无法发生?

谁说,沟通就一定要用声音?Elisa是在水边被捡到的孤儿,她像是在水中出生,对关于水的一切都非常好奇:晨间在浴缸泡澡,凝视水中煮沸的鸡蛋,描摹窗户上的水滴,工作也是用水清洁污垢。影片最后,她出生自带的伤痕变成使她在水下自由呼吸的鳃,正如她对Giles比划的:我所有的人生和经历,都在指引着我和他相遇。

水是Elisa和鱼人结缘的契机,艺术推动他们关系的进展。他们关系的第一次推进,是Elisa在池边放一张唱片,比划着教鱼人单词“Music”,鱼人第一次露出笑容;第二次推进,是Elisa在空旷的电影院找到鱼人,他们默契对视,在荧幕背景下心意相通。当怪物具备人类的心智和审美,为什么还要称之为怪物?

色彩的变化也反映了Elisa陷入热恋的过程:影片前半段,她工作时穿戴黯淡的灰绿色衣服;和Giles相处时,她会换上稍微鲜艳的松绿开衫;救出鱼人后,她第一次戴上红色发箍;和鱼人第一次做爱后,她换上心仪已久的红鞋,穿了一整套鲜亮的红色,走路时都难掩笑意。

美与爱情,皆由心生。不仅是被看者的心,也在于看者的心。

三、颠覆改写

将童话人物穿上夸张的戏服,抛到现代背景,学会超能力和魔法,才是颠覆与创新吗?我恰恰认为本片对童话的改写是颠覆的。

电影中怪物/动物的功能大致有三种:1、人类的朋友,与自然连接的纽带2、带有性意味诱惑人类的危险存在 3、威胁人类存亡的反派。类型1,大多讲述生物从不愿接触人类到被人类驯化、和人类和谐共处的过程,这几年“萌化”“宠物化”风气更甚,说是人类基于物种优越的自以为是不为过。类型2、3则更不用说了。

《水》的颠覆,是它的怪物没有变成人,这却恰恰也是观众无法接受本片的原因。在这之前,无论怪物多具备人性,都不会以怪物的形象和人类终成眷属,除非它化成人,通晓人类的语言。青蛙和野兽终会变成王子,美人鱼和白素贞会化为人形。

本片不仅让女主和怪物相爱,这份爱情甚至是影片中唯一纯粹真实的。Zelda的婚姻名存实亡,Giles必须隐瞒自己的性取向,Richard的妻子只是他发泄工作压力的对象,只有Elisa能无拘无束地追求爱,主导爱。Elisa和人鱼无法说话,却比所有“正常人”更像人。

若童话不保留其纯粹的内核,改写就无意义。即使本片不乏B级情色片元素,歌颂的依然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主题:无论在何种境遇,都追求爱情与自由。

四、对边缘群体的“正常化”

影视中的边缘群体常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不畏艰险强权的励志故事,要么活的不见天日凄惨落魄,唤醒人们对现实的反思。一些刻板印象正因过度的“艺术化”而生:提到自闭症,是《雨人》《地球上的星星》,都是天赋异禀的潜力股;提到胖子,是曾志伟,沈殿霞,热情幽默,勇敢仗义。而现实中的他们又是如何?

Elisa的生活规律到刻板:听到闹钟响起床,洗澡,做早餐,上班,每天Zelda都为她插队打卡。不正和我们的日常一样吗?按时起床,上班,有一两个交心的同事,偶尔有令人开心的小事。

Elisa的自律并非清教徒式的。她热爱生活,凝视橱窗里的高跟鞋,想象着穿上它就能变成公主,鞋柜里摆满收藏,每天用鸟形鞋刷刷鞋,走路会哼起小曲。她也觉得这种生活似乎缺少什么,把毡帽垫在头与车窗间时,望向窗外的眼神平静又好奇。普通人也一样,夜深人静,他们会做梦,渴望改变。

Zelda和Giles都曾是Elisa的阻力。“每次去中餐馆,都要救出鱼缸里的每一条鱼吗?”他们觉得Elisa对鱼人的同情不可理喻。正因没有自动站在Elisa的阵营,他们的形象才有血有肉。同情不廉价,友情才更珍贵。

Elisa和Zelda工作时常被指手画脚,Giles的画作卖不出去,被酒馆老板驱赶,他们过得清贫;拿到两张电影券而开心,对着电视学跳踢踏舞,在私底下吐槽上司,他们活得快乐;最不受重视的边缘人,也会像Richard发黑的两根手指,变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阻碍,他们活的自由。

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

五、古典布景

蓝绿色调的墙壁渗透阴湿的气息,窗户边缘一笔一笔刷上的水垢,浴室墙壁斑驳的瓷砖,木柜的裂痕间满是灰尘,既烘托出冷战时期的肃杀气氛,也奠定本片“水”之基调。

Elisa房间墙壁绘制着巨大的海浪,是葛饰北斋的代表作《神奈川冲浪里》,为了不让观众过度关注墙上的画,故意做旧隐藏在墙面中。

阴湿,却不寒冷。Elisa房间的弧形落地窗,和Giles家的窗户能拼成一个完整的半圆。两人从共享一扇窗到共享他们的一切。依偎在沙发上跳踢踏舞、共享蛋糕、逗猫取暖。书柜、画板、老式电视、地毯,温柔了老旧的空间。

Richard的家是典型中产阶级独栋,她的妻子也是一个典型Blonde形象。和谐有序的表象下,从卧室染色体状的壁纸能看出一点端倪,象征他们有性无爱的婚姻。

六、迷影情结

1962年,是一个人们不喜欢去电影院的年代,Elisa家楼下的电影院,只有零星几个人坐着。一个从南美洲打捞上的生物,刚刚凶残地吃掉了一只猫夺门而出,下一刻在电影院找到它时,又静静站在空旷的影院中,被银幕播放的画面深深吸引。

取景于多伦多有105年历史的Elgin Theatre

鱼人总是被艺术吸引。唱片机流淌的音乐、Giles的画作、电视机播出的影像都令它痴迷。“You'll never know just how much I love you.”Elisa想象中的歌舞和表白,也来自她看过的电影。这场梦想中的舞蹈以黑白色调呈现,是对原片的呼应和致敬。

只有电影中才有这样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也因电影而起。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电影工业的征途已伸向宇宙边缘,却不愿再触及我们的生命之源。过去关于海洋的佳作,商业有《大白鲨》,艺术有《碧海蓝天》,再往前看是《海底两万里》《白鲸记》。近年关于海洋的叙事片不仅数量零星,故事也毫无记忆点。纪录片拍摄的水下细节愈加逼真,人类就失去对深海的想象力了吗?

世界上90%以上的海洋都没被探索,梦幻神秘的美人鱼,歌声诱人的塞壬,维京传奇的霸王乌贼,在历史上都有真实文献可考,谁能笃定他们就一定不存在呢?

人类对新技术的崇拜,已经盖过对古旧事物的痴迷。愿本片能为好莱坞的古典复兴带来助力。

七、永不忘记

本片的灵感来自陀螺小时候看过的电影《黑湖妖谭》,怪物爱上了女主,可是怪物却被杀死了,这让年幼的陀螺非常悲伤。他亦同情《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中不被善待的怪物,少年时代的遗憾,转化为电影之梦,影响了他的一生。

多少曾经鲜衣怒马少年,把童年最初的梦想当做酒桌上的谈资笑料,不屑一顾,甚至踩在脚下践踏。

人们热爱电影,因为电影永远在造梦。《爱乐之城》结尾的蒙太奇圆了男女主角现实中的遗憾,因此留名影史。《水形物语》的结尾超越时空,在电影外圆了一个小男孩的遗憾,是更高层次的造梦。

《水形物语》结局的夙愿终偿,和《环太平洋》片尾长长的致谢名单,都在诉说一个最炽热纯洁的梦想:永不忘记。

陀螺在他的私人怪物博物馆Bleak House

八、The Shape Of Water

把<The Shape Of Water>译为《水形物语》,重音落在后面,失去了原名懵懂的梦幻:水是什么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最高的美学概念。水正具备这种“无形”的特质,透明,柔软,无处不在,有连接一切心灵的力量。至今都能记得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海伦·凯勒《我的老师》中对水的描述:

我们走到井边,有人在吊水,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写了w-a-t-e-r”这个词。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我的注意力全凝聚在她的手指上。突然,灵光一闪,我领悟了“water”这个词,它指称的正是这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就是这个词唤醒了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得到了自由,因为这个词是活生生的。

残障者的其他器官有更灵敏的感知度。他们天生不幸,却拥有一种独有的语言:化无形为有形。Elisa和鱼人相拥沉入水中,她感受到的是爱情,是生命,是自由。

后记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觉得这就是一个温暖的爱情童话。看到许多人把本片仅仅提炼成几个苍白的关键词——这也是当今影评人快手撸短评的普遍方式,就觉得,天呐,成人的世界太无聊了。

你们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童年,那个世界中没有好与坏,只有想与不想,喜欢与不喜欢。你们觉得奥斯卡颁给“政治正确”很无趣,我觉得,奥斯卡愿意颁给童话故事,很牛逼。

当你拍电影的时候,你总会想着填补某种情感上需求。我需要去拍这样一部电影,它能让我能继续活在这个世界。我感觉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着恶意和不信任,不问缘由就能讨厌、憎恶、嫉恨每个人,把别人想象成恶魔,我想要扭转这种情况。我想要拍一部电影,好比一首歌,赞叹爱情和电影的伟大,治愈这个世界。——吉尔莫·德尔·托罗

愿电影人永远具备真诚的好奇心。

 短评

Love is about two weirdos cuddle each other

5分钟前
  • 松尾芭蕉
  • 力荐

原来你是神明,是卒千年的磐石,身负治愈的魔法,甘为我脱鳞;原来我是水滴,是旦夕间的蒲苇,装着满腹的爱意,却不能发声。你带我沉入湖底,浮动的水草都藏着魔法;我把浴室灌满水,楼下的剧院都渗出爱意。原来儿时脖颈上失声的伤口,竟是爱情的信物。孤独的我注定与你相认,教我用心说话,用鳃呼吸。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一个哑巴孤儿,一个单身没伴基老头,一个身处敌营苏共间谍,还有一个牢骚满腹婚姻不睦中年黑人妇女,都是孤独的人,聚在一起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促成了一段凄美哀伤的爱情神话……也就只有陀螺能拍出这么个阴森冷峻、诡异残忍外表下包裹着人性温暖、向往爱情美好的动人童话,简直浪漫死了……

13分钟前
  • 20个小明≯
  • 力荐

导演怎么最近总拍这么…额…复古的本子?全片最感人的是那个毛子科学家,那才真的是大爱

14分钟前
  • Amino
  • 还行

感觉吃了一颗糖霜包裹的空气,视觉太沉而内涵不足,跨物种的感情线产生基础根本没有铺陈好就开始瞎煽,各种强行插入的迷影梗更是尴尬得没眼看(歌舞那段简直莫名其妙)。陀螺恶趣味性暗示还是无处不在(剥个鸡蛋剥得那么色情),Sally Hawkins这个纯洁和肉欲一体的角色真好。

16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1.又名《鱼生,请多指教》《人鱼情未了》,讲述佐德将军大战海王的故事。2.“活得不如鱼”系列。3.撸猫,可能导致脱发;吸猫,使你更加强大。4.猫吃了那么久的鱼,是时候还债了。5.室友的内心是崩溃的,同居多年只被当成朋友,结果鱼人第一天来就和女主滚床单。6.女主和鱼人滚床单不会被鱼鳞刮出血吗?

21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一部包含一切的童话,最浪漫的大概是“我的伤口变成了和你一起呼吸的器官”。

25分钟前
  • Saudade
  • 推荐

更像一个童话,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我感觉不到你的形状,你围绕着我,你的存在使我眼中溢满你的爱,使我内心柔软,因为你无处不在” 迈克尔·珊农就是主啊!

2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鱼人落跑后第一件事居然是去看电影。陀螺这次真是太浪漫太柔软。

28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我也愿意敬会治脱发的怪兽为神

29分钟前
  • Sailor Meow
  • 力荐

非常陀螺的一部电影:怪兽的、怀旧的、迷影的、略暗黑童话的。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跨物种畸恋与冷战幽灵,带着托罗标志性的暗黑系画风和对人类的反复诘问:究竟谁才是怪物?丑陋的究竟是外在还是内心?莎莉·霍金斯表演太温暖了,而且完美诠释了片名:爱就像水一样有着万千形状,也许你触摸不到它,但它会温柔的包围你...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很多人评论说,为什么总是“美女与野兽”,就不能拍个“帅哥与母兽”吗?我记得聊斋里就有类似的故事,说一个商人出海经商,误入夜叉国,侥幸未死,还娶了个母夜叉,并成功生出一对小夜叉。现成的故事,就看有没有导演愿意拍,拍完送去威尼斯,没准又是一头金狮。

3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成人童话、暗黑趣味、政治隐喻、考究的细节,以及浪漫的点睛之刻。但是怎么说,没有太打动我。或许这就是童话的两面性,有时候你觉得它包含一切,有时候却觉得,啊,这真的是个被讲述了千百遍的故事。

36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分明是又一部【色,戒】。把一出并不新鲜的三级成人童话拍的如此梦幻美妙,很了不起的创造力(女主公车上倚靠窗伴着雨滴哼出主题曲旋律一镜,很迷醉)!PS,怀旧电影、黑白歌舞、宗教色彩、苏俄冷战情结、中女裸露、已至治疗脱发的神力……这些元素似乎都是冲着六十几岁白人(奥斯卡评委)去的吧,你厉害!

3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温柔至极的浪漫主义之下对欲望、血腥和暴力的展现起到了调和作用,制作上低调呈现了好莱坞最顶级水准,翻身的企图心体现在创作思路,叙事显仓促但也有整合社会边缘群像的野心。欣赏其作为好莱坞商业主流电影对女性性欲直接且正面的刻画,女主一上来就自慰其实挺大胆的。

4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老套的魔幻人兽恋故事竟然获得去年的威尼斯金狮大奖,实属意外。导演陀螺(以《潘神的迷宫》获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的墨西哥导演)类型片的纯熟技能和精彩的表演及视觉制作,当然值得夸奖,但即使增加了冷战时期的政治时代背景,也无法掩盖其内涵的平庸与单薄。

4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怪物吃掉了一只猫的头,我不开心(。•ˇ‸ˇ•。)

48分钟前
  • Dacrygelosis
  • 还行

女主的部分像韩国电影,反派的部分像90年代的好莱坞,其他部分像动画电影。

5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是有多么童心未泯、浪漫至极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一个“所有的边缘人拥抱在一起就能对抗黑暗的世界”的故事呀,真的很难很难不被感动。鱼兽是个象征,他是个神秘生物,但更是一个代表着电影里出现的哑女、同志、黑人、女人的鲜活的人… 这样说来,角色脸谱化是难以避免了,但爱情实在是太美了,哭崩

5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