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互文式的实验电影
在我看来,利桑德罗·阿隆索(Lisandro Alonso)这部电影并不是向蔡明亮致敬,片中观看电影的场景并不是叙事的全部,这跟《不散》还存在较大的差别。这是一部以鬼魂的视角在现代建筑内部游荡的故事,如果让我来概括的话。
从开头那个无故黑屏开始,我就隐隐觉得一种阴森的气氛在画面中不断弥漫出来。声音的处理最为大胆和出色:电梯、空调、警钟、电话、门、狗,这些在电影院里孤独存在的声音来源,隐藏着让人不安的联想。尤其是在一个场景结束后,上一个场景的声音却往往延续到下一个场景里。这种特殊的处理手法,令电影的画外空间不断延伸,观众会根据声音的来源判断及想象出整座建筑的内部结构:楼梯、走廊、厕所、工作室、放映厅,所有这些日常空间却在鬼魂的视角里展现出迷宫般的神秘感。
人物的处理也颇有意思。两位男演员都是来自导演之前的两部作品,一位是出演《自由》的主角Misael Saavedra,另一位则是《再见伊甸园》的Argentino Vargas。两人之前没有任何交集,在此却透过电影厅里放映的《再见伊甸园》(即导演自己的电影)以某种难以言传的方式奇异地联结在一起。
叙事中人物动机依然存在着暧昧的因素,比如开头Vargas手里拿着的高跟鞋,而结尾处Saavedra开电视看宰鱼的场景片段。这些抹去前因后果的暗示情节很难不让人毛骨悚然起来。相信这种独特的作者风格是让戛纳对这位阿根廷导演垂青的原因。
空间/身体的景别恰到好处,即便游手好闲也不会让人觉得电影是关于nothing的。
±0,又见伊甸园
从始至终画面都比较阴暗,尤其在电影院大门那里,里面的阴暗缓慢和外面的明亮匆忙,对比很鲜明。片中那位导演对影片的期待大概比较高,没想到结果这么差,导演的当初的期待大概也算是幻想曲的含义之一吧。
《再见伊甸园》的花絮?一栋空空荡荡的楼,逛荡着几个各怀心思的人:搓手,撩发,东张西望,或者坐着电梯上上下下,若有所思,不知所往
看完后认为Fantasma比Los Muertos要好,约莫也是种悲哀/不自由
slowness and self-reflexivity
还真是极少主义。电梯、城市声音、电视、时尚杂志、高楼大厦——人类问题。我喜欢信息稍多一点的。太多时间在堆叠信息以待一个点可以破除谜题,更像脑力考验而非艺术欣赏。6/10再见伊甸园之后:这部就千万看完了再见伊甸园再看吧,观影体验会极大不同。于是就不再极少主义。城市中的状态和丛林中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明明都是平淡的日常,城市那么暗淡,城市却那么令人向往。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与蔡明亮不同的是,阿隆索放的是自己的前一部电影,再见伊甸园。蔡明亮开启了缓慢电影新潮流,但大多导演只是相似的表达技巧,长镜头,固定机位,最缺乏的是感情,情感。蔡明亮把自己的感受也分享出来了,这才是电影的核心。自我表达才是核心。孤独 爱 对归属感的追寻 乡愁 城市的疏离 现在很多缓慢电影导演只有技巧 没有情感 没有自我表达的情绪
确实很极简,音乐也配得不错,实验色彩
演员在观看自已演的电影。。。长镜头依旧,对白还是很少。
一种荧幕的声音怎么可以成为现实空间的声音呢,也许最能代表侵入房间的声音就是自然主义的,尤其当外面也在下雨。你只能说这场雨是现实对电影最直接的模仿。
利桑德罗·阿隆索想让人直面人性深处的残酷?
蔡明亮症候群,看过留脚印
电影之外的东西太多,不纯
干瘪生硬的模仿,阿隆索处理封闭空间的观念似乎有些障碍
阿隆索没蔡明亮有感情,不免让人觉得有点信手拈来。看电影人的生活有点像圈养在盒子里的虫,天光只来自那个小小的方框。
附在[再见伊甸园]的dvd里就差不多了
远远不如《不散》
对于空间的把握和运用,长镜头的调度都很成熟了,自我致敬前作和蔡明亮么
跟《再见伊甸园》接连一起搭配看的感觉简直不能更妙,银幕内外的环境与观众观影的记忆,前者空间,后者时间,跟随演员在银幕前看着自己主演的电影的那一刻,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