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关梦想的电影
我知道我的标题糟糕极了,但我确实是把《Morning Glory》归类为有关梦想的电影。
我看过不少有关梦想的电影,但真正能打动的只是寥寥几部。因为其实这个题材很广泛,一旦拍的不好就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隔岸看猴戏”的感觉,虽然也是梦想,不过只是演员在演的梦想。
《Morning Glory》里,贝琪妈妈对刚失去工作的贝琪说:八岁的时候谈梦想,别人觉得你很可爱。十八岁的时候谈梦想,还算鼓舞人心。二十八岁还谈梦想,丢不丢人啊?
我今年二十三了,还在谈梦想,离丢人也不远了。
其实,梦想跟年龄有关的吗?有人还在发现梦想,有人追寻梦想,有人实现了梦想,有人没有梦想,有人丢失梦想,有人毁灭梦想。
我很羡慕贝琪,她虽然刚失去了工作却又马上找到新工作,其实也就是从一个坑里爬出来又掉进另一个坑。但身为《DAY BREAK》的编导,她可以在这里大展拳脚,给节目组带来全新的活力。我们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只不过大多数都是在执行上司的命令,没有发挥的空间,才能先是被埋没继而是消失,等真正要派上用场的时候,我们却已飞不起来。
为了挽救将要被砍掉的《DAY BREAK》(电视真的很残酷,什么都要讲收视率),贝琪的团队只好绞尽脑汁地各出怪招,以奇制胜,与其说是工作倒还不如说是玩乐更贴切,但效果惊人,收视率一路狂飙。化腐朽为神奇靠的不是奇迹降临,而是努力与执着。
有些事情看上去不可能是因为自己心里认定不可能,贝琪说,前景不乐观,可我不想因为没尽全力而后悔。
是啊,看到贝琪欢乐朝气的笑容我也在抚心自问为什么不尽全力呢?难道你的梦想不值得你尽全力吗?
《Morning Glory》被译成《早间主播》,但我更喜欢另一个译法——《清晨的荣誉》。
贝琪在风中奔跑那段非常动人。
这部其实是2010年的电影,还算很新,奇怪的是我从来没听过,因为2010年有部《杜拉拉升职记》风头正劲,我只能说不是一个档次的。
2 ) 静蕾姐姐,情何以堪
这是一部让人惊喜的作品。纽约,遭遇重重苦难的女主播,挽救节目,最后事业成功,古板的搭档。。。这本来样的似曾相识的中规中矩的配置让人对观影本身就没产生多少期待。是冲着看又一个《杜拉拉》或者《女魔头》去的。于是整个片子看下来一气呵成,心情舒畅,欢乐不断。让人直呼:‘太有灵气了‘。
与之相比,《杜拉拉》神马的就果断的被浮云了。让徐静蕾情何以堪啊。同样是职场励志戏,同样是插入浪漫爱情,同样是挑战不可完成的任务;你看为神马人家能够分清主次,职场爱情两不误,在把励志戏做的丰满且有看头的同时还保持住了幽默感,不用满身傍名牌却照样把主角映衬的水灵水灵。
静蕾姐姐,才女啊。。。。
说太有灵气,不知道有没有过头。实际上更多的是想赞美瑞秋的表演。这为一直以来都将花瓶做到底的姑娘竟然能够靠自己强大的亲和力撑起了一整部影片。哇。我本来还以为整个好莱坞只有朱莉和梅姨能够做到。那些各种各样秒杀乡村小苦逼的微笑,各种各样的stupi且萌得一塌糊涂的小肢体语言,各种各样的忙乱和大吼(相比之下上一集GG里面B 同样大忙人的表演真的可以浮云了。。。),各种各样配合快节奏配乐像mtv一样花哨的闪过的it girl 造型。怎么说呢,很讨人喜欢。恩。讨人喜欢。
神马?哈里森福特?你还能记得清他在影片里面干了神马?可以说要是这个片子没有瑞秋有灵气的表演大胆润色,真的就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了。可以说瑞秋之余这个片子就像甄子丹之于叶问——没有她片子神马都不是。我本来很想说从她身上看到了安妮的影子(确实有朝着安妮的小道奔跑的势头),但是这样说又未免有点太不公平了。两个人实际上是一个年龄段一个档次的,谁更厉害还不一定(虽然安妮更豁得出去)。其实两个人都可以朝着接替茱莉亚罗伯茨的全民甜心的位置努力去。
整个影片在一中有序而稍显紧凑的节奏中进行。虽然中间的那段还是会又让人提不起精神来的地方,但我们可以不那么苛刻的去看待它,因为我认为它的确已经做到了同类型影片中的足够好。当然,这种节奏感是建立在那俗套的故事之上的,有之前《女魔头》之类的影片来做巨人的肩膀,把握节奏也不会是什么难事。于是不能理解的是为神马《波士顿环球报》会把“不注意节奏”评论为全片最大的错误之一。影评人的想法不是你想猜透,想猜透就能猜得透。
笑点也铺设的很扎实,大的笑点和小的笑点相互错开,有致的出现在影片中,让观众的也得以保持一种有节奏的变化。恰到好处,让人愉悦。除了一小部分克意而笨拙的幽默感展示之外,都做得还不错。而且有几处是真的会让人不能自己的大笑,笑出声的那种。
瑞秋的表演当然不用提,哈里森福特的那种慢慢吞吞,故意表现的不幽默的幽默做的还有一些精彩的地方。为了塑造这样一个严肃而呆板的人物可以看出福特太过克制,局限了自己的表演,非但不出彩会被瑞秋抢风头而且跟影片很不搭调。(我明白他就是要塑造这样的人物,我是指‘太过克制’)到了后半部分才发觉这样做反而会擦出了一种独特的火花,也会把观众逗乐。
整个影片无论剧情还是整体节奏、风格甚至刚才讲到的女主角都有种《女魔头》的味道,可以说,是和女魔头如出一辙。一查才知道编剧果真和《女魔头》的是同一个人。这厮可谓好莱坞都市白领励志爱情片专业户,除了本片和《女魔头》外她还有《新娘靠边闪》拿得出手。履历表上数量不多,可是3部精品足矣镇住场子。这厮的剧本做的灰常细致,以刻画人物性格和心里擅长。我本来想像她不断重复自我而提出质疑的,但是一想,还是算了;对一美国小清新娘们儿,何必这么没事找事儿呢。
我没资格从电影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片子,也没看出影片神马技术上的东西。只是注意到瑞秋去《今日》面试进大厅的那个镜头不是水平的而是很大角度的倾斜运镜,我明白可能摄影想让画面特别点,但是那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且拙劣。
50美分的出现很是惊喜,只是那段在演播室的群魔乱舞有点。。。那段群魔乱舞的配乐也不够清楚。有失水准。
娜塔莎·贝丁菲尔德的主题曲加分。
就像前面所说的,笔者认为这是一部让人惊喜的优秀的影片。以至于影片在北美评论界的坏口碑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真的是,你永远都不能理解影评人在想神马,也永远琢磨不清楚影评人的评判标准。
管他的呢。这片子让我乐了。我觉得它好。就好了。
当小白痴又怎样。
ps:这是一篇因为付了下崽被和谐的影评。要下崽的。找谷歌吧,。。。。实在找不到的,豆油我。谢谢
3 ) 为什么这个电影是在扯犊子
1,一总编辑两个主要主播,365天播新闻,是撑不下来的。总编辑是傻逼才插手具体工作,你插手了是让主编辞职不,中层还有什么威信干活?底下人还能服主编管吗?最后所有的事儿都会回来找总编辑,那这位就不用睡觉和回家了,那么电视台需要准备大笔丧葬费,合不上。
2,我不信总编辑可以上班第一天开男主播,分管你的领导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回让你先把男主请回来,自己再滚犊子。且不说主播一般都越着锅台和上级领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单就工作本身而言,男主对于收视率的影响非常大,说口(脱口秀)的新闻,最后甚至和往往新闻本身都已经没什么关系了,早间新闻那部分丢了遥控器和得了偏瘫观众大部分是来看人的。
3,哈里森福特最后也没能融入到这个节目当中去,早间节目最大的作用就是伴随感和扯犊子,一个只会说严肃新闻选题的人是充满理想受人崇敬的。但也是不适合早间新闻的,不信你可以自己想象一下:90分钟的节目他想说的新闻内容只有5分钟,剩下85分钟是广告和老女人一个人在喷,你烦不烦?你换不换台?
4,你要是猎头公司想挖人,你会不会问对方公司手里的员工和合约什么时候到期?
5,栏目加入要被砍掉了,一般来说下一档节目的投入也就开始了,回光返照的收视率什么也说明不了,你难道让前期投入的钱花白?收拾市场往往会分几个层级来评估节目,早间的新闻都下决心要砍掉了,岂是十五天的收视率就能拉回来的?
在所有的新闻节目中,早间新闻,是最不可能用激情完成的一类节目。为了能在六点多钟开始播出,全世界这么多的早间新闻人被迫过着几个时区之外的作息时间,女同事集体月经不调,男同事集体神经衰弱。仅仅是为了能在凌晨三四点钟准时起床,换来的却往往是观众,乃至同行和领导漠视的眼神。
鬓角斑白的你,播着拾人牙慧的新闻,慢慢的耗费着自己的青春。
这就是早直播。一点都不励志。是不是?
这部电影中唯一正确的就是哈里森福特坐在州长家长椅上说的那几句话,做新闻,最后做的什么都没剩下。
其实他说的不完全对,重点时事的新闻评论(晚黄金时段)让他获得了盛名和整个行业的赞誉。不过这句话要说是早间新闻,还真的蛮契合。
女主角回家了依旧在沙发上心神不宁的刷着手机找新闻,节目一天没有停息,她的生活就会始终这样惶惶不可终日。
因为早间不生产新闻,他们只是新闻的搬运工。
最盲目的那种。
4 ) 不明所以的电影
不明所以的电影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有点不知所云。刚开始也会为女主人公不值,为她不平,明明那么努力地工作了为什么还要被炒,为什么还要去受那些个奇奇怪怪的主播的气。一开始也觉得迈克简直是个老混蛋,沦落了就是沦落的嘛,干嘛老是提过去的辉煌成就,这不做那不做的。但我慢慢有些糊涂了。
这部电影到底想讲些什么呢?怎么什么都扯了点呢?难道是迈克和贝克丽那次聊天时讲到说不要只顾工作而不顾其他爱你的人?但我怎么看女主人公的爱情,都实在像个退到次次的串场的片段。难道是讲怎么样才能融合新闻的严肃性和娱乐性?我觉得到了影片的最后也没能解决“如何做出既有糖分又有糠菜的甜甜圈”这个问题。难道报了一场州长被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是很喜欢贝克丽讲得一句话:“收视率就是王道。”诚然没有收视率它们的整个节目组都将不存在(实话说影片中给出的整个节目组齐心象一家人的时候是我最感动的地方),但我仍然觉得还是要有一些底线。还记得迈克在采访完州长之和和贝克丽的谈心中说道自己已经很久没和家人联系了,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特别是进了象《早间新闻》这样一个完全要他放下过往所有矜持和高贵去搞笑的节目,真的可以理解他的心里有多么的不甘愿和痛苦。于是他才会对着电视里播报的新闻说:“那是我的位置。”虽然我可以理解为了生活而放弃自己的某些原则,但我并不喜欢这样。现在的很多电视节目,我不想说什么名字了,已经不是娱乐而是接近恶俗了。也许他们会辩解说这个是观众喜欢的。但作为一个媒体人不仅要迎合观众也要引导观众呀!
5 ) 晨起的性隐喻——光鲜外衣下的无趣玩笑
取这样一个名字,没有丁点儿标题党的意思。而是我将要谈到的电影的导演倒是以片名给观众设了一个小小的隐喻。
看片很随意,翻来翻去遇到符合当时兴趣点的影片,就立即安定下来,无论是灵魂层面的洗礼,还是肉体加精神的折磨,都得坚持那么90分钟。
【Morning glory】这部影片,算是比较新的片子,当初上映之时,翻遍下载搜索引擎,无果。今天倒是得来全不费工夫,高清内嵌双语字幕本应看得非常惬意。
对于这样一部很快淹没在好莱坞汹涌激流中的电影,我一直留意在心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本片主演——瑞秋麦克亚当斯。此女子在星光熠熠的电影名利场里论姿色算不得沉鱼落雁,论名望也不算豪门金闺,也许你遇见她也仅仅感觉是街坊邻居可爱大姐,外形正如本片里塑造的角色特型一样,中规中矩。可是,也许就是那么不留心的一个眼神,会让人突然心动,并永远铭记且追随。她以她的内心气质,诠释不同角色,渐渐在声色犬马的电影制造工厂得到了自己的地位。去年就有权威媒体赞扬道:“只欠一个奥斯卡来证明自己的优秀演员。”
当然,试图要在【Morning glory】中喜爱上她的朋友我劝劝还是迟早放弃,这部电影若是没有她的勉强支撑,恐怕我早会点击“永久删除此项”了。
本片的中文译名广义上大概有两种(除去港台市场无厘头的翻译)。一是【早间主播】,二就是我想拿来说说的【晨起】。当时还在内心吐槽,这名译者为啥不再换个汉字,让笑果更加明显?
阵容还算得上是星光熠熠,男A哈里森福特,女B戴安基顿,女A瑞秋,以及经常卖肉的男B帕特里克•威尔森.。四个主演拆开来做电影的绝对主演在这个时代还是有点牵强(哈里森这几年的电影中身手也略见老态)。虽喜欢瑞秋,但认为她还没有到完全引领全片力道的程度。那把他们四人放在一起,拍摄一部商业戏剧片,期待从中的化学反应还是有说服力的。可是事实冷酷到四个人连一丁点儿得火花都没有擦出。。故事也足够狗血,一名没有资历的年轻编导怀揣着做一个出色节目的梦想,企图拉着过气的两位高龄主播将被砍节目起死回生的故事。这期间肯定各种困难blablabla,然后导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只要豁出去了,拼上全力努力,总有厚厚的城墙铁脸被感动,事业上最终达到观影预期目的——皆大欢喜。。。这样的剧情梗概,我听听都要吐死,但还是本着一颗尊重制作者的心态坚持到最后,然后再写一篇吐槽之文。
最不能容忍的是导演完全无视观众智商,无论多无聊的点子,只要导演批准,节目收视率就会上下自如。在我看来全片基本没有什么可供收看的新闻点子。重中之重的记录州长犯事进局子也是没有前提毫无说服力,这样爆炸性的新闻素材,花了不到5分钟的篇幅去讲述,匆匆收尾,剩下的105分钟全都预报哪里下雨或者介绍家常菜之类,那条新闻的严肃性重要性完全没有衬托出来。 还有,对于竞争异常激烈的电视业描写只是以应对来自上司压力的方式表现,仅凭这一点是丝毫不能展示出当今媒体的竞争状况的。当主人公遇到危机时,观者(至少我)没有任何紧张之感,女主的内心描写也只是以几个中景镜头一带而过,人物的内心戏根本没有捕捉到。 所以到后来节目收视率上升,我也丝毫没有置死地而后生的快感。
另外,男A哈里森福特饰演的角色是一名得奖无数但过气的主播。这么多年我一直相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次真是有点摧毁我的这个信念。主人公的形象刻画死板到家,除了讲述他一直活在自己的光辉过去外,就一直表现他的自负和自私,后来企图升华到自我人生历程探索讲述心得也是完全靠生硬的台词表达出来。哭丧着脸的呆板表情贯穿全片,不知当年印第安纳琼斯的风采到哪里去了。女B戴安基顿的表现让我鸡皮疙瘩一身,如果老去的戴安硬要出来骗钱的话,老老实实地去演奶奶角色不就好了,带着满脸的皱纹还要表演欲求不满的老女人,真是上不起啊,上不起。此类更恐怖的表演请参考简方达的【怪兽婆婆】,生活中遇到这类老年奇葩还是躲着走比较好。。。男B帕特里克•威尔森,经历了【身为人母】中的色欲负义男,又在【播种】里面卖精子卖肉,一贯是肉铺老板的派头,所以突然扮演一个职场男人我还真不习惯,好在他的表现还只是卖肉,使我在认同感上不那么纠结,也是这次因为电影分级制度(PG-13),点到为止。最后说说可怜的瑞秋,看来这两年的表演之路走的不是那么顺利,【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惊艳亮相,无奈电影叙事本身支离破碎,远没有体现原小说的精华,所以无论瑞秋的表演多么出色,片子的总体质量还是禁锢住了她。这次剧本选择又极其失败,一个呆头呆脑的编导角色也没有展现出自己的特点,结果落为平庸之流。虽然影片结尾的镜头跟拍,蒙太奇的拼接把瑞秋出色的高挑身段展示无疑,梅红色高跟鞋也诱惑勾人,但她的出彩仅此而已了。看来瑞秋要得到广泛的认可还是需要时间。
总结一下,近两年描写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电影逐渐增多,比如国产的【杜拉拉升职记】等等,但究其质量怎么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morning glory】这部影片也是想靠着一名野鸡大学毕业的新人编导的纽约奋斗片段来激励我们众多正在或是将要在职场中披荆斩棘的企业社员,并加入一些无聊笑料来放松我们的神经。可是最后公映的效果却是不尽如人意,遭到北美市场的冷遇以及媒体的冷眼,这部披着光鲜外衣的电影最终只是给导演的自我梦想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个人还是推荐在我国具有极高人气的【穿普拉达的魔鬼】,那种观影完毕的酣畅淋漓之感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废话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写这篇影评的目的只是想说说这个【晨起】翻译的妙处。这名译者显然是在无聊中度过了100分钟后,最后悟到了导演的真传。文思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给本片起了一个如此象征男性能力的隐喻片名。影片的男主年轻时得奖无数,中年渐渐淡出人们视野,老年又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第二春。影片结尾处,他和女编导小暧昧,说他要去检查自己的前列腺,能否作为下一次的新闻素材。影片以一个象征崇拜男性阳具的响亮片名很好地解释了男主春风得意的心境吧。
太晚了,写到第二天了。
6 ) My Confession
我是个惯性的虎头蛇尾者。
比如突发奇想要考CPA,让BF帮我在电驴上下了整套的辅导资料,却一个文件夹都没打开过,事实上,如果不是那天整理移动硬盘我甚至忘记了这个念头曾经萌发过;比如一时兴起想学粤语,跟BF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罗列理由及好处一二三,终于获得认同还给我发来了几个粤语学习网站的链接,但我自打保存了那几个网址之后,一个链接都没点开过;比如每次出游都搜寻N多攻略作参考,玩的时候还想着哪些信息需要更新,回去游记该怎么写,甚至打好了几个段落的腹稿,却一回来就丢到九霄云外,经年累月直至篇篇游记都胎死腹中;再比如自从有了豆瓣每部影片看完之后就像完成任务一样添加到我看,打个分最多加个短评了事,不去回味,再有感触的片子影评也就是开了个头,以至于我最爱的几部片子至今未写过只言片语。
从小到大我从未成功执行过一个自定的计划,甚至于高考这样人生转折点的事情,我也没有按计划完成任何一门功课或一本书的复习。鉴于对自己计划执行力为零的了解,高考之后,我再也不为任何事定任何具体的时间表。因为我知道即使定了也白定,到头来只是又多一个责备自己的案例和更深重的挫败感。
是的,我做事从来无法善始善终,我有着病入膏肓的拖延症,非常严重的选择障碍,再加上一点强迫症。我身上有着难以穷尽的顽疾,有时候我甚至为此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但,所有这些缺点,我是不是在拿它们当作借口,让自己有理由懒惰和逃避?也许真的像领导说的,我原本可以做的更好,只是不够努力。而这些挡在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是我自己顽固地让它们寄养在我身上生根发芽,并非无法克服,只是我fight的不够hard enough。
Morning Glory的片头,Becky失业后她妈妈说,you had a dream, Great. When you were 8, it was adorable; when you were 18, it was inspiring; at 28, it's officially embarrassing. 而我即将跨过30,再谈理想是不是痴人说梦?Should I stop before I get to heartbreaking?同学大部分都已结婚生子,慢一拍的也在赶搭末班车筹备婚礼或准备生孩子。老人家都说,一个年龄就该做一个年龄的事。这么大了还做梦,不切实际。
片中的Becky成功了,这是励志片的标志,理想主义必然胜利。现实主义呢,会不会碰到头破血流?除非亲身试验,否则永远也不知结局。我一直认为,有些事情真的是,现在不做,永远都不会再去做。
7 ) 温情小励志
这是一部很中规中矩的温情励志电影,感觉下来和多年前的prada devil挺像的,但几位主角特别是老Harrison的演技实在是不怎么招人喜欢!
想说说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关注的这个题材,媒体,电视台,女编导!毕业已经快三年了,同学们都在各大电视台为着未来,为着饭碗努力着,熬夜着,煎熬着。没办法,电视台就是这样一个拿着民工的钱,干着总理的活,起的比鸡早睡得比鸡晚,男人当牲口,女人当男人的地方,可它还是每年都能吸引无数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因为它有一个神圣的光环:梦想!
片中的女主角就是这样,睡在办公室吃在办公室,甚至和男朋友搞到一半还要停下来,顶着各方压力,去创新节目,最后他成功了,在成功的时候,节目的主播也就是老Harrison对他说,我以前跟你一样,也为了节目什么都不管了,你知道你以后的日子会怎样结局么,nothing。
女主角找到了男友,将手机扔进了冰箱!
我不是想说工作懈怠些,也不是想说理想和追求不重要,我谨以此文对那些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战斗在媒体第一线的女孩子们报以最崇高的敬意!
Wish they to care themselves more!
strip me片尾曲
看了干劲十足的片子 不错不错
深刻度远不及devil wears prada 女主角性格太聒噪太美国 不如anne hathaway的andy招人喜欢 还是白头发的女主播比较可爱 不过结尾还是有小小泛泪
该片带观众们走进了竞争激烈的早间新闻时段,当轻松的爱情遇上励志的职场,会让人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mean girl长大了跟水果硬糖里面的叔叔有了一腿,还跟印第安纳琼斯是同事
简直就是一曲芒果台的颂歌嘛
两天分了三次看完,但是也不影响它是一部佳作,有那种隐隐的能量在激励我,对工作的热情和享受让人是多快乐啊。
勤奋刻苦又天然呆的小编导!
励志职场剧的设定,好看程度最多4星我给5星,因为最后十分钟哭到大飙泪。我做过3年编导又决定转行,这里面所有的操蛋心酸崩溃神经质,不是谁都可以体会。被讨伐的媒体人往往本质都很单纯,一个节目组像一家人的感觉,真的可以让我哭到半死。这是梦,真想别醒来。
8岁谈理想,别人会认为你很可爱;18岁,还算鼓舞人心;28岁,好吧,别再开玩笑了…虽然大众励志片有时总会传达给人一些不切实际的虚幻想法,不过在某些时刻它真的能给人一些希望,让人有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卡司选得好,瑞秋从洛克菲勒广场飞奔而过的镜头美赞了,这么好的片子居然被派拉蒙雪藏了2年
挺可爱的一个故事 女主漂亮
有大笑也有感动,看得很开心~~patric wilson万年酱油男。。。。
语速这个问题,让我看得总是替瑞秋喘不过气来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笑得抽筋了,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女主角在洛克菲勒中心奔跑的样子很美很仙儿。只可恨patrick wilson的发线越来越后,令人扼腕!
礼拜一晚上看过后 第2天工作保证干劲10足--(天呐 我是怎么了。。)
Becky那股傻傻的執著勁兒真是感染人啊
一部“雅俗共赏,纤维加蜜糖,粗粮做的甜甜圈”电影。台词妙语连珠却不显得矫揉造作,字幕组功不可没。
二人间硝烟四起剑拔弩张,让贝琪两头为难。而在生活中,贝琪邂逅了新的恋情,但工作与爱情似乎都无法平稳进展,波折连连……
《穿普拉达的女王》编剧,果然剖开表象的外衣内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似曾相识,这样的片子注定不会是经典,但确实很好看,海报上主打三人这个卡司的化学效应真是强啊,最后哈里森·福特做饭和麦克亚当斯奔回演播室的那段平行蒙太奇煽的我差点流泪,嗯
三星半。演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魅力,把一个可以很平凡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职业女性也可以爱情事业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