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超人

记录片美国2010

主演:Geoffrey Canada  George Reeves  

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

 剧照

等待超人 剧照 NO.1等待超人 剧照 NO.2等待超人 剧照 NO.3等待超人 剧照 NO.4等待超人 剧照 NO.5等待超人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3

详细剧情

  曾几何时,美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公立教育系统,但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虽然政客们不断强调要改善弊端丛生的教育系统,可是孩子们的教育情况始终没有任何改观,反而呈现令人担忧的前景。这些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多在阅读和数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障碍,且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地球上其他发达国家。甚至有的高中成为了臭名昭著的辍学工厂,无数少年过早进入社会,国家在一名囚徒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花在一名学生身上的经费。美国当前的公立教育系统,呈现着本末倒置的吊诡局面。是该积极行动起来,一扫这一领域中的弊端,还是呆呆坐在地上,等待超人的出现?
  本片荣获2010年圣丹斯电影节观众奖最佳纪录片奖。

 长篇影评

 1 ) 与柠檬共舞的美国教育



背景普及

185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通过第一条儿童义务接受教育的法令。1867年,美国联邦教育局成立,每年经费1.3万美元。2011年,奥巴马政府给予教育部497亿美元预算,比上年增加35亿美元,而此前联邦众议院刚刚通过了削减610亿美元政府年度预算的法案,教育是获得预算追加的少数领域之一。美国教育部虽然进入内阁,但是雇员少、权力小,相当于一个服务协调机构。

在教育上,美国不实施“中央集权”, 联邦政府把教育权力下放到各地州政府、地方政府和各级教育委员会,遵循的是“谁出钱、谁说了算”原则。以2011年为例,美国教育总投入约为8000亿美元,联邦政府只出了不到500亿,其余的7000多亿都由地方出。所以,地方上要出什么教育政策,教育部是不容置喙的,只有靠边站。

一个美国小孩如果要上学,可以选择上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公立的中、小学可以提供10年免费义务教育(一般是6岁到16岁),私立则需付费。如果这个小孩是移民,可以上双语学校,或者校方会提供ESL(英语为第二语言)课程。美国的私立教育发达,就大学来说,我们所熟知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都是私立大学;相对的,比较有实力的公立大学如维基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等名头则不那么响亮。

美国教育前松后紧,中小学生比较轻松,可以享受一个比较愉悦的童年,到了大学,则宽进严出。当然,对中小学生也并非放任自流,要打牢阅读和计算两个简单的基础。美国人对阅读和数学这两项课程特别看重,以学生是否具有熟练的阅读和计算能力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并以这两项课程的成绩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道门槛。

不堪审视

影片聚焦的是美国的中小学公立教育,戴维斯•古根海姆跟踪拍摄了五个中小学生的求学之路,中间穿插了对教育家高弗瑞•卡纳达、哥伦比亚特区公立学校最高负责人米歇尔•瑞以及其他教育专家和《纽约客》资深编辑、比尔•盖茨等名人的访谈。对出镜人员的选择,导演是有着精密的盘算的。五个学生有四个是有色人种,分别是:黑人男孩安东尼,丧父,和奶奶住在一起;拉丁裔小女孩黛西,父亲失业,母亲是医院清洁工;黑人小男孩弗朗西斯科,来自多子女家庭;黑人小女孩比安卡,母亲失去工作靠打工供她上教会学校;--他们代表了弱势群体,是一群对教育雨露恩泽有着强烈渴求的人;唯一的白人学生,是中学生艾米丽,住在富人区,以作为前四个学生的参照系。而两个推动教育改革的人,一个是民间的教育家,一个是政府官员,分别代表了民间和官方对渐入颓势的公立教育的拯救。

一位移民美国的中国人说起他儿子的小学教育: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这样的学习环境实在宽松得可以,而在片中的小学教育图景也的确如此,课堂上,学生课桌的的摆放十分随意,东一张、西一张,或者这儿一小撮那儿一小块,老师融入学生之中,不像是课堂教学,倒像是一场家庭聚会, 课堂气氛之自在自由着实令人惊奇;其中,有一位神奇的小学生,居然将桌子直接抵着挂黑板的那面墙放着,且不说这会妨碍老师板书讲课,那位同学老是仰着脖子看黑板也不嫌累得慌,但是,这个学生觉得这样做是理所当然,老师呢,也是熟视无睹,如此随性,如此没有“规矩”,这在习惯了“排排坐、吃果果”“背手挺直坐好”的中国小学生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了。这样的教育环境,符合儿童的天性,简直要让人高声赞美美国是教育的天堂,但是,且慢,隔岸观火总是赏心悦目,一旦凑近了用显微镜、放大镜仔细一看,许多难堪、尴尬就扑面而来。在本片中,在还算平和的镜头下,美国公立教育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被揭露出来。

病毒与疫苗

影片的开头,十岁左右的安东尼艰难的算出“四块饼干吃掉两块是吃掉了50%”这样的旷世难题。导演在一开场就以一次数学测验直奔主题:我们的公立教育是令人担忧的。其后,导演展示了在一次全国统一测试中,华盛顿作为首善之都只有百分之十二的学生有熟练的计算和阅读能力,导演的潜台词是:我们宣称“不落下一个学生”,然而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美国公立教育正处于滑坡加速中,寻根究底,导演把矛头指向了低素质的老师。导演插入了一段录像:老师在课上百无聊赖的阅读报纸,不停的看看手表(怎么还不下课);有的老师甚至把学生的头按入马桶里;有的老师什么也不做,任由学生闲聊玩闹。一位教育官员愤怒的炒掉了几个录像中渎职的老师,一年后却不得不补齐欠薪把他们重新聘请回来。按照中国人的逻辑,要处理低素质的老师再容易不过,教育质量不过关么,好办,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开除公职,板子打完,收工。鲁迅曾感慨中国是所谓的文明古国,沾染既久,名堂就多,连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想要做成一点事情实在太难了。美国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其实要搬动一张桌子也是非常费劲的,而且即便费力也不一定能挪动桌子分毫,在处理不合格教师这件事上,绝对无法参照中国的做法,他们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开除那些尸位素餐的老师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些垃圾老师无疑是教育的绊脚石,但就是搬不动,因为他们“上面有人”。 美国教师有着两个强大的工会,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合会,本来是为保障教师权益应运而生的,后来渐渐坐大,凡涉及教师权益的问题,如教师福利、晋升、科研、道德标准以及处分等都要与教师工会讨论并获其同意。两大工会上通联邦政府、下联州政府,左右着全国的教育政策。美国的中小学教师,有了这两把强大的保护伞,正如片中提到的“只要喘两年气儿”,就能获得终身教职,永不被开除。最终公立教育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协会绑架政府,政府保护老师,老师绑架学生,学生只有苦捱。

那些不合格老师或者进入调职中心,无所事事的待个两三年,后又复职,或者在各个公立学校流转,他们这种流毒无穷的串岗被冠以“跳舞的柠檬”、“传递垃圾”、“火鸡快跑”等戏谑称谓,一脸的“你能把我怎么样”的厚颜无耻。官方和民间自然也有以公立教育糟糕现状为耻的有识之士,哥伦比亚特区公立学校最高负责人米歇尔•瑞接手教育后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列出长串名单开除不合格校长和老师,并企图以高薪为诱饵实现部分废除教师终身制的目标,但最终铁血和怀柔对顽石都无效。教育家高弗瑞•卡纳达则走了另外一条路子,他着力斡旋开办特许学校,用公家的钱办公立学校,但却独立运营,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对老师的管理更有力,对学生则延长学时(颇具中国特色),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为痛失公信力的公立教育争了一口气。

选择性失明

《等待超人》上映后,在片中出镜的教师联合会主席兰迪女士表达了她的不满:“不要只让个别教师当替罪羊,或者强调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而教育协会主席洛克尔则指责导演:影片完全听不到教师的声音,对改革缺少有建设性的讨论;他说:“如果你想知道怎么让公立学校变好,要问老师,而不是问好莱坞。”---中立的看,他们也不是在强词夺理。

有着一张东方面孔的米歇尔•瑞在实施教育改革时运用了东方权谋,她提出为那些放弃终身教职的老师提供双倍薪资,企图对坚实的教师团体进行利诱分化。且把政治手段放在一边,我们不难从中看出,老师的收入是不高的。2011年奥巴马提出了他的教育“双十计划”( 在未来10年要在科学、技术和数学领域内训练10万名新教师),而耶鲁大学教授卡兹丁指出:我想获得好老师的最大障碍是老师的薪资很低。戴维斯•古根海姆对教育改革的困难极力渲染,但对教师的生存困境却未置一词。

戴维斯•古根海姆攻其一端不及其余还体现在对学生的不好学没有更为周全的分析,只推给坏老师。其实,在美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反智传统,不像中国一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美国,早期的粗犷豪放、敢想敢干的牛仔精神(西部精神)一直大有市场,那些一心读书的人会被调笑为“nerd”。而许多政界、商界、演艺界、体育界的名人也证明了不读书一样成功,切尼从耶鲁退学当起了电气工人,后来成为副总统;麦当娜从密歇根大学退学投身演艺,后来红遍全球;盖茨、扎克伯格从哈佛退学创业,身价亿万;泰格•伍兹从斯坦福退学成为顶级高尔夫选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名人的人生奇迹让美国孩子们相信:不上学也没关系,机会多的是,关上一扇门,还有千千万万的门和万万千千的窗。有了这样的心理底线,向学之心自然淡了。

导演坚定的站在鸡蛋一边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为了孩子,未必老师的权益就不必保障;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未必孩子们就不需努力(特许学校学生延长学时取得好成绩即是明证);导演进行犀利的政治批判、道德谴责时,却又忘记了更深层面的文化反思;这些选择性失明,使得影片的指向性单一,逻辑链条不周密,招来质疑也理所当然。

工具理性和人文关怀

在论及公立教育失败所带来的损害时,导演列举了几笔经济账:政府养一个囚犯4年要比供一个孩子读完私立高中的费用还要多;纽约州每年要耗费1亿美元在那些呆在调职中心打扑克、看报纸的老师身上;教育失败还会导致对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不足,到2020年,美国有1.23亿个高技术、高薪岗位,但大约只有5千万的美国人可以胜任,其余的则需面向世界招聘。另外,导演还动用了动画图示、老电影片段、老新闻片段、老纪录片片段、动画片段、名人效应(在导演前一部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是原美国副总统戈尔作为主角,本片则请来比尔•盖茨“给教育提个醒”)等手段来使得影片更具观赏性和说服力,资料翔实,数据扎实,体现了一部好纪录片所应该具有的工具理性。

在表现五位学生对优秀公立学校的向往上,导演则动用了抒情手段。由于好的公立学校有限,只能采取彩色球摇号、电脑随机选号、抓阄三种方式来选择幸运儿,在抽签现场只有白人女生艾米丽如愿以偿。安东尼、小黛西、小弗朗西斯科、小比安卡都失望而归,镜头中家长落寞的表情、孩子无辜无助的眼神,试问谁人能不被触动。导演最后运用了电影的戏剧性逆转手法,安东尼由于赛德中学增加了名额而最终得以进入好中学,试问谁人能不为他感到欣喜。虽然纪录片以冷静客观为上,但导演在本片中“知我知谓我心忧”的情怀也是无可厚非的。

导演的总结陈词落点在:超人不存在、求人不如求己,实在是十分浅近,但是谁手里都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所以,大抵只能如此了。其实,美国的政府首脑、官员、学者、教育家、社会贤达、还有对教育充满忧患意识的本片导演都在为改善公立教育努力着,他们是一些内裤穿在里面的超人。片末戴维斯•古根海姆透露出隐约的希望:总有一天,那些孩子们不必在台下怀着惶恐忐忑的心情等待命运光临。

 2 ) 这个世界没有superman

1. 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无论哪个国家,教育公平都是一个问题。
中国解决教育资源分配的方式是,分数和钱。美国解决教育资源分配的方式是,运气和钱。哪种方式更公平?我不知道。对于没有得到好的教育资源的人来说,他们确实就是丧失了机遇了。

2. 学什么?
电影中一直侧重的,也是孩子们对于大学的憧憬,以及美国学生的POOR PERFORMANCE in academic, 特别是数学和阅读。 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这种第一反应,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都根深蒂固。哪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提出来好像将近20年了?
但是有的时候好的成绩好像其实是附属品。 孩子们先享受学习,有了“never give up”的信念,合作的气氛,有自信,有好的身体。。。然后自然而然的有好成绩。这些FOUNDATION,看上去都跟好成绩没有关系。所以,你觉得,孩子应该先学什么呢?

标准化测试在我看来,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在于它其实有可能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假设中学生的知识架构是一点点搭起来的, 要是有个地方没有搭好了,之后的发展肯定不好。但事实上有可能学习的开窍时间有差异。有人5岁学会阅读,有的14岁才学会阅读。测试可以作为反馈的参考依据,可以作为数据,但其实不适合拿来做评判依据,尤其是早年的。成长是个过程,wakening 需要时间,为什么不能多给点时间给孩子?片中有个学校说,我们不TRACK学生的成绩,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得到高水平的教育。说不定这正是他们成功的一大原因。

3.怎么教?
另一方面来说,不管是哪种教育理论,华德福也好,蒙台梭利也好,瑞吉欧也好,落实到最后还是跟老师的实践有关。好的老师,有好的品格,有教学的热情,有教学的技巧,有知识储备。缺一不可。
片中有镜头是说美国老资历的老师不思进取,放任学生在课堂上捣乱,也不教学,还不能被解雇,这个的确很SHOCK.如果有这样的老师在,哪种教育理论都没用。
从这个点上来说,行政的力量还是能有点效用的。 DC特区的教育特别行政官, RHEE 女士给学校老师带来了危机感。 刚查了下新闻,她的改革还在继续:http://www.nytimes.com/2010/07/24/education/24teachers.html?_r=1。无论是RHEE女士还是老师,都不容易。而从为了孩子的未来来说,这些努力又都是必要的。

这个世界如果有SUPERMAN的话,最有可能的是你自己。是学生,是对教育充满热情的老师,是对教育改革很有想法的那些LEADER。 我不喜欢WAITING这个词, why not use "Being"?

PS:1.这个电影是我们学院租下了一个剧场,特意组织的私映。整个剧场差不多都满了,来了大半的学生和教授,还有一些校友。这些人suppose 都是真的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也是教育改革的希望。
2. 教育是个很复杂的命题。还有家长,有社区,有文化什么的区别,尤其是美国这种地方。这部片子够煽情,但是深度有些不够。
3. 我其实很好奇,那失败的4/5的CHARTER SCHOOL,都是为什么?

 3 ) 纪录片结构分析

Davis Guggenheim。留意到他是因为他给Obama 2012竞选拍摄的宣传性纪录片,以及他的姓氏。

这个人的片子叙事结构很有特点,条理是清晰的,但也总会有一种激情贯穿,欲扬先抑做的非常好,看完之后总是觉得不仅是在看一篇论文,但同时也是在听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讲(没有说是战斗檄文,因为我还没看到他太过于有针对性和带有攻击性观点的片子)。

为了能弄清楚他到底是怎么去讲一件事情的,所以在被片子结尾感动到热泪盈眶的时候,我又重新播放了一遍,并且把片子里所有的能记录下来的叙事点和分析点都记录下来,按照文章结构形式整理出来,以便学习他讲故事的方式。可能会有错漏或偏差,可以留言指正之。

Education Narration (daily life of families and normal thinking of kids)
• Statement Narration:
o Kid’s response to math question (Narrative)
o School day morning (Narrative)
o Choice between public school and private school (Narrative)
o Lottery for a school(Narrative)
• Student Sample Interview – dream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 Get in a good school, because bad school ruins kids (Point of view: importance to grab a seat in good school, and it worth to struggle )


Reality and Analysis to system, school and teachers, from perspectives of nation, family and individual kid
• Education Reality (Nation)
o Education system – the education expense comparison
o Education system – Efforts from government
o Status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by national test to all students) under current system
• Education Reality (School)
o How the school environment influences the student individuals
• Education Reality (Family)
o What else factors have influenced the individual education level? (Question)
        Family environment (subjective) – parents did not receive well education (from sample). (Narrative)
        Family environment (objective) – parents all wish their kids to get well education (from sample). (Narrative)
• Realities Narr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Public Schools (Narrative)
o Most public schools assigned by bills are “dropout factories”.
o Result – Kids are forced to get in these bad schools thought they hoping for good educations like their families. (Indication: not fair)
o Person who brings change – Michelle Ree
• Realities Analysis of Basic Education: Public Schools
o Causes of realities of public schools – local regulations and resources assignment plan have refrain the school management and teacher’s mind from what it is supposed to be like simply accept the support from states then make school simply as a good place for kids to get good education.
o Reaction to reality
        Kids: Why kids hate schools? (Indication: Bad teachers.)
        Parents: Why should my kids suffer from a bad education? (Indication: Unfairness brought by education systems)
• Teachers and the reality of schools:
o What good teachers mean to education? What differs good teachers from bad teachers?
o Supposed solution: Why can’t we get rid of bad teachers? (Question)
o Solution obstacle:
        Tenure employment for teachers, even for the bads
        Rewards for teachers are all fixed for every teacher, no matter good ones or bad ones
        Teacher union are overprotecting and even have more rights to get involve in politics
• Admit the devotion by good teachers, and pointing to the regulation of teacher union
• How schools acting under current situation towards teachers?
o Lemon Dance – throw the garbage to other schools – result: several public school will have more bad teachers and make those school worse
o Rubber Room – isolate all the bad teachers, paying them for nothing but waiting for reassignment – result: cost loads of money 100 million dollars/year for NY
• Change to this situation:
o A new solution – Charter schools: public school + public money + independent running
o Reform to the public schools – MR has shut down bad public schools
        Teachers lose their jobs
        Bring a more furious competition to get in a good school
• Performance comparison between public school, private school and charter school : Charter school is the seemingly best choice for those low-income family but still wants to strive for good educations
• Public school development narration (Reality): What makes public school become a failure like this? Public schools are good till 70s, and have made top people in various fields
• Public school development analysis (Cause):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falling behind. Education in old days is not aiming to get everyone in to university, but as the global economy developing and talent needs, everyone has to get into university to survive.
• Answer to the Cause:
o Some charter schools does not track students give students equal opportunity to compete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status narration (Reality): The future of country economy comes from innovations.
•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status analysis (Cause): Education on Math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important.
• Answer to the Cause:
o School has different focus on nurturing kids’ interests, and there are charter schools focusing on education of math and science.
•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n US narration (Reality): Poor and rich seem to be set.
•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n US analysis with instance of “sound speed of flights” (Cause): the only way to get out from poor is to get well education.
• Person to answer the call:
o Ambitious educators establish the “baby college” program, and have proved that charter school works for changes in providing good education to low-income families.

Changes
• New hope arises, and kids are desperately hoping to get in those good schools.
• MR is making some positive changes:
o Good performance from survived public schools
o Better staff resources assignment: reassign the good staffs from bad schools.
o Reform on tenure that can also satisfy teacher union: the teacher accept renewed contract with standard of performance review will get double income
• US are making change on education system, and good school can’t go with good teachers.
• Reality with hope: School lottery (echo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and lottery result (indication: still have way to go, but change is coming)

我记录了电影结尾的quotes,跟John Legend的Shine放在一起,这些文字真的是足够煽情。

“We need good proves… leading people to say yes, we can do this” – Bill Gates
“We need to know… if there is fortitude to lead them from the situation (even that comes with big sacrifice) …” – Michelle Ree
Don’t give up.
“Our system is broken, and it feels impossible to fix. But we can’t wait.
Great school comes from great people.
In every city, people are doing it everyday, people like you.
There are steps you can takes to create great schools.
We know what works to create your schools, to create any school, to create every school: quality teachers, more classroom time, world class standards, high expectations, real accountability.
The problem is complex, but steps are simple.
It starts with teachers becoming the very best teachers, leaders removing the barriers to change, neighbors committed to their school.
Great school won’t come from winning the lottery.
They won’t come from superman.
They will come from you.”

回头再去看前面分析,其实还是觉得有一些分析是欠缺的,譬如教育对于贫富差距的改善等,但是Davis很好的用激励的事例去说服,毕竟这并不是一部要如何辩证证明的纪录片,它更大的作用是让人们去相信改变,并且不要放弃。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总能觉得他是在演讲而不是在辩论的原因。但能做到这样,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厉害的了。

 4 ) 美国的中学问题

五年级阅读A,七年级就变成D.

七年级最多三成左右学生数学和阅读及格。

匹兹堡辍学工厂之一的OLIVER 高中辍学严重。差的学校造就差的地区。


老师水准,差的智能教50%,而好老师可以教150%。 五分之一公立学校比较好,家长很远地排队申请学校。792:40. 高中分班与不分班。不分班的SUMMIT 预科,96个毕业,都可以进大学。500人申请,100个名额。

 5 ) 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1.政策原因:美国没得严格意义上的教育部,他们的教育部只负责划分教育经费(不过是很大的一笔钱),原则上只划分给公立学校。 公立学校由政府养着,所有的流程,比如学什么课,什么教材,多少课时,一周上几天课,作业布置多少,包括招多少老师,老师发多少钱,都有规定,学校自己不能更改 但是美国最好的学校,都是私立的。无论小学中学大学,最好的都是私立。比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都是私立。 私立不由教育部供养,教育部不能直接管辖,所以课程灵活,有竞争,师资好,但是学费贵。 所以有钱人去私立,穷人去公立。显而易见就是公立学校有色人种很多。 所以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当于托儿所,老师教不带劲,学生学不使劲。 2.工会:公立教师有强大的工会,人多势众,资金雄厚,甚至可以支持总统选举,哪个都不敢动 3.心态:美国的成绩只打ABC,不排名,成绩不公开,不鼓励竞争。而且人家国家的福利好,不是非得上大学考研才能找到工作,洗盘子都可以过活,所以没有必然要考试拿高分的动力。 4.环境:公立学校穷人一堆,你一个人想好好学习,鹤立鸡群,人家觉得你奇怪。 5.家庭:黑人家庭只啪啪、不避孕,基本上不是孩子一堆,就是四分五裂,大人连自己都管不好,还管孩子?

 6 ) 对于一些人,公平永远是奢侈品

  这是一部讲述美国公立中学现状的纪录片,内在含义很深,从一个浅层观众的角度,我只想说这个最让我震撼的细节——有些孩子的命运是被抽签决定的。
  好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如果你没钱,你就只能上公立中学,而在美国,绝大多数公立中学的教育质量是很差的,所以会每每出现几个稍好一点的中学收到远远多于其规定录入学生数的申请数,于是为了公平,最后选择了这个不公平的结果——抽签决定你是否被录取。
  在老师当众念出被录取学生的名字或号码时,我可以清晰看到接受这部纪录片专摄的几对孩子和父母是如何反应的。他们那么紧张,眼前的那张小纸条或小球,已经不再是承载他们物质外形那么简单,那是决定自己未来命运的东西啊。能不能到稍好的中学接受好的教育进而拥有美好的未来,都要靠它来决定。
  所以当待选名额一个个减少,他们的脸上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焦躁和失望,或者是绝望?当尘埃落定,自己最终落选,他们默然了,此时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忍不住落泪,而屏幕前的你,也因他们心中深深的绝望而忍不住哭泣。当其中一个孩子在事后被通知由于一些原因他最终还是被录取的后悔,他脸上突然盛开的笑容,让你也弯起了嘴角,那幸福是多么真挚多么强烈。

  从未想过自己能够接受好的教育也是一种幸福,从未如此真切的感到这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多的人为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奋力挣扎却往往无果而终。一直以来我是怎样荒废并抱怨这电影中的孩子们所一心企盼的这份权利啊。而现在我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感恩和庆幸。
  谢谢我的父母,我现在知道,你们究竟给予了我什么。

 7 ) 只是警钟

由于导演上一部作品《The Inconvenient Truth》很重要、很流畅,因此影片虽然错误不少,但我还是看了这个传说中同样重要、以教育为主题的《Waiting for Superman》。

看到一个个被耽误的小孩,即使是我这样不喜小孩的人都感到心碎。然而,从抽象的角度讲,影片涉及的问题并不新颖,而且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讲任何了解问题的人即使看不到这些小孩的影响也会感到愤怒和不平。

对美国的教育失败,基本上每个美国人都知道。教育失败造成的问题也不需要影片介绍,大多数人都知道。关于教育失败的原因不但有学术观点,连一般的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比如《The Wire》的第四季。能因为影片观点感到震惊的只有那些完全不关心任何社会时事的人。除了立意之外,影片的论点也太多太杂,很难说流畅游人。影片的节奏也有问题,并且缺乏紧迫感。以上是影片本身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本片很是一般。

然而,教育问题不但与美国人息息相关,而且本身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所以虽然影片本身无趣,但我还是想讨论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在没有事实的情况下发表评论,但仅根据个人经历出发,我还是有数点想法。

影片要求教育系统更有效率是没有错的,而且在投入甚多的情况下,美国教育系统极度没有效率、浪费极多的确事实,也是严重的问题。如何测量效率、如果让高效得到奖励、低效受到惩罚,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在影片中表面的是在不好的学校想学习的孩子,但就我个人经历来说,这样的孩子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对教育完全没有兴趣。这种不感兴趣来自于两方面,家庭和社会。家庭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而且实质行为远胜于所谓理念。虽然中国的传统经历了百年摧残,但很多中国人还是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功利角度而言,美国人也大多相信教育就是力量,教育能够改变生活。虽然《The Great Stagnation》和最近的很多研究对是否真的如此产生质疑,但大多数人还是坚信这一点。

然而,“认为”和“行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一个家庭可以说他们相信教育是好的,但他们是否能够真正为这个目标做出必要的牺牲呢?这就好比我说我认为身体锻炼很重要,但我从不去健身房一样。这就是我的言行不符,我所谓的身体锻炼重要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从我的行为可以看出,我不认为身体锻炼值得我付出时间和金钱。

而美国人的缺陷在于,中国人说到做到,很多人愿意为了供子女读书砸锅卖铁,很多美国人仅仅是说说而已。而且在美国能说说已经不容易,因为从“茶党”的兴起我们就能看出,美国人也有不少从根本就是反知识、反教育的。如果家庭不鼓励教育,不为其做出必要的牺牲(这其中还包括承担不离婚等社会责任,那么自然教育效果不佳。

除此之外,美国的社会价值也有很多反对教育的层面。在崛起的过程中,美国执行力更强的边疆人士就歧视东海岸常青藤等只说不练的货色。在今天,“精英”这一其他国家都是赞许的词汇在美国依然带有很大的贬义。在高中、大学中,体育健将、社会达人的“身份”要远高于成绩好的“书呆子”,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我们可以看出电影未能提及的因素。比如,电影说教师本身质量有问题,并介绍了教师工会等体制性的问题,但并未介绍家庭和社会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由于家庭不肯做出牺牲,所以美国没有足够的税收让教师成为收入最高的人群之一。由于社会不承认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除了没有收入,也没有社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可以坚称“教育兴国”,但不做出些实质性的改革,仅仅是提升效率不过是杯水车薪。

和其他诸多原因相比,这才是为何今天美国一分为二的原因。实际上,从美国建国开始这个国家就有两种倾向,一种精英一种平民。在200多年来,两种倾向可谓平分秋色,但在全球和信息化的今天,很明显平民已经变得落后。

在很大程度上,这才是决定学生成败的原因。所谓“章程学校”之所以成功,除了因为学校极有效率,还因为去上那些学校的人本身就是上进之辈。这和清华是一个道理,也许中国高等教育只是二流水平,但13亿中挑选出来的精英都是一流水平。他们的成功未必是清华很强悍,而是他们自己强悍到可以“despite”清华不如哈佛,他们也能成为第一流人才。所以,能够从一群热衷学习的孩子中挑选生源使得章程学校的成功也被高估了。

章程学校和创新教育方法固然重要,但这不能改变体制内在的激励系统。如同影片所说,美国之前的教育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竞争对手,所以“despite”激励体系的问题,美国教育依然可以傲视群雄。但在今天这显然已经成为了不可复制的过去,因此除了影片推崇的改革之外,美国还需要基础性的革新才能确保自己不像罗马一样衰退。

 短评

所以说教育难题举世瞩目,但话说回来,人家好歹还有个超人可以YY,我们捏?

8分钟前
  • Chicology
  • 推荐

难得一见主流纪录片对工会开炮,可惜如今7年过去,教师工会依然是阻碍教育质量提高的罪魁祸首。Charter School好,学券制好,School Choice好

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他们在讨论教育公平,我们在追求马太效应。

1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无话可说。。。。真是需要多少幸运,我们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16分钟前
  • forfaen
  • 推荐

圣丹斯电影节观众奖最佳纪录片奖

17分钟前
  • KevinZii
  • 推荐

等待被叫号的时候,真的连心都是被揪着的。

21分钟前
  • 一头鹿
  • 推荐

小结一下:被釆访的学生家庭中一个亚裔都没有;美国公立教育质量差,为什么说差,中国的也差呀?但是我们没花他们那么多钱、每个人头上

22分钟前
  • 话不糙理糙
  • 推荐

一直搞不懂这种论文体的纪录片到底算不算纪录片。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同样的问题中国也存在

25分钟前
  • yegle
  • 力荐

美国也不全是天堂,穷人在哪里都是身处地狱。

30分钟前
  • 萬和生
  • 推荐

很到位,同时也有戏剧张力的纪录片。

34分钟前
  • SickDouban
  • 推荐

精英的成功建筑在多数人的失败上?

37分钟前
  • Bill
  • 推荐

根据地域来划分学区有其好处,但是学生流通的不畅性是其最大的弊端,为何不向中国学习通过考试选拔呢,不过这又将变成一场考试大战,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在我们为美国唏嘘的同时,我们还是不要忘记,现在依然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40分钟前
  • 轩煜
  • 推荐

国家在一名囚徒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花在一名学生身上的经费。看到了一个国家在教育体制改革上的无奈~~

43分钟前
  • 顾小默
  • 推荐

他们说的解决方法怎么像应试教育唉

45分钟前
  • Icarus
  • 推荐

纪录片揭示了美国的公立教育现状,由于教师工会的存在,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师也跟中国的一样变得尸位素餐、坐吃等死,误人子弟,虽然有些教师努力改变现状,却有心无力。

50分钟前
  • 按下葫芦浮起瓢
  • 推荐

立意很好,内容无聊,论点有误

54分钟前
  • 庄常飞
  • 还行

美国公立中小学教改(有钱人都去上私立了哟):教师工会成教改阻碍(废除终身教职失败,只奖不罚亦失败)、摇号录取法(当是买车牌啊?中国教育虽然糟糕但我上学时跨区择校是靠考分)、提高分数似乎还是得加长学时?盖茨说数学、科学、工程人才是发展经济的命脉——耳熟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57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我们不能一起抱着滚进火坑里把自己埋起来一起窒息。哎~这叫吾国的教育情何以堪啊!

1小时前
  • vivi
  • 推荐

美国也不是那么的天堂啊,一心想着要去美国读书的我其实并不了解他们的教育体系。

1小时前
  • 臭臭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