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北极生活是什么样子
看的时候不住的在想,如果我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比如一周,一个月,一年会是什么样子
一个事情总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好处是,空气很好(我生活在北京,所以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个因素),可以吃到新鲜的 trout,然后重来没在那里待过,应该会比较好玩,另外那边的生活比较简单,压力小
如果真的在那里生活,在过了前几天的新鲜劲以后,应该问题就来了。比如每天吃什么,也不能每天都钓鱼玩吧,那剩余的时间干什么。很有可能在那待了几天之后就想离开回到正常社会了
2 ) 注定
年轻的他来到北极实习,可能只是因为新奇与好玩儿,反正不管怎样,仅仅是一个夏天而已。
当他得知不知在北极已经兢兢业业的呆了多少年的他的妻儿死亡的消息时,彷徨地选择了隐瞒。
隐瞒,是令人崩溃的事情,特别是听说隐瞒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他害怕地逃走。
出逃的失败迫使他说出真相,竟沦落至与得知真相的他拔枪相向,再一次地逃走。
种种恶劣的环境,他不得不归来。他没想到的是,等待他的只是谅解,谅解一切。
对于年轻他来说,这儿的生活仅仅是一个夏天。
而对于丧失妻儿的他来说,他注定是要一个人呆在这里一辈子。
他,早就知道自己注定是一个人,无论妻儿是否去往天堂。
这,就是他的工作,他的选择。
3 ) 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
《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2010年),这张碟一直放在那,知道是部好电影,就是没看。俄罗斯电影这几年有弱化的趋势。而这一部绝对算是一部叫得响的呱呱之作。片名《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不是诘问,也不是探询,更像是叙述,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气息,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
北极最偏远之地,一小气象台,一个中年气象员,迎来了一个幼稚的高中毕业实习生。两个男人性情迥异。中年人只盼着早点回到远方妻儿的身边,年轻人渴望被理解。所谓人生总是人算不如天算,生命总是不经意之间会戛然而止。中年人的妻儿都已在远方遇难,他却一无所知,他只衷情于出海打鱼。
后生得到这个消息,一直秘而不宣,生怕刺激了这位老大哥,可隔代的鸿沟总是无法逾越,较量才真正开始。船,始终没来,他们必须等待。静默的时光,与沉寂的荒原世界相吻合。这个夏天,是这样的漫长又如此的不可捉摸。
有时的误解,不只是因为他们是两代人,也不只是来源于偏见与傲慢,而是顾虑太多缺乏沟通所致,或者说天生的性情和特殊的环境相勾连,人,失去了一种原动力的共情能力。
其实,无限的,荒凉的广袤世界,恰好与彼此内心深处孤寂的有限空间,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观照。这可能才是导演着力想营造的氛围。我想,他的目的达到了。
2012、9、4
4 ) 《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的》与《流浪狗》:满拧
昨夜无事,看了两部影片,一部是俄罗斯的《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的》,一部是伊朗与法国合拍的《流浪狗》。不过,观影的体验却并不愉快。影片应该说拍得都还不错,俄罗斯的这部影片还在柏林电影节上拿过奖,讲述的故事也是我所喜欢的,慢悠悠地,讲述了一个我所不熟悉的故事。但看完后的不愉快感却很强烈,特别是《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的》,甚至中间中断了两次,方才将它看完。当时只有一个词能说明我当时的心情,就是北京话的“满拧”二字。
先看的是《流浪狗》,我是伊朗电影迷,伊朗的电影曾经能搜索得到的,都挨个看了个遍。更何况此片讲的是阿富汗的故事,背景放在了美军剿灭本·拉登,将塔利班赶下台之后,反映普通阿富汗人的生活。说实在的,影片的故事还不算太坏,很简单的故事,却通过两个小孩主眼睛表现出来,还是能打动人的。里面的两个小演员演得也很不错,特别是那个小女孩,她的眼睛会说话。当然,电影中的故事有些过于刻意,刻意地要往政治上引,刻意地制造出种种的巧合,反而让故事变得有些不可信了。你所想要的元素,影片的故事都能涉及到,似乎影片就是拿捏着国际影展的喜好,你想要什么就给你拍出什么来。这也是近期小国电影的一种倾向,特别是那么已在国际影展屡有斩获的国家。
不过,我最不喜欢的,是影片中所表现的那种执拗,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那种故意拧着观众来的拍法。其实,影片中角色很拧的性格,在中东电影特别是伊朗电影中,比比皆是,甚至成为了那里电影的一种风格。这种拧,也让电影中的人物充满了鲜明的个性,让人印象深刻,许多在国际上拿奖的西亚或者伊朗影片中,差不多都有这种有着一股拧劲的角色。但这样的电影看多以后,就有了一种审美的疲劳。角色性格的拧,是与观众的心理预期相矛盾的,观众一方面同情着角色的遭遇,另一方面却又在想,他们悲惨的命运是不是与他们这种拧的性格,多多少少有着一点儿关系?
《我是如何度过这个夏天的》其实拍得也很不错,最少风景绝美,那是你我很难涉足的地方,位于北极的一个小岛上。电影所描写的人物,也是我们平时很难接触到的,两个长期在北极小岛上做观测工作的工作人员,他们只是通过一个电台,每天定时与外界联系。说每天其实不对,很难说是哪一天,这是北极之夏,太阳永远盘旋于你的头顶。这部影片极似塔科夫斯基,镜头缓慢而富于诗意,一个个悠长的镜头,展现着大自然之美,刻画着人物的内心。这样的影片,你只要有耐心,沉醉于那种与我们不一样的生活与景色中,慢慢地听导演悠悠给你讲故事就得了。
不过,我却沉不下心来,甚至数次起立离开。镜头很美,故事也很有张力,虽然电影中只出现两个人,不过故事的织体很绵密,情节也很紧张,充满了悬念。让我不愉快的,不在于电影的流畅,不在于情节的可看,而在于人物心理的拧。而这种拧,却又正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基础。特别是年轻员工的心理,让人觉得不可理解。本来一个关于同事亲人的消息,直接告诉同事就行了,不管是好是坏,出门在外,最让人牵挂的就是亲人的安危。然而在电影里导演却让年轻员工将这消息东藏里躲,迟迟不肯泄露,最后酿成大祸。想一想,有必要吗?不知年轻员工隐藏这则信息出于何种心理,也许北极的环境会让人的心理变得扭曲?最后老员工的谅解也很让人费解,虽然展现了这个老气象学家的宽容与大度,但对一个未能让自己见濒死亲人最后一面,并且还故意让自己受到核幅射的人,怎能用拥抱轻易原谅?导演在这里沉浸于他的故事与哲学之中,却让观众感觉到这部影片满拧。
5 ) 怎么说呢
实在不能说这是部好片,就是把错误与矛盾扩大化,看看会发生什么,而且是个人的矛盾,根本跟人性扯不上边,不能代表广大人类,就好像拍了个自己家的小短片。
不过电影有四点不错,
一、对工作态度的重申,工作要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二、工作之余要尽情放松,让自己感到活过;
三、鳟鱼,感觉很好吃,有机会一定要尝尝;
四、北极用电应该是靠微型反应堆,而且应该是没有二回路的堆型,我们国家也可以实验这种堆型,值得特殊环境使用。
6 ) 寂寞寂寞就好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沉闷的片子,除了北极静止的风景之外,其他简单到了极点。两个驻守北极的研究者因为沟通的问题产生了矛盾,他们一个追一个逃,最后和解而已。
也许天天住在大城市里的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好好沟通呢,如果年青人早点把家人离去的消息告诉年长者的话,就不会伤及感情及身体。但只有你经历的寂寞的环境你才能理解这个故事的意义。
登山的搭档告诉我,曾经他们2个人去登山的时候遇到坏天气,在大本营里休整,于是开始互相讲小时候的故事,然后工作后的故事,然后开始讲其他道听途说的故事,朋友告诉我他们把一辈子的事都快聊完了。然后呢,这样讲了几天就只剩下沉默相对,看着帐篷外面发呆,再然后就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吵嘴,这不是他们的错,是寂寞惹得祸。
7月份我跟合作伙伴到塔里木油田的一个小镇办事,整整呆了一个月的时间,荒凉的环境,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的小镇。前几天我们还能说说笑笑的一起吃饭,看电视。一周之后也就变成了相对无言。住在一个房间里,每天的话加起来不超过10句。心里空虚无聊,总想找个爆发点却找不到。
今年10.1攀登梦柯冰川东峰的时候,又在中科院的冰川保护站见到了那个年轻的研究生,在雪山脚下一呆就是3年,每天的工作也就是抄数据,整理数据,发送数据。陪伴他的只有一部收音机而已,他见到你总有说不完的话,不停的说。
前几天看新闻,今年的公务员报考又出现了井喷,热门岗位2000比1的竞争关系,而海事等部门却没有一个人报考。因为不是任何人都能忍受的了那份寂寞。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都想着快点赚钱,快点出名,几乎没人有去坚守那份孤独。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科学家,丛林里的特雷莎修女——珍-古道尔博士,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对古道尔一无所知,但知道她的人都会对她崇拜有加:美国《时代》称其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野生动物学家”,曾获联合国颁发的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此前该奖项仅有两位人士获得过——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9·11"事件后联合国评选出11位和平大使,唯一一位环保界人士就是珍·古道尔。2010年是76岁的珍·古道尔致力研究和保护黑猩猩的第50周年,她被英国媒体冠以“奔走的特雷莎修女”之称,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德尔说:珍的事业,是西方世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当今中国,我们的学者,研究者们有几人能够坚守的了自己的研究事业,要么学术造假,要么为了利益集团成为了砖家。
影片的最后,老研究员原谅了年轻人的错误,一个人留在了北极,继续那份孤独的坚守。
闷了
冷落里的攻守.说怎样度过,还不如说我怎样不度过这个夏天!可是,在荒野,在极地,在大洋岸边,啃着骨头也在进行这时季的度过.
实际上我没看过,就是觉得标题有爱.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的?
半封闭空间,两个人,一个成熟稳重,一个不太成熟不太稳重。太多的固定机位和空镜头,不厌其烦的细碎情节,却让这个男孩的夏天有了别样的意义,最后那个狠狠的拥抱使得这部电影变得受人尊重。
捉迷藏玩的好...
我是如何結束這個夏天,而且要內疚一輩子。
后面拖沓了
剧本不过硬,对人物塑造欠妥,使得整个剧情都非常牵强,男主角的每次错误的选择都非常突兀,没有很好的铺垫。这也使得导演努力营造的孤独、深远的气氛显得和故事不太搭调。根本就是一个有妄想症的小男生自己搞出来的各种事端
明天一个小时能讲完的电影竟然放了124分钟,唯一欣慰的那些风景与画面感。
后面丹尼洛夫逃跑的动机不去交代,导演转去拍逃窜的惊悚过程了。除了叙事逻辑遭诟病,影片在人物和情感的刻画上还是相当成功的!特别是北极的美景,原来这年头电影不靠电脑CG同样可以如此震撼,导演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太适合这个原生态的故事和撼人心魄的景色了!★★★☆
木有基情。。
剧本没任何问题,在一种绝对的条件下,两人心理的异变或扭曲都说的通,导演想把环境对人造成的绝望和恐惧慢慢剥离出来,人之间的误会或事实,都是这些引起的。美好风景下的冷峻,控诉着当代人对城市生活和现代秩序的依赖,一旦这些消失,人遇到状况就会下意识的产生疑虑和不安,是因为人类离开自然太久
很自然想到《南极料理人》,不过跟那个透着温情且以室内剧为主的电影来比,本片在视觉上的力量自然更强大。同样,与题材相辅而生的孤独感与压抑也弥漫着整个电影,两个男人的故事,视乎还有成长的意味
典型二逼青年
于我有心戚戚焉
忒长了有点
无趣的生活 朴实的展示 一老一少一段少言寡语的合作、斗争,这样一个寒冷夏天用一个深情的拥抱化上温馨的句号~~
看完了心里很不舒服的电影
劇情很誇張呢
外景很棒 摄影很美 剧情牵强 节奏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