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娜(艾塔·多布雷西Arta Donbroshi 饰)通过一桩移民婚姻取得比利时合法居住权,她和她那个跑遍欧洲打工赚钱的阿尔巴尼亚男友索科尔(Alban Ukaj 饰)最大的梦想就是存钱合开一家酒吧。
瘾君子克劳迪(杰里米·雷乃 Jérémie Renier 饰)通过 与罗尔娜结婚帮她拿到比利时合法居民身份,同时他也从中间人费比奥(布里奇奥·罗吉恩 Fabrizio Rongione 饰)那里拿到一笔钱。中间人费比奥一边策划用过量毒品害死克劳迪的阴谋,一边和罗尔娜准备合作通过同样的方法使一个俄罗斯人成为比利时公民。在罗尔娜和克劳迪一起生活期间,居然生出几份温馨的感觉,汉尔娜决定尽快和克劳迪离婚从而让他免于一死。
克劳迪因吸食毒品过量而死,罗尔娜按照原计划进行的相当顺利,可是她却感觉自己怀孕了,而且她告诉费比奥孩子的父亲是克劳迪。
在2008年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上,达内兄弟凭借此片获得主竞赛单元最佳编剧奖。
比利时名导达内兄弟的电影《罗尔纳的沉默》(2007),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并当选2008年度《电影手册》十佳影片。反映移民题材的影片有很多,尤其是这十来年,欧洲屡有此类佳作出现,着眼点主要是放在东欧巨变后的国家上,巴尔干半岛各国是主要对象,而北非移民则是个老话题。北美此类题材,则主要放在中美洲移民上。
二十多年前看过由法国大鼻子德帕迪约和美国名模安迪拍摄的那部《绿卡》,从头笑到尾,以至于让人忘记了移民的沉重话题。前几年法国也拍过一部《伊甸在西方》,同样以喜剧形式引爆观影狂潮。但达内兄弟显然不是善于营造喜剧的高手,他们更愿意慢腾腾的反映现实,力求在深度上掘得更深。《美丽罗塞塔》和《孩子》都为他们赢得了两届金棕榈大奖,让他们声名大噪。
《罗尔纳的沉默》一点点地向观众灌输剧情,再娓娓道来女主人公罗尔纳的境遇,以凌厉的新现实主义者的态度,探寻真切的境遇,让细节作答,以构筑又一个经典的人性两难命题。其实,他们在1996年就拍过《承诺》,开始了探讨移民的话题。
兄弟中的让·皮埃尔·达内曾说:“我要说,我愿意了解从别处而来的人们,我们要表现他们如何来这里,又如何来安排生活。”他们对现实的不妥协可见一斑。他们延续了德西卡那一代欧洲影人的理想。这种自信、坚持与不盲从,正是作为一个电影人的宝贵品质。虽然我们从头到尾没能发笑,虽然沉重始终萦绕观影的始终,但这不妨碍影片的绵绵滋味,已悄悄渗入人心。
从网上得知,一家企业高管,多年前夫妻俩带着孩子移民新西兰,经过几年辛苦的打拼,生活大有改善,先是把妹妹一家移民过去,然后把年迈的父母亲也移民了过去,这几年父母亲要求再把家兄一家都移民过去。开了那个头就会没完没了,这让他夫妻俩疲于应付,甚至感叹:既有今日又何必当初。
这个世界,只要有贫富存在,只要有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就会有人想通过移民改善经济、追求自由和幸福,问题是这一切又谈何容易。即或西方也没有天堂,西方还有好多人在苦苦挣扎呢。但仍会有人乐此不疲的追求移民并付诸实施,尽管代价高昂,也会有人铤而走险并在所不惜。
2012、9、26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谓达内兄弟叱咤影坛的巅峰时期,兄弟二人延续着 20世纪末《罗塞塔》奠定的影像与美学冲击力,先后创作出三部作品(《儿子》《孩子》《罗尔娜的沉默》)全入选戛纳竞赛,均轻松有奖,其中更凭《孩子》摘下他们的第二座金棕榈奖。回首过去,这三部作品绝对是达内兄弟作品中高水准的代表。一向秉持着简约直接的纪实风格,在朴素的生活情节里发掘出扣人心弦的叙事魅力与闪亮夺目的人性光辉。相比起化繁为简的《儿子》和《孩子》,他们在 2008 年的《罗尔娜的沉默》中却有意做出改变,交出了一部职业生涯中情感与情节最为复杂的作品。
故事围绕一个阿尔巴尼亚女移民展开,透过当地人贩子的安排,她来到比利时和一个瘾君子假结婚,以便尽快获得身份。当假老公不慎吸毒去世后,她如愿获得身份,却又在人贩子集团的贪婪驱使下,再与一个俄国人假结婚,非法赚取金钱,结果她却发现自己怀孕了,事情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一如既往地,达内的镜头再次瞄准了边缘人群,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女移民,她纠缠于人贩子地下集团,深陷于各种欺骗、敲诈、剥削与利用的关系里。这并非是达内兄弟初次接触移民题材,早在 90 年代的《一诺千金》便已有所涉猎,这部作品继续深入剖析移民群体在西欧发达国家的生存和道德困境,以手术刀般的冷静精准去审视人性的本质。
从《罗塞塔》开始,达内兄弟两人有心或无意地,向法国电影大师布莱松致敬,透过身体局部的特写来交代情节,比如这部影片开头聚焦在点钞票的手部镜头,连同情节中反复出现假老公让女主角替他保管的一叠钱,还有女主角为尚未出生的孩子到银行存钱。这些向布莱松的经典之作《金钱》致敬的镜头与情节刻画出物欲横流的生活背景,金钱至上的意识足以主宰着这个边缘群体的行动与情感。
女主角为了尽快获得身份,不惜与一名当地的瘾君子假结婚,平日对其恶习无比厌恶,在同一个屋檐下也是分房而睡,不让他接触到自己的空间。没想到的是,瘾君子却立定决心戒毒,并让女主角努力助他脱离毒海。至于两人是否在男人戒毒过程中燃起爱火,导演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透过不落俗套的塑造与刻画,让观众对社会边缘人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不是所有的瘾君子都有家暴的倾向,不是所有的瘾君子都不知悔改。
最意想不到的是,导演在剧情进展到一半时竟让瘾君子突然死去,却不交代其中缘由。上一个画面是女主角和假老公在开心庆祝,下一个镜头却是她去认领尸体。这种叙事关键点上的留白相当出色,跳跃的情节处理让影片不至于陷入到狗血情节剧的类型窠臼里,也有助于观众更好理解后半段女主角的行为动机。
无疑,这是达内兄弟最复杂、最戏剧化的一部作品,同样是涉及非法移民问题,这部比《一诺千金》在人物的形象、行动和道德困境方面有更深入的挖掘。这个女移民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获得了合法身份,在过上幸福生活后,仍忘不了为此前的行为赎罪,这给后半段情节走向提供了一些提示。导演相当擅长将镜头对准边缘人在获利后的内疚或赎罪行为,从《罗塞塔》的女主角试图自杀,到《单车少年》的男孩在高空坠落后的表现,再到这个女移民的行为转变,都在冷静地勾画出边缘群体走出道德困境的弧线。
尽管情节中暴露出诸多社会问题,导演却无意在这些话题上驻足太久,反而更有兴致去刻画人性难测的本质,这俨然已成为了达内作品的鲜明标签,而这部影片还罕见地触及到女性的困境。作为一名非法移民,女主角只听命于人贩子集团的摆布,如何伪造家暴证据;同样地,她在所谓的婚姻中也是沉默不语,因为要小心翼翼处理好自己在假老公、真情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沉默的形象暗示了女性在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她身边都是清一色的男性,无法自主行事。她在此困境中难以看到希望,却在假老公的戒毒过程中,看到人性里暗淡的火光,从而带给她一丝盼望生机。
导演再次祭出留白手法:究竟她有没有怀上假老公的孩子?剧本给出了开放的答案,在最后一幕的森林小屋里,她与幻想的孩子共眠的画面有一点猝不及防的超现实童话意味。从她主动献身与瘾君子赤裸相拥,以助其戒除毒瘾,到她给未出生的孩子开户存钱,再到她主动透露俄国人自己怀孕的事实,这个高超的剧本不动声色刻画出女人幡然醒悟的勇气。她逐渐摆脱了人贩子、情人、压迫者的牵绊约束,真正懂得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这也许是母性的力量驱使(腹中未置可否的胎儿),也可能是经历艰难复杂的考验后,人性中向善的一面并没完全湮灭,依然在最阴暗的角落里绽放光芒。这个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可谓实至名归。
看完电影,我怔在那边想,我在悲伤什么哭什么。为一个瘾君子的死吗?为一个心善却被逼到绝境的女人吗?都有吧,但只要一想到claudy干瘦皎白的吸毒脸,想到一个明明该死却排除万难的想活下去的“反面角色”,我就停不住的眼泪。
是,这世界上,固然有很多“自作孽不可活”和“该死之人”,但若一个人极度渴求活下去并艰难地去付诸行动是,他也不应该被世界拒绝,他理应活下去,并且获得尊重。不管是赎罪也好,任何都好,他理应活下去。
罗尔娜,本身就为了获得比利时公民资格,过着近乎没有尊严的非正常生活,但即使被折磨来折磨去,明明已经要得到想要的了,她还是没有丢弃良心和善良。可是带来的却是另一种悲剧。
两个人都是怀着希望游荡在绝望的生活里。最终都没能逃过那些不公的命数。所以我才会哭个没停吧。
也不知道是生活本身就自带这样的灰黑色彩,还是达内兄弟太擅长叙述这些悲情故事。反正就没一秒都让人浑身难过。
达内自然是高手。别人拍大概只会是去批判法律漏洞,达内却着意写人。与两天一夜如出一辙,动作与心理的双轴刻画,剧本写得相当好。人的尊严,生命的尊严,活着的尊严。
比利时的移民漏洞,中途两人c过,以谋杀离婚,片尾对腹内孩子的喃喃自语,正直有吸引力勤劳健康的女人,洗
罗尔娜躺下,在全片行将结束时,贝多芬op111的第二乐章清冷地飘了出来。。。那是告别么。
3.5星。结尾差点就接上《永远的莉莉亚》
孩子或许不存在,但负罪感却落地生根了。通过移民婚姻来挣脱原生国度这种强烈的改变自己生活的热望,在愧疚之前,都不堪一击。达内把转折的高潮抽走了,让罗尔娜笑着追逐克劳迪的单车远去的镜头,悬置成一个罗尔娜和观众心中无法忘却的瞬间。
一个移民女人的自我救赎历程,获2008戛纳最佳编剧。1.聚焦假结婚问题,移民生存题材上溯至[一诺千金],女性视角承续[罗塞塔],树林收尾似[单车少年],本片亦是达内兄弟此前的演员班底大集合。2.剧作上出乎意料地工整,完全符合三幕剧模式,大胆的是在中点对关键事件进行了省略,之后又放弃对核心悬念(孩子是否存在)的揭示,转入疲惫、孤独而充满开放性的结尾。3.大量近乎一场一镜的手持长镜头,唯有女主与移民婚姻中介在车内的对话场景使用了严格的正反打,二人始终分立于不同景框中,彰显出了两人的针锋相对。4.这回,达内兄弟用了五次配乐,前四次为叙境内有源音乐(前两次为房内丈夫开启的音响,后两次则是两场舞会的背景乐),收尾则用了画外的贝多芬钢琴曲。5.点数欧元钞票的片头与中间点前女主欢笑着追逐丈夫自行车的作别场景赞绝。(8.0/10)
感觉几个男人都喜欢按计划行事,厌恶计划外的事情,而没有意识到罗尔娜需要人性上的关怀
仍然是达内兄弟最擅长的边缘/移民问题,像是《罗塞塔》和《一诺千金》的合体。但这部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它的剧情超乎寻常的复杂,而达内兄弟完全是以庖丁解牛的方式进行叙述,人性就在缝隙之中显露出来。摄影不浪费每个像素,剪辑不多出哪怕0.5秒,看似粗粝,实则繁复精致。
这才叫做诗意啊。达内兄弟和余华,挺像的。
除了法语,其他都还好
结尾很好!
诱人的腿 哎 真是看着就分心
故事里面没一个好人,而这恰恰是构成现实社会真相的拼图。男人刚刚想变好,死了。女人刚刚想变好,疯了。很是讽刺。
达内兄弟的镜头与剪接仍是那么的精准,永远都知道什么应该出现在画面里,什么不应该出现在画面里,什么时候该出现,什么时候不该出现。不过对底层人民情感表达却让我觉得有些疲惫与疏远了。无论如何,他们仍是我心中最好的当代导演之一。
3.5
这一次达内兄弟尽量回避了惯常的摄影,更显随意,虽然我仍旧认为手提摄影只有与近景和特写结合才能体现粗粝的艺术效果。在剧情上,这是导演最跌宕起伏的故事,由于一贯对剧情的省略,该片接连制造了男主角死亡,女主角怀孕以及险遭杀害等重大转折。同时,观众第一次在片尾听到了达内作品的配乐。
达内用了配乐!达内用了配乐!
看过一篇叫《绿卡》的小说,说的就是这档子事,那个剧情比这个好。后面的母爱有些做作了。
和以往比较而言 太平凡了
阿尔巴尼亚需引进胸推项目 投资前景看好 片子有点儿第六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