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布莱克

剧情片英国2016

主演:戴夫·琼斯  海莉·斯奎尔斯  莎伦·佩尔西  布莱恩娜·尚恩  迪伦·麦基尔南  娜塔利·安·杰米森  史蒂芬·克雷格  哈瑞特·构斯特  李丹  米奇·麦格雷戈  大卫·莫瑞  茱莉·尼科尔森  杰姆斯·赫普沃思  

导演:肯·洛奇

 剧照

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2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3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4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5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6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3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4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5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6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7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8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9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05:02

详细剧情

59岁的丹尼尔·布莱克(戴夫·琼斯 Dave Johns 饰)是个木匠,由于心脏问题,他生平第一次需要申请社会救济。尽管他的医生禁止他继续工作,但他依然决定冒着被罚款的风险找一份工作。在他反复前往“就业中心”求职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凯蒂(海莉·斯奎尔斯 Hayley Squires 饰),一位需要照顾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流落到儿童福利院,她不得不住在一间离自己出生地450公里远的住房内。当今英国行政机构的繁琐程序就像一张网,牢牢套住两人。丹尼尔和凯蒂决定尝试相互帮助……

 长篇影评

 1 ) 悼词

我不是委托人,也不是顾客,或是雇主。

我不是懒人或者骗子,也不是乞丐或者小偷。

我不是保险编号的数字,更不是画面中的点。

我没有卑躬屈膝,邻居有难我会帮助他们。

我没有向慈善机构乞求,又或者甚至我压根没有期待过。

我,丹尼尔 布莱克,不是一条狗,是一个人!

因此我要求夺回属于我自己的权利,要求得到对人的尊重。

我,丹尼尔 布莱克,是一个公民,既不在那之上,也不在那之下。

 2 ) “大现实”下的现实主义电影陷阱

这么多年了肯·洛奇从来没变过。。。

我有一年在戛纳也看过一次他的新片全球首映,他的镜头永远对准工人阶级与底层,是世界电影里非常独特和坚守的一股力量。。。

中国,终于可以在2021年,西方世界一起共同充分直面和理解肯·洛奇电影带来的争议与创作处境的困境——巨大的贫富差距,正在快速堆积相当一批被社会主流抛弃的边缘穷困人群,不只是这部分人,而是更大范围的人,如何在当下寻找自己生命的尊严与意义的问题。。。

2021年,中国终于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直接面临同样的困境与议题了。。。

这与上世纪60年代欧洲导演社会议题大大领先中国社会国情截然不同,中国眼下的内卷,正在让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然后才是第二个问题,关于眼下的“大现实”,电影导演的态度是什么,所谓现实主义对于国产电影有几种姿态?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这个问题就肯·洛奇这部电影来说,跟中国就很不一样了。。。

曾经最与肯·洛奇有类似气质的中国导演是贾樟柯,但最近几年贾科长也在寻求变化,比如天注定,比如江湖儿女。。。

其他对社会大多数人的电影关照,基本还是中国传统“看戏”理念下的情节剧方向。。。

管虎之前的《民工之生存》其实有点点肯·洛奇,之后很少有。。。

关于对底层的关照,英国历来比美国影视剧都要暗黑得多,哪怕最近新片《乡下人的悲歌》我还没看,看导演我Ron Howard就知道会拍得很温情,包括最近最终季的我最爱美剧之一Shameless,也是越来越温情,干脆第11季要完结了。。。而它翻拍自同名的英国原版,那个暗黑和狠劲儿,远远超出美剧版。。。

中国估计这几年会有大量关注大众老百姓的影视剧出现,只是看怎么避免过度温情和过于情节剧的陷阱。。。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在金鸡奖时看了《吉祥如意》当时就觉得导演一个非常预设性的两段式拍摄手法,反而让聚焦普通家庭的国产电影产生了一种罕有的情感表达,这种docu-drama和“对docu-drama的docu”两段式开放式的创作,客观上躲开了上述过度温情与过度情节剧的陷阱,很有意思。。。

同样是面对家庭与死亡两个母题,《吉祥如意》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方程式,其原始性的冲击力不比肯·洛奇这部电影差多少,估计争议性也是类似。。。

行吧,居然肯·洛奇和董成鹏之间,让我感受到了某种连接,也蛮神奇的😂😂😂

上面这些话是因为我看到下面的帖子的感触。。。

 3 ) 不低头

丹尼尔·布莱克,朋友们叫他丹,59岁,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人,俗称:英国人。这里有女王、贵族、剑桥,抖森、卷福……优雅的国度,不是么?当然不是。

有贵族,就有被剥削者。英国同样有底层。据说威廉登陆之后八百年,英国上流社会一直由八百个家族把持。矿工水手贩夫走卒想往上流动,单凭个人的奋斗肯定渺茫,英国稳定的社会结构,从未拥有广泛的阶层流动。要进入你熟悉的伦敦上流社会,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像《赛末点》那样的运气也不可或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英国是左翼胜地,出版过《资本论》,兴起过声势浩大的新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运动。导演肯·洛奇是一员左派悍将,数十年来坚持将摄影机对准底层的工人阶级,以坚硬的、不低头的姿态伫立英国影坛,提醒世人英国除了《唐顿庄园》和《故园风雨后》,在不事生产的贵族之外,也有不屈的工人、有残酷的阶级固化。

《跳出我天地》里,面对撒切尔夫人的新自由主义强权,数以万计的矿工在矿业工人联合会的带领下,加入到抵制矿场自由市场化的罢工中。为了罢工,工人们圣诞节甚至无煤取暖,父亲果断砍了钢琴。然而他为了供孩子继续芭蕾生涯,顶着“叛徒”的恶名屈屈辱下井。这些远在英国的被压迫的脸,像极了我们国度那沉默的多数。

《我是布莱克》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唯一的大反派,由低效无能的官僚系统担当。布莱克申请失业救济金屡次碰壁、找工作、填表格、学习填写简历等等经历,但始终得不到那份他应得的失业补贴,处境尴尬犹同卡夫卡笔下那位徘徊在“法的门外”而终身未得其门而入的主角。

资本主义伦理,工作被神圣化,是光荣的标志,失业则被视为懒惰、吃救济金的蛀虫。但财富分配不均,令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失业会令有产者一夜之间即可由小康堕入贫困,贫困者堕入饥寒交迫。布莱克因病失业,在福利门外兜转徘徊,饱经劫难、愤怒和绝望,像“法的门前”的人一样,最终倒在了福利制度的门外。官僚系统固然可以害人,杀人者却是资本的伦理。

布莱克是一位木匠,边缘但足以糊口。然而一旦失业,他不得不应对电脑、互联网等新鲜事物,被迫加入到全球化的竞争中。曾经,全球化描绘了天下大同的美好图景,然而现实是滋生了一个前所未有、跨越国境的巨富阶层,联合起来实现了全球化剥削,而底层人民却被隔离在各自国境之内,默默苦熬。唯一的希望就像布莱尔的黑人邻居“China”,依靠广州认识的工厂小贩在街头贩卖品牌厂货,揩资本主义的油。

戛纳评委选择了《我是布莱克》,英国选择了脱欧,美国人选择了特朗普,不过无论政治向哪个方向,但愿永远有人拥有清醒的头脑。

 4 ) 我不懂低评分的人

我不懂打两星三星的人 他们没有深的感触 我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的 接触的所有的人都只会讲规则 冗长的步骤 不近人情的冷漠 根本不会有人以己度人地帮扶一把 每每这时 我就想回来 虽然也会碰到不愉快的 但大部分人都是尽量以与人方便的态度来处事

越来越觉得 这样两极分化严重的世界 离我们不远了 只有精英和普通人或者可以说是平庸 而他们善良 关爱 这种最珍贵的品质 被看的不名一文 我们被资本 被社会奴役者 毫无自由可言却仍不自知

大家都越来越不懂得尊重他人 不能好好听其他人说话了 尤其是看了《我爱你》和这部以后 底层人民 毫无话语权 说什么都不被重视 我从头哭到尾 几度痛哭 有些人斥责女主年轻时犯的过错 斥责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 觉得不值得怜悯 但谁这一生不会犯错 如若不能给他人一个改过的机会 谁又能保证自己这辈子都步步踏对 是一种关怀

这里面的细节 无不深深刺痛着我的心 评论也是 都是些无心之人

 5 ) 远航吧!人生这条船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事情要从戛纳说起。201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获奖名单引发了轩然大波。 坊间看好的《托尼·厄德曼》一无所获。老导演肯·洛奇凭《我是布莱克》拿下第二枝金棕榈,但外界评价不高。恶评滚滚的《只是世界尽头》,居然拿下了评委会大奖。前方一线的中国报道团,直言老评委们瞎了狗眼。 随着资源不断流出,尤其是《毕业会考》(最佳导演奖)和《美国甜心》(评委会奖)收获好评,《托尼·厄德曼》却神话破灭。许多影迷又高呼:这届戛纳评委也没有全瞎。 但最让我意外的,还是讲述一个老头被“椰子”杀死故事的《我是布莱克》。 我认定了它平庸无趣,结果却被老导演的一颗善心所打动。他把电影技巧,完全化解在了每一个人物开口的声音当中。 许多人揶揄这部电影奉行政治正确,但从什么时候开始,“政治正确”变成了一种不正确。老生常谈,会变成了“不能谈”。 质疑大多落在了肯·洛奇一如既往替劳工阶层喊冤,令人无法站到另一边去,与无辜的他们做对立。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观众看来,布莱克并没有落到风餐露宿,坐以待毙的丛林社会局面。况且说到比惨,布莱克依然过着体面的,有渠道可以解决问题的福利社会自然人生活。那么,他的焦躁不安,到底是因为什么。 这部电影抛出了一个万万没想到般的脑筋急转弯:鲨鱼和椰子,哪个杀人更多。猜对正确答案只是第一步。电影试图告诉观众,为什么椰子会杀人——那可不是因为椰子长得像你身体里的心脏。 因心脏病从岗位上退下的布莱克,走上了一条申请社会救济的漫漫之路。他被告知如果想要领取救济,就必须主动去寻找工作(但医生诊断是他不能回去工作)。布莱克烦透了这一切折磨人的规章条款,他想要上诉又被告知救济会停止,这无异于切断了他的生存之路。 对《我是布莱克》的故事进行长篇大论,无疑会陷入电影开头的无意义对话。布莱克希望获得救助,但体制却在进行长时间的筛选排除,不断做各种减法,通过这个繁琐悖惑的过程打退许多人,节约社会公共资源开支。 故事本身,令我想起来黑泽明《生之欲》的公共部门办事,皮球踢不停,但在日本人的电影里,作出反思的角色,是一介平凡公务员。再有被认为是文字薄凉的张爱玲,她提到过报上乡村女人故事。女人被夫家虐待,但在村区县法院兜兜转转,无人肯接受她的控诉。她感慨说,“无告”二字,是一种入骨的悲哀。不难从这个故事,发现许多电影的影子。 作为一个合法的英国公民,一个依靠双手的经验木匠,布莱克陷入到了网络新时代的困惑中,他所信赖的手艺和规章,全部在高龄和病痛面前败下阵来。 在能工巧匠与规矩制度缠斗的主线以外,电影还加入一个同样被救济拖累还带着两个孩子的单身妈妈。她偷东西,因饥饿大哭。 热心的布莱克,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一家子人。过程当中,孤苦伶仃布莱克和他的人生往事,也不断被翻了出来。 许多人把电影看做了怒喷官僚体制,但在我看来,《我是布莱克》更像对“好人一生平安”的冷眼旁观。布莱克在四处奔走的过程中,也发现自己陷入了不义。因配合体制问责,他需要假装写简历去找工作,却耽误了别人正事。 只要体制存在问题,那么,无论是好心帮忙布莱克的女士,还是布莱克自己,他们都会变成趋附于僵化体制的一部分。有人甚至做了反向推导,正因为西方国家福利体制太好,反而降低了他们的生存能力。突如其来一场病,只不过是个危机隐喻。 但《我是布莱克》更是一部感人,不乏幽默且努力拒绝人与人之间冰冷的通俗庶民作品。除了做得很足的焦躁感,电影更多在表现布莱克与年轻一代和小朋友的沟通,瓦解人物身上的孤独。 放在心里的人生远航,但求心安的手工书架,对隔壁小黑的尝试理解……意识到眼前的社会体制有如此这般的问题种种,你是继续冷眼,网络咆哮,还是去行动改变,用耐心和善意,对待自己遇到的陌生人。这恐怕是《我是布莱克》最令我感慨的一份真情。 不要失去卑微的自尊,更不要苟合体制,束手就擒。 如果肯·洛奇是二三十的毛小伙,我会认为他是天真幼稚傻。可作为耄耋之年的老者,我相信,从《小孩与鹰》开始,他就一直坚信真实、温暖与爱——与政治立场无关,与所处阶层无关。 我的人生到底是从哪里开始不正常的呢? 布莱克遭遇的,当然是问题。 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因为放在哪个社会制度,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 最关键的是,导演试图通过老生常谈,让观众看到什么。平庸的恶,迁怒于体制,恐怕都不是肯·洛奇想抨击的目标。更应该来自年轻人的愤怒,到了老导演的世界观里,变成了古往今来伴随小人物的心酸无奈,还有那么一点点自嘲。【刊载于 大众电影 木卫二专栏】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6 ) 戛纳金棕榈《我是布莱克》:到底是椰子杀人,还是鲨鱼杀人更多?

今早,我们被金棕榈大奖的一片嘘声淹没。 今晚,小玄儿偷乐这部电影我竟然没错过。

(小玄儿揣回家的电影宣传册) 本来大家都以为,金棕榈的首选会是德国女导演的《托尼·厄德曼》,结果却是英国老导演的《我是布莱克》,毕竟是小团体评奖,偏差性不可预知。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心中的金棕榈,比如小玄儿就很喜欢《舞女》的故事和表现力,期待有机会再一次在大荧幕与它相遇。虽然遗憾后半程很多电影没有在第一时间观看,不过回到家,把主竞赛入围导演的前作都慢慢再补一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戛纳的新片,只要是金(佳)子(作)的,早晚我们也是会看到的,让我们相信资源和字幕组的力量。 这部金棕榈《我是布莱克》,100分钟的电影里到底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

2016年,时隔十年,80岁的英国老导演:肯·洛奇,依然坚守着社会观察者和批判者的角色,再一次用镜头,猛烈抨击英国政府的养老、医疗、社保等体制,冷清的色调下,是老人和单亲母亲的无奈神情与疲惫身影。两个同样被社会体制推来推去的人,同病相怜,一个没有子女在身边,一个没有家人帮忙照顾孩子,孤单的爷爷和一位单身的母亲,他们在世上活着,却像是在社会中流浪。一如影片的官方海报,在这条狭窄破旧的道路上,他们不知道会走向何处,母亲对眼前路毫不关心,只有孩子们可以从树枝和救济品中得到欢乐,而紧随其后的布莱克,也只能从这一点孩童的欢愉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温存。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首先,这部电影仅有100分钟。这是一个非常讨人喜欢的时长,今年的戛纳,人们被老导演、女导演、还有韩国导演等等,强迫看了好几部近乎三个小时的电影。它们也不是不好,而是这样的超时,真心考验观影人的耐心。这样的电影,不仅仅是会不好看,其实更加的不好创作。编剧很难用对话和镜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那么久,并且还是在看片率超高的电影节期间,稍微一慢下来的节奏,就可能令疲惫的记者们入睡。 其次,直白的开篇。电影一开始,就是黑屏下的人物对话,一位老人在和医疗人员进行问诊的过程。医务人员询问了很多有的没的问题,而老人一直在重复,我是心脏有问题,你为什么要问我其他的事情?你什么时候问我的心脏病发作的情况?最后问题落到,你是不是有职业资格的医生?而对方女孩回答,我是医疗健康护理人员。影片就在这样一片漆黑的情况下,结束了诊疗和开场,而男主人公:布莱克获得了“暂时不可以回归工作岗位”的诊疗结果。 然后,说一说,年轻人的上升空间,老年人的下降通道。社会的矛盾,衍生家庭的矛盾,进而会产生扭曲的个人价值观和惨痛的生活经历。年轻人们,往往会抱怨一身才华无处放矢,而同样的,有着过气技能的老年人,同样也需要一条缓慢落地的滑坡。这条滑坡如果没有,造成失业和记恨社会的情绪,就会徒生很多冲动犯罪或自我摧残的悲剧。

这个问题,不仅仅在飞跃发展的中国存在,在欧洲国家一样成问题。我们常常只看到言论对比的我们差的一面和西方好的一面,什么全民免费医疗啊,失业救济随便拿啊,即便这样,看起来很美好的西方社会体制,在西方人看来,其实也没有那么的“完美”。 比如免费医疗,也一样要排队治疗,很多症状能不给你开药就不开了,人家也要节省社会资源。当然放在国内,经常呈现另一个极端,滥用药物和看病难的问题。而国外的社保和失业保障问题,同样存在程序缓慢的弊病,一个是跟国家规定和体制有关的流程,必然是繁琐拖沓的;二是为了避免大家一窝蜂的吃死国家救济政策,不再努力工作上班。 在这样的前提下,居住在英国东北部的独居老人:布莱克,即便真的得了心脏病,不可以工作之后,也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程序,来申请自己的医疗保障。于是,他就从一个木工工匠,开始转型为一个流转在各大社会机构里的无助老人。拿号、排队、填表,这些磨洋工一样的流程,他还能吃得消,不过到了网上注册、申请,以及撰写简历之后,他就已经要崩溃了。他作为一名能工巧匠,可能这辈子不需要电脑和互联网,不过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拿社会保障金和医疗补助,他就需要称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 于是,他和那些同样失业,没有生存技能的一起,遭受人们的歧视和排挤。好像他们从未给社会做过贡献一样,等待着社会的救济和怜悯。他笨拙的学习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剧情里,连“用鼠标双击我的电脑”这样的梗,都放进来了。令人想起了多年前,电脑客服人员的笑料集锦:电话那头的技术人员说:“上不了网,可能是您家猫的问题。”,于是电话这头的奶奶说:“你等等啊,行了,我把家里猫放屋外面去了,现在行了么?”。 影片塑造的男主人公:布莱克,其全面的人格,还体现在与邻居小黑的相处,以及在办事机构偶然相识的女主角:单亲妈妈Kattie和她的两个孩子的亲近关系。布莱克一开始对于总是把垃圾堆在门口的邻居小哥,十分不满,总是言辞犀利的勒令他改掉这个习惯。可见布莱克是个极其遵守社会规则的优质市民,从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允许破坏公共环境的事情发生,然而社会公共条例,却没有同等的回报他。转眼间,当他被网吧的系统整惨之后,他开始变得和善,求助了邻居小哥帮忙,借用电脑提交表格。 同时,影片还借着布莱克的眼睛,揭露了英国人和广东人一起,贩卖工厂货的名牌篮球鞋的生意,在英国街头着实买的很火,而小黑的生意,也是他们的求生门道,也可能正是很多时下找不到工作的欧洲青年的谋财之路。而这一次,布莱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的傻眼。而他对于单亲妈妈Kattie的帮助,和两个孩子的关心,更是显现出了他的热心和善良。

从排队时的相助,到帮助她们修葺房屋设施,制作木质风铃,孩子们的欢笑和母亲的感谢,都是令他欣慰的事情。相互的探访和关心,都令两个家庭走的更近。而他们之间其实并不是爱情,确实比爱情更纯洁的忘年友谊。布莱克从不嫌弃Kattie在免费超市的失态,阻拦她从事卖肉的行业,布莱克倾尽自己的所有,直到他变卖自己的家产,跑到大街上,寻求被尊重的,属于自己的权利。 这样的故事,似乎注定以悲剧来结尾,当他紧张的在Kattie的陪伴下,来到了最后审核面试的机构,在去洗手间的间歇,他终于因为太紧张而心脏病发作,来不及抢救,更是来不及享受国家的医疗待遇,直接就为国家减轻负担了。然而参加葬礼的、为他伤心的,只有Kattie、还有几位邻里。导演把他要说的话,都放在了布莱克自白一样的一封手书里,由Kattie在葬礼上朗读。 而布莱克第一次见到Kattie的儿子时,不断的问向孩子的那句:“是椰子杀人多?还是鲨鱼杀人多?”,也是对全片主旨,再明显不过的比喻。看起来无害的体制也是可以杀人的,在不经意间,你可能就被椰子砸死了,虽然没有鲨鱼追击的猛烈,却又同样充满了戏剧性。 当全世界的手工业、制造业都转嫁到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并没有随着人口的低增长而降低。经济的衰退,老旧的小城区里,前有比利时的《两天一夜》,现在的这部英国本土的《我是布莱克》也是一样,欧洲的一面文明、一面衰败,两极分化同样严重,社会问题大同小异。

虽然在我国一样也存在各种证明乱开的夸张现象,100元坏了还要居委会开证明是小孩子撕的,而不是大人故意撕毁的。办个手续,今天说你要准备这个,下次又说你还要带那个,一次告诉你齐全了,他们就不会坐在这儿工作了。这一代人,没有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反而被无形的社会规程搞死,可悲又荒诞。也许这次的政治正确一样的金棕榈选择,是多位评委希望欧洲社会集体意识关注该问题的下意识选择。 这部电影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关注的题材,老导演:肯·洛奇,两度摘得金棕榈,还是欣喜的。虽然这部影片,100分钟看下来,你未必会觉得高潮叠起,意犹未尽。但是影片似乎在警示每一人,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布莱克。面对冰冷的社会制度和政府机构,还有并不尊重你的工作人员,他们加起来给予人们的心理压力,甚至比鲨鱼还可怕。在现代社会这趟浑水里摸鱼,不能太脆弱,混不吝者胜。 小玄儿为猫眼电影特别报道 附《场刊打分表》

2016年5月23日 小玄儿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短评

【欧盟电影展展映】满满都是对英国社保制度的猛烈批判。演员都很好。主人公被无形而死板的社会规章碾压的冰冷遭遇让人同情,社保中心的冷漠与主人公和单身妈妈相互扶持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结尾更是提出了有力控诉。虽然略显说教,但也充满力量,引人深思。更可悲的是,在你国这根本不算什么

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沒有誇張華麗的鏡頭故事,沒有拐彎抹角的電影語言,只有十分直白樸質的敘述方式,可說是一部極為淺顯易懂的電影作品。導演沒有任何一絲絲想要藏拙隱晦的意思,很直接地點出了國家社會的制度腐化及沒人性,很簡單、很克制但卻有很強大的警世意味。

4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欧盟展@百美汇;3.5;求天求地求国家不如求自己,姓社姓资姓共产终究姓人性;肯洛奇热血依旧,批判力道不减,在一片冷漠中熹微温暖犹存;大黑特黑西方的同时,顺便调侃了一把China;书架一段最感人,因为有爱,他们是精神的富裕者。

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无所谓当不当得起金棕榈,反正就是一幅英国药丸的社会写真。你可以说它没有技巧,但你不能说它没有发生。PS有评论真心让人炸毛: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老大爷,五十年来都在拍下层人民;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喝了几口左岸咖啡居然就要人退休——你们咋不上天呢?!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吃人的社会制度”。或许大多数观众会像那位就业办公室的女士一样,看见主角因为身体不适无法工作却被毫无道理的福利系统折腾得团团转,对他有着深切的怜悯,希望他努力配合领到救济;而我想肯洛奇更是在说,故事或许令人落泪,却更应激怒我们:配合实则是维护,要团结起来去打破、改变它

1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结构工整,节奏得当,叙事明了,情怀感人。没有明显瑕疵,也无突出亮点。但有很多感人瞬间。没有奢求,无可妥协。电影像布莱克一样有尊严。说多了都是放屁!

17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力荐

影片通过布莱克这个人物道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辛酸,面对毫无人情味的政府公职人员和繁复的程序化机制,作为弱势群体却只能一步步妥协。肯洛奇再次为底层人民发声,无奈中又透着一股温暖~

19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很讨厌剥离文本评论电影的人,高端是吗?跟你们所鄙视的只看文本的人比高端在哪儿啊?肯洛奇爱拍底层人民,就是原地踏步了?他拍了这么多年,想讲的事情想改变的东西都还存在,为什么不继续拍?He cares!What do you care?

24分钟前
  • unun
  • 力荐

“我是一个公民,不在这之上,也不在这之下。”

2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自以为是的关怀。

30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真庆幸ken loach还在拍戏,一如既往的正直良善。去除一切的技巧,剩下的只有一份纯粹的审视和关怀,是切肤之痛,也是真心真意。真受不了那些自以为是的负面评论,他们不会明白一个艺术家真正动人的是一颗真心

32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nziff1 深知不是最众望所归的金棕榈,也差点被短评里的一星吓得放弃,但庆幸还是带着了解英国人民疾苦的心情走进了电影院,然后带着摸了一脸的泪水离开。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过洛奇的太多片子,并不执着于要求年近八旬的他超越自我,但即便这是一部太重复自我的电影,讲一个如此触动的故事又有什么错吗

37分钟前
  • 弗兰克 行
  • 力荐

后半段进入超市开始有点跳,也在故意拔,肯老是在重复自我,但依然是部感人、不乏幽默而且努力拒绝冰冷的通俗庶民作品。踢皮球的焦躁感做得很足(我想起了《生之欲》…)。至于不成问题的问题,放在哪个社会制度见仁见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老来者与青年一代、小朋友的沟通。椰子与鲨鱼的人生远航。

4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很不错

4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被社会救助拖垮的自尊心、被时代变革抛弃的沦落人、被程序规则羞辱的人情味、被阶级资本无视的普通人,被动语态继续下去……和片名《我是布莱克》这个主动语态的铿锵有力截然相反,无助满满。

46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年度十佳之选,用幽默的方式批判社会制度,这还不算厉害的,厉害的导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张悲悯之心,有点很像阿基·考利斯马基导演的片子。犀利的见血,足够有力量,却又不带戾气和暴力,我们仿佛能从这样的故事里看到我们天朝身边的事情,呈现出来的完全又是另外一种的态度和感觉。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肯洛奇告诉我们,多观察这个世界,多了解身边的人,是拍出伟大作品的第一步。

4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不会电脑的老人不识卡带的孩子,时代发展太快,停下来看看身边短暂的美好唯有电影了。80岁的肯洛奇新现实主义直指当下社会中占多数的穷人,China与假鞋在英国的体制下有全球化的辐射度。全素人演员,虽有过度卖苦煽情设计,但他们代表了这一类人,开头结尾和转场的黑屏原来是向布莱克的致敬和默哀,欧盟影展。

51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去年战胜《托尼厄德曼》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影片,确实好!比后者更朴素,犀利。人类的优秀艺术作品必须这样直视现实与人生,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人性、理想及情怀。我们被娱乐票房完全控制了的电影业界,应该清醒一下了。

5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balmes 结尾刻意得令人发指非常非常非常不喜欢,但肯洛奇还是那个肯洛奇,温柔敏锐,简洁动人,从不让人失望。生活中长久的残忍冷漠和其间闪现的温情与热血时刻在他的镜头下熠熠生辉,尽管调子悲观了很多,那颗赤子之心依然未变。

58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