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们不过只是需要安静和认真的生活
有些事是需要等到别人来提醒的:
比如,那些小小的得失和悲喜,其实什么都不是。
比如,求不得、爱不到,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快乐和精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体验,
但我们却习惯把自己画在圈圈里面,画地为牢,多么可笑。
有一些人,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着最大的温暖和柔软在生活,
有一些人,也永远在对这个世界的其他人怀着最大的善意。
不用上升到人性的崇高、或者什么乐观精神,
其实他们不过是安静的在认真生活而已。
坦然的承受、接受、付出。
不愤怒、不大悲大喜、不颓废、更不迷茫。
一切爱恨嗔痴在他们面前都只是显得矫情,
然而他们又不是冷漠,
相反,却时时让你感觉温暖、温情无限。
不狗血,也不煽情。
不深刻,也不说教,更不哭叫呐喊。
然后你就在他们上班、下班、起床、吃饭、睡觉、打扫房间的某个瞬间,发现了自己的歇斯底里和那么多永无止截的欲望和不甘心。
最后领悟我们不过只是需要安静和认真的生活。
2 ) 家常便饭的暖人光辉
■片名:《天水围的日与夜》
■导演:许鞍华
■上映日期:2008年7月14日(中国香港)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天水围并非充斥着无处诉说的悲苦与哀愁,跟香港其他地方乃至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相比,那里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同。
天水围的负面信息之多,可以从刘国昌的《围。城》里窥见痕迹。旁人便是对社会报道了解无多,也能通过电影明白得七八分。有反必有正,许鞍华这部新片就是从波澜不惊的生活场景入手,讲述同住一幢居民楼里的两个残缺家庭由陌生到亲近,共同走过那个与往年一样的夏天。两个家庭一是贵姐和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她平时在超市工作。另一边的阿婆是独居老人,女儿离去后与女婿外甥的关系疏远。
如果足够细心去留意回顾,你会发现《天水围的日与夜》从一个夏日清晨开始,到一个明月夜结束,日与夜恰好就是形式上的一天。片头是没有开发前的天水围,黑白色调的泥滩鱼塘,画外有着阵阵的鸟叫潮骚。就在这片土地上,几十层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几十万人口在此聚集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时间起止没有任何明示,直到故事过了大半程,观众才明白影片开始于暑期某天,结束于中秋节。类似隔离空间、屏障视线的手法在片中反复运用,就比方开场外婆的寿宴酒席,中间贵姐和家安与舅舅们在外吃饭,如何大快朵颐都被直接略去,不留任何枝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贵姐家里饭桌上总摆放一蛋一菜,母子二人正坐着吃饭,不时发几句评价或者扯点家常。阿婆与他们家有着近似情景,加上买菜、做菜、吃饭等段落,通俗上可以称为“吃”的内容占去影片很大篇幅。沙田之旅是为数不多有出现在外吃饭的场景,阿婆女婿拒绝了她的好意,在尴尬和匆忙中结束了饭局。归来的车上,阿婆送礼,平素节俭的她是先拿出两样东西,再掏出三件东西,叫观众体味出世间的冷暖滋味。
一包贮存的冬菇,从撕去价格标签到送人时的你推我让,做成简单菜肴吃了还不只一顿,后面还有再次挑选冬菇的场景。小地方上影片可以说是巨细靡遗,冬菇之缘算是有始有终,买报、徐老师等内容也不例外。伴随电影还有着许多大小悬念,比如初看这少年怎么成天无所事事宅家里睡懒觉,习惯性回答“哦”是不是母子关系不佳,催着开席吃饭、打麻将的客气劲是不是家族关系暗藏玄机。导演有意留下一系列问号,再通过不经意的答案点提来解开,观众得以恍然大悟。
强调天水围不仅是来自标题的突出,假设是表现普通香港人酱醋油盐的生活,那叫《日与夜》都无妨。但有着天水围的假设前提,两个家庭的一切都要跟有意出现的空镜头挂钩,镜头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天水围住宅区建筑的昼夜景象。越到了后半程,观众才恍然大悟,麻将桌上的情况原来可以看做贵姐一直让着弟妹,外婆这位从小看到大的老人也看在眼里,所以催着赶紧吃饭。她们关系没有不和,相反是母女同心。受过帮助的弟弟们没有忘记姐姐的恩情,小到月饼大到家安听到的那些话,确实能够叫人释然。《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多数人物无一例外都散发着一名叫人情味的东西,唯一不那么搭调的阿婆女婿一家恰恰不住在天水围。
母子亲情、家族关系更是电影要表现的重中之重,其中贵姐的牺牲无疑是有代表性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尝试了大胆地插入黑白老照片的部分,由外婆病床上的感慨勾起一段伤心往事,参加亲戚丧礼也有跳出戏外的内容。贵姐的昨天与今天,进而是家庭与家族,最后是一整个天水围的过去与现在,由单一个体上升到时代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层次的变化对比。
贵姐对生活没有多余的埋怨,却不是三缄其口的忍耐型。她保持着平凡底层对待生活的坦然顺命,再多苦难也真放得下,默默付出亦是值得。对儿子、对亲人、对阿婆,宽容与善心尤其难能可贵。由贵姐自身所触发的过去记忆,更表明许鞍华的目光从天水围放到了整个香港。明月千里寄相思,人生但求皎月般圆满,如有残缺破损,也是常事。自当迎难而上,寻得豁然达观。
3 ) 如果你的母亲是长女
如果你的母亲是长女。
她不起眼,人到中年的她不习惯打扮,她的穿着只求舒适就好,甚至不介意衣服是从姐妹那里甚至女儿那里得来的。
她做着平凡的工作,也许这辈子始终赚不了大钱,但保持温饱还是可以的。所以在家庭聚会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自己驾车去的可能,当然也永远不必为找停车位而烦恼。虽然每次聚会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家境不如别人,但你总不会因此而自卑。
她的教育程度并不高,但她一定是个安分守己乐于助人的人。虽然不是所有的长女都要为供弟妹读书而放弃自己的学业,但在照顾弟妹方面,她的确是尽心尽力。所以,当你跟她讨论高科技的时候,她不怎么明白,对于电脑她终究没有你在行,科学知识懂的没有你多,但在做人的方面你永远逊于她。
她烧得一手好菜。你们家的餐桌上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什么名贵的食材,但每道菜都是她精心琢磨的,营养和味道方面从来都不输人。
她可能跟她的母亲有心结。也许是埋怨年轻的时候,但她从来都恪守孝道。母亲病了,她终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尽管可能会有争吵,但她们一定是最了解对方的人。
她不修边幅素面朝天,但她细腻,她知道她的家人最需要什么,为了家人她会放弃很多。她在人群中普通,但她在你的生命里一定是重要的人。
很凑巧的,在母亲节的这天看了这部电影。而我的母亲,也是家中的长女。
这部生活气息浓厚的电影,从一开始就让我倍感亲切。虽然他们的故事在香港,可是跟我们的并没有不同。戏剧里的生活并非都是灯红酒绿花前月下,我们的生活永远在柴米油盐中。
从一开始,我的注意点就在鲍起静饰演的人物身上。她跟我的母亲,真的有太多相似了。她们都平凡,但她们都能温和的过自己的生活。
高中时曾经尝试很矫情的写母亲,那时像个套路,写争吵与和好的,自以为那就是好文章。现在的我,不能说是老了,但更喜欢这些平淡细腻动人的东西了。
母亲之于我们的,就像是片中的配乐的吉他声,那么轻却又恰到好处,生命里看似轻,却又重的让我们无所适从。
4 ) 女人六十 ——《天水围的日与夜》
只有阅尽世事,铅华尽去的人才能拍出“天水围”这样的电影,如此透彻而真实,温暖却不煽情,这是一个60岁的老人把自己的一生感悟凝聚而成的电影,在我看来这不仅是2008年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也是许鞍华最好的一部电影。
周作人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他曾经评价的自己的为人和文章“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爱简炼,老年爱淡远”。电影“天水围”风格上很像周作人年纪大些时候的散文,平淡至极而韵味悠长,他用最平实的语言,不着痕迹的技巧写着故乡的野菜,院子里的树与友人喝茶等琐屑却饱含生活趣味的题材,字里行间有着说不出的味道吸引着你。但天水围又与周作人的散文有着很大区别,周作人的冲和淡远中自有一份极高的境界,依旧是文化精英式的,而天水围则完全是草根的平民的视角。
许鞍华就像与贵姐和老婆婆住在一栋公屋里的邻居,她熟知她们的生活却与他们并无深交,她总是在温情脉脉的注视着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却不强求介入,她在心底是希望他们都过好的,但不管发生什么她都不会也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改变些什么。他们好的时候,她会替他们高兴,他们悲伤的时候她也在随着落泪。这就是一个老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从容随意,善良平和。
在这部看似零叙事零技巧的电影里,许鞍华却把这么多年来所有的人生情怀与电影才华奉献了出来,真的有点像武侠小说里说的“得招而后忘招”的境界,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与感悟,根本不可能奉献出那么多真实准确动人的细节和人情味,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电影才华,这部电影不会有如此小桥流水般自然流畅的节奏感。
电影里面有几场戏太出色了,最让我感动的是贵姐出去扔死去多年的老公的牛仔裤,先是扔进垃圾筒,想想也许有人捡到能穿,于是拿出,叠好,可一瞬间在平淡而忙碌生活里大概已经淡忘了许久的对亡夫的思念锥子一样刺穿了生活包裹的厚壳,即疼痛又弥足珍贵,于是她对着牛仔裤不知该拿起还是放下,就想对亡夫的思念一样,最终,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于是转身离去。看到这,我哭了。
婆婆与贵姐在看外孙未如愿回来的巴士那场戏辛酸的揪心,婆婆的表情让我不忍看。公路看起来那么漫长,也许还有很长一段路,也许终点就在不远的前方,谁知道呢?生已无所图,死亦无可悲,这样的悲凉有谁能体会?看得心里太难受了!
有一个细节特别能让我感动,当年贵姐辍学工作供养两个弟弟上学,高志森扮演的贵姐的大弟弟家境不错,他与外甥一起出去,跟他说如果考不好,他和小舅舅一起供他出国留学。看得出,那份感恩的心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他心里,但既没有居高临下的把姐姐接出天水围这个穷人区,也没有予以小利来求得心里平衡。这里面有姐姐的自尊也有弟弟的真情。
天水围里面这样简单却能打动人心,耐人回味的细节还有许多,正是这些细节,让这部电影如此出色。
电影里多次出现了天水围万家灯火的空镜头,那一间间亮着灯的公屋里,住着的也许是另一个贵姐或是另一个婆婆,每个人,每个家都有着自己苦乐掺杂,悲喜交集的生活,那生活平静、平淡、平凡,就像普通人好难中到奖一样,没有太多的大喜大悲。
影片的结尾,贵姐家安和婆婆一起过中秋,天水围的人们聚在广场上点蜡烛,赏月,温暖的让人想哭,虽然生活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但总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不管生活怎样,心存温暖和美好,一定会让我们活得开心些。
5 )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少有人走的路》
看完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是午夜时分,周围的世界一片静谧。我的心,因为电影里流淌出来的温情浸润,清澈,纯净,温暖。
站在阳台上看窗外,灯火渐暗,心里想,山脚下不远处的海,该也是在渐渐安眠?
天水围是最早是香港元朗的围村,上个世纪末董建华担任特首时,推建租屋计划,人口激增,30多万的人口,大多是低收入者和新增移民,因为出了几件伦常案件和凶杀事件,被媒体称为悲情社区,开始出现几部反映该地区悲情的电影。
影片中,鲍起静扮演的中年妇女贵姐,丈夫去世,自己一个在住家附近的超市做水果档,她和一个正在暑期等待会考成绩的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在香港社会,很普遍。新搬来的邻居阿婆,因为以前做过菜档,也在贵姐打工的超市找到工作,成了贵姐的同事。两个人渐渐了解,在生活中互相帮衬。
贵姐14岁出来打工养家,送两个弟弟出去读书,他们后来都成家立业,成了富人,走动很少,但彼此并不是没有感情。阿婆唯一的女儿去世,女婿带着外孙又婚,和老人联系少,但彼此之间也不是路人,依然有淡淡的伦常感情在牵连,维系。
贵姐的儿子张家安,因为单亲家庭的缘故,和母亲交流较少,内向,讷言,但在家庭亲情的温暖下,渐渐开朗。
三个人,三代人,许鞍华用淡淡的笔触,轻轻勾勒了香港社会平实真实的一面。影片中,没有什么人是坏人,或者矛盾对立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影片就在一片氤氲着的淡淡的人间温情笼罩下,讲述着人间百姓故事。万家灯火,日出日落,平平淡淡,人间烟火,不怨不尤,
许鞍华的电影,看过几部,印象较深的是《女人四十》。在网上搜索,有文字这样评价她:
作为导演,许鞍华在香港影坛上有着其特立独行的地位。她对类型片技巧的圆浑掌握,令她无论拍摄惊悚片、伦理片、武侠片以至纪录片,都挥洒自如。难得是在商业市场的考虑下,她的多部作品仍渗透着浓浓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无论是借倾城传奇抒发末世感性,还是罕有地以基层运作故事背景,甚至以重现经典去写民族情,或是淡然低回地作自传,都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透过回顾其重要作品,我们在感受许鞍华的电影风格与独特感性之余,亦可细细体味香港人在这幻变年代的百般滋味。
年轻时的照片,很清秀,眼睛很大,很亮,有点像台湾女作家朱天文。可是后来很男性化。齐耳短发,皮肤粗糙而眼神凌厉。她由学院派走上导演的道路,拍片很多而类型各异,是有商业能力,而不忘艺术追求的导演。她关注女性命运:《女人四十》、《阿金》、《客途秋恨》;她关注社会现实、政治运动:《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她用记录的语言拍出《去日苦多》寄托家国情怀,又尝试古装武侠片《戈壁恩仇录》、《江南书剑情》;甚至鬼片。她获奖无数,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或许,许多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流逝在她用电影来做梦的深度睡眠中,女人的温柔在这个残酷的行业中被不知不觉的洗去。
一直不知道她的爱情故事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影片中的爱情十分枯涩,“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相对男子的始乱终弃、懦弱、背叛是多次出现的。”现在的她说,“不再去拍爱情的电影了,都这么大的年纪了”,是不是《女人,四十》中,她那么深刻而真实的探讨着中年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如喜如悲的生活,是她自己做为一个女人一直思考甚至恐惧的问题,毕竟,她是始终没有结婚的。“始乱终弃”终归是怨女、才女的文学话语,而现实生活琐碎而点滴的幸福,作为女人的许鞍华又得到多少失去多少呢?
又知道许鞍华是如男人般的大口大口的吸烟的,烟雾缭绕的她,显得有点寂寞。再去看许鞍华的照片,又觉得她的大眼睛中她的无光的脸上透着些许沧海桑田的味道,或许许多的人生她已经在电影中经历过了,在人们的眼中,在她自己的心目中,生活和电影,有时已经分不清楚,许多事业中的女性,不也有着许鞍华那同样的痛快和苦楚么?
扮演贵姐的鲍起静,出身于电影世家,父亲鲍方。看过她扮演的几部电影,感觉不温不火,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人物行为的拿捏,都非常自然老道。
儿子家安的扮演着,是许鞍华从几百个孩子中选出来的,几经波折,才答应演电影,虽然略带青涩,但很真实,自然。
影片没有回避悲情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淡漠,交流的隔阂,父母兄妹儿女之间的隔阂,孤身老人的漫漫长夜,万家灯火下城市的逼仄,人如蝼蚁般的被压抑,都在影片中出现,但在底子里,总有一股温暖,温情,对人的关心,对人的真诚,对人的尊重,是这部电影打动人的根本原因。
曾经在香港小住过几日,除了像一般的大陆客流连市井之外,还通过朋友的介绍,深入访问过香港两个平凡真实的家庭。一个是香港大学附近坚尼地城的一户人家,居住的环境那个,几乎和电影里阿婆住的完全一样,我至今不能忘记当时看见一家那么多人挤住在一起的内心的震惊。另一户是黄大仙的殷实的中产家庭。两户人家的比较,让我看到了香港普通人在怎样坚韧勤奋地生活着。
联想最近一直在追着看的电视剧《珠光宝气》,我就想,这是香港社会的两面,一面是珠光宝气,一面是平凡的坚韧和温情。
6 ) 平淡无奇的生活
影片中穿插了一些女工辛勤工作的黑白照片,应该是反映了天水围的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女主角宽姐就是早早辍学,供养弟弟们完成学业,让弟弟摆脱了天水围第一代移民的贫苦的生活。弟弟们离开了天水围社区,也没有断绝和姐姐的联系,忘记姐姐的恩情,准备资助宽姐的儿子到国外留学。女主角宽姐一家母慈子孝、兄弟和睦、尊老爱幼、其乐融融的场景,更加反忖出阿婆一个人无人奉养的凄凉晚景,但是正因为宽姐的大爱改变了阿婆本该悲凉人生的命运轨迹。在中秋之夜,宽姐放弃了和母亲、弟弟们团圆的机会,带着儿子阿安和阿婆一起过了一个团圆节,给予阿婆一个温馨的家的氛围,给了阿婆最需要的家庭的温暖,让我们感到浓浓的人情味。
影片没有炫目的视听效果,放弃了所有的煽情段落细节,用最简单的手法,叙述了香港天水围社区的普通民众的故事,涉及到学生成长问题、单亲家庭、孤寡老人养老等问题,本片并没有将这个香港媒体所描述的悲情社区天水围扩大化,而是在整体上给人们的感觉是平淡不失感动,有着淡淡的人情味的温情故事。让我们懂得了最平淡刻板的生活却能带给我们最美的感受,最真实的感动永远源自最平凡的生活。
7 ) 天水围的日与夜
人物心态把握得好生动如身边日常所见所经。最难不是从未有过也无从失去,而是曾经拥有,如今却已失去。而我最怕等老了,没有盼望,没有热情,枯等日出日落,只留下空荡荡的心和穿行于琐屑生活间的身影。但生活的些微酸涩中又有从人和人间的体谅和陪伴中产生的无限慰藉。借用多田便利屋里的话“纵然失去的东西无法完全回来,纵然得到的瞬间一切就已成为记忆,但幸福是会重生的,她会改变模样,悄然来到寻求她的人们的身边。
片子里有好多吃饭的镜头:一荤一素,母子俩一句没一句的吃;一个菜冷了热下,孤老太晚上接着吃;病老太耍赖用住院引小辈关心,撒娇要燕窝粥吃;热闹繁多的下午茶,更衬出孤老太惧怕无人送终的惶恐.影片有十来天,都是日,夜,日,夜作为规律,放弃所有浮夸语言,放弃一切煽情情节,用最简单的手法讲述最普通的生活.不知不觉到影片尾声时,还意犹未尽.......
鮑起靜真是冇得頂…
1、日复一日,平平淡淡,一餐两菜,这就是生活。2、鲍起静演得好好,难怪不得拿影后。3、梁进龙演的阿安好乖仔。4、善良的妈妈,善良的儿子。5、原来香港人过中秋节如此温馨热闹。
沉静的美,默然的温暖,无声的感动。
讲述倔强和孤独的淡淡的片子。不过隐约在安身上有基督教教化的意思在,团契也还是有作用的,当初总认为两位老人会死,最后也没事:相反当年姐供弟读书,现在两个弟弟又反过来要供姐姐的小孩——哪怕只是表达一下客气吧,最后毕竟中秋夜,影片在悲戚的淡淡中,最后又向上了。温情的片子。
6/10。叙事散漫实则暗中推动,阿婆开头为何孤身一人又在等谁电话,为看望外孙和女儿早逝的事件留伏笔,儿子无所事事的样子逐渐令观众改变其印象(深受老师喜欢,不打麻将不妒忌出国学习的亲戚),母子讨论便利店报纸开支、吃月饼(舅舅的关心)榴莲(家人的分享)袖子(邻里的陪伴),话语和生活场景还原准确。
这是一杯微温的白开水,浸润着柔软你的内心。
看完以后我突然觉得我要嫁一个张家安那样的人。。。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09年看的时候,我活得像张家安;16年重看,我已经活得像阿婆;愿多年后再重温,我会活得像贵姐。
安仔好乖好靓仔啊!(感觉是gay
许鞍华喜欢拍小人物,拍的也出彩,生活的平淡与酸甜都有,但这部不好说列....温情有许多
很温馨
像溪流一样润物细无声
市井生活,寫實風格。難得一見的香港電影類型。許鞍華的細膩。
我一直在等待电影中的突变,觉得应该会有类似贵姐一家和大家庭不和睦,又或者外婆暴病住院甚至死去这样的转折。可是电影至始至终都没有这样的情节,看完之后才发现其实真实的生活是很少有那样的东西的,生活就是琐碎的。
一般般
现在已经看不进去这种文艺片了
这样平心静气的作品不多见。
日子一天天过,张家安亦从母亲身上、几件平常事中了解到生活的多面,舅舅们并没在心理上疏远他们母子,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他做好了若是会考成绩不理想,便出来做事的准备
《天水围的日与夜》展现了主流港片之外的一抹清新, “琐碎便是生活”阐述的克制又不失温情,是近五年来最细腻动人的香港文艺电影。
许鞍华迈向大师级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