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杀人回忆

剧情片韩国2003

主演:宋康昊  金相庆  金雷夏  宋在浩  边希峰  高瑞熙  柳泰浩  朴努植  朴海日  全美善  徐永嬅  崔钟律  刘承睦  申贤宗  李在应  郑仁仙  吴龙  朴真宇  朴泰京  沈成宝  

导演:奉俊昊

 剧照

杀人回忆 剧照 NO.1杀人回忆 剧照 NO.2杀人回忆 剧照 NO.3杀人回忆 剧照 NO.4杀人回忆 剧照 NO.5杀人回忆 剧照 NO.6杀人回忆 剧照 NO.13杀人回忆 剧照 NO.14杀人回忆 剧照 NO.15杀人回忆 剧照 NO.16杀人回忆 剧照 NO.17杀人回忆 剧照 NO.18杀人回忆 剧照 NO.19杀人回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5:15

详细剧情

  1986年,韩国京畿道华城郡,热得发昏的夏天,在田野边发现一具女尸,早已发臭。小镇警察朴探员(宋康昊饰)和汉城来的苏探员(金相庆饰)接手案件,唯一可证实的是这具女尸生前被强奸过。线索的严重缺乏让毫无经验的朴探员和搭档曹探员(金罗河饰)只凭粗暴逼供和第六感推断,几次将犯罪 嫌疑人屈打成招。而苏探员客观冷静,据理分析,几次排除嫌疑,警察内部为了证明与推翻矛盾不断,然而无辜女子还是接二连三被残忍杀害,他们只好达成共识一起合作。此时,一个极其符合作案特征的小青年(朴海日饰)成为最大嫌疑人,警方神经绷紧地锁定住他,同时DNA检测报告也被送往美国,然而案件并未在此处停止。

 长篇影评

 1 ) 杀人回忆凶手的详细分析和猜想

第一种理解
    警察的方向根本都是错的,凶手另有他人,或者多人模仿杀人,但都不是警方关注的,这种说法说的通,这里不多解释了。

第二种理解:凶手是小白脸(朴兴圭),DNA是猥琐男(红裤衩)偶然看到尸体后,进行SY留下的。

第三种理解(个人的猜想)
  假设1:首先这是建立在山顶女说实话的基础上,即凶手手很光滑。
  假设2: 精液DNA是猥琐男的,并且他不是去打酱油而是有计划性侵犯。
首先说明人物关系
   小白脸(朴兴圭)是杀人凶手,猥琐男负责性侵犯,小白脸性功能障碍,通过杀人和观看猥琐男猥亵女人得到满足。山顶的幸存女是猥琐男的情人,也是杀人的试验品。
   以上人物关系和推论下文解释。
   
    主要以分析影片第7和第6受害者,展开猜想。
第7受害者 女学生
        从最后一个受害者也就是第7个人(女学生)说起,小白脸有作案时间。汉城警察在开始时说杀人的手法很“专业”(小白脸刚服完兵役),甚至“优美”,在最后一个学生死得时候,可以看到凶手把勺子、小刀、笔都摆放的很整齐后再进行杀人,并塞入异物。影片中1小时27分01秒 两警察检查小白脸家里,家具摆放非常整齐。1小时28分02秒 小白脸工作地点,桌面东西很多,但摆放整齐。这种将东西摆整齐的习惯甚至在杀人时都不例外。
        在这里,最后一个受害者很特殊,因为前面受害的6人都是25岁以上成熟女性,而且影片中,凶手视角先注意到了警察老婆(成熟女性),之后看到了女学生,两者看了几次,犹豫之后选择了女学生。这里的原因只能猜想,第一,小白脸反侦察,故意啥女学生,破坏规律性。第二、女学生知道些内情,杀人灭口对于他是更好的选择(这个原因之后会分析)。

第6受害者 塞桃子女人
        这样反推的话,第6个女人也是小白脸杀的,首先塞了异物(桃子),其次,当天下雨、播歌,小白脸无不在场证明。同时,这里也排除了猥琐男(红裤衩、手淫男)犯案的可能,因为他当时正在警察局里。
        
分析:在这里我们发现问题,第6、第7个受害者都没有提到被性侵犯,而之前却有,这怎么回事呢?我们发现,这两次案件都发生在猥琐男被抓之后。
        这里提出大胆猜想,执行杀人者是小白脸,后期性侵犯(包括手淫)者是猥琐男。所以精液中的DNA不是小白脸的,而是猥琐男的。
        首先,小白脸是存在性功能问题,所以他通过杀人,以及观察他人(猥琐男)性侵犯获得心理满足。而在猥琐男被抓之后,他只能通过杀人和塞异物,获得满足(在XX处塞异物,是这类杀人犯性功能有问题的一种表现,这在影视作品和犯罪心理学案例中屡见不鲜)。在汉城警察描述塞桃子过程中,小白脸很激动,他反感别人提那个,因为这揭了他的伤疤(性功能问题)。

当然这只是我捕风捉影的一种猜想。
影片中可能的暗示有三个
第一,都是在工厂工作,有很大可能认识。
第二,导演在两人家里,都有给收音机特邪恶(可能是联系的工具)。
第三,在小白脸家里,特写的一张照片,是两个人当兵的合影,从身形上猜想是他们两个。


    在这第6、第7之间,第一次盘问小白脸后,影片中一个关键点出现了。两警察逼问傻子,凶手是谁,傻子提供线“很英俊”(直指小白脸),看了照片之后,傻子眼神很惊讶,他分明是认得照片中的小白脸,不然眼神不会是惊讶。之后,傻子说“小时候,那个人把我仍到火里”,这里指的那个人就是小白脸,因为这是他看玩小白脸照片的第一件想到的事情,换句话说,是小白脸的照片让他想到这件事情,不然不会无缘无故想到被火烧。
    这里影片中,我仅发现一点有可能暗示他们小时候认识,就是在1小时27分13秒,特写小白脸的相册,特写其中一张是一个人爬上树照的,这里我只能猜想,导演给这个特写是有意义的,这个树上的人就是傻子,他们那时就是朋友,因为影片后来傻子也很熟练的爬上了电线杆。

第2、3、4、5受害人。都是放歌,雨夜,并且有提到性侵,符合小白脸的作案时间,并且是两人共同作案。

第1个受害人,幸存的山上女人。小白脸来村后,第1个作案的人,她为什么幸存了呢?
    第一,有可能是因为她没看到凶手的脸。因为,傻子在警察问他的时候也说,皱着眉头看我的女人都得死,这可能是复读凶手的话,或者作案性格。所以因为幸存女没看凶手的脸,所以逃生。(这个说法我不认同)
        第二种猜想,这个女人是猥琐男的情人,她和猥琐男都是学校厕所事件的主角,所以很可能有联系。学校事件,我猜想,猥琐男在厕所袭击女人被打,昏倒在厕所,后来小白脸接手。(有点离谱,厕所事件真的没想明白)
        另外,在影片1小时18分59秒,警察询问幸存女,特写了她家里的一个灰色的工服衬衫,很像男人的,然后特写一个红色的内裤。红色的四角内裤明显比旁边的白色内裤大些,也可能是男人的(猥琐男爱红色)。导演的特写都是有意义的。当时绑她的是小白脸,所以“手很光滑”,为什么没杀她,是因为她是猥琐男的情人,之后受猥琐男威胁(或合谋),并且可能警方怀疑到猥琐男的时候,她可以给一个错误的指引(猥琐男手不光滑)。
        
        这个女人是小白脸和猥琐男杀人的试验品,先试一下犯案的可操作性,为什么没死,因为这个女人是猥琐男的情人。同时这里也猜想为什么小白脸在最后选择了杀女学生,因为这个女学生是引导警方通过厕所事件找到幸存女,很可能知道更多的事情,所以灭口。

最后。2003年回去回忆的可能是小白脸,相貌因为17年时间,变得“普通”,更有可能是猥琐男(红裤衩),因为他相貌本身就“很普通”,这也更容易解释为什么警察会惊讶,因为他错过了,也没想到是两个人犯案。

PS:反驳一些网上的说法。
1.傻子不是凶手,汉城警察也说了,他没有犯案能力。这个不多解释了。
2.傻子的爸爸不是凶手。
        第一、但是请注意影片最后在2003年小女孩叙述的她见到的人“很普通”,试想在2003年,第一次案发是1986年,17年过去了。当时就白发苍苍的傻子爸爸必定已经是很老了,而且那个小女孩的用词是“大叔”这个词,而不是“爷爷”这个词。
        第二、在傻子被两个警方逼问凶手是谁的时候,傻子说那个人“很英俊”,而且说“那个人把握仍进火里”二在傻子被警方拉去田地模拟犯罪的时候,他爸爸很关切他,并且当时傻子是直接喊他“爸爸”,所以傻子告诉警方的“那个人”不是他爸爸。
        第三、警察老婆,也就是护士说人们传言烤肉店的人“杀女人”,这有可能是说有人看到傻子跟踪的行为,而后来见报纸说女人死了,并且是傻子有跟踪或者注意的女人死了,而传出的留言。导演安排警察老婆说这个,很大原因是为了引出傻子这条线,而不是说明凶手是烤肉店的人。

 2 ) 我就在人群中,但你无法看见我。(绝对五星)

这是一部绝对让人纠结恐慌绝望的电影。我在看完该片以后几度浑身泛起鸡皮疙瘩,脑子里回映着影片的蛛丝马迹,企图找到每一个可能性,来自我安慰原来案件的真相是这样。

但,案件的真相是怎样?相信不仅仅是我,大部分看片后的人都会又返回剧情,进行分析假想自己是这部影片的福尔摩斯。我在网上搜罗到大量的论坛帖,好多人分析了层层疑点,纷纷把矛头指向白痴他爹、锅炉工人、手淫男、小白脸甚至那个汉城警察。

好像大家都忽略了,在影片还没开始,我们的导演就在屏幕上打出字幕:此案发生于1986年-1991年间,至今未破。
影片上映后,导演也多次在采访中提到:电影里并没有真凶,唯一真凶的一次露面也是安排的副导演客串。也就是说,导演并不打算在影片里告诉大家谁是凶手。每个疑点重重的嫌疑犯都是无辜的,是我们错怪好人。导演好似带着我们迷了路,然后走进一个山洞告诉我们能走到目的地,经过了艰难险阻,再快要走完山洞的时候突然又告诉我们:此路不通。可路在哪里?没人知道。

有豆友介绍了电影当时的背景。此连环案立案侦查时,动用耗费的人力物力怀疑的人数让人瞠目结舌。尽管如此,历时20年的侦破,最终还是宣告上诉时效终结。我想如果某天这位凶手要是出本自传,我一定要买~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乐此不疲的讨论分析,尽管明知这会是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就像影片结束的时候,汉城警察拿着那个那份DNA喃喃自语道:我已经不需要这份报告了。然后掏枪准备把小白脸杀掉。

我们唯一能掌握的证据便是结尾时小女孩说的:一个普通人。
好一个普通人啊,相貌平平长相平平,任凭小女孩怎么回想都无法形容,最后只挤出三个字:很普通。
直到说得后来转行的警官双眼渐渐泛红。
大量的警力投入每一处杀人现场,负责侦破的警官们拼命为证据奔走,而也许就在当时,普通人正站在普通人群里,平静的注视这一切。
然后转身离开。

 3 ) 《杀人回忆》的隐喻——当历史毁灭真相

  一、蒙眼的正义女神

  在希腊神话的“青铜时代”中,世界不再祥和美好,而是充满谎言、暴力、血腥,人们一步步走向罗网和罪孽。正义女神狄刻手中那衡量正义与邪恶的天平不堪重负,她的同伴“羞耻”和“敬畏”两位女神甚至无法忍受这样的景象,终于抛弃了人类,回到奥利匹斯山上加入永生神灵的行列,只留下她身披云雾愤怒地在城市上空飞行。从此,人类将自食恶果,陷入“黑铁时代”,用谎言欺骗狄刻女神的人将不仅给自己也给自己的城市带来灾祸。时至今日,每当遇见不平,人们仍旧会想起那个主持正义的女神:在狄刻那里,贿赂和求饶不起任何作用,她蒙起双眼,以示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不受感情的蒙蔽;她左手持天平,掩饰再好的罪恶放在上面都昭然若揭;她右手持利剑,任何逍遥作恶的人或事都会成为剑下的祭品。

 

  在西方电影中,一直遵从着“善恶终有报”(Be Sure your sin will find you out)的原则,不论多么强大的势力和狡猾的手段,终究逃不出法律公正的制裁。在弗朗西斯•科波拉导演的“造雨人”(The Rainmaker)中,马特•达蒙扮演了初出茅庐的律师鲁迪•贝勒,他年轻气盛,正义感十足,凭着良知和主持公道的精神,揭露了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的阴谋,为一直无法索赔的受害者讨还了一份公道。在电影中,青涩且学识尚浅的鲁迪•贝勒面对制定当今法律的那些律师界泰斗人物的威逼利诱,仍旧不敢初衷,难怪在很多人眼里他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自讨没趣。但是正义总是站在手持真理的少数人这边的,你说这是美好的愿望也好,奇迹也罢,鲁迪打赢了官司。不过,他打赢的也只是一场官司,那些左右判决和玩弄权势的人仍旧存在且不可撼动。好在电影留给人希望:只要去争取,坚持信念,少数弱者也会赢得胜利。这种坚信隐藏再好的罪恶总会如影随形的精神,在“灵数23”(The Nember23)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虽然人们都说时间可以抹去一切,记忆可以选择性的把不好的回忆埋葬,沃尔特•斯派格在13年前犯下的罪行仍旧再次找上了他,有些血债总是要偿还的。

 

  除却这些正统沿袭以上精神的电影,还有一些是反其道行之的。“杀人回忆”就是典型一例让人陷入无底哀伤和前所未有般无助的作品。电影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韩国民主化前夕的骚动和暴乱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乡下的一起连环奸杀案件。

 

  故事从麦浪翻滚、一望无际的田地开始,顽皮的孩子蹑手蹑脚地捕捉着麦尖的蚂蚱,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存活在回忆中最鲜明美好的年代。镜头眯着眼睛,画面呈现一种遥远似梦境的美感。孩子们嬉笑、跳跃的追逐着吭吱作响的拖拉机,坐在车上的朴多曼警官若有所思,不耐烦地回应着孩子们的嘲笑。在麦田一旁的沟渠中,朴警官必须使劲弯下身才能看到全身赤裸、双手反绑的女尸,女尸身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黑色的虫子,感觉到有光照过来,它们就哗啦一声四散而去。朴警官站起身,心情很差,咒骂着远处吵闹的孩子。他还不知道这个日子将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1986年10月23日,他的生命从此改变。

 

  追溯到几百年前,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多数倚赖于对嫌疑犯的严刑逼供,炮烙、宫刑、刖刑、黥刑、车裂等许多血腥暴力的刑罚也应运而生,一些无辜的人轻则终身残废重则被推上了绞刑架。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无法再忍受这样泯灭人性的血影寒光,提出了“无罪推定”的构想,即“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这一人性化的原则被运用到了现代国际上的审讯中,以此避免了诸多冤假错案的发生。

 

  在“杀人回忆”中,朴多曼警官显然对维护个人权利这一说法并不在乎,每次揪来嫌疑人都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审讯,不给对方任何辩解的机会,直接就破口大骂,指责对方无耻的杀人罪行,并引诱嫌疑人展露对受害者越轨的情欲需求。朴多曼把嫌疑人的照片贴了满满几页纸,自信满满地跟别人说自己有一双能读懂人的眼睛,可以看出谁是罪犯。于是,在搜集了一些所谓线索后,他断定喜欢跟踪受害者的白光昊就是头等嫌疑人,或者说白光昊就是罪犯更准确。朴多曼剩下的工作就是逼光昊承认自己的罪行。在普通人眼里,光昊只是个可怜的弱智儿,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脸上还有一块被火烫伤的伤疤。人们都知道,他双手萎缩得连绑绳子的力气都没有,怎么可能是精心策划不留一丝痕迹的杀人犯呢?可我们的警察先生可看不到这些,脾气暴躁的乔勇谷警官上来就是一个利落的飞踹,把光昊放倒在地,一边狠狠地踹着光昊还一边嘟囔着“你的脸恶心死了”。

 

  每当雾气蒙蒙,雨天来临,村子里就人心惶惶,没人敢穿红色衬衣出门,空气中弥漫着阴气森森的死亡。来自汉城的高级警官徐太允,被惊弓之鸟的女人指为强奸犯,白白挨了朴多曼的一顿胖揍。对此,徐太允只能认倒霉的撇撇嘴,嘲弄朴多曼,哪里见过像他这么辨不清黑白的警察?徐太允是高材生,脑子十分灵光。他有着侦探小说中传奇警探的头脑,一切按照证据,顺藤摸瓜,从失踪人名单中就能发现谁是下一个受害者,并阻止了朴多曼对两个嫌疑人的屈打成招。有这样的警察无懈可击地理智办案,案件的侦破仿佛指日可待。

 

  随着雨季的来临,降雨的频繁,受害者也逐渐增多,犯人的手法也愈加地嚣张残忍,一点也不将警察的追捕放在眼里。朴多曼和徐太允因为办案理念不同,两人之间频频摩擦,以致大打出手。犯罪的猖狂让每个人都坐如针毡,失去耐性,变得躁狂、绝望。当一切线索都指向一个工厂技工朴兴圭,每个警察都兴奋起来,迫不及待的要定他的罪。的确,朴兴圭具有一切他们所掌握的犯人的特点,但是他们仍旧缺乏证据。就在他们无奈放走朴兴圭的当晚,又一起犯罪事件发生了,发生得如此迅速,仿若只用了战栗的瞬间。而这次的受害者,还只是个孩子。就在前一日徐太允还和这个孩子谈笑风生。他失去了理智,找出了朴兴圭,怒吼着对他拳打脚踢,逼迫对方露出真面目。就在这时,朴多曼拿来了嫌疑人的DNA检验报告,结果显示朴兴圭并非罪犯。徐太允的世界崩塌了,一切按部就班的推理竟然换来了如此的结局,他不肯相信这个结果,举枪射向了朴兴圭。

 

  朴多曼在亲眼目睹光昊因为对警察惧怕而被火车撞死的惨状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他辞去了警官的职务,去汉城当了推销员,过上了平静富足的生活。

 

  2003年,他因为工作路过当年的村庄。一切似乎都未改变过,一样金黄翻涌的麦田,一样宁静的午后,不同的是当他使劲弯下腰看向沟渠深处时,再未看到女尸。朴多曼摘下了眼镜,仿佛在穿越时间望向回忆的深处。一个学生路过这里,好奇地询问朴多曼在看什么,她说前几天也有一个男人也蹲在这里看,说是想起以前在这里做过的事情。

 

  微风吹过麦田,这个声音一直在朴多曼的记忆中沙沙作响,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他忍住了眼泪,小心翼翼地询问那个男人的长相,眼神中再次掺杂了某种希望。而女孩只能告诉他,那个人就是普通的样子。

 

  仿佛有颗石子沉重的落入朴多曼的心中,他无助地四下张望。那垂死的希望,呻吟了两声再次被践踏蹂躏直至无声哽咽。朴多曼眼含热泪望着镜头,眼中是无底的深渊。

 

  在金基德的影片中,主角多半是哑巴或者不愿说话的人。无论是“坏小子”(BadGuy)中暗恋女大学生的哑巴,还是“空房间”中那个一语不发喜欢潜入陌生人房间的青年,抑或是“弓”(TheBow)中几乎一片空白的台词。这样的设置都让金基德的影片有种压抑中蓄势待发的无言力量,导演在平静中寻求呐喊,就像吴宇森在静止的画面中表现速度一般精妙。正如只有白昼才能衬托黑暗的力量,只有磨难才能衬托美德的光辉,他们都用极致的对比手法展现更加强大的镜头语言。

 

  “杀人回忆”的导演奉俊昊让镜头中的每个人都变成“盲人”,让他们在无边的黑暗中永远看不见凶手。警官找到的每条线索都看似有理,却总会在关键时刻将他们引入歧途,白忙一场。那些见过凶手的人,要不就是弱智,要不就是孩子,没人能告诉他们罪犯的相貌。那张脸就像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张脸,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无从找寻。导演运用这样无所适从的设置手法,让观众和故事中的每一个人一样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带着永不可及的绝望哀号、哭泣。这样的感觉正贴合了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韩国人的心理,这就不难解释为何电影一经上映便蝉联数周票房冠军,并获得多项大奖。那时候,韩国民众还在民主制的初期挣扎,在压抑中充满绝望地反抗着,看不到未来的曙光。电影中随处可见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民众在军队统治压迫下的恐惧。

 

  导演让蒙眼的正义女神变成了瞎眼的正义女神。好人一次次倒在死亡的镰刀下,坏人却可以逍遥作案,甚至在多年后重游故地,悠然欣赏自己当年的“杰作”。

 

  那么,是不是这个世界真的就没有正义可言了?我只能说,正义不是像好莱坞电影中好人最终取得胜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毕竟,正义女神没有火眼金睛,她只负责衡量和判决,捉拿罪犯不在她的职责范围内。在影片中,并没有任何一个无辜的嫌疑人冤死。就在电影末尾,徐太允警官崩溃的举枪要射杀朴兴圭的那一刻,想必很多观众不管朴兴圭是否有罪,也希望徐太允将他先杀而后快了,毕竟许久的压抑,谁都希望有个人来承担这份罪行。但是,正义女神没有让他的子弹偏差失准,每一枪都命中墙壁,也没有让飞驰的火车轧过朴兴圭的身体,他最终只是踉踉跄跄的隐入隧道的深处。

 

  正义女神不负责追捕,只负责审判。她不能撒下天网,却清楚地知道面对嫌疑人,正义的剑该何时砍下,何时归入剑鞘。

[朴多曼眼含热泪望着镜头,眼中是无底的深渊]

 

  二、奉俊昊的政治隐喻

 

  奉俊昊之所以只拍了三部电影就可以跻身一线导演的行列,名利双收,不仅在于他纯熟的镜头语言,也因为他影片中的政治隐喻,道出了广大韩国民众的呼声。

 

  虽然韩国已经实现了民主制,但是在他们的民族性格中,很多东西早已根深蒂固,不可扭转。例如等级分明,崇尚权威。在“不可不信缘”中,高一个年级的师兄就可以命令、呵斥甚至抡起木棍毒打学弟,无论谁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人都要用敬语。在“杀人回忆”中,警官问话审讯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质疑反抗,都是老老实实地挨骂受训。这是韩国人民族性格中不可磨灭的东西,也是造成他们压抑痛苦的根源。这种矛盾的痛苦在奉俊昊的电影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白光昊被拷打的间歇,和朴多曼、乔勇谷警官一起吃饭,观看颂扬警察神勇破案的电视剧。白光昊兴奋的大叫,说这个电视节目是自己最喜欢看的,要给爸爸打电话告诉他。乔勇谷好脾气的劝他不要那么多话,好好吃饭。三个人之间的气氛简直可以用诡异的其乐融融来形容,谁能想象刚才其中一个人还在遭受毒打?警察这个角色在“杀人回忆”中代表的正是一种强权,这种强权的压力往往来自韩国政府。民众一方面觉得政府像警察对罪犯私刑拷打一样剥夺民众的人权,另一方面又景仰这种强权,感觉受到保护,就像白光昊喜欢看那个有关警察的电视剧一样。不光是韩国人,很多人都有这种对强权的依赖,也许这是人们的惰性和奴性使然,中国人不是有句古话么,“背靠大树好乘凉”,正是应证了这一说法。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总希望依靠强大的力量寻求保护。

 

  在故事中,警官对案件的查询仿佛总会受到来自群众的阻挠。比如,徐太允打电话询问电台点歌者的地址,他们却认为这是一个恶作剧挂断了电话;朴多曼依照自己的断定,去澡堂查询男子的下体,遭到了澡堂老板的嘲笑;警官在勘查犯罪现场的时候,经常会被破坏现场的群众打乱阵脚。警察抓罪犯是为了民众的出行安全,却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反而可以看到每次抓到一个嫌疑人,都会有大批的群众在警察局门口示威游行,抗议警察铐打嫌疑人或者咒骂他们低能的抓错了人。这充分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怀疑,有些怀疑是有根有据的,有些怀疑却是毫无来由的。正是这种互相的不信任,导致了罪犯最终逍遥法外,使得受害人死不瞑目。

 

  高级警察徐太允的出现仿佛和当地保守落后的气氛不符合,他就像一剂强心针,给警队注入了全新的思考模式和活力。他和朴多曼,分别代表着韩国想要革新的一派和仍旧落后守旧的一派。他们一个相信理智断案,一个相信感觉。但随着事情的发展,两人的心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朴多曼亲眼见到白光昊因为惧怕警察而惨死,开始反思自己的断案方式,反思自己一直以来心安理得奉行的原则是否正确?而徐太允从一开始的志得意满,到后来发现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熟识的女孩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地上冰冷的女尸。他的世界观全盘崩溃,他发现与其一步步照章办事,有理有据,不如一枪崩了那个坏蛋来得简单解恨,如果早就这么办,女孩也许就不会死了。就算当证据又一次告诉他,他的推测是错误的,他宁愿相信DNA的检验结果是错的,也不愿意再相信这个疯狂的世界有什么理智可言了。徐太允和朴多曼两人的遭遇和感情变迁,也从某方面影射了韩国当时两派势力的斗争。他们都坚信自己可以让国家更加和谐繁荣,而在斗争辩论的过程中,他们又都变得迷茫,不再坚持初衷,对现实妥协。

 

  除了朴多曼和徐太允警官,电影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警察乔勇谷。他擅长各种飞踹和拷打罪犯方式,每当朴多曼不想问下去了,就挥一挥手示意,乔勇谷就会义无反顾地扑上去把对方踢倒,一顿暴打。这个人物虽然暴力,但也有他正直的一面,比如他对工作兢兢业业,追逐疑犯的时候锲而不舍,受伤的时候也不大呼小叫,只是冷静的把钉子从腿上拔出来。这些其实都是值得赞许的军人精神,也是当时军政府统治值得称赞的一面。但是,事态的演变就好比那段因扎上生锈钉子而需要截肢的右腿,当他的做法不再符合现实世界的发展,就要忍痛割去,才能继续存活。这就是韩国需要废除军人统治才能继续更好发展的最终结果。

 

  电影中还有很多诸如此类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伫立在稻田边那个穿红衣的稻草人。稻草人本来是用来吓唬偷食谷稻的小鸟的,人们让它穿上罪犯喜欢的红色衬衣,正是想借此转移罪犯的注意力。但是,谁都知道这是掩耳盗铃的做法,毫无用处,只能给自己几分心理安慰。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无力改变这一切,只好把希望托付给一个毫无用处的稻草人。

[奉俊昊的电影充满隐喻]

 

  三、祈祷还是反抗?

 

  “杀人回忆”中那个残暴聪明的杀人犯就像一种不可预知的强大力量,每个人面对他最终都会手足失措,毫无还击的余地。人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躲在墓地的后面,偷偷窃笑。这是人们对某种未知力量的恐惧,对那种浓郁浑浊的黑暗充满恐惧。

 

  在奈特•沙马兰导演的“天兆”(Signs)中,当麦田圈大面积的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时,人们只能瞪着眼睛,守着电视,看着外星人的飞船一片片占据了天空,尖叫着四处奔逃。面对如此前所未有的景象,人们纷纷聚集在教会、教堂、寺庙,电视上的主持人也只能祈祷“愿上帝与我们同在”。

 

  而在另一部韩国影片“奥罗拉公主”中,导演则持有不同的态度。严贞花扮演的郑顺贞看似是一名敬业努力的汽车销售员,实际上是为死去的女儿复仇的战士,她心中的痛苦像条毒蛇每天啃噬她的心,让她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郑顺贞的女儿一年前被一个恋童癖男人奸杀之后,当作垃圾一样丢到了垃圾场。而那个该千刀万剐的男人竟然在律师的庇护下,辩解自己神经失常,逃离了法律的制裁。郑顺贞的丈夫吴警官虽然身为警察,却只能坐视罪犯玩弄法律于股掌。面对无法挽回的事实,他选择平静祈祷,立志去做一个牧师。

 

  郑顺贞精心策划,让每一个造成女儿悲惨下场的人都不得好死。而那几个人都代表了平日社会里一种不公平的现象,郑顺贞就以复仇女神的名义将他们一个个铲平。眼见妻子豁出性命为女儿奋不顾身,血流成河,撕心裂肺的哀号,吴警官就像一个醉酒的人挨了一闷棍猛醒过来,辞去了警察的工作,继续妻子未完成的复仇。

 

  前共和党发言人纽特•格林威治在评价“星球大战”的时候,曾说过,“站在正确一方的弱者打败了站在错误一方的强者,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美国神话”,换言之就是胜利永远属于正义的一方。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想象自己是那个击败大人物的英雄,毕竟那些都是小说和电影中塑造的英雄形象,而诞生的英雄数量在历史中,肯定要远远少于死于邪恶魔爪下的人,更多冲锋陷阵的人都是充当了寂寂无名炮灰。所以,绝对的说,面对危机我们该祈祷还是反抗都是缺乏说服力的。

 

  我不能说“奥罗拉公主”中郑顺贞的做法是正确的。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值得人尊敬敬畏的,但是作为一个人,她没有权利决定他人的生死,更何况她杀的一些人实际上罪不至死。我想,导演更多的还是想表现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不满。

 

  能被大多数人理解并接受的观念,还是“世界大战”(Warof the Worlds)中那个汤姆•克鲁斯所饰演的码头工人雷•费瑞尔形象。费瑞尔年纪轻轻就有了两个孩子,离过一次婚,但这并没有增加他责任心,他仍旧整天游手好闲,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当外星人来袭,他只得抱着女儿,领着儿子开始他们的逃亡生涯。在这中间,他们经历了争吵和信任危机,儿子离开了他去反抗外星人,他则孤注一掷的守着女儿,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关头,费瑞尔心中对女儿的责任感被唤醒。为了女儿,他杀死了那个精神失常险些暴露他们的人;在外星人抓走女儿后,急中生智的捡起地上的手榴弹塞进外星人的内核。在外人看来,这是英雄事迹,而对他来说,他只是为了保护女儿。

 

  战胜邪恶这个信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固然理想远大但是遥不可及,但是守护家人是很多人都会去做,而且常常会因此创造奇迹。

 

  在“杀人回忆”中,朴多曼夸耀自己的眼光犀利,能分辨出罪犯时,局长曾经问他,有一个强奸未遂的男人和受害者的哥哥都在写笔供,让他看到底哪个人是罪犯。导演并未让朴多曼作出判断,就像那个无法结案的连环杀人案件。

 

  有些真相会被时间的车轮碾过,被历史的风沙掩埋,人们能做的不是去追究无谓的结果。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就像“天兆”中,儿子的哮喘、女孩的洁癖还有母亲的去世都预示着未来发生的事情,很多结果不是我们很快就能看到的。我们能做的,就像那个保护女儿的父亲那样尽力而为,看看生活给我们怎样的答复。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488982/

 4 ) 《杀人回忆》的真凶,不是“人”

01

提起《杀人回忆》,所有人都会称赞它的结尾有多经典。

宋康昊转过头,面带惊恐地看向屏幕外的观众。

仿佛在说:凶手此刻就在我们之中。

这个镜头确实很震撼。

但我想说,与之相比,影片的开场同样精彩。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一派平静祥和的乡村景象。

一个少年在稻田里抓住一只蝗虫,放进透明的玻璃瓶中。紧接着,平静被打破,一具正在腐烂的女尸躺倒在下水道里,身上也趴着一只蝗虫。

此后警察看向远方,同样一片稻田,已不复之前的祥和。

这组镜头几乎预演了整部电影。

它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在这片土地上,极端事件已成为某种日常。

就像尸体旁不远处,有一群孩子正在放肆嬉闹。

第二,如果一个社会已经病入膏肓,那么凶手是抓不完的。

正如少年抓住了一只蝗虫,但尸体上还有一只,那无尽的稻田里还有更多只。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构成了《杀人回忆》的核心。

它真正想讲的,不止于一个真相缺失、真凶逃脱的故事,而是制造凶手的这片土壤。

02

影片改编自发生在韩国1986年至1991年的连环杀人案。

片中的三个警察,为了调查这起案件,费尽心力。他们一次次锁定目标,又一次次错认凶手,直到最后悲情收场。

影片为我们真实地还原了他们的生活,并且丝毫不避讳他们在办案过程中表现出的无能与野蛮。

朴探员是典型的小地方的警察,办案不讲证据,全凭直觉。

他坚信自己有一双慧眼,能一眼认出凶手。

每次抓到嫌疑人后,二话不说,和搭档曹探员一通刑讯逼供,逼嫌疑人自证其罪。

屡屡受挫后,他甚至找大仙儿算卦,问凶手的样貌。

与他相比,从汉城来的苏探员,手法要高明得多。

最起码,他具备基本的刑侦常识,也懂得抓人定罪要讲证据。

他来到小镇后,如一股清流,瞬间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希望。

但最终,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经历一次次挫败后,正直守法的苏探员竟变得比朴探员还要极端。

他甚至直接说出:“办案不需要证据,只需要口供。”

那可是他曾经深恶痛疾的做法,此刻,却言之凿凿。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苏探员的全盘“黑化”?

这是解读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

表面看,苏探员是被这桩无解的案件拖垮的。

他曾经以为,真相完全可以依靠逻辑和勤奋获得。他也确实取得了进展,推断出凶手的作案规律:总是在雨夜,伴着广播里《悲伤情歌》的旋律,专挑身穿红色衣服的女性下手。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能阻止下一起案件的发生。

当同样的雨夜来临,凶手将再次作案时,他请求上级调动更多警力,得到的回复却是:“所有警力都被调去镇压学生运动了。

于是悲剧不可避免地再次上演,一个花季少女惨遭杀害。

这也成了苏探员陷入疯狂的直接诱因。

至此,我们可以继续深入这部电影了。

在苏探员黑化的原因背后,实际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

正是这个黑洞,酿造了所有的悲剧,包括警察的、被害人的,当然也包括凶手的。

它是什么呢?

03

如果细看《杀人回忆》,就会发现,影片明着在讲缉凶,实际暗中处处都在描绘韩国八十年代的社会氛围。

那里有糟糕的大环境。

军政府统治下,社会反抗运动频仍。游行、镇压,永无宁日。

覆巢之下,人人自危。

这是不安的底色。

在此之上,又有冷战背景下无休止的“防战演习”、“避难演习”,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还有“灯火管制”,为防止敌人夜晚偷袭,全城所有灯光都要熄灭。

那是一种“人造的黑暗”,为凶手提供了无形的庇护。

再往细处看。

韩国乡村社会,民风彪悍。

孩子们在尸体边玩耍,犯罪现场一再被破坏。

由于警员都跑去镇压运动了,导致地方警力不足,办案压力又大,警员们只好胡乱抓人。

再加上整个国家的落后,技术落后,DNA检测都要送去美国。

这所有的所有加在一起,就是那个黑洞。它笼罩一切,也黑化一切。

由此你也就明白,为什么这片土地戾气丛生,为什么真凶得以藏身。

就像镜头不断呈现的那片汹涌的麦田一样,它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危机四伏,又难以猜透。

它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如果一个社会病了,谁先抽风,其实是个随机事件。

它随时可能发生,也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不起眼儿的人身上。

正如影片结尾,朴探员问起目击真凶的小女孩:“那人长什么样?”

小女孩淡淡地说:“就是普普通通的样子。

这才是《杀人回忆》真正牛逼的地方。

它讲的不是“人”杀人,而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是如何杀人的。

这样的社会,必然会生出变态的杀手。

更进一步说:如果“社会”才是真凶,“人”反而成了替罪羊。

04

最后简单聊聊最近的新闻:《杀人回忆》凶手原型在时隔30年后,终于被确认。

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很多人都说:“《杀人回忆》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对此我想说,如果你仅仅把本片看作一个真凶逃脱的故事,这么想没错。

但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简单。

《杀人回忆》实际也是部纪录片。

它记录的是一段历史,一段“社会杀人”的记忆。

它提醒着每个人,曾经有一段时间,人类是如此荒唐地生活着。

未来,我们再也不要活成那样。

这种提醒,永远不该有结束。

 5 ) 后现代主义杰作!

     
       电影中的情节远比我的梗概更错综复杂而精彩刺激。我总觉得它不是一部单纯的娱乐片,而是一部相当严肃的电影,它探讨的不止是一桩震撼了一代韩国人的凶残案件,而是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电影中我看到一系列深刻的正反对立。
      从角色设定来看,胖警官朴某和瘦警官徐某两人就是一对鲜明的对立项。肥和瘦已经是外形上的一种对立,而两人的办案手段和接人待物方式更是截然相反:胖警察只念过高中,高三还念了4年,办事很粗暴。初次见徐警官时还误认为他是强奸犯,不分青红皂白把徐警官暴打了一顿。他在限期破案的压力下认定烤肉店老板的白痴儿子是凶手,为了定罪,不惜伪造现场的鞋印,还让热爱暴力的曹警官对那白痴孩子拳打脚踢,后来还把他带到山上,威胁要把他埋了。更荒唐的是,在案情陷入困境的时候,他还听从老婆的枕头话,去拜访了一个神婆,买了几道神符。(这一细节不完全是虚构的,据说韩国警方在调查此案时,还听从了风水先生的意见,将警局大门调向 “吉位”,以求改运快速抓获凶手,但是结果表明屁用没有。)在案件里,他基于案发现场提出的唯一推理就是:现场犯人在进行强奸犯罪时居然没有留下ym,那么他一定是没有ym可留,凶手一定是白虎!于是他不分日夜整天泡在澡堂,泡得皮肤开裂,试图侦查出一个白虎男人。有个镜头是他泡在池子里忽然两眼放光,他发现了这样的人!结果那人走近,却是个小屁孩。在朴警官身上,这样的黑色幽默随处可见,反而冲淡了这个人性格中的野蛮和蒙昧,让人觉得憨直可爱。这是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人物。
      而作为他的对立面的徐警官则相对脸谱化了一些。他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汉城这样的大城市工作,相信科学的力量,认为数据不会说谎。他坚持己见,懒得和肥警官这样的人和稀泥。他出现后很快通过天气预报的数据和遇害者的规律成功预言了凶手的犯罪模式,最后也抓到了疑凶,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一向信仰的科学却背叛了他——科学证明疑凶不是凶手,这时徐警官已经陷入疯狂,美国来的鉴定报告被他丢在一旁,被呼啸而过的火车碾得粉碎,已经脱罪的疑凶想离开,徐警官居然掏出手枪要动用私刑将他正法!这具有反讽意味的一幕给予科学一个响亮的耳光。
      如上所述,蒙昧和科学的鲜明冲突和对立推动着整部电影的戏剧发展,除此之外,电影里还存在着另外一些不那么显眼的对立项。这部电影号称是当时韩国电影中使用了最多外景的。我们留意片中那些广袤的空间,麦田,菜畦,韩式小木屋,烤肉店,卫生站,沼泽地……电影塑造了一系列贫困而传统的韩国乡村的形象,但是在影片尾声中出现了一个异质的场景——10多年后,已经成为推销商的肥警官朴某的家。他的家是典型富足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场景,木椅子,餐桌,一家人围在餐桌吃早饭。
     这顿早餐的内容也颇堪玩味,摆满了果汁、面包、牛奶等西式食品,这顿西式早餐和此前电影中出现的食物也构成了一组对立项。这部电影有许多在吃饭的场景,角色设定里,那个白痴孩子的父亲就是餐厅老板。镜头不止一次地给于那些铁板上的韩式烤肉做特写;另外其中一个遇害者在家中等待丈夫回家吃饭的场景中,特写镜头展示了热气腾腾的米饭、泡菜、全鱼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韩式晚餐。
     此前电影中的绝大部分吃饭场景,角色们都是按韩国传统席地而坐,镜头在高处俯拍。而在尾声的早餐场景中,胖警官一家,他们像广告里表现的完美的现代家庭一样,有个阳光充足的餐厅,一家人坐着木椅,围在餐桌上享用一顿以面包牛奶为主的早餐。同时电影作者选取了一个异常独特的角度来拍摄。镜头被藏到画面左方的低处仰拍。这个逼仄的角度就像一只窥视的眼——片尾时间已经不多了,不可能展开广阔的社会画卷。电影作者只能选择这样一个可以表意的独特镜头来表现对韩国现代社会,一个已经西化了的社会的“管窥”。
       至此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片中的一些对立项。
直觉——科学
神符——数据
暴力执法——文明执法
传统——现代
东方——西方
贫困——富足
烤肉——果汁牛奶
      其实电影里还有一个隐藏着的对立项:专制和民主。如果按时间来分,电影可以分为两段,在尾声中,已成商人的胖警官吃早饭的场景被用字幕标明是在2003年,所以尾声部分可以自成一段,而此前的故事都发生在80年代末。这样的划分对韩国以外的观众来说都没有意义,而对韩国观众来说却有一个潜台词:2003年的场景是韩国的“后民主时代”。片中,胖瘦警官为强奸案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正是韩国民主化进程如火如荼的时候。80年代末以前,韩国一直处在军事威权政府的统治之下。50年代我们为朝鲜拼掉了上百万人的生命,换来一个偏安北隅的世袭政权,但是南方建立起来的李承晚政权也不是什么好货,李承晚开启了政治独裁,镇压民主的统治模式,其后继者莫不遵循,但是韩国大学生有骨气,一直没有放弃过抗争,暴动此起彼伏,以80年光州运动最为激烈。而到了1988年,也就是连环强奸案最猖獗的时候,正是韩国举办奥运会的关键时刻,统治者为了展示和谐的国内形象,不得不对汹涌的学生运动妥协,但是闸门一打开,民主进程便不可逆转,韩国最终在90年代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民主代议制政府。
《杀人回忆》中对学生抗争的历史画卷也有所表现,比如拦截总统座驾,上街示威等等。其中那位喜欢踹人的矮警察曹某就执行过殴打暴动学生的任务。这人的结局十分耐人寻味——他在一次殴打无辜学生时,被铁钉扎中右脚,得了破伤风,最后要将整个右脚截肢。在他被截肢以后的下一个镜头便是朋友胖警官看着他留在警局的那双皮靴,右边的靴子上还套着一个布袋——从前曹警官喜欢用套着布袋的右脚踹人,免得给受害人留下外伤。报应不爽的是,他被截掉的恰好是他最擅用的右腿。当年我对这个残酷的细节非常不理解,现在想明白了。这是一个隐喻:电影里过去那些韩国警察的暴力执法其实是专制制度下的必然产物,80年代末的民主化改革逐渐铲除了韩国的专制政权,其派生出来的暴力执法也就无根可依——电影里形象地表现为:曹警官那只罪恶的右腿被截掉,从此再也不能对民众拳脚相加了。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民运的进程和成功,但是坐着影院里的韩国观众会明白,经历了黑暗的80年代影像后,进入鲜黄明亮的2003年场景的意义——民主已经建立,人民富足,社会安定,这时昔日的胖警官已经变成了一个经营绿色家电的事业有成的中产者。这便是影片一直作为背景的对立项:专制——民主。
      那么,这一系列的对立项到底说明了了什么问题呢?在我看来,这些深刻的对立表现了这部电影的野心。它不只是一部像唐山大地震那样试图通过一个民族的伤痕来煽情的电影,它既表现了东方专制传统下的野蛮蒙昧,却也表现了对以民主理性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性的不信任。电影前半部分是表现对专制蒙昧的批判,电影中有一细节:徐警官已经通过科学推理推测出凶手会在雨夜到电台点一首叫做《悲伤情歌》的怨曲,然后外出杀人。当晚电台又响起这首曲子,而窗外也下起了夜雨,检察官马上打电话到军队,请求紧急驻军。但军队却回复说他们的人员全被派到外地镇压学生示威了,没有人手管这边。徐警官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罪恶发生——很多被害者本不用死,但是专制政府正忙着维持其反动统治,忘记了保护自己的公民。但是从后半段徐警官急于破案陷入疯狂开始,影片转而对现代性的展开了批判。片中那个嫌疑最大的疑凶无疑就是真正的罪犯,尽管电影作者没有予以明确的交代,但是事后导演承认,片中犯案场景的罪犯就是由最后的疑凶扮演的。这个被严密的逻辑推理揪出来的疑犯却被来自美国——现代精神的代表国家——的一纸公文否定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真实事件中,的确也有将疑凶样本和现场精液样本进行DNA对照检验的排查。但是,当时送交检验的国家是日本,而不是美国。电影作者这一改动实在耐人寻味。美国一直被认为是按照法国启蒙精神立国的现代国家,崇尚理性,推行实证科学,是民主强大文明的西方现代主义的代表。电影中,胖瘦两警官在一次争吵中也提到了美国这个意象——胖警官对瘦警官说:“你怎么不到美国去,美国FBI讲科学。但是你知道为什么美国要讲科学吗?美国大!我们韩国呢?小的就跟我的jb一样!讲毛科学啊?!”这人讲的话颇有道理,也是为东方专制传统辩护的人惯用的论调:这世上,有些地方,有些人民,天生就不适合实行民主,“西化就是美国化”!。
      但是后来韩国终究是走上了美国化的道路,他们在获得了民主和富强的同时,也见识了现代化的阴暗面,从民主化后第一个民选总统金泳三开始,到金大中,到卢武铉,每个人都爆过黑金贪污的丑闻,卢武铉还被流言逼得从猫头鹰崖上纵身跳了下去。而在银幕之内,那一份“美国检验报告”则形象将现代科学的虚幻和不可信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肥警官为代表的蒙昧野蛮自然是为现代人所唾弃的,然而徐警官代表的科学民主却也靠不住,至此,人类真正陷入了绝对的孤立无援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表达后现代主义思维的杰作。

 很多人很仇视韩国,我也一样。但是不得不承认,韩国有很多好电影。《杀人回忆》就是一部相当精彩的韩国电影。电影内容并非凭空编造,而是直接取材于1986~1991年间发生的耸人听闻的连环奸杀案。在长达5年的作案周期里,凶手断续杀害了10个女人,用的手法都一样:制服受害人后,将她们的内裤塞入她们口中,将她们的手脚用胸罩带子或者丝袜捆实,最后用她们的手提包带子将她们勒死。尤为残忍的是,凶手会以奇特的方式折磨受害人——被害人阴道中往往被塞满一些奇怪的东西,其中一个受害人被塞满桃子的碎块(包括尖锐坚硬的桃核),而一个遇害的中学生被塞满了她随身携带的圆珠笔和汤勺。10多宗谋杀案里,受害人最高年龄有70岁,最小的是十多岁的中学生,只有一位幸存者。为破此案,韩国曾动用了30万警力投入调查,排查了3000多名嫌疑人,但是直到现在,凶手仍然逍遥法外。凶手作案之猖狂,反侦察能力之强,实在是匪夷所思。《杀人回忆》在2003年上映,而截至2006年,1991年最后发生的案件也已经过了最后追诉期限,理论上,哪怕现在擒获了凶手,也已经无法将其定罪。
       尽管案情摄人心魄,电影却颇为明智地选取了警察探案的角度去表现这一事件。故事讲的是在韩国汉城附近一个小地方,发生了连环奸杀案,主要负责此案的是信奉直觉破案,屈打成招的肥警察朴某以及热爱暴力,专门执行拷问审讯的矮警察曹某,可想而知,这两个窝囊的恶警将事情搞的一团糟,很多人被无辜牵连,而罪案还是不断发生。于是汉城警方派来了一位瘦警官徐某,他与前两人大为不同,相信科学搜查,重视证据,他的口头禅是:数字是不会撒谎的。这人来了以后,案情有了巨大转机,几番周折后,终于擒获了疑凶。片中所有证据都指向这个白皙英俊的疑凶,警察们要做的就是将此人的样本和现场尸体上发现的精液送到美国检验,然后等待结果,满以为这样就可以将其绳之于法。出乎意料的是,从美国来的结论却表明疑凶的样本和现场证据不吻合——科学告诉我们,这个极有嫌疑的人居然不是凶手。

 6 ) 凶手好比那只蚱蜢

电影开场的配乐很赞,几声钢琴键的敲击,舒缓简洁,却营造出怀旧的时空感。画面亮起,湛蓝的天空簇拥着大朵大朵的白云,大地上一片无边的金黄麦田,好一幅优美的乡村静景。稍顷,远处居中的群山上方依次显现出几个草体字:杀人回忆。—个现实中悬而未决16年的系列奸杀案就在这个身披明媚阳光的村落里一桩桩的展开。雨夜,红衣,单身女人,一首悲歌之后是精致的捆绑和残忍的行凶,两个行事风格迥异的探警狭路相逢,不惜一切要寻出真凶。惊怂探案的外壳里,包裹着故事外韩国人对80年代极权统治和民主运动的集体回忆。一如在《怪物》里套用恐怖片的模式探讨人情冷漠的社会一样,奉俊昊惯用的手法——多样风格的融合使得影片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内涵丰富。变态的显像刺激人的感观,细节的隐像渗透人的内心。生活高于戏剧,“悬而未决”四个字带来的真实感和无力感,成就了这部电影。想一想吧,2003年的某一天,真正的凶手也许正坐在电影院里和其他500万韩国人一起唏嘘。他这个“真正的主角”是怀着什么样的心理在欣赏呢?这种能令人产生无穷想象的现实性实在是叫人后背发凉。

影片给出的第一个正式画面回想起来颇有深意:一个看似傻头傻脑的小子站在一片麦地里正盯着眼前某处。不一会,小子手一伸,抓住了眼前麦穗上的一只蚱蜢。这只蚱蜢在第一个画面里是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因为它本身的颜色和周围的麦穗们很相近,而且镜头的聚焦也将其刻意忽略,直到下一个画面,观众才会明白小子的注意力原来在蚱蜢身上。这2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其实对电影的结局一早给出了暗示。

电影结尾,2003年已经转业的探警宋康昊故地重游,碰巧从一个小女孩口中得知不久以前,也有一个人回来过(某案发现场),宋激动起来,追问那人长什么模样,小女孩撇撇嘴道:很普通的,就是很平常的长相。镜头转向宋,一个长时间的面部特写:警察表情复杂,双眼泛泪。字幕起,背景依然是好风景的蓝天和麦田,只是少了灿烂,多了阴霾。最后这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不少人都说是在暗示宋猜到了犯人,但我觉的只是他又一次感到了无尽的绝望。那些有着平凡长相,无法给人留下印象的脸,就如开场那只蚱蜢淹没在大片的麦田里一样,人海茫茫,隐藏得不落痕迹。这个破不了的案将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烙印,伴着噩梦伤痛和怨恨,无法摆脱,永随其身。

 7 ) 一部用心来拍的电影

多数韩影佳作以浓重的情义刻画和刺激的动作场面作为招牌,而本片的克制、犀利和能量实在太过深厚、超前了。和我预期的样子完全不同,略有失望,但本片将商业和艺术结合得如此高明,再挑剔或平凡的观众都很难忘记最后在阳光下重返犯罪现场时感受到的那份颤栗;再加上时代烙印,简直是韩国电影的代名词。

对这部电影的观看周期横跨4年,终于在上个月看完了,史称毫无破绽的推理片,剧情结构确实巧妙,引人入胜,对于那件那种欲破不破的感觉,很让我心痒。对于到最后也没明示凶手的这个结局,我还是有一点遗憾的。两个男主演的都很好,他们在整个故事前后发生的性格强烈对比和反差,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丰富的长镜头,做旧的场景,昏黄的画面。这都是导演的成功之处,成功的还原了当年的杀人情景,而且让观众充满悬疑。最后宋康昊在多年后,听到女孩儿的描述后,那眼眶含泪的一瞥,简直不能更成功。试想一下,大荧幕外头,真正的凶手在回忆了自己当年的杀人行径后,面对这一眼神,他是否会感到害怕,还是会感到侥幸呢?

 短评

凶手不是某个人,而是那个社会。

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并非一个寻求真相的故事,而是关于真到底相如何被整没了……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还好柯南最后没出来

16分钟前
  • RIVERSDIARY
  • 推荐

不单只是杀人案,韩国在那个时代的回忆也都融在其中,化成了一幅背景

20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尽了一切努力的人们,除了忍受过程中的一切痛苦,还必须忍受“事情可能是没有答案”的这一事实。

22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这片给我的阴影才是史无前例好么?5年前大学拉片课上看的,看完了已经半夜12点,我走回寝室腿都抖的站不起来,一年中再也没吃过桃子。奉俊昊和宋康昊联手,真不是闹着玩的,经典至极。

27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真实事件玩了全世界,电影玩了你,总觉得离真相很近了,而真相却是没有真相。★★★★★

3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生锈的铁钉斩断穿军靴的腿,切块的桃子夺取穿红裙的命。沾泥土的符咒能够显现犯人的轮廓,巫师般的法眼能够看穿恶人的真容。电台里的歌是靡靡的安魂曲,夜幕中的雨是淅沥的生死符,捉不到的凶手是人性的传染病,无休止的警报是时代的创可贴。拥有一双能够看穿犯人特殊的眼,却看不穿普通,普通最致命。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又看了一遍,想当年第一次看这片时,我还恍惚觉得案子都没破就结束,什么玩意儿?!可多年过去,每一次重看,都更坚定地确定它的完美。一个没有找到凶手的故事,编导把它拍得悬疑跌宕而富有深意,看似普通实则卓尔不群,作为热爱电影的人,从这片里会深感电影的魅力

40分钟前
  • #烧光光#
  • 力荐

总之一句话,一部让人窒息却欲罢不能的作品,喜欢所有演员的表演,韩国电影的颠峰之作。★★★★★

45分钟前
  • Q。
  • 力荐

那种抓不到、还被调戏的无力感

4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一部很普通的电影。

48分钟前
  • 我爱阳光
  • 还行

想到真凶可能会若无其事坐在电影院里面,与电影最后一个镜头里宋康昊含泪的双眼四目相对就觉得好惊悚

50分钟前
  • 南笙
  • 推荐

配乐用绝了~现实中不了了之的案子实在太多,可电影中几乎很少看到。

53分钟前
  • 恶之花
  • 力荐

当整个警察局为扣押的是否是嫌犯而陷入一片争吵,那首每次杀人前都会被点播的情歌轻柔的响起,原来外面又开始下雨了——那一刻真是惊悚到无形。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拍得非常好,是不是传说里的评价太好了,我竟然有点小失望,一直到片尾也没满足。

1小时前
  • 苏比
  • 推荐

在一个法制混乱的年代里,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和恶魔。

1小时前
  • 米拉之落
  • 推荐

嗨凶手,你也在看这部片吗?送给你的,杀人回忆

1小时前
  • 狮子人
  • 力荐

刚看了这部传说中的神作,为电影极富层次感和寓意的摄影,超强的故事张力和节奏所痴迷,没有结局的故事或许不适合很多人,但电影的故事就是告诉你,如何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迷失。。。

1小时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偏向于多人效仿作案,凶手不止一个。最后女学生是小白脸杀的可能性很大!言行逼供了三个人,只有小白脸最态度反抗、眼神一直有特写是充满恨意的,因为他并没有杀人还要被诬陷。出来后在酒馆喝酒,女学生从窗前走过也对他指点议论,让他觉得自己的名声已经彻底毁了洗不清了。所以最后警察媳妇和女学生同时出现他选了女学生。还有下手之前扶着树干的细嫩的手的特写。可能真的是出于报复——既然你们都觉得我是凶手那我就真杀个给你们看看。DNA对不上是因为之前那个真不是他杀的。还有开头第一个案件发生后男主抓了很多个“嫌疑犯”,这里有个细节,几乎每个人都是面目可憎凶神恶煞的。因为男主潜意识认为杀人犯就应该长成这样的气质和模样。然而结尾小女孩说凶手“就是个普通人啊”是个记不住长相过目就忘的路人。每个平平无奇的人背地里都可能是凶手。

1小时前
  • 乖乖隆地洞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