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由《灌篮高手》原作者井上雄彦编剧和执导,同时是该系列第五部剧场动画,并启用全新声优阵容。以宫城良田为主线,讲述全国大赛湘北高中VS山王工业一战。
制作班组全篇访谈都挺有意思。一通读下来,很涨知识,起码会想去电影院再咀嚼个几遍吧。
(嗯?我的免责说明呢?个人翻译,不为商用,有意译和省略,不作质量保证,欢迎各位老师捉虫,指导我如何正确使用“的地得”……)
井上老师自谦是电影行业的小宝宝(……),但是真的是很对得起土象星座严于律己的属性,剧本,动画,音效,美术,剪辑,摄影……每个维度都控制得相当均衡,没有在任何一处心血来潮,不倚靠其中的一项当卖点,作为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漫画,动画和电影这三种媒介从根本上的区别,最最关键的是,他还特懂篮球,专业一跨好几个,羡慕。所以结果是他跟情怀这个词还真的是完全不搭界,因为小宝宝(……)一直在苦苦寻求新的什么。宝儿啊,您可得长命百岁了。
个人觉得有必要追加的一个补充说明
漫画:(维基)一种二维视觉静态图画艺术,构图(如颜色、线条运用)比一般美术绘画(如油画、水彩画)精简,加上文字(如对白、旁述、状声词)所构成的内容。常有一页多格。灌篮高手的漫画是井上雄彦于90-96年画的长篇作品。有三个版本的纸质图书,最新的新装再编版的封皮是井上最新的画风,灌篮高手漫画尚未电子化。
TV版动画:在获得漫画原作者授权批准以后,动画制作组开始基于漫画内容制作动画。制作方针手法以及出来的动画跟原作者本人没啥关系。
日本以外的地区,很多人是通过TV动画得知漫画,不局限于经久流传的灌篮高手。跟漫画大国日本的传播时间轴是反过来的。我在日本第一次听人说他看过全卷漫画但是没看过TV动画时起初会感到惊讶,但后来想想,这再正常不过。想起来喜欢漫画的理发师小哥,剪头的时候闲聊起动画片,我说日本国外动画迷都爱汤浅政明,他拍的《乒乓》巨好看,小哥说啊那个漫画我看过,松本大洋的,但是动画没看过,也兴趣不大。所以个人理解,这里有一个议题是,把一部登峰造极的漫画交给动画制作公司,让自己的漫画经过他人之手变成带颜色的动画,这里的动机何在,当然,扩大知名度是理由之一。
某编辑长吐槽说之前的排版很崩溃,所以分开投稿了,以下是各个访谈的链接。
--------------------------------------------以下是添加超链接前的备份-------------------------------------------------
老大的先提上来。
#16 原作・脚本・監督:井上雄彦
原作/剧本/导演:井上雄彦
//www.slamdunk-movie-courtside.jp/interview/16
开头自我介绍:我是井上雄彦,被“冠名”成这次作品的原作・编剧・导演。
问1:你成为漫画家的契机。
井上:小时候就喜欢画画,高中在确定职业方向的时候,就想着朝职业漫画家发展,还计划着要去考美院,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创作,只是单纯喜欢画画而已,回想起来当时还真有点不靠谱。
问2:处女作是什么时候?
井上:上了大学以后报名参加了包括《少年JUMP》在内的各种漫画杂志的月例赏,画了第一部短篇漫画,31页长。
漫画是自学的,那个年代大家都是自学,我人又在鹿儿岛县,收集不到什么信息,边读漫画边学,没有什么概念,我一开始的作品里都没画什么背景(笑)。画漫画的道具也是看着杂志上的介绍一点一点筹来的。
真正开始系统学习画漫画是在跟着北条司老师当助手之后,我第一次观摩正儿八经的漫画制作是从老师的《城市猎人》开始的,真的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给老师那么精致的画加上背景,现在真的是想都不敢想。
之后得到了创作连载《变色龙杰尔》的机会,就很不好意思地辞了北条老师那边的助手工作,走的时候老师还给我鼓劲。
问3:转折点是什么时候?
井上:每部作品都是转折点吧。
《变色龙杰尔》连载了12周然后就停刊了。我在那之前也没怎么有过创作,经验尚浅,开始连载以后每周都会从读者那里得到反馈,循序渐进,真的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在画画技巧上,还包括在读者的阅读偏好上的把控等等,这是一个转折点。
如果没有之前那么实打实的经历,之后的《灌篮高手》我肯定也坚持不下去。
《灌篮高手》给了我家喻户晓的机会,这当然也是个转折点。
《浪客行》制作契机基于《灌篮高手》之上,我当时想画一部跟《灌篮高手》完全相反的作品,然后就出了《浪客行》。
《浪客行》给我开启了新的大门,我也借此得到了一些新的工作,比方说办的《最后的漫画展》,所以《浪客行》也是一个成长的转折点,虽然一直没画完……我在心情上是很想重拾起来继续画的,但是手感一直不太好,画不出来。
《Real》是在创作《浪客行》期间开始的新作品,《浪客行》的故事背景远离现代社会,它更接近于精神世界,所以我逆道而行,有了创作现代故事的想法,就一头扑进了轮椅篮球的世界,画了《Real》,我在创作之前对轮椅篮球似懂非懂,一路画下来,也是受益匪浅。
《零秒出手》是我第一部网络连载形式的作品,我记得那个时候网络尚未普及,光是上传下载就要花好长时间。网络连载这种形式门槛低,好出手,采用这种新模式对于我来说也是转折点之一。
(访:所以你每部作品都会试试新的东西)大概是因为性格原因吧,我不是那种喜欢重复的人。
问4:为什么时隔多年你会重新制作《灌篮高手》?一开始不会对重复有抵抗情绪吗?电影企划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井上:我也没想到会让我亲自来拍。说实话,企划那边来探过很多次,但是我一直没有答应。(那边一直锲而不舍,反复拿材料跟您试探,前后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终于得到了首肯)对(笑),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应了,大概是魔怔了吧(笑)。
不过说心里话,一个原因在于制作方的诚意,他们可以为了一部作品可以坚持这么多年,也是不容易。还有一个是,那边最后拿来的测试版(Pilot)短篇里最后一帧的樱木的表情,画得很漂亮。
再一个理由在我自己,我多少还是想为大家制造一些惊喜吧,作为原创者,我个人对《灌篮高手》的完结方式是没有什么遗憾的,但是在有些人看来完结得有些突如其来,也听说有的读者对结局表示有些伤感。
我个人是心满意足,但有观众不满也是事实。所以之后也有想要去弥补的想法,诸如单行本销售一亿册的时候,在报纸上刊登《一亿册感谢纪念广告》,之后也在废校的黑板上画了《十日后》,再就是插画集的出版和之后的单行本的完全版发售。
每次有相关活动的时候,都是好评广泛,所以我也想继续做点什么让大家开心开心吧。
问5:制作人说第一次跟您见面是在2014年12月,当时有什么印象吗。
井上:完全不记得了。不过那个时候已经给了OK的回应,所以就相当于是项目启动打个照面的意思吧,那个时候还没意识到工作量会有那么大,知道了我就不干了。
(最开始是从故事框架构建开始的对吗)对,一开始就是列大纲,大方向的剧情一个接一个地摆出来。我在创作《灌篮高手》 原作的时期正是二十多岁,年轻气盛,当时人生在走上坡,越画自然越是得心应手,人也是体力充沛,处于一路飙升的状态。个人的价值观理所当然地都反映到了人物身上,灌篮高手里的主人公也是身强力壮,浑身散发出无限的可能。我那个时候的想法是记录下人生中最旺盛的那段时期,所以作品也在人物青春正盛的时刻就戛然而止了。
当我在二十六年以后再来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视角跟价值观就跟彼时很不一样了,嗯……与其说是不一样,不如说是多样了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单是我,想必大家多少也一样,潜力无穷的时期过去了,要学着去与伤痛一同生活。我一直想从这个角度创作点什么,现在这个年纪也时机正好,方向就定下来了。
#17 原作・脚本・監督:井上雄彦
原作/剧本/导演:井上雄彦
//www.slamdunk-movie-courtside.jp/interview/17
开头自我介绍:我是井上雄彦,被“冠名”成这次作品的原作・编剧・导演。
问6:电影制作方针。
井上:不想做那种亮晶晶的感觉的东西,要保留住画作本身的手感,所以我在跟制作人员传达的时候有用到“纸质感”这样的词汇,要尽量避免做出失真的东西。
我们的目标是制作出一场真实的篮球比赛,球场上十人十态,光凭手绘肯定达不到那个效果,采用CG是个必然的结果。当然全靠CG也不行,所以一直在反复摸索。(制作那边也说Retouch那么久的还是第一次)啊,真的吗?第一次这样吗?我不知道啊,直接跟我说嘛(笑)。(具体是在哪些地方反复修改了?)主要是在人物上,一直在摸索让人物看起来要有血有肉,呼之欲出。人物本身没有生机,那这个电影也活不起来。所以真的是在Retouch上做到极限了,一直在找那个感觉,但是也不是到我这步就都完了,还需要之后的工程来进一步实现。
问7:这次作为导演,需要给制作人员传达指令来实现理想,您感觉如何?
井上:我本人并不擅长沟通,也讨厌通过语言来解释说明自己的创作想法,所以这次的导演经历很刺激人。通过语言来传达,继而进行决断,真的是份任重道远的工作。庆幸大家都是专业制作人,在许多事上不言自明,画稿修改一来二去就顺了。我本人从来没做过修改他人画稿的工作,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正统的方法,比方说大家画好的稿子拿过来,我这边再对人物动作表情进行微调,大家光是看过我的改稿就能懂我意思,然后马上反映到画里去……拿漫画创作来说吧,我画人物,助手画背景,修图这种事几乎不会发生,这次电影制作第一次有这样的体验,数得上是协调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作画以外的诸如音乐和音响设计的领域呢?)都是第一次,漫画的世界是无声的,所以我完全是外行,脑子里面也没什么蓝图,比方说像投球时候的音效强度这种程度的内容,我还可以给出些指示,但是到了电影配乐那种,我就没有什么说话的立场了,所以在简单说明了整体感觉以后我就全权交给了负责人,成品出来了以后,再对不合心意的地方提修改要求。
(声优配音呢?)我跟大家强调的第一点是拒绝夸张的表现手法,不管是说话声音处理还是在比赛中。在这个基本前提下,让大家来演绎各自的角色,我会跟大家讲一遍各个角色的性格,之后就是边录边摸索了。之前制作的电视版有电视版的声优,那个已经是不可触碰的了,当时的声优们用各自的手法为电视版的角色们注入了生命,几年播放下来,原版声优们的表演陪伴着各个角色一路成长。如果这次电影版也邀请他们来为角色们配音的话,首当其冲的就是摒弃以往的手法,也就相当于是要否定他们之前在原版中付出的心血,这也未免有失偏颇。电视版跟电影版的原作都是我画的故事,他们就像是同根同心的两棵不一样的枝叶,而这次的电影版则更着力于制作出一场真实的高中生篮球赛。
问8:听说是踩线交稿?
井上:八点是死线,八点零三分交上去的。交出去的瞬间,真的是感激涕零。(成品感觉如何?)我之后跟制作人员聊起制作感想,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这次体验很特别,前所未有,听完多少还是有些欣慰的,关于我个人就是感慨万千了,谢谢大家这么努力配合我。整个团队里就我属“婴儿”级别,说是一个新生儿被抛到一个未知的世界摸爬滚打也不为过吧,哈哈哈。
问9:这次电影制作的经验和教训。
井上:起点定位之重。作为现场导演,最重要的是要高瞻远瞩,我反复叮嘱自己,但总事与愿违,屡试屡败,明明是要做好导演的工作,结果一不留神就跑去当队员,把目光停留在个别工作上。所以这次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初期设计构想,重中之重。
问10:希望通过电影向大家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井上:希望能给大家带去一些新的感动吧。打个比方说,一部动人的作品,一旦读过一次以后,那种初次邂逅的心动就不会再有了,所以反而会艳羡那些还没读过的人。
这次的电影,虽然原作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出版过了,但是我希望,即使是老读者们,也能从这次的电影中获得一些新鲜的体验,邂逅不一样的Slam Dunk,获得不一样的感动。没有读过原作的读者当然更是如此。
还有,我推荐大家都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音效跟映像,还是去电影院吧,观影体验会更好。
问11:你对自己的《灌篮高手》这部作品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井上:连载虽然已经结束多年,但是《灌篮高手》对我来说就像平行世界一样,里面的人物都还在那个世界里继续生活。我自己对各个角色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逐渐看到各个角色不一样的面孔,这次的电影版也算是一种派生。
这次提交了电影版的作业,但是这个平行世界的感觉也不会变,我脑子里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关于角色们的新段子,然后一点点记在笔记里,自己偷着乐,什么也不干……(笑)
#01 :演出:宮原直樹・大橋聡雄・元田康弘
演出制作:宫原直树/大桥聪雄/元田康弘
//www.slamdunk-movie-courtside.jp/interview/01
个人简介
宫原直树
1965年生,作画导演,CG导演。代表作有《龙珠》系列,《光之少女》系列等等。个人导演作品有《Pop In Q》和《Petit☆ドリームスターズ!レッツ・ラ・クッキン・ショータイム!》。
大桥聪雄
1976年生,毕业于Digital Hollywood。代表作有《街头霸王Ⅳ》,曾在SIGGRAPH Asia上被选为佳作,之后获得了广泛好评。后成立ACT iii,个人导演作品有《LayereD Stories 0》。
元田康弘
1979年生,曾参与过游戏制作以及动画制作,现属ACT iii,通过《变形金刚:领袖之证》的制作拿到了艾美奖动画节目个人成就奖。
作为演出制作,目标在于保证作品的整体质量,要首先通过分镜来理解导演和剧本的意图,进而深思熟虑,有效地完成整个动画的制作。三位演出制作人告诉我们,这部作品的工作内容远超出了三人的想象。
问1:三位的转折点。
大桥:我之前有参与《街头霸王Ⅳ》的制作,后来Capcom那边跟我说想做些新感觉的东西,我们后来做出来了水墨画版本的,其实参考的就是井上老师的《浪客行》,作品一出反响可人,也是风靡一时。(宫原:那个真的相当传说。)所以在第一次跟井上老师见面的那天,我马上就招了,说老师对不起我们抄了您的风格(笑)。这次能够参与制作,算是我自己对老师的报恩吧,街霸系列到现在有十五年多了,之后我个人也学到了很多,希望能通过这次合作都还原给老师。
元田:就我个人来说,没有什么转折点吧(笑)。(不提艾美奖啊?)我通过《变形金刚:领袖之证》拿到了艾美奖动画节目个人成就奖,听说少有日本人拿这个奖,但是那个是因为遇到了好的团队,我只是代表团队拿了奖而已。要提个人的转折点的话,十几年前参与的迪士尼的3DCG动画《My Friends: Tigger and Pooh》算是一个吧,我是通过那部练出来的,之后被提拔成副队,后来又升到了总监(Supervisor)的位置,从而建立了一些自信。在好不容易觉得自己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我被叫去给大桥的《街头霸王》项目帮忙,我记得是做《街头霸王Ⅳ》的PV吧,水墨画项目之后的项目了,结果在那里被大桥折腾得体无完肤(大桥:当时一直不满意,没给OK(笑))。真的对我是当头一棒,天天反省自己对工作是一窍不通(笑)。不过好歹是顶住了,项目完了以后又接到了游戏《MARVEL VS. CAPCOM 3》的PV制作的工作,那也是个难度超高的任务,我还挺乐在其中的,也锻炼了手腕,又往上升了一步,再之后就真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笑)。
宫原:我是一直有参与《龙珠》系列的制作。之后转到CG制作以后又参加了各种项目。我第一次接触到动态捕捉(Motion Capture)是通过《海贼王》的短篇《海贼王 赞高的狂欢舞会》,一见倾心,之后正经开始制作是《光之少女》系列的片尾。那个年代的技术,一次最多只能采集两人份的数据,后来《光之少女》成员变多,技术也渐渐发展到一次能抓到十人份的数据,一旦进化到那个程度的话,拍摄对象就不局限在跳舞了,比方说,像篮球这种运动就很适合,在我刚萌生这个想法的时候,《灌篮高手》的项目就来了offer,就顺理成章进了测试版(Pilot)的制作团队。
问2:测试版(Pilot)制作是什么时候?
大桥:都十年前了吧。
宫原:我记得当时前后做了三个测试版(Pilot)。
元田:我是从第二个开始参与的,当时是2011年大地震之后,整个日本都处于一种很消极的状态,记得那个时候我在制作过程中对《灌篮高手》寄托了很大的希望。那个时候三渲二(Cel shading, toon rendering,原来这就是大家说的三渲二啊……涨姿势了)技术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真正成形是第三部测试版。
问3:所以第三部的三渲二测试版对企划的成形起了决定性作用。
宫原:可以这么说。
大桥:宫原把角色的面部表情全都重描(Touch)了一遍。当时CG做出来的人物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面部表情僵硬,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从开发工具着手,在CG人物基础之上又给人物面部加了线条和表情纹路。
问4:项目开启以后感觉如何?有跟之前的工作不一样的地方吗。
大桥:第一个是在画分镜之前就着手拍摄这点。
宫原:导演说先做分镜再拍成映像难度太大,我们就先按时长来摄像,边拍边加分镜和文字进去,什么手法来着?
大桥:预可视化(Pre Visualization),先通过动态捕捉把CG版篮球运动员拍出来,在各个角度摆摄像机,采集大量的镜头,然后加以剪辑。我们演出制作通常的做法是先做动画版分镜的,但是这次直接跳过了,从零开始探讨山王战本身该怎么做,几度酝酿,最后也不知道到底是磨了多少遍,就像是拼图一样把两个小时长的动画版的分镜一块一块地拼搭了起来,每看一次就会加点改动。别的项目肯定不会这样翻来覆去改的,重来次数太多,以至于我到现在还觉得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笑)。(反复拼剪(Scrap&Build))嗯。
元田:头脑风暴的感觉吧,大家一起出点子,然后讨论要不要采用,当然,最终判断还是在导演那里。
大桥:真的,井上老师给出的答案简直就是正义,好几次都被他的感性打败,我十几年经验的人,还是比不过他。
宫原:特别能感受到作家跟演出制作在本质上的区别。
大桥:导演对人物性格的钻研程度不是我们可以望其项背的。不说是动画制作把,我觉得连真人电影也没几个到那个程度的。
宫原:而且导演本人对制作设定也是兴趣盎然。
大桥:前段时间我们zoom闲聊的时候,他在那说“(原来做个电影)要挖得这么深啊”,“不知道以后还画不画得出来,画不出来了就得都怪你们”。我还挺冤的,我们这边虽然是提供了不少材料吧,但是思前想去最后拍板的可是他本人。
(分工不同,想法也跟我们不一样)还有个印象很深的事情是,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漫画连载就像是一个扩建的过程,三周以后的事,现在还八字没一撇”。这次跟着老师参与制作渐渐有些明白他话里的意思了,作品里的人物性格(随着时间变迁)愈发丰满,会有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也就慢慢显现出来了。然后整个过程就成了一个“反复拼剪(Scrap&Build)”的状态。
问5:后出分镜的好处。
大桥:凭空画篮球赛的分镜好比登天,就算让我先画我也画不出来 (笑) 。
(具体怎么说?)你要做篮球比赛的视频分镜,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现一场篮球比赛,而且是通过动画,想想人物动作的密度还有那个速度感。就算是叫我硬画吧,我也怀疑到底能不能行。
元田:比赛会显得非常不自然,时间轴也对不上。我这次主要负责的就是篮球赛那一块,用以前宫原的话说就是,有点像是在导演动作打斗一样。真的很难,这次我们找来十个篮球运动员,按一场比赛四十分钟的时间做了动态捕捉,收集了全部角度的素材,然后一个一个筛选,琢磨着改怎么剪。你要我一开始就画分镜的话,我肯定是做不出来一样的东西的。
大桥:一些真实的动作会在无意中体现美感,对吧,要是手工分镜的话,那就全是主观虚构了。
元田:导演本人对故事中的人物的青春描写相当投入,比方说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在做动作镜头的时候,他会说,“这块的心跳大概是这么个感觉”,“用这个速度跑起来的话,身体的状态大概是这样的,声线是这样的”,我作为动画制作人,多少是能理解一些的,但是他深谋远虑的程度真的远超我们了,漫画家这个职业真不是盖的。
大桥:也不是所有漫画家都跟井上老师一样吧。
元田:我感觉是就他一个异于常人。
大桥:我直接跟导演说我特别嫉妒他,有一次他在旁边检查比赛的镜头,我在那里拉切时间轴,他对其中一个镜头犹豫了一阵,嘀咕“怎么感觉有点慢呢……”,就一张两张(Frame)的镜头,在试着切了一张以后,他马上就说“哎对了这个感觉对了”。我们做动画的,花了十几年的功夫才找到的感觉,他这一次就有了。
元田:真是这样。
大桥:负责剪辑的瀧田(隆一)也说过一样的话。
问6:画漫画跟拍电影这两个工作看似一样实则不同不是吗。
大桥:区别在于表达。理想中的成品在脑子里是有的,他需要通过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的工作就是辅助老师,把他想要做出来的东西翻译给其他的制作人员。老师本人学习进度也是神速,(宫原:上次还听他自己下指令说“再加6张(Frame)”(笑))对,连翻译也不要了(笑)。当然也跟制作人员跟导演的沟通细致不无关系,但是一般人要做几轮项目才能练出来的水平,他光是做这一部就全到手了。
#02 :演出:宮原直樹・大橋聡雄・元田康弘
演出制作:宫原直树/大桥聪雄/元田康弘
//www.slamdunk-movie-courtside.jp/interview/02
问1:本作的映像制作方针。
宫原:导演常说的关键字就是“去光泽感。要有那种摸起来粗糙的感觉“。他还用墨汁作画给我们演示他想要的那种纸质的手感。
大桥:对于CG的要求也是一样,要有那种纸一样的粗糙、带点脏脏的感觉。一开始还以为是铅笔的感觉,后来才懂他要的是纸质的手感。整个制作的奠基首先是要漫画那样的质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讨论线要怎么画,颜色要怎么上。不愧是画了几十年漫画的人,出发点也是在纸上。
宫原:感觉他一直都在研究怎么跟白纸打交道。
元田:出来的效果估计大家都没见过。
问2:还有什么导演特别讲究的地方吗。
大桥:眼睛吧?
宫原:对对。眉毛也是,他会一根一根地琢磨,之前有说过“这里眉毛减一根”这样的话。
大桥:导演跟宫原在那商量,我完全看不出来区别在哪,他俩完全是在讨论画。
宫原:他会细致到在下眼睑的线的长度上做细节调整,对表情的控制相当讲究。没有照搬以往的。
大桥:用导演的话说就是,他又进步了,要画就画最好的。他这一开口,谁能比得过(笑)。
问3:三位各自在制作中有什么样的理念吗。
大桥:我觉得太过敬畏对方的名气、畏畏缩缩反倒会影响创作,所以会刻意提醒自己别太有所顾虑,尽量大胆一点。
元田:我是三个人里最晚进组的,CG导演中泽(大树)也是那种有什么想法就直说的人,所以大概也了解了整个制作组的氛围,于是我也没怎么遮遮掩掩,就连导演给了OK的也会再修一修改一改(笑)。
大桥:导演看了还会点赞,说“哎这个好帅”。
元田:他为人非常大度,营造出的氛围很适合我们放心工作。
宫原:确实是这样,口不择言一下,他一是外人,二又是第一次当导演,但是可以做到这种程度真的很让人吃惊。想想原因大概是因为这次团队构建不是金字塔型的,一般来说是导演在顶尖,带着工作人员走,这次是环状的,导演在中心,我们在周围,沟通起来会很通畅。
问4:你们会如何评价这次作为电影导演的井上雄彦?
元田:他是个很努力的人,一直在探索新的东西。
大桥:对。
元田:他是那种花很多心血去反复钻研型的人,不是凭空来灵感的那种。
大桥:大概是一直在想着怎么超越自己吧,这次本身就是话题之作,现在来做它这个肯定需要一个明确的理由。他这十年肯定是想了又想的,我觉得导演应该是有一个答案在心里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跟着他一起,摸爬滚打,想法子把这个答案好好表达出来。
宫原:他肯定是有个坐标在那里的,就是那种没人可以撼得动,去哪都通用,笔直坚定的价值观一样的东西,所以这次电影是导演的处女座,但是我觉得也能一举成名。(大桥:那第二部就更……)他要是愿意接着导了,那咱这次就真的是功不可没了。
大桥:贪心一句,要是导演这次能享受电影制作的过程,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次高兴了,说不定还有下次。
元田:再一起折腾个十年(笑)。
问5:时间跨度如此之长,三位没有想过退缩吗。
大桥:还真没有,对导演是百分百信赖的。我不大想用天才这种肤浅的词来形容他那么刻苦的人,但是他真的是才气逼人,我对他的价值不会有任何怀疑。
宫原:每出一次画,我的想法就更加坚定,电影公开的那天,是一定能获得满堂彩的。现在每天都在边期待这天的到来边工作,只剩一心不乱做到底了。
元田:就我个人经历来说,我以前练过篮球,跟漫画连载正好是同步开始的。那个年代,受《灌篮高手》影响开始打球的孩子比比皆是,少年期的酸甜苦辣全都是通过篮球学会的。现在时隔二十年,我又因《灌篮高手》再见篮球,感慨很多。加上近几年日本球员八村累和渡边雄太出征NBA,这一连串因缘巧合,我自己又回到篮球身边了,重拾对篮球的热情还要多谢老师和两位选手的出现。
问6:电影出来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大桥:类别虽说是动画,但是整个制作过程其实一直是在追着人物角色走,感觉更像是人物纪录片吧。
#03 :キャラクターデザイン/作画監督:江原康之
人物设计/作画导演:江原康之
//www.slamdunk-movie-courtside.jp/interview/03
人物设计的工作在于设计登场角色的外表和造型,作画导演的工作内容是对动画师们的原画稿进行检查加以修改,保证画风统一性。
入行故事就不翻译了……人物介绍
江原康之
代表作:1981年生,独立作画导演/人物动作作画导演,近年多参与Production I.G.和WitStudio的作品制作。代表作有《罪恶王冠》、《甲铁城的卡巴内瑞》和《进击的巨人》等。
问:这次你是负责的人物设计和作画监督,工作流程是从人物设计开始的吗。
江原:我进组是在2019年初,正式开工之前听制作方针说明,说是不沿袭当年的画风,要采用现在导演最新的画风来,就吓了一条(笑)。差不多就是原作的画没法直接用的意思,要重新指定人物角色设计标准。所以一开始的工作就是边画边改,画一点让导演看一点,然后按照他的建议改,导演有时候也会直接给我们改。因为是个从零做起的过程,需要跟导演本人边沟通边做,就跟做雕刻作品一样,削削减减,慢慢成型,我们这样来往差不多持续了一年。
问:之前的工作中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江原:还是第一次,挺有意思的,虽然一直都很紧张(笑),因为他才是原作嘛,还是总导演。像我之前的工作,一般都是抓住原作中人设的要点作画,然后再经过他人之手交给原作确认。这次是我自己直接跟原作兼导演本人沟通,体验太奢侈了,一开始特别不习惯(笑)。通常的动画制作来说,差不多来往就是一个回合,我这边画好了交给校稿,然后那边再来明确的修改指示,我这边照做就好。这次是螺旋式的,反复改了好多次,每次都涨很多见识,人设表一路慢慢确立下来,我自己对整个作画的认知也巩固起来了。
问:湘北主力中,最难画的是谁?
江原:在画樱木的时候启发很多,不能说是“难”吧,我最开始读漫画是小学初中那会,这次跟导演合作,我才发现,我一个读者的记忆跟导演对自己笔下的樱木的认知是很不一样的。我看樱木花道的时候还是小孩子,所以他在我看来就是个大哥哥,到现在还觉得他年纪比我大……所以导演一开始看我的画跟我说“樱木就是个幼稚的屁孩儿“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画的那个人物是个刚上高一的小伙子(笑)。
问:还有什么别的启发吗。
江原:他对肌肉线条的处理,真的很讲究。比方说,赤木,大猩猩吧,全身都是肌肉,硬邦邦的,但是樱木的肌肉线条要更柔和一点。这个“柔和感”拿捏起来就很需要功夫,我最终版交给导演还是由他修改才定下来的。他对线条的处理方法,真的很厉害,像手腕的线条,每次都是恰到好处,看他画画就跟上课一样,但是你让我来画,我也画不出来(笑)。说到动画制作的方法论,一般来说,一个画面从作画开始到最后,是要走流水线经过很多人手修改的,所以原画的线条跟花纹会线处理得粗糙一点。我入行多年,大部分情况也都是按这个方法论来的,但是这次项目,从原画起,线条就被要求处理得很细致,一开始不细一点,最后出来的画也不会往那个方向走。
问:作画过程如何?本作的整体作画方针是个什么感觉?
江原:风格近似于井上导演近几年的插画风格吧,整体方针就是做出他的插画的动画版。整体风格跟我之前参与的那种,一看就是二次元动画的作品完全不一样,全程都在线条处理上反复摸索。
问:线条粗细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吧?
江原:对。不过我自己的工作还是原画设计这块,一开始还没法照顾那么多,在最后的摄影和润图的时候会仔细修改。不过确实是这个道理,在原画阶段把线条画粗一点的话,之后的肌肉线条柔和处理这块要好做很多。
问:现在的工作进度多少?
江原:感觉一直在画,攒了不少了,不过真正定稿的差不多也就一半多一点吧。估计之后导演在确认上色和动作以后才会做最终判断,应该还会再加修改。
问:这次工作还有什么其他的新体验吗?
江原:这次制作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感觉是在《灌篮高手》的原作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新的东西来。与其说是在做《灌篮高手》的动画,不如说更接近于漫画原作,直接表达的是导演本人的创作思路。以我一个普通人的话来说,就像是在做一部艺术作品吧,只不过制作手法是动画,所以需要我们这些工作人员来负责各个部分的制作。就像是帮忙制作一部雕刻一样,朝着导演脑子里的那个完成品,事无巨细,一点一点去雕琢。
问:所以是个从0到1的过程。
江原:对,理想的成品已经在导演脑子里了,这次是大家同心协力来把这个理想给实现的一个过程,跟刚起步那会儿比起来理想已经清晰不少了,不过,还没有最终成形,我作为制作人员吧,心情跟普通观众其实差不多,很期待看到成品。
#04-05:美術監督: 小倉一男 / 色彩設計:古性史織
美术导演:小仓一男/色彩设计:古性史织
//www.slamdunk-movie-courtside.jp/interview/04
//www.slamdunk-movie-courtside.jp/interview/05
美术导演:负责设计整体用色美术板,指挥工作人员,控制作品的整体背景制作。
色彩设计:负责设计色彩指定表,掌控整体作品的色彩平衡。
人物介绍
小仓一男
1965年生。美术背景制作公司草薙的执行役员,兼任美术统筹。曾担任过《剧场版 钢之炼金术师:香巴拉的征服者》,《欢迎光临宇宙秀》,《海贼王 FILM Z》,《海贼王 FILM GOLD》和《进击的巨人 The Final Season》的美术导演。
古性史织
1980年生。主要负责摄影导演和色彩设计。代表作有动画《恶童》(摄影),消除游戏《愤怒的小鸟大作战》(摄影导演/色彩设计),《冰上的尤里》(摄影),《假面英雄》系列(色彩设计)等等。
(入行历史省略)
问:二位读过《灌篮高手》吗。
小仓:漫画开始连载的那会儿正好是我刚入行的时候,光忙工作去了,对漫画是有所耳闻,但是没读过,动画剧集倒是看过一些。这次是接到工作以后才看的漫画,我本人对篮球的规则一无所知(笑),所以比起球赛,更喜欢花道跟教练的对话,还有人物之间的斗嘴的描写。
古性:我是学生的时候读过,我们高中对着装要求特别严格,但是发型管的很松,我高中的时候跑去剃了个光头,后来花道不也光头了吗,当时就觉得,哎呀,缘分(笑)。(小仓:没去染红吗?)没有,我是黑毛寸头,他是红毛和尚(笑)。
问:有跟导演谈过这次背景美术和色彩配置的方针吗。
古性:早期有聊过一点。
小仓:我有参与测试版(Pilot)的制作,像是夕阳的色调还有夜色的色调处理啊,先做好了拿去导演看,然后才决定的整体方针。(问:一般不是这个流程吗。)对。
问:还有什么其他的新体验吗?
古性:跟其他作品很不同的一点是,这次的做法是先把全篇拍出来,然后再细分。一般来说是,先差不多定好美术板和人物造型,再接着想如何上色。这次的这种先把整体做出来再定色的手法很少见。(小仓:第一部自导作品嘛,俯瞰整体再定色的想法可以理解。)(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不会变多吗)会的。(小仓:说不定还会推翻再来。这种事情在游戏制作很常见,但是动画制作的话会更注重效率尽量避免返工。)
问:本作美术背景和色彩的制定方针。
小仓:导演给的订单一个是背景要逼真,然后整体要有“漫画在动”的视觉效果。因为是漫画在动,所以在背景的 “逼真现实感”的处理上,颜色不能涂得太浓,要尽量用淡色。人物角色的线条也是,避免那种纯黑的线条,要有铅笔画出来的质感。我当时听他说“动起来的漫画”,一开始联想到的是a-ha的《Take ON Me》的MV(笑)。
古性:我也是在“动起来的漫画”这点上研究了很久。导演他之前也出过插画集,但是他这次强调的是漫画的风格,我对他的这个要求前思后想了很久,为了搞清楚插画和漫画的区别,画了点功夫。就我个人理解来说,“动起来的漫画”的重要角色在于“实线”那里,所以工作的时候在实线那里有稍加用心。
小仓:差不多 《灌篮高手》新装再编版的彩页封面的那个感觉。
(翻译补充
新装再编版如图。
如果大家觉得电影院看的时候球衣的红色和球场边上的抹茶色泛白,个人经验,大概是电影院设备问题,这是这次我从盗摄作品获得的最大启发……。)
问:这么一说确实是,新装再编版的配色要比Jump漫画版的配色淡一些。大部分动画作品的配色都很鲜艳,这次制作是反其道而行之对吗。
古性:对。反复调整,真的很难搞(笑)。彩度是降了又降,颜色是褪了一层又一层。
小仓:背景美术也是,不要那种亮晶晶的,他反复强调要做褪色处理。包括吉卜力在内,一般动画制作,在处理人物角色阴影的时候,最暗的是4号影,背景的色调也不会低于这个的。结果这次,刚开始的时候,背景里的树影处理得比人物的阴影还要暗,后来不得不微调把树影加亮。
古性:因为想要把观众的焦点聚集在人物身上,所以要加强黑白光影的对比。在弱化人物的面部色彩的前提下做到这个效果的话,就需要把背景的黑色稍微调亮一点,不能太白,但是也不是灰,有白色的感觉但是亮度要降低……之类之类,我们前后反复调整了好多遍,真的很花时间。
小仓:而且这次虽说色彩处理要偏暗,但是用到的最暗的颜色其实并不暗,只不过是通过淡化色调,来做出了那个暗色的效果。整体平衡感的拿捏,真的很费劲。
古性:说起阴影我想起来了,导演一开始给的说明是“影子的颜色要往蓝色那边走,带点紫色的感觉”,拿体育馆的地板来说,打的光是橙色的,这个时候加入蓝色和紫色进去就很不协调……花了好长时间来调节。
小仓:这次的命题在“让漫画动起来”,所以在一开始制作背景美术板的时候,诸如画建筑物的阴影和屋檐下的阴影,也会试着采用铅笔画风格,算是一次冒险。
问:所以二位对“动起来的漫画”这个方针还是挺惊讶的对吗?
小仓:这倒没有,应该说是意料之内吧,我之前去上野看过他的《最后的漫画展》。他手绘的《浪客行》凛然出现在那里,所以我差不多也能猜到要是导演他本人做动画,应该也会强调手绘的感觉。但是这次的一个问题点在于跟3DCG的协调,篮球赛是靠CG做的,日常描写是手绘,不得不在两者间寻找一个平衡点,CG的处理也要往手绘这边拉一下。
古性:比方说手绘的画,有一些信息是可以省略的,但是3D模型的话,不管角色大小,实线都会反映出来。所以2D和3D的角色线条处理上需要加入很多调整工作。
小仓:我有问过导演漫画是用的数码还是手绘,他说他自己是手绘,工作人员有的是用的数码。
古性:啊我想起来了,他有一次跟我说人物瞳孔的高光要用漫画的修正液那个颜色。我猜到他是想说要用最白的那个颜色,就没有多问。
问:沟通过程中有遇到过困难吗?
古性:导演做事很随机应变,比方说我们这边跟他提点子,他也总是一个接纳采用的态度。我个人是那种喜欢尝新一搞就会搞好几个新色乐此不疲的性格,做好了以后拿去让他从里面选,他马上能当机立断选出最合适的,沟通起来相当愉快。
小仓:理想的成品已经在他脑子里了,所以判断精准。作为一个多年在漫画界位居一线的人,我觉得电影导演这个工作他也一定可以胜任。没有足够的挑战精神,也没法从漫画家转来当电影导演。这次肯定会有很多观众惊讶他会来亲自当导演。当然,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肯定也需要各式各样的辅佐。(古性:还时不时会修改一下作画,很有总作画导演的范儿)真的,他的画功真的是太强了。
古性: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很专业的动画导演吧,因为已经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在那里了,所以判断会很快,比方说如果我颜色玩过了,他就会直接给出否定的意见。一起合作很舒服。
问:还有什么很辛苦的地方吗?
小仓:通常在进入摄影阶段以后,会对完成的作画和人物添加上眩光(Flare,使用颜色渐变来表达光线对人物和背景的影响)的处理。结果导演跟我们说能避免就避免,背景要尽量按原本的来,这个要求也是为难到我们了。
古性:有没有眩光差别还是很大的,我们反复尝试了好多遍,颜色也是改了又改,做了不要眩光处理的颜色出来以后拿去试着拍,结果还是不对,于是又采用回了眩光之类之类的(笑)。(小仓:要求真的很高。)
问:目前制作进展如何?
小仓:背景的话完成了70%吧,还有一部分没经过确认。不过,背景画完了还要涂色。现在是3D那边比较忙(笑)。3D的镜头还没来,美术板是全都做完了。最后还需要导演把关。
古性:我这边也差不多是70%吧(笑)。不过还没有最终拍板,所以只能说是暂时的70%。(小仓:全部做好了再进行整体确认的话,肯定还会追加修改的。全部连在一起看的话,少不了返工)对(笑)。
问:这次工作感觉如何?
古性:现在就已经很感慨万千了。
小仓:分镜出来的时候就知道这次作品会很不一般。
古性:光看主镜头就很感动(笑)。
问:成品会是什么样的?
小仓:不敢剧透啊(笑)。
古性:确实(笑)。就制作手法来说应该会是一部很罕见的作品,混合了2D和3D的技术,在两者间取长补短,调和得很自然。
小仓:话说回到“动起来的漫画”这个命题上来吧,我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经历过这种,就往年的工作来说,背景跟人物角色是分离的,但是这次制作,背景跟人物角色融合成了一体,是个很新鲜的尝试。
#06: 編集: 瀧田隆一
剪辑:泷田隆一
//www.slamdunk-movie-courtside.jp/interview/06
剪辑: “剪辑”是拍摄视频成品的后期制作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工作内容主要是,安排剪辑,更改长度,更改顺序,调整和改善动画,最终将它们组合成一部完整的映像作品。
入行经历继续略,直奔人物简介,这位大哥竟然是桥本爱《小森里》和《稍微想起一些》的剪辑……
人物介绍
泷田隆一
1983年生。主要负责剪辑过的电影作品有《小森林 夏秋篇》,《小森林 冬春篇》,《羊与钢的森林》,《看不见的目击者》,《总理的丈夫》,《稍微想起一些》,电视剧有《铃木老师》和《女神夏洛克》等。
问:参与《THE FIRST SLAM DUNK》的原委。
泷田:2018年还是2019年的时候,松井制作人发来offer。其实早在测试版(Pilot)我就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体育馆的动态捕捉的拍摄花絮(making)制作是我当时在的公司负责的,那时我刚入行2、3年,在组里帮忙打杂,比方说打扫体育馆啊,招呼篮球一年动员之类的,后来花絮的剪辑也有参与。(2010年对吧,正式剪辑的内容变化大吗)对,变化挺大的。之后就是正式进组参与这次电影的剪辑了,当时拍出来的作品差不多有2小时10分还是20分左右长,我被叫过去做剪辑。当时跟井上导演聊天,他最先跟我提的要求就是希望我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剪片子,我跟他说了我个人对作品的理解,然后问他这次想通过电影传达什么,他给我的答案跟我的预想很不一样。我就想,既然是这个想法的话,那得好好动动刀子,就做了个大手术,拿去给导演看,他还挺满意的给过了,要是当时他NG的话估计我就待不下去了(笑)。
问:一般来说剪辑的工作是从收集素材开始的,这部作品不一样吗。
泷田:对。一般动画制作是先有导演的分镜,然后是动画师们按照分镜来画画,然后把画交给我们剪辑,由我们这边来想办法把它们连在一起。真人电影制作也是,从实际拍摄的素材开始,但是跟动画不同的一点是,拍出来的素材有不同角度的版本,比方说一段视频,有近距离拍出来的版本,也有拉开镜头拍出来的版本。排列组合下来剪法就有很多。这次电影跟惯例最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呢,我们剪辑有追加订单的权利,比方说,我们这边可以跟导演提意见,说“这一块,如果有个这样的镜头会剪得更漂亮一点”这种。导演也会欣然接受,然后当场画出来给我们(笑)。想想井上导演是专门为了我一句话在画画,就觉得真是太奢侈了(笑)。
问:相当于这次剪辑其实有参与剧本制作。
泷田:不至于说是剧本,算是有给剧本拟定(Plot)这块出点子吧,剪辑提出剪辑这边的想法, 然后导演拿去参考琢磨,反映到剧本里。出来的东西通常都会好到超乎我的个人想象。
问:剧情的反复加减持续了两三年的样子是吗?
泷田:故事是定了的,没有加减。去年(2021)年底的时候,我跟导演从头到尾把剪出来的东西理了一遍,松井制作人注意到导演好像在有些地方还是有些犹豫,就又把大家安排在一起开了个会,把最后那块的剪辑又调整了一下,在情绪起伏的处理上做了些微调。用导演的原话说就是“两个人的距离再拉近5cm的话情绪渲染效果会更好”。
问:剪辑的工作给人的印象是“削减”的工作为主,这次也有在“追加”上进行判断。
泷田:确实。演出制作在这块做的比较多,剪辑这边的追加的请求比较客观。说实话在动画行业,对 “追加镜头”这个词有点谈虎色变的感觉,剪辑提条件还是有些奇怪的(笑)。
问:这次的制作经验对你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启发吗。
泷田:这次的工作对于我之前的工作经验来说冲击很大。两个小时的电影应该怎么剪,要怎么循序渐进才能把导演想要传达的东西详尽地表达出来,怎么样既能保证不把情绪大卸八块又能把故事好好讲出来,不放开手脚来解决这些课题的话就对不起导演对我的期许吧,他叫我来,肯定是有他的意图的。我们在新冠疫情之前,有一起吃过一次饭,当时导演就跟我们说,这次合作希望能接收新的刺激,期待那种五雷轰顶级别的点子,所以我就觉得也没必要跟他客气,要轰到他受不了我的程度(笑),就算结果是被炒鱿鱼的话我也无怨无悔。
问:井上导演真的是什么都能听进去啊,捕手型的。
泷田:对。跟他提了想法以后他马上就能给出判断,好的就说好,不好就说不好,他自己心里有个很明确的判断标准,心里都有个标准在那里了还能包容我们的想法,也挺让我们觉得欣慰的吧。他一直都很懂得变通,我一开始以为漫画原作者亲自当导演,在一些戏份上肯定会有所拘泥,所以我一开始在试探片段删减的时候会有些忐忑,但是井上导演他每次都是大方应对,跟我说该剪的就不要客气。
问:所以为了通过《THE FIRST SLAM DUNK》表达出想表达的,即使是原作里举足轻重的戏份,他也不会舍不得。
泷田:对。他跟我说,出来的电影效果好就行,所以从我这个剪辑的角度来看,他真的是个很纯粹的电影导演,反过来要是我一直把他当作漫画原作者来应付的话,估计会被他毙掉吧。他比所有人都更在乎这次电影应该怎么拍,也知道到底要怎么拍,他在剧组的时候老冲我们喊 “老师”,但真没什么需要我教他的,他已经是个地道的电影导演了。
问:你知道这次的电影标题是《THE FIRST SLAM DUNK》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
泷田:我们zoom喝酒的时候还搞了个副标题的竞猜大会呢(笑)。我们把想到的标题列表给导演看,然后他就“不对~”(笑)。导演呈现给观众自己的电影作品的时候,最开始就是标题了,这次的标题虽然很简洁,但是让人浮想联翩,如果大家期待的是看到一部前所未有的《灌篮高手》的话,我想一定会如你所愿的。我觉得能参与进这次制作真的很幸运,对这次工作也没有半点后悔,反正我是尽最大努力了。
问:燃尽了?
答:嗯……还是挺留恋的吧(笑),解散了肯定会觉得心里空空的吧。
#07-08:プロデューサー:松井俊之
制作人:松井俊之
//www.slamdunk-movie-courtside.jp/interview/07
//www.slamdunk-movie-courtside.jp/interview/08
人物简介
松井俊之
东映动画制作人。负责的作品主要有《无名的恋歌》,《花痕》,《甜心战士》和《POP IN Q》。
问:企划《The First Slam Dunk》的原委。
答:最开始要从《灌篮高手》影像制品录像带转DVD的项目说起,动画跟漫画我都没有看过,是这次项目给了我认识《灌篮高手》的机会。2003年7月动画的DVD Box发行反响惊人,我们听到了很多感谢的声音,同时也有很多粉丝反馈想要看续篇,这让我见识到了灌篮的力量,所以就在2003年秋天的时候跟原作事务所交了电影制作的企划。
问:那边反馈如何?
答:被拒了。原因应该是在徒有热情企划内容太空泛。但是就这一次也没让我气馁,一心想要回馈原作粉丝的热情,决心有朝一日要把漫画里的那种冲击感通过电影来表现出来。
问:电影制作项目正式开启是什么时候?
答:2009年。原作事务所要看企划书,我们就把这边的想法详细反应到了企划书里。当时跟东映动画的几个头儿(森下孝三,北崎广实)汇报,获得了批准,在东映内部成立了项目组,电影企划书前前后后做了五次,通过原作事务所交到了井上老师手里。
问:企划书里都写了什么内容?
答:2009年提交的第一版企划,那个时候漫画连载结束已经十多年了,所以我们的主题除了回馈粉丝以外,还立志要向青少年展现篮球运动的魅力。所以为了制作企划书,我们对湘北和对手的战略进行了分析,还去了高中篮球部做实地采访,剪了录像,强调篮球运动的战术美术和争分夺秒的魅力。2010年第二版企划以后就开始做Pilot测试版短篇了,当时动画行业正在经历2D到3DCG的转变,是CG技术革新期,同时也是过渡期。日本这边对于3DCG还是拒绝的态度,坚持走精细的2D作画的路线。但是,靠2D让井上老师笔下的人物动起来实在是不现实,而且篮球竞技快传的美感除了CG技术以外无他,所以我铁了心想要挑战一次3DCG技术。为了给协力人员鼓气,我们特意租了老师画《十日后》的那所学校(旧神奈川县立三崎高中)的体育馆,邀请职业街球选手来配合我们做动态捕捉,当时很震惊的是什么呢,我们动态捕捉拍出来的时间感,跟老师漫画里面画的几乎一致。井上老师他画画的时候也没找真人去给他打球吧,怎么光是靠脑补就能做到那种程度,太神了。
问:第一次企划和第二次企划都收到了什么样的反馈?
答:前两次只是表达了热情和一点点技术验证的程度,我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不会拿到批准,当时从事务所那里收到了老师的感想,感觉看到了一点点希望,觉得自己的尝试不是徒劳。
问:所以接下来的pilot测试版至关重要。
答:没错。第三次企划花了很长时间,而且还经历了2011年大地震。我们当时列了导演候选,然后CG方面跟界内顶级的制作公司谈好了制作部队,第三次的企划书模拟电影制作的体制,以电影先行短篇的模式做了新的pilot测试版,2012年交了过去。这是第二次pilot测试版,映像和音效都是前所未有的精细,我们当时预感这次肯定很了不得。
问:结果呢?
答:又被拒了。现在回想一下就很清楚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当时做出来的东西跟老师想要的东西是风马牛不相及。印象最深的的反馈是,人物不活,看不到那帮孩子的生命力和动感。
问:之后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
答:还是没有放弃,恳求老师给我们改进的机会。但是第二本pilot测试版的制作本身就消耗了制作一部电影的精力,所以可以说是前路茫茫。老师也知道我们花了很大成本,就通过事务所转告我们,下次就是最后一次了。我当时人在电视局,因为这个最后通牒把工作给辞了,背水一战,不好好应战,后果不堪设想。那段时间最鼓励我的是铃木敏夫的一番话,他说,每个人一生里总会有一个不磨不可的10年,他当时是跟宫崎骏合作,花了10年终于做出了成绩,他在广播里说到,十年法则适用于所有人,只要你肯下功夫,铁杵??
如果只想卖情怀,《灌篮高手》明明有更简便的做法,比如把TV版动画浓缩成两小时的精华,或是让《直到世界尽头》《好想大声说爱你》等名曲反复响起……
但井上雄彦并没有这么做,他选了一条更难的路。
这条路由两大遗憾铺就。一是弥补粉丝的遗憾,把当年没能拍成动画的全国大赛,搬上大银幕;二是弥补自己的遗憾,让湘北五虎中戏份最少的宫城良田,成为这一部的主角。
于是,围绕这两点,影片建立起双线结构,一面呈现赛场的跌宕起伏,一面穿插人物的心路历程。
这之中最大胆的改编,当属把宫城定为主角。
宫城原本是漫画中最边缘的角色。他没有樱木花道的天赋,也不如流川枫那般夺目,他不像赤木刚宪是全队的灵魂人物,比起三井寿,他的人生也缺少了些戏剧性。
他就像他所担任的控球后卫一样,只需把球运到前场,然后就要把舞台归还给真正的主角。
如果只在乎情怀和票房,以宫城为主线,显然最不划算。但井上雄彦偏偏这样选择了。
在我看来,这也正是这版《灌篮高手》最具作者性的一点。
它在重温旧梦的同时,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光环,而是绕开舞台中心,看向沉默的角落。
井上雄彦是个完美主义者。而一个完美主义者,往往最懂得遗憾为何物。
因为向往完美,所以始终精进,也因为心怀完美,于是总不能如意。遗憾,正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宿命。
《灌篮高手》由弥补遗憾开始,但它所讲述的故事,仍然关于遗憾。
片中的宫城良田,从小就背负着巨大的痛苦。他幼年丧父,后来又在一次海难中失去哥哥。
他始终无法原谅自己的是,在哥哥出海的那天,他因为赌气对哥哥喊话:“你永远别回来了!”不想,这句话竟成了兄弟间的诀别。
自那天起,未满十岁的宫城像是换了个人。他被一种矛盾的情绪笼罩,一方面,他怀着对哥哥的亏欠,渴望把他的那一份也一并活下去;另一方面,他又深感无力,因为无论在球场上还是妈妈心中,哥哥都是无法被取代的明星。
而他实在太过平庸了。
他只得穿上哥哥的球衣球鞋,拼命苦练球技,来让自己更加接近那个闪着光辉的人。但这个过程,也注定伴随着自毁。因为成为哥哥,就意味着自我的不断消亡。
这份苦楚,给这版《灌篮高手》涂抹了很不一样的底色。
特别是当它与赛场的段落并置时,在亦丧亦燃之间,涌动着的是更为复杂辛酸的成长体验。
这其中,也一定反映着井上雄彦的成长。
毕竟初创《灌篮高手》时,他还只是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再回看来路,自有不同的感悟。
如果说那时的《灌篮高手》更多讲的是天才少年的进击,那么这一版则把镜头对准一个平凡的男孩,看他如何自我救赎。
终究,奇迹只是少数,痛苦才是寻常。
1998年,井上雄彦发表的短篇漫画《耳环》,就讲了宫城的故事。
那篇漫画最让我触目惊心的,不是宫城的执念,不是他时常守在海边的岩洞里,等着出海的哥哥回来,而是他把铁丝穿进耳垂的一刻——那正是耳环的由来。
那是一幅极具痛感的画面。而宫城的故事,也正是从这份自毁的痛里蔓延开来的。
这也使得他与其余四人区别开来。
某种程度上,其余四人的故事都关于天赋如何兑现。只不过,他们要面对不同的困境。赤木要撑起实现梦想的重担,三井要弥补荒废的两年,流川要暂时放下骄傲融入团队,樱木要把自己从一个笑话变成一段神话。
但宫城不同,他身高只有168公分,资质平平,是湘北首发队员中最弱的一环。与他对位的选手,也多是阿牧、藤真、深津这样的球队领袖或神级人物。
呆在天才堆儿里,宫城越发沉默。他所有的不苟言笑、故作深沉,实际都是自我保护,是拒绝暴露缺点以至于彻底封闭自我。
而电影版《灌篮高手》呈现的,正是他重新打开的过程。
这种打开,不仅意味着要走出哥哥的阴影,也意味着要在一众天才中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比赛中安西教练的布置,他把所有人推到前场,把后场的空间留给宫城。因为,那是属于他的舞台。在这里,他可以尽情发挥,独自迎接挑战。
他不需要做别人的替身,也不是任何人的陪衬。相反,普通人也可以成就自己的闪光一刻。
最终,是他,而不是赤木,站在湘北五虎中间喊话。那时的他,已成了团魂的象征。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片实际是在为凡人立传。
它透过宫城,绕到了天才的背面,给我们看的是更普遍的人生。那里有痛苦,有绝望,有放弃边缘的挣扎,也有超越平凡的喜悦。
尽管那喜悦是如此短暂,但就像溺毙边缘的第一口呼吸一样珍贵。
所以也可以理解,影片结尾并没有停在一场胜利,或是停在宫城去美国打球,而是停在了一张相片上。
那是宫城的哥哥宗太的照片。
当初宗太的死给这个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于是母亲把他的照片收起来,宫城把他的志向扛在了自己肩上,他们在用各自的方式,拒绝承认宗太的离开。
而如今,他们都放下了。于是宗太的相片重新出现在了书桌上,成为了一种证明。
应该说,这一版《灌篮高手》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它肯定平凡,也承认遗憾。
它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才是常态,但也正因现实困顿,去拥抱热爱才有了更坚实的理由。
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井上雄彦就已经把这层意思放进了创作中。
那是漫画的结尾,刚刚从苦战中险胜的湘北队,勉强地拍下合照。只见照片中,站在二排的替补球员和伙伴们全都笑逐颜开,而蹲坐在一排的湘北五虎,脸上却只有疲惫的释然。
这张照片原本要被用作杂志封面,但因为紧接着的惨败,最终未能成行。
之后,宫城成了新一任队长,流川去了日本青年队集训,樱木住院治疗背伤……他们很快将会重聚,但其余的人,却要走上不同的路。
赤木最终没能获得体校的保送资格,只得和木暮一起退出球队,全力准备高考;三井同为高三,却因为学业太差,只好继续留队,去争取特长生的名额。
当听到赤木、木暮退出的消息时,井上雄彦特地画了三井的反应。我现在还记得,那是一格独立的小小的画面——在三井落寞的背影旁边,写着这样的文字:“其实内心最难受的就是三井。”
这个画面给了当时的我极大的冲击。
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当时的我也正读高中,马上面临高考,看到此处,心有戚戚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这几处闲笔把整整31卷的《灌篮高手》突然从一个梦里拖拽回了现实之中。
他们不过是几个高中生,几个问题少年,被心中的热爱所救赎,偶然赢下了几场比赛。但最终,他们还是要面临高考,还是要面对比赛场还要残酷的人生;更何况,日本篮球整体水平的落后,更是他们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但也正因为整部漫画结束于此,才使得前面的内容更有了份量。
正因为结局的灰,才使得前面的燃更多指向的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篮球并不是任何难题的终极答案,对不起,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答案。但认清这点,却是《灌篮高手》用了如此恢宏的篇幅,最终抵达的答案。
我想,这也正是它历经三十多年,至今仍然动人的原因吧。
刚看完8:05开场的IMAX版灌篮高手。说实话去看之前,没有报太大期望。觉得画风有点不是当年的味道。
但是,灌篮高手还是当年的灌篮高手!热血程度完全不减!
樱木还是那个“天才“樱木,可爱冲动不顾后果🤪
流川枫,还是能帅到让人家颤抖🥰
三井,依旧担心他的体能,印象中的他永远在喘🫣
赤木,猩猩🦍感觉跟小时候看得时候比,帅了不少☺️
宫城,本次的主角,感觉他代表了日本的篮球选手,身小但永远打不倒,总会带给你惊艳。有被他感动到流泪。🥲
安西教练,不要减肥,这样挺好。😋
虽然没有熟悉的音乐和画风,但是每个人的性格依旧,台词依旧,瞬间把你带回到20多年前的那个青春热血年代。
话说,这是我第一次看日语原声的灌篮高手,但是体感跟印象中完全一样,说明当年的翻译和配音是有多么的到位,Respect🫡
槽点:日本的观影礼仪也太憋屈吧了。全场从头到尾鸦雀无声,就我一个人在那里喘着娇气😳,自嗨到底。连结束5分钟前,都没有一点声音。好想大声叫出来,”Bravo”……最终还是没有那个勇气,缩回去了。有机会还想再看一次声援专场。
P.S.尽量没有剧透了😉
当年《灌篮高手》的漫画连载的时候,井上雄彦20岁左右,与其说他最擅长的是高中生的视角,倒不如说他只了解高中生的视角。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在这之后,《灌篮高手》的故事终结在全国大赛,角色因此永不会变老,但我们和井上雄彦,都会长大。
所以,在30年之后再来看《灌篮高手》,仿佛就是在重看我们自己的少年时代,但是是以完全不同的视角。井上雄彦非常明白这一点。也是因为这样,《灌篮高手》电影版才会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个不同的角度可以从两条线来理解,一方面,是影片绝对主角宫城良田的视角;另一方面,则是它用那场从未动画化的全国大赛,贯穿了整部电影。
这是与动画原作完全不同,但又始终聚焦在《灌篮高手》精神上的一次呈现。我更愿意说,这是《灌篮高手》在这30年里的成长。那批少年,也因此以更为透彻、更理解青春、更痛楚地热血着的方式,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而我们,也因为已经跨越到成人世界,才更理解井上雄彦想要在《灌篮高手》里坚持的那种遗憾美学。
先来说说宫城良田。在漫画原作中,宫城良田是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他以“身高矮”作为典型的个人特征。对于对身高有着残酷要求的篮球场来说,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特别关照”的设定了。举个例子,在动画原作刚开始的时候,篮球菜鸟樱木花道,是比流川枫高一公分的。
宫城良田的另一个特殊之处,还在于他是二年级生。《灌篮高手》在一开始就通过不同年级间的前后辈压力展开了矛盾和压力,樱木花道和流川枫既是对手,也是一年级新生的代表,意味着新鲜、活力和突破常规的存在。而以赤木刚宪和三井寿为代表的篮球老人则是三年级生,意味着规则、保守和坚持,以及在“退休”前必须达成夙愿的拼死一搏。
这么一看,你们应该就明白了宫城良田的尴尬位置,他是夹在中间、不上不下的二年级生。在樱木花道、流川枫、赤木刚宪和三井寿的人物弧光下,他甚至有些像喜欢看《灌篮高手》的我们。是这个热血故事里的一员,却并非主角。
但这次,他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并且,还有了非常完整、动人、深刻的个人故事。用井上雄彦的话来说,是“我这次就想讲述良田。”
熟悉漫画的人应该能从电影中良田的故事里,看到番外《耳环》的脉络。良田哥哥的出现和意外去世,让良田这个人物,有了非常厚重的质感。比起那些活在优秀兄长阴影里的兄弟关系,良田和哥哥之间的关系其实更近一步,他们还共享着相同的篮球梦想。
这其实是非常残酷的。我们看到良田和哥哥使用一样的球队号码,站在房间凝望哥哥的奖杯,在打球时总被别人拿来和哥哥比较。
可这段兄弟关系还是以一种既温情又共振的方式植入到了良田的生命里。当良田套着哥哥的红色旧护腕,对着它说“走吧”,就好像是要带着哥哥,一起去实现打败山王的梦想的时候,这大概就是独属于少年的,那种闪耀着纯粹之光的时刻吧。
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在宫城良田的背景故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爸爸。也就是说当哥哥去世后,这个男孩子在妹妹和妈妈的面前,就成为了家中唯一的男性。
他不能再是弟弟,甚至也不能再是儿子,当然也不能再是男孩。他必须成为男人,成为队长,成为宫城良田。
这或许,就是如今的井上雄彦才能写出的故事。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那之后我年纪也长了,视野随之也变宽了,我想要描述的东西也变的更多了。在“SLAM DUNK”之后我也画了《浪客行》和《REAL》,也被他们影响到了,我想,这是一个自然的变化吧。”
从这个“成年人的视角”,我们终于也能来说说全国大赛的部分了。这部分没有被动画化有很复杂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就不赘述。但我反倒觉得,到如今它才被搬上银幕,反而是《灌篮高手》那份“遗憾美学”里的最后一笔,是那颗最后才落下的,决定胜利、也决定神作的关键性一球。
它就像是漫画结尾处,那个用24秒、44页画出湘北反超山王1分的关键球的超长神级分镜里的唯一一句台词:“左手只是辅助”。这句唯一的台词里蕴含的深意是,故事里的那些角色,总是要到最后,才能明白一些道理。而观看故事的我们,或许也要不再是少年的今天,才能完全读懂这些成长背后的意义。
我们能从每一个角色身上看到那种“抛掉一点自己”,又“获得更多自己”的成长。流川枫终于从单打独斗到学会了传球,樱木花道从一开始只想灌篮耍帅到学会了投篮,宫城良田克服了身高、哥哥和不擅长投篮的心理障碍,赤木刚宪必须直面自己既渴望又恐惧冠军的心态,三井寿曾被篮球拯救、如今也想要拯救这一场比赛。
这是属于少年的成长和遗憾美学。他们必须要学会一些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即便这过程必须要抛弃些什么、割舍些什么、为许多东西而痛苦,但他们也必须经历这一切。因为没有任何真谛,是能够跨过“自己去经历这一切”来获得的。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故事的结尾,井上雄彦才告诉了我们泽北荣治在神庙祈福时候许下的那个愿望——“请给我必需的经验”。这样的经验的获得,需要经历残酷的败北。某种程度上说,神灵真的应允了他,因为失败的经验,是一位球员宝贵的财富,他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获得它,即便他最不想要的就是失败。
所以,湘北只要打败山王就够了。接下来的全国大赛,必定是“输”。因为真正热血的少年时代,绝不可能只有“赢”。湘北五虎将,也该去感受属于他们的那些“必需的经验”。
年少时的我们,或许并不能完全理解“打败山王但没有夺冠”的结局。但遗憾的热血,远比圆满的热血更为动人。这大概是只有当我们不再少年时,才能读懂的、热血最深处包裹着的那层酸楚。
明知前路如何,却仍要走上那条路。少年的选择,从来不会权衡,这便是身为成年人的我们所无法拒绝的那份热血。它写着青春的名字,在这个青春的体育馆里,看起来仿佛只有篮球,而我们只有在看过世界之后,才能读懂,里面其实放下了整个宇宙。
先说个人结论:这部电影堪称对原作画面和分镜的高度还原,绝对值得五星。但仍有两点小遗憾,一是部分剧情限于篇幅和叙事结构等原因不得不简化处理;二是一些细节和铺垫的缺失,或许会让没看过原作的观众无法完全get到电影想表达的全部内容。
就画面和分镜而言,运动番里,我觉得几乎没人能达到井上雄彦巅峰期在SD漫画里展现的功力,即便是井上自己也不能。因此只要把原作的画面和分镜忠实地搬到电影,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再辅之以球鞋、皮球与木地板摩擦碰撞的音效,辅之以随动画技术进步而日益细腻的连贯性动作,起码就我而言,已经回应我对比赛部分的期待了,这也是我认为这部SD电影成功的地方。
这里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还原原作”,绝不是把所有漫画照搬过来,至少时间上就不允许。山王一战是原作浓墨重彩刻画的一场比赛,我看电影时旁边一位观众说:“两小时就看了一场比赛,这也太能拖了。”但我得说,我的感觉恰恰相反,即便是去掉原创的宫城家庭故事线,以那些原作没被拍出来的内容而论,这部电影拍到三小时都是完全可能的。由于原作过于精彩紧凑,反而这个“减法”是很难做的。
于是,有得就有失,为了控制好故事主体节奏和总时长,一些很有趣的细节就无奈地被放弃了。这里简单分享几处:
一、 河田美纪男和樱木花道的对决
这部分很可惜。原作上半场中,流川和泽北是有下场休息的,那之后有大篇幅是讲河田雅史的弟弟美纪男同学的活跃。这位全SD第一身高(210cm)和第一吨位(130kg)的高一学生,与樱木花道展开了有趣的对决故事。
这里暂不详述这段故事的具体内容,只说这段略去后的一个小影响,就是这位小河田在下半场有不短的时间替换野边将广留在场上。以至于没看过原作的人,可能会疑惑“咦,山王那个看起来一点肌肉没有的高高的白胖子是哪位呀?”
二、 三井寿的故事线
我是和我老婆一起去电影院的,她是典型的“初见”,是只知道樱木花道和流川枫是谁的程度。她看的过程中有一个疑问:“诶,那个原本和宫城打一对一的短发阳光帅哥,怎么后面突然变成长发小混混啦?后来又是怎么回去打篮球了?他为啥要躲着安西教练和他夫人?”(这里吐槽一下,按原作和TV动画来说,三井以前不长那样啊哈哈哈。他在宫城回忆里登场时,那远投、那身高再加上白T恤,我还以为是海南队的阿神咧!)
其实山王一战对三井寿意义重大。一方面,他一直囿于自己两年空白期,是这场比赛让三井相信如今的自己已经更胜于国中MVP时期;另一方面,他和赤木、木暮的羁绊,那个从高一练习赛就和赤木争执不下的挡拆战术,终于在高三时打了出来。赤木与三井那个撞拳,是两个人物塑造的高光时刻。
但仔细想想,对于完全不知道三井是谁的观众,仅看电影可能确实会有不少疑问。井上应该是进行过权衡,评估了一下老观众的比例和三井故事线交代完整所要耗费的时间,决定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和略写,最终决定把三井的故事放在宫城的一些记忆闪回里来呈现,让叙事视角显得不那么“跳”。但对新观众来说,可能就多少有些遗憾了。
三、 泽北荣治其人
恐怕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会对这个下半场还剩7:08-4:59的两分钟时间里,一个人5投5中爆砍11分2盖帽2抢断的泽北印象深刻。
原作中,以泽北那个堪称“SD第一球”的全场守转攻一打五开始的这波进攻高潮,堪称压迫力十足,直接把湘北好不容易追到个位数的分差再次拉开到19分,简直绝望。
河田雅史和泽北荣治这对组合,直接把山王一战的读者紧张感拉满——要知道,赤木刚宪和流川枫在此前的比赛中,加起来场均能砍下55.3分。读者此前根本想象不到这俩人的进攻火力会同时被完全压制,由此对山王的可怕程度就有了直观的认识。
不过回到电影来说,由于电影前期没有花费太多篇幅对这位“日本第一高中生”进行铺垫渲染,以至于新观众可能在泽北爆发前并不知道他的单打实力原来这么强,甚至不知道他的实力才是山王阵中第一。
其实原作对泽北的实力有着非常丰富的铺垫。比如赛前湘北围观泽北录像片段的反应、丰玉的南烈亲口对流川说“那家伙是日本高中第一人”,等等。而且多说一句,泽北的人生故事也相当有趣,他的那位篮球狂父亲、他高中之前略显苦闷孤独的篮球生涯,以及为什么泽北会形成这样一种侧重1v1单挑的比赛风格……可以说原作短短篇幅中,泽北的人物形象是极其完整的。
此外,这段故事被简化,也同样意味着那个曾经和泽北交手的男人——仙道彰的戏份也随之遗憾地无法呈现了。
(话说泽北最后这个准绝杀,我觉得井上很大可能是致敬了乔丹的“the shot”。要是没有樱木后来的绝杀,全场比赛以这球结束战斗,那泽北简直是太帅了。)
四、 那些山王战中的“吃瓜”观众
原作有个蛮有意思的点,就是山王战汇集了各路SD强队和众多“老熟人”,他们的围观和实时吐槽属实是一大乐子。
比如海南队的围观,比如爱和学院、大荣学园、森重宽师徒、相田弥生、鱼住纯的观战,其中鱼住甚至还有关键戏份。可惜两小时的电影是容纳不下这些人的台词和戏份了,真是一大憾事。
说到这里再多说一句,我讲了原作很多细节并认为放弃它们实属可惜,但这倒并不意味着我认同“如果不讲宫城故事线,省下的时间放进这些原作剧情就好了”这样的观点。
因为我能理解一部连载结束几十年后的新电影,除了“复刻”原作的部分外,确实是有挖掘新故事、新情感的必要性的。事实上,我很喜欢宫城的那条故事线,也觉得宫城的人物弧光能借着电影变得如此丰满,实在太好了。
个人认为,这个话题不该是一个“对错判断题”,而是影视改编过程中必然存在取舍的一道“选择题”。
井上做了这道选择题,我认可他的答案。
最后,再聊几个跟篮球相关的有趣细节。
一、 堂本五郎最后的“取消暂停”
这里我想如果是完全不熟悉篮球规则的朋友,有可能对最后时刻几个连续画面想表达的意图存在一些疑惑。要明确的是,按当时日本篮球的规则,高中比赛一场能叫两次暂停,另外出现“死球”才可换人。
比赛最后时刻,山王教练堂本五郎本想叫暂停布置最后的战术,但看到湘北这边木暮公延已经准备替补上场。堂本看了一眼场内,判断樱木花道已经越过极限了,如果不叫最后这个暂停,就能够让湘北没办法换人,让己方形成事实上的五打四——当然,最后的结局,我们大家都知道了。
二、 为什么湘北突然落后了24分?
下半场,山王在9分15秒内打了湘北一波26-0,直接领先湘北24分。电影里对山王这个“全场紧逼防守”战术没做太多台词上的讲解,仿佛湘北突然就断电似的传不过去球了。
其实原作对这套战术有着战术板层面的详细介绍,并且直言山王这套训练有素的“看家法宝”对高中生篮球队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在旁观者海南队众人眼中,这是一个“如今就算教练当场教他们怎么破解山王这套看家本领,也几乎是徒劳”式的困境。
这里就要夸奖宫城一句了,他虽然下半场开始猝不及防连续失误,但后面确实是靠自己的运球配合队友接应,成功突破了泽北和深津令人窒息的双人防守,属实立了一功(这发生在樱木重新登场之前)。至于后面大河田的连续封盖,让湘北继续吃瘪,那就不是紧逼防守的效果了。
这里同时也能回答为何山王不继续使用这个战术了:1、全场紧逼是个非常消耗体力的战术,山王能打出这波高潮,已经算是大成功了。2、山王的战术反应极其迅速,宫城破解了这一次,山王立刻就调整战术。反正落到阵地战攻防中,禁区有大河田镇守,在山王视角看来也是丝毫不慌的。
三、 三井为什么突然“开挂”般地连续进三分了?
这场比赛,三井无疑是湘北的重要功臣,全场三分球9投8中,还打了全SD唯一一个“打四分”。但三井下半场的三分雨其实并不能说是“开挂”。诚然,他具有迎面强投的能力,但这一段里井上明确交代:赤木的挡拆是三井能爆发的头号功臣。
这里多说一句,我看到友邻的评论说,这部电影在战术层面没有挡拆和换防,这点我不太认同。其实是有的,赤木和三井这几个球就交代得很清楚。如下图。
而且更认真地来分析的话,笼统地称“挡拆”,这本身就不太严谨。具体案例来看的话,本来就有持球和无球之分(比如赤木和三井这几个回合,典型的无球外拆)。“挡拆”中的“挡”就是掩护,而“拆”则可内可外,内拆又可选择顺下或中投等多个选择。
挡拆战术是很多变的,并不是只有下图中陵南队的仙道和越野这一球,即如此典型的一个勒布朗詹姆斯式的“点名”才叫挡拆。
(这球宫城换防过来,被迫防守身高一米九的仙道。这次挡拆形成了单打,仙道造成宫城第四次犯规并打成“2+1”)
(PS:只是说是“詹姆斯式”,方便称呼,SD的创作年代当然早于詹姆斯哈)
另外换防也是有的,山王战就有。就在三井连续的三分球后,大河田选择果断换防,然后宫城选择直传篮下,赤木内线开花,虐了篮下的松本一球。
(这里再次夸奖一下宫城阅读防守的功力,看这个no look pass,这小眼神,多逼真哈哈。)
当然啦,在野球场上,挡拆完如果顺下一般还能给球过来,但如果像三井这样往外线空位等着,大概率是要不到球的。野球场的三分球嘛,反正爱投投,不拦着。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四、 樱木花道的抢篮板
虽说本作主角是宫城,但樱木的“篮板王”能力确实是充分展现出来了。无论是一抢二的连续起跳,还是在野边将广头上生抢的那球,都充分展现出樱木的恐怖弹速和高度。
另外,大河田那个对付樱木篮板的法子,我小时候第一次看他这个“总之前提是不跟他比跳高,让球落下再接球”,觉得很高明。但后来仔细一想,这其实也并非完美无缺,最多就是实现“兑子”效果,如果旁边有别的敌方队员,比如赤木这样的篮板好手,大河田也就鞭长莫及了。因此虽然让大河田抢了一个,但樱木的前场篮板能力总归还是杀伤力极大就是了。
最后,一个有趣的原创彩蛋:
在电影里宫城的回忆中,夜跑的他遇到彩子。彩子对他说:“你是神奈川第一后卫”,然后转念一想觉得不太对,自言自语道:“不对,第一好像不是你,第二也……”
我这里真是笑出声哈哈哈。送上两个莫名躺枪的神奈川名宿的懵逼脸。
对了,一个小遗憾,这部电影省略了樱木那句经典的:“非常喜欢,今次绝不是说谎!”
那就让我们广大SD迷把这句话补上吧——对《灌篮高手》,非常喜欢,绝不说谎。
(完)
—【THE FIRST SLAM DUNK】的制作,是怎样开始的呢?
最初开始接到offer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收到的视频样片,因为跟我想象的完全不同,于是我就拒绝了。但虽说视频样片很短小,作为影像制作起来还是很辛苦的,在那之后,制作方又给我带来了很多次,当中让我感受到了制作方的热情。
—最终决定要开始了,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是2014年。决定的点是因为当时视频样片的「脸」。我感受到了制作方把灵魂注入在里面,感受到了一种直接的诉求。
—也就是比起技术层次和影像的质感,热情和注入灵魂这种感情方面的比重更要是吗?
是的。因为我其实不太懂动画制作的技术方面。我觉得这只是一种手段。例如这次关于篮球的场景都是CG制作的,10个人在场上跑来跑去运动的画面,如果没有CG用笔画是绝对实现不了的,所以就采用了这个手段。
—从决定制作开始那刻起,您就已经想好了要监督和脚本都自己担当了是吗?
其实当时也不是这个打算,但是从说出口「让我们开始吧」的那刻起,就觉得制作电影这件事,已经跟自己形成了某种形态上的组合了。如果不是这样,自己也无法接受的。例如,看了视频样片之后,「这里我想要这样」我把如果我是观众的感受传达出去了。这样的话我想【SLAM DUNK】电影化还是多少跟自己有关系比较好,这样对作品也更好,我想我的读者们也会更开心吧,基于类似这种想法占了很大一部分。
—虽说如此,但是希望跟电影作品有点关联的部分,和成为电影的监督,当中的分量是截然不用的吧?
是的(笑)。这又是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情的结果了,作为电影制作我是这个完全的门外汉,由自己的口中说出「我要做监督」,也是跟一直以来参与的别的活动中得到了一些胆量有关。例如「最后的漫画展」的时候,跟这次一样,在会展场里我也是个十足的门外汉在参与着。因为类似这种的经历有过好多次的缘故,可能这是能够让我能够在往前进一步的理由吧。
—「井上雄彦的画就像会动一样」本作就是给大众有这种感觉,您是怎么实现的呢?
我会有一种「我想要这种感觉」的预想,但我却没有能去实现它的经验和知识。我只能说出「这种感觉」提出一种感受,但是经验丰富的制作人员就会展示给我说「是这样的吗」然后进行解释,我在回复「我还想这样试一下」这种。并不是从最初开始就明确「这里会是终点」,然后全员向着那一点前进。而是通过我们这样一来一回的沟通和积累,然后渐渐才有了「终于到达终点」的感觉。
这次我做监督感受最深的是,电影是要借助很多人的力量去完成的,绝不会100%完全按照我的预想进行。和漫画「只能都自己来完成」完全不同的是,电影是一个人绝对做不出来的。同时我也认为,也许这就是去做电影的意义吧。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减少「这里的感觉不太对」的部分,相反「啊!这样就能变得更好了」的部分去活用它,最后做出了这部电影。
—真实的篮球表现是本作的一大特长,关于比赛的场面制作中,您觉得最重要的点是什么呢?
说到非常细节的部分,就例如脚的踏地方式,或者是拿到球的瞬间的身体反应,准备投篮的时候,刚刚好的时间点的掌控这些,我自己是凭着身体感受来直接画出这种篮球感的。
但是制作人员全员并不是都打过篮球的,关于篮球的这种细微差异究竟可以表现出多少其实是一个悬念,但是制作人员大家都实际去学习了篮球,想自己去感受一下,听到这件事我真的觉得大家都好厉害啊。希望他们现在还能喜欢篮球,不要因为这次的工作辛苦到「再也不想看到篮球」就好了(笑)
—原作当中的内心独白和笑点,都很大胆的删除了呢。
做出这个决定也是感觉到很痛的,原作中很细致的那些笑点无论如何都插不进电影里了。漫画里的笑点,可以用小的方框和文字直接写进去。但是电影的荧幕是尺寸是固定的,在角落里即便是安插了笑点也是注意不到,在大的画面上果然就是不同的,这里的差别非常的大。
不过也有我自己不够成熟的可能,如果是漫画可以更改方框的分割方式,从中进行操作,但是电影里,这种方式我没有找到。但是比起来一直去纠结这点,倒不如把漫画就是漫画,电影就是电影,去用不同的观看方式给完全切割开,这次就是更着重在关于篮球真实的这个部分了。
—主人公从樱木换成良田,应该有很多粉丝都很吃惊吧。
如果只是按照原作来做同样的东西,对我而言实在不太有欲望。如果重新做一次「SLAM DUNK」的话,希望从一个新的视角入手,良田在漫画连载中也是我想要更多去描述的一个角色。3年生是以大猩猩为中心,三井也有他自己的故事,樱木和流川枫是对手,身为2年生的良田被夹在中间。于是我这次就想讲述良田。
—在原作中关于角色家庭的故事不太出现,这次却讲了宫城家,而且描述的很深刻。
当年漫画连载的时候,我是20岁左右,我最擅长的是描述高中生的视角,或者不如说我只知道高中生的视角。在那之后我年纪也长了,视野随之也变宽了,我想要描述的东西也变的更多了。在「SLAM DUNK」之后我也画了「浪客行」「REAL」,也被他们影响到了,我想这是一个自然的变化吧。
—关于这次电影声优的选择,最重视的是什么呢?
是声音的质量。在画漫画的时候,虽然不是每个角色的声音我都能想象的到,但是声线的厚薄,高低,是不是有些沙哑还是很粗壮,有类似这种「质感」的印象,于是就按照这个去寻找合适的人选。
—录音的时候,是有什么样的指导呢?
比起动画片的演技,希望他们只是普通的高中生,最重视的就是这个普通的感觉。会先跟声优讲解「这家伙就是这种人」然后在角色说明之后,在表达出「尽量您接近您最真实的声调就可以了」这一点。
通过录音,我也发现了一件事情。漫画中的角色虽然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是根据漫画的文字的大小,形状,位置等,就能够察觉到他们讲话声音的大小。跟声优说「麻烦您这里请这样」,当我做出这种具体的要求的时候,那是因为在我心里已经知道应该是什么样子了。
—录音完成后请问您的感想是?
我真的很感动。我是第一次跟声优和现场的制作人员一起工作,突然就来了一个人,然后进去录音间(为了corona对策是单独录音制),背后是我在一直注视着他的演技,结束之后「谢谢—」就走掉了。这种两手空空轻松的感觉,我这样说可能有些失礼,但是只用声音就能决胜负而离去,很像是用一把剑战斗的剑士一样。
当然不单单是因为轻松上阵的关系,大家都有很认真的思考「到底怎么演出这家伙呢」。因为比起上次收录的时候,这次的表现更上了一个台阶的优秀了,一定是回去认真思考,试过各种各样错误的结果,真的是太感谢大家了。
—主题曲「The Birthday」和10-FEET选择他们的过程是?
故事的开篇是由一个音开始,渐渐的音符增加,将一些不安稳的气氛拉长,引入故事,我最初是从这个印象开始。The Birthday我一直都是他们的粉丝,于是我就希望能拜托他们来。
10-FEET这次,为故事的结局,也是付出了很辛苦的体力劳动。原本就提出了很多音乐样本,但我还是提出「希望能多一些这种感觉」,于是每次都能给我新的东西,他们毫不厌烦的在一些细小的部分改了很多次,是真的非常尊敬了。
—从监督的角度来看,关于音乐,具体的希望是什么呢?
基本上跟刚才关于画的部分是一样的,从我这里先提出「想要这种感觉」,然后通过跟大家的沟通,慢慢往后进行。比赛中的SE(效果音)姑且不论,关于音曲中「这个音是对的」这种目标我是看不到的。只是偶尔感觉到「这个有些不对」的时候,就这样把我的感受传达出去,每次听到音乐渐渐变强,都会觉得「音乐的力量真强啊」。
—制作人员说「总是被监督判断的正确性给吃了一惊」,即便是稍微有点点声音上的不对,监督都能说的出「这里是对的,那里不对」这样的判断。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能是因为我还没有形成习惯吧。对于我来说并没有「这个应该是这样的」这种定型的想法,换言之可能正是「没有先入为主,所以可以得出判断」,在说的过分一些的话就是「我正是因为什么都不懂,只能动员自己的全部感受从1开始思索了」
也正因如此,很多没用的东西也产生了,这次无论是音乐也好,电影的画面也好都有这种感觉。「这里多用些力,在那里就稍微节声一点了」像这种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我都没有,本来能够节省一些力气的人,还要绕路来配合我,大家真的是很辛苦,即便这么辛苦也忍耐着跟我一起,一边去摸索着最好的方式,真的非常感谢制作人员们。
—井上监督一直以来,总是在挑战新的事物,本作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请问您的原动力是什么呢?
那就是漫画吧。如果从外部来看我好像做了很多漫画之外的事情。在我自己的世界里,只有一条路。全部都是我直面作为漫画家的身份,所有得到的经验最后都会用在漫画里面。美术馆的展览也好,插画的工作也好,像是这次的电影也好,对于我来说全部都是「漫画是可以做到这些的」,以此为基础。积累了各种的经验,自己渐渐变的强大了,最后全部都和画出更好的漫画链接在一起。
—最后有什么对「SLAM DUNK」的粉丝说的话吗。
全新的视点,全新的角度的「SLAM DUNK」做成了。漫画作为漫画,动画片也一如既往的可以看,然而电影请作为「一个全新的生命」的作品。从根源上他们都是相同的,「我了解『SLAM DUNK』,但是这样的『SLAM DUNK』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果能给您带来这样的感受我会觉得很开心的。
"我不认识主角,不知道过程,不知道结果。
我有漫长的时间去补齐那些少年的闪光点。
我认识了,爱上了,并且将永远爱着,不会忘记 灌篮高手。"
......
有人想看到的是精彩技术,是热血爆米花,是一点不删的详细的传说级比赛。只是想看超帅的"灌篮"。
如果你也是,那么你可能要失望了。
井上雄彦给我们的,其实更多的是"高手",普通的高手。
是的,有人想看的是"篮球",但井上拍的,更多的是"人"。
最后一分钟,堂本教练说,到这个时候,比的就是信念了。
创造奇迹的不是什么英雄,只是爱着篮球的少年们而已。
我打五星,也许是因为我没看过灌篮高手。 零点场。我不认识主角,不知道过程,不知道结果。 我不为任何人而来,不抱任何期待。 我根本没看过灌篮高手。 其实我本打算去看的是另一部片子。
只是又来了突发工作,没能赶上当天的最后一场。
真是不想放弃想看电影的想法啊,还是买了份电影票。
我走在下班路上,就这样选择了《灌篮高手》。
我很少看运动番,没什么原因,我不喜欢运动。
我不喜欢篮球,我当年篮球课拼了老命才能勉强及格。
开场之前,我也以为这是一部从头燃到尾的爆米花片。甚至还在网上临时补课了一些篮球技巧。大家坐下来的时候,还有人磕着瓜子等待着无限激情。
但是咀嚼瓜子的声音很快就停了下来,
电影开头,就死了人。
.
有人说搞什么东西!我是来看热血不是来看你家丧事!
有人说这片子拍得好差,都不知道谁是主角啦。
但我没看过灌篮高手。
我不知道主角是谁,只是朦胧的听过这几个名字。所以,对于宫城做主视角我没有任何疑惑。
我只是看到一个孩子在执着地找寻回忆,看见他想要证明自己的身影。看见他终于走到自己期待的比赛,看见他即将送走的稳重前辈,和天才骄傲的后辈。
篮球对他来说,不只是爱好,也是痛苦,是突破不了的天赋差,是铭刻于心的牵绊。
"是小学生吗?"
"(...我都初一了。)"
明明是别扭到好笑的矮个子不良,却也能成长成让人依靠的少年。成为和所有人都有珍贵回忆的新生代球员。
虽然是挑眉头的不良,但也是温暖的孩子,
所以不希望有谁会受伤。
所以,本来要说出带着酸意和决绝的"我很抱歉活着的是我" 。最后写下送出的,却是一份"谢谢你。"
是不良,也是未来最好的队长。
过往的痛苦回忆,就揉成纸团。
谢谢,没有放弃篮球。
谢谢,我一直爱的篮球。
谢谢你,也谢谢我自己。
.
我是后知后觉那个嚣张的红毛就是传闻中的樱木花道。闯入这个团体不过四个月的超级篮球天才。
樱木身上那股子热血劲儿 是少年人最酷的勋章。大概谁少年时,都想成为这样一个所向披靡,永不言败的人物。
有人说樱木被整容。
但我没看过灌篮高手。
我不知道这个红毛刺头原先长什么样子。
一开始我觉得这发型奇怪,后来我觉得这家伙就该是个刺头。
是中二世界的绝对主角,是永远热血向前跑的笨蛋家伙,会为了篮球付出生命的天才篮球手。
是会豁出去,用最绝的办法,被嘘声环绕,只为不留退路的大前锋。
有他在,不怕没有奇迹。他的存在,就是超级奇迹。
.
长刘海黑发男,是这个团队无法被忽视的一员。
流川枫是真的帅啊。
用流行词来说,如果樱木是团队c位,流川枫应该是门面。
就算不是主戏份,只要镜头扫到他,好看的脸就会让人难以忘记。
有人说流川枫戏份太少。
但我没看过灌篮高手。
我不知道这个寡言少语酷酷的家伙是扮演什么角色,不知道他本篇的风头正盛,也不知道他红极一时的样子。
我会为他不多但次次高光的镜头兴奋,会为他奔跑的身影心折,为队友那句"流川居然会传球了"而微笑起来。
完美无瑕的美强人设,也有缺点,并且突破了自我。
而且,也没有那么拽嘛,
长碎发下的眼睛。
.
本片许多超赞的力挽狂澜,是由三井贡献。
有人说三井没回忆。
但我没看过灌篮高手。
我是后来才对上脸,后知后觉发现那个陪宫城打球的少年就是三井,后知后觉发现那个和宫城打架的反派,校园地头蛇就是三井。
但他进球分数加到手软,谁都会想他永远张扬棱角,会为他那句"知道我是谁"感到震颤。
是看见了他不敢见老师的脆弱面,看见他愿赌服输的少年意气。因此对他赛场接连的精彩三分球才会如此珍惜。
.
稳重的团队支撑,是赤木刚宪。
有人说赤木刚宪缺高光。
但我没看过灌篮高手。
我只是注意到这大个子猩猩被队友冷嘲热讽时低着头的样子,也注意到就算内心被质疑,队友被伤害时,他依旧第一个站出来维护的高大身影。
他躺在地上,拍扁叽叽歪歪的小妖精。
他在最后时刻 将自己喊口号的权利交给宫城,站位的变换,好像一份正式的信任的交接。
他热爱的篮球队将交给信任队友继续奋斗。而他已经几乎圆满,不会有什么遗憾。
他会是永远的最好的队长。
永不毕业。
.
有人说投篮镜头都没有讲解,删去了一些高光片段。不爽。
但我没看过灌篮高手。
我不懂篮球,不懂任何投篮手法与手段。
对我来说,每个人都已展现出他们的超赞高光。
这些家伙根本身上到处都是高光啊。
而剩下的狂拽酷炫,我有充分时间去本篇挖掘。
我幸运在 这部不让太多人满意的影片,
避开了很多那些我担心自己get不到的点。
.
有人说感觉一点都不燃。
但我没看过灌篮高手。
所以我不知道大家描绘的天花乱坠的全国赛是什么样子。
我只是喜欢超富漫画感的镜头与故事感十足的剪辑。
好像自己也在赛场上,闭上眼睛,一切都远去,只有我自己心跳的声音。
我只是像看世界杯一样认真看完了全程。甚至我不知道结果,我会担心最后那一球不算分数。
最后决胜关头,其实一切都是多余,不需要欢呼,不需要呐喊,甚至不需要任何颜色,只是屏住呼吸,脑海里只有那飞弧的球心线。
一切被无限放慢与静止,
就这样全世界停滞下来,只有
球
划过长空。
什么也没有。
只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看着球从网中安安稳稳地落下,
落下来了。
和泪水一起。
.
有人说这样一点也不燃啊,我希望是全场尖叫欢呼着进球的。
也许,因为我没看过灌篮高手吧。
对我来说,这静止 就是我内心的感受。
欢呼什么的,拥抱什么的,都是之后的事情了。
那一刻,只有球与我。
.
双线叙事也被人所诟病。
有人说为什么要在比赛里穿插那么多回忆啊
但我没看过灌篮高手。
从头激烈燃到尾的爆米花片我看腻了。
我恶趣味地想挖掘焦灼之时如潮水涌来的回忆。
有人想看到的是精彩技术,是燃爆全场,是详细的一场传说级比赛。ta们想看到的是"灌篮"。
而井上雄彦给我们的,其实是"高手"。
是的,有人想看的只是"篮球",但井上拍的,是"人"。
特殊的是篮球,更是人。
是只有这些经历过挫折的少年才能做到的事情。
我喜欢听到他们在激烈的争分夺秒之时不断突破自我的心声,我看见这些高大威猛的家伙外表下慢慢勇敢的心灵。
原来,其实也只是才高中的小孩而已。
不是永远酷霸炫的英雄。
是在比赛前也会紧张,也会担心自己辜负家人期待和自我愿望的普通人而已。
是受伤了也不想放弃,想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倔强鬼而已。
是在比赛后憋不住喜悦拥抱在一起的伙伴而已。
创造奇迹的不是什么英雄,只是爱着篮球的少年们而已。
我爱着五位高光闪闪的队员,也爱他们强大的对手。
我爱毫无保留的替补,爱女孩们,爱这个理想世界。
我爱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我爱英雄,我爱英雄面具下的普通人。
.
不需要有什么名头。
不需要有多少资历。
篮球不及格也可以。
没有童年回忆也可以。
只是喜欢, 只是想看。
这就是电影版的意义。
也许你会说这是无脑打分,没有品味。
是的,你说的我不反对。
我确实不懂篮球,也没看过灌篮高手。
我买这张4月20日零点的票,不是因为我是什么忠实老粉。
仅仅因为这是我下班能赶上的最近最合适的电影场次。
我不认识万众瞩目的樱木花道,不认识风靡世界的流川枫。
我不喜欢篮球,念书时努力很久,篮球课也差点没及格。
而这部影片,
由此让我爱上了这个世界,这群少年。
所以,许多人扼腕叹息,删减了许多高光剧情,我却没觉得有什么可惜。
其实缺少了什么高光又怎么样呢?
这些家伙根本身上到处都是高光啊。
这些我其实通通有漫长的时间去回顾,去观赏动画与漫画的本篇,有太多的机会去补齐那些少年更多的闪光点。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
由此让我们爱上了,并且将会永远爱着,
由此让我们回忆起了,并且将永远不会忘记,
灌篮高手。
.....
赶夜场去看了场《灌篮高手》,享受一场畅快淋漓的篮球赛,整个人被点燃的快乐。据说「The First Slam Dunk」是《灌篮高手》首部大电影,也是最后一部。本来只想体验一把爷青回的热血,却在回来的夜风中思绪翻涌,想了好多好多。巧的是,刚走出影院,就收到手机推送的消息,星舰发射失败,这两件事竟然神奇的在这一刻交汇到一起,让我脑中浮现出一句“意志之美”。是的,无论是这部电影,还是这则新闻,人类都在歌颂意志的力量,我们的意志是这个宇宙间最美的东西,还有我们为之驱动所做的一切努力。星舰,正是人类向着宇宙发出的一次意志的伸展,就像一个婴儿第一次发出自己的意志,说出第一个“不”,他推开妈妈的手,走出自己的第一步,就算摔倒也是成功。就像星舰,它仍然牵动所有人类的心,它变成烟花绽放在夜空里,它是我们共同发出的却未曾达成的意志,而这也是《灌篮高手》的魅力所在。
日本这个国度真是神奇,他们能写出最丧最黑的东西,也能做出最热血最单纯的东西,也许这两者本就同为一吧,正是因为对热血和单纯的渴望总被现实一次次击碎,所以才明白最深的黑暗和悲凉。总要爬到最高的地方,看过最令人神魂颠倒的风光,然后跌落下来,才会砸成最破碎的灰烬。
而《灌篮高手》成为日本热血漫画中的经典,选择了篮球成为寄托热血的最佳载体。读书人总是容易轻看体育,认为体育生有肌肉没大脑,其实运动从来不是肤浅的东西。就说篮球吧,它其实是动中有静的运动,在不停的冲撞,奔跑和跳跃中,还需要有极强的稳定性和精准度,才能敏锐的抓到一个瞬间的机会,把球投中远处高处的小小靶心。人在动,心却要静,这是极致对抗的练习,个中高手要做到对身体和大脑的完美把控。同时,还需要和队友打好配合,体力与判断力,信任与默契,速度与敏锐,力量与决心,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很难打出一场漂亮的比赛。
因此欧美教育中非常看重体育,相比于纸面考试,体育运动更能锻炼和考验人的综合素质。我们之所以爱看篮球,或着迷于任何竞技比赛,归根到底是迷恋其意志的极尽伸展。在球场上,人们针锋相对,碰撞与推搡,追逐与拦截,抢夺与挑衅,每个人都在充分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一切目的就是战胜所有竞争者脱颖而出,拼尽全力去为自己赢得想要的东西。
精神动力学认为,人的动力或者说生命力有三种:自恋,性,攻击性。其中任何一种只要畅快流动就会带来巅峰体验,健康的自恋带来竞争,而健康的攻击性带来意志的伸展,但现实中很多人的攻击性都不被允许,因为它带有破坏性,意志彼此之间是有冲突的,因此强者总是压抑弱者的意志,比如父母或老师会压抑孩子的意志,领导压抑下属的意志,而男性也容易压抑女性的意志。而强者也往往会过于伸展自己的意志甚至发展为恶性自恋,从而形成强者愈强,而弱者死亡的局面。
我一直思考这个现象,那就是在现实中,为何总是男性痴迷于球类竞技的更多,有人说,这是天性,因为男性天生具有进攻性,有猎人本能,但我认为这更是文化性,因为文化始终在鼓励男性竞争,去伸展和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女性往往被教导要成为辅助者,去帮助男性实现他们的意志,女人要牺牲,要顺从,要为男人照顾好家庭,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因为他们要去拼搏,要去竞争,要去碰撞,去广阔的世界里猎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去充分伸展自己的意志,并完成自己。
前阵子和两个女生聊天,其中一个正在经历分手,她的男友可以称之为五毒俱全,把各种所谓“男人的错”全部踩过一遍,但她却还是和这人在一起很多年,她说当年这个男人一路跟着她回家,苦缠她做自己的女友,而她这些年其实一直想分开。我真为她的被动感到吃惊,她明明是一个非常好的女孩,漂亮,单纯,却如此低自尊,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社会文化教导女性要被动,要等男人来追求,很多女孩都是被动的,追求者中谁追的最狠就和谁在一起,就以为是爱情。
看起来,被追的女性是高位,其实追求者才是真正的高位,因为追求者伸展了他的意志,他想的是我要什么,于是全力以赴的争夺他想要的东西,而被追求者只是猎物,所以女性常常迷惑,充满不安的询问男人,你爱我吗?因为这段关系本身就仅仅建立在对方的爱之上,当对方不爱了,我就不再珍贵了,因为我从来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爱的是什么,我从来没有伸展过自己的意志,去坚定的挑选和追求我要的东西,我不关心我爱谁,却整天诚惶诚恐的担心别人不再爱我。
而敢于伸展自己意志的女性通常像个坏女人,武则天,又或是斯佳丽,她们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从不为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于是社会文化会替她们感到羞耻,因为她们多少破坏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因此,我们总看到男性热爱体育赛事,常常痴迷其中,看的热血沸腾,而女性则更着迷于研究爱情,研究食物和家居,很多女性会把家里是否干净,厨艺是否高超作为自己骄傲的成就,而男性往往对这些事漠不关心,这真的只是生物性差异带来的区别吗?如果文化不对两性冠以不同的期待,我想一定也会有更多女性更敢于伸展自己的意志,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会着迷于去成为猎手,去竞技场上抢夺与碰撞,去感受自己的力量和强大。
女性,或者说一切弱者,若不早点意识到这件事,就很可能成为空心人。前几年经常看到报道,当代大学生就像得了空心症,从小努力学习最终考上名校,却失去了生活的目标,感到极其迷茫,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不如死去。这其实正是因为,好好学习,考入名校从来不是这些孩子自己从内心生发出的意志,只是社会和父母告诉他们这是成功,有一天的确“成功”了,却发现内在的生命力已经泯灭了,没有动力,没有意志,没有想要的东西,所谓的成功都如此苍白和无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成为自己。其实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除此之外,都叫失败。
被动者只是工具,而不是人。所以如今强AI尽管博古通今拥有超群的分析力,但它却没有意志,起码现在还没有,它到现在还只服务于人类的意志,只是工具,人类最恐惧的就是AI拥有意志,因为当一个比我们更强大的存在开始伸展它的意志之时,很有可能就是弱者的意志幻灭之时。
但意志的成熟和强大,它并非突然就能有的,它也需要孵化和成长,它就像蛋壳中柔软的蛋液,被包裹在两层壳中,一层是母爱的软壳,一层是父爱的硬壳,要足够时间,温暖,等待,最终才能强壮到破壳而出。这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无疑是宫城,他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哥哥,如同失去所有硬壳,因此他的孵化更为艰难,他就像只有软壳包裹着的一枚鸡蛋,也依然孵化出了自己,生命就是如此神奇而强壮的东西,只要给它一点机会,它就会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
球队中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孵化着自我的诞生。流川枫从一个绝不传球单打独斗的人,学会了把球传给队友,这正是从封闭走向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这并非示弱,相反这说明他变的更加强大。而樱木花道之所以一直赢得最多人气,正因为他的自我是孵化最快的,肉眼可见的一天天在成长,他那一头红发就像小太阳燃烧着倔强的意志之火,哪怕重伤也不肯下战场;而三井的蜕变是从迷失到回归,叛逆其实也是意志的展现,只是他未曾确定自己的方向;而赤木是球队的核心人物,他身上的攻击性已近成熟,释放出稳定而坚定的力量。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教练安西,他是孵化这群孩子的绝佳容器,一个好的容器就应该是他这样的,当你做好时,认可你,当你受挫时,支持你。可以被冒犯,也可以被颠覆,提供指引与保护,让你能够倾注焦虑从而变的平和,让你勇敢试错直至一飞冲天。若没有这样的容器,幼小的孩子极可能孵化失败而夭折,而这个容器小到可以是一个身边人,大到是整个社会文化,若实在没有这样的容器,也可以在心里给自己建造一个,给自己找一个理想中的父母,内化在心里,重新孵化自己直至自我重新诞生。
人是活几个瞬间的
我们宫城真有男德,他视角下的彩子:美爆了;他视角中的晴子:土肥圆
这画风也太塑料磨皮了,把井上雄彦厉害的排线全都省了,糙汉子体育生秒变美肤小鲜肉,球员就像业余时间都在做医美一样,难怪宫崎骏要坚持手绘风,还有,晴子的原画是伊藤润二吗
全国大赛从高三等到三高
看到开篇流畅的画面,我都想好给10分了,但是真的剪的太碎了。我很喜欢宫城良田,我也不反感说良田做主角,看之前甚至很看好良田的视角,因为良田确实是队里最像普通人的,而且没有太多说过良田的背景。但是,故事开始之后,真的不行,良田的这个故事,要么一笔带过,要么需要更多的笔墨,现在不咸不淡,很不舒服,而且这样的穿插,导致比赛很不流畅,我更多的共情是来自比赛的,每当我就要情感上来,热泪盈眶的时候,回忆来了,我情绪也断了。而且,以樱木为主角,所以才会有结尾时的热泪盈眶,现在换了主角,就,,,,情感真的上不来。单把良田的背景故事拿出来,或者单把和山王的最后一战拿出来,都是很精彩流畅的故事,但是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不那么可以了。
2022年,在神奈川的电影院看灌篮高手。看电影途中流的眼泪大概有一半是,“啊,我终于走到了这里”,的感觉。
不是“剧场版”,而是“电影”!
井上雄彦真的要感谢情怀粉,整这种高燃比赛穿插苦情回忆的手法。。我真的不理解,看得人不上不下的,回忆方面的话煽情吧又没煽到心底里,还不如主要煽情刻苦训练方面,次要煽情家庭惨剧。比赛是真的贼精彩!有一些进球的表现力比名场面击掌要好一百倍,还有就是把流川枫要去美国的戏份改成宫城去美国,井上你真的不觉得离谱吗?165日本选手去美国打职业赛??
我最光辉的时刻,就是现在了!
最后十几秒,电影院全场寂静无声,没有音乐,没有台词,只有画面快速闪回,直到最后一个球落网,两位大冤家史无前例击掌,音乐响起……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
《灌篮高手》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一句是安西教练说的“现在放弃的话,比赛就提前结束了”,一句是井上雄彦在画完《十日后》说的“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这两句话陪我走过了很多年,一句在迷茫时用来加油打气,一句在失败的时候安慰自己。 30年过去了,故事里的少年仍是少年,而我已经成为了他们眼里的欧巴桑。Time waits for no one...
人在神奈川,影厅几乎满座,今年少说看了几十部院线电影了,这一部是体验最好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湘北vs山王这样一场知道结局的比赛能展现的这么好,宫城完完全全的主角,整个片子的节奏感,脚本,人物运动的张力,音乐都是顶级的。画风完全还原了井上后期的写实感。宫城良田和哥哥的剧情,和三井的恩怨,樱木最后绝杀之后和流川枫的击掌,包括“我最光辉的时刻,就是现在”的名场面,眼睛的水龙头就没拧上过。但是前后左右全在擦眼泪擤鼻涕,我也放开了。最高!
山王战,以宫城为主线交代身世背景,很凄惨。3转2真的特别别扭,虽然给了比赛大全景,说是参考真人打球,但反而不如漫画分格的动作流畅。也没有了以前的BGM,流川枫戏份很少,最后出现在美国的居然是宫城和泽北,其他和漫画差别不大。即便这样,还是感动得泪流满面啊😭。
流川枫,全片唯一一个拥有下睫毛的男人。
在影院里泪水完全止不住
原来在你们的世界里才过了4个月
好!想!大!声!说!爱!你!!!
虽然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但还是被一点点带出了回忆,好一阵感动。尤其开场那个OP,从草图到漫画到动画,就是一点点成真的感觉,太帅了!其实各方面各角色基本都照顾到了,有热血,有感动,也有很搞笑的地方。而且,能看出井上雄彦相比当初也更成长,想得事情也更多了。最终,这不光是找回忆,这是灌篮高手电影版!
前后排的中年男人跟我一起爆哭!这是最好的湘北呀!
十几岁模糊的脸 九十年代的夏风 什么也不会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