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由是一种想象
如果有一天,人类战胜了癌症和一切不治之症,平均寿命能活到100岁,你开不开心?
但如果这寿命是建立在克隆人不断地捐献器官上,你还开不开心?
《别让我走》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人类决定克隆大批的人专门用以提供器官。影片的开始,克隆孩子们对他们的命运还一无所知,我们看到他们稚嫩可爱,交朋友、对异性怀有朦胧的情愫,跟所有的孩子没什么不同。可是有一天,一个本来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的新老师知道了这个秘密,良知让她决定把这个秘密向孩子们公开:你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向人类提供器官,一成年就开始,一直到身体不能支撑。别的孩子有自己的未来,可能成为售货员、飞行员、可能移居美国,可你们不能。这个段落里最让我心碎的镜头是:孩子们听完自己残酷的命运,整个教室悄然无声,也许他们还无法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也许他们早已接受注定的命运。这时静悄悄的风吹落了老师讲台上的几页纸,傻傻的TOMMY走去乖巧地捡起来,又悄悄坐回座位。。。
整个故事最让人震动的还不是这个命运设定,而是孩子们的态度。他们慢慢长大,到了谈情说爱的年纪,他们离开学校,被安置在一个个克隆人“村落”,等着自己捐献器官的日子到来。我们看不到他们挣扎、反抗,甚至想办法逃跑,只看到他们理所当然地走向自己的命运,只是偶尔哭泣。有人会奇怪,他们为什么不逃?看上去他们完全是“自由”的,并没有什么牢笼在关着他们。最让人震撼的,就是这个表面上的“自由”和实际上的“不逃”之间形成的骇人“张力”。。。
这个电影数次让我嚎啕大哭,就是因为它让我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人长大的过程,就是“自由”这个幻象不断破灭,就是一步步地放弃“逃”的过程啊。难道这个故事不是一个寓言,讲的不就是我,你,和他吗?TOMMY,你对着苍穹撕心裂肺的嚎叫,每一声都像是我自己发出来的啊。
逃不掉的,没有自由可言。当“克隆人的目的就是为人类捐献器官”这件事情成为整个社会的体制之后,你还能往哪逃?指望人类的帮助吗?哪怕只是透露了秘密的老师,也已经被社会驱逐在外了。如果想在社会中存活,人类也只能硬起自己的心肠。所有跟他们来往的人类,都冷冰冰地抱持“他们只是克隆人而已”的态度,连一个微笑和温暖的眼神都吝啬给予。我知道你无法谴责那些人,否则要怎样?
孩子们爱看大海,他们在栈桥上蜷坐着注视夕阳,大海仿佛是自由的象征,但那不属于他们,终究还是要说一句:我们该回去了。回到自己无可逃遁的命运。
人不应该看海,不应该想象自由,凡是想到穷尽的人都看不到出路,只有那些不看、不想的人,还以为自由就在自己身上。
但就算没有自由,我们还能有尊严吗?老师在揭秘他们残酷的命运时说:只有知道自己是谁,在哪,才有尊严可言。哪怕这“知道”让我们眼望无望的远方泪流满面。我想这就是我们作为人还能做的。
2 ) Hailsham, Gone With the Wind
当一曲悠扬柔情的Never Let Me Go奏响在黑尔舍姆的宿舍里,小凯茜将枕头轻轻抱在怀里,出现在门口的却不是泪水满面的夫人而是小露丝时,我就知道,这部影片的重心已经不再遵循原著作者石黑一雄的原意了。
在小说里,几经周转,露丝终于是把一个好朋友的手交给了另一个好朋友,对于这份已经来到得太迟太晚的感情,故事的叙述者凯茜还是保持了一贯沉静的语调,没有多加渲染,一切表面上都是平平淡淡的。这份没有浓墨重彩的感情,哪怕是在末了和夫人的见面中都是极为克制的,一种东方人特有的“隐忍”浸淫在了字里行间。只有到最后,在失落之地诺福克,那个曾经汤米帮助凯茜找回过心爱的唱片(电影中她从没有丢失)的地方,凯茜说“仅仅几周前我才失去了他”,她“没有哭泣”,但是“泪水滚下了我的脸庞”。
影片把着重点放在了这份由儿时便滋长的情愫中,中规中矩地把讲述三个主角故事的部分搬上了银幕,也没有去杜撰什么原著之外的情节。
然而对这份隐忍的感情不动声色、了了几笔的描绘远不足以支撑影片视之为脊梁骨的爱情线,片子因而显得非常地单薄,Carey Mulligan一行清泪已经下来,我却觉得情绪积蓄地太少,爆发地有欠说服力了。
其实,编剧若是能牺牲博人眼球、亘古不变的爱情桥段,使三名主角服务于大主题——黑尔舍姆,若是能重点童年的经历,加强对老师的刻画(而不是对课程潦草带过,那不如不提)那么影片或许就能凸现石黑一雄想要表达的一个严肃的话题,并使之区别于同种题材电影的娱乐、惊险与末日情结而上升到一个“史诗性的道德恐怖故事”。
我更希望电影的开头复制书里写的,凯茜的捐献者一再问她关于黑尔舍姆的问题。黑尔舍姆,这个凯茜和她的朋友们长大的地方、拥有着友情与爱情的地方、学会欣赏艺术与文学的地方、被给予了人性的关怀与教育的地方,她回望过去,在对儿时一幕幕的怀念中,终于明白黑尔舍姆创建人和维持者的不易,了解到,一直以来,作为黑尔舍姆的学生的幸运。期间,老师和学生的几次冲突:露西小姐对汤米创造力前后两次的不一致的意见;拥有“画廊”的夫人对学生们不能掩饰的害怕之情;露西小姐在瓢泼大雨的一天,嘈杂的体育馆里听到年纪尚小的学生们的“演员梦”“美国梦”,突然对他们就身份问题做了次清晰的解释(而不是在寂寂无声的教室里,讲课似地,学生们也只是听话地坐在下面)以及夫人听到一曲Never Let Me Go而潸然泪下的片段一并串起,推向最后的高潮:夫人告诉凯茜,这支歌曲之于她的意义“我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的迅速来临。更科学,更有效,是的。对以往的疾病有了更多的治疗方式。那非常好,却又是一个非常无情和残酷的世界。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她紧闭双眼,胸前怀抱着那个仁慈的旧世界,一个她内心知道无法挽留的世界,而她正抱着这个世界恳求着:千万别丢下她。”
电影中的埃米莉小姐反驳了汤米关于画廊的猜想,说艺术品的收集“不是为了来鉴定你们的灵魂,而是为了看你们是否有灵魂。”这营造了一种古怪的氛围,让人几乎要对为黑尔舍姆的开办、维持呕心沥血、每每必须和自己的内心搏斗、克服“从书房窗口向下看你们”的厌恶感的人们产生怨恨的情绪——而这些极少数,是在这场科学与道德的博弈中,坚韧的选择道德的人。最后,电影中的凯茜也提出了克隆人与正常人有否不同的问题,这本是个进步的、深刻的问题,却应该是由观众提出来的,因为石黑一雄的人物们,包括这些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克隆人,“是安静的牺牲品,对于‘责任’认命且默默承受,不知道‘抗争’是什么。”而他致力于表达的是“人在没有任何权利和能力的情况下,仍然能做厚道的事情,能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正是这份对命运的接受让凯茜和她的朋友们那么不同于别的人物,正是这些无力反抗的克隆人使人们开始思考对这些有着灵魂的新物种的运命的裁决。而黑尔舍姆已经随风飘逝,它只存在在凯茜的记忆中,与越来越少的克隆人和做过努力的人类的记忆中。这个特殊群体的庇护所在何方?还有多少人类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有勇气去承担这份责任?在科学至上、道德式微的时代,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将我们带向无法预知、不能回头的方向。
***
吐槽
Carey的空表情真是充满了内容,相比加菲就显得呆板许多,不过汤米本来就是个笨拙的人嘛,所以还是很符合小说形象的~
KK这次牺牲大了,一度我都可怜她怎么被塑造得如此bitchy了(尤其是大晚上跑到凯茜那儿去和凯茜说自己和汤米是一对儿- -)两次捐献后非常地憔悴啊,本来就瘦,这样一来愈加单薄,眼窝都下陷了,太可怜了……
村舍里那位是比尔吧?哈哈~~~不过他的女朋友很抢镜,演得很到位!
黑尔舍姆“校歌”固然非常好听,最后还echo了一下,似乎是很熨帖这悲伤的情景——可是!片名就是一首歌唉!本来就不够点题了,还这样来一下,让片名情何以堪啊~~
3 ) Never let youself go
你自己都不在乎,又有谁会在乎?
你说你从小受的就是欺骗教育,那长大了呢?不是有电视有书看么,从来也没想过这样有什么不对?从来没想过还有别的活法?那个告诉你真相的女老师,多年后也不过被你当作笑资提起。
你说你觉得人生没什么价值,不管克隆人还是人类最后都会死去,那等你拥有了真爱,懂得了嫉妒和成全,学会了原谅和希望,你不是想继续活下来么?可你所做的也不过奢求他们施舍几年时光,这么相爱,最多也只能争取到这份上?
好了,最后的希望也破碎了。原来他们从来就没把你当过人看,他们不是要考察你的品格,而是怀疑你究竟有没有品格。他们根本不觉得你属于人类。
但你一点也不生气。你带着抱歉而又优雅的笑容离开,在回家的路上绝望的嚎叫。有什么用呢?如果你抗议一下,质疑一下,号召越来越多的你质疑一下,或者他们会惊讶的发现,你也有情感,而不单单是个复制品,一个提供器官的工具。可事实是,你们中连乞求施舍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是的,这是挺俗气的。跟那些夺取你器官的人类,跟那些比你自私世故,比你野蛮血腥的物种一样俗气。
但你知道吗,他们比你更在乎自己的人生,他们拥有你所缺乏的自我。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和相爱的人一起多活上几年。而不是你。
4 ) 你是个苦逼,他从一开始就没喜欢你
三角恋,偏偏要扯进来神马克隆人,都是会死的克隆人吧,凭什么你的情敌要最先死,弥留之际看着还那么不体面。送过你一首叫《Never let me go》的歌,就是其实一开始爱的是你么?可是他的初吻初夜初恋都给了她啊,他从青春期过渡到青年的那七八年,陪在他身边的是她不是你啊,她知道他爱看色情杂志,他和她赤身相对,她靠在他的肩膀,这些都是他们才拥有的回忆啊。他们分手是因为你么,每一对厌倦了的情侣都会分手。如果他真的喜欢你,为什么十年都没有找过你?想找一个人总是能找到的。重逢后的拥抱?那是他觉得遗憾吧,遗憾是爱么?他对夫人说,我们相爱,请让我们申请延期多活几年吧?是因为想多活几年才说我们相爱,还是因为相爱才想多活几年,你知道么?
你是一个苦逼,一开始你就想关心他,却尴尬地被他打到,虽然是无心的。你在人群中看着大笑的他,他咧嘴乐呵呵地回望你,四目相对,很多年在他死之后,你想起这一幕,会不会想起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话?他为什么会送你那个卡带,还是一首叫《Never let me go》的那么暧昧的歌,软软绵绵的女声温柔地唱,你听着那歌声,开始想象和他的拥抱了吧,于是你抱起了一个枕头。对,你认为他是喜欢你的,还有其他提示么?小水池边的聊天?很多年后在农舍旁的树林里的单独散步?他蹲在你面前,温柔得令你心痛的眼神?可是,如果他真的喜欢你,为什么不和你一起?你的情敌兼好友快死了,坦白说当初不想你俩太好而她被抛弃才抢了他?我拜托哦,这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么?他俩在一起,你们三人的友谊难道就巩固了么?真是笑话!你想想清楚,他和你在一起,也是在她死了之后啊!也是在她说了那番让贤的话啊!他真的喜欢你,才不会管那些狗屁的友谊理论呢!
你是一个苦逼,喜欢他好多年,貌似他俩死了你还是个老处女诶,你从青春期过渡到青年,没有初吻初夜初恋,你只有绝望而又甜蜜的等待,像永远没有结束的空白,一直在空白空白空白,没有时空,只有不断地坠落坠落,抓不到风筝线,一直在坠落。你一直都很乖,不大哭大闹,不耍性子,你牢牢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就像你紧紧保持住那随时会爆炸的感情,不让自己的五官扭曲,你只会安静地哭,然后默默地躲在角落里。你过谨慎而又规律的生活,把自己融在工作里,变成那种偶尔会感受到成就感的工作狂,单身生活,就是没有爱没有甜蜜,只有枯萎,慢慢的枯萎。因为你觉得自己爱他,你觉得你自己爱他,放不下他,忘不了他,虽然那么多年,你从没和他一起过,你还是觉得自己爱他,就算他不喜欢你,可是,你说,他送过我一首叫《Never let me go》的很暧昧的歌啊,在他的初吻初夜初恋开始之前。
拜托了,不要那么矫情了,不就是你喜欢的第一个人和你的好朋友一起了么。一段苦逼的得不到的爱有必要纠结一辈子么?知道什么叫寂寞无聊莫名其妙和暧昧么,你觉得他喜欢你的那些提示,不过都是因为这些——寂寞、无聊、莫名其妙和暧昧,都不是爱,它们什么都不是,就是上帝打了个盹儿,事情稍微偏了一些,然后醒过来了,一切又回到正轨,他离你越来越远。没有那个情敌兼好友,你觉得你们就能在一起么?
承认吧,你是个苦逼,他从一开始就不喜欢你。这并不会令你好一点,所以,就当你们是克隆人,他们都比你先死,然后,其实他是从一开始就喜欢你的。
5 ) 只用一样年轻,就得各式百转千回的灵魂
这次我只想说说Andrew Garfield.
一部电影,能打动人主要有两种方式:用故事的带入感激发观众内心的情绪,或者用纯粹表演征服观众。而用表演征服,又有两种,一种是压倒性的强势,例如Meryl Streep或Al Pacino这种,另一种是在表演中大量留白,仿佛中国山水画,剩余的空间用观众自己的情绪去填补。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后者。
Never Let Me Go的故事是怀旧科幻,核心是抵死浪漫,也许与原著作者背景有关,透着一股东方文化中特有的“竟无语凝噎”的绵长悲怆。这种内敛的气质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英式气场,使其从头至尾,演者和观者均屏气凝神,只让最复杂凝重的情感缓慢流淌于精致的画面中,达到多一分即冗的境界。
用儿童和年轻人童真无暇,朝气蓬勃的面颊去反衬主题故事里从始至终挥之不去的死亡和宿命阴影,只需采那一双双流光溢彩的眼神,无需台词,无需音乐,就足以令人心碎。在主要演员阵容中,Carey Mulligan, KK和Andrew Garfield的三角是全片的精华。而在这三个人中,Carey 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稳固全局的作用,KK十年如一日无长进的演技成了浮云,衬托出了Andrew Garfield灼人双目的惊人表演。
Garfield身形极为瘦削,但如果看过Social Network就会对他表演上惊人的爆发力过目难忘。影片中他饰演的Tommy与Carey饰演的的Kathy之间的情感暗流涌动从青梅竹马到生离死别层层叠加了接近一百分钟,这种能量和情绪的积蓄如果掌控不好,在最后爆发处会显得分外生硬和造作。然而镜头在他们的眼神,动作,甚至背影中天衣无缝的流转,Tommy的内敛脆弱在他倾斜的双肩和断续的脚步里得到充分流露,成为Donor后被释放的人性在雀跃的步伐,明亮的双眼中得到诠释。他与Kathy间并无太多对话交流,但静默之时皆为传情达意,互相依靠的身躯,紧握的双手,乞求希望时Tommy迫不及待的向前倾的身体和加快的语速,以及得知真相时的瞬间双手立刻去搜索Kathy的回握,这些细节有些在重复中被加强,有些前后呼应,为最后车灯前的爆发做了恰到好处的情绪铺垫。
我并不是咆哮党,一般在电影中看到角色声嘶力竭的咆哮都避之不及唯恐伤了耳膜。然而Tommy第一声哭喊出腔,就令人听到了无边的黑暗,对过往的追悔,对宿命的恐惧,对求救的绝望,仿佛困兽在井底作最后的挣扎,那让人肝肠欲裂,与之同泣。下一秒Kathy的紧紧拥抱让剩余来不及释放的嘶吼嘎然而止,随后只见两个踉跄的身影极尽全力的抓住对方,背景是即将没入黑夜的晦暗黄昏,天地之间只有此时此刻,彼此的抵死相拥才能被当做延迟冰冷死亡的那最后一点温暖。
我等了好多年,终于又得见这样一幅用表演的留白彻底征服了我,用漫无边际的黑暗情绪彻底淹没了我的电影。我等了好多年,才终于等到了Garfield和Mulligan这样可以只用一样年轻,就得各式百转千回的灵魂的演员。只在这样的时刻,会觉得面对一个编出来的故事,自己心中涌出的那些排山倒海的悲怆,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当然值得肆无忌惮万种奔流。
6 ) 反复拷问的“生命”命题
英国人拍电影总是希望勾引你来反思的——况且这还是日本人写的故事,日本人更是看到落片叶子也要做首诗的——写都不是白写,拍都不是白拍。所以既然冒眼泪看完,就绕不开多想:
先假设请你做一套伦理心理测试题,请你一个一个问题回答下去:
1、你想活的更长一些,避免年纪轻轻死于癌症,或者远离各类疾病带来的痛苦么?
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是的,谁都舍不得去死,我想要健健康康活的更长。”
2、然而生命无常,说不准某一天,什么奇怪的疾病就困扰你了,于是,假如有这样的技术,在你需要更换某些器官以保命的时候,立即就有的换,你高兴么?
我想每个人的回答几乎都是——“是的,迫不及待”吧!
3、如果这些器官,是需要克隆一些人,拿他们的器官来备用的呢?你还想要么?——当然,他们被制造出来,也不过就是医疗用途。
我想这个问题,很多人就要犹豫了。求生的渴望是很大的,我们都能深刻理解。谁都想多活一点儿,尤其是,当明明有办法可以让你多活的时候。然而,克隆出来的人,已经是跟自己一模一样的生命体了,你拿走他们的器官,不是像用他们捐的血那样简单,你拿走他们的器官,他们就少了那个器官。最后,可能你保了命,但他们可能就死掉了。你觉得你的生命,比起别的生命,更重要么?
虽然有犹豫,但是只消想一下死亡袭来的样子,我想大家还是会慌乱地选择“用,我要用那些器官,我要治病,我要活命”吧!
4、那么,最后的问题来了:当你,恰恰不凑巧,你就是那个被制造出来的克隆体呢?你该怎么面对自己的一生呢?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了。主人翁们都是法律允许下的,合法的、命运不可抗拒的,克隆人。成年之后拿出器官,是他们生命一场的唯一目的。他们不被算作人类——虽然从肉体到灵魂跟人类一模一样。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克隆人类对于道德伦理的违背。——好多入戏的影评跳出来大叫:他们怎么不逃呢?他们就那么安心接受命运安排?想不通啊,想不通啊。。。——仿佛这真是在讲克隆人的事。
再回想一下:片子的视角,从未站在真正人类的那一方去加入探讨。自始至终,都是以克隆人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审视这一生和这命运。
所以,为什么呢?
它真的在讨论克隆人么?
还是,它其实在讨论我们自己。
第一层,
同样是人类,我们生下来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只能按照自己自身的局限性去行走一生。有的人生下来智商140,有的人生下来美貌,有的人生下来便富有,更多人生下来智力稀松、样貌平常,甚至还有一些,生下来,肉体就缺这少那。
我们好些人,生下来便拿到了好牌,恰如剧中那些非克隆人的正常人类。所以,他们对待克隆人,是冷漠的,是无视的,假装看不见,仿佛与己无关——镜头中医院里那些护士,很坦然地跟身为克隆人的护工,聊起那些个克隆人捐出器官的次数以及他们何时终结生命等等“琐事”时,笑眯眯地,神态是那么平常。他们在想什么??大概在想“他们真可怜,幸好,我生下来便不是克隆人”吧!
是的,多数人们不会去多想别的。因为一生只有一次。基本上,生命之签,只在生下来那一刻,便抽好了了。既然我命已定。所以,如果我是好命,我就没有必要以同理心再去同情那些没有抽到好牌的人——那是他没抽到,与我无关。而那些不幸拿到烂牌的人,不幸生下来便抽中烂签的人,能怎么办呢?在周围普遍的冷漠下,在确实又怪不到别人头上的情况下,能怎么办呢?只好默默活下去,完成自己应有的使命。
所以,那些嚎叫“他们怎么不逃走”的影评人们,你们觉得,他们除了完成使命,还能往哪里逃?!
这事情到最后,最好的发展只能就是克隆人集体起来造反,以跟人类厮杀,获取生存权了。
第二层,
好些人说,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容貌可以改,贫富可以换。。是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尚且有希望通过“努力”来撤换命运。然而,退到底,有谁能违抗自己天生的宿命?——对于人类来说,天生的宿命就是都要去死。从我们目前所属的时空层次来讲,这一点真是无可更改。
从整体上来说,难道我们不是那些克隆体么?
难道我们抗拒命运,有用么?
我们向天哭嚎千万次,像剧中男主角那样地嚎叫、抗拒命运的不公。现实还是无可奈何的,我们还是大踏步、被迫迈向死亡。
人类不想离开——去的地方越多、见得东西越多、经历的越多,越不舍于人世。死这个字眼,光想一想,就好可怕。
我们不愿去想这一点,好些人抱着很大的幻想,以为这件事我可以克服。所以我们贪婪、自私,我们尽可能延长自己的生命,哪怕以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来换取!所以我们人人有为王之心,人人都想要经世济国,挤挤嚷嚷,不肯罢休。所以我们甚至要造出“克隆人”,来解决我们自身的生存问题——即使这说到底还是以命换命。
我们难道不知道?困扰我们的,推到最根本,只是关于“生命”的命题。
如果生命注定是以朝露的形式存在。那我们人类的命运,就无可更改。
所以,这电影教会我们什么呢?
第一,生命是短暂的,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应该被告知这样的现实道理,然后,把一生倍加珍惜而尽可能愉快地度过去。
第二,无论抽到了什么牌,生命都是平等的。抽到好牌的人,别只顾得意——不然细想生命,又有何意义,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都是要死——不如多以同理心去帮助牌不那么好的人。一来,可以从整体上,延续人类的生命和价值。二来,否则牌不好的人,也许会积聚起很大的力量,一举赶走牌好的人,重新洗牌发牌。——要用抢夺来获取生存权,代价只能就是厮杀。
说到底,这片子的主旨,虽然没有明讲,无非还是一个“尊重(生命)和(生命)平等”的主题。英国电影里现在很少强调“抗争”。看来这一百多年来,他们显然又进步了不少。
希望我们也进步快一点。
7 ) 让我像棵树,倒下即是墓地。
悲观者会爱这部片。
故事很灰暗,怀旧式的科幻包装骨子理透露的是闭上双眼的绝望,如同眼前是长而深的隧道,我们却在未进隧道前就闭上双眼,只剩呼啸的风。我们真正的眷恋的东西,一旦失去,仅剩的只是脆弱和无力。
开始的过程中我曾想将自己代入到三位主角身上,却始终只能保持着一种旁观他们可怜他们的状态。如同老师露丝,如同那些旁观者看待他们的表情,只是同情。
“医学界于1952年有突破性的发展以前的不治之症全都能治愈人类在1967年的平均寿命已过百”
看完片我才能想到这句话的背后是有怎样的残忍。
原谅我神经大条,当看到海尔森的孩子们一个个的吃药的时候,我才想到克隆人,才想到剧情的设定如此残忍,其实全片完了,我并没有为三位主演之间的感情有如何的伤痛,而是为整个这种设定感到难过.
完全英式的气场和唯美简至的画面为整个故事架构好了一个完美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就如同包装华丽而干净的墓地,而演员也从开始孩提时的生气勃勃逐渐变成阴郁而缺少生气。
看整部电影就如同参加一场葬礼。
在欢乐中挣扎求存,在倒计时来临之前挥霍仅有的一切。
他们不敢选择,不敢反抗,没有期望,而这种人物设定才是最为难过。
我们可以接受一切坏的环境,但是要有期望!但是这故事里没有,它更像一个深渊,一切的设定只是为了绝望,我们花了100分钟看一个深渊的黑暗,乃至看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深渊,绝望开始泛滥。
如同看到年老的自己,没有了与这个世界共存的勇气,愿孤苦而死。
凯西她怀念着农舍和海尔森的一切,却对将来没有期望。
那段被汤美激活的短暂的期望,也被海尔森院长浇灭。
露芙,汤美,都终结了,海尔森也是,能长存下来的只是在终结前短暂的回忆。
看到凯拉奈特莉的尸体躺在手术台上连切口都不缝上,让我心中始终抽动,活在当下的理念的确可以将就快乐,但是并不能分割终结的理所当然,汤美下车后的呐喊,让我瞬间眼眶湿润,那一瞬间我内心的绝望和汤美的呐喊共鸣了。
一直来沉默的接受这种命运的凯西,在最后的对于自己的生命和他们有何不同的质疑让我心头颤动。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接受了种种设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书,然后工作,然后用父母半辈子的成本做首付,用我们自己的半辈子来分期。
我们的付出被抽水成只剩2成,我们何尝不是把自己捐献,完整的观看了的一场葬礼,最后我们却将尸体看成了自己,环顾周围,我们就站在墓地里。
倒下,即是墓地。
石黑一雄的这个故事太日本化了,背景和人物放在英国,怎么就那么怪异
凯拉奈特莉悲催了,这部电影将她的所有缺点暴露而且是放大,丑!
如果要以"人人皆为捐赠者“的隐喻来解读,本片当然可算是寓意辽远。可惜,全片的节奏过慢,叙事风格老调,文艺腔又被科幻味冲淡,可谓一事无成。两位女主角的演技值得夸耀,而汤米则是小时比成人演得出彩。这种猎奇饲养孤儿学院的黑故事,以及关于手术部分的着意描绘,让人看出石黑一雄根性上仍属东瀛
果断5分,今年最喜欢的电影
明年是凯瑞穆里根的,小演员跟她长得也太像了吧,其实真的挺闷得
太伤,看得憋屈。另外有个设定不理解,每人拥有一个克隆体,克隆体到了20多岁都要接二连三被取走器官,直到死亡。难道每个原版的人(真身)一生中都会在二三十岁上得几次严重到要换器官的病???就算地球生态出了问题,也不会原版都大病怏怏,克隆体个个活泼健康吧?
“我所不确定的是,我们和那些受赠人的人生是不是截然不同?人生都那么短暂,是不是很多人都觉得活不够。”一个好剧本一个好故事一群好演员,摄影、构图一如经典的英国电影让人感觉美不胜收,配乐也使气氛营造的很不错。在这个早已安排过的宿命里,爱情又能起什么作用?★★★★
不论如何 是部非常美丽而且让人心碎的电影 邻座的女生几乎从头哭到尾PS 请各位不要再标记它为惊悚了 一点惊悚都没有
惊悚你妹 纯文艺片…
调调很中意,演员很中意,就是草泥马的含而不发的情绪,文艺不是这么个憋屈法儿吧。
CareyMulligan演得真好 谁说这片不科幻了 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被捐者 一生的都在等待本尊身体衰竭并捐出器官 这还不够科幻么
石黑一雄的小说确实精彩,假设了一个绝望又冷漠的世界,像那阴云密布的天。喜欢几个角色蓬头垢面的样子,憨憨傻傻的,这更让人同情。满是怀旧英伦风的电影,却是一部科幻片,真是奇妙。唯一遗憾的是过于文艺的调调,这么棒的假设要有更精彩的故事就好了。何止主人公,很多事情我们也同样无能为力。
把这片子当科幻片来看的人,长的都是什么神经?
剧本。表演。摄影。节奏。配乐。色调。无一不考究、精确。淡淡的华丽藏在隐忍的叙述中。值得人泪水的胶片。
Andrew Garfield在Carey Mulligan身旁毫无演技可言
本來覺得這個設定太扯——人類不可能這麼殘忍。養著受罪又花錢的供體不如一次全部捐贈(略加統籌一個人的器官很容易一次性利用掉)。然而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不都是特權階級的“供體”嗎…影片中一次割取一樣臟器的捐贈和我們的生活何其相似。污染、過勞、貧窮、焦慮,器官捐贈變成了這樣隱晦的形式。
演员表演不如预期,有着这样一个超强的剧本和原著小说打底,故事开始时的美好和天真烂漫和结局时的对比如此强烈,如此一个悲剧却被处理成如今的感情真空?导演把风景和构图处理的很英国学院范儿算是唯一的优点,至于风格和人物的情感对接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但本片依旧能够催泪!★★★★
爱有意义吗?灵魂真的存在吗?我们真有价值吗?这些形而上的问题,只能令我们陷入悲伤绝望。所以我告诉自己,不要去在乎结局,不要去害怕未来。只求能爱,能与你共渡一段好时光,活在当下,心满意足。
太没力度,加菲呆若木鸡,梦游似的
一开始便是“1952年医学出现重大突破,医生终于能治愈过去的绝症,到了1967年,平均寿命已突破一百岁。”、在这样的过去虚拟语态中,故事开始,并且一直发生在过去。原作是“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的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其人曾被英国皇室授勋为文学骑士,并获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