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时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3

主演:内详

导演:欧大明  冯又蒙  陈傲  周晓萌  赵青  

 剧照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9

详细剧情

一档商业观察节目。在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领域中,梳理出五大全民高度关注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大命题,由顶级商业观察者李翔,带着个人的好奇与公众的疑问,进入这些命题一看究竟,透过客观理性的商业视角,观察当下生活之变。

 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场战争

由腾讯视频出品的全新作者式商业观察节目《激流时代》于2023年2月16日上线。《激流时代》选取五大全民高度关注、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命题,顶级商业记者李翔带着个人的好奇与公众的疑问,观察个人与组织的商业智慧,以商业为切口记录时代的变化。

第一期是直播带货主题,拍摄于2022年“双十一”前后。“正好是在解封前夕,是大家普遍感受到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李翔说。

当下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互联网呈现出信息爆炸但意义匮乏的现象。《激流时代》希望从商业文明的角度,记录急速变化的时代。在定档预告片中,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冯仑在与李翔讨论社会巨变时说“80年代是精神自由、精神解放,90年代是身心都解放”;遥望科技CEO谢如栋不希望直播间里都是“短跑的钱”,而在云南种咖啡的人太多导致赚不到钱……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被反复提及。在时代的激流中该何去何从,或许是当下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商业角度观察生活之变,五大领域记录时代激流

市场上以企业家访谈为主要形式的商业主题节目并不罕见,制作团队希望找到一些不一样的视角。据节目制片人刘东啸介绍,自2022年8月份起,团队便开始频繁接触商业领域的“大佬”,最终因为与李翔在认知上的合拍,决定合作一把——回到商业本身,呈现商业世界的机理。

“我们并不希望在某个案例上走得特别深,而是想去呈现倾向性的东西。”刘东啸说。正如第一集选取了头部主播、腰部主播及直播新人3个群体,“我们当然可以把一个人拍得很深,但不想去做这个,还是希望通过结构的方式拎起来。有底层、中部和头部,真实的商业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想做的。”团队也曾想过把每集拆成3个15分钟的短片,每条只关注一个人物,但最终决定还是要“回归长篇”。“还是要通过结构看到不同层面的水位差异,以及他们在之中所处位置的挣扎,这是结构的力量,也是片子里最难的部分。”

总导演欧大明直言,团队并不是研究商业领域的团队,“我们所立足的出发点就是大众的层面,我们的问题也是大众抱持的问题,当然这个‘大众’也是有同样认知水平的一个群体。李翔在‘专业’和‘大众’之间起的正是一个疏通和桥梁的作用。”

在李翔看来,这首先是“专业”细分程度之辩,“我们自己作商业报道时甚至也提出来过,是不是要有一个记者专门跑阿里巴巴,还有一个专门跑腾讯。”他称之为“知识的诅咒”。在《激流时代》,“每个领域看下去都是一个可以无限深挖的话题”。做到哪个程度?从哪里切入?“是用户或观众比较关心的话题,又没有上升到特别精深、会把很多人排除在外,或认为‘跟我没关系’的这种程度。”

大到宏观市场的变革,小到买菜方式的进步,商业变化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很少有人能说出商业影响生活的变化在哪里。《激流时代》深入直播、云南咖啡、新消费等五大行业领域,以李翔的个人视角展开对当代商业文明的探索。节目涉及全民直播带货浪潮中成交量动辄“上亿”背后的商业逻辑,有“多到不赚钱”的云南咖啡自救历程,有身处“宇宙中心”安福路的网红体验,还包含长沙新经济消费发展的幕后观察和品牌穿越百年周期的抗风险启示录……通过极具代表性的商业符号,李翔和他的《激流时代》希望带观众认清商业的底层逻辑,以新角度、新见解讲述新故事、新细节,看见身边的商业情报。

顶级商业记者加盟,大时代下的商业众生相

作为《激流时代》灵魂人物的李翔是财经圈内公认最顶尖的记者、商业作家,他曾担任《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周刊》主笔,也是得到《详谈》丛书的作者,他的商业知识服务类内容产品《李翔商业内参》一度刷爆朋友圈。

而在《激流时代》里,李翔不希望展现大企业家的成功学模板,而是以更接地气、与实际生活更具关联度的形式,深入观察大时代商业变化中的众生百态。正如他在片中分享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更享受抽离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行为”,节目中的李翔作为“旁观者”观察时代变化,让观众既看到浪潮中行业领袖的思考,也看到激流中成功个体的经验和普通人的挣扎。

第一次参与商业类纪录片的录制,李翔主要有三个想法:一是出于从文字到视频如何转换的内容表达方式的好奇;二是对于制作团队作为“中国最好商业纪录片团队”的认可;三是希望视频作为一种更加大众化的媒介形式,让更多人理解商业世界的运转方式,这也是作为一个商业作家的兴奋点所在。

在欧大明看来,由李翔的角度进入,是借助了他对商业领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意味着片子无法提供一个标准和样本。制作团队最重要的任务是“保留或呈现对话之中的含金量,或探索的过程和所得”。在他的理解中,李翔作为记者,倾听对话、吸收信息的能力是团队最为看重的,所以“我们更注重节目中李翔和人物的交流感,以及这种交流感带给观众的感受”。

片中,李翔非常真诚地传递了自己的感受。比如走进直播行业头部公司遥望科技的直播间,阵仗之大令他震动。“很长时间我都很关心一些公司的动态,直播带货当然是知道的,但真正去接触,最直接看到的就是现场搭建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内容策划的需求越来越强。包括贾乃亮也讲,其实直播带货里面用了一些综艺手法,确实还蛮吃惊的。”

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呈现立体多元的世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如海浪般涌入人类生活,随浪跟风者比比皆是。在不确定性的世界,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价值,是每个人迫切的需求。节目透过商业视角观察生活之变,最终传递出一种精神价值——拥抱变化,永远怀揣希望,拥有向前的力量。正如节目口号“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所传递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在商业巨变中创造价值、收获价值。

这句口号来自声音碎片乐队一首叫做《致我的迷茫兄弟》的歌,“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起初刘东啸在李翔的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随即放到策划文案里,获得了一致的喜爱。欧大明觉得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它真正的意涵,但“生活也好,商业世界也好,在当下这个激浪滔天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容易。这句话有种悲凉的勇敢、孤独的生命力的感觉。”刘东啸认为,团队的创作偏好在于“即便是一个商业观察节目,也想夹带一些私货,就是我们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欲望或某种精神层面的表现”。

《激流时代》由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研创、企鹅影视制作。该工作室最为观众熟知的节目便是由许知远领衔的《十三邀》,此外还有被简称为“青工所”的《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在“智识生活”的大标签下,团队想在文化、科学、商业等多品类作延展与探索,这也是做《激流时代》最初的动机。

作为腾讯视频纪录片涉足商业文明选题的开端,《激流时代》的推出不仅展现出腾讯视频纪录片丰富“智识生活”品类、持续产出高附加值纪录片的决心,也让观众更清晰地认知所处的时代,更有温度地理解当下商业文明的变迁。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场战争,只不过你不知道他在经历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在这个“激流时代”里,每个人的心态都有所不同,他们各有梦想与雄心,又各自承受失败。“真实世界是非常粗糙的,很丰富。”李翔说,这部纪录片希望能够把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多元的世界努力呈现出来,以增加大家更多的同理心。

2月16日起,《激流时代》于每周四18点上线腾讯视频。透过客观理性的商业视角,观众得以跟随顶级商业记者李翔一起,为变化的生活增加一项解释参考。

 2 ) 在「激流时代」,寻求「穿越周期」的底层价值观

一直在追这部记录片,看完决定写点什么。 1. 第三集讲长沙,我在长沙生活了十几二十年,「茶颜悦色」「文和友」的名声听了很多年,但从商业的角度去看长沙的公司还是第一次,比如茶颜悦色这么大了还是觉得自己是小店,再比如长沙最好吃的米粉都藏在足浴店,很有共鸣 2. 第五集讲创越周期,冯仑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企业家,他说满街都是管理课程,到处都是破产企业,想要活得久就要少决策,我刚工作的时候思维真的很发散,因为会接触大量的信息,然后都想要去做,结果做的很零散,或许找到那一件事,做深做好,就会得到很好的结果。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是坏公司的敌人,这一趴作为总结。 3. 第五集结尾是赖声川导演的一部剧,赖声川导演对流量和影响力的理解也很触动我,他觉得流量不是影响力,不是卖了多少货,这个很打动我。音乐响起的那一刻,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你好,我是时间” “你的名字就叫时间?” “你做了什么?” “我什么也不做,你也什么都不做” “在你问做了什么的一刻,那一刻就已经过去了” 抱头安利,第一集直播电商,第三集长沙新消费,最后一集穿越周期这三集最有共鸣,嘻嘻。

很喜欢这部纪录片的结尾,帮助我们在这个「激流时代」寻求了一些「穿越周期」的底层价值观

 3 ) 人一生算不清三件事—利害,苦乐,生死

从杭州的直播,云南的咖啡,长沙的文和友,上海的宇宙中心,到北京小小酒家餐馆,每一集都是精华,聊聊个人观看感受。

第一集的直播,一开始就有一种像是在打战的感觉,很紧张,很快,每个人讲话也很快,神经像是被绷紧一样,没记错的话是说中国有1个亿还是3亿个直播账号,这么多的直播电商,消费者也就这些,说到底最后能成的,也就那么几个,但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那几个,背后成千上万的失败的,退出的,转行的,他/她们的故事,又会有谁关心呢?商业就是这么残忍,看到里面有一个女主播,双十一播完,大家都想回去休息,而她一直在问,对手卖出了多少,需不需要复盘一下,那种害怕输,害怕被淘汰的不安全感都溢出屏幕了。另外播得比较好的贾乃亮,是一种如鱼得水的状态在做这个时间,在他的身上,还能看到他是很享受直播的这份事业,也很勤快认真在做,虽然也肉眼可见的是个辛苦活,但起码他得到了很好的成绩,也有着不易被取代的个人风格。直播还会火多久,不知道,但它能火,就是有它自己的受众在,入场易,做好难。

云南咖啡这一集,整个节奏就很慢,慢到以为跟第一集它不是一个节目,认识了中国咖啡的第一乡,咖啡的种植需要适合的土壤,土地,刚好云南适合,当地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一样能发展出养活几方水土百姓的产业和自己的特色。

第三集是长沙的文和友和茶颜悦色,两个品牌的老板都是很接地气的,也许和本身这种餐饮的气质有关,好的餐饮就是能带给人满满的人间烟火气的感觉,文和友在广州也火过一段时间,之前听说排队很长,一直还没有去看,不喜欢排队。从夫妻小店到知名连锁品牌,这样的快速发展对于创始人和创始团队都是很大的挑战和考验,餐饮本身也是很激烈的,更新迭代也快,想要长红,难度极大。文和友的团队看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人,不喜欢一成不变,懂得抓住人们怀旧的情怀,他们老板讲话也蛮有意思的,虽然学历没有很高,但不妨碍他是个有沉淀,有智慧,言之有物的老板。

上海宇宙中心这一集,看到了人情味,白天它是网红的打卡地,晚上它是街坊邻里聚集一起遛狗、闲聊、喝咖啡的安乐乡,就是有它自己独特的味道,找机会要过去感受下它多元的样子。

最后一集讲穿越周期,万通的创始人讲的话就很有总结意义“人算不清的事情一生有三件事,第一件事算不清赚了多少钱,第二件事算不清有多少痛苦和幸福,第三件事算不清自己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死。这三个问题合起来就是利害、苦乐、生死。” 利害、苦乐、生死,说的真好,既然算不清,那就不要算了,尽情活着就足以。企业想要穿越周期也很难,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明明知道,但该范的错误依然会范。当下的兴衰与成败,也不够都是后人的历史故事而已。

最后,真的好喜欢这个创作团队拍出来的片子,画面感总是恰到好处,那一缕缕打在人物脸上的阳光也都捕捉得很好,作为十三邀的老粉,我以为我深爱的许知远,原来喜欢看的更是制作团队整体出来的片子,思想,故事,而不单单只是讲述故事的主角。对李翔不熟悉,对许知远的认识更多也是在十三邀,两个人的气质有些许相似的地方,但没有必要夸谁贬谁,作为不同故事的旁观者,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许知远更擅长捕捉感受和故事,李翔更擅长分析商业逻辑,各有千秋,非常好,希望第二季早点出来啊~

 4 ) 《激流时代》:在2023年聊商业,我们该聊些什么?

市场很久没有出现纯商业类的纪录片了。

对此,冷眼想借用《激流时代》片头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开篇。

“是时候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了,经过了漫长的三年,如今冰河解封,一切重新流动……站在价值重估的十字路口,充满疑问,渴望答案。”

2月16日,商业观察纪录片《激流时代》上线腾讯视频。

节目由《口罩猎人》、《十三邀》制作团队尤里卡工作室研创,邀请了顶尖财经记者李翔担任全片灵魂人物,切入直播带货、咖啡产业、新消费等五大时代议题,以李翔的第一视角带领观众展开探索。

《激流时代》的探索迎来了热度和口碑的双丰收。

开播第一期,一句“艺人没想明白别做直播”,让《激流时代》直接登顶微博热搜。

后续,由节目引发的“长沙为什么有那么多网红店”、“安福路居民吐槽网红街拍”的话题也在持续引发热议,接连登上微博、新浪新闻等各大榜单。

截至收官之际,《激流时代》已登顶微博综艺影响力TOP1,在豆瓣斩获8.5分。

在恭喜的同时,冷眼也在对《激流时代》充满好奇。

在全新的2023年聊商业,我们该聊些什么?

冷眼想和大家一起看看,《激流时代》是如何回答的这个问题。

如何走入“激流时代”?

作为节目的观察者,李翔要如何开启观察,走入激流涌动的商业世界?是节目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在冷眼看来,《激流时代》回答是,不要着急走入。

《激流时代》的全片开始于格格不入的观察。

第一集,《直播浪潮》。

面前是直播间的忙碌、喧闹、呼喊以及突如其来的惊喜。

而另一侧,作为《激流时代》的主人公,采访者李翔略带尴尬。

“我查了一下,他们不是一个组合(乐队)嘛,叫飞轮海。”

相较于直接对直播的商业行为进行点评,《激流时代》保留了李翔当下最直接的反应。在那一刻,他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最近距离的认知来源于刚刚的网络查询。

随后,正片开场,又是一场激烈争论。

在遥望科技的工作会议上,CEO谢如栋正尖锐地批评着员工,毫不留情。而李翔则身处其中,一言不发,直视着谢如栋与眼前的一切,默默观察。

短短几分钟内,《激流时代》所呈现出了距离感、陌生感显然比快速的单刀直入更直击人心。

其实对于观察类节目,冷眼始终坚持着一个观点,即一场真正的观察也一定要是一场情绪的递进。

在《激流时代》中,节目完整地呈现的这样的情绪。

突兀、不知所措,是人们站在“激流时代”突然直面“激流”时最真实的状态。

而随后的冷静旁观,则是李翔以及《激流时代》所要奠定的态度:先直接去体会冲击,再保持冷静、独立,随后走入“激流”。

在摆明了态度后,作为专业财经记者,观察者李翔专业度的效用开始显现。

我们会发现,作为商业观察类纪录片的《激流时代》远远不只是“观察”那么简单。

在冷眼看来,《激流时代》所追求的其实不是一次细致入微的观察,而是一次次在观察中的“激烈碰撞”。

第三集,节目探索长沙“新消费”。

面对近几年茶饮行业绝对的闪耀新星——茶颜悦色,对话其创始人小麦,李翔没有把重点放在对茶颜悦色发家史的了解之上,而是直击茶颜悦色经营中的“小店思维”,探讨其中的利与弊。

作为经验丰富的商业记者,李翔完美地抓住了对话的要点。

以尖锐的议题破局,以“碰撞”的姿态撬开每期嘉宾的“所思所想”。李翔为每一位嘉宾都赋予了最适合与之讨论的“商业议题”。而这也让《激流时代》成功地避免了陷入商业纪录片常有的成功学陷阱,即讲述一个又一个“不同却又类似”的商业故事。

与此同时,《激流时代》的主动性也源于观察者李翔对于商业本身的冲动与好奇。

讲直播开蚌,就要跟着一起去捞蚌、开蚌。

探店新消费,就跟店员要件工作服一起去送货。

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激流时代》构建出了一种真正的、自然的、动态的对话。

这种对话可以在结束开蚌直播后散步回家的路灯下,也可以在一起送货的途中。

参与者完全投入,但也完全放松。

另外,让冷眼有些意想不到的是,《激流时代》在成片中特别呈现了很多李翔与制作团队在幕后展开讨论的过程。这样的片段,实际上在商业纪录片中极为少见。

就此,冷眼特别请教了《激流时代》的总导演欧大明。

“当之前的思路、或者是认知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怎么呈现这个变化,李翔和团队是怎么去解决问题的,或者是大家的思想是怎么去统一、怎么去辩论某个问题的,这本身也是大家一起去认识某个问题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激流时代》可以屡屡登榜热搜,引发讨论?冷眼从欧大明导演的回答中获得了一丝线索。

“找到观众好奇的议题实现破圈”是当下纪录片制作中默认的制作思路,然而,《激流时代》迈出了更进一步:把观众的好奇带进去。

从开始观察,到与节目中每一位嘉宾的交流与互动,再到最后的制作成片,《激流时代》始终在顺应一个最真实的认知过程。

如果是尴尬的,突兀的,就大胆袒露这样的情绪。如果有全新的观点出现,就立刻展开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激流时代》抓住了观察类纪录片的本质:观众从来不想看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观众想要的是“一起观察”。

形散而神聚的时代“散文”

在节目简介中,《激流时代》将自己定义为了“作者式”商业观察纪录片,即跟随商业观察者李翔的第一视角,进行记录与讲述。

而对于“作者式”的定义,冷眼有一丝好奇。

如果是“作者式”纪录片,那么《激流时代》是在用什么样的“文体”进行“写作”呢?

自问自答。对于冷眼而言,《激流时代》更接近于一篇商业时代的“散文”

首先,是大胆的“形散”

以第一期《直播浪潮》为例,节目用三个层次构建了内容叙事。

第一层,直播行业中毋庸置疑的巨浪。单场带货千万的头部主播及其背后的“电商公司最高楼”。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可以轻易在行业中翻云覆雨。

第二层,异军突起的中部主播“小熊出没”、月销700万的开蚌主播海爸。在激流的时代中,他们奋力抓住机会,全力突围。

第三层,还有在杭州万象城路边,学着架灯光的新晋主播。很难说,在当下的直播红海中,他们是否还有机会赢得市场,但无论是被时代推动还是裹挟,他们依然在勇敢前行。

后续的第二集,《咖啡之围》。

节目缘起于探索商业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在对种植农、村支书、品牌采购端、咖啡品鉴师等产业链中一环又一环角色的观察当中,撞见了咖啡种植外围难以突破的商业桎梏。

第三集,《消费不息》。在这一集中,激流更为湍急。

小小的夫妻店,成长为了茶饮行业绝对“爆款”,而曾经“爆满”的超级文和友出湘遭遇危机。与此同时,背靠成熟的战略规划能力,柠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疫情期间开设800家门店,站稳脚跟。

短短几年时间,各大新消费品牌以不同身份入场,展开搏杀。

节目中,当李翔被问及“是观点更重要还是严谨更重要”时,李翔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凡是特别好看的,它一定省略了很多复杂性和丰富性在里面,因为它必须得是一条线才会好看,是有冲突感的,但哪有那么简单。”

李翔最终选择了“严谨”,而《激流时代》也尊重了严谨,尊重了商业世界的“复杂”。

我们会发现,《激流时代》里并没有设置任何一位可以“代表行业”的主人公,去单独讲他那“一条线”的故事。相反,节目在尽可能地关照商业世界中每一位参与者的故事。

巧合的是,这样的设计反而赋予了《激流时代》一种极强的流动感

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向我们呈现出了商业世界的本质:它可以给任何人机会,但也千变万化,让人一刻都不敢停息。在浪潮真正袭来之前,你永远无法预知你将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你不知道你会成为谁,更猜不到谁会替代你。

《激流时代》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自己的轨道中奋勇前行,但也互相影响,环环相扣。

“形散”然后是“神聚”。

于浅层,是《激流时代》的每一集都在尝试用商业运作的普遍逻辑去解密各个行业“激流”背后不变的真理。

第一集,面对直播突围,行业洗牌,李翔提到了商业世界的普遍定理“创新者窘境”。

第四集《宇宙中心》,对于安福路的商业变迁,李翔思考了“商业化”与“本地化”的议题。

最新一集《穿越周期》,从李翔吃了十几年的老饭馆出发,到剧场经营,再到老牌车企奥迪,李翔在各行各业的交界处摸索“基业常青”、“行业周期”的奥秘。

每一期,《激流时代》都在从一个个企业和个体出发,试图编织出行业的全貌,再用商业世界贯穿始终的定理重新审视回看,让观众们顿时有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豁然开朗。

而当观众再略加思索便会发现,此时湍急的激流也不过是商业历史中循环往复的一瞬。

于是,刚刚悟得真理的满足与“沧海之一粟”的渺小产生激烈碰撞,《激流时代》构建出了一种商业纪录片独特的爽感。

然而,更深一层,《激流时代》真正吸引人的,是它在尝试摸索时代背后,个体的选择与情感。

第三集《消费不息》的结尾是冷眼最钟爱的片段。

在记录了一整期新消费企业的激烈角逐后,导演组却选择将镜头落在了一家餐吧中的球赛之上。

球赛结束,李翔于街边漫步,背景音延续了球赛转播中庆祝胜利时的解说: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经说过,任何命运,无论多么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那就是人们彻底醒悟,自己究竟是谁的那一刻。

极具诗意的一幕让我们得以窥见《激流时代》隐藏在深层的价值选择。

所谓“激流时代”归根到底,是由每个个体所创造出的“浪花”。商业的故事最终讲的一定是“人”的选择。

《激流时代》完美贯彻了开篇的题眼: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或是做主动的推动行业浪潮的先行者,又或是被行业的热浪所裹挟、甚至不知所措。

在其中正抉择着的人们才是让商业激流永恒流动的“灵魂”。《激流时代》是开年以来,很让冷眼动容的一档节目。

甚至在撰写本期文章时,冷眼也在客观分析的字里行间流露了很多情感。

在与《激流时代》创作团队交流时,制片人刘东啸的一句话十分打动冷眼:我们既在浪中,又是造浪的人。

纪录片的创作亦是如此,对于创作者们来说,真的创作永远不是只想着如何去纪录“浪”,而是要尝试走到“浪”里去,并一同成为“造浪的人”。

 5 ) “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很久没有写过什么观后了。尤记得,还是在2019年,喜欢看完一些书,一些综艺,然后写点什么。甚至一个很小的动作,也想写一段长长的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可能那时候还在做着教培的工作,每天讲啊讲,静下来的时候,总想梳理一下内心的东西。好像是生活的另一个寄托。 现在,鲜有这样的时刻。总觉得没什么好说的,说来说去,都在说一个命题,五花八门,殊途同归。也觉得多说无益。相信着一些类似于行动才是灵魂的话。 最近看了一个综艺,却又激起了我的一些表达欲。想说说这个综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觉得它的好。 它的名字叫《激流时代》,是一个商业类的综艺。主持人是李翔。 李翔是何许人也? 李翔本是记者出身,历任《财经天下》周刊的主编、《时尚先生》执行主编以及《经济观察报》主笔等职,报道过马云、王石、柳传志等诸多知名企业家。 看这档综艺让我有一种当初看《十三邀》的畅快感,但又有一些不同。好像更符合我现在的心境。 一些和我交集不太深的人,看我的朋友圈会觉得我是一个很文艺的人。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一个文艺的人。我对文艺和自己都缺乏足够的了解。但我知道自己喜欢看一些艺术类的东西,同时也喜欢一些商业类的创新。 我觉得文艺再怎么大众化,也是小众的。商业的存在,让一些东西真正走向大众化,走向人群。所以我觉得商业是有魅力的,当然它背后有很多把人工具化的存在,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商业在乎效率,效率是它的生命力体现。 说说这档综艺。这档综艺一共有五期。分别是直播浪潮,咖啡之围,消费不息,宇宙中心,穿越周期。 看完后内心有些私心,希望它更长一些,能多做几期。但可能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它只做了五期。希望它有第二季吧。但一定程度上我也喜欢它只有五期,就像李翔身上的一种采访的气质: 克制。 这五期节目分别说了现在社会上的五种商业现象。 第一期 直播浪潮。它讲了直播现在的一些形态。大家都知道,现在直播电商非常火,里面也有很多钱在流动。镜头进入这一行业,探索了很多直播背后的逻辑和运作机制。小小的一块屏幕,背后有着许多的博弈,也有很多心酸。直播拼什么?拼流量,拼价格,拼效率。一群人的狂欢,一个人的孤独。我不太喜欢这个行业。可能很多人都不喜欢,只是因为生活,因为钱。 第二期 咖啡之围。 它讲了云南这个咖啡产地的故事。云南出产的咖啡,由于市场的竞争,无法再走之前的大众咖啡的老路,所以在尝试走精品咖啡的路线。但要打破之前那条走了很久的道路,问题和挑战很多,但前途或许是光明的。我不是咖啡爱好者,偶尔会喝点。我应该属于效率型的喝者。因为我觉得喝咖啡,是喝一种苦味,至于有多好喝,我不在乎。所以美式就ok。 第三期 消费不息。它讲了现在比较火的几个新消费品牌,例如文和友,还有几个奶茶品牌。速度非常快,流量也很迅猛。新消费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巨大的需求背后,死掉的品牌也很多。怎么做好新消费品牌,视频里强调了产品背后的供应链,以及标准化的运作方式。怎么又好又快。 第四期 宇宙中心 它讲了上海的一条马路,一条神奇的马路,名叫武康路。那条路上,人人都拿着相机。路上有打扮时尚的潮男潮女,有梧桐落叶,有咖啡店和书店,有戏剧店。节目探讨了商业和社区的融合的问题。现在也有很多的社区店,我会喜欢去坐坐。社区店给人一种亲和力,没有商业那么追求效率和利润。但武康路我觉得已经不是这样了。我偶尔也会去那走走,拍拍照,或去多抓鱼买几本书。人少的时候,走在那条马路上确实很有感觉,像李白走在南京路上的感觉。 第五期 穿越周期。 它讲了商业一个永恒的命题,即如何活得长久。中国的很多公司都很年轻,大部分都在50年以内,大部分也都死在5年内。周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周期里,更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拐点。如果知道拐点,生活会明朗很多。但往往很多事没有明确的拐点。比如,你知道你这一生能赚多少钱吗?你知道你这一生会经历多少痛苦和幸福吗?以及你知道你这一生将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死吗?所以穿越周期很难。别人的道理也只能通过自己的脚步踩出来。或许在这样的一个境遇下,只能明白有时候好不一定能带来钱,流量也不一定等于影响力,才能保持足够的专注,才能活下去,慢慢地,看见光明。 这就是这五期的节目。若你也有兴趣,不妨一看。有人说李翔的这个节目挖的不够深,拍的有些花哨,镜头切换太多。我倒觉得它区别于传统的访谈节目,更多的动起来,深入到一线,提出一些问题,然后等待回答。至于谁来回答,只有观者自知。就像最后一期节目里李翔的一个沉思。

 6 ) 没有锚点的激流时代

开章明义,《激流时代》卷首语是: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偏偏让我想起《寻路中国》,何伟写的全是无名之辈。

何伟写的是2007年以前的中国,距今16年,这十来年间是无名之辈们鹊起的翻身时代,也是没有锚点的时代。没有锚点,无人在意无名之辈。

第一集,是让我惶惶又被席卷的一集:直播。

辰亦儒在镜头面前精准地流泪,汪东城则配合地表示出兄弟情,一切节奏精准仿佛连锁餐饮。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在棚内观看综艺录制的经历:观众们被关在棚里,需要导演一遍遍煽动气氛鼓掌,对台上的艺人表现出宛如新生的热情。

有什么差别呢?

直播间里的艺人表演更精湛罢了。

收尾的是女主播小熊在双十一直播结束后的真空状态,这个年轻的女孩为了赶时间只吃自热米饭、不需要社交、在嘈杂的直播间里永远保持专注——至少看起来比有点大舌头的李翔专注,直播战绩是6900万,很不错,但她说:还差100万。

当金钱变成数字,一切衡量就失去了具象的意义,是大屏幕上滚动的数字。那是谁的心脏?数以亿计的网民对直播之神供奉的跳动。

贾乃亮的脸看起来熟悉又陌生。那一张应该出现在八点档家庭剧的脸,此刻被混淆,以亮哥的身份带货。他从容器变成喇叭,以物易物。他说的没错,演员不能常接名导演的戏,但在这方寸之间,他是No.1的亮哥。

似乎很难用对错形容直播带货的逻辑,只是这激流之间,总让人感觉无处安放自己。

从2007到2023,中间这16年,欧逸文又写了一本《野心时代》,关注的是镀金时代的故事。如果说在欧逸文的书里我们还能找到一些做梦的主角,今时今日,好像无处定位了。遥望是一架巨型机器,吞吐主播,大屏幕是吞金计时,速度快如闪电。这须臾之间,我不知道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GDP吗?

第三集,关于长沙。这一集拍得很巧妙,用了四个章节:乱搞乱有钱、小店思维、通盘无妙手、勤行,概括了长沙四类新消费品牌的故事。

被第一集冲到不知去哪儿之后,我在这里稍微找到了落脚点。

不得不承认,湖南人就是肯干,不管是蛮干还是复制,都能给你走出一条通路来。这集的主题应该是野蛮生长,一些在长沙落地生根的品牌凭着本能长到足够大,大到终于触摸到商业巨头们搭好的天花板。

就像文宾去湖畔大学,他听到老师说的是千亿美元的产业,文和友像撞上能量罩的小动物,应声倒地。

这当然是商业世界里本来就存在的残酷,但我喜欢这集的人性。

文宾只上到初中就出来做生意,乱拳打死老师傅,自己修在坡子街的住宅都是逼仄的,完全非新贵的那种体面。小麦跟运营合伙人要就光敏灯牌争论到不可开交,因为她认为门店是细胞,需要店长像店主一样让它充分焕发活力。

至于柠季的CEO,通篇商业黑话,我想李翔的笑已经说明了一切。

关于超级文和友的成功和坍塌,我在不同的商业媒体里看过叙述,都没有这个纪录片里他们几个围着刻字小龙虾的那一幕深刻:如果需要学习,那他们就去学习,但目前他们面临的问题是需要daybyday的成熟系统,但这帮人永远喜欢新鲜。最难的事是要他们对抗自己本性。

商业因他们念旧的人性起,又因他们人性钳制,这真是太有趣了。

李翔对这种变异做了解释:很多崛起的公司一开始都是异类,直到他们成长为巨头,制定了新的标准。只是在中国,这个成长速度好像被极大的压缩了。于是,激流之下,焉有完卵?

两年前我们还在热炒新消费概念,但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了。长沙的品牌一轮接一轮,这只是个缩影。

最后瞅了一眼宇宙中心这集,虽然是商业记录,但有《爱情神话》里不疾不徐的味道,不愧是上海。

作为这组纪录片的一部分,我似乎得到一种答案:激流当下,能盛放自己的好像只有「附近」,「附近」与我们相连的咖啡馆们。它是那么小,又那么顽固的生长在街区里,成为我们对抗流速的证明。

它可以是咖啡馆,也可以是沙县小吃,不被激流冲垮的,不是大坝,是被日渐摩挲到圆润的鹅卵石。

八九年前刚入行的时候,我读《寻路中国》,印象最深的是何伟开一辆车就直接上路,后备箱里放可乐,一直往西往山海关开,是为公路文学。相比生活在本土的中国人的钝感,他的外宾视角让他更脚踏实地地把握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比如从我们熟悉的现实里抽离出一种黑色幽默:

352题 如果别的驾驶员停车向你问路,你应该:
A) 不告诉对方。
B) 耐心细致地予以回答。
C) 给他指一条错误的道路。

比如他发现农民们不得不说假话;

“我们看见过世界银行的官员们坐车前来视察工作,但我们没法同他们说话。县里面的领导不让我们说啊。其实,我也不知道‘世界银行’是什么东西。我只知道它跟投钱有关。他们坐着轿车来这里,我们很想把他们的车子拦下来,但车子从来没有停留过。他们只给我们讲一些口号:保护耕地,退耕还林。”

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有人觉得何伟写出了这个国家在超速行驶上的断裂感,写出了我们熟视无睹的中国,那种超速令我们感到酸楚。

然而可怖的是,如果当年我们还能用超速来形容我们内心的断裂感,今天面对很多事,《寻路中国》的速度都成了相对的慢。

何伟在书里说,“新发现差不多每天都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中国人普遍具有这种感觉: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没有几个人敢自夸自己的知识够用,人们随时都会面临新的情况,需要去琢磨透彻。”

一切正如本片片名《激流时代》,那是一种四面八方来的湍流,令人心灵失去归属,终于悬浮于虚空之上。

第一集里有一个镜头,是制作组在白板上列下一些问题,女导演说:大部分观众其实对于直播是不感兴趣的,他们需要从里面抽离出一种人性或者欲望,本质上讲的还是时代的故事。

然后,李翔又回答了受访者提出的关于商业报道好看还是严谨重要的问题,他说当然是严谨,因为只有线性的东西才好看,但真实往往是复杂的。

50分钟的纪录片,五集不到5个小时,《激流时代》很好看,但它所呈现的也仅仅是另一种线性。它所带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思考,一种像万青歌里那样唱到的撞击:

再生泥河 就投身激流冲水坝

可听到雷声滚滚

可感到怒潮来临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激流之中。

 短评

一些还蛮有趣的商业观察,但不够系统和细致。

2分钟前
  • 红豆小姐
  • 推荐

与妻在家同看

7分钟前
  • 涵虚
  • 推荐

第一集和第三集的文和友部分好,其他那几集是啥啊?

11分钟前
  • 鼻腔不干燥了
  • 还行

商业版《十三邀》,把直播做成综艺,然后把用户当傻子

12分钟前
  • 飞天小女警
  • 还行

还以为能说出点什么工作伦理的话题,实际和大部分内容一样,看着深度就行了,具体怎么样也无所谓,就当个新鲜事看看吧

17分钟前
  • 阿卓
  • 推荐

节目视角还挺好的,紧追当代潮流,第一集讲直播,从科技公司到主播,试图用全观去阐释这个行业的现状,思考它的未来。只是,主持人似乎不够自信或者过分谦卑,对节目的引导力减弱。

19分钟前
  • 大笑姐
  • 还行

比起同平台文邹邹的那位,同样是腼腆大叔却不油腻,蓬松的头发、有点斗鸡的大眼甚至很“撕漫男”。说话也不绕弯弯,没有刻意的沉思,做作的表达,不输出观点只做事实的观察和呈现者,极度舒适。

20分钟前
  • 阿莫多瓦•虫
  • 推荐

最爱第三集。让我有冲动订机票,花时间再好好逛一逛长沙这个城市。佩服那些年轻创业者们的魄力和思维,有好有坏,有攻有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实属不易不易。希望时代能够成就这些有才华的创业者

23分钟前
  • Gong Shore
  • 推荐

好看,热火朝天的时代,不论成败,重要的是不要停下来。第三集,印象深刻,文和友和茶颜悦色的故事,简直应该全拍成电影。希望能有第二季。

26分钟前
  • 宋小卡
  • 力荐

腾讯最近做的纪录片真的很不错,不过这个主持功力不如许知远

28分钟前
  • sangwanlam7
  • 推荐

看了第一集,超出预期。片头说“太多观点,太少事实”。比较喜欢,以观察者的视角,与不同人群对谈,来接近我们时代独有的现象。不灌输价值,留給观众自己思考。这种真诚的风格,还挺舒服的。继续关注

31分钟前
  • cynthia
  • 推荐

记录的部分值得看,观点的部分没必要,包装差。

36分钟前
  • 稻草骑士
  • 还行

蛮跟潮流的纪录片了 这个制作周期挺快的

40分钟前
  • 五顆星球長
  • 推荐

李翔说话的咬字和发音真得很难受,让我坚持下去的可能就是死磕赖声川和丁乃竺cp吧。所谓商业观察还真是观察,就是把一些商业现象用略显混乱的镜头略显粗糙地拼接在一起,看起来比流量时代还浮躁。更气人的是提出了问题,答案被一段段似是而非的对话隔绝到忘了是啥问题,尴尬不?李翔就特别像商业文学家,选的几个命题我都还是蛮感兴趣的,只是在他笔下任何商场沉浮到最后都是人性和情感,虽说可以是“爽剧”,这种大命题肯定也不会错,但显得没有意义。

42分钟前
  • 麦田里的彼得潘
  • 较差

第一集直播意外的好看,也许有志于做直播带货的人都该看看,看看这些头部、腰部、底部主播们的日常状态,亢奋与焦虑,喧嚣与沉寂,笑与泪,得与失。当然,镜头前能展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李翔说他要像德鲁克那样做一个「旁观者」。这个时代能做一个旁观者,太奢侈了,谁不在洪流之中。而且能被洪流裹挟向前的也只是一小小小部分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像被塞进了滚筒洗衣机,摔打、冲泡、淘洗,原地打转

47分钟前
  • mummer
  • 推荐

看完电商这集感触颇深:1、数字时代,流量为王,新兴行业的商业模式将更多的趋向于跨界组合;2、新的商业模式一直在不断快速洗牌,如片中陈述的,基本上每个新的行业的到来,头部玩家都会易主,无论是google还是facebook;3、商业模式更迭的激流同样冲击传统行业,需要企业家不断保持第二增长曲线的创新意识。这个纪录片太好了,感谢推荐!

48分钟前
  • A-Mian
  • 力荐

前几集关于风口,关于行业发展逻辑,最后一集关于如何对抗这些逻辑。好看是好看的,就是主咖的“台词能力”听着太让人难受了。

50分钟前
  • 金色鲤鱼
  • 推荐

好乱啊 长视频拍得跟短视频拼盘一样 编导团队并没有把每一集梳理出一个逻辑和中心主题来。

54分钟前
  • 呼啦呼啦洪
  • 还行

第一集:遥望CEO谢如栋,从平台的思考问题方式,他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商业模式分享出来,这个事情全中国没几个人能做成。第三集:文和友文宾他整个人,整个团队以及做的事的统一性,做一个开发者的野心,体验品牌,先锋文化。茶颜小店思维,个性东西和大公司成体系的管理。柠季蓝图式的布局,经验丰富。顶上头火锅和价位段,火锅降级,螺蛳粉升级。门店的布局和直播时间点外卖第五集:万通冯仑,少做决策,做深做精孟京辉,有影响力的小众文化奥迪,对产品本身的极致追求不变,燃油变电

55分钟前
  • 小姚的吉姆餐厅
  • 力荐

李翔的「激流时代」看完了,很有启发。但把它归类为搞钱纪录片倒也不必,更多可能是点醒你为什么搞不到钱、为什么搞到钱的不是你…等,从而让人激流勇退🫢

59分钟前
  • 安小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