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与背后的故事交织在一起
张艺谋凭借这部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在A级电影节上获封影帝的人,是我看《老井》之后印象最深的事。这次观影有幸遇到吴天明到场,听真人讲拍摄的故事,还是和查阅文献大为不同。这成为观影感受的一部分,至少在你回忆起这部影片的时候,是伴随着吴天明亲切可爱的谈吐与言论,以及他口中讲述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一起冒出来的。
吴天明在放映前讲道:及至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吴天明遇到加里·格兰特,说起张艺谋其实是剧组中的一个摄影师,格兰特不信,说:“他就是一个农民。”张艺谋确实有陕北老农的气质和审美(从章子怡、周冬雨等人的走红可推测),但是憨厚迷人的笑还是透着点艺术青年的气息。当时因找不到合适男演员,被吴天明叫去出演时,张艺谋自己应该也觉搞笑,心中更怕演砸了被人骂。但结果却如此出乎意料,不曾想他原来下了这样的苦工——为了减掉20斤和体验生活去给乡民们背了几十天石板。那年头的人对自己真狠啊,而因《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对张艺谋没法有好感的我,如今却也愿意承认:其实人家年轻时,也是一个朴实肯干、坚毅可爱的青年。
吴天明上台时,是坐在台沿上翻过去的,身体结实灵敏可见一斑,这就是真正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吗?真的可爱至极。吴导很是健谈,话匣子一打开,有似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话里的观点主要有:
1.对演员的看法。认为能像张艺谋下那样苦劲的不多;
2.对娱乐片的看法。不反对娱乐片,但是要拍出内涵,以好莱坞作为成功例子;
3.对现实主义电影的赞赏态度;
4.对老井村附近的赤贫感到痛心,认为GDP的发展没能润泽万民;由老井村提及对教育体制的看法:能各种援外,为何自己国民还要受没书读的苦?
言语幽默,心怀天下,有没有?
2 ) 我的第一部陆片
这部86年出品的片子可能是我大学时期(86-90年)首次看的大陆电影,不是这部就是黄土地,同时期看的。我在台北重庆南路的路边摊买的录影带。记得还有芙蓉镇、大阅兵但我没买,想暂时省钱啥的。每隔大约十年我都把老井重看一次,都很喜欢。最近来复习一下好了,等我发完本文。
吴导演拍所的人物交谈、做事,生活,非常自然生动,有时像纪录片,已非写实主义能说明,记得有个老头拿山村村民腌制的食物给县里来的工程干部,擦拭勺子的动作,讲话的模样,这真的是很棒的导、演、拍摄。里面有个放羊的精神病患,这种安排是很多西方电影常用的安排,所谓失落的天真,癫子反而讲实话。村民和邻村抢水争井也是够剽悍。坐着拖拉机去县城找干部的画面真棒。
张艺谋唱歌,大家调整天线想看电视,拍得真好。张艺谋本是摄影师,吴天明叫他出演本片主角。张艺谋的演技这么好。记得叫旺泉子,他是入赘,而且无法选择心爱的对象。夹在二女之间他很窝囊,他把心力转移到打井上头,所爱的姑娘也不再搭理他。他对媳妇儿也是很眷爱的。终于有次,在荒芜又壮观的山沟间遇到挑水的她。四下无人。他很渴,跟她讨水喝,她没讲话,递水后把几片小树叶洒在他的水碗上。
由于她也被派来凿井,一次阴差阳错两人被暂时活埋在地下,于是亲吻了,缠绵了。最后一段是村民大会,拍得真好真好真好。村长要大家一起捐献凿井啥的,旺泉子不善言词之际,媳妇儿出现了,她捐出家当,挺自己老公。旺泉子头低低坐在台边,心中很暖,他是强者,但在女人面前他是弱者,孬人。导演没多作表达,片子在旺泉子头低低中逐渐奏起胡琴配乐而结束。
非常好的电影。蛮大众化也蛮艺术的,化艺术于无形(我意思是观众看不出手法艺术或导演厉害也无妨)。这么好的电影不该被遗忘。
剧情若记错见谅。
当时看的录影带,画质不怎样,后来台湾出的dvd还行,但萤幕的左右被切掉,可惜了。如果能看到完整屏幕和画质优良的版本那就幸福了。可惜目前我找到的线上资源还是画质差,但八分钟说电影的视频倒是画质好。
现在的张艺谋和当年没啥变老,哈,当年就老起来放。
吴天明这辈子有这部就够了。
写到这里查到他2014年过世了。有点讶异。在此我向他致敬。真是有才情。才情比才气重要得多。
3 ) 越来越喜欢看老片了
一直以爱好电影自诩,看电影无数,最近看过这几部老片后,才觉得自己太年轻了。以前看过的电影大部分像是浮在表面,看这种老电影,却切切实实的触动人心。
首先,说一下人物。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塑造的很饱满,让人印象深刻。
赵巧英,敢爱敢恨,非常喜欢她的个性。电影里许多关于她的细节,令人忍俊不禁。1,旺财在烧水,她往锅里加水。而旺财一直在絮絮叨叨旺泉跟喜凤的事情,当说到男人好找时,她的小宇宙爆发了,把水浇在了柴火上。。。。。2,当旺泉跟喜凤已结婚,生米煮成熟饭了。有次巧英挑水,碰巧碰到旺泉,口渴却不好意思去讨水喝。巧英请他喝水,却故意在水上抖些叶子,这个没当面说,旺泉还以为记恨他。后来说出原因,是喝那么凉的水,太急的话对身体不好。3.巧英从省城回来,偶遇喜凤,走路时故意肩膀碰一下。哈哈4,旺泉跟巧英一起去勘探水源,在爬山时,旺泉伸手去拉她,她拒绝了,后来另一个去拉她,她接受了,这是诚心要气旺泉的啊。5,中午在山上休息时,除了旺泉都在吃饭,旺泉却废寝忘食 ,巧英把一块饼送给他吃。心里还是喜欢旺泉。6,另一个同行勘探水源的,因辛苦想放弃,巧英却义无反顾的跟旺泉去。7,当发生塌方,巧英跟旺泉被困井下,想到不久会死,他们互相表露心迹,干柴烈火。如果没被救出,结局这样就成全了他们。可是被救了,这就尴尬了。。8,在打井的最后关头,还差部分钱时,巧英捐出了自己所有嫁妆打井。这是觉得跟旺泉已经不可能,她把对旺泉的爱都留在了这里。
另一个,旺泉爷爷。1,有血性。在争一口井的归属权时,面对另一方的蛮不讲理,敢于械斗。2,在他们那样的环境里,他做主把旺泉倒插门给喜凤家。后来,面对塌方后出院的旺泉和巧英时,默默的走开。因为他老说巧英心气高,最终会离开老井村。我觉得他也能感觉出来,巧英是个好姑娘,以前做的不合适,所以默默的走开,给她和旺泉空间。
这个电影很多人物,其他细节也很好。改日再写。
4 ) 苦难对于寻常人而言,无法变现
整部片子虽然全程都是男性视角,但是我想从女人的角度重新讲讲这个故事。
1、孙巧英
村里就3个高中生,唯一的女性高中生就是小英子。从嫁妆的丰厚程度也可以看出来,家境应该还不错。
买了黑白电视回村,却看不了。因为村里太偏,没信号。她痛骂:老祖宗没眼,怎么选了这么个地方。
人的出生无法选择。
曾经有朋友与我讨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是绝对公平,问我死亡算不算。毕竟每个人都是要死的,终归一个土馒头。但是我私心里是否认的。因为只有有生才有死。
生不生自己是无法选择的,这是被动的,所以死亡也是被动的。你无法选择生所以生了就必须死。选无可选,算不上什么公道。要知道还有许多无法生,生无可生,所以,也死无可死。死亡,其实是不公平的。
对于意淫英子的旺才来说也是。年轻人血气方刚,恋慕同是高中学历的女同学,偷走她的BRA,在泥地里哭着委屈着叫男主打死童子身的他。井里塌方,男女主都没死,他不巧,死了。成全了男女主的欢情。成了千古流芳碑上的一行字。他成了英子出院后躺在土里的那个。
孙巧英,老辈说她洋洋火火的,山里留不住她。只是因为她有见识,读过书,便能有更多的选择。村子,不会是她唯一的安身立命的选择。她当初愿意留下,只不过是因为她恋慕的那个人在。而井底那一番云雨后,也让她足够看清,男人的选择。
说她洋洋火火,其实只是一边受着原生家庭的束缚,另一边拥有眼界开阔后的勇敢。她不够心甘情愿。
她捐了自己全部的嫁妆,然后呢?
我担心,她没有什么下场。
2、秀秀妈
年轻水嫩的小寡妇,实在是绕不开。虽然极其不喜欢吕丽萍本人的言行,但塑造角色上,极好。
她作为守灶女,她选中了男主,好眼光。从最后那番讲话上也可以看到,是个有智慧的女人。这个明白人,就是书读少了点,太遗憾。如果再多读些书,说不定会更好。
第一个男人因为打井死了,留下三个女人在家里。母亲,她和女儿。拍板用一千块招了男主上门,要知道1990年一桌菜大概2块钱,所以这是很大一笔钱。所以,最后她大肚子生下来的孩子要姓段,而不能跟着男主姓孙。
想起冠姓权这事儿,还是得经济上吃得硬才行。全村没有男人倒尿盆,只有男主,没有倒尿盆就要被岳母做筏子的骂。尚公主的,要自称臣,自古就是这个道理。哪家势大,听哪家的。
小寡妇是有智慧的人,看人看得准,也知道用柔软的丝丝扣扣牵住男主。用眼泪化了不肯碰她的同床人的犟性,用暂时的哀求泄了想要夺门而走的男人的火气,最后又用自己的大肚子教着愚公移山的道理。看着她在这些狭小的空间里腾挪,只想感慨,如果多读些书,那么这些脑筋就不必在这些事情上打转。
支持丈夫打井,讲了一番不大不小的道理,又抬出了自家的缝纫机(相当于捐了私家车)。场上唯二的缝纫机,另一台是英子的嫁妆。这个女人,真是不简单。
她付出了那样多。无论是青春,还是力气,还是财务。所以,我就想知道。如果她有足够多的选择,不知道她愿不愿意,仍然呆这山沟沟。
祖业值不值得这样拼命守一守。
3、盲人女
这是个小角色,可我喜欢看她笑。她是老井村的过客,被孙旺才请来唱戏,推不过要唱个荤的。她泯然,俏生生的唱了。
她是哪个村的?我不知道。可能这样的手艺人是要到处走的,哪里喊就往哪里去。
她看不见,手上的工不弱。唱什么本子,也要听甲方点。
只是,后来被举报说唱黄段子,想必也被调查了。
以后还能唱不能唱?以后她去哪儿呢?
打不打井都跟她没有关系,她只关心谁会请她去唱曲。
孟德斯鸠说:“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我既认同,又不认同。对于寻常人来说,谁人能不吃点苦呢?可是,对于寻常人来说,很多苦其实不必去吃。因为,普通人吃的那些苦不像艺术,能够充分变现。
吃苦就是吃苦,不要特易去伟光正,上价值。
骗谁呢?
5 ) 活着的人要承受的更多。
老井终于看完了,心情很沉重,觉得里面悲剧性最强的人就是孙旺泉,老井村可以打出水来,他付出的代价是最大的。
首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片中所有的死亡都和他有关。
他的二爷因为打井被埋在底下一天一夜,上来之后便疯了,对打井这一行为充满了本能的仇恨。
他的父亲因为打井被炸死了,弟弟因为井口垮塌被埋在了砖石里。
他被迫娶的女人,也是因为打井而成了寡妇。
他作为一个活下来的人,死亡在他身上早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他放弃了许多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简单的说,那就是爱情。
旺泉和巧英的恋情本不应得到干涉,爷爷说巧英心高,老井村装不下她,这都是为了安抚旺泉而说的话,说白了就是一个娶一个嫁,总比哥俩都打光棍好,这是他老人家的原话。也许在旺泉的心里,死的人都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生的人就再也不好去奢求什么了,那不仅是自私的表现,为整个的社会规范所不容,他也是在父亲去世之后才下定决心,彻底放弃巧英,做了倒插门的女婿。
讽刺的是,他遵从父亲的意愿娶了喜凤,是为了弟弟攒下一笔娶媳妇的礼钱,结果弟弟因为打井的意外死去却让旺泉用牺牲自己的爱情而缔结的婚姻变得没有了任何意义。
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独到的,而且采用了我最喜欢的一种人物设置,那就是虽然人物各有特点,但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
首先说一下影片中的男性角色,抛开孙旺泉不谈,老支书代表了村中的积极和开明的力量,他有心打井,无力打成,想要在卸任之前办一件对村中老百姓有意义的大事,他是作为正面力量存在的。
爷爷的角色很复杂,是他一手操纵了旺泉的婚姻,但对于打井这件事上,他充满魄力,深明大义,他说,三辈出一个人,十辈出一个神,他对于旺泉是充满了期待和希望的,在号召大家集资打井的时候,他的义正言辞震撼人心,所以他即是维护家庭旧秩序和社会旧习俗的封建族长似的人物,但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人类顽强的生存本能。
旺财这个角色是非常惹人同情的,观众对他的观点是在时刻变化的,可以说他是电影中非常丰富的一个人物。开始的时候从他的视线盯住巧英的内衣这个动作,给人的感觉是这小子是个色鬼,后来他的表现更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怂恿盲人戏子唱黄色小曲儿,偷女人的内衣穿在衣服里面,到这里他是一个让人生厌的一个角色,而旺泉的一个巴掌则让他道出了心里话,他内心对于异性的渴望因为这块贫瘠的土地而受到压抑,其实他的渴望对于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无可指责的。如果说井下的一番话让我们对他产生理解的话,那么他的死亡则让人对他更加同情了,尤其是母亲在他的棺材里放他的物品的时候,场面让人心酸,买来的大学校徽,有漂亮女人的画报,别在胸前的两支钢笔……他渴望受教育,渴望爱情,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这一切他都没有得到,甚至在他的葬礼上,还有人来调查他生前所做的根本称不上是错误的一件事,不能不让人为之伤心,感慨。
顺便再说一下影片中男性角色的名字,旺泉自不必说了,爷爷叫万水,儿子还要取名叫段孙井,从名字可以看出祖祖辈辈对于水的渴望。
再来说说影片中的女性人物,着力刻画的是巧英和喜凤这两个年轻女性形象,说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孙旺泉你真是艳福不浅啊,两个女人不仅都容貌姣好,而且都是心地善良,深明大义,深爱着他。但是她们两人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在老井这部集中表现中国农村相对落后的生存现实和思想状况的电影里,巧英可以说代表了一种文明的力量,比如她买回的电视机,在旺泉受伤之后她送来的药。身为女性,却受过很好的教育,这就让她同周围的女性中独立出来,她开朗大度,虽然表面上气恨旺泉的婚姻,可是心里非常的理解旺泉,原意和他一起去打井,正像后来他们被困井下她自己所说的,我都是为了你……她对于旺泉的爱是鲜明而炽烈的,毫无保留的。在井下的那一夜,她超脱了礼俗的界限,和最心爱的人结合在了一切,最后她远走他乡,把一切都给了他,只带走了那份曾经美好的记忆。
如果说巧英给旺泉的爱是一团火,鲜活炙热,那么喜凤就是涓涓细流,不绝如缕。她和旺泉的婚姻绝不仅仅是像她妈说的那样找个壮劳力那么简单,从她在影片开头对于旺泉的凝视就可以看出,她嫁给他,是因为爱他。正是因为爱他,所以在明明应该强势的婚姻里显得那样卑微,当妈妈和丈夫因为倒尿盆而争吵的时候,她哄着他说,以后我倒还不行吗?看戏的时候注意到他的眼神停留在巧英身上,她从不过问一句,她只是尽着自己做妻子的责任,热汤热饭地端上来,温暖着他那颗不甘不愿的心。当他的打井事业受到大家的质疑,她第一个把东西捐出来,从来未曾在人前讲话的她,瑟缩着,站在人前让别人支持自己的丈夫,她的字字句句,都打在了旺泉的心里。
再来说说旺泉,旺泉是活在夹缝中的人,他活在生存和死亡的夹缝中,他活在爱情与婚姻的夹缝中,他活在文明与愚昧的夹缝中,他受过很高的教育,却无力主宰自己的幸福,可见中国农村的传统伦理道德在他身上打下了多么深的烙印。我一直不认为张艺谋的演技有多好,好,可是这个角色选他真是太对了,他的表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沧桑,与这个角色非常的适合,而且他因为演技的生涩所产生的那种木讷感正是这个角色所需要的。
再来说说这个电影中的色彩,这个真是太有讲头了。
影片中苍茫的群山和破旧凋敝的民居就抛开不谈,人物的着装就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整个电影看下来就是一片花花绿绿的世界啊,导演真是什么颜色鲜艳用什么啊,当然,里面起到主导作用的两种颜色就是红色和绿色。
这两种颜色除了在全景镜头中突出颜色的鲜明感之外,在一些镜头的使用则带有明显的对比和耐人寻味的寓意。
仅仅举出几个例子。
红和绿可以作为性别的标志,比如女子的红头巾和男子的解放帽。
在影片中有一场巧英和喜凤狭路相逢,擦身而过的镜头,巧英穿红衣,系红头巾,喜凤穿绿衣,系绿头巾,通过服装的颜色勾勒出两人性格的不同和关系的对立。
还有一个场景是我觉得最妙的。
旺泉不情愿地娶了喜凤之后,好几天都不和她做爱,又是一天夜里,喜凤盖着大红喜被,而面孔却一片深深的惨绿,眼角垂着泪,演员委屈,伤心的面容在绿色风格化用光的勾勒下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增添了表现力。
当然,在影片中占有优势的颜色还是红色。
影片中所有男性角色的服装都以蓝绿黑为主,而旺泉却常常穿着大红色的翻领运动衫,突出了他作为影片中打井的积极力量的存在,而旺财死后一个大娘默默在井边把长长的绳子上面系满了红色的布条,红色又承载了中华文化中辟邪,神灵保佑的含义。还有父亲死后葬礼上的那口红棺材,不知是真有此风俗还是导演的风格化处理,但给人的视觉冲击则是毋庸置疑的。
这篇文章本来就没什么脉络了,就容许我再说说用光吧,第四代导演新时期的代表作我没看过太多,仅仅看了这部和本命年,我觉得他们的用光,尤其是夜晚的室内用光非常独特,空间内大部分都是黑暗的,只有人物的所在的地方会进行少量照明,大多采用顶光照明,很少采用辅助光,使人物被勾勒出鲜明的轮廓,而身体大部分都淹没在阴影里,虽然老井没有本命年那么极端,可也有这方面的倾向。
给我的感觉是,看第五代,看形式,看第四代,还是要看内容。
6 ) 当老奸巨猾的老谋子还是小心翼翼的小谋子的时候
当老谋子还是小谋子的1988年,张艺谋不仅凭《红高粱》捉获柏林大金熊,还凭《老井》摘下东京、百花、金鸡三个影帝,并由此成为百花奖的第一个非职业影帝,以及中国第一个世界四大影展的影帝。一个中国电影人彪悍到这种程度,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过电影《老井》中我真喜欢的是吕丽萍。穿着花衣裳,抱着小孩,眉眼如花,一个最知道疼男人的小寡妇,垂首顺眉地说:“往后尿盆盆俺倒,还不行吗?”这样的女人简直是我的终极梦想。
7 ) 挖井到天明
电影《老井》由吴天明导演,郑义编剧,讲述了老井村人挖井求水的艰难奋斗故事。老井村人在这片黄土地上繁衍生息数百年,却依旧无法真正扎根,缺水问题成为困扰甚至主宰人们生活和命运的根源。孙旺泉(张艺谋饰)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影片叙事生活化,多用人物对白推进情节发展,例如旺泉是经由喜凤妈之口才得知婚事的,以及在父亲发生意外后,爷爷告诉他婚事是父亲一口答应的,导致他不得不听命。
导演将片中个体命运与老井村的命运紧密结合来进行自我表达:因为打井,旺泉不得不离开赵巧英(梁玉瑾饰)而和段喜凤(吕丽萍饰)在一起;因为打井,他开始学习科学知识;又因为打井,他和巧英被困而旺才(解衍饰)则惨死井下;最后他还是继续打井,而巧英将嫁妆捐赠以助打井事业,并选择默默离开。老井村人生于这片土地,也受困于这片土地,无数人用生命与缺水作斗争,体现人类生存的信念和生命价值的可贵。
影片中对于矛盾冲突的展现也富有层次感,在人与自然的大矛盾下爆发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牲畜之间的矛盾,像两村大战、人羊大战,使得整部影片蒙上一层强烈的悲剧性色彩。
影片呈现写实风格,但在展现粗犷的黄土风光中不乏对老井村人生活的细腻描绘,触及悲壮内核的同时也着重刻画人性的温情。导演常将人置于景中,配上山西民歌,传达挑水青年们的生活希望;又有对旺泉一家剥玉米、拉磨等劳作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老井村人除打井外的生活侧面以及淳朴的乡土风情;而对于一些情节的设置,例如男女主被困井下感情的释放、旺才妈在儿子死后给井绳打红结、喜凤在旺泉筹集资金无措之时的支持和发言等,无不展现导演的人文关怀,令人动容。
影片的镜头语言朴素简洁,导演用剪辑和重复调度来对影片时空进行压缩,例如打井时上下井的快速剪切,以及对旺泉清早倒尿盆的重复调度,门墙上的新婚对联颜色逐渐斑驳,显现时间的流逝。
色彩真的—!而且几乎每个镜头都有对红的运用:红围巾、红衣裳、红开水壶……
张导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也为他赢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男演员的表演大奖。
出山靠爬,吃水靠天;一口幽井血泪史,吃水不忘挖井人
8/10。镜头中老谋子背负着沉重的青石板,长焦将大山拉近象征着压在主角肩膀的道德使命、文化环境,几次倒尿盆表现牺牲个人价值的抉择。政策与生存困难的矛盾(支书带领村民打群架、盲人唱荤曲),仰拍黑井造成的恐怖敬畏感,遇难后树立旗帜、躯骨与铁锤撞击的色光效果十足厚重,塑造出生命不息的力量。
一开始有点不以为然。怎么看,年轻的老谋子就还是老谋子。看着看着,突然觉得他变成了一身铁骨有肌肉的上进村民。翻山越岭事必躬亲,这种体验方法,如今拿高片酬的演员都得先跪下吧。最揪心的感触是:为了打井出水,这些蝼蚁般的悲剧和爱情,仿佛已经上演过了几十上百遍。
张艺谋千沟万壑的脸和油闪闪的肌肉……
那时的谢晋、谢飞、吴天明他们,深深的烙印下那个时代的印象。与当今的浮躁与功利相比,那种质朴和纯真,以及对时代的反思已经一去不再了。谋哥当年这么俊啊,因本片夺得影帝真不是盖的!你看全家人吃酒那段戏,他爷爷要他为家族牺牲自己逼迫着要其做年轻寡妇段喜凤家的倒插门女婿那段,那憋屈的眼泪,演的真是好!8.3
神作,堪称楢山節考的中国现代农村版
疼人的小寡妇和懂你的心上人,选谁?不用选,因为没得选!如叠嶂太行,铺天盖地绕绕弯弯,是个走不出的牢笼,困住你所有幻想,困住井底深埋的清泉。而现实是庸常的鸡零狗碎,倒夜壶喂牲畜,编出一张舒心却无聊的大网,叫你动弹不得。于是她捐了嫁妆远走,纵世界精彩,她也不嫁,因那颗心已深埋井底。
吴天明是个人物
我觉得一般般,但转述一下周蕾的解读,权当作笔记了:周认为将此片解读为詹明信的“国族寓言”是没问题的,但她发现没有民族的敌人,成为“国族的”也就不可能了。于是,其从社群统一的角度出发,认为电影描绘了代替敌人的两组“他者”——干枯的水井和浪漫的女人。“挖井产生了补偿生命损失的价值,浪漫爱恋的贫瘠则诱使现代性反对自身,并诱使其转回长期有争议的家庭。”她随后将挖井称为社会幻想的劳作,作为匮乏的枯井本身是社群的另一敌人。集体幻想引发的情感真空等待某种其他东西的合法劳作,挖井暗合了中体西用以来对技术的追求,并通过耐力到自我牺牲对人文价值和身份生产过程的确认。老井适用于国家-物件的论述。老井村的历史应该被勾勒为:水的发现证实了牺牲和劳作成为社群努力的一部分,这种原初偶然的努力保证了意识形态的再生产。
这片子能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我还能理解,醇厚的西北风情,夹杂着生存的宿命和斗争,像五代影人早期典型作品;“大谋子”的演技虽超乎预料的可圈可点,但也不至于是影帝级别的,没想到还获奖了!就故事而言,只能说是挺不错,戏剧化冲突很明显被叙事节奏给弱化,但争井斗殴戏还是拍得不错的。
这是近几个月来我在电影院看过最震撼的电影,影片原始,朴素,自然又隐忍,你会为片中主人公感情的两难而心痛,会为其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面貌而诧异!你更会遗憾现今像第四代这样带着“责任”拍电影的导演几乎绝迹。PS:吴天明是个好导演,影片前后他的言谈间你会知道他是一位有良知,有责任的好导演。
一场精彩的械斗和一枚如此静止的月亮。一个迟到的吻和一份舍弃的嫁妆。可惜他们的国语太好。
今天,在中国,谁也拍不出这种感觉了。
“老井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老张掉进了村口枯井,在村民们的热心帮助下最终适应了井底生活”
父母的一生:走出大山的人,走不出大山的人…这电影太厉害了
矛盾冲突严重的乡土片,井水人之间的角力。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的三角关系,却因为寡妇那水一般的阴柔而最终调和,最后的石碑又树立了高度,老谋子的表演到位,拿了一堆大奖,不失为中国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片子。
第一部吴天明。可能是现在都活得太聪明了,看到第四代镜头下的农村原始蒙昧却又绝对坚韧顽强的精神,觉得格外陌生。井是祖辈坚守的信念,也是对技术的需求,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文革国家话语破产后,社群/人文价值的回归。井上的亲族、伦理束缚vs.井下的欲望显现。单调长镜头下的象征与喻意。女性位置。
加油
在太行山上,挖一口井或爱一个人都不是容易的事。老井堕入了多少死生、埋葬了多少爱恨,可是这积阴德的井还是得挖,父亲答应的亲事还是得允。纵横的山脊好似男人的脊背,那一抔黄土是世世代代为了挖井而悄无声息的灵魂。哭过笑过恨过爱过,给井绳打上红结、拉来名字里有井的娃子,继续挖井,这是宿命。
80年代的中国,的确创造了许多神奇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