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莉(瑞切尔?格里菲斯 饰)与积琪琳(艾米丽?沃森 饰)是一对感情深厚的姐妹。姐姐希拉莉很有吹长笛的天分,积琪琳看着姐姐拿到了许多荣耀也不甘落后,经过艰苦练习后,积琪琳的大提琴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次比赛中,两人分别获得了第一,但希拉莉开始嫉妒妹妹,纵使两人的感情没有受到影响,可是希拉莉的音乐之路开始触礁。 长大后的希拉莉成家了,搬到了偏远地区,这时也同样结婚了的积琪琳十分羡慕姐姐过着平常但幸福的生活,她开始厌倦到处表演。她逃到了姐姐的家中,却要求与姐夫发生关系,为了迁就妹妹,希拉莉只好妥协。终于一天,积琪琳发现姐夫爱的依然是姐姐时,她离开了,回到了丈夫的身边,正当一切进展顺利之际,她发现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
这部电影与那些讲述天才如何怪癖的欧洲文艺片将别无二致。但好在它随后给出了另一个视角—杰奎琳自己的视角—于是你就理解了她的种种行为。虽然这个被天才的光晕所笼罩的大师仍然是个自私和孤独的女人,但至少你理解了她为什么那么自私、那么孤独。 影片虽然给了姐姐很多戏份,甚至在片名上也平分秋色,但这个人物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多方位展现妹妹。尽管如此,从她的情绪变化还是能体会出一位天才的涌现是如何刺伤了世俗的神经。一开始,姐姐独领风骚,所有的赞誉都给了她,不料妹妹一发狠,风头立刻就盖了过去。苦涩的嫉妒后,姐姐不得不接受了现实。人们总是这样:同等出身的人不管成就如何卓越,惊讶、嫉妒、故意漠视成为最自然的反应……而那些第一次出现就身份特殊的人却很顺利地赢得了膜拜。不是吗?银幕前千千万万的观众大概都比姐姐本人更容易接受妹妹的成就。 就像盛开的鲜花要给养于恶臭的粪土,大师优美的琴声后,很遗憾并不总是高尚的品格。人们都在探讨艺术家赏心悦目的作品与混乱不堪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其实凡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美与丑总是对立共生的,只不过在天才那里更强烈些。重要的是你准备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喜欢沉浸在虚幻中人们聚焦在花瓣上好了;想要清醒一些的,拨开粪土把鼻子凑上去闻一闻;如果是对一切都感到厌倦型的,干脆把鲜花连根拔起扔进垃圾桶里吧。在电影的世界里,你是绝对自由的。 发生在杰奎琳身上的事也印证了“上帝是公平的”这句话,他以非常低的几率给你一种天赋,再以非常低的几率给你一种疾病。享受完荣誉的幸福后,等待你的却是蚀骨的痛苦。到头来你仍与平常人一样,喜怒哀乐幻化为一无所有。惟一不同的是,你留下了作品。也许就因为这个,上帝在某个玄妙的所在带着狡黠的微笑审视众生时,仍然觉得对你格外厚爱了。
这是一部不受道德绑架的,非常唯美的电影。它触及了人的情感中的软弱、易伤、阴暗、暴虐却很吸引人的一部分。它高明地在大众文化的外壳里“偷渡”了高雅艺术的不可言说性。
这部电影可以成为一块试金石,测试观众的理解能力。
能力差的就只能挥舞道德大棒,恨不能痛打女主角Jackie一顿;在这其中,有的人认为姐姐Hilary伟大包容,有的人认为她下贱无底线,其实殊途同归,都是既理解不了电影又急于表明自己的立场。
“她比烟花寂寞”这个译名虽雅,也很吸引人,但确实带有误导性,所以很多短评将Jackie的深层动机误认为“寂寞”,因此留下了“寂寞不是伤害他人的借口”这样的评论。并以为电影的主题是艺术家的“寂寞”。
不是的。
这部电影的名称叫“Hilary and Jackie”,它的主题也是姐妹二人的关系。
她们两人的关系,用现在流行的tag,是有点类似于 (柏拉图式的)百合+骨科+SM虐恋。
——当然这是一种贴标签式的,非常简单粗暴的解释。
为什么电影能获得那么多专业影评人的褒奖?因为它所表达的远胜于这些标签,它最终呈现了一些“难以言说”的情感。
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亲和力”一样一次又一次地疏远和靠近、打破和重新联结,以及最终和解。
电影的前半部分“Hilary”巧妙地呈现了故事的一半,像是给观众出了一道谜题:金秘书,不是,是Jackie为何那样。
后半部分“Jackie”则是翻开谜题的答案,一一阐明Jackie的行为动因,一点一点地详细解释,恨不能拿勺喂到观众嘴里。(但架不住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
Jackie对姐夫的态度其实一直是非常防备的,从第一次见面那戒备的眼神,到姐姐兴奋地摇醒熟睡中的她告诉她姐夫求婚了,她却拿出一个避孕套说用了这个就可以不用跟他结婚。
处处都是明示。
当Hilary说自己爱着Kiffer、愿意与他结婚时,Jackie第一次感觉遭到了背叛。
因为在她心目中,姐姐应该是与自己一体的。
“你不能跟他结婚。你不能就这样离开我。”
“我没有离开你。你都不在家里住了。”
但是在Jackie的心里自己一直是住在家里的,不管她在哪里演出,她的脏衣服还是会寄回家里,然后被洗好熨好,带着“家”的味道又寄回给她。
姐妹两人在这个时候终于不在同一个轨道上。
在妹妹眼里,姐姐对她“出轨”了。
但是在这之后,Jackie仍然没有放弃独占姐姐的努力。
姐姐和姐夫的结婚照上,竟然是妹妹抱着姐姐。
(导演:我都已经明示到这地步了,你们还想怎样。)
-
不管是Kiffer,还是后来Jackie的丈夫Danny的出场都非常突然。
毫无铺垫,给人一种入侵感。
这就是表现人物情感的方式——观众此时的不适应,正是电影中姐姐或妹妹对另一方的“伴侣”突然出现所感到的愕然。
-
片中最“猎奇”的一个情节,Jackie要求和姐夫Kiffer做爱,姐姐经过挣扎之后最终同意——实则是妹妹希望姐姐像过去一样和自己完全融为一体,没有隔阂。
而姐姐同意了。
为什么姐姐会答应这么奇怪的要求?
比起溺爱,更是她们之间一贯的相处模式。
要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精神SM,未免夸张猎奇,但这对姐妹显然已经习惯了妹妹霸道强势、姐姐委屈迁就的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她们的舒适区,直到Hilary先走出去,找到新的“重要关系”,也就是她的小家庭。
而要求“分享丈夫”则是Jackie强势回归,将姐妹二人拉回过去并且将她们之间的联系无限强化直到牢不可破的举动。
所以,“得逞”之后,第二天的Jackie容光焕发,快乐得不得了。
她认为姐姐在自己和姐夫之间“选”了自己,她以为对姐姐而言,妹妹比她的丈夫更重要。
她对姐夫前所未有地友好,因为此时她将他判断为“无害”的,在Jackie眼里,是自己接纳了姐夫(和他的孩子们),成为她和姐姐所组成的家庭的一部分。
连同这时候姐姐的委屈和闷闷不乐也是她的战利品——就像小时候每一次她让着她一样。
-
同样的,当她知道姐姐比起需要自己,最终更需要丈夫的爱时,她也就在一场精神崩溃之后逃离了姐姐的家。
Jackie病倒之后,当Hilary前来探望,本来很高兴见到姐姐的Jackie在看到姐姐的孕肚之后无疑又像挨了当头一棒,所以当着她的贵族朋友的面立刻出言羞辱姐姐,最终把姐姐气走。
这部电影为什么好?
这是一部不受道德绑架的,非常唯美的电影,它触及了人的情感中的软弱、易伤、阴暗、暴虐却很吸引人的一部分。它高明地在大众文化的外壳里“偷渡”了高雅艺术的不可言说性。
它将摄影、配乐的技巧运用成熟,演员的演绎既老练又率真,它的用色,摇镜,隐喻,使艺术感浑然天成,理应一路裹挟着观众的情绪往前走,让人无法拆解它的某一部分来进行分析。
如果要我给它挑毛病,我会说它用了太多篇幅来解释和阐明,虽然使电影不再晦涩,却提供了一个过分简单甚至轻佻的标准答案,少了揣摩和争议的空间。(谁知,都弄成这样了还是有人看不懂。)
有些人就是只能用最粗浅的道德审判来看一切电影,用读《故事会》的心态,用迫不及待表态的热情,上网留下恶评。
对此,我还能说什么呢?
影片的最后,Jackie的灵魂回到自己和姐姐的回忆深处,她们童年时游戏的海滩。
她看到儿时的自己和姐姐紧紧拥抱,此时她们是彼此的唯一。
然后她对儿时的自己说:别担心,一切都会好的。
死亡释放了她的灵魂,使她最终与自己和解。
在死去的那一刻,她不再疯狂、不再不安,她终于成为了我们所倡导的——平和理性的、克己内敛的,“健全的灵魂”。
然后镜头拉远,带着“我们”离开那片海滩,离开只有Jackie和Hilary的世界。
后记
因为想更了解杜普蕾的音乐看了这部电影,意外地感觉电影相当不错。艺术化的传记电影总会遭到很多抨击,就像影射涅槃乐队的《最后的日子》、影射大卫鲍伊的《天鹅绒金矿》、关于安迪沃霍尔的《工厂女孩》,都逃不了被电影原型的粉丝(甚至被电影原型本人)飞妈的命运。
其实路人观众(我)并不会将艺术电影和纪录片混为一谈。所以乐迷们根本没必要那样痛心疾首地感觉电影“抹黑”了艺术家。退一万步说,就算艺术家本人真的是电影中呈现的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别样的震撼,那配乐来得汹涌澎湃,像深夜里蓝黑色的大海,有种能吞噬心灵的力量。而电影强大的感染力来自人物对音乐的痴迷投入和内心的偏执感性,以及世间无奈的美丽残缺,还有它带来的那种难以言表的灵魂共鸣。
走进女主内心,她的渴望、孤寂与灵魂暗涌出的痛苦,就像梦中一丝不挂地走在人潮之中,你能清楚地感受到路人打在你身上的锋利目光和你自身那无助的悲鸣。
人物的声声呼唤,在心底游离、缠绵,倘若热爱已完全成为“我”的外衣,假如有一天当“我”脱下它华丽的光芒,那么……“我”是谁?亦或者……“我”还存在与否?
有些人说这部电影丑化了杜普蕾,事实上女主角一点都不“丑”,她的一切行为都事出有因,有深层的心理动机,这在电影中已经有了圆满的解释。观众看不懂解释,却执意挥舞着道德大棒bash女主角的话,对这部挺不错的电影实在有失公允。
说不来的好。。081222晨2点补记:人前光鲜,人后寂寞,于是来回折腾身边亲近的人,折腾这么厉害,这寂寞该何其深?
长得跟宋丹丹似的
没有了大提琴,你还爱不爱我。
可以说十分不喜欢这片子,人性的道理无法阐释.
后来才知道。女主角Emily Watson本来是要拍天使爱美丽的。由于法语不行。就换成了奥黛莉 塔图。电影里主角还是叫EMILY。是纪念WATSON的吧。
嫉妒是亲姐妹之间再常见不过的东西了,从小到大的攀比似乎就不会停过。妹妹近乎变态的嫉妒其实是内心的寂寞,但那又何尝不是因为妒忌心呢?姐姐是真的很爱自己的妹妹吧,连丈夫也可以分享,说明她对妹妹的爱已经超过了丈夫和自己吧,所以愿意委曲求全。
在中规中矩中做到惊世艳俗的电影。影片的火候把握很是到位,煽情伎俩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部悲剧。看似很平庸的姐妹故事被导演用影像绘声绘色叙述的极其传奇,我承认要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
我把所有的星星都給她的姐姐,她的家庭包容她的人,她們那麼偉大,她的姐姐追求自己的生活放棄了名利和演奏,而女主演,我認為是自作自受,那麼乖張的性格從來不曾珍惜感情珍惜生活的人不配得到那麼多
她說 伱除了拉大提琴甚麼都不會 就好像我除了會吹長笛 甚麼都不會。我們昰沒有謀生能力的.我們昰baby。伱以為作一個簡單的人就比做一個特別的人容易嗎? 並不昰這樣的。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 會記得一些和他有關的畫麵。失去他以後 隻要一想起那些囬憶碎片 他就會齣現。他會出現在那些畫麵。
感情深厚的姐妹。姐姐希拉莉很有吹长笛的天分,积琪琳看着姐姐拿到了许多荣耀也不甘落后,经过艰苦练习后,积琪
比烟花寂寞,比萤火萧瑟。
比起熟知的几个译名,我更喜欢原名《希拉莉和积琪琳》。和大提琴无关、和长笛亦无关,关乎的是姐妹情谊。
齐泽克在《真实眼泪之可怖》中提到这部电影,《狂恋大提琴》被认为是基氏维罗妮卡双重生命,即“double life”主题的系列变奏之一——“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维罗妮卡,而是更‘现实主义’的两姐妹,分别代表不同的伦理选择。这一姐妹对子又可看做是伊斯墨涅-安提戈涅的现代版本,即正常的感性的女人VS不顾一切地献身于自己目的的女人。积琪琳的大提琴可以看做是“小对形”、一个威胁着吞噬主体的局部客体,将她拖入了它那致命的非-菲勒斯快感之中。
烟花比她寂寞
音乐好,女主好……也挡不住这滚滚而来的恶心。我这打星也是尽力了。到底为毛要这样伤害杜普蕾?!什么仇什么怨!一边口口声声「我爱我妹」一边在人死不能替自己辩白时写出这种把自己塑造成圣母而几乎是对妹妹进行鞭尸的回忆录。有些人……恶心得我都特么都不想去试图理解丫的。寂寞你妹!
好吧,我知道jackie的孤独,可是我无法走近她...
人是不可以被寂寞这种东西打败的。不要将寂寞作为一切的错误的借口。
我还是不喜欢Emily... 只是觉得恋家和孤独不能成为任性和伤害他人的理由 不喜欢这部片 它恶人化了杜普蕾
先看了H的故事,很气愤;又看了J的故事,很释然。每个人都有难言的秘密,只是不清楚为什么H后来音乐天赋突然就没了,还有为什么那个男的会突然疯狂爱上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