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边城

剧情片中国大陆1984

主演:冯汉元  戴呐  刘汉璞  白铭  刘魁  石磊  金风  袁思达  彭铭燕  潘玫  罗元明  陈宗达  

导演:凌子风

 剧照

边城 剧照 NO.1边城 剧照 NO.2边城 剧照 NO.3边城 剧照 NO.4边城 剧照 NO.5边城 剧照 NO.6边城 剧照 NO.13边城 剧照 NO.14边城 剧照 NO.15边城 剧照 NO.16边城 剧照 NO.17边城 剧照 NO.18边城 剧照 NO.19边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39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山城里,有一个老船夫(冯汉元 饰),守着一条渡船,帮来往的人渡河。他与外孙女翠翠(戴呐 饰)相依为命,17年前,翠翠的母亲与一名屯戍军士未婚生子,后来二人双双殉情。老船夫不想翠翠重蹈覆辙,一心希望把翠翠托付给一个可靠的人。茶峒城里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刘魁 饰)和二佬傩送(石磊 饰)。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爱的是二佬,三年前的端午节夜晚,翠翠偶然邂逅了二佬,感情的种子就在那时悄悄埋下。   后来,兄弟俩决定用唱情歌的方式,让翠翠选择。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歌声再没有传来了。随后却传来了大佬被水淹死的噩耗。二佬虽仍爱着翠翠,但因为哥哥的死,赌气出走。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船夫抑郁而死。翠翠终于明白了许多事情,于是,她守着渡船,等待二佬回来……   本片荣获加拿大第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

 长篇影评

 1 ) 从青山绿水等到白发苍苍

  曾听人说过:喜欢蓝色的人喜欢等,我不知道翠翠对蓝色有着怎样的感情,但是我知道她喜欢等。
  一座山边小城,一条清澈小溪,一座白色小塔,一户孤单人家,一位古稀老人,一名灵秀女孩,一只忠诚黄狗,这便是故事的开端。
  青山绿水环绕,岁月无边静好。在这样的好山好水之下,断不可缺户好人家,更不乏一段爱情萌芽。是端午时节漫天的锣鼓将翠翠带回了两年前的明朗天气之中,在那里他邂逅了英明俊俏的二老傩送。
 是谁人?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是碧溪岨撑渡人的孙女。你在这儿做什么?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这是翠翠与傩送的第一次对话,翠翠便开始了等待,回头水里的大鱼来咬了你,傩送的一句玩笑话,翠翠便记在了心里,每年的端午都要回味一番,她也一直在等,在等端午节,在等与二老的见面,两年后的端午翠翠因避雨和爷爷来到了傩送的家里,这次却遇见了大老天保,大老对翠翠一见钟情,此后二男一女的恋情继续发展,为了向翠翠表达爱意,天保选择了走车路,请人做媒向爷爷提亲,傩送走了马路,在夜里给翠翠唱山歌,很明显后者得到了翠翠的倾心,可是当爷爷问翠翠的意见时,翠翠言辞上一直含含糊糊,撇开话题,欲说还休,一直在心里默默等待,最后爷爷登入天堂,大老沉入江底,二老远走他乡。翠翠只能黯然守着渡船,等着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的傩送
 翠翠也许就在这样的青山绿水中等到白发苍苍,她的等待辜负了她爱的人,她的等待也成就了最美最纯边城。

 2 ) 因为一本书,爱上一座城。

这是高中的课文片段,看了之后马上去看了电影。那个时候很匆忙,大概了解了剧情,觉得傩送二老很帅,很不懂翠翠的心思和她的害羞,但是却很喜欢她的水灵,还有那深爱着外孙女的爷爷。如果没有记错那是2013年的夏天。 现在是2017年6月10号,高考过去了两天。这晚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电影,在这之前我也认真地看了沈从文的小说。我还看了CCTV6的《流金岁月》——边城原创首聚。正所谓年龄和思想是成正比的,现在的我比2013年的我感触更多,21岁的我和17岁的我怎么可能一样。岁月流逝,当初我注重的只是二佬的帅气,而如今呢,我看的却是情怀。我留意到是2012年5月的,也就是说距如今又过去了5年。。。 沈从文大师去世了,凌子枫导演去世了,爷爷冯汉元也离开了。而这部片子距现在也有30多年的时光,那么翠翠,大老,二老呢? 当初饰演翠翠的戴呐才13岁,成都人,一个千挑万选出来的演员,一个比翠翠还要安静的女孩,拍摄过程中深受当时艺术家的熏陶,再加上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坚定地选择学业,报考了英语学院,毕业从事翻译,在香港和美国都有待过,后来的结婚。。。生子。。。在视频中的戴呐时隔28年重聚首,无惑之年,依稀可以看的出翠翠的模样,更有了一份气质,学养的气质。她说从前的生活是很美好的,她说她也很怀念。 傩送二老岳云。我想如果没有当时16岁石磊帅气的扮演,我现在大多不会这下这篇日志。现在的石磊发福了,和戴呐一样,他的唯一一次荧幕给了这部电影,和戴呐不一样,他的是被迫放弃表演,按我的理解,他少年时真的是长得太帅了好吧,妥妥的一个小鲜肉,可是当时导演不太喜欢这种奶油小生的感觉,给了他希望却没有了下文,于是他放弃了,开始了他的旧业,舞蹈表演,很多次全国巡演什么的。 天保大老刘魁就不用说了吧,一直在演艺界,而且已是很有名的表演家。 是不是很不理解,2012年5月6号也是他们第一次时隔28年重新聚首的日子,主持人说因为里面的每一个主角都很不好找,所以才安排了这么久。我想当他们在台上重新相聚的时候,心里的感触会很深吧,大家都有变化,可能变化还很多,可能曾经关系很好的到了现在这一刻也有了生疏吧。二石磊说,当时又没有手机这些东西,所以就失去了联系。大老刘魁还说,他找过二老石磊很多次,做梦还梦见过他,后来他拍戏身边有很多湖南朋友,也打听过石磊很多次,但都没有找到他。我想如果是现在的信息时代,那么他们三个,不,所有的人,是不是都会像朋友一样,偶尔聚聚,或者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什么的也是时常的吧,而不是影终人散,即使做梦都会梦见,努力找过,也不过是各奔东西,踏上自己的人生路,彼此都活在各自的回忆里。 二十八年前,他们在懵懂中迎来人生机遇。 二十八年间,他们行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 二十八年后,他们无悔于自己的人生选择。 年少时的一幕幕从他们记忆的指间滑落。 一部电影,为他们留下的不只是那些关于青春的回眸。。。。。。

所以,我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我一定要去湖南省湘西市花桓县茶峒。

我要早点去,也许明年,也许后年。在日亦商业化的今天,沈从文笔下的茶峒和电影里的茶峒怕是早已变化甚至是不存在了,我想去那摸摸大老二老的石像,我想去怀念善良的爷爷,我想去嗅嗅二老翠翠的爱情,我想去感受那里的人情,我想去找找时代的回忆,我想去抓抓年轮的尾巴。。。不让时间过得那么快。

 3 ) 你猜~

首先要纠正《边城》里几处和书中有明显差异的地方
    1.翠翠送船总家母女过渡,途中问她几岁了,书上写的是13岁。而电影里母亲回答的却是“15岁了”。
    2.放开大老二老的谈话地点电影和书上叙述截然不同来说,交谈中二老问大老说“你信不信将来那碾坊归我?”书中大老回答的是“我不信”,而电影里明显地就变成了“我信。”这回答令大老在人心中的形象一下子从“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变成了“你多好——得到一个碾坊,而我,只有一条渡船!好不死,老了以后是个撑渡船的!”这样市侩又小气的男人。这样嫌弃渡船的大老,翠翠又怎么会心仪呢。这段尤其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3.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二老倒是爽朗,但在二老和爷爷的谈话中,编剧明显的缩短了谈话内容。把一些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莫要辜负日头”等句子删掉了,让人觉得很普通平凡,没有读书时通过人物对话感受到湘西人淳朴勤劳充满希望的样子。
    4.电影里某些情节顺序与书中叙述不同,影片开头就有的“拦住他不许走”却是在中间第二个端午节的描写前后。还有就是小说在最开始故事背景描写时写道的湘西人的豁达民风,都被影片穿插在爷爷去办年货或者是到城里去的过程中了,这也算是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法之一,故事情节剪辑过渡流畅。
    看过《边城》的电影版才知道原来传说中的渡船是这个样子,不是划船,而是靠着拉绳子就过去了,然后看到有人评论说“拉绳子又没什么技术含量,可以让人自己上船自己拉,然后船夫再搞条绳子等其他人下船了再把船拉回去。”。姑且不论这个方法行不行得通,总是觉得爷爷一个人守着渡船五十几年,每天重复一样的工作然后仅仅得到微薄的补贴,如果要是自己定是绝对绝对受不了的。还好有翠翠,那么心疼翠翠的爷爷所以才对船总儿子对翠翠的求亲谨慎又谨慎。记忆里很深刻的是爷爷每次提到傩送时都问翠翠“你猜~”,也正是这样互相笑话来笑话去,翠翠才变成最后才知道一切事情的局外人吧。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是一样,翻拍总会加入编剧或者导演的主观印象和想法,以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个叫做传播渠道中的倾向性,噪音总会存在,当然传播的效果对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也不同。电影弱化了某些小说中强调的积极的方面,而从侧面表现了湘西小城也有不好的事情,比如人人都只谈船总家的磨坊却不谈船总女儿的长相或者人品,又比如船总那么爽快又大方的人,最后却也是不许要渡船要碾坊了,还有船总家的长工故意对爷爷说的那番刺激他的话。影片里对人物感情的描摹还是很到位的,比如翠翠和爷爷在船上聊天,或者是在晚上讲心事,演员也选的很好。都说看了小说就不想去看电影,怕自己心目中幻想的翠翠被现实毁了,但看了边城觉得还是很贴切的,至少爷爷和想象中的爷爷一摸一样,是个可爱又固执的老头。喜欢的是,电影里的歌儿好像真的是故事里的傩送和翠翠唱的一样,一声一声深入人心,清脆嘹亮充满热情。

 4 ) 那年我满世界的找边城,找翠翠一样的姑娘!

   那年,我带着边城,周游世界,那年,我带着边城,寻找所有像边城一样的小镇,那年我带着边城,满世界的寻找,像翠翠一样的姑娘!

  书是在北方的夏天看的,流浪是在南方的冬天,那年的冬天又湿又冷,没有渡船,没有边城,船上没有沉默寡言的翠翠。
  
  但是那个梦给了我所有行走的力量。

  南方的小镇普遍很挤,一般只有一条主要的道路贯穿街道,乌烟瘴气的汽车尾气,嘈杂的摩托车,货车喇叭,尘土飞扬的第三世界的街道尘土。有卖电器的,卖五金的,卖烟酒的,卖保健品......街上只看到老头,老太婆,做生意的商贩,还有没有上学的幼儿,能出去打工的都去了上海,广州,浙江.....小镇只剩下老弱病残,一个街道都是灰暗的水泥房子,要么是两层,要么是用白瓷贴起来,走到哪里都一样,人情冷淡,整个小镇的生活看起来像是个坟墓,没有边城,没有流经大山的河流。

   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四川........我一般主要去小镇,去寻找像边城一样的小镇。凤凰古城很像,骚动的游客,坐在肯德基长大的文艺青年,嘈杂的官方旅游,恶心的旅游团,假惺惺的仿古建筑,空空的躯壳。清晨的街道上没有农夫挑扁担落下的露珠,巷子里永远也不会出现穿着布衣走路生香的姑娘,游客像是蝗虫一样吞噬者一切,当年造的木船被发动机代替。又去了贵州的镇江,一样大规模的模仿建筑,江两岸挂着红红的灯笼,好像每夜皇上都来这里选姑娘,街两岸是酒吧,饭馆,还有用屁股也能想到的卖旅游用品的商店,游客购物,吃饭,走人。
  我坐在山顶,试图构建出边城当年到底是什么一副生活景象,天然痴呆而又sb的我一直坐到了月亮升上了天空,静静的,一年又一年,岁月沧桑,人情改变,唯独太阳,土地,月亮,河流几百年不曾变化。

  有一个小镇,依靠着山谷里的一条大河,清晨雾气慢慢散开,晚上月色渐渐升起,集市上有鱼有鸭,有酒有肉,还有卖粽子的大妈。每年端午的时候,河水温暖,气候宜人,我们围着河流赛龙舟,米饭和蔬菜保佑平安,有人离开了这个山谷,有人又回来了,河上有一只渡船,我要把离开故乡和回到故乡的人都接一次,我们像泥土一样相互喑熟,我爱小镇的每一个人。可是,难道你不想吗,窗外就是菜地,随手采一把下饭,大河就在你面前,还有翠翠,那个默默无闻生活的翠翠,哺育着这个古老的民族。去他妈的发展经济,去他妈的战争,去他妈的文化侵略,去他妈的我走到哪里都一个样,不是肮脏的街道,就是世俗的民风。

  生命如果可以给物质让步,生活如果可以不断的改革,现代的进步肢解变异着现代人,购物,汽车,房子,商场,电影院,法院........

    边城是个梦,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浩瀚的星空下,有一种人,永远想过边城一样的生活,这些亡灵在端午的时候,都在河水下面吃粽子,粽子是翠翠包的。

   四月,满山遍野都是香气,七月的河水像是妈妈温暖的羊水,十月,大雁从寒冷的北方回来,所有的果实挂满枝头,十二月,我在江水上弹琴,感谢天地间所有的生灵,感谢梦中有边城这样的世界,边城永远不会老去,永远热泪盈眶,拖动着祖先充满仙气的船,把这种生活告诉1000年后的后代,在二十一世纪,不是所有的人都把边城的生活哲学忘了,萝卜白菜,保平安人生,我来自边城,我归在边城。

   人永远来自天地,死后化作草木,这是最美好的方式。
   
   那年我带着边城,满世界的寻找,像翠翠一样的姑娘!
        

 5 ) 【电影欣赏课作业】分析《边城》的改编

以防老师认为我是全文照搬自豆瓣,等成绩出来了再PO上来……


一、影片分析 (一)剧本 影片的剧本改编尊重原著,具体将在第二、三部分讨论。 (二)选角 饰演老船夫(爷爷)的是冯汉元,为国家一级演员,长期参与戏剧演出;饰演翠翠的是戴呐,她是导演甄选良久的结果;傩送二老由石磊饰演;此外还有刘汉朴,饰演船总顺顺;刘魁,国家二级演员,饰演天保大老;金风,饰演杨马兵等。 在选角上是贴合原著描述的,尤其是戴呐和石磊,前者是青涩秀丽,正应翠翠的单纯内敛;后者外在形象文质彬彬,和“傩送美丽得很”相符,及得上“岳云”的诨号。 (三)表演 1.老船夫(爷爷)的饰演者冯汉元的表现是影片中最值得点评的,茶峒乡人淳朴厚实的一面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边城》这样一个平缓的故事里,几乎全是文戏,自然演员的表情就占据了很大的表演空间。冯汉元在表情的把控上十分精到:和杨马兵喝烧酒时的开怀,或是与翠翠闲谈逗趣时的意犹未尽,笑容都恰到好处,眉须相映,憨厚可掬;忧心孙女的婚事,在与人谈及时或是沉思时,不断地眨眼,微微摇头,空咀嚼着嘴;与翠翠商量事儿时的语重心长,就在低头抬头间微蹙的眉间;雷雨将降之夜,他从窗口边回头,两颊鼓动,欲言又止,把那一份绝望融进了整张脸…… 配上动作上更加出彩,送傩送二老和脚夫过渡后,出于愤愤之情,老船夫在他们身后举了几下拳头,这时脸上的焦急与恼怒很搭调。此外,演员本身的年龄恰合角色,在步态和步速上的轻重缓急十分自然。 在表演中占据另一重要分额的是对白。冯汉元在台词上颇有功力,最为明显地从气音中体现,不论是叹是笑,他从喉咙深处发出的气音都为台词的串接起到了自然的承接作用。再有就是轻重音,他在说台词的时候轻重有致,听着很接地气,在老船夫上街置办端午节货时与屠夫和菜农的对话中,两方对比,立见高下。除了说出来的,还有一段唱出来的《千浪滩》,这段清唱很朴实,对乡里的民风有所展现。 2.翠翠的饰演者戴呐,年龄小且没有表演经验,动作表情都有些欠缺的地方,尤其是表情,细微的情感把握得不太好,因而缺少变化,但眼神到位,情绪感较大的哭笑也不成问题。没有表演经验也有好处,在“爱情”这种题材里,年纪小的戴呐有一丝发怵,或者说是一点不知所措,恰好把翠翠在爱情里的那一分青涩懵懂给表现出来。 戴呐在影片中遇到最多的对话是关于婚嫁之事的,爷爷不止一次与翠翠谈及此,或调侃,或严肃,每回都是在不同的事件发展形势下展开的,翠翠有娇羞、有微恼、有回避,都是短短一句话,因而在语气上的把握比较难。戴呐作欢快壮胜过哀伤,对上爷爷的玩笑话时,天真活泼的气息活脱脱,真有些娇嗔得可爱。当然,她说词的艺术性是有所不足,碰上纠结复杂的内心活动时,短台词能用力的地方寥寥无几,细感受就会察觉出一分刻意。也许是对着人容易紧张,戴呐在影片中对着大黄狗的几次说白倒是自然有张力。除开对白,虽然影片没有让戴呐唱歌,但她还有一小节的儿歌独白,很可惜这节儿歌诵得不好,断句不均,加上儿歌本身不压韵,听起来像是卡了词的课文选段背诵,也就散失了音乐美,成了仅为还原原著情节的赘述。 总的来说,戴呐还是撑住了这一角色。清丽的形象和比较自然的表演,附着与该角色作为同龄人的相似思绪,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合乎期待的翠翠。 3.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这两个角色的演绎中规中矩。原著中两小伙都是“结实如小公牛”,影片中相对来说大老会壮实一些,刘魁把“豪放豁达”放在举手投足之间,跳水游泳一幕他做得干净利落。石磊像是淳朴版的白面小生,外形和气质贴合二老。他在动作上没多表现也就不好评价,但在对白上他说得较轻柔,加之眉目跳动,一口白牙,尤其是翠翠给他撑船那一场戏,给人感觉是温柔得很,气魄少了些,不过在角色形象塑造上还是成功的。 4.船总顺顺和杨马兵的戏份不多,身为配角,在人物背景身份上的呈现被影片省略了,人物性格自然就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刘汉朴和金风的表演挑不出什么毛病,对剧情的自然承接起到了作用罢了。 (四)摄影和剪辑 摄影方面,碍于当年的技术问题,在夜戏上是硬伤。夜里光源严重不足,人像轮廓边缘模糊,脸部凹凸的明暗突出,场景就几乎是看不见了,只剩一片黑。这在翠翠初遇傩送二老那场戏尤为明显,背景画面几乎是成片的黑色,特写镜头有打光,翠翠的脸还看得清,肤色黑黝的金平(一名水手)和傩送二老大致上和背景融在一起,只有白牙和带油光的一点脸颊在发亮;接着翠翠回家下山时,有几桢看起来就像一副白色的肩袖在飘着。室内的情况也是如此,有时即使是白日里也是漆黑得很。这些情况虽然影响观感,但没有借用人为光源却也使得画面真实自然。虽然条件有限,但是在画面安排上合理有序,主次分明。例如,拍摄渡船时的固定机位和赛龙舟时的镜头移动,主体被摄物始终在画面中心,一目了然。 剪辑方面,都是硬切换,在白天黑夜的切换里会显得有点突然,不过倒也没大碍。此外,影片故事整体上是时间顺序,但在开场不久有个两年前的回忆,从翠翠回味般的眼神直接切换到两年前的画面开始展开,也会显得突兀。 (五)配乐 影片的配乐由中央乐团作曲家刘庄负责,他曾在1963年为电影《小兵张嘎》配乐。《边城》中,多次响起芦管独奏的《娘送女》:开场时就奠定哀伤的基调;待翠翠见过别家的新娘轿子后、爷爷忧心落泪时、夜里爷孙女俩谈心事时、大老死后爷爷在河边祭奠时,一次次衬托和强化人物情感变化;至尾声,镜头由翠翠孤单的身影挪至崇山峻岭,《娘送女》一直在耳。对比原著能发现,影片在爷爷死后,翠翠拜完了爷爷又去了母亲的坟前哭喊了一声,所以其实《娘送女》这一配乐是影片音乐乃至内涵的核心,揭示了母女共同的悲伤命运,为爱而哀。 影片配乐最集中的地方是在爷爷病重那一日夜,从琵琶启奏,然后芦管独奏,同时叠加了悬念式的引调,循环反复,至雷声处最高潮。雷后爷爷独占窗前哀思,这时竟然加入了婴儿的哭声,然后镜头转向翠翠,这种隐含的手法很妙。除此之外,吊脚楼上妓女的弹琴伴唱、赛龙舟和抬花轿时的锣鼓声以及灵堂做法事的木鱼声等等,承袭原著的描述,把文本所不能承载的音乐性呈现出来,对民间乡土风情的还原度很高。 (六)旁白 《边城》的旁白得从两方面说——有声旁白和字幕旁白。 有声旁白的配音选择的是相对轻柔和清晰的女声,对于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来说比较合适。“亲爱的观众,我用电影给你们讲个故事”,这是影片的入场方式,这说明了该旁白是具有主观性的,但是在影片中,旁白更多的还是起到客观的承接作用,在叙事中没有带入情感。当然这并不关键,关键是该女声语调太无力,像是每个字都是小心翼翼地念出来的。原本客观的旁白能减弱旁白本身的存在感,但是因为这样过分轻柔的语调,使得有声旁白很抢戏乃至跳戏。 再说字幕旁白。影片中人物所有的心理活动都由字幕旁白来展现,这种做法很累赘。电影语言是将文字影像化,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人物表情和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来表达,再不济,统一由有声旁白负责也可行。影片使用字幕旁白的处理既无法将人物心理活动很好地传达,还可能引起反感。


二、与原著的对比 比对原著文本,影片在情节上没有多做修改,对白也基本照实还原,偶有几处不同无关痛痒,现列出部分片段比对并稍作分析: (一)第4分钟, 影片:爷爷让翠翠拦住给了渡河费的渡河人,将钱归还,并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但其实留下了一个小钱。 原著:对白在第一部分,但是拦人还钱和留下一枚铜子是在第六部分的开头,而且爷爷有给渡河人烟叶。 分析: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助人渡河这事是爷爷的日常之举,书中将细节分散来塑造形象,而影片将关于助人渡河的细节整合起来一并呈现能够避免再用画面赘述相关情节,也能够突出形象特点,只是没有解释爷爷给了烟叶这一点,可能会让观众对爷爷的私欲有所误会。 (二)第50~53分钟 影片:天保大老与傩送二老躺在草地上互诉心事,相互明白了彼此对翠翠的心意,后来在城中河边的船上说定,轮流为翠翠唱歌,谁能打动翠翠这门亲事就归谁。 原著:“那哥哥同弟弟在河上游一个造船的地方,看他家中那一只新船,在新船旁把一切心事全告给了弟弟”,后来是沿着河岸走进了碾坊,在碾坊里说定了决定翠翠亲事归属的办法。 分析:这些地点并没有多大寓意,不按原著来安排没有问题。影片选择了草地让兄弟俩对话,显得俩人亲近无隔阂;选择在船上说定解决办法,是为了之后大老就地跳水游泳,为塑造一种豪放旷达的人物形象而服务。 (三)第80~82分钟 影片:爷爷在河滩边找正在修船的顺顺说话,询问关于二老与中寨王船总女儿结亲之事的真伪。 原著:爷爷是去顺顺家里,与离开牌局的顺顺进到书房说话。 分析:在叙事效果上没有差别。 (四)第85分钟 影片:旁白——大雨,冲刷着一切;大雨,也冲刷不了一切。 原著:无此表述。 分析:这句旁白在爷爷的绝望感受之后出现,很好地表达出一种命运观,是对片中人物的经历的感叹,很有张力。


三、改编评价 说起改编电影,“忠实原著”是一个硬标准,这是通常衡量一部影片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影片对原著的改动很少,几乎完全按文本叙述顺序来剪辑电影,大部分情节都有拍摄,没删节多少内容。在细节上也有讲究,例如过渡人的配件多样化,来体现过渡的普遍性。所以说,影片首先是忠实于原著情节的,这一点是成功的。 但是否真正“忠实原著”还要考究其对于原著内涵的承载。《边城》原著塑造了一种桃花源的概念,弱化了时代背景,描写一个小城中的爱憎与哀乐,以小见大,呈现一个民族的喜与忧。(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①)。经影片呈现,虽有乡民之间的生活互动,但仅止于现象,还来不及使观众深入感受小城民风,就转到主线——翠翠的爱情故事。这样全片看下来,关于作品的感受延伸也就止于对翠翠经历的叹惋,没能很好地表达出沈从文先生提倡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②”。此外还有一点,影片弱化了杨马兵这一人物的存在,也没有告知观众此人曾在年青作马夫时为翠翠母亲唱歌但没被理会一事。沈从文曾表示:“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③”,“这书用《边城》或《山城》、《小城》才能同军人有关系,同屯戍军相关照,正因为翠翠父亲还是戍军,顺顺是军人,照料翠翠的是马兵。兵士同城池是不可分离的④”。杨马兵苦笑自己当年没被翠翠母亲理会,如今却成了翠翠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这一段其实是点睛之处,没有呈现出来甚是可惜。因而,从原著内涵上来探讨,影片还是有所欠缺。 总的来说,影片优点多于缺点,磨剧本、选角、配乐等都看得出有用心,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将《边城》这样淳朴的故事影像化,已经很出色了。


参考文献: [1]沈从文.题记[N].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4-25.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 第11卷 文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3]沈从文.题记[N].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4-25. [4]余时.写在<边城>的书边上.大公报,1983-6 2014~2015学年,大二上。

 6 ) 边城小镇那段单纯浪漫又凄美的爱情故事

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找来了很久以前的翻拍电影来看。虽然当时的技术方面不如现在,但是不得不说,这部翻拍的十分成功,完全还原了读者看书时脑补的湘西小镇,那个青山绿水的地方,那掌握渡船的爷孙俩,那个山歌萦绕的寂静夜晚,那个风雨交加爷爷去世的不幸之夜,结尾一句“这个人也行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让整部电影戛然而止,却有给人无限瞎想,仿佛看到翠翠撑着渡船,一个人静静发呆,不知道是在思念去世的爷爷,还是在想着那个人会不会回来。

电影不管是选角还是选景,都非常到位。选景完全还原书中的描写,那是一个桃花源一般的湘西小城,青山绿水,白塔小溪,有着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而主人公翠翠,像书中一样,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让人看一眼就觉得,这就是这样的湘西小镇孕育出来的清纯女孩。翠翠是爱与美的艺术形象,她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一人生活的坚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7 ) 那灵动的小兽物呵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切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初中时初读《边城》,这么多年过去,那温润如水的情节早已变得模糊,唯独沈从文对翠翠似“小兽物”的描写记得真切。只这三个字,我便能勾勒出一个瘦小,黑发,怯生生地站在角落里绞着手指瞧着你的清秀少女,她的目光一定是清澈如潭底的,她的眼眸一定是皎洁无杂质的。甚至通过这三个字,我也能想象出那种钟灵毓秀的古城,淳朴的人们,湛绿如翠的江水,古色古香的小楼......只有这样的地方才可以孕育出“小兽物”似的灵性。
       我曾心心念念前往这茶峒古城,一览这不沾风尘的圣地,后来去了相似的地方,才发现,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古城,纵使看似依旧保持着绿水 小船 民歌 ,却早已成为招揽游客的手段,我再也看不见那份从骨子里浸着的淳朴与无欲无求。
       我以为我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地方。
       知道在现代文学赏析这门选修课上看到了这部电影。我见到了想象中的翠翠,爷爷,大佬,二佬,见到了我曾心心念念想见到的古城。
       老电影质感略略毛糙,却也不失风味。那娓娓道来的旁白,缓缓推进的画面,一帧帧勾勒出我心中的小城。然后我渐渐记起,这是一个充满了淡淡哀伤的故事,兄弟俩瞧上了同一个女孩,女孩也已心有所属,爷爷的有意隐瞒和翠翠的害羞使得直到大佬沉水二佬出走爷爷离世渡船冲走,翠翠才知晓原来那夜夜听到的歌声不是梦。
        影片的结尾分析以及沈从文想要表达的无奈有几篇书评已经写的很好了。但不管主题怎样,结局怎样,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翠翠与傩送二人在渡船中时,她默默不语地渡着船,颔首低眉,承载着少年满眼的热切,满满的青涩与娇羞。映着青山碧水,让人久久不忘。
        那是我常常想起的人儿啊
        那是我可想不可求的古城啊

 8 ) 猜不透的爱,趟不过的河——《边城》中交织又隔阂的情感

                             
                 

        从前有座小山城,临城有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老人有条渡船。老人守着渡船,女孩守着爷爷。直到有一天,两个年轻人喜欢上了女孩子。于是女孩子在梦里采摘虎耳草,爷爷独坐船头,望着月亮将那夜半的歌声听了一夜又一夜……
        《边城》就是这样一部现实中的童话。虽然没有神秘的城堡,却有飘荡的渡船;虽然没有骁勇善战的骑士,但有耿直义气的两兄弟;没有娇小玲珑的小公主,却有纯洁善良的渡船女;更有一个付出了所有爱的爷爷……它比童话更美。在这个简单却醇厚的故事里,有一首萌动春心的求爱夜曲,有一支诉不尽悲欢的竹管小调。
        
小竹管吹得出祖孙彼此的眷恋,却吹不开彼此的心扉。
 
        “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
        “一定是一个最快乐的人,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能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
        翠翠不懂得爷爷话中的意味,她听不出那支小曲中饱含的复杂情感。她太年轻,而爷爷却已经太老。来不及,一切都来不及。爷爷来不及说清楚,翠翠来不及弄明白。在命运仓促的安排下,幸运匆匆来了,爷爷试探,翠翠害羞;快乐匆匆走了,一个男孩子沉入了江底,一个男孩子远走他乡,爷爷懊恼,翠翠迷糊。来不及,来不及。翠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爷爷一次次欲说又止……
        
        爷爷和翠翠用竹管做了竖笛。爷爷给她吹迎亲送女的曲子。有人坐渡船的时候,翠翠吹,爷爷应和着唱。哑哑的声音和竹管声,震荡在寂静的空气里,却使一切更加静默。爷爷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的女儿吹过这首曲子,翠翠却就这么诞生了。女儿吞凉水死了,剩下这孤单的幼雏,爷爷承担起了重任,这孙女既是孙女也是女儿。我为你吹“迎亲送女”,心里含着一个愿望,祈求你找个好人家,不会再牺牲自己去殉道爱情。翠翠,你听得懂么?翠翠只懂得在岸上,高声地喊:“爷爷,我吹我吹,你唱!”
        
        祖孙相依为命。爷爷风雨无阻的拉渡船渡客,倦了睡了,翠翠总是抢在前头登上渡船,一分钟也不耽误。爷爷让翠翠去看热闹。翠翠问:“我走了,谁陪你?”
爷爷说:“你走了,船陪我。”翠翠说:“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翠翠心疼爷爷。爷爷心里明镜似的清楚。可是,翠翠,我走了,你怎么办呢?翠翠却只是倔强的说,“你不去我也不愿意去。”

    翠翠长大了。一次过节什么东西将她的心底敲开。有时候无意间说到什么,她会脸红。开始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关于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喜欢听人家唱歌。可是翠翠什么都不说,爷爷也不说,在岸上默默的看着她。“大鱼咬你。”翠翠心里总想着这句话。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一样打破了翠翠心底的平静,泛起阵阵不寻常的涟漪,这是怎么了?翠翠不知道,也不好说。爷爷呢?爷爷也不知道。爷爷只想给她说个好人家。虽说女儿的死不是自己的责任,可心里总有那么一股不甘心。翠翠是他养大,总得把她交给什么妥贴的人,他的事才算完结。爷爷的心思,翠翠不明了。翠翠的变化,爷爷看在眼里,却也问不出所以然。

        这是一种朦胧的悸动。它随着发生在翠翠身体上的变化而渐渐明显起来。那次看到员外财主家的女儿嫁人,她心中的这份感觉突然升腾了起来。竟然连别人给她的赏钱都一时忘记退还。随后的时间总是反复的温着女孩子的神气。这不寻常的感觉,翠翠不知道是什么。当爷爷问她在想什么。她能怎么回答,不知道,的确不知道在想什么。一种像雾一样的迷惑笼罩着翠翠的心。每当这个时候,总能让她的心“莫名的浸入了一丝儿凄凉”。爷爷,你再唱迎亲送女的曲子吧?安抚一下这颗不安分的心……
        
        爷爷得到了大老看上翠翠的讯息。那青年走后,祖父温习着那些出于一个青年男子口中的真话,实在又愁又喜。他在犹豫着,这个人是不是合适翠翠,而翠翠,是不是愿意?他问翠翠,翠翠不回答。翠翠心里想着“大鱼咬你。”可是我不说,爷爷你明白么?听到来说媒的不是二老,翠翠不曾把头抬起来,心忡忡的跳着,脸烧的厉害,空豆荚抛到了水里,看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虽然有些失望,但是不知为什么心却有安定下来,觉得不是也好,反而放心了呢?
        
        爷爷想要等翠翠表示,而翠翠似乎模棱两可。爷爷又不由得操办一切,他什么都对翠翠隐瞒。大老怎么说,说媒的怎么说,爷爷都不告诉翠翠。爷爷经历的事情多,这些事情自己扛。可是,这不是翠翠的人生么?不是要考虑翠翠喜欢不喜欢么?爷爷是矛盾的。可是这也是是为翠翠着想,他总想到翠翠那可怜的妈妈,眼睛里会酿出一汪眼泪。那孩子依旧不是什么都没有说就留下孩子自己去陪那军人了么。如今……
        翠翠在等,等爷爷安排一切,不顺心了也表现出不高兴,可是又不承认对谁动了春心。爷爷,你猜我爱谁?
        她有时也能感觉到爷爷老了,总会想到爷爷要是死了……可是她不敢往下想了。爷爷还有多少时间能等待翠翠拿出个主意来呢?
        你等待我懂,我等待你说。
        翠翠你说……
        爷爷你猜……
        
小夜曲钻进了女孩儿的梦,钻不进她的心。

        二老上了渡船。二老对爷爷称赞翠翠长的标致。爷爷知道了些什么。他似乎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了翠翠对二老的意思。可是害怕侵袭上了他的心头,他又看到了女儿的不幸。二老是注定有碾坊的人,我有什么,一艘不属于我们的渡船。翠翠似乎陷入到无望的爱情中,那么……该怎么办?
        这些担忧是属于祖父的。翠翠依旧每天开心的玩耍工作,尽管有时候也为一些“很神秘不易具体明白的东西驰骋在她那颗小小的心上”,可到了晚上还是可以安然入睡的。她只要安心的守着爷爷,任那朦胧的东西折腾,自己也是可以快活的。嫁人么?不在她的心上。只是说不清的感觉罢了。
        她看不到祖父的担心,她只看到祖父依旧在河上拉着渡船,将渡客拉过来送过去。不过似乎很久没有听到迎亲送女的曲子了……发生了什么?爷爷没有说过,她也懒得去想。可能即使想了,也不明白。她是自然养大的孩子,身体感受的到一些东西,大脑却没有那么灵敏。这人世间的事情,她经历过什么?在渡船上听些小歌小曲儿,小小的故事,有些小小的幻想,难道就懂得什么是爱了么?只是她看不得二老,看到就要跑。为什么,你问她,她也不会晓得。很多事,与她来说,还太复杂了。
        
        大老和二老是耿直性子,兄弟俩很快就将玻璃纸捅破。两个人争夺这个渡船。这就说明他们和祖父和翠翠不是一个道子上的人,性格不同。一条是笔直的大道,光明磊落;一条是弯弯的小径,曲径通幽。两兄弟选择马路,半夜对着渡船唱抒情的歌曲,讨取那女孩子的芳心。可谁能知道,将这歌听到心里的不是女孩子,而是祖父呢?翠翠一直都以为那只是自己的一个梦呢!你们的爱情,太遥远了,模糊的像一场梦,浪漫却不真实。翠翠在梦里到山上采摘了虎耳草,这似乎是爱情的表白。可是她自己却又不知道,这样的梦境代表了什么。那些夜半悠扬的歌声,究竟是唱给谁听呢?
        山下,溪边,船头。一个老人,手中的烟斗有一点红火星在黑暗里胡明忽灭。
        
        爷爷弄错了,唱歌的夜莺不是大老。该给翠翠的不是大老。二老却该有碾坊。怎么办?翠翠问他脸色怎么那么难看。他不说话,在城里发生的事情,他一个字也不说给翠翠。
        
        然后,突然,大老沉入江底。第一门婚事就这么吹了。爷爷着了急:事到如今,那二老,你要什么? 可是他不直接问,他有太多顾虑。他不直接问,二老也不说什么,下滩去了。顺顺则对爷爷还有那么点迷信的怨气,就把婚事那么退了。加之那个莫名其妙的中寨人从中挑拨了几句,让爷爷的心凉了:翠翠,你该怎么办?
        翠翠,依旧拉她的渡船,运来往的渡客。黄狗咬着缰绳,偶尔大声地吠几声。翠翠依旧喊它:“狗,你叫什么!”她不知道在爷爷心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就要塌下来了。
        
        爷爷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咽了气。翠翠却睡得香甜。等她一觉醒来,爷爷早已冰凉。哭喊,撕破了喉咙爷爷也不会再打理一声。
        渡船被冲走了……爷爷守着渡船,渡船守着爷爷。
        
        翠翠永远什么都不知道。直到爷爷咽了气,真相才从别人口中揭晓。大老二老,那歌声,大老的死,碾坊,二老出走,爷爷辞世……所有一切,自己本该知晓的一切,直到爷爷去世之后,她这个当事人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一切都太迟了。翠翠哭了一夜,因为懊悔,因为感动,因为心碎……
        爷爷,你怎么什么都不说?
        翠翠,你知道爷爷在想什么?
        爷爷用一辈子在渡船上渡人。翠翠接下去守着这渡船。祖孙俩人在这条河上荡来荡去,渡了别人却渡不了自己。两人在一条船上,一个屋檐下生存了十七年,却走不进彼此的心里。爷爷爱着翠翠,翠翠也爱爷爷。那么为什么那么隔阂?为什么那么多的心事说不出来?
        爷爷不想坏了翠翠的单纯,让她心烦;翠翠太年轻,看不出爷爷的心里的事。更可怕的是,一种世世代代留传下来,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桎梏,绑住了他们的口。有些事不能说,有些事想说却不知道该怎么说。
        翠翠的爱情,在没有在自己面前开花之前,就已经在别人面凋零了。这是一种悲哀,比那些为爱执著过,拼了命去守护一个所爱的情人的妓女都还不如。
        
        有些爱情破釜沉舟,有些独饮鸩酒,而翠翠,连这个资格都被剥夺了。被谁?被她的爷爷,被她心底的迟钝,被这封闭的山城,被这里的文化和氛围……
        爱情成为一种猜谜游戏,至亲之间流淌着一条趟不过去的长河……
        
        
        
        
        
        
        
        
        
        
        
        
        
        
        
        
        
                                                            

 短评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心悦君兮君不知;旁白多余。

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从文新题记:“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

6分钟前
  • 小千秋
  • 力荐

其实,整部电影里,我最爱的角色是翠翠的爷爷。

9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翠翠演活了,现在我都还记得高中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说翠翠可以早恋因为她不用参加高考。。。

10分钟前
  • call me kelly
  • 推荐

还是高中语文课给放的 因为之前就很喜欢书啊看过好几遍 看电影的时候看谁都觉得可惜 俩男孩躺在草地聊翠翠 一聊发现兄弟也喜欢 那个沉默的看天 啊呀 真好 换现在的小男孩早争个你死我活打出翔来了 翠翠也可爱 清纯的要命

13分钟前
  • 筷喜旺
  • 力荐

高中时候,在课堂上播放的。7分。

17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推荐

后来就是,等等等等。

2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现在国内能多几部这样文艺的、乡土的、质朴的、清新的片子该多好

25分钟前
  • 蓝色多瑙河
  • 力荐

唉,这惆怅说到底还是因为嫁女儿嫁孙女。湘西,看到小女孩再湘水中洗脚,便想起小艺说他们从工地回住的地方,就会经过一道流水的桥,每次经过也就赤脚下去洗脚了~

28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应该尽量把文字语言转化成影像语言,而这部《边城》中大量运用旁白来交代剧情发展与《山楂树之恋》直接上字幕说明故事转折一样让我觉得鸡肋、感到失望。尽管如此,这样一部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文学韵味的电影依然比如今各种胡编乱造乃至粗制滥造的国产商业(烂)片让我看得舒心。

3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翠翠的爷爷走了,天保没有天保,傩送离了茶侗,去了远方,狗,你要懂事,你要陪好没爹没娘没爷爷疼的翠翠。翠翠哭着哭着会坚强,在那人来人往的渡口,等那没消没息的情郎。 我不认为沈从文的文字可以被镜头超越,所以我认为在镜头上大做减法,保留国画风格的这部作品是很不错的。

31分钟前
  • 新西兰孙小社
  • 力荐

唯一一部超级好,看哭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评述的电影。第一次看这个小说是初一,看电影是初三,后来高中时候又看过小说,大学看过电影,今天重新看,发现自己遗漏了很多细节,以及老子花了大半天才看完一部90多分钟的电影,因为一直不敢往下看,想哭,怕!

35分钟前
  • 爱狗
  • 力荐

晚上的戏都暗成一团,白天的场面也是画质感人。但不知不觉就看完了。一忽感慨沈从文果真能活写出少女心态,一忽聊起湘西这个地方很神奇了。结尾处大家都很惆怅。小伙伴一语总结“撸完这片儿,心情十分潮湿”

38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文科班,半数女生哭得梨花带雨。“这个人或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画面和语言都美得不可方物。但是我没有哭。十五岁的夏天,留下的留不下的遗憾都已经过去。我心知肚明,我不会再等待,也没有人会来划我的渡船。

43分钟前
  • 月直直
  • 推荐

高一语文课播放,对于此片的记忆比影片本身更珍贵,无法替代的存在。

47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1. 景色实在 太美了,看得出凌子风的美学底子,还有1984年我们的青山绿水还在,没有人为破坏。2. 爷爷的人物性格刻画的非常丰满,尤其是从他人口中描述的他,更丰富了对他的认识。3.这好像还是我第一次看到电影中如何表现男人的婚姻选择,权衡利弊。沈从文更了解男人。

5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翠翠带着婴儿肥的瓜子脸,对爷爷撒娇:“不是翠翠,翠翠被鱼吃了”,很让人怜爱。还好是那时拍的,要是现在演翠翠的一定是锥子脸了。不知道潘玫现在何处?

55分钟前
  • 细雪
  • 推荐

很多年前看的小说,记得当时看完心里堵得慌,但没有哭。今天看电影,却哭得稀里哗啦的。有时候电影比文字更有力量。虽然胶片都放变质发黄了,声音忽大忽小,愈增怀旧感。

59分钟前
  • 香水瓶
  • 推荐

这个影片里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爷爷,不想翠翠像妈妈一样,所以他想尽最大的努力去让翠翠幸福,可惜有时候好心也会办坏事,善良的爷爷逝世的时候是真的好心疼好想哭,从此只留下了翠翠和一条船,日日等着她的爱人

1小时前
  • 一二三四五
  • 还行

凤凰镇已经如同边城这个故事一般随风飘逝

1小时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