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仁藤俊美是一流大学毕业的银行精英,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在某日下午,他以“想要有地方放书”为由,突然杀害了妻子和女儿。随着庭审的进行,仁藤不为人知的过去逐渐被揭开……
完美丈夫杀掉妻女,在法庭上自曝动机竟只为家中能有更多空间放书?!——《微笑的人》这部侦探类SP就以这样一个既荒诞又充满悬念的开头作为切入,瞬间便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当我感到其中必有蹊跷的时候,镜头立即以上帝视角回溯案发当时一家三口在溪边戏水的场景:前一秒还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的丈夫转头便如机械般铁血无情将妻女溺死,不见一丝犹豫与恐惧。而更加奇怪的是,这位名叫仁藤俊美的丈夫丝毫没有隐藏罪行的意图,当妻女还在医院抢救的时候,他竟然冷静得可以坐在外面阅读小说……虽然丈夫没有主动自首,但一系列的动静仿佛在带有挑衅意味地暗示警方自己就是杀人凶手。随后,警方顺利地拘捕了这位丈夫,一致认为他就是凶手无疑,然而却无法接受那一连串不可理喻的行为与动机。
正当警方感到焦躁的时候,一名与凶手有过数面之缘的记者主动要求负责此案。她之所以坚定地认为案子绝非如此简单,甚至情不自禁在法庭违反规矩喊出这个男人不可能杀人,是因为两人的女儿是同学,男人与记者曾在女儿学校的聚会上有过手工合作,当时男人留下的印象让女记者心生憧憬与尊敬。
女记者接手后,她前前后后调查了与这个男人有关系的同事、前恋人、童年伙伴等等,多数人都表示不相信俊美这样一个口碑极好的男人会犯下杀人罪,记者初以为案件正朝向自己所望的方向逐渐变得明朗时,不料竟有人提供带来决定性转折的消息,逐渐,记者再度堕入深渊,不由得怀疑仁藤俊美可能犯下不止一宗杀人案……
这部电影明面上是一部传统侦探剧,但看下来会发现其实质最重要的并不是案件真相如何。相比起结果,它的意义在于过程的表达,犹如印度电影《丑恶》将中心思想溶于过程中,这部电影想反映的问题也巧妙自然且呈递进式地分布于记者为了查明真相向不同人取材却逐渐发现真相越来越模糊的过程中。如润物细无声,这种影响对观众来说是沉浸式,是潜移默化的。当结尾凶手一针点醒“旁观者”时,沉睡堆积的影响瞬时爆发冲击我的意识,真可谓“细思极恐”。
不含剧透地大致说下——电影主要想表达人性的复杂、印象的矛盾以及个人行为动机与集体接受之间心理的差异,什么是正常与不正常、应该与不应该呢?比较悲观主义与功利主义,主张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彻底了解彼此的,虽然中心线很简单能说明白,但整体的气氛营造很诡异瘆人,松坂桃李演技了得,角色反差的塑造张力十足,看得人脊背发凉;同时电影节奏上乘,故事推进迅速,背景音乐的烘托也很不错,单纯观感可以的,虽剧本没有针对挖得特别深入,没有给出特别有意义的辩证,总感觉意犹未尽,差了点什么吧,但整体总归值得一看,也能给观众留下一定遐想与思考。
看完之后,我理解人性了吗?我明白仁藤为什么杀害妻女,鸭井为什么杀了她老公吗?不,我还是不理解。或者说,不要理解。
人是什么?太有自信或者太有好奇心不是很危险吗?当你开始理解的时候,你就在靠近他了。
仁藤的世界简单又复杂,他冷眼旁观这个世界的时候,岂不也是在旁观自己?多可笑啊,这些妄想摸透别人的人。多可笑啊,那个永远无法被理解的自己。
于是,他微笑着,承认了: “是的,我杀了我的妻子和女儿,因为书太多了,实在放不下。”
他微笑着和入狱的女主说: “还是微笑吧,会更有魅力。”
无由来的可怕,却想要静静地再观望一下,看一看这个人…… 打住。 鸭井又是什么时候发现不对劲的呢?看见老公料理台上放着的那张酱料秘方?还是之前隔壁女人那一次次喜笑颜开地清扫过界?还是更之前她对仁藤微妙的好感与强烈的情绪维护?
越调查,越迷惑。每次当她觉得自己与真相无限接近时,真相都如云雾,消散于嘲弄之中。仁藤的真相,家庭的直觉,内心的不安,她快要被割裂了……
直到那一刀,她该是与这荒谬的世界决裂了吧!仿佛一直生活在漫画里、被作者操控着的主角突然觉醒,带着绝对的愤怒和失望,和她的世界彻底决裂。那一刻,她的过去全然过去,她的未来没有未来。那一刻的真实,让她癫狂。
我还是不理解罢!这诡谲又微妙的人心。仁藤也好,鸭井也好,还是那个“小霞”也好,他们或者也并不真的理解自己,只是那一刻他们就那样做了,并且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即是如此,何必纠结?能被剖析的都是不痛不痒的表皮,那些肌理的伤痛,骨血的暗殇,无法参透,也无须忐忑。
就此终结。
最后,真挚地想对松坂桃李说一句: 阿桃你真的好适合演这种温柔又自我的变态啊啊啊!但是求求你再别演了,我这又怕又疯狂跳动的小心脏吃不消喂!咳咳。
微笑的人
仁藤杀死了美丽的妻子抄子和女儿,被捕后宣称是因为喜欢看书,才杀死她们给书腾位子。
记者鸭井(此处想吐槽一下日本人的姓氏)曾和仁藤一起为孩子学校的活动做糖果项链,对拥有迷人微笑的仁滕有好感,不相信他会杀害妻女,更加不信他杀人的理由。而且,此时她刚刚重回职场,需要做出爆款新闻,于是开始调查此案。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个关于仁藤的事件逐渐浮出水面。妻子在急救室抢救,仁滕在门外读小说;同事梶原刚成为观察员就自杀身亡,仁滕顶替了他的职位;同学松山被卡车撞死不久,仁滕笑着玩着松山的游戏机,对当时的女朋友谎说游戏机是松山父母所赠遗物。他还告诉鸭井,坐上梶原的观察员工位很舒服、松山的游戏机可以直接玩不需要自己费力排队买。
鸭井对仁滕的同情变成了惊惧。
这时,一个自称真名为抄子的夜总会陪酒女孩说小学同学时,仁滕曾帮她策划杀死强暴自己的继父,最后仁滕胆怯不敢下手,她亲自将继父推下楼梯导致其摔死,而仁滕被她斥责为无用。
鸭井坚信,仁滕是一个披着微笑外衣的反社会杀手,而形成这种人格源于幼年目睹谋杀又被心爱的女孩抄子看不起。
仁滕对抄子这个名字异常执迷。
仁滕杀害妻女后打求救电话并在救护车到来前给妻子做人工呼吸以证清白。
如果不是快递员看到仁滕和妻子拉扯追逐、如果不是法医检测出妻子指甲缝里有仁滕的皮肤组织,仁滕不会承认自己杀害了妻女。
由此,虽然没有铁证如山,仁滕杀死梶原和松山也几乎铁板钉钉了。
头条新闻必将引起轰动效应,重返职场首战告捷!
直到……剧情反转。
鸭井去看守所给仁滕展示新闻时,仁滕微笑着告诉她,他的初恋、小学同学抄子家庭幸福根本没有继父更没有遭受继父性侵一事,而同班有个男生发生过这个惨剧。
惊掉了下巴的鸭井再找陪酒女核实事实的时候,已经无法找到她了。
回到家里,私家侦探拿出丈夫和隔壁主妇偷情的照片,印证了此前一直怀疑的主妇过界的清扫、丈夫的新菜谱、卧室的新床单。
电影的两条线.
一条是鸭井的事业线,对仁滕事件的调查。
一条是鸭井的家庭线,对老公出轨的调查。
看似成功的事业线建立在虚假事实的基础上。
看似甜蜜的家庭线建立在丈夫谎言的基础上。
而现在,那个每天温柔殷勤的、现在还在狡辩的丈夫让鸭井感到了无尽的幻灭,手起刀落间,鸭井干掉了和仁滕一样拥有迷人微笑的丈夫。
微笑的仁藤深不可测。
微笑的丈夫满口谎言。
微笑的自己急功近利。
仁滕说,你们做新闻的,就只是想给读者一个简单的故事,对不能理解的事情都要去解释,其实是不可能的。仁滕杀死妻女到底是为书腾地方还是因为妻子出轨同事梶原还是想像《春琴抄》的主人公一样用极端的方式守护爱情和家庭的美好,电影不想告诉我们答案,似乎借着仁滕的口吻告诉观众,对于超常的事件,接受就好,不必追根问底,因为人性是异常复杂的,没人可以真正被他人所理解。
电影似乎在把仁滕塑造成冷血杀手的同时赋予了他先知般的哲人形象。
有一次访谈的时候,仁滕说鸭井,你比我更加具有杀人犯的潜质。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罪行的报道者鸭井最终成为了杀人犯,锒铛入狱。
是仁滕唤醒了内心的邪魔吗?
换一句话,如果不想借调查仁滕案件回归一线、如果不是道听途说就构筑头条新闻,会激怒之下杀死丈夫吗?
如果没有如果。
仁滕的蓄谋已久和鸭井的激情杀人,是殊途同归吗?
新闻必须真实。
微笑实则虚伪。
最后的最后,鸭井和仁滕在看守所相遇,仁滕对着仿佛行尸走肉般的鸭井耳语:还是微笑比较有魅力哦。
还是那个微笑的让人毛骨悚然的松坂桃李。
关于《微笑的人》的开放式真相,随着尾野真千子饰演的记者鸭井的调查,松坂桃李饰演的银行精英仁藤前后涉嫌杀了大学同学,银行同事,以及仁藤的妻子和女儿,每一个杀人动机,在记者鸭井看来,简单到不可思议,反心理学味十足。
杀大学同学作案动机是因为一个游戏机,杀同事动机是因为一个坐起来舒适的座位,杀妻女动机是想要有地方放书。
结合仁藤几次对鸭井说的话,仁藤说鸭井一副周刊记者的样子,总是试图用大众喜闻乐见或者自以为是的视角解读仁藤。
以上三个杀人动机是仁藤为了隐藏更深层次的动机编出来给大众看的,并且每次鸭井和仁藤说到杀人动机,仁藤都在诡异地用微笑掩饰。
仁藤杀了妻子和女儿,但动机不是想要有地方放书,而是妻子出轨。
仁藤在监狱反复看的《春琴抄》,讲的是盲女琴师春琴被毁容之后,仆人佐助为了继续留在爱慕的春琴身边,用针刺瞎双眼。
盲女和仆人的故事在仁藤看来是极致的爱,映射现实中,仁藤的“春琴”也就是其妻,发生了类似毁容的事情,阻碍了仁藤一家幸福的生活。
鸭井到仁藤工作的银行调查时,仁藤同事说,意外去世的同为仁藤同事的梶原经常性骚扰女性,特意强调了已婚女性,而仁藤妻子也在银行工作,并且梶原曾追求过仁藤妻子。
仁藤同事对鸭井说,死去的梶原多次提到仁藤妻子,仁藤杀了梶原,动机并不是因为一个舒适的座位,而是梶原出轨妻子。
仁藤同事还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同事忘记把打给仁藤电话的内容转告给他,仁藤说:“下次再犯,你就去死吧。”这句话穿越到松坂桃李另一个作品《不能犯》,仁藤是规则的制定者。
另外最后记者亲手杀了出轨女邻居的丈夫,也映射仁藤妻子出轨仁藤同事梶原。
不过这部作品重点讲的不是案子,也不是真相,以上杀人动机的分析就像自以为是的鸭井记者一定要调查出一个主观可以接受的结局,如日本小说家京极夏彦提到的动机至上主义,世人很难接受没有动机的犯罪,解说犯罪动机越普遍,犯罪就越有可信性,情节越深重,世人就能越认同。然而实际上,人性,复杂的很,人的行动是不可预测的,没有结局的留白,仿佛是留给观众的思考,正因为是人,发生什么都不足为奇。
男主是个没有感情,极度自私的人,在他的眼里只有清除障碍。男主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人之所以是复杂的动物,是因为他们的每一步行动,每一个思想,都没有固定的公式来解答,你所谓的真相只是你用你和世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解答,你做的这些只是为了消除自己的不安。或许,有时候做一件事真的没有固定的理由,有时蓄谋已久有时只是在一瞬间。
杀意就在一瞬间,在那个瞬间很难说那个人到底是出于什么心态下手。
人们想要去追寻杀人者为何会杀人,就如同女主,很多时候是想将自己与杀人者划清界限。其实我觉得很多人在内心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去追寻一个理由,这就就一种心理暗示,控制自己的杀人冲动。因为如果这种界限被模糊,人可能会对自己产生疑惑,杀人不再是一种禁忌,而会成为一种选择。男主嘲弄这种行为,但是我并不觉得这值得嘲弄,追寻因果是一种很朴素的想法,也是人长久以来控制自己行为的办法。
女主给男主预设了两种人设:一种是有隐情;另一种是男主天生异类。
这两种人设都在杀人者与一般人之间划了一道界限。
如果没有隐情就不会杀人,这使得杀人这个行为变得可以理解。
或许男主也听说了女主家庭的传闻,所以他在面会时对女主说按照女主的理论,女主比起他更有杀人者的素质。
如果不是心理变态就不会杀人,这让杀人这个行为变得彻底非理性。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教导: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事实上现实生活中需要运用人的理性的时间很少,大部分的选择是基于感性或一时兴起,而很难说这些选择对于人生的进程就毫无影响,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差异或许就会导致人生的走向完全不同,但很难说是理性选择促成的。
但事实上,杀人者和普通人可能根本没有明确的界限。
想要去探究那个人在那个瞬间到底是什么心态,甚至本人都很难说明。就像女主杀人之后说的,等回过神来一切已经发生了。
而女主试图去了解男主在杀人前后的人生,都只能说是无限接近而永远不可能重现男主在那个瞬间的心态。
而在这个试图复现的过程中又会有很多牵强附会,男主平日里的一言一行都变得神秘莫测,变得耐人寻味,但是放到生活中其实那些行为都可能只是一时兴起。
比如恶毒前辈自杀,认为恶毒的前辈性格如此强硬不会自杀,其实这也不过是猜测,自杀也不过是一瞬间的选择,在那个特定的瞬间做出怎样的选择,和一个人素日的为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一定会有关系呢?去关联这一切不过是旁观者的一厢情愿。
比如平时和善的男主对做错事的后辈的恐怖发言,可能只是对于工作失误的后辈的气话,可能带有玩笑的意味。面对这种发言,人可能会觉得男主发火了,但并不会觉得男主真的要杀他。但是到了事发后,后辈再去回想这一切的时候,男主杀人犯的身份使得他之前的下次再这样就杀了你的发言带有了几分可能性和几分真心。
但是这种思考方式明显有问题,因为没有证据证明男主在此之前杀过人,杀人发生在说出这番话之后,男主在当时也还没有背负上杀人者的身份。
人们在瞬间的选择和她/他素日的为人处事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在那个瞬间的想法没有落实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想法,谁也不会了解。
而在某个瞬间得以落实的想法,可能是那些素日里无人知晓的念头的累积,谁又能了解为什么已经发生的会发生?
即便本人愿意将那些烂在心里的想法拿出来与他人分享,但是很难说就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又准确无误地被对方理解。语言有力的同时,又是如此的无力。很多时候很多念头只有自己了解,甚至自己也无法理解。
只能说在做选择的时候慢一点,再慢一点。
“还是微笑比较好哦,那样更有魅力”
女主演非常非常优秀,当我们为她过于生硬或者说过于夸张的表情感到疑惑时,在结局突然让一切都有迹可循。
男主说,现在你看起来比我更像杀人犯。的确很像,我看得毛骨悚然。
尽管那时关于女主的生活还仅仅是藏在细节之中。
列举一下男女主表面的相似之处:优秀、良好的外貌、以及好人缘。都是容易取得世俗成功的那种类型。
从警官那里知道,女主正在事业上升期,突然怀孕辞职结婚。那时候果然是因为爱情吧。
突然失业的丈夫,奇怪的女邻居,掺和起来,对于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的主妇而言,真是要命的存在啊!
微笑着的男主杀了妻儿,成了女主回到职场的踏脚石。
一定要找到理由!
怎么可能呢,那样的人怎么会做这种事!
为了放书?这分明是有计划的谋杀啊。
鸭井各种找寻男主的过去,最后出了一篇新闻。
事业上成功了,可是鸭井陷入更加混乱的迷茫。
紧接着剧情就突如其来的展开了,侦探的告密,丈夫的狡辩,怎么会没注意到呢,这样的微笑就在身边。
女主举起了刀。
“等明白了的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了。”
明白了什么呢?
妄自猜了猜,还是猜不出。
不过我看完影片,还是有了一个感想,诚实的面对自己,似乎情况会稍微变好些。
任何选择都是自己做的,身边的人下跪道歉也无济于事。责怪他人更是于事无补。
突然想起另一部电影的台词“假如我不是百分百诚实,那么就不算活着”,与诸君共勉。
顺便分享几张励志截图
生活多么有趣啊,微笑也从来不该是面具。
快活的笑,痛快的哭。
感谢你我,还好好的活在这个世上。
——
写在最后,万幸啊,人生不是一张试卷。
试卷可太容易被打叉了。
不要考验人性,它经常出乎意料
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人心就是一个深渊,自己都不敢凝视,何况他人。尾野真千子太好了!
相较原著小说,女主这个角色是SP中原创的。从最初雇私家侦探调查丈夫,一步步加深怀疑,到最后的爆发。。调查仁藤的案件对女主最终杀人的结果影响有多大呢?仁藤说女主比他更有杀人犯的潜质,只不过是说出了一个事实。仁藤说的他杀人的理由,也只不过是另一个事实而已。不理解又如何呢?
细思极恐。再不能直视为他人打扫门前落叶的邻居。周刊记者把案情剖析得再合情合理,都不过是徒然地牵强附会,人心如迷局。尾野一向好,桃李也不错。
绝对的“细思恐极”,人心难测就在这里,人与深渊的互相凝视诠释得法,虽然SP拍得都寒碜,至少还是第一次用含混没有谜底的故事来解释人之内心迷宫。
男主如果换成妻夫木聪就能凑个贯井德郎三部曲了
故事蛮有意思,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来揣测,谁也不敢保证不会跌下深渊。就是SP拍得有点简陋,制作再精良些就更好了。
整体拍得不算好也头重脚轻,但是我很喜欢它的主题:“—不能理解杀人凶手的心理,对你来说为什么就那么难以接受呢?—像你这样的杀人理由,会让大家感到不安。—能让人理解的结局,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得知记者杀人后:“因为都是人嘛,就算发生这种事也不奇怪。”
他俩飙戏异常过瘾呢
一个女记者为了出名,天天忙于自以为是地挖掘一个杀人犯的内心真实想法,甚至忽略了自己老公,自己的老公只好跟邻居大姐胡搞,最终女记者愤怒之下杀了老公,才恍然大悟,杀人犯的内心是别人挖掘不来的。带入感蛮好的,各种配角刻画的也很到位,就是女记者的老公不极致,如果女记者的老公在大家眼中是个极好的男人,没人知道他搞外遇,最后被杀了,大家纷纷指责女记者的罪行,女记者心里大概会更难受,大概也会更理解男杀人犯。
教科书般解释了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越是在前面寻找真相的过程中被吸引,越说明我们对理解动机的渴望意味着我们不愿意相信人性的复杂。
根本没有真相的结局太坑了。
没有结局才更耐人寻味
结局不错,我都已经准备好翻白眼了,虽然因为是SP拍得比较简陋可以原谅。松坂演得还可以。用自己那浅薄的知识去推断别人想什么,本来就是一件自大的事
宽松世代的处男演起变态也是毫不费力。考虑到我连完美世界都打了5分,这个我也打五分好了,毫无客观公正一说。
《春琴抄》连续“杀人”事件。宛如曼陀罗一般的极致之爱,很可怕,也很美。能够被理解的结局,在现实社会之中根本不存在。不要试图理解他人,因为你甚至不能理解真正的自己。
其实还挺不错的 松坂桃李的台词很像他自己 比如他说人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 的确如此 不然他到底为什么会演那部所有人都在让他被绑架了就眨眨眼的片子呢
本季最好的悬疑,在垃圾一般的忒修斯和熊猫的衬托下,朝日拍的这部省钱SP显得既深刻又余韵十足,松坂桃李演起变态毫不含糊,尾野真千子一如既往刻画人物特别走心。种种似是而非的陈词,雾里看花的回忆,都在说明人既不能理解他人,也不能被他人所理解,人的行动无法预测…台词说到我心坎儿里了
很有意思,中心思想像极了京极夏彦的犯罪无动机论。人们因为拒绝接受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事,所以将犯罪用动机分类。但或许,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犯罪动机。
你以为是侦探剧,其实是在探讨人性。人人都以为了解别人,但是,你真的了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