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东京女子图鉴

日本剧日本2016

主演:水川麻美阿部力阳月华

导演:棚田由纪

剧照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2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3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4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5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6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3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4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5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6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7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8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9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4:46

详细剧情

《东京女子图鉴》改编自在《东京日历》上连载的同名四格漫画,电视剧版的导演由《百万元与苦虫女》的棚田由纪担当。水川麻美将演绎女主角绫从20多岁到40多岁的成长过程,绫从家乡来到东京工作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她的人生也随时面临全新的挑战。本剧在惠比寿、银座等多个地标性的外景地取景,全方位展示一个真实的东京。

长篇影评

1 ) 从理想丰满到现实骨感的20岁到40岁

努力是有用的,可是在碾压性的社会阶级固化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张爱玲的《十八春》里说“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20出头的时候,常常为了一个方案熬夜到凌晨3、4点,第二天照样7点起床,一天去见两三个客户进行提案。而现在的自己,大概连续一天对着电脑到下班时候就已经感觉头晕眼花,回到家晚上10点就想睡觉。

确实感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恐慌与焦虑。这种恐慌焦虑它们没有载体,它们就是时间本身,就是昔日二十出头的自己。也就是剧里所说的,逼近三十的女人已经陷入瓶颈,回望一路走来的自己,是踩个油向前冲,还是换个方向重新出发。

每年大概也就看两三部电视剧,而之所以选择这部日剧明显是讨巧的,它的受众精准,故事通顺又典型,人设不会让人生出怜意也不让人讨厌,一集很短只有20分钟,全剧只有11集,适合现在眼睛干涩到下班不能看书也不能看电视的我。

重要的是,它的台词直射人心。

女主绫是一个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虽然她想要的也不过就是时尚杂志里描述的东京:预约不上的餐厅,做代理商的男友,有意义的工作。六本木之丘,东宝影院的夜场电影,两日一夜的箱根旅行,海瑞温斯顿的婚戒,幸福的结婚,圆满人生的必需品。

她厌烦极了那种一眼就能看到头的温吞生活。

年轻的时候总想去远方。

有多少小镇姑娘和绫一样为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贪婪,从小地方来到大都市,从大都市的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做着各种缤纷的梦。这座城市里有太多的机遇太多的诱惑,似乎随手都能捡起一个机遇带你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我身边有着太多的好姑娘,她们读书、学习、健身、努力工作努力赚钱,旅游看世界,每一个人都值得享受最好的生活。可这世上没有那么多最好的生活给她们,她们结婚的有结婚的苦恼,没结婚的有没结婚的苦恼,向前一步有向前一步的苦恼,退后一步有退后一步的苦恼。对于自己的生活多半是懊悔,对于别人的生活多半是羡慕。

TED演讲里《为什么30岁不是新的20岁》里面说“二十几岁时的约会就像玩抢座位游戏。 大家跑来跑去,乐在其中, 但到30岁左右音乐就停掉了, 大家一个接一个开始坐下。 我不想成为唯一一个站着的人, 因此有时候我觉得我和我丈夫结婚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我30岁时他是距我最近的‘椅子。”绫也是一样,经历了秋田暖男、高富帅渣男、和服店老板之后,她终于找了一张最近的椅子,试图坐下来。迅速结婚之后发现,婚姻生活不是自己想象得那般幸福。

幸福是什么呢,20岁时候的幸福就是去东京,25岁时候的幸福就是有人追并且工作得到认可,30岁的时候从事真正可以展现自己才华的工作享受一点点生活,35岁的时候有个家庭,40岁的时候旅行和美食。

上面所说的都是理想,这部剧说的是现实,20岁的时候来到大都市租不起房子只能住在郊区,25岁的时候不满意身边不求上进的男友毅然决然分手却遭遇嘴上说着不想结婚却转身就和别人领证渣男,快30的时候老板不给加薪才被逼着去找了份新工作,不由己得当了小三用身体交换去享受不属于自己的奢华生活,30出头的时候赶紧找个老实人凑合嫁了结果婚姻生活不满意,自己看不上的老公居然还出轨。婚姻失败之后,遇到了个小鲜肉结果是专业软饭男。这种生活就是自己一直付出对等的努力追求的幸福吗??

大都市的冷漠在于它的闪闪发光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你想和闺蜜们分享你的小小成功时她们却早已抛下了你,而家乡的人情味在于早年教你的老师竟然在数十年后的偶遇中拿出了你上杂志的专访把你当做她教过的非常优秀令人羡慕的学生。

绫在影片中痛哭的时刻并不多,我所能记住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离婚协议书签字之后,一个就是这位老师掏出那本杂志。

这部日剧虽然很短,但并不是仅仅聚焦在绫一个人的成长上,它更想反映的是每一个东京女生不同的生活足迹,并且一直在试图引发大家对于理想、幸福、城市、阶级和区域固化的思考,甚至有一段直切政府鼓励多生孩子的政策——提高税收而增加人数而已,想想中国刚过去的人口红利,我对未来的中国经济非常没有信心。

每一个大城市多么相似,每个人的命运又多么相似,每个人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曾以为梦想和努力可以克服一切,可更多的时候是毫无力量,曾以为向前一步,可以走得更远,结果却发现越往上看,城市越是深不可见的无底洞。

等到四十岁的时候再回望,又是另一番浮世绘。最后一集中说大家就像随着时光流逝一般地变化着,然后找到了各自的归属。

“社会阶级的鸿沟也不是凭一己之力可以迈过的。有人选择轻松度日,也有人选择扎实地向前走”。

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特别喜欢水川眼神中的坚定,那种坚定大概是因为不管遇到再大的困境,心里也在想着扎实地向前吧

2 ) 戴上这副消费主义滤镜

如果世界是一个多层购物中心,那么身处其中的人选择消费作为生存逻辑就一点都不奇怪。 乘着自动扶梯一边上升一边买买买,心情大好,直到被告知顶层是俱乐部制,非会员免进。 怎么会这样?! 你大概会生气地嘟囔几句,走出这座势利的建筑物吧。 但深深浸泡在消费主义中的人是走不出来的。购物中心是他们的整个世界。事实上,只要他们对“幸福生活”的预设还在,购物中心的魔力就永不会消失,因为那正是其贩卖的终极商品。


消费主义对一个人的定义,维度相当狭窄,概括地说,you are what you spend——你是你所消费的东西。你是你穿戴的服饰,是你使用的化妆品,是你吃的食物,是你乘坐的车子,是你光顾的店铺,是你住的地方和旅行目的地,是你孩子的幼儿园,你配偶的办公场所……有人看了《东京女子图鉴》的感想是女主角“缺了点什么”,似乎“没有精神生活的追求”。这毫不奇怪,消费社会定义你这个人的方方面面,是通过你所消费掉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一个致力于艺术创作的人是否可以被称作优雅,消费社会不知道,不过如果ta身着公认的好品味服装,就会得到优雅的评价;你一定也听过“高尚社区”的说法,路遇的陌生人是否品德良好不得而知,但如果ta从高级住宅区信步走出,就被认为可以信赖;你也不需要会演奏乐器或是作曲,只要经常去听交响音乐会和歌剧,旁人便会交口称赞你为高雅艺术爱好者。 在女主角绫眼中,世间一切坐落于购物中心的不同位置:老家秋田是摆在商场外的路边摊,无怪乎她来到东京时,首先钻入她耳中的不是别的,而是那一身土气打扮引来的窃窃私语。这个站在商场中庭四处张望的初来乍到者,看到的高级住宅已根本不是楼宇,而是金光闪闪的“名媛罐头”——如此直白露骨的比喻,只有佩戴消费主义滤镜的人才能洞悉。 但是一文不名的秋田女,只能先光顾接地气、繁华有余而高级不足,“俗气和时髦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一楼小吃街——三轩茶屋了。 上升途径当然是有的。绫看得到,除了一级级看不到头的台阶,还有快捷舒适的“自动扶梯”。乘坐自动扶梯是年轻漂亮者的特权,对于绫及其同道,这自动扶梯就是能把她们带到更高阶层的男人。那么,把握机遇,参加一次次联谊,设法挤上一趟吧!找一个英语流利、年薪800万日元的金融男,上楼去消费吧!融入时尚人群,做一个30岁之前光顾顶级餐厅的好女人吧!女主本来以为可以就这么扶摇直上,可惜这台自动扶梯中途下了逐客令。不过在那时,绫并不明白为何自己不是被选中的那个,为何一个连正经工作都没有的“读者模特女”能够取而代之,通过婚姻直通顶层。 消费社会是一个生态系统。绫个人奋斗的部分也可以看出,她的工作性质——时尚产业的品牌策划和公关——也是依附于这一系统的。她是系统的附生者,扶梯们——惠比寿跑路男、和服男和湾区男,以及同样出身湾区的花艺淑女们则不然,他们是这个系统直接孕育出来的,是它的枝干和组织。 惠比寿男的谈吐和举止,和服男的物质品味,湾区男常去的店铺,对于绫来说是上流社会的标志,是她要学习和模仿的东西,但对于这些人来说,都是再自然不过的日常。绫渐渐意识到自己和他们位于不同的生态位后,越发羡慕和向往这种天然性。她不会从另一个方面理解,那就是,这些也是不折不扣的“阶层烙印”。她大概更不会想到,有人不但不以为荣,还想要反抗和挣脱这些烙印。例如乔治·奥威尔是上过伊顿公学的,操上流社会口音,一度跻身特权阶级,却为无法真正融入无产阶级而苦恼;同样看到了阶层和现实,有一些人看到的是不平等,关注的是弱势群体,萌生的是公正之心。典型代表是绫在Gucci的年长女上司。在上司心中至关重要的是“1985年是怎样的一年”,她气愤地指出:自己这一代人拼命争取来的男女同工同酬权利,却被年轻女孩用来轻松工作轻松生活。以上司为代表的杰出女性并不活在购物中心里,她们看到的是复杂多面的社会。遗憾的是年轻OL目睹年长女上司的义愤,只会小声嘀咕她那样子恐怕“不会幸福”。 这也是问题所在。绫及其同道把”幸福生活”挂在嘴边,视为人生至高追求。她在人生每个阶段不断问自己:我这样就幸福了吗?这样的幸福就够了吗?我大老远来到东京,想要的是不是此刻已得到的东西?她不确定,所以要通过层层攀升,看看上面到底有什么,到底在卖什么。在结识了湾区男女后,玻璃天花板的真相才展现在她眼前:不好意思,本层实行俱乐部制度,非会员免进。 看起来,这一境况是无解了。只要幸福生活这一预设还在,购物中心的魔力就永不会消失,因为它正是这个场所兜售的终极商品。绫以为早已摆脱的出身将她一把拽下:历经空中大冒险,虽然人已经到了俱乐部门口,手里握着的却仍只是张普通购物卡。 如果绫肯摘下滤镜,她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会意识到购物中心并非整个世界,完整的天地有更丰富的价值选择。剧中确有一名角色这样做,那就是出场时向联谊对象秀英语、反复强调自己年薪、私服却相当邋遢的直率金融男。他之所以向女人夸耀收入,无非是太清楚自己的生态位;他知道自己和惠比寿男不同,在这个系统里不过是附生者,因此向上攀登的过程中会被凭借家世的后者踢掉。再次相遇时,他摘掉曾经的虚荣面具,面对华服的绫姿态洒脱。他已选择脱离这一系统,投身社会公益,走入更广阔的世界。 就是这样。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世界有远比个人幸福更值得关注的事情。俱乐部成员也并非成天手持会员卡享受生活,那里有财富和特权不假,但也要面对危险,肩负沉重的责任。好比询问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人生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未免荒谬,女王本人恐怕也无暇思考这类问题,她太忙了。 幸福多是只关乎个人的梦幻憧憬,这也是因何消费主义贩卖的幸福之梦,其拥趸多是年轻女孩。绫能够一直活在这个梦里,也是拜迄今为止的人生太顺利所赐。 结尾处,绫回望一路走来的风景,开始咀嚼得失,似乎打算学着知足常乐。无论如何,截至此刻,她还未经历过真正的生命历练,外界的狂风还未吹进她的梦里。

图:德波《景观社会》。 根据这一观点,再次审视本剧的封面海报,你看到了什么?⬇️⬇️⬇️
近看是一回事,拿远一点看,事实不是昭然若揭吗?

3 ) 你的意义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不知道从哪里起,出现了“人生赢家”这个词。

在这个剧中,虽然女主绫子没有说出口,但是人生赢家这个词,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

简单地说,人生赢家,就是达到某个众人艳羡的目标,然后让别人羡慕。

所以,她放弃了同是秋田来东京的老实男人,因为,如果想过这样的安稳日子,留在秋田也可以啊,为什么要来东京。

然后她又跳槽去了Gucci,因为上一个公司的领导居然说她只值那么多钱,不肯给她加薪。

前面这两次换工作和换男人,都完成得比较容易,毕竟嘛,起点比较低。后面的就越来越难了,她看上了富家公子,富家公子却只想和她玩玩,并没有结婚的意思。

包括和和服店老板的地下恋情,她完全可以做他长期的地下情人,就像他说的,他可以让她体验一切奢侈的生活,唯有婚姻不能满足她。

可她恰恰卡在了婚姻上,甚至可以说,她之所以在剧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折腾与折磨,其实都是因为,她始终对婚姻和家庭,抱有憧憬,如果她心甘情愿、心安理得、自得其乐、早就铁了心的不婚主义,其实这个剧,演到第5、6集就可以结束了。

但她没有。即便是如愿以偿地住进了奢华公寓,踩着某某名牌的地毯生活,可是她看到聚会时朋友都在晒卡哇伊的孩子时,却依旧在心酸。

那个镜头下,她那句内心独白很有意思,说自己就像是回到了人间的浦岛太郎。

浦岛太郎是日本的一个神话传说,渔夫浦岛太郎救了龙女,龙女报答他,带他去了龙宫,享受荣华富贵,可是待了几天,他就想念家人了,于是龙女给了他一个盒子,叫他无论如何都不要打开,送他回到人间。

浦岛太郎发现,家人都不见了,于是他打开了盒子,自己瞬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原来盒子里收藏了他的青春,家人们早已去世,龙宫一日,人间十年。这个神话本来是提醒人们珍惜时光,还要听取劝告。

可是绫子说,自己像是回到了人间的浦岛太郎,因为她还是会想念“人间”的生活,即便是她可以踩着名牌地毯生活,她还是会羡慕美满的家庭和婚姻。

原因或许是那个女强人上司的话:你怕被隔离了。

导演的这个用意很有意思,她凭着自己努力走出来了,走出了瞧不起她的公司,和她瞧不起的婚姻,可她却依旧在留恋婚恋,用过去做历史课试题的话语分析说,她是革命不彻底的人。

而之所以这部剧如此受到大家的热爱,原因不过是,大多数人,都是不彻底型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截然相反的选择,我们有欲望,有感情,有留恋,有不舍,有洒脱的步伐,却也留恋那些平凡真挚的小确幸。

我觉得无法去武断地评价绫子是拜金女,咎由自取,也无法去评价她是勇敢的女人,因为毕竟最后和gay蜜在一起的结局,纯属是无奈之举。

导演非常坦率地通过一些细节,在展现绫子短暂的悔意,或者说,至少是发现自己错过,以及当时的真实反应,一种无奈,那绝不是有人说的勇敢,而是,只好继续,也只能继续。

如果真的有不嫌弃出身的港区男愿意娶她呢,她就不会和gay蜜在一起了吧,所以如果我们评价说“和gay蜜在一起蛮好啊”,也纯粹是一派胡言。

这让我想起,上午看到的爱玛·沃森——赫敏的话,有人批评她露胸的照片不女权,和她之前的女权主义言论自相矛盾,她说女权就是给女人去选择的自由。

女人选择去婚恋,选择去不婚,都是一种选择,并无高下之分。所以其实绫子最大的乐趣,就是她把短暂的生命,都用来体验,体验了所有她想要体验的事情。

你不能说她成功了,也无法说她失败了,也无所谓什么人生赢家,因为人生本没有赢家,否则那些呼风唤雨的港区男女也不会一把年纪还在相亲。

福柯说,鉴于政治、集中营、大屠杀的荒谬,人作为主体的存在,要靠主体自己去赋予意义。

你来到东京,来到北上广,就是你的意义的开始。

4 ) 学霸猫看《东京女子图鉴》: 现代社会,一个诱人却必输的游戏

(一)

故事要从上周四说起,那一天我想在轻松冥想的公众号里,写关于冥想老司机、对冲基金之王Ray Dalio的故事,于是那天早上就一直在看Ray的访谈视频,看了三个多小时。老司机代表了一种理性到极致的风格,不讲废话,不讲任何空话,也不发表对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任何事情的看法——他只是讲原则,反反复复地强调人如何清楚的认识自己,如何清楚地规范自己按照原则做事。

讲真,Ray Dalio的访谈确实是很不好看的那一种。太干,太枯燥,没有段子,没有共情,没有哈哈大笑,真像是一架机器,平缓运动波澜不惊。Ray Dalio说生活没有惊喜,所有的惊喜,都是缺乏准备的表现。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各方面清晰且完善准备的人,那么,你的生活中就并不会有惊喜。

所谓成功,不过就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学习驾驭这些比我们更强大的机器的过程——学习驾驭资本市场,学习驾驭金钱,学习驾驭时间,学习驾驭现代社会。Ray Dalio把我们遇到的一切都比做“机器”,你不能对机器有情绪,或者跟机器做任何商量,你只是必须学习这架机器是怎么运转的,最终能够让它为你服务。

而我们眼前最大,最看不见的,怪兽机器,就是现代社会。它包含了由技术变革引发的生产生活形态的各种变化,深层次的塑造了处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心情健康的方方面面。它太强大,也太复杂,更是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甚至都忘记了,它只是一台机器,而我们要学习,去驾驭这台机器。否则,我们就只能被这架机器欺负了。

有人说,《东京女子图鉴》的女主一直在喂养的是,欲望这头怪兽。我却认为,欲望只是一个极其浅层的表象。她真正所喂养的,是这头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现代社会的怪兽。

而这不是任何一个个体的错。我们作为整个人类,被拖进真正的现代性不过一百年,所有人都在挣扎和寻觅一个方式,要重新认识这头怪兽,重新把它关进笼子里,重新成为能驾驭它的人,而不再被它主宰和驾驭。

(二)

这部剧所反映的20年,正是现代社会巨变的二十年。是东京,作为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二十年;是一个泡沫经济到中产阶级梦破灭的二十年;也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个人主义与东亚文化的家庭核心主义,矛盾冲突最激烈的二十年。

这部剧站在女主绫的角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尽了最大努力,却仍然没有过上很理想的人生?”

在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理想人生的范本,其实只有两个要素:有钱和幸福。而在攀登的过程中,绫不断遇上被叫做“阶层壁垒”的障碍,止步于中上层中产阶级的工作,仅仅衣食无忧却还远未达到富有。而这种中上层阶级的工作,本身就排斥了“家庭幸福”这个诉求—— 这一帮中产阶级,随着收入的提升,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 男性累觉不爱没有精力去满足女性的感情和生理需求,而女性到了这个地位生孩子的成本就变得极其高昂,以至于,家庭的两个核心要素:性爱与孩子,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也就是,一个人在顺应现代性规则的情况下,游戏的利弊已经非常明显了:你可以透过自身努力,机遇和贵人加持,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上演一出美好的奋斗戏码,并且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和财富。而随着这个游戏的不断升级,你必须付出更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来维持这个游戏,完成更劳累的工作。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最稀缺的资源,被最重要的工作越占越多之后,就无法再拨出足够的预算,来购买“幸福”了。

这是在这个游戏规则下,所有男性和女性都共同面对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剧中的男性的择偶观,非常落后,认为社会进步了,男性并没有进步。比如,出身好的男性仍然要找门当户对的傻白甜,比如,普通男性仍然只想找一个能看顾家里生小孩的女人,比如,婚介所里说成功男性更看重生育能力而要找一个年轻的女人而非不错的职业女性,比如,男性想找一个经济能力不如自己的女性因此绫一身名牌气质太好反而受到冷落……

这一点儿也不落后,而是任何一个人,要构建家庭的时候,都会遵从的游戏规则。构建家庭遵循的是“稳定原则”,而不是“情感原则”。家庭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一个几十年的时间的分工合作关系。那么这个关系的构建,就需要双方对自己的角色,职权责利都有很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稳定进行下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情感只是充当一种降低沟通合作成本的调剂和润滑剂。因此,家庭的构建目标,并不是最大化的心灵相通并使其中的个体幸福。

那么,在这个游戏规则中,事业不错,有收入,但工作忙碌,而不愿意生小孩的职业女性,就变成了不那么好的合作对象—— 沟通成本高(并不会百依百顺),预期收益低(不愿意生小孩)。所以,在这个游戏规则上来看,事业不错的职业女性反而在构建家庭的游戏中,成了最不受欢迎的对象。

在这几个复杂并相互冲突的游戏规则中,人只有非常有限的筹码,赢了这一个,就赢不了那一个。即使剧中出身很好够有钱的人,婚姻感情照样也是跌跌撞撞,始终在感情和幸福这个层面上有所缺失。

因此,我们一开始设定的目标“有钱”和“幸福”,再进入战场,无异于在玩一个自己根本没有胜率的游戏。这是一场梦想和希望支撑下去的游戏,靠时尚杂志和信用卡,一遍遍催眠自己下一把就能赢的游戏。

事实上,你怎么过今天,40年后就会怎么过一天。除了咖啡从雀巢速溶换成了星巴克,coach换成了LV,以为自己变了,其实什么也没变。

(三)

这几年的社会学研究都很丧,各个国家的社会学家们的所有作品,光是听名字,就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真的没希望了:《穷忙》(我们越来越穷,但是越来越忙),《无缘社会》(孤独终老太正常啦,这是一个日本社会学家写的),《单身社会》(不解释了……),《父酬者》(别想着阶级跃升了,能不掉回赤贫就是万幸了)

我喜爱的老司机,《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这样说道:这是人类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阵痛。之前,从农业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就是把一个人从农民转化成沃尔玛的超市收银员,或者是福特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仍然从事的是简单的手工和体力劳动。这时候,这个转换并不难。而接下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让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变成能在电脑前敲代码写文章处理复杂符号的人,那可就难如登天了。

简答地说,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化,也就是权力向金字塔更顶尖的知识与智力集中的过程。而知识和智力作为最强生产力,却又是需要数十年和高成本的早期教育投入才能发展完成的。因此,一个人从出租车司机,变成滴滴司机很容易。但一个人从出租车司机,要变成滴滴公司的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几乎没有可能性。

因此,如剧中所体现的中产阶级的工作一样,女主角从事品牌经工作,她的丈夫在亚马逊工作,以及精英男士从事的投资银行以及律师工作,都是典型的“知识经济工作者”中的初级阶段。相对简单和重复的知识,就足够做好这份工作。而他们,也确实无法胜任知识经济更顶层的,发现新知、产生创意、发明等更高级的工作。

其实,这也是创新乏力的日本社会的写照。在这部剧中,日本人仍然以进入外企工作为荣,而在外企,他们所从事的也只是近似于体力劳动的知识经济工作。仍然是拼时间,拼体力,拼效率的工作。也就注定了收入天花板明显,每天勤勤恳恳工作8小时而最终会成为每天勤勤恳恳工作12个小时的大区经理。不久的将来,更惨的情况,可能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你就是每天干20个小时,也已经没用了……

当索尼和松下在不断努力研究自行车可以怎么骑得更快的时候,大洋彼岸的乔布斯分分钟就开起了飞机,轻松愉快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后告诉一脸蒙蔽的索尼,嘿嘿,这架飞机是向自行车致敬的哟!鼓掌!

(四)

咦,写到这里我在想,我还是在写《东京女子图鉴》吗?

也许是学社会学的原因,我越来越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个人命运”这回事。每一个人,都只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具体表征和呈现。在一个大众媒体和消费社会时代,已经很难有人有真正的“异质性”了,大部分人,每天所看,所想,所思,所做,几乎完全一模一样。

每个人都住着样板间,而每个人都活成了某个人群的样板。就像苹果树上永远只会结出苹果,梨子树上也不会长出草莓。那些五官不同的人,在某个层面上来看,真的,都只是一堆面目模糊的算法,被恐惧和欲望驱动着,又有谁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

东京女人最想模仿的,就是巴黎女人,她们疯狂地学习巴黎的时尚,把埃菲尔铁塔搬回来搞成东京塔,吃马卡龙,穿平底鞋,拎LV,还要故作一种轻松愉快的姿态走在街头。她们学到了所有巴黎的表象,学到了所有她们想看到的“文化”,却从来学不会,巴黎文化里那种与世界保持一步之遥,还有胆fuck everything的逍遥自由。没有自我和反抗文化的现代性,只是保持卡哇伊的乖顺面容,期待自己明天能比今天卖个更高的价钱,从三茶搬到惠比寿,把kate spade换成gucci,然后说“我很幸福哟”。

想被骗,就可以一直被骗下去。想觉醒,就要承受独自背弃整个社会规范的勇气和苛责。永远活在别人的眼睛和文化规范里,也就永远只能活出“看上去还不错”的空心人样子。

女主角一直在成为一个“被别人羡慕的人”,现代社会一直在用别人和社会的规范,来调教每一个人,一切都是你消费的商品,不仅仅是住宅车子和衣服,还有你的丈夫孩子和狗。从别人的眼光来看,只有这一切来证明你的价值。人的内在自我感知已经完全屏蔽熄灭了,他甚至已经失去了感受自我,和自我精神的能力。她以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令人羡慕的人,而站在现代社会这头巨兽的眼里,她不过是另一只热气腾腾扑进来,几下被咀嚼得渣都不剩的小老鼠。

小老鼠看着狮子笼前面美好的广告,harry winston的婚戒,Joel Robucheon的餐厅,兴致勃勃地冲进了狮子笼。

如果有一天,有一只小老鼠突然醒过来说,好像有哪里不对的样子。它按捺住自己的欲望,也忍受了其他小老鼠对它的鄙视和厌弃,它认真地观察着其他小老鼠,也认真地观察这头狮子。

然后,它绕开了那些美好的幻象,还顺便搭了个狮子的便车,通向自由。

5 ) 绫的选择

我在B站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大多时候是会关弹幕的。想先看看自己的观感,再投入争论。有些视频,则是不开弹幕就觉得尴尬。但是《东京女子图鉴》令我最为难,画面是胶片质感,我不舍得开弹幕,单从视听的制作就撑住了两颗星,只要编剧和演员稍微在线,总分肯定是及格的;而偏偏它密布了现代女性的痛点——如,事业还是家庭?总等不到我形成了自己的意见,我就想知道别人的意见。 着力于消费社会的影视作品很多,《小时代》之流是隔靴搔痒,糊弄小孩。相比起来,《东京女子图鉴》要有诚意得多,纪录片式的探索,横看成岭侧成峰。事实就是如此,你的意见是无效票。 剧情没有什么值得说,多的是意料之中又情理之中的反转。女主是实际人,她的欲望明白构成着她的每个动机,包括她所选择的爱情。 绫的心路历程展现得很详细,很多人分析她的“成长”,弹幕里有人说她是进阶版的灰姑娘。是的,她手握那几张牌,包括青春和美貌,一路换取更多,更多,踩着一个又一个的节奏点,从秋田杀进Gucci亚洲总部的品牌策划,将自己的委屈和不甘打包,喂养背后那只名为“欲望”的怪兽。 怪兽不死,她就不会停。我舍不得斥责那头怪兽,女主正因为欲望而鲜活生动。 第一集里,女主看着六本木之丘,说这是“名媛罐头”,她站在东京这座城堡的外层,张望,想象,叹息。一开始,大学生气的发型,穿衣风格不稳定,鞠躬幅度大且急,左顾右盼有小动作,做决定优柔寡断……那种局促的感觉,水川麻美演得很好。后来,女主跳槽到了Gucci,被包养,这些经历血洗了她的气质。后来,举手投足都是大方得体,卷发的弧度和蓬松度恰到好处,妆面是用金钱贴出的精致。神奇的是,水川麻美竟能将可爱感觉赋予女强人这个设定。这是观众缘。 现在时尚界大宣扬的“effortless chic”,核心是润物细无声:眉形上扬的角度与脸型配合,眼妆腮红的打法正好上镜,还有脸颊边那几簇懒懒耷拉着的发丝,脖颈笔挺又自然,脚踩三寸斗零鞋的姿态……看不出功夫下在哪里了,但你就是觉得舒服好看。在用审美驾驭这些庞杂的细枝末节之前,得交足学费。 啊,effortless,又得chic,谁发明的这词,太能了。 天生丽质的神话在踏出校园那一刻即宣告失效,新的神话是六本木之丘。 奇怪的消费社会用金钱烧熔出了一个虚幻又精致的幻象,又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创造了飞蛾扑火的感性。我想起,小美人鱼承受裂腿之痛,每日踩在刀尖上,最后死在自己的理想中,成为一堆泡沫。若有人在高维世界俯视,看到的,大概是这个时代,这个地方的人们前赴后继将自己套进这个幻象中,将灵魂熔铸成最符合这个时代期望的塑料公仔。 绫妈妈对绫有这么一句判语:“女人就是从小就想要和别人拥有一样的,就这样和大家并肩齐聚一同成长。”在这个方面,绫从来未变过“理想”:成为让许多人羡慕的人,她也很清楚自己痛苦的根源——她不知道一个女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她背后的欲望无法回答她.她的自信始终需要向外在参考体系投射个人价值来支撑。想要自成体系,却屡屡失败。 “未婚时被人说结婚才是女人的幸福,结婚之后,又被生小孩才是女人的幸福这样无言的压力压迫,被女人幸福的定义无止境的逼迫着。能生小孩的女人路上一堆,但是能在一流企业,凭着自己的判断来推动企划的女人很少。这样就足够了吧。但是,既然是身为女人,连小孩都不生……”(《东京女子图鉴》第9集) 相比之下,绫的妈妈自小在东京长大,见过世面,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坚定地选择了传统价值观,从东京嫁到秋田县,日子过得平和幸福。 第九集,绫在独身公寓里签下离婚协议书,失声痛哭。 她真的爱丈夫吗?她真的喜欢孩子吗? 她没法为自己选择新的设定,就没有定义自己幸或不幸的能力。她还会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东京这个璀璨的骗局。 哎,这个时代的女性啊。

2017.0414更新

没想到影评写下后,生活轻轻地把我钢铁心折叠了,还揉成一团。不可预料之事悄无声息地生长发芽,心境有了改变,开始打量原定轨道以外的可能。

于是,再看这部剧,有了新的感悟。

绫始终还是理想状态啊。肯定在某个时间点里,她会觉得自己是手握无数可能的薛定谔,鲜花会有,面包也会有。但是,命运还是慢慢将她打开,原来她只有一种可能。

只是啊,将一种可能实现也是幸运。最怕的是,吃饱了面包后,偏想起当时暗香浮动。

无解。

6 ) 一个女人的幸福

其实刚开始我不太喜欢女主,样子长得有点硬,看着不灵也不聪明。但这和剧情设定是符合的,她从始至终都只是资质中上的女子而已。不过到后面越看越顺眼。她哭泣的几次——跟丈夫离婚、回家乡看到自己上杂志的简报——演技真实自然,极具层次感,让屏幕前的我也哭的不行,彻底折服了我。

这部剧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就是它在认真探讨一个女人的幸福到底该是什么样。绫最初的愿望是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人。这是个抽象的愿望,但是它够强烈。绫遵循着她的愿望,做出了许多人不大理解的一系列选择。是否迷失初心?我觉得我们可能把初心这件事看得太重要了。十九岁那年我看亦舒,看到一句话,忽然感觉醍醐灌顶,那句话说“求仁得仁,即是幸福。”真的,人不能太贪心了。你不能在每一次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叹一口气 ,说,这其实不是我想要的。可能更靠近真相的是,幸福也许本身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指标。八岁那年想要的洋娃娃,十八岁那年喜欢的男孩子,三十岁想要的豪宅,那些可能都是当下最重要的幸福啊。从没“迷失”过的人,或许有吧,但是我觉得,也可能是看到世界太少了。

我是欣赏绫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做不到。既不能像她那样努力,也不能像她那样舍得。东京女子图鉴,其实是指这部剧中所有的女子。包括嫁给直树的女子。而绫之所以引起最多的关注,我想其实不是因为她最普遍,反而是因为她最不寻常。来到东京这样的大都市的人,大多都怀揣着有几分虚荣的梦想,然而有几个人真正有毅力去奋斗,有勇气去牺牲?绫以不过中上之资质,一次又一次的向日益固化的社会阶层发起冲击。虽然屡败,但是屡战。其中体现的蓬勃生命力,可以说也是一种人性之美了。

与她同病相怜的是在联谊会上见到的同为社会底层出身的毒舌男子(名字不记得了),这个角色的塑造可以说是一大亮点。初次出场他显得轻浮而低情商,但是随后几次展开很快就改变了这个形象。那么他最初与绫接触时为什么显得那么鲁莽而讨厌?——因为看低东京女子,懒得费心。我在现实生活中也偶有接触这样的男性,对女性简单粗暴,令人生厌。蠢笨吗,不见得,只是视之为低等猎物不想费心罢了。事实上这个毒舌男犀利清醒而不乏可爱——在他不再指望和绫发生情感关系之后。他与绫一样最后触碰到阶层的天花板,但绫选择继续往前走,而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值得探讨的一个地方是,像绫这样内心充满欲望、理智清醒的女性,是否会被爱?编剧的观点大致是不会。全剧看下来,唯一真正爱过绫的大概只有直树,而直树第一次见到绫的时候,她初到东京,走路都会迷路,显得很懵懂,那一点急于出头的欲望也显得有几分可爱。而之后遇到的男人,有的是精明的算计她,有的是当做玩物供养她,有的是视之为生活伴侣、但一旦不肯生育便离弃她,还有将她视为提款机的小狼狗,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绫充满欲望的内心,对男人是不具有吸引力的。这是可能性之一。另一种可能是,这些男人中,除了直树,也跟本没有具备爱人的能力的人了。这是另一种可能。

对于绫的诟病,很多的在于她似乎将男人视为进身之阶,我倒不这样看。说绫最爱的人始终是她自己,这句话大概没错,但是我也不觉得多么值得批评。激情退去之后扪心自问,爱他人胜过爱自己的,可能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多吧。绫怀揣着强烈的成功欲望而来,那成功里包括高尚的住宅,体面的工作,优质的伴侣——男人不过是其中一环。这是她对于幸福的定义。就如同名牌包包对于有些女性的价值差相仿佛。真正将男人视为进身之阶的,是看起来欲望没那么强的凉子、借怀孕抢走绫的丈夫的合同工职员。反而是绫,并未主动勾引谁,其实是以自己的不断努力,让更多优秀的男人注意到了自己。

这部剧当然是有女权主义倾向的。全剧中最体现绫的勇气的,我认为要数下面这一幕。绫再次回到东京,在熟悉的街头遇到初恋直树。兜兜转转之间她忽然明白,最初的幸福其实最简单也最珍贵。他们相视一笑,看起来就要上演大团圆的结局,然而就在这时候,一个小孩叫着“爸爸”跑出来,牵住了直树的手。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绫走在街上,城市闪烁的霓虹在身后沦为华丽的背景,她从没比此刻更清晰的意识到,人生还很长,而她是一个人。这一幕寂寞而苍凉。但是她继续往前走。她绷紧的脸冷漠而坚毅,那是给生活看的。

作为一个深漂到第五年、满心都是厌倦的人,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对绫充满羡慕。更多的不是羡慕她得到了什么,而是她这样顽强和坚毅。离家千万里,到底是为什么?绫在离开初恋男友直树的时候说,如果是这样平凡的幸福,在秋田也可以得到啊,那么到东京是为什么呢?这句话其实也很多次的响在我的耳边。在离开上一家待遇过得去、管的也很宽松只是没前途的工作的时候,心里也对自己说,这样的生活,和在家里当个老师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如果只是图个安稳的话,离开家是为什么呢?即使我不是天生具有强烈欲望的人,可是你已经离家了,真的还有贪图安逸的资格吗?然而我和绫的区别就是,有一时的勇气,却没有长期的决心。曾有人对我说,没有梦想,何必远方。我当时笑他烂俗,但是说真的,东京这样的城市,也许真的只属于绫这样的人啊。

短评

片名《一群日本绿茶婊的内心独白》

8分钟前
  • 豆瓣拉
  • 力荐

远方,应有尽有/远方,一无所有

11分钟前
  • 啧啧是酱
  • 力荐

八線小城出身如女主隻身闖東京。啊,意外地讓漂在北上廣的我們有共鳴。

12分钟前
  • 8Ave.Montaigne
  • 力荐

这季第三部的介绍东京的城市剧了,公主小屋、吉祥寺、然后就是这部女子图鉴,都莫名地带有一些女权色彩,但不管男女,这几部剧都是在问一个问题,你究竟要在哪里以何种方式生活?

17分钟前
  • Administrator
  • 推荐

把前几集剧中出现的好吃的都mark下来。毕竟后面几集的吃不起了。

22分钟前
  • Effie.
  • 推荐

如果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满足当下利益最大化,可能最后的最后会累计出一个很差的结果。。。

23分钟前
  • 肖恩恩恩恩肖
  • 力荐

人生呐,只有可爱可不行。

28分钟前
  • Even
  • 力荐

秋田的乡下平静生活,三茶平淡甜蜜的小情侣生活,惠比寿有钱有实力联谊活动钓凯子生活,银座奢侈上档次小三生活,豊州中产阶级家庭育儿吵闹生活,代代木上原高品位健康安静单身生活。什么才是向往的生活呀?

29分钟前
  • 芬妮摩尔
  • 力荐

除了主人公升迁速度如火箭蹿天之外,这部剧难得坦率,没有回避或者拔高,普通人的欲望没打高光,不美,只是也不坏。

3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对于工作方面几乎不描述,却就这样平步青云,都市女子不服。

34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以前都当八卦笑谈,直到看《东京女子图鉴》上飘的那些弹幕,深切明白了“女人对女人的捆绑和恶意才最大。什么叫作死活该不安分,自己的人生甘于平庸和失败就算了,怎么还不能容忍她人的不甘平庸、不甘失败呢?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有与之相配的活法,强加不仅有罪,还有病。

39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教给从生下来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或对自己有误解的人怎么生活。女主角按照不知道哪里来的人生羡慕手册活下去,一边怀疑一边在手册上做标记,最后呢,编剧抽了她一个大嘴巴,你永远上不了岸,因为你没有自己,你的人生就是在过别人向往的人生,永远有比你更好的。

40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意外的能看到自己的样子 这片中的男人只是一种符号 也是女性需求和身份象征的一部分 和衣服包包一样 别太过在意了

42分钟前
  • 咖布藤
  • 推荐

海报害死人,其实很好看,细腻真实,各年龄段女性的内心世界都描写到位,呵呵,生活真是有点无奈吧。。。

46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欲望不息,追逐不止。女主始终不知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该是什么,一旦得手,厌弃即生,边走边掰,边掰边扔,但其实始终都得到了自己那一刻最想要的东西。人生不存在绕远路,因为不存在所谓原路,起跑线站着不动也未必抵达理想的自己、完美的生活,寻找的过程无从省略,“弯路”上的风景才是一生所获。

4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年轻的时候碰到长腿叔叔,真不一定是运气。欲望必须匹配能力,能力不到不要怨。很认真的看完了,四个字形容:短小精悍。

51分钟前
  • dondevoy™
  • 推荐

充分满足了我们小镇女孩的都市OL幻想!

53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这片最可怕的不是饮食男女欲壑难填(对金钱对异性对社会地位等) 而是难以跨越并且永生无法跨越的阶级。 全片都是一种非常不讨人喜欢的价值观,但此刻的你我,谁又真的甘心呢?可怜又可悲。

54分钟前
  • 无为啊
  • 推荐

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叫嚣绝对正确的三观

57分钟前
  • 古怪因子
  • 力荐

这人生狭隘得跟做数学题似的,吗个鸡好烦

1小时前
  • bulevelvet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