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宫部美雪的畅销小说《模仿犯》曾被先后改编成电影与电视剧,在《模仿犯》中的故事发生了9年后,宫部美雪又在此时间线上创作了《乐园》。2016年,WOWOW把《乐园》电视剧化,并由仲间由纪惠担任主演。
前段时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推出了一部最新的电影《寻梦环游记》。我和朋友以最快的速度买了票,跑去电影院刷了上午场,两个人坐在最后一排哭。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泪点低,但没想到在豆瓣标记时,发现大家跟我的反应差不多。
哭不是因为难过,而是通过故事诱发出了我们心底的感动。
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好看的故事。画面、配乐、剪辑过关,情感融入自然,并能借助电影传递出一些看法。
可能最重要的一点是,还引发了一些人去主动思考。
故事的主角是个叫米格的小男孩,他出生在墨西哥的一个小城镇,家族世代做鞋,但他不喜欢做鞋,更热爱音乐。不凑巧的是,家人禁止他接触音乐。米格为了追逐梦想,希望能创造出像自己的偶像德拉库斯那样打动人心的歌曲。于是,他踏上了一条通向未知的路。
这是米格关于梦想的选择,引出了后面的亡灵节奇遇。
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原谅,有人选择愤怒,有人选择毁尸灭迹,有人选择后悔救赎,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并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
稳定或漂泊?和好或分手?坚持梦想或陪伴家人?
好像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深思熟虑后,做出选择,并承担结果。这哪里是动画片,分明发出了毫不逊色于文艺片的拷问。
当然,最深刻的问题来自于电影后面,它提出的一个概念,人真正的死亡,是没有人再记住他的时刻。所以,一个人的一生会死两次,一次是生命的终结,一次是所有痕迹的消失。
当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人记得你时,你将彻底消失。
电影中亡灵们在亡灵节这天,只要有人供奉他们的照片,他们就能通过那座花瓣桥,回到现实中跟亲人团聚。无人供奉照片的人无法回去,因为没有人想要记住他了。
与死亡相比,我们更害怕被人遗忘。
而死,是谁也无法阻挡的现实。
未来某天,我们终将与这个世界告别。当家人开始整理遗物,将某个名字列为禁忌,而原本亲密的朋友打算开始新的生活,死去的“我”是不是就失去了价值。
慢慢地,我们会从所有人的生活中淡出,再也不留一丝痕迹。这样的情景,好像只稍微想一想就觉得戳心。
假如真有那么一天,一方面我们希望悲伤的亲友能放下悲伤、大步向前;另一方面又渴求他们能永远记住自己。这种矛盾的情绪,成了勒在心上的橡皮筋,时紧时松,让人无所适从。
在看《相爱相亲》时,我也有类似的感受。生活在农村的姥姥记了老伴儿一辈子,哪怕对方去世之后,也守着他的坟茔,生怕忘记一丝一毫。可最终,她还是放手了,那句“我不要你了”,触动了多少人脆弱的神经。
导演应该是个温柔、宽厚的人,在他构筑的亡灵世界里,没有阴郁、恐惧、黑暗,反而是墨西哥式的艳丽绚烂。不管是万寿菊桥、悬浮电车、移动城堡,还是依旧听演唱会的骷髅人,他们似乎只有肉身腐朽了,灵魂还在新的世界里好好“活着”。
而我们在这样的氛围里,好像更能坦然地谈论生死。
这种感动和温暖是情节推进的结果,不是廉价的煽情。像是加了料的跳跳糖,从舌尖接触的那一刻,纷纷炸裂,如同隐藏在生命中的记忆球,破裂开来,涌进脑海,又快速撤离,消失不见。
好电影就是让观众感同身受的同时,回忆起自己发生过的事燃起共情之火。
我们惧怕死亡,惧怕完全的消失,所以,有人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避免——学会爱。
跟死亡相比,爱要更绵长恒久,它是我们死后都不会忘记的事,像是永不熄的灯,照亮着亡灵的内心。
就像电影中,落魄歌手埃克托想要走过那座桥见一见自己的女儿,可因无人供奉照片他过不去,只能想方设法请米格回去后帮他。
爱让我们勇敢,勇敢到哪怕死后都想为某些人存在着。
所以,除了剧情感人外,真正惹我们哭泣的,还有那份正在逐渐丧失的“爱的能力”和那颗不再袒露真实感受的心。
换句更通俗点的表达就是有爱的人将生生不息,无爱的人易万劫不复。
回到电影本身,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皮克斯的电影总能打动成年人?我的答案是,它并非在简单地拍好看的画面,而是在不知不觉戳中我们的痛点。
《飞屋环游记》里的老爷爷,让我们知道了爱情不仅是轰轰烈烈,更是陪你一路到白头的相守;《头脑特工队》里的冰棍,在消失的一刹那让人意识到所有人终将跟童年美好的幻想告别。
就像《追梦环游记》的情感核心是遗忘和回忆,哪怕这个主题已经被许多人用过,但剧情不断反转变化后,还是给人来带了强烈的冲击力。
这才是真正让我们流泪的原因。
这些年,皮克斯的动画,似乎每一部讲的都是差不多的故事,但每一部都赚足了人们的眼泪。虽然电影里想象瑰丽,故事奇绝,乍一看像我们儿时读的那些“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但细细看下去,其实每一部都在说:“他们活得并没那么幸福,但他们还在勇敢地生活。”
当你从童话里看见了自己,那就不再只是童话了。
谢谢皮克斯。
------
日更公众号:非典型单身女青年(nv-qing-nian)
看预告片的时候,以为迪士尼和皮克斯合拍的这部电影是类似《摇滚藏獒》《欢乐好声音》之类情节简单的音乐追梦题材。
看了之后才明白,追寻梦想只不过是一条牵引线,这更多是一部探讨亲情,同时也涉及到了死亡这类永恒主题的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墨西哥亡灵节的动画片。
亡灵节是墨西哥人特别注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他们认为离世的人并没有真正死去,会还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着,在亡灵节这天,这些离世的人就会来到现实世界里和亲人欢聚。
所以在一天全国都要隆重庆祝,人们在剪纸上裁出骷髅,制作骷髅零食,带上骷髅面具,载歌载舞,到处游玩,没有半点悲伤的意思。
电影里的故事就发生在亡灵节这一天一夜里。
这一天发生很多怪事,小男孩进入了一个异彩纷呈,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满满都是骷髅人的奇异世界。
一直怀有音乐家梦想的他便在这个世界里踏上了自己的寻梦之旅,寻找已经死去的音乐偶像,而各种匪夷所思又妙趣横生的事情也随之而来。
不过故事并不算新颖,福克斯就曾拍过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素材的动画《生命之书》,主角同样带着吉他;
类似《僵死新娘》《圣诞夜惊魂》之类的骷髅梗也早已司空见惯;
把音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追梦主人公我们也看到很多;
以及对主角的音乐梦想各种阻挠的家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人,更是屡见不鲜;
另外,还有如同《疯狂动物城》一样构建恢弘的世界,像《精灵旅社》般的鬼怪派对狂欢,通往现实世界的万寿菊之桥也让人想到《月神》里同样金黄炫目的星星;
还有打败大boss完成终极使命等等,你看,都是些常见的用过的套路。
可就是这些老掉牙的套路,皮克斯就是有办法让你陶醉其中,感动得热泪盈眶。
2011年到现在,创作团队花了6年的时间,跑去墨西哥采风,住到当地人家里,体验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几乎对一切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音乐,色彩,剧情,场景以及角色塑造,花了超多的时间和精力,才把这些充满真实细节的画面:
五颜六色的剪纸、金灿灿的万寿菊、灰溜溜的无毛狗、像长版粽子的传统食物、家族式鞋坊、娱乐广场、本土乐器等等,琳琅满目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死亡之地那些垂直高耸的建筑,则查阅和借鉴了大量墨西哥历史资料,从底部到顶部分别是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此类种种可见皮克斯的用心之处,这也是其动画片为何总能够带给我们无限惊喜的原因之一。
亲情和音乐是这部电影的两大重要元素。
所以在音乐上,皮克斯也是花足了心思,里面有很多非常好听的原创音乐。歌曲洋溢着拉丁风情,旋律极富感染力,邀请50多名音乐人演奏,用到不少墨西哥本土乐器,充分呈现了这片音乐乐土的风采。
小男孩弹吉他的各种和弦指法及演奏细节也被准确完美地呈现出来。可见他们为此而付出的努力和情感非常之多。
最吸引和触动我的是曾曾祖母在舞台上边唱歌,边躲开反派以防止对方拿到照片的片段,以及最后也既本片的高潮,小男孩和曾祖母一起唱Remember Me的那段,都很喜欢。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剧透了。
但我还是要忍不住为动画师疯狂打call,曾祖母满脸皱纹和慈祥的样子,实在太逼真和可爱了。在这些稀松平常的细节上认真打磨,才是电影最打动我们的地方。
《寻梦环游记》英文片名是《CoCo》,Coco是曾祖母的名字,这命名法似乎在提醒我们谁才是这部动画的真正主角,就像《菊次郎的夏天》一样,真正的男一号不是小男孩,而是北野武这个怪大叔。
电影本身是欢乐的,但可能是基于死亡这个悲伤的内核的原因,它没有做到让人爆笑,仅仅让人会心一笑,但已足够。
能让人打从心里感到开心愉悦的同时,还能让你流下感动的眼泪,那就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喜剧作品。这样的电影不同于毫无营养的刻意搞笑,也不是一味地渲染苦难,它是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这样的作品才会有值得观赏的价值。
如同欧亨利式结尾一样,前面一个半小时各种绚烂热闹轰炸你,却在最后短短的几分钟,用最简单平淡朴实的方法打动你。措手不及毫无防备,就这样掉进导演费尽心机苦心经营的圈套里,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
我记得在观影到这个片段的那一刻,影院出奇地安静,大家屏息凝气,注视着电影银幕,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我能感受到大家沉浸在爱和思念的情绪里的那种美好。
煽情而不滥情,只讲述不说教,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喜欢这样的电影,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来提醒和告知绝大多数人他们存在于世的意义。
死亡不是永别,忘记才是。有人记得你,你心里也仍有牵挂,这便是活着的莫大幸福和意义。
看完《寻梦环游记(Coco)》已经好几天了,写这篇文章时我依然怀着激动的心情。
在看电影之前,我对它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只通过零星的几篇短报道和一版预告片,知道是皮克斯的作品,有关墨西哥亡灵节的,预告中也没看出什么亮点。再加上近几年皮克斯不太稳定的表现,我对它持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然而,当片尾字幕走完后,我却由于巨大的惊喜和感动而久久无法起身。
这绝对是明年奥斯卡最佳动画了。要是花落别家,我直播吃一斤墨西哥鸡肉卷。
在皮克斯的一系列作品里,《寻梦环游记》的卖相非常朴素。它没有《海底总动员》和《Wall·E》那些可爱的角色,没有《玩具总动员》系列那样独创的题材和童年情怀,甚至其创意也比不上《怪物公司》和《头脑特工队》。当然,皮克斯塑造异世界的能力仍然出众,但这次的亡灵之城,乍看之下也不会给人太多惊艳的感觉。
反之,影片大量运用了人们——尤其是国人——不太了解的墨西哥文化为背景。从开头的墨西哥剪纸,到片中出现的各种传统食物,再到亡灵节的习俗和万寿菊等关键道具,以及那些神兽,大多数人都不太知晓其中的含义。甚至于,片中有大量的骷髅角色,即便已经做了极端卡通化的处理,或许也不会让小孩子喜欢上他们,更可能会被吓哭。还有那条又丑又脏的墨西哥无毛犬,根本无法成为卖萌担当。对于这些素材的使用,这次皮克斯显得不再那么“平易近人”。
一方面,这可能会让注重视觉和娱乐性的观众,以对墨西哥和画风无感的理由而忽视本片。另一方面,也确实体现了整个好莱坞动画工业强大的嫁接能力。从《功夫熊猫》,到《里约大冒险》,到《勇敢传说》,我们一次次见识了中国武侠、拉美风情和苏格兰文化与好莱坞美学体系的无缝衔接。而名气最大的迪士尼/皮克斯,自然是个中翘楚。
或许从译名上也能看出,《寻梦环游记》的核心主题更接近于《飞屋环游记》。在情感的渲染上也有着《超人家族》的影子。这是一部以追寻梦想为引,描写死亡、记忆、离别与和解的催泪之作。这也是一出非常好莱坞式的,但又不那么墨守成规的动人故事。
题材的“另类”给影片蒙上一层模糊而神秘的色彩,剥开外壳,却能领略到其蕴含的感人肺腑的能量。同样是煽情而不滥情,它的催泪指数超越了《飞屋环游记》那段著名的蒙太奇。
总之,这部看上去不怎么讨喜的电影,通过异常扎实的故事和人物塑造,一点一滴聚成汪洋大海,再向里投下深水炸弹,引爆你的泪腺。
影片的技术层面与其他皮克斯作品一样,属于业界顶级水平。不管是美术设计还是CG制作,都无懈可击。我在观影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是逼真的树枝树叶,以及衣服布料的褶皱和飘动,另一个是片名中提到的角色,也就是主人公的太奶奶Coco身上的毛发和皱纹。这位全程坐在轮椅上,没说过几句台词,却在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老太太,应该是制作组雕琢最精细的角色了。
除此之外,用音乐包装起来的《寻梦环游记》,自然涉及到许多弹奏吉他的情节。作为吉他爱好者,下意识地会去注意动画里的指法变换是否合理。令人满意的是,电影并未在这方面偷懒。小男孩米格在阁楼里偷偷弹琴的段落,拨弦的节奏以及指法变换,都与琴声完美结合在一起,几乎与真人演奏无异。而片中数段弗拉门戈吉他的配乐及演奏段落,也非常赏心悦目。
这些细节上的真实,拉近了虚拟角色与观众的距离,丰富了虚构故事的可信度。可以看出,影片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最终极具张力的煽情而服务的。
相较于《头脑特工队》和《超人家族》等家庭主题的皮克斯作品,这次的《寻梦环游记》显得更加成人化。不仅是因为抛弃了过往可爱的画风,叙事风格也收敛了不少,不会包裹太多天马行空的东西。虽然小男孩米格穿越到亡灵世界,依旧是典型的奇幻故事底色;虽然影片将亡灵城渲染得非常卡通,也足够妙趣横生。但这次,阴间的景象从根本上一定是不会令人向往的,甚至是惊悚恐惧的。我们在片中也能看到阴曹地府里依旧存在着贫穷和饥饿,以及所谓的“终极死亡”。作为动画片,《寻梦环游记》难得对死亡做出了一些表达与探讨。
故事发生地的氛围,也让影片笼罩在一种无处不在又难以察觉的感伤之中。这种寡淡的感伤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片中的角色,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
首次集中体现,就是赫克托向米格解释“终极死亡”的段落。这甚至称得上一个具有启示意味的场景。短短几句台词,牵出了生与死之间流淌不息的羁绊。其中对离别与缅怀的感慨,引人深思。但影片基于好莱坞的调性,很快将观众的注意力转回到主角的紧张冒险之中,掐断了抒情的余韵。
影片对死亡的探讨,主要落脚于生者与逝者间难以割舍的纽带。由于故事本身就发生在亡灵节之夜,生者是以欢快的方式去迎接逝者,悼念成为狂欢的一部分。因此影片的基调不至于阴暗消极,却又有着与死亡密不可分的悲伤和缅怀。在两种气质的中和下,《寻梦环游记》应该是皮克斯作品里笑点最少的一部了,但也不失明朗轻快。影片的亮点回归到了好电影本该有的特质,那就是一群有血有肉的角色,一个令人信服的曲折故事,以及其中所爆发的强烈情感。
影片伊始便以剪纸的形式,向观众描述了主人公的家族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场离别,以及单亲母亲的自强和韧性。电影首先用这场困境去拷问观众:为了梦想,是否应该抛弃家人?这个命题将贯穿整部影片,并最终通过众人的和解,而给出答案。剪纸的叙述形式也比较新颖,可以让观众迅速融入进故事中去。
故事的前半段,我们都会心系米格能否实现音乐梦想。我们希望他能拿起吉他参加广场比赛,我们甚至支持他离开这个专制的家庭。通过各种生活细节的铺陈,观众会毫无意外地与米格产生共情。而这正是中了主创的圈套。在影片后半段峰回路转的故事中,我们与米格一样,顿悟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发现,除了那位真正的反派,自始至终谁都没有做错过什么,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是因为那份与家人难以割舍的感情。此时此刻,人物弧光被完全展现,情绪也进行了充分的表达,于是观众轻易就会被打动,眼泪也就不由自主地出来了。
影片在剧作上的另一精巧性体现在,用万寿菊和赫克托的照片勾连起整个跌宕起伏的冒险,又让这两个道具分别在各自的关键时刻失效,以营造紧张的气氛,加快叙事节奏,令故事产生数个或大或小的高潮。万寿菊和照片,分别维系着米格和赫克托的命运。本次故事又是发生在亡灵节的一个夜晚,因此情节推进得相当激烈流畅。其实这些都是皮克斯惯用的剧作手法,只不过这次用的更加圆熟也更加复杂,以至于影片整体的观赏性很有保证。
我似乎很久没有在动画片中看到过如此遵循叙事逻辑,几乎没有纰漏,感情又如此丰富饱满的剧本了。清晰的故事脉络以及合乎情理的人物动机,让角色的每一次选择都具有十足的可信度。而选择导致的结果又一步步将故事推向更宏大更复杂的局面,最终达到高潮。
后半段的情节还有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这个转折大概属于类型片里难得一见的神来之笔了。包袱设置得非常精妙,抖出来丝毫不生硬,还能及时唤起观众对之前暗示和铺垫的记忆,并且也没有用闪回去复现铺垫而拖慢节奏(转折之后的解释段落则有必要的闪回)。此外,情节上的转折更是直接带来了整个故事的“高光时刻”,并将这种光芒成功延续到结尾。
细想起来,其实整个故事的主题也存在内在的转折。即由实现个人价值,转到纠正命运的轨迹,再转到对亲情的深刻理解。影片的内核是极其悲伤的,这体现在米格一家的历史中,也体现在赫克托的身世里。而故事所描绘的曲折冒险,让角色改变了对家人的态度,重新拥抱了亲情,更令米格在自问与反省中得到成长。
如此扎实的剧本,我认为怎么夸都不为过。它再次证明了皮克斯拥有顶尖的叙事能力,足以驾驭如此出色的故事。实际上,本片的种种套路,我们在其他商业电影里也见怪不怪了,但皮克斯就是有能耐让它焕发出激动人心的光彩,迸发出直指内心的力量。
在我看来,《寻梦环游记》绝对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动画,它具有难以过时的品质,值得观众为之久久回味。它也再次告诉我们,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却才是。如果能让人领略到如此闪耀的故事,我倒是希望继续看到这些有点儿“陈词滥调”的普世价值观输出。
不过,鉴于皮克斯的动画在国内一向票房与口碑严重不成正比(20年内共有11部引进国内,仅贡献1.4亿美元的累积票房。占据皮克斯全球总票房107亿美元的1.3%),再加上这次题材选择上的天然局限性,我倒是对其市场表现不敢报太大期望。但是,私心仍然希望它能成为如《疯狂动物城》那样的现象级作品,因为米格的这场阴间历险,能触及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因为这样一部电影,对墨国即将到来的亡灵节有了很深的认同感。皮克斯的主创人员做了很充分的前期准备,六年的制作让影片美妙地融合了很多墨西哥元素,又讲好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正如导演所说“想展现一个和新闻里不一样的墨西哥”,这篇文章如果能让大家对墨西哥多了一点点点了解,或是看电影时有一些些“懂了这个梗”的美妙体验,就是很幸福的事啦。
电影开头的剪纸(papel picado),这种剪纸在墨西哥很常见,前几天到访一个庄园的时候,因为即将举行一个婚礼,走廊上便挂满了带戒指图案的剪纸,纯白色,对于他们来说象征着圣洁和快乐,倒是和日本有点像,和中国则刚好相反。在节日(国庆、亡灵节等等)时,就会沿街挂起很多彩色的剪纸。
墨西哥人真的很喜欢色彩,会把房子漆成五颜六色,很多个街区就连缀成了一道很亮丽的风景。
随后出现的,奶奶叫孙子吃的tamal,是墨西哥的传统食物,在厚厚一层玉米粉里裹上鸡肉或猪肉、蔬菜、辣椒、酱等等,用玉米壳包起来蒸,很像中国的粽子。虽然玉米是墨西哥的主食,但是厚厚一层玉米粉还是有点接受无能,可以说是在墨西哥最不喜欢吃的东西之一了(捂脸),资料显示,在中南美很多国家,也吃这样的“粽子”,但做法和用料略有不同。
这一大家子叫Rivera,世代做鞋(Un Rivera es un zapatero hasta huesos jajaja) 这个其实也很有渊源,一直到现在,墨西哥的经济支柱都是家族式的中小型公司,过去则是家族式作坊,并且过去绝大多数就是做鞋的。
在这个家庭里,Mamá Imelda一个人拉扯大了女儿,还建立起了整个家族生存的根基,这在墨西哥也很普遍,墨西哥虽然很“大男子主义”(machismo)但更多时候则体现着母系社会的特征(un país matriarcal),几十年前更是如此,女性角色在家庭的日常和大事上都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就像mamá Imelda吐露心声时说,
“他一心想唱歌,想去更远的舞台,而我想的是在生活里好好扎根,女儿是比音乐更重要的事”。
住家的妈妈是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了,平时的生活就跟mamá coco差不多,我们的几次对话基本上都是重复的内容hhh,但有一次聊天时,她说到“los hombres no valen nada”(男人们什么用也没有)年轻时,女人什么都要干,要照顾好家里的里里外外,男人基本都是“甩手掌柜”,跟电影里所展现的不谋而合。
影片随后出现的广场叫plaza de mariachi,mariachi是墨西哥的传统音乐形式,演奏和演唱的人都会戴一种造型独特的帽子,叫sombrero,帽沿很大,很能挡太阳hhh
(电影里的几首歌西语版 recuérdame, como loco等等都很好听,墨西哥人的唱法中气十足,异常深情,比英语版的低吟浅唱好听很多很多!!)
影片中,小镇的人们在广场上举行很多活动,这就是墨西哥村庄生活的日常,一个村庄有一个小型活动中心,人们聚会娱乐都在那,这个感觉跟中国农村也很像。事实上,一直到现在,村庄仍然是绝大多数墨西哥人(尤其南部)生活的行政和地理单位,墨西哥有一百多个魔幻小镇(pueblo mágico),农民们多以农作、畜牧或是手工艺为业。
影片中出现的Ernesto de la Cruz, 原型是墨西哥电影黄金时代(siglo de oro del cine)家喻户晓的演员和歌手 Pedro Infante。
影片中家里辈分最大的mamá Imelda,Miguel的曾曾祖母,Hector的妻子,原型也是电影黄金时代很有名的一个演员Maria Félix
对了,影片里,小男孩说了一句话“我们大概是墨西哥唯一一个不喜欢音乐的家庭了”,这句话很精确,墨西哥人真的很爱音乐,而且就认识的人来说,年轻人也很喜欢传统的mariachi,这里放一首墨西哥人过生日时会唱的las mañanitas
(不支持我的链接,好气)
(btw, 电影里活着的人们所居住的小镇叫Santa Cecilia,并不存在,但这个名字是墨西哥信仰中音乐的守护神的名字)
影片里出现了一条很逗的狗(Dante),狗在亡灵节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存在,人们将它视作灵魂的引领者(guía de espíritus),人死后需要一条狗引领他们去往另一个世界,这个狗不能太黑,因为太黑,在前往另一个世界的路上人就看不到它们;也不能太白,因为太白的狗不愿意去脏兮兮的地方,对,黑和脏就是大家对这条路的认知。
有趣的是,狗在拉美文明里好像一直是个重要角色,前段时间去哈里斯科州的Teuchitlan,当地人认为那里存在过的文明(la tradición Teuchitlan),比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都要早很多,大约存在于公元前500年,巧合的是,考古推演重塑的墓中,也总有一条狗,有钱的人用真狗,没钱的人用瓷器摆成狗的样子,就像我们的兵马俑一样给主人陪葬。
据说亡灵世界的原型是墨西哥的瓜纳华托,后者刚刚被lonely planet评为全球前十旅行目的地之一,风景秀美,治安良好,是墨西哥主打旅游的一个小镇。事实上,影片有个很巧妙的设计,亡灵世界里很大的一个摩天大楼,从上至下就展现着现在的墨西哥:欠发达的南部,商业繁华的中部和工业密集的北部。
亡灵世界的人要走上一座万寿菊(flores de cempasúchil)形成的桥,Miguel要回到人间也要用万寿菊的花瓣祈祷。据说万寿菊象征着太阳的光芒,是万物的起源,指引亡灵走上回家的路,因而是亡灵节很典型的装饰品。
同行的小姑娘说,最打动她的一点是,仿佛死去的亲人真的可以通过那样一座桥回到人世间。
进入另一个世界之后,这一家辈分最大的mamá imelda有一个坐骑,这个坐骑也很有来头,叫alebrije,我看到的故事版本是有个做手工艺的人,有一次病得很严重,烧的很厉害的时候,梦里总梦见一群怪兽,嘶吼着alebrije,醒来之后,他日以继夜地把睡梦中的东西做了出来,并开始销售,一直到Frida和Diego来向他大量购买,alebrije就此成了墨西哥的“网红”,后来逐渐成了一种标志。
说到Frida和Diego两夫妻,也在片中怒刷存在感,这个应该还挺有名的,就不赘述啦~
在Ernesto派对入场时,出现了一个叫el Santo的人,保安对他表示了崇敬之情,这也有据可依,el Santo 是墨西哥lucha libre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lucha libre也是墨西哥社会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自由搏击,听名字似乎很暴力,但其实去了以后发现,他和拳击有很大不同,不以竞技为目的,更多的时候是两个人的配合表演(但也很走心),好看的动作,有趣的场面都是台上的luchador(搏击者)要考虑的东西,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大家看的开心、看的尽兴。
在去看lucha libre的表演之前,住家激动地跟我说,在那你会看到lo mexicano(真正的墨西哥)
一进去,看台上的人就冲着我们一行人喊“chinitas”“abren los ojos(把眼睛睁开👀)(梗在于亚洲人眼睛都很小hhh)”,这些话虽然粗鲁,但却没有恶意,也可以说是整个表演的小点缀,台上台下的互相攻击都是表演的一部分,对于他们来说,看lucha libre 然后大声嘶吼脏话就是日常解压的一部分,所以当然“够野才够尽兴”。
再往后,欺世盗名的“de la cruz”想要处理掉Miguel 和 Hector,保卫把他们丢进了一个地下泉(cenote),地下泉是墨西哥很有名的地理景观,可称尤卡坦半岛的一大特色。玛雅人认为地下泉是通往亡灵世界的入口,并在那里进行“人祭”(sacrificio humano)
最后,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亡灵节(día de muertos)的一天一夜里,而这一天对于墨西哥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死去的亲人会回到人间,和活着的人重聚,跨越生死的界限,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墨西哥人不把死亡看作一件沉痛的事,因为死后的人会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很好,有唱有跳,一如既往享受他们的派对(fiesta),而且一年会回来一次,和他们重聚,所以,不必说再见。
2008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亡灵节列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墨西哥人对逝者的纪念可以追溯至印第安文明时期,资料显示,在阿兹特克文明时期,每年(18个月)至少有6个与过世的祖先有关的庆祝活动,西班牙殖民者到达之后,为了更好地进行殖民统治,将这些原始部落的庆祝传统与欧洲宗教的传统进行融合,继而传承了下来。
亡灵节时,人们会将自己打扮成骷髅的样子(就像电影里Hector给Miguel画的那样),和看不见的逝者一起狂欢。
The directors describe the country as a “vibrant country filled with culture and warm people”
I totally agree with it.
影片交织着两个内核,表面上用小男孩对音乐的热爱串起了整个故事,但是情感上却牢牢扣住亡灵节的内涵和墨西哥人的情感核心——亲情。
家人是比梦想更重要的事情。
为什么人们要过亡灵节呢?为了和家人和朋友重聚,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为了共同拥有过和正在拥有的美好时刻,不管是生是死。所以,“在爱的记忆消失之前,请记住我”。墨西哥人的家庭观念真的很强,他们对中国大学生大学四年住寝室,常年离家,感到不可思议。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ps.影片里有一个因为完全被人遗忘而消失的亡灵,他死后,特写的酒杯里就是墨西哥的国酒龙舌兰(tequila))
电影里有个转变很动人,一开始小男孩Miguel对亡灵节也没有认同感,对供在祭坛上的祖祖辈辈也不以为然,但是在影片的最后,他抱着一个小孩对他说,这些不只是照片,是我们的家人。
近年,受领国强势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更喜欢和朋友过万圣节,这部片子似乎也有意重新唤起大家对亡灵节(día de muertos)这一传统家庭节日的共鸣和认同。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玩耍或者补充呀~
我感动的地方你们可能没注意。就是米格第一次见到冥界人的时候,其中有一位“中年妇女”对着她的孙子说:哇!已经长这么大了呀。然后我就想,我已经逝去的亲人,是不是也这样说我呢?这部电影催泪的地方很多,更重要的是联系自身用心去感受。曲折的剧情,紧密的结构都令我们叹服。我想起了奶奶当初说的一句话,在世之人不忘已逝之人,已逝之人也没有忘记过在世之人。支撑人类的,全是爱。
血肉教训和温馨提示:写影评应该要找个有自动保存功能的地方写好再粘贴到豆瓣。
一门典型的剧作课程,会告诉你什么是标准的故事结构:“一个能引起共鸣的主人公发现自己身处于某种麻烦之中,他做一些积极的努力试图摆脱这麻烦,然而他的每一次努力,只能让他陷得更深,而且一路上他遭遇的阻碍也越来越大。最后,当事情看起来好像最黑暗无望的时候,主人公好像就要玩完了的时候,通过他自己的力量或智慧,他终于设法摆脱了麻烦。”
在那些几近自暴自弃的、“不能带脑子看”的电影中,为主角带来麻烦的就是一个突然出现的坏蛋。因为他是坏蛋,所以要做坏事;因为他做了坏事,所以他是坏蛋。这种简单粗暴的理由虽然往往受人哂笑,但你别说,如果接受了“不带脑子”的设定,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理由:毕竟他是坏蛋,所以阻止主角拯救世界理所应当。
但《寻梦环游记》的剧本在自暴自弃上更进一步,因为阻止我们的主人公小米格的,甚至不是坏人,而是一帮子莫名其妙地阻止他追逐歌神梦的家人。而究其原因,是因为米格的曾曾祖父埃克托为了音乐而抛妻弃子一去不复返。先不说明明是个人的问题却让音乐来背锅是怎么一回事,这锅背就背了,怎么背了一百多年都还没卸下来?
按照这个逻辑,假设我某个大清的祖辈被车撞死了,2017年的我应该还憎恨着汽车。如果憎恨汽车这种人类智慧的后来产物看来已经足够荒谬的话,厌恶铭刻在人类基因深处的音乐就更是无厘头了。更令人惊异的是,供桌上下前后,好几代十几口人,却都忠诚无二地坚定执行着这个不知从何而来的禁令(毕竟理论上最有话语权的Coco太奶奶也还深爱着父亲埃克托,一家人却恨不得剥其骨啖其肉),百年间未有过丝毫的怀疑和动摇,哪怕作为禁令执行者的奶奶唯一的手段就是用暴力隔断家人和音乐的接触,喂喂你们年轻的时候就没有一点反叛精神吗?
类似的吊诡之处比比皆是。米格首次登台演出后,台下山呼海啸的欢呼让人以为台上是刚把裤子脱下来的吴亦凡而非一个表现尚可的新人,与此前登台的参赛者表演时场下鸦雀无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实说,主角和路人甲们在歌唱水平上的差距远没有观众表现的反差来的大,我都以为台下是主角重金请来的水军了。而在大反派在他的演唱会上被公开表示他是坏人之后,全场几万名死心塌地的观众在五秒内就完成了倒戈,这绝不是正常的粉丝。真正的粉丝哪怕看着薛之谦被实锤群殴都会不离不弃。
在看这部电影时,我很难说服自己银幕上的角色是和自己一样有着理智与情感、追求和欲望的有血有肉的人,相反,他们看起来不过是导演的扯线木偶,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导演和编剧让我这样做所以我就这样做”的字样。和其他糟糕的剧本一样,《寻梦环游记》故事的展开不依靠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动机自然地流露发展,而是预先草草写好一个大纲,再随意地往里面填一些人物,给他们上齿轮,设定为“为了实现某一功能”而存在的组件。他们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单纯地为了服务剧情而存在。他们是编剧的傀儡,导演的玩偶,剧情的奴隶,他们会为了达成预设的目标不惜做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做的蠢事来生硬地推动剧情前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主角的家人们都在用同样盲目的方式来反对音乐,只因为他们是受操纵的部件,为的是“不择手段”地把主角从家中赶到下一个场景,哪怕这个过程完全不符合逻辑。
让我们回到角色上。仔细审视一下影片刚开始时的米格:热爱音乐、追寻梦想、和家里人(包括他的狗)关系良好——除了他们阻止他玩音乐的时候。再看看105分钟后,影片结束时的米格:热爱音乐、追寻梦想、和家里人(包括他的狗,还有一些死去的祖辈)关系良好。是的,几乎两个小时的电影下来,他一点变化没有。他是发现了什么亲情的价值吗?似乎没有,在亡灵世界的旅途中他只是为了“救人”而机械化地完成任务,又认识了几个家族的亡灵而已。至于最后和家人的其乐融融,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关系融洽,只是促使他反叛的因素随着家人接受音乐而消失了而已。他没有“发现”什么亲情,如果电影结束后的故事里,他突然爱上了画画而家里人反对画画,同样的戏码还是会上演。这样看起来,似乎家人们的转变比主角都要来得大。所谓的历险,终究是一场没有任何收获的散步,一段流水账般的记述。我宁愿看他陷入到午饭应该去麦当劳还是塔可钟之间的艰难抉择,也不愿看到这种平淡的小学生作文。
驱使主角发生深刻改变,需要一名牛逼的反派。牛逼的反派需要在主角在上班路上,距离迟到只有十分钟的时候抢走他的钱包,让他决定应该追回钱包还是为了KPI硬着头皮继续上班,并在这个考虑的过程中重新思考上班带来的意义。很显然我们的歌神不符合优秀反派的上岗条件,他就像是拿着扩音喇叭站在马路中间跟主角说我是劫匪现在我要准备抢劫你了,话音未落,就被曾曾祖母的宝马X5撞飞到太平间。整个过程中,主角都没有受到有意义的挑战,也就无从发生有价值的转变。
反派出现的唯一价值似乎就是卖蠢。理所当然地,大反派要把自己谋杀合伙人的事情写成剧本,在明知道对方也居住在此的亡灵世界公然放映,给他们留一个把柄;理所当然地,派去抓捕伊梅尔达的身体敦壮的保镖们要原地踏步等她唱完半首歌再上前,理所当然地要手脚不利索不仅抓不到人还跟着跳了半支舞;理所当然地,反派终于自己出马在后台抓住主角后,要在后台用他腐朽的声带喊出“老子就是坏人”,然后理所当然地遭到全球同步卫星直播声名扫地。要和这么弱鸡的反派当对手,也是为难我们的主角了。
掐灭对剧情最后一点希望火光的,是那不断地被观众猜中的套路剧情。米格和埃克托被扔到地下泉时,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家人们会来救他们;米格掉下楼时,毫无悬念地会在最后一刻被爱波瑞吉救起。就像是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去听一首烂俗的流行歌曲一样,下句还没出来就知道怎么唱了;在影片的任何一分钟,稍有经验的观影者都能轻易地猜透未来五分钟的每一个细节,就像在此以前已经把这部片刷过十遍一样,而电影带来的倦怠感也和已经刷过十遍相差无几。
剧情的糟糕还不至于无药可救,毕竟只要假设电影的目标群众就是9岁以下的孩子,接受这个设定也能看下去,但是动作与对话的拖延却让电影观感成了不可回避的灾难。
端坐在影院的座椅上时,会觉得自己是在看一场双方都不想赢的足球比赛:无尽的后场倒脚,只要一有机会就诈伤卧草,发边线球时假装四处看风景,直到裁判往兜里摸黄牌才把球扔出去。就是这种感觉,每一场对话中,对话的双方都不可能好好说话,非要用极其夸张的肢体动作尽量地拖延时间,没事就拔根骨头甩两圈再跳个芭蕾,再辅以毫无意义的争吵和追逐戏份。种种无意义行为的加入大幅稀释了“故事含量”,让一个单薄的故事能够撑到105分钟的长度,也给了我很多余裕在手机上做关于这部片子缺点的笔记。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米格的傻狗丹丹。据统计,它每跑100米的距离,就要碰到10个箱子,吐20次舌头,喘气30下,四肢扭曲40回,尽管它对剧情而言可有可无,但在拖延时间方面功不可没。但对我来说,它唯一的价值就是惹人生厌,挑动心底暴躁的情绪。
不可否认电影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做足功课的文化研究、目眩神迷的美术设定,还有海关人员的Macintosh等种种情怀。但应该作为电影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却让我提不起一丝兴趣。
最让我感触的一个细节,在电影尾声,已百岁的Coco虽已头发全白,却还扎着和儿时一样的两条小辫子,在冥界与爸爸团聚时,和小时候一样纯真的叫着“爸爸”,爸爸慈祥地拉着她的手,虽然她看上去比爸爸苍老,画面却一点都不违和。我想,不论经过了多少岁月,经历了为人父母甚至为人曾祖母,但在爸爸面前,永远都可以做个孩子吧。
亲情催泪弹。所以,动画会不会好看,除了技术,更重要的还是如何讲好故事,把感情放进去,借作品把情感传递开,包括这部以及头脑特工队等很多能成功,皆是如此。不过,有些人似乎总是搞不懂这件事。
供奉的遗像是牵引家人回家的通道,驻留的记忆是保持亡灵存续的神力,热闹的音乐是唤醒思念启封的药引。我为你写了首歌,穿越浩瀚的岁月烟尘,捱过冰冷的孤独冬季,横跨漫长的天人之路,在你老去的时候,唱给你听。这瑰丽的灯火万家,摇曳的烛光千盏,不如你梳着麻花辫坐在床头时,眼里闪烁的星光璀璨。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皮克斯替蔡国庆唱了回春晚。
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的死亡;第二次是社会宣布你死亡;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开这个世界。想念上个月去世的外婆,想念老爸,想念所有离我而去的人们。后悔没带纸,平复了半天情绪最后离开放映厅。。。
广州试片会。主持人在现场透露:Coco原本涉及到亡灵题材,是不能引进的。但是在过审时,当场看哭了所有广电审查人员,so破例让过了。。。
比肩皮克斯8-9年前巅峰水准,小台灯常带来感动,但被感动哭的只有up的开头和coco的结尾。一流想象力塑造丰富宏大亡界观,被人遗忘是“终极死亡”,“活在记忆中”是生者逝者的唯一牵绊暖心动人,不过照此设定,在亡界存活最久的大多会是历史名人而非劳苦大众,难怪要钞票上印着城门上挂着...9/10
满分。毕竟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个电影哭得像个小孩子了 似乎大家又要说起那句老话:电影是绝佳的造梦机器。那些回不去的家乡 没能守护的家人也只有在梦里相见。
我给你我所有的祝福,没有任何条件。
不得不服皮克斯,一边和你探讨梦想、成功、家庭的意义;一边用各种充满想象力的情节、画面、音乐,让你叹为观止;这样的电影,怎能不爱。(家长指导:6岁以上推荐看,虽然有亡灵情节,但这可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皮克斯保持原创的又一巅峰,回忆与遗忘的情感核心,在家庭、音乐、梦想、冒险的故事线下饱满溢出银幕,最后只能以泪洗面。2017年度Top3
希望这些年你也回来看过我。
邻座的女孩哭倒在我怀里啊电影多么美妙!
11月1日亡灵节当天,墨西哥城的影院里,隔壁座儿的小男孩画着鬼脸儿穿着骷髅服,老奶奶抱着万寿菊,举家一起看coco。生活与动画交叠而映,感慨又感动,炫目又泪目。这才叫文化输出,好羡慕,好嫉妒。(ps:盖尔加西亚~不枉爱了你十余年)(pps:开场前送了20分钟冰雪奇缘番外 ,以为走错片场)
第一次觉得死后世界通往人间的万寿菊之桥和七夕鹊桥是一样的原理,爱不分种类是共通的,相见是因为想念,存在是因为记忆的力量。而只有墨西哥人能有欢乐的能力把悼念先人的节日过得如此五彩斑斓。欢迎有女儿的爸爸来影院哭一哭。亡灵节海关大厅井井有条,效率极佳!拒绝寂静的死后世界,我们要喧嚣!
强推!又一次在电影院哭到无法自已。
看着看着就哭了,哭了有至少三次。片头叙事的载体与手法很巧妙,时空流畅地穿梭于缤纷色彩中。配乐动听,Dolby带来演唱会般的体验。纯真美好的梦想无比激昂,安稳温暖的亲情格外芬芳。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可是,有了一片金色花瓣的祝福,我们不会孤单。想唱就唱,唱得响亮;想哭就哭,泪过启航
漫天好评太夸张了吧。。。Pixar的叙事与价值观内核真是愈发俗套保守了,这还真是个全世界都要回归家庭本位的年代咩。。。
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遗忘,亲情这个话题最是催人泪下
不算皮克斯史上最佳,但在今年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天,它足够温暖。
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医学、法律、商业、科技,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音乐、诗歌、梦想、情感,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