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贞观之治

大陆剧中国大陆2006

主演:马跃  苗圃  马精武  马少骅  陆剑民  金士杰  

导演:张建亚

 剧照

贞观之治 剧照 NO.1贞观之治 剧照 NO.2贞观之治 剧照 NO.3贞观之治 剧照 NO.4贞观之治 剧照 NO.5贞观之治 剧照 NO.6贞观之治 剧照 NO.13贞观之治 剧照 NO.14贞观之治 剧照 NO.15贞观之治 剧照 NO.16贞观之治 剧照 NO.17贞观之治 剧照 NO.18贞观之治 剧照 NO.19贞观之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2-06 10:38

详细剧情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七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奉父之命东征洛阳。洛阳是前朝隋的东都,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洛阳之战也就成了唐朝统一中原的最重要一仗。   经过李世民军队长达数月的围困,洛阳城内已经没有了和唐军对抗的力量,洛阳的首领王世充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救兵上。河北的窦建德带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洛阳进发,   要解洛阳之围。李世民命弟弟齐王李元吉留守大本营,自己亲自带兵迎击窦建德的大军。李世民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用几千人击败了窦建德的大军,并将窦建德本人擒获。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   李世民一举击败了大唐的两个最有实力的敌人,功劳传遍了天下。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绩,封他为天策上将,并赋予了种种特权,地位几乎已经与太子不相上下。   李世民势力的急剧扩张引起了李元吉的忌恨,也让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李元吉对权力和...

 长篇影评

 1 ) 中国古代的政治神话

唐太宗为何可以作为千古明君为后世追忆,我觉得《剑桥中国史》中的一段文字解答的很好:

“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控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在武后统治的黑暗日子里,当群臣间的良好而坦率的关系为惴惴不安和无穷的清洗及恐怖所取代的时候,就出现了要恢复太宗之治的理想。安禄山之乱以后,当大大地削弱了的中央政府被迫采用各种只求苟安的权宜之计时,当皇权傍落而由宦官或私人仆从玩弄权柄时,太宗之治就显得无比的强盛和成功。”

我觉得,玄武门之变实际上大大影响了唐太宗的声誉,以至于人们在提起唐太宗李世民时往往好奇于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往往质疑他的个人品德,反而忽略了贞观之治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唐太宗作为一代英主的功绩是毋庸置疑的,后世帝王将相对他的尊崇肯定离不开对他武功的崇拜。他在隋末大乱之时以相当快的速度帮助父亲武力统一了全国,他夺取皇位后采取了一系列修生养息的政策使百姓得以安居,与此同时,唐帝国在对外战争中又几乎是全胜,以致万国来朝,尊其为天可汗。然而以个人功业和制度建设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唐太宗肯定不及秦皇,也不见得超越的了汉武,但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一个走向全盛的帝国,后世百姓对这一时代有着无限的追思和向往,这多少是因为大唐贞观至开元年间的辉煌盛世之于整个中国的历史都是不可复制的。诚然宋明清亦有过百姓富足、国家强大的时候,然而很难说那时的中国能有盛唐的开放、自信和大气,而且唐朝在文化方面的繁盛恐怕不是明清可以企及的,大兴文字狱的时代恐怕很难重现唐诗的灿烂。

唐太宗究竟人品如何,他是否有抹煞父兄在建国时期的功绩,他的谦虚纳谏是否是违心的伪装,他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后究竟采取了哪些不堪的手段,这些你都得穿越回初唐成为李世民的近身侍卫才能知道。实际上,历史事件的真相几乎是不可能被了解的,别说唐朝距今一千多年了,近代以来有着海量的一手资料被保留了下来,可近代的历史事件又有几件是真正清晰的,更不必说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那时事件的真相根本不可能搞得清楚,就像一位网友所说,《大唐创业起居注》与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有不符之处,大家又如何知道《大唐创业起居注》所载便是真相呢?纠结事件真相没意义的,更何况,假设一个皇帝装了一辈子的虚心纳谏、爱民如子,你能说他不是真的虚心纳谏、爱民如子吗?

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为后世所追捧却是假不了的,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个人是一个完人,如《剑桥中国史》所表述,他体现了受儒家思想所影响的中国古代人对帝王的理想,他的时代体现了中国的帝制时代人们对政治的一种理想状态,帝王是强大而又谨慎的,臣子是智慧而又忠诚的,君臣之间有着一种鱼水之情,在他们仁政的治理下,国家富强、民族兴旺、政治清明、文化兴盛。贞观之治,核心在于“治”,历史上的李世民为人或许阴险、暴戾,他的臣子们或许各怀鬼胎,但他的治国之道以及他的统治所缔造的那个时代确实是一个政治神话了,诚如尧舜禹在三代以后读书人的眼中是帝王神话一样。

 2 ) 只希望这样的历史正剧代表的风骨不要消失,让我们能看到更多这样的电视剧

很早我叔就推荐过这部剧。
最近才开始看。一看就停不下来。
里面的演员让我看到了久违的庄重和敬业。
马跃,苗圃,等等平时不那么熟悉的演员们,给我带来的震撼越远远大于那些当今声名鹊起的柳绿红花。
大概是历史剧被如今于麻麻之流玷污的太厉害吧,加上当代剧演员们普遍都缺乏老戏骨的那种感觉。
还有贞观长歌这个垃圾可以做参照对比。
长歌真的也就是歌好听点了。
众星捧月,wangfei的歌舞剧。
而贞观之治里面马跃的李世民,真的是深深震撼到我了。
盛唐气度。不外如是。
里面的对白,警句很多。
比如34集,太宗教育太子,
李世民:人的一生短暂,不可能遇见所有的事情。读书,就是借鉴前人,帮助自己。要多听多观察别人,那些别人不中听的话,要压住自己的火气。否则,人家就不愿意说了。那些人家不愿意说的话,里面有很多很多有用的东西。你再让别人讲话,那可就难了。


这样一部剧,居然反响平平。不知是该感叹普遍欣赏下降,媚俗之风盛行,还是此剧生不逢时。
唉TAT
只希望这样的好的历史正剧能更多。
演艺圈不再是肮脏媚俗之地,而更多好演员艺术家能够得到他们付出换来的回报,还有他们的才华得到应有的重视。
谢谢这部剧的剧组,大概永远不会忘了国产电视剧还有《贞观之治》

 3 ) 历史剧三座大山之贞观之治

好的历史剧就像好的史书一样总是对常人没有吸引力的,但是平淡中自有独特韵味引人流连。虽然贞观之治才看过三遍远没有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多,但窃以为这部剧是对历史场景刻画最贴切的一部,借用姜文的话就是考究,考究,还他妈是考究!觉得豆瓣9.1的评分低了,应该跟张黎的两部神剧一样名列榜首。期待有更多的历史好剧出现,毕竟五千年的历史才是我们的特长,放着特长不去发扬,非要去拾人牙慧,怪不得国产剧质量每况愈下。

 4 ) 迟到的9.2分,才貌俱佳的他们本该更红的

历史剧一直以来都是剧迷比较青睐的剧种,因为好的历史剧会使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从而让观众对历史的想象有了更具象的载体。

但是对于电视剧的主创来说,历史剧又是比较吃力不讨好的剧种,特别是历史正剧,一不留神就扑街了,而且拍的好也不一定会成为热门爆款。

纵观国内多年来的那些历史剧,成为爆款的其实并不多。最常被观众的提起的也就《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为数不多的佳作,而这些剧里还有一些在播出时并没有受到重视,收视平平。

今天要说的《贞观之治》则更为落寞。

《贞观之治》首播于2006年,由张建亚执导,阿城、孟宪实编剧,马跃、金士杰、马少骅、苗圃等主演。

在播出后好多年都寂寂无名,直到后来许多自来粉把它翻出来并推上了神坛,豆瓣评分高达9.2,这才变得小有名气。

“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

《贞观之治》的剧情并不复杂,讲述的是李世民励精图治的一生,了解过一些隋唐历史的朋友,哪怕没看过剧,只要按照记载的史料复述就能把剧情讲出七八分。

故事从隋炀帝离世李渊称帝讲起,李世民先是受命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后面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储位之争中大获全胜并使李渊退位。

李世民把年号定为“贞观”,自此贞观之治的主题就铺开了。剧中更多的是展现李世民的文治,他遇到的问题是历史上许多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普遍都会遇到的,如削藩、平突厥、选继承人等。

《贞观之治》在细节上考究是它最受观众称道的地方,我们无法知道历史上盛唐的真实模样到底是怎样的,《贞观之治》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最为接近的标准答案。

不论剧情,还是服化道,亦或是唐朝礼仪制度等,都高度还原历史。虽然认真细究起来还是会有一些和真实历史有出入之处,但已经极具诚意了,至少在许多剧迷都将剧里的唐朝带入了想象中的模样。

在创作之初,主创们翻阅贞观政要、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大量史料,为的就是给观众呈现一个最接近历史记载的唐朝。

《贞观之治》的投资高达3000万元,剧组不仅搭建了长安皇宫实景,还在特技上花了不少钱。剧中特效在现在看来或许有些粗糙,可是在当时用的已经是最新的技术了。这些特技不是用在给角色抠图上,而是为了再现长安城盛景,包括观众看到的许多大场面。

大场面够宏大,小场景的细节也丝毫不让。

现在的正午阳光剧组在服化道一直被剧迷津津乐道,2019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呈现的长安景致也深受观众喜爱,可是和《贞观之治》的细节比起来,还不够绝。

《贞观之治》里的刀、枪、弓箭等兵器都是实打实的,连用的器物都是按文物仿制的。比如“李世民”马跃穿的重达14公斤的盔甲就真的是采用皮革和金属制作的,长孙皇后戴的头饰也是用真金做的。

剧中出现冕服、冕旒、鹖冠、步辇、节杖、唐刀、髯套、玉笏等服饰器物,有些还是第一次听说,更别提知晓真实样貌和正确用法了,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在《贞观之治》之后看了专业人士科普才知道的。

再比如皇帝每次坐朝听政的监礼官、在屏风后面奋笔疾书的史官以及番上制度(府兵守卫的轮番值勤)等小细节,在许多相关历史剧中都很少有体现。

连昆仑奴(唐代来自南洋地区的“黑人”奴隶)都这么还原。

顺便提一下“人衔枚,马裹蹄”这一古人常用的技巧,也是在许多古装剧中被忽略的。何为“人衔枚,马裹蹄”?就是打仗的时候要发动夜袭又怕惊动敌军,于是人含着铜钱,马蹄裹起来,防止发出声响。

更绝的是,连群演用的矛都做的一丝不苟,古代的矛为了不容易被刀剑砍断且握起来更舒适,矛杆外面都会缠绕布或者皮革。

不得不说,道具组真的是狼灭啊。

其实如果没有这些细节,也不会影响观剧体验,可是有了之后,增添了不少惊喜。

“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这句话用在《贞观之治》的主创团队上,再合适不过了。

成也还原,败也还原

按理来说,这么考究的神剧,不应该蛰伏这么久才对。

可这种境况还是出现了,为何?

《贞观之治》在剧情上太过还原应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并非说真实还原历史不好,而是大多数普通观众刷剧主要是为了娱乐放松,《贞观之治》基本上就是把历史照搬到荧幕上,如果没有仔细深究就很难发现充足的“看点”。

一方面,《贞观之治》为了进入央视播出,生生从把80集的原片剪成50集,使得很多精彩片段被删除,尤其是剧中的一些高潮情节,可惜最后还是没有在央视播出。

另一反面,《贞观之治》为了原汁原味,把感情线和权谋都弱化了。这使得明面上的戏剧冲突较少,缺乏张力,同时也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人物感性塑造。

就拿李世民来说,一出场就是极具王霸之气,气场十足,较少体现一代君王的心路历程。而他身边的那些主要角色也都塑造的如历史原型一般“刻板”,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如史书一般“平淡”,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相比之下,《汉武大帝》在这点上就完成的很好。《贞观之治》是收,《汉武大帝》是放,汉武帝和身边的卫子夫、霍去病、卫青等人都有很饱满的情感输出,单独拿出来都很有看点。

同样是讲述一代雄才伟略的君王,看《汉武大帝》就很有一击就中的爽感,观众接受起来就很快,这是如温水一般的《贞观之治》所欠缺的。

迟到的高分和剧粉

就如张爱玲所说“出名要趁早”,这一点在娱乐圈尤为重要,因为许多演员吃的就是青春饭,黄金期并不长。即使是实力派演员,大器晚成的也是少数,过了最巅峰的年纪,大多都淹没在滚滚红尘中。

《贞观之治》的高口碑迟了十多年,哪怕是到现在,看过这部剧的人其实也不多。

从演员阵容来说,《贞观之治》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的历史大剧,有不少演员都是久经大剧考验的老戏骨,诸如马精武(饰李渊)马少骅(饰长孙无忌)、陆剑民(饰李建成)、金士杰(饰魏徵)等。

同时也不乏当时还很年轻的演员,而且演技出众,很有潜力。观众刷完剧之后,都不免被剧中演员的颜值和表现折服。

对于一些观众来说,马跃这个名字还是比较陌生,他演的李世民可以说非常传神,举手投足间自有君王气度。

李世民算是马跃职业生涯里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可惜这个角色一点浪花都没有激起。之后马跃就少有拍古装剧了,转而拍了不少主旋律电视剧,不过大多名声不显。

苗圃出演长孙皇后一角时还不到30岁,相比后来她塑造的许多敢恨敢爱的刚烈荧幕形象,一些观众反而更偏爱她在《贞观之治》里的演绎,大气温婉的苗圃比大开大合的苗圃更为迷人。

值得期待的是,马跃和苗圃在多年后再一次携手,在还未开播的《大唐儿女行》中重新演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这对经典CP,剧照看起来还是很有感觉。

剧中还有几位女演员也颇为出彩,诸如陶飞霏(饰高阳公主)、赵恺依(红拂女)、孙艺菲(饰文成公主)、张镝(饰武才人)、刘真(饰琵琶女)等,可惜她们在后来在影视方面的发展都比较一般。

最知名的应是陶飞霏了,她还演过《杀虎口 》、《雪豹》等热剧。她演的高阳公主当真是美如画,在某些角度下神似周迅。后来她成为中戏表演老师后,就少有拍戏了。

最为遗憾的是刘真,后来她一直在台湾发展,舞蹈方面颇有建树。她在今年3月不幸因病离世,年仅44岁。

如果《贞观之治》放到现在播出,在当今的网络传播度下,估计会是一部爆款剧。而剧中的演员们也很有可能延续古装剧的成功,有持续不断的好剧出品。

只能说这部剧生不逢时。

刷这部剧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最大遗憾,那就是画质实在不够高清。如果配上现在的画质,看这部剧的体验应该会再提升一个层级。

 5 ) 一个李世民黑的感想--我相信这是真实的李二

(流水账慎入,有很多对历史本身的理解)

小时候翻台翻到过这部剧,看了20分钟就换台了,原因是画面黑乎乎的,人物衣服也不怎么好看,马跃的扮相初一看也不像是那个历史书上腰围甚宽的唐太宗。

我个人是非常不喜欢唐太宗的,这是偏见,绝对的偏见。让我来解释一下,我是明成祖朱棣的粉丝,他自己是李世民的粉丝。朱棣即位后,很多地方都学的李世民,比如李世民写了”帝范“,他就写了”圣学心法“,他老婆徐皇后也像长孙写”女训“一样写了”内训“,两个人都篡改了史书,都时不时打点仗,都重用了对方阵营里愿意归顺的大臣(朱棣:三杨,夏元吉;李二:魏征等),在位期间也都一片升平,甚至他们的儿子也都造反。。。然后我愤怒的地方就来了:为什么这两个人历史上的名声就差那么多呢?你要说朱棣残暴杀建文大臣,可那都是死不投降的啊,再说李世民不也杀了李大李四一家连孩子也不放过么?朱棣好歹没杀建文一家。

我好像写朱棣写太多了orz,重回正题。这几年新拍的历史正剧越来越少,于是剧荒的我把目光重新投回了唐朝剧。我首先去看的是”贞观长歌“,原因有二:一是据说有宝国叔,二是糖果强在”郑和下西洋“里演过朱棣,被诟病简直是”贞观长歌“集体穿越。这部剧我跳着看了一个小时,最后得出结论:一部纯粹的烂片。唐国强演出了一般人心目中伟光正的太宗,在我这种李二黑看来简直是要吐得不行了,而且演得和他演朱棣一样,一点层次感都没有。对于这种事实上有争议的帝王,简单处理成伟光正的英雄样板只会让稍微了解点历史的人觉得历史人物本身受到了侮辱:人家敢干的事情你怎么就不敢演呢,人家努力地粉饰自己你也没必要就只拍这一面啊。当然编剧的责任要更大一点。

我又想起了这部”贞观之治“,随意挑了一集看。看了10分钟后,我就感受到了一种”融合感“,怎么说呢,我觉得我能理解李二了,这有我把对朱棣的深刻剖析运用到看剧中的原因,但更多的是马跃的表演真是绝了。他的每个眼神都非常经得起琢磨,身体语言也没话说,一撇稍翘的小胡子可爱得很,这已经不是演李二了,真的是李二附体!后来看他的采访,他说李二身上的压力和痛苦也把他压得不行,可见演员的修养!他演出了李二身上的锐意进取,坚毅果敢,也演出了李二身上文艺青年多愁善感(大雾)的一面。

好演员要归功于好编剧。编剧非常坏(?)地吐槽了一把,很多时候我看一个场面的时候吐槽,紧接着我的吐槽就被剧里人物说出来了:)比如长孙后劝无忌不当右仆射,我吐槽:真是个装逼犯,下一秒无忌就吐槽他妹妹:你也太在乎名声了。还有一个大臣拦着不让李二去打猎,我吐槽:这就是沽名钓誉,和宋朝那帮御史没区别啊,过了几分钟无忌和房玄龄也开始吐槽此人实则阿谀奉承纯粹为了博名声了。。。这种不把观众当白痴的行为值得点赞。剧里面一大亮点是李二的“兰亭集序”骨灰粉属性,把一个帝王人性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会心一笑。还有就是李二毁魏征碑的剧情,这个让我们这种李二黑为之津津乐道的剧情拍出来了真是让人感觉诚意满满,也让人物形象变得复杂而立体,表现了不少人都有的“自己立牌坊却不让别人立牌坊“的心理。剧情基本上是按照资治通鉴的描述写的,较为真实。整部剧节奏虽然慢,但是时不时的小亮点就像嚼新鲜胡椒粒一样过瘾,可惜这种文艺范注定略显曲高和寡。

当然缺陷总是存在的。最不能让我理解的是房玄龄”夫人吃醋“的故事被安到了魏征身上。虽然魏征是此剧的重点,可房玄龄戏份也不小啊,至于么。。。对白设计有些过于白话,有种语文书上古文的译文的感觉,当然这个好不好也见仁见智。大部分配角算得上精彩,无忌房玄龄褚遂良都不错,最重头的魏征身上有种谜一样的喜剧色彩,让我略无语,不过看剧嘛,不要求和历史一致。苗圃的长孙后算是不过不失吧,不过她和马跃叔演戏的时候总有种相形见绌的感觉。

结尾的时候我哭得很厉害,李世民在晚年真是比朱棣苦很多。其实编剧可以把他后期炼丹的史实在这里插进来的(虽然因果关系略颠倒),来表现他的“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以前我总是骂他自作自受,可现在我却只想骂上天没有多给他十年。十年可以让李治变得成熟,让大唐的未来在他眼中更加明朗,让他挽回之前的一切,而没有这十年的李二只能在忧虑中离开人世。李二的家事的确是一团乱麻,那是因为他本质上还是仁慈的吧。朱棣的狠和冷静让他早早地坚持力挺又限制他不那么喜欢的太子,中后期极力压制像他的高煦和他最喜欢的高燧,对着儿子们用尽政治家的手腕。同样是儿子们的坏榜样,李二对儿子们不加掩饰的爱和容忍却毁了他们。

看完这部剧的我不再厌恶李世民,也没有成为他的粉丝。我感谢这样一部把他的功过都以史家之笔公正地描绘出来的剧,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他。可能是因为我现在处于的人生阶段的缘故,我体会到了他身上承受的一切,更为自己面对压力时的能力而感到羞愧。

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李世民。

 6 ) 编剧埋下的礼学彩蛋

这纯粹属于一个恶趣味的游戏。不过自从我决定这辈子尽量少看剧以后,时间精力都节省了很多,可以慢慢来玩这个粉丝游戏了。
一个一个挖彩蛋也比较复杂,不过不挖的话,怎么体现这部剧集所谓考证精审有来历的特色内?
老实说,我个人看剧的恶趣味就是挖彩蛋,对紧张的情节和戏剧冲突什么的兴趣没有那么高涨,因此特别厌恶TVB那种古装为皮现代为芯的剧以及大陆效颦版。
以及我的礼学知识基本上还是建立在《仪礼》为主,历代通礼不是太熟,这部剧体现的礼学彩蛋,大概用贞观礼吧。不过先搭个框架,以后慢慢找文献对就是了。
礼学方面的彩蛋就用五礼体系吧:
吉礼(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
凶礼(丧服、丧制)
宾礼(朝、聘、士相见等)
军礼(告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
嘉礼(登基、册命、策拜、朝贺、纳后妃、士人冠礼婚礼、饮酒等)。

E44,魏征去世和丧礼。
28’ 以衣招复(即招魂),同时要喊逝者的名字。
29' 设属纩,大敛小敛(好像顺序反了?先小敛大敛后设属纩了),
30‘ 设重的镜头(好赞!难得居然还原了重的形制!)
朝廷吊唁官员只在头上加麻,腰上加带而冠及衣裳为朝服(基本符合丧服经的“朋友麻”这条记文的原则,nnd我看了太多的朋友或者是代表公家来丧家吊唁还披麻戴孝的,这是朋友不是家属好吗!!!!!和你们家没有亲属关系穿个毛线的丧服啊?丧服和弔服是两回事谢谢!)(新吐槽:为神马魏征这个级别的,太宗还不亲临抚尸?不合礼啊!北宋时哲宗还亲临司马光的丧礼呢!我要再找找证据。)
庭中正堂九阶(对唐代通礼不熟,以后找文献)
31’ 吊唁官员上堂致命(《士丧》:“摈者出请入告,主人待于位。摈者出告须,以宾入。宾入中庭,北面致命。)
所似误者,居然是由魏夫人和朝廷使者对话,而不是魏征的儿子说话,喂喂他是丧主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内眷和男宾说话的内外不分的违反礼制的行为!别和我说什么唐人风气开放,魏家好歹也是河北士人呐,和山东士族不能比,但基本的丧制不能不讲吧?
32’ 棺材上用羽毛(翣)装饰(文献待查)
32‘ 魏夫人的鞋子穿得……似乎有问题,按理说是斩衰服应该穿菅屦,但看上去明明是麻屦这种齐衰服的配置,好奇怪。他儿子更不对了,居然穿着靴子!靴子!!吉服凶服不要乱穿好吗_(:з」∠)_

 短评

帝王将相的历史剧,这部拍得最好。用片尾曲来说,就是有理想。拍政治,可以讲道,讲术,讲手腕。那***的剧就都太迷恋方术,人人都在恐惧死亡的战争状态,惶惶不可终日,拍三百个电视剧都是前现代。这部好歹有点东方社群的味道。

7分钟前
  • 北溟鱼
  • 推荐

打四星是比较客观些的。但是考虑到同样水准的国产历史剧太少太少了,而这份认真又太难得太难得了,不打五星不足以激浊扬清、拨乱反正啊。

9分钟前
  • Favillae
  • 力荐

小事不拘,大事不虚,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

10分钟前
  • June Witt
  • 力荐

这么高的分是怎么给出来的,演员的演技很好,部分细节比较考究,不过剧情和节奏实在不敢恭维,看不下去。

12分钟前
  • 淘气
  • 较差

编剧阿城,只有这一条就足够吸引人的了。马跃、金士傑、马精武、苗圃,这些名字太诱人了...最关键是戏真的好,还有那种味道和氛围是某些历史剧永远做不出来的!贞观长歌看得肺都快气炸了的同学拿它来洗洗眼睛吧~!~唉...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但幸亏有这部剧,幸亏有阿城啊~

15分钟前
  • 西米露
  • 力荐

马跃怎么帅成这样= =

17分钟前
  • 🌊🌈♐
  • 推荐

君臣气氛真是令人羡慕,一点国企的氛围都没有。

20分钟前
  • 梅花牛
  • 力荐

必须推荐,剧情和造型都相对靠谱的电视剧,比那个神马满口奴才腔调的《贞观长歌》好太多太多了。马跃演的李世民神形兼备、谋略在胸,就连一向不喜欢的苗圃,这里演的长孙皇后也很对眼,我恨广电的剪刀手,硬生生把80集砍成了50集!!

22分钟前
  • qushry
  • 力荐

李渊贵为皇帝,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极贵极苦。

27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1、看了九个月,看完了2、有人说是唐史纪录片,其实也有不少改动,参考并无历史依据的传奇小说亦不少,所以更像是贞观朝话剧;3、衣冠器物制度确实非常好!4、算上张学友的献唱,大牌明星不少,但这片并不刻意制造戏剧冲突,剪刀手剪得又多,肯定不会火;5、本片的主题:论君主的教化。

31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什么都好,就是李渊的婕妤太丑

36分钟前
  • 玫瑰水母
  • 推荐

考据精当 是我看过古装剧里面最耐看的 基本知道唐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细节 细节 细节 太棒了

39分钟前
  • Zhai Liang
  • 力荐

要不是资金有限、审查奇葩,那这绝是个历史正剧的模板,端正到欣赏性缺失的地步。

43分钟前
  • 幾個漢字
  • 推荐

本片的历史还原度非常高,剧情、布景、服饰都堪称完美地再现了初唐的风采,主要角色的扮演着也很符合我心目中的人物形象,马跃饰演的李世民年轻时候的锐意进取和晚年的彷徨纠结都展现得恰到好处,一众配角中最好的当属魏征,他的言行举止演出了一代谏臣的风骨,本剧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特效真的是比较烂

46分钟前
  • 其燦如言
  • 力荐

演员服装造型道具都很好,可我是当广播剧听,这就有点问题了。剧情流水账一般,当然确实不能以虚构文学充满冲突和转折的标准来要求历史剧,可这毕竟是电视剧又不是纪录片。问题最严重的是台词,实在太白烂啦!而且看起来全靠配音后期润色!十有八九对不上口型,苦了配音演员了。

50分钟前
  • 浮游海月
  • 还行

难得是一部真在讲治国,不是全讲权谋斗争的。

55分钟前
  • 。。。。。。
  • 力荐

看得不多,一直不明白光淀总菊为什么拿这个下手

60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8/10,说句实话,我个人对李二的印象一直停留在03版隋唐英雄传郑国森和07版贞观长歌唐国强老师,这两个实际都不如06年马跃老师版。03版最大的问题在于全部都是野史,更像是秦琼传,该版属于傻白甜,而07版唐国强老师完全是拍成了唐朝版的开国大典1949,而且细说和阴谋论竟然占了七成,贞观长歌误导观众不懂历史,比如历史李恪根本没有电视剧那么英武,侯君集女儿历史根本不是太子妃,岑文本怎么成了李恪的卧底,贞观长歌阴谋论太多,违背历史太多。贞观之治绝对是八成对历史旧唐书还原,但是该剧也有缺点,比如战争场面太少,剧本基本90%谈国政,这也不影响该剧成为国产影视剧一朵璀璨明珠,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成长过程角色弧,比如李二的父亲李渊,从对二郎疼爱,玄武门仇恨,最后原谅,好的电视剧从来不放过对小角色的刻画。

1小时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想到五年前,千辛万苦终于爬到了昭陵的顶上,那山已经不再巍峨,只有温柔起伏的线条。那些墓碑多已残破难辨,可依然让人觉得质朴,坚定。这些故事早就熟悉不过,但还是落泪,英雄迟暮,明明就是比美人暮年更悲戚的事。

1小时前
  • 无端
  • 力荐

优点不必说了,说说缺点。缺点其一:节奏拖沓,不少桥段令人昏昏欲睡,该抒情时刻意冷处理,该克制时又胡乱煽情;其二:台词太现代口语化,某些台词颠来倒去反复出现,造成有佳章(依托史书)无佳句(编剧笔力有限)的困境。其三:摄影采光有问题,明明是盛世之初,倒弄得和日薄西山的王朝末世般。

1小时前
  • 草木人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