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日本人潜伏中国武馆,化装红衣蒙面人,屡次暗杀立志北伐的爱国志士,后来被揭穿的悬疑武打故事。
这片子真可以当成侦破片来看,武馆的人一个一个被杀,凶手究竟是谁...
“奈丽,你是我的爱人,你是我的生命……”杰尼对奈丽如此说。并非深情款款,而是杰尼这段时间,为即将上演的一场“好戏”进行的预演。经他一手导演的重头戏,当然就是他自称的“爱人”奈丽。那奈丽又是何许人也?
德国导演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携手实力派女演员尼娜·霍斯,继《芭芭拉》(2012)之后,再次执导了这部《不死鸟》(2014),以德国人独有的严谨,融合并呈现了一部带有传统好莱坞剧情片的精妙影像。或者说,更接近同样来自德国喜剧大师刘别谦的剧情片结构,比如《天长地久》。但一如《芭芭拉》精于剧情的写实,《不死鸟》尽显导演个人化风格,细腻、省思又精妙。
尼娜·霍斯的出演,恰到好处,真正地无懈可击。她让我想起法国的大明星让娜·莫罗,同样对角色的参透,含而不露,收放自如,知性而内敛,深具演员的涵养及专业精神。
在《不死鸟》中,同为犹太人的女学者琳恩,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带出已被毁容的歌唱家奈丽,来到柏林诊治。易容过后的奈丽,饱受痛苦的煎熬,既要面对自己的“新生”,又要为寻找她深爱的丈夫杰尼而焦灼。
一心想回到以色列海法的琳恩,对她说,不要去再找杰尼,那只会让你失望,因为正是杰尼的出卖,才导致了你的被捕。但奈丽没有听从琳恩的忠告。这时的美军占领区,包括西柏林,从电影、流行歌曲、快餐和着装等,完全吹拂着美国风。奈丽在酒吧找到杰尼时,酒吧一对女歌手正唱着美国流行歌曲《白天和黑夜》。
杰尼并未认出此时的女人,就是她的妻子奈丽,误以为她是来找工作。他竟然生出让她假扮妻子,作为一名幸存者,合法地接收奈丽遗留的2万马克遗产。奈丽问他如果奈丽还在呢。他说不会,她跟她的家人都死在了集中营。既然杰尼坚信奈丽死了,奈丽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假冒的“奈丽”。
鬼迷心窍的杰尼,言之凿凿地说得到2万马克后,我们会共同切割。于是奈丽就被杰尼安排在他简陋屋子里,每天按照他编排的戏码,进行矫正练习,以达到他心目中奈丽的模样。写字、着装和走路姿势,一样都不能少,必须惟妙惟肖。
杰尼令她写下“我不习惯用左手开车,我活着,我们快回来了”,写完字,他惊叹太像了。怎么会不像呢。奈丽被捕后,他只留有奈丽的一双高跟鞋。奈丽穿着起来依然高兴,仿佛回到了往日幸福时光,但这只是如烟幻梦。
当奈丽返回到琳恩住处时,女管家告诉她,琳恩星期四绝望地自杀了。这不啻一声惊雷,震撼着奈丽脆弱的心脏。奈丽给她留有一封信“亲爱的奈丽,我感到我们没有退路,离死亡更近了,在你被捕前,你老公已与你离婚,这是相关的复印件,告别了,琳恩”。离婚复印件上写有“1944年10月4日,杰尼跟奈丽离婚”,留有杰尼的签名,铁证如山。
琳恩之前一直希望奈丽跟她一起前往犹太人的新生地海法,在劝说无望后,琳恩决定以死,警醒仍执迷不悟的奈丽。只是代价太大了。难得的是,天使般的琳恩,不但拯救了奈丽的生命,且临走之前,给家中女管家留有一张推荐信“1945年3月到9月,施瓦兹夫人在我那工作,她是一个很棒的管家”。看似与影片中情节不合,略显多余,却突显了角色的戏中份量。这是细节的力量。
其实,之前,奈丽受杰尼之命,前往郊外看望房东太太。他远远地窥视。奈丽已从房东太太口中得知她被捕后,杰尼专门来找过她,打听奈丽秘藏珠宝的下落。其实,奈丽的珍宝就藏在女房东家河边这的船舱里。只是琳恩的死,仍让她未彻底更改对杰尼的些微期许。在一次排演中,她甚至对杰尼说“你背叛了奈丽,有时并非真正的背叛”,她宁愿相信他是迫于无奈之下的背叛,而非真正有目的的主动背叛。
当奈丽问他,如果我下火车,亲朋来迎接,他们问起我在集中营的编号,我该怎么说。他说你不主动说,就没人会问。也是,谁会主动揭痛伤疤呢。杰尼所有的斯待,就是奈丽下火车的那一刻起,亲朋们不但第一眼,便认可她就是真的奈丽,且与每个人的握手拥抱,都严丝合逢,跟真的奈丽天然吻合。唯有如此,他才能安然享有那2万马克。
这一天,终于来到。柏林火车站,火车来临,奈丽如期穿上了漂亮的红裙子,神情凝重。她沉重地下了火车,一如编排,亲朋围聚上来,喜不自禁,只有杰尼远远地站在后面。最后轮到他了,缓缓上来,轻轻相拥,奈丽靠在他肩上。被感动的亲朋们,一定会想死里逃生的奈丽,还能跟杰尼聚首,真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接下来的聚会中,奈丽对杰尼说我一直想跟你唱一首歌。杰尼心领神会地弹起钢琴,奈丽深情地演唱《speak low》,悠扬、高昂而笃定,仿佛穿越死亡的迷障,走向一个蜕变的新生。渐渐,琴声喑哑,歌声依旧。原来,杰尼已看到她左手臂上露出的集中营编号,他完全惊呆……真是一曲“好戏”,谎言被戳穿。
最后,杰尼只能愣神看着奈丽拿着外套静静地离开。决绝的琳恩死之前曾给了她一把手枪,她一直放在手提包里。当然,奈丽实在没必要给他一枪,醒悟过来,悄悄地离开,反而是明智又达观的选择,这并非简单的体谅,这是对人性更透彻的领会。
死亡不能拯救人类,更不能拯救人性。而寄望的感情,毕竟不是真正的情感,痛彻心扉过后,前往新生地,享有自己的人生,对于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来说,不失为一种自愈、理性及意味深长的重新建构。如此,最终得以理性飞翔的奈丽,堪称真正的“不死鸟”。
2015、12、12
作为柏林学派的代表人物,经历了新德国电影的迷茫反思,思想的建构,佩措尔德以更成熟的手段消化/避开了政治性和道德性,没有主张,不提供任何立场。从芭芭拉到温蒂尼,几乎每一部的主角都成对出现,一方是代表合逻辑的现实的人,另一方代表着人的深层秘密,其蕴含悲痛,绝望,忧郁等崇高情绪,其不可知解,难以言表,但一经释放就会产生作用与每一个现实的人的力量,而观众全能全知。于是两方的模糊和暧昧甚至冲突显得格外具有张力,于是观看佩措尔德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观众的我们迫切于揭露她的秘密,以为秘密揭露就能解决问题(逻辑上说是这样的,但粗暴的揭露会换来对等的浅薄的结果)这种错误的直觉是我们作为旁观者思考的局限。其实,不需要说(揭露)我爱你,才能证明我的爱,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行动,最真诚的爱只能隐藏在细节里,含蓄背后其实饱含深情,佩措尔德的叙事都藏在细节里,不专注就会错过最精彩的,其人物不通过巧合/目的来塑造,而是将人物置入一个背景,真正的让其自在行动,通过一系列的微妙的行动来达成人物弧光,因为我们经历并感受了她之前的每一个行动,所以结尾时的真相揭露毫不刻意,当她背对着我们缓慢淡出焦点,秘密释放所产生的力量依然在继续作用于每一个在场的人。
大概四五年前看过的片子,前两天又重温了一遍,当年看完这部电影立马变成尼娜霍斯的小迷妹,她在影片里面展现出来的独立清冷、坚韧内敛的特质让人过目不忘,尤为着迷。
电影在讲故事的时候,身为局外人我们把丈夫赤裸裸的背叛看在眼里,大概都会觉得这个女人太傻太天真甚至太蠢,从集中营里面死里逃生,回来还要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是转念一想,女人大多如此,包括我自己第一次看的时候,也会跟着女主一起幻想,男人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认出自己,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心存幻想还不够,最终莱娜的死才真正意义上让内莉的这种幻想破灭。
电影里面每一帧画面都很有质感,其中特别打动我的几个点,第一次内莉和丈夫在树林里为后面设计的重逢桥段演练,内莉给丈夫的拥抱缱绻深情,对爱人所有的爱恋情思都饱含在这个深沉的拥抱里面,真的让人无比动容,等到第二次真正在火车站两人相拥,明显能感觉到内莉的心是冰冷的,眼神冷漠而抽离,把女人得知全部真相认清眼前人彻底接受事实以后心理上的转变展露无遗,还有最后演唱片段,也是全片高潮所在,内莉那段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情绪表演,值得反复观看。
至于莱娜为什么会自杀,我想这或许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人性是如此的深幽复杂,即使让内莉知道了全部真相,面对生命挚爱,她或许还是会选择原谅,但是因为挚友莱娜的离开,从某个层面来讲对于背叛者更多了一个绝对不容原谅的理由,当然整部影片的时代背景如此特殊,莱娜的自杀更多的是导演留给我们的思考。
总之,这是一部不会让人快进的电影,感兴趣的朋友观影前后可以对那段历史深入了解一下,直面历史引人深思,影片最本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那种年代,你可以为理想而死,也可以为生活而苟且偷生。重要的是在发现真相的丑恶与讽刺之后,依然懂得原谅,依然有勇气对爱追求和坚守。否则你的内心依然被关在集中营。
电影开场13分钟,女主角才露出“脸”,她说“我不再是我了”,然后她去找我,结果我从未存在。毁坏、迫害、欺骗、遗忘、辜负,都压在这张脸上,电影举重若轻地讲完人间的凉薄,一首甜蜜情歌结尾,给跪,太会拍了。
2021-2-28重看。废墟中重逢的黑夜掩盖了直面过去的怯懦和羞愧,在柏林街头沉重迷暗的光线里,他们心照不宣地相约着圆一个谎,妄图以身份的重建粉饰所有伤痛都不曾存在;扮演过去的自己犹如面对历史的幽灵,如何说服自己一切均未发生?内莉与莱娜是典型的两类战后幸存者,一个潜入虚假回忆逃避眼前疮痍,一个 “与其面对周遭的生灵,我更愿意走向死亡。”(再次想到莱维以及他书写的劫后余生)一切都太晚了,战争腐蚀了爱情,时间偷走了信任,你背叛了我。《speak low》心碎又动人,“love is spark,lost in dark.”不死鸟再次重生了。
如许多佩措尔德的作品一样,《不死鸟》的剧情发生在被艺术架空了的时空里,它不是现实,却与一切伟大艺术作品一样无比真实。这便是战后德国真空一样的”当下“时空层,过去一片狼藉,未来遥遥无期。死了一次的女主角希望通过外貌的复原来回归她过去的身份,而以男主为代表的德国人则用遗忘而试图径直走向未来。到了最后,女主的tomorrow is here,而男主则被留在了过去的地狱里受到良心拷问。这就是电影里终极的分裂。
Speak Low
这片其实也可以叫“模仿游戏”。
我也脸盲,一直以为封面是于佩尔才找来看的。
巴巴拉是体质冲突,这是种族(纳粹与犹太人)冲突下的道德评判
真是莫大的讽刺,丈夫没能从日常、笔迹、拥抱、亲吻中认出日夜相伴的妻子,却在最后从特有的编号中认出了奈莉,苦难与折磨并没有毁了奈莉,是爱,击垮了她。
Petzold在叙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传说中会讲故事的文艺青年(鼓掌!),对女人心的把握赶上成濑了都。重要的是感情,至于真相什么的根本无关紧要。|这部没有监视器但树林中有偷窥视角,以及他服装师是不是没换过,已经至少三部里见过nina穿棕+蓝了 @HKIFF
爱到飞蛾扑火,是种堕落,谁喜欢天天把折磨当享受;可是为情奉献,让我觉得,自己是骄傲的伟大的。爱到飞蛾扑火,是很伤痛,我只是相信人总会被感动;你为什么就是,不能爱我,像我那么深的爱你为什么。女主角的表演让我想起张曼玉,《清洁》里留下最后一首歌,之后就此息影再无留恋。
作为音乐家,不认得脸,声音总要认得出来吧,丝毫没怀疑过,以前结的塑料婚?
不管故事多不合理,只要结尾足够煽情
圆润地将原可能有的戾气和苦难滤掉,这次的细节把握显然更加到位。布光置景现上世纪经典风味,带些许表现主义意味。仍然从细微处切入,政治背景是成包裹状的,只等随着一曲speak low散去。最狗血的不能相认,其实换个角度想可能是不愿直面的人之本性。一曲难忘,又是一次漂亮的收尾!
这是怎样一种隐忍和悲怆。她竭尽全力想回到从前,可到最后发现一切只是虚妄的幻想和谎言。不知情的丈夫训练她像一切从没发生过一样,可是经历的这种种生死和磨难怎么可能抹去。故事徐徐展开,大背景下的小格局,难忘莱尼那句话:与其活着我更想一了百了。最后真相大白,不知丈夫是忏悔还是羞愧
有一个比较聪明的做法就是注入情感,这个故事用惊悚片的拍法和节奏,就可以看出来情节逻辑上有多么愚蠢,但是依赖于尼娜霍斯的表演,这完全变成了一个高级的情感故事,在角色设置上她的表演甚至都不用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一是整容,而是心境的外化。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在单薄的情节线上时容易显得拖沓,而佩措尔德的电影有时没有别的东西来填补整个影片的世界观,也许别人有新现实主义,他就是新童话主义吧。
二战背景下的细腻刻画,甚至连荒诞的情节都变成了细水长流,内莉就是不死鸟,涅槃重生三次,从面容到精神,层次感被描写得很棒,而最后的一曲Speak Low更是升华全片,两位主角的表演都值得细细品味。
4 l 总体不如《芭芭拉》,但女主演太美,美在创伤后的节制而忠贞。被告发可原谅,男人贪婪可原谅,集中营、毁容与流离失所都击不垮她,唯有爱情遭背叛才让她崩溃。全片披着希区柯克Vertigo的悬疑外套,有着《吾栖之肤》般小神秘的质地,但和《归来》涉入历史aftermath的方式一样面临记忆伦理的拷问。
电影结束时,我发现自己在喘气,在最后一分钟里我忘了呼吸。友邻路西法尔短评说得真好:"真伪不以甘苦为转移即是记忆的底线"。背叛者经常是怯懦的,只能往前看。只能弃苦思甜。没有勇气相信他人能够原谅自己。真实因此远离他们。真正的幸福和平安也因此远离了他们。
她唱出了最令人心碎的一版《Speak Low》,爱情再闪耀,也逃不过时间这个窃贼。这是波伏娃所说的那样的时代,需要很多勇气和爱,才会相信生命胜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