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2

主演:朱亚文  钟秋  李艺科  马晓灿  缪俊杰  李泓良  张隽溢  邓莎  代旭  刘智扬  叮当  林栋甫  袁文康  吕夏  唐以诺  

导演:康洪雷

 剧照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1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2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3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4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5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6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13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14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15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16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17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18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19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1-26 20:38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叶。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周恩来(朱亚文 饰)、邓希贤(钟秋 饰)等一批进步青年来到法国勤工俭学,邓希贤因学费不够,被校方劝退,从此,他和伙伴们开始了异国他乡的工读生活。1921年,周恩来、赵世炎(李梁 饰)等成立巴黎共产主义小组,陈延年兄弟俩在他们感召下开始信奉马克思主义。北洋军阀停止供给留法学生,蔡和森(张念骅 饰)带人到驻法公使馆请愿,遭到警察镇压。在不断斗争中,蔡和森与向警予(吕夏 饰)结为革命伴侣,蔡畅(吴晓丹 饰)和李富春(刘智扬 饰)也喜结连理。由于里昂大学拒收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赵世炎、蔡和森等人奋起交涉,遭军警逮捕,后被遣返回国。血的洗礼让广大留法青年自觉地站在了共产主义的旗帜下......

 长篇影评

 1 )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全方位影评(很长很长,是啰嗦了点,所以有目录。。。)

 无题——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1912年,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发起了以“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为宗旨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等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为目的,号召青年去法国半工半读,并成立华法教育会,主持其事。
五四运动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从1919年到1921年,先后共有20个批次,近2000名中国青年满怀青春的理想,远涉重洋,踏上了法兰西之旅。”
.
“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涛卷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
目录:
<一>总评
<二>人物志:
赵世炎
陈乔年
陈延年
周恩来
邓希贤、邓绍圣、李火镰、耿照泉
蔡和森、向警予
李富春、菜咸熙
聂荣臻
陈毅、李隆郅
林朗、陈箓、宗旭之
<三>关于导演和康剧特色
<四>尾声
<五>附录:那些电视剧中出现的思辨



从来没有想过,我会这么投入的看一部带着主旋律色彩的电视剧,大气细腻之余,又满怀激情和辩思。
也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题材,那群我们熟知的 “烈士”、“伟人”们,可以构筑如此一幅波澜画卷。在信仰、革命等名词加诸其身之前,在那段法兰西岁月中,他们首先是鲜活的个体。褪去了广为流传的色彩和标签,那是另一番天地。
真实,普通,而又不凡。
那是傲骨铮铮的脊梁和最深、最重的精神力量。
.
暴风雨前的岁月,悄然酝酿的变革,一切都还未正式开始,却缓缓地拉开了序幕。拂开了历史的烟尘,那是一段再也不会重现,却值得永远铭刻的时光。
《驴皮记》中的主人公把一枚硬币抛向空中:“如有上帝,正面朝地。”那是金钱、权势盖过了一切的时代。20世纪初的中国亦然。军阀混战、思潮泛滥、内忧外患的倒悬之刻,富可以左右国势,贫则至卖儿鬻女。而在这片欧洲大陆上,中国人头顶仍然压着耻辱的条约;华人受到歧视,留学生们的维持费被中饱私囊,做工艰辛,求学无门;外交官员口口声声的“弱国无外交”,尸位素餐又勾结外邦;迎接学生抗议请愿的是一排排枪口;华工的待遇连一批牲口都不如。还有国内的积弱疲软,一派混乱。
国家四分五裂,民族一蹶不振,现实一派污秽,怎么办?
那就亲手打碎,而后重建。
.
顾城有一句颇富盛名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火苗永远不会熄灭,哪怕零星半点。这群学生借由彼时尚且普通而微弱的火光,照亮一方,最终蔓延开去,无边无际。
激昂文字,指点江山,赵世炎、蔡和森们上下辩论纵横,家国天下、宇内四海,旧体新学,无一不信手拈来,才华飞扬;
热忱的爱国、救国之心,平凡却又最是热烈。一路的艰辛、不公,而又乐观、坚持,如今我们挂在口头的字眼,却是他们用生命的代价去坚守和践行。拳拳之心,日月可鉴。
男儿壮志,知己相逢,一来二去便是最坚硬如铁的兄弟情谊。志趣相投,信仰想通,何愁海内无知己。
还有那青年男女点滴中的旖旎,最是美好温暖,带着最真最纯的色彩,在血与火中前行。
有时候我很庆幸,这部剧停留在一切都尚飞扬明亮时,没有把日后的辗转昏暗和鲜血苍凉展现。我不忍见到如此这般鲜活的生命和彼此的牵绊转头便消逝的无影无踪,却也知道,生命纵是结束的太早太快,然终究不负一生。那是真正的活过。
.
狄更斯有一段被引用到滥的话: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放在这里,契合万分。
英雄辈出,风云际会,一切都在推翻和重建中挣扎。太多的枝枝蔓蔓,也交汇出各种融合和碰撞。海纳百川,归于何处?
国家、民族的概念最是神奇。它从无到有,从零星个人到庞大整体。那段岁月,人们愿意为它生,为它死,为他奉献一切而满怀力量与源泉。
信仰很美。因为相信,所以不曾退缩,不曾畏惧,不曾恐慌,不曾怀疑。那批昔日的青年,以无数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历经无法转寰之痛,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和时代。我们如今的生活,皆来源于此。
如今,中国如他们所想有了一番新的面貌,车轮滚滚向前,再也不会经历毫无还手之力的欺凌和尸横遍野的战争。如今,他们是教科书中的伟人,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开国领袖和革命烈士。那么,看到现在这个新手打造的国家了吗?它的一路发展是否合最初之意?
没有人能预知前路的风雨。也没有人知道风雨过后会是清明天地还是阴霾依旧。或者,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没有大同,无法顺意,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必然。
.
一部片子要立起来,除了故事和感情,必然有其他的内在精神价值。我一直在想,《法兰西》传递的又是什么?或说,只是一个诚意十足的故事?
对先辈的追思和敬仰,对历史永不退却的铭记,甚至是追古思今、某种意义上的讽刺,答案有太多太多。就如同此片,拍案叫绝者有之,而轻哂暗叹也有之。
那些早已尘封于历史的沟壑有百万种演绎方法,现如今世道人心也堪得千万份审慎批驳。我们可以把所谓信仰和很多东西归之于乌托邦式的零,可以姿态不同的解读那段历史和那些人物,也可以按着个人的价值观在世间游走横行。甚至连剧中的那批学生,又是否少了几分全面认知和对于科学、理性、民主的探寻?那样的理论和实践之路真的是正确的吗?纷纷扰扰的历史、主义、观念和人心,何为正误,又将如何续延。恐怕大多数人都难说好坏,难以定论。
那就暂且放在一边,我无能、也无意把重点归于其上。
.
只知,那些看似美好而不切实际的“相信”和“憧憬”,不该以天真或者人微言轻的理由就被全盘抹杀遗忘。那些初时浅陋的想法和作为,也不该被束缚于无人当先、自顾自保和撒手无为背后的冷眼讽刺。也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妥协、不愿妥协。
说到此,我又很怕把以上言论简单归结于未经世事的不现实。
哪怕这个世界真的是强权的天地,“强可以凌弱,众不一定能胜寡。”但人对光明和美好总是有向往之心的。就如同剧中,不管环境再恶劣,当看到全体中国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团结的时候,总是轻而易举的被煽起激动。当法国和中国工人共同手挽手走上街头,高唱国际歌的时候,重要的不是他们信奉的所谓主义,而是那种全世界都相痛、相认的普世精神。发展到今天,国家和人心显然不是靠内在的精神价值或者基本礼仪就能维系,但在不畏惧权威、不抗拒变革,保有自我尊严人格的同时,我也愿意去接受、憧憬和相信这些被放大的人性中的“善”。
“当你迷惑的时候,抬头看看天空,低头看看大地,然后问问自己,什么是对的,什么事错的。”
热血不冷,自由不灭,也是莫大的幸福。
到今天,走过的路途已然不能回头。也依旧不知道,它到底是正是误,又将会引向一条什么样的道路。百年是一个结点,但它在千年万年面前又是何等的沧海一粟。
但愿,海清何晏,安康幸福。



赵世炎

把所有的正文和人物部分都结束之后,我才把目光移到赵世炎,寻思着该怎么为他留下些许文字,也害怕错漏了一星半点,哪怕一个细节。全剧中,他是我最爱的人物,却又反反复复的删改,不知从和说起。
那样一个灵魂,文字之力太过苍白。
   .
他是最坚定的爱国者和信仰者。参加少年中国会,投身五四运动,主办《工读》,先后赴法、苏留学,筹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领导三次工人武装斗争。
他也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中国人,他人的儿子,朋友,兄弟,丈夫和父亲。七情五感,甘苦自得。牺牲时不过26岁。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崇尚有力量的人,这种力量并不仅仅变现在外在形式的强悍和自身学识、经历所积淀下来的稳当自信,它是一种因为内心那份平和的坚定所带出的从容和脊梁。这份精神之力,包罗万象。
赵世炎身上最重的部分,也是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此。
早在未去法国之前,他就陈独秀家中坦诚心迹:
“应该建立布尔什维克政党,领导工农阶级,发动革命,建立全新的中国。”
“这正是我的追求,我的理想。”
“信仰”这个词对如今的中国人来说有几分形而上式的飘渺,但当我们退回100年前,看着那个青年在中国旅欧小组成立时,纵是刻意压低的声音也挡不住隐隐可见的泪水和那份激动澎湃:“能参与挽救苦难的祖国,能为理想而成为战士。是我一生所追求的,也是我的荣幸。从今天起,我不再属于我,我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将献给这个崇高的事业”。
拳拳之心,何人能不动容?
    赵世炎极善演说,口若悬河又深情饱满,哪怕是平日的三言两语,那份煽动力都不可小觑。但那却并不是纸上谈兵一般的空口白话。筹建组党事宜、为华工和法国军方打官司,带领学生参加抗议等活动,和同学们的交流……桩桩件件,是最热忱的心和实干、理性的结合。“社会黑暗肮脏,我们更要奋起,要改造他,要打碎他,变革他。”纵然一路风平浪静是奢望,他们却终究在向前进,细小泉流也会汇聚成汪洋大海。
.
我佩服他。
佩服上面说的点点滴滴。
佩服他的乐观和坚持。 “只要有前赴后继的精神,一定能够实现。”那不是盲目的相信和希望,而是认清现实后依然保有的希望和变革之心。“累不怕,怕的是因累而意志消沉郁闷而死”,他似乎永远有无数想法和精力,从不言弃。
佩服他自始至终的心胸。没有因蒙达尼派的不实责难而横眉冷对,反而鼎力相助;不同意见的嘲讽也只是一笑置之。那是大是大非面前的明澈,和足够的坚定和包容。
佩服他在激情热忱下的冷静理智,办事公允稳重,还有那份兼济天下、绝不自扫门前雪的责任与使命。他会因为国家的弱势和官员的尸位素餐而愤怒、失望,也会为了抗议活动的失败、耳闻目睹学生的惨境而自责、沉痛,但他却会用绝佳的自制力去控制愤怒,转而想如何解决,而不是一味抱怨谩骂。
佩服他平日再嬉皮笑脸的随和,关键时刻也是“万不可以接受”、绝不妥协的原则。
还有他的仗义、果断和言出必行。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太多太多。
.
于赵世炎,溢美之词不胜枚举,哪怕连为人处世,都会让人觉得如沐春风一般的自如随意,我甚至想不出他有什么特别的缺点和弱势。
但我不喜欢用诸如“完美”的辞藻去形容一个鲜活、真实的人,那不仅显得虚假,也平白拉远距离。
正如赵世炎,那些伟岸和耀眼的夺目背后,是愈加让人动容的温情暖意。他总是说着“放心,有你赵大哥在呢”,但其实自己也不过比乔年虚长一岁,是20上下的青年。
都说赵世炎才华横溢、年少有为,但哪里有天生的全才?他也是靠着“黄昏之贼”一般的勤奋和苦读一路走过。他总是给别人帮助、被笑称为“及时雨”,可自己却穿着开缝的衬衫,宁愿在钢铁厂做重活也不愿独自一人舒适的庇居于华法教育会。
平日再显得仗义可靠,他也有着调皮的一面,少年心性极为可爱。第一次结交延年碰了一鼻子灰,还会下意识的摸摸鼻子。“你弟弟红苹果都变成青苹果了”,还有把面包丢进门,笑称从天而降。嬉笑言谈之间反应灵敏,又幽默异常。
拜访陈独秀时的略显紧张,平日八面玲珑的样子半点也没有,甚至坐姿都端正异常。他听说王若飞那位鼎鼎大名的舅舅也在法国时的雀跃,如粉丝见到偶像般欣喜。
.
还有,少见的孤独和他口中的“儿女情长”。
赵世炎很重情义,也会照顾人。我喜欢看他和周恩来、蔡和森们结识时的男儿相逢,热血情谊,也喜欢他和众人一起插科打诨,和周恩来的两次的“熊抱”,无一不是纯粹动人。当他拍着希贤的肩叫他“贤娃子”,关心乔年衣服是不是穿少了、有没有冷的时候,又是温情满满的好哥哥模样。
再到被蒙达尼派责难,一个人坐在河边的时候,纵使有希贤和勤工派们的支持,但我总觉得那个身影带着几分辛酸、艰难和落寞,就如同周围繁华满地,斯人独在的感觉。
他会略带不解和困惑的说着“学生们为什么不能团结,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团结”,会笑,会痛,会满足,会失望……这才是鲜活的人,而不单是高高在上、供人敬仰的烈士。
而那个说着想家、怀念妈妈做的炸元宵的孩子,最终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唯一的一次落泪,便是对陈家兄弟说着“等失去才知道珍惜”的时候。这该是该何等悲怆?他必然不会后悔,但这遗憾和自责,兴许终身都不会释然。
    甚至有时候,我也会自作主张的幻想,他说着“身在世界花都,要洁身自好,咱们共勉”、“儿女之事,剪不断理还乱,不如置之于脑后”,如果当真遇到一个倾慕的女孩子,又会是何等情状?是会如初见玉佩、以为找错地址那样的略微羞涩、一改自来熟一样的八面玲珑,还是知情识趣、又百般引导和娇宠?
其实很庆幸,电视剧止于他们离开法兰西之时,避过了仅仅数年后的血雨阴霾。至少此时,他任是鲜活的生命。哪怕,已经开始倒计时,剩下的光阴不过区区六载。
1901年到1927年,便是赵世炎的全部人生。
“小时候,我爬上一颗大槐树。仰望浩瀚星空,觉得这个世界太神奇了,神奇到不停的问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走了一路,也找了一路。看到因为愚昧,人像动物一样饱受着折磨;看到因为不公,人丧失了最基本的尊严;看到了因为私利,一些人剥夺了另一些人的生命。后来明白了,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我能活成什么样,而是大多数人活成什么样。”
光阴最是无情,生命最是脆弱,转瞬间便几番轮转。但总有一些东西留在了深处更深处,任是山水沧桑也不能淡去的厚度的重量。
如此一生,可是无憾?
.
最后,我必须要提一下演员。
正片前,我看过一个粉丝做的片花。初见赵世炎,大大的一愣。最熟悉的脸,又是最陌生的形象。作为《士兵突击》的铁杆粉丝,我都记不清来来回回看过它的次数,说的矫情一点,我想我多少年都不会忘了里面的一干爷们和那个坚硬又柔软的故事。
钢七连的第5000名士兵,那个比许木木还要年轻朝气,大喊着“别以为我来七连没几天,就长不出七连的骨头”的马小帅,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冷静沉稳,独当一面?从头到尾看下来,果然,极其吸引人。气场大开,再也没有当初的青涩气息。仿佛只是一瞬间,就已然蜕变。
除了剧情、角色本身的魅力,我也很喜欢演员赋予的其他个人化的东西。前文提到过,这个角色本身性格非常好,好到很难去找出什么由于个人性格或者情感带来的大幅度波动,一不小心,就会显得过于“完人”。但赵世炎最后出来的效果却完全不会这样。
水平有限,很难做出什么专业的分析,但我尤其喜欢一些和兄弟们插科打诨的小动作,还有眼神,很精彩。再加上赵世炎本身剧情中涉及到的几场演讲,比如为华工打官司时的酣畅淋漓,还有旅欧小组成立时,他们在房间内,又要尽量小声,又要表现那种激情,很难得,也演绎的很好。
前不久,正好看到康导新剧《推拿》的片花和官博放出的几张剧照,还去追着看完了原著小说。芒来又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他的整个状态是非常敛着的,性格几乎就是大开大合的反义词,话也不多,内心曲折缠绕非同一般。很期待有一个爆发的瞬间。祝好。



陈乔年
在想为《法兰西》写点什么的时候,正逢《战雷》热播,于是我看到了张晓菲,那个早期胆小怕死、最后又涅槃重生的富家公子。那样的张扬任性姿态,没有半分陈乔年的影子。或许也只有在笑容中,才会想起那个至死都毫无畏惧、坚守信仰的少年。
想来,他们竟也是差不多的年纪。
张晓菲在军营里浑浑噩噩,太平年代里,好像那些辛苦操练就已经是不能忍受的极限。但乔年,面对的却是满是污秽的祖国河山和茫然未知的前路。硝烟四起,却仍要向前。他的法兰西,有哥哥,有世炎大哥,有他那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有玉佩,也有宗旭之、林朗、陈箓们留下的挥之不去的遗憾和激愤。
.
初见乔年,王若飞戏称他为“苹果”,实在是太贴切的一个称呼。长相清秀俊朗,还有那眼睛,仿佛未经世事的清澈,却又可以容得下惊涛骇浪。
他是懂事随和体贴的,在他的哥哥勉强自己对赵世炎视而无睹、甚至冷嘲热讽的时候,乔年已经拉着他的手叫“世炎哥”、“我哥就那样,别往心里去啊”;在玉佩伤心哭泣的时候,也是他,递过纸巾为小姑娘抹去眼泪,柔声细语的安慰逗笑。
乔年是法兰西中一抹明朗的光亮,温暖清朗到几乎要让人忘了他从小的坎坷。
陈独秀盛名在外,但他们两兄弟却自小辛苦。二十不到的年纪,就已经在码头扛过大件,连皮带都买不起,到了法国,一顿肉也是奢侈。但他却一脸坦然的说着“少年时受过写磨难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因着这份可爱长相和未经世事一般的澄澈,乔年得到最多的形容词或许是诸如可爱之类,但他的脊梁骨,恰恰是和同仁们一样的解民倒悬、攘外安内之心,并且永远付诸于行动。曾经有人把女子比做为水,其实也可以用来形容乔年,乍看风平浪静,还带着几分柔和清朗之气,但却也可以坚硬如冰,刚硬如铁,有不可估量的爆发力。
这也是乔年最打动我的地方。
他在深更半夜还捧着《资本论》,静静看书时会为了精彩段落失声叫好;
眼中光芒闪烁,平静又坚毅的说着“人能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
宁可和赵世炎一起躲藏、避开警察的追查,也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不愿妥协。
还有点点滴滴中的柔情、主见和抱负。
.
乔年是幸运的,他和蔡和森是全剧中唯二两个“三情”齐全的人物——亲情、友情、爱情。
延年、乔年两兄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彼此的牵绊早就胜过了一切,包括他们的父亲。从小的相依为命、互相照料,期间种种相伴的幸福和坎坷辛酸不言而喻。难忘那一场戏,乔年离家多日后再度返回,煮着的肉,抱着哥哥的腿求他不要倒掉,保重自己的身体,也求他,不要抛弃自己,原谅,原谅……有事我会想,乔年借助在宗旭之家里时,即使有他世炎大哥的照顾,有玉佩的体贴和儿女情长,但他是否会孤独?有没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同一片土地上,却又天各一方的哥哥?也会想到,仅仅六年后,他们就面临真正的离别,那是生与死的距离,再也不是抱着哥哥的腿,就能回头。那是,即使有坚定的信仰,即使明知死得其所,但他又该心痛到什么地步?
关于友情。乔年很应该感谢赵世炎,因为他的转变,赵世炎居功至伟。从跟着赵世炎住进宗旭之家里开始,或者更早,从他第一次出现在两兄弟面前时,就慢慢把乔年引领进了另一片天地。借阅的书籍、各种进步社团的旁听参与,耳濡目染之下,没有比赵世炎更到位的言传身教。乔年无疑聪明而有悟性,也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向往一个公平、强大而人民做主的国家。从前,为了留下他的赵大哥,他会说“你先答应住下来”,别管“不提马克思”的事。而不久之后,到了他自己,却回绝玉佩,说着自己的原则和的信仰,不容半分含糊和妥协。
还有乔年和玉佩的这段情,来去都匆匆,如风一般,转瞬间伊人难觅,徒留清香阵阵。
“毁灭”在悲剧美学是很重的因素,既包含生命的逝去、命运的不理抗争,还有美好事物的消逝。前一刻,乔年和玉佩俩人手拉手漫步在巴黎大街,说着要同去看俄罗斯红场,同去为未来努力,但转瞬间,玉佩死亡,那时的挥手告别竟真的成为永别。
玉佩是个很好的姑娘,美丽善良,虽有大家小姐的娇生惯养,但丝毫不自傲,在和乔年的爱中,追逐、等待、甚至卑微着,“你别说了,你能知道我已经很高兴了。我绝对不扯你的后退,让我陪着你,让我跟你一起好吗”,要的从来都很简单。但俩人家庭背景的差距,双方亲友信仰的不容,实在是太大的横亘。玉佩不像张若名般有清晰的自我价值追逐,她的重心是爱情,就好像当初乔年在看资本论,玉佩张口便问“在看关于爱情的吗”,即使会因爱情催生出和家庭决裂、进而离去的力量,也逃不开最终的悲剧。
生与死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吗?至少此时,玉佩完全的进入了乔年的心,他会永远记着这个姑娘,这个他第一个爱上的姑娘,历久弥香。
而乔年,我能形容的,就是很好很好.好到不忍去想,1928年冬天,那个受尽酷刑、最后坦然赴死的孩子,只有26岁。



陈延年
延年在这部戏里的出场并不算多,但是却意外的存在感极强。对于他,适合倒着看,从那一场在玉佩死后安慰弟弟、于他来说最有分量的戏回头。
那个表面看似冰冷,难以接近的男人,内心却是不下于任何人的真诚和炙热。
初看,延年太容易让人理解为油盐不进、好坏不识。他学贯中西,锦绣文章可以一稿成、不改一字,但却一律对外宣称自己坚信无政府主义,听不得马克思,更听不得陈独秀。
之所以说他“对外宣称”,只因我觉得,延年从很早开始,便在渐渐向马克思靠拢,甚至早于赵世炎出现在两兄弟面前。从小经历世事,学识丰富又同向往着一改中国旧貌,他潜意识里肯定有和赵世炎等人相同的东西。他批评胡适“旧学不过乾嘉,新学止于赫胥黎”(顺带一提,这句话其实出自金岳霖),自己绝对逐一查看,凭他的见识,真的觉得无政府适合中国吗?真的全部心思都在吴稚晖们的那一套上吗?还是说,就像赵世炎说的那样,“逢父必反”,强迫着自己不去看马克思那一套,潜意识中自我催眠,潜移默化。
.
其实,那只是一个盼望得到父亲关注,得到爱的孩子。
延年从来坚强,小小年纪便能护着弟弟周全,一言一行,仿佛没有什么能动摇他。他承担的是最多的,有衣食住行的操心,更有他们父亲带来的牵绊。乔年幼小,怕是对父亲的爱恨都不如延年强烈,但哥哥则不同,看着父亲娶了自己的姨妈,又对两兄弟近乎铁石心肠的不闻不问,该是何等煎熬?他是良善的,这份求而不得的父爱没有变成仇恨的源泉,却催生了彻底的傲骨和执拗。他努力,他天才,他名声渐渐不下其父,这一切有他对自我的要求和中国、民族的担忧奋进,也有为博得父亲的关注。你看不到我,你不想看到我,那我就偏偏走到你面前,哪怕是对立面,但你不能绝不能无视我。这份心境,可怜可叹。
我一点也不奇怪他会渐渐被赵世炎、王若飞等人打动。他骨子里是和他们一样的人,终究会踏上同样的道路。他也重情义,越是压抑,便越是渴望,也愈加珍惜。
他说着别提陈独秀,却又接了父亲的信,愿意收留赵世炎,“锅里有白菜汤,面包管够。我们俩可以睡地上,床让给你”;他本是坚信无政府主义,后慢慢的开始翻阅马克思书籍,一脚把言语直接的弟弟踹下床后又静静翻阅起马克思书籍。想来,他放着弟弟在外不管,也是知道有赵世炎照应着,愿意去信任这个人。等到他终于被赵世炎说服,一边淡淡的回应着“你就是个操劳的命”,一边却微微颔首阖目,是动容,也是一份开阔之后的轻松。
文章开头便提到的那一场戏,太过震撼和感动。为了安慰弟弟,也为了他自己,延年终于有了一次坦诚心迹。他要父亲的关注,他爱的父亲,他也想和兄弟们站在一起!我也太想让延年知道,他的父亲自始至终都在关心着他们。蔡和森、向警予等回国后去拜访陈独秀,他三句不离他们两兄弟,听到延年翻译的那句“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更是不由自主的激动起身。我也很高兴,延年终于融入了大家,会和李富春拿他和咸熙开玩笑“她单独和我说了”,也可以在大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为组党和中国尽一份力。
那时候,他必定是极其快乐而满足的。
至于他和延年的兄弟情谊,那根本已经无需赘述。
在看剧的时候,我有一大爱好,就是希望找找延年冰山脸下的细微眼神和表情。褪去了伪装的冷淡,那实在是太充盈的一个人。



周恩来
当张若名父亲以利益和前途相诱,希望他和女儿安心读书、不问政事的时候,周恩来回答的是这么一句:
“我要的,是中国的锦绣前程。”
那年,他也不过20上下。
    初来法国,他和赵世炎一样,本不为求学,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我爱他和蔡和森、赵世炎结识的几段,彼此志趣相投,当真是风云际会,光是一个握手、几句问候就是心潮澎湃。还有他的信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他的发言不长,却掷地有声,仿能响彻云霄:“我愿意,为苦难的中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时,不能高声喧哗,不能尽兴鼓掌,一切都在沉默中进行,但无声的激情却愈加动人,直入人心。理想和信念是个太多飘忽的东西,当它不属于你自己,旁人看着只会不关痛痒,但在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那个年轻人日后站在万千人前端的身影。
    我们说着伟人,仿佛能将一切赞美的辞藻都堆砌于其身,却也硬生生的将他和我们相隔开来,置于神坛。我更爱那光辉荣耀背后的点滴,那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会痛,会失望,会后退,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周恩来在《法兰西》中一直是冷静沉稳、理性睿智的。他自然不是如蔡和森般的激情外露,甚至比赵世炎都多一份儒雅和敛于内的情感表达。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大批中国学生被遣返时,他趴在床上喃喃低语“我们损失了100多人”,脸上是罕见的遗憾不甘和挫折沉痛。他是最理智的,也是最激情的,你看着他一言一行不偏不倚,但一路而来,国内的抗议游行,在日本组织新中国学会,反对21条和巴黎和约,再到法兰西的共进退,一份不少。
温和内敛一般不如棱角分明来的深刻,也容易流于平庸,但周恩来却是用他的气度和经历、学识沉淀下的从容,一言一行,无需声张,却可以望得更远。渊渟岳峙,不外乎如是。浪涛卷涌,奔腾浩瀚,未来,这个年青人,将在中国举足轻重。
到达法国的第一天,他和张若名对着埃菲尔铁塔立下誓言,中国一定可以赶上欧洲强国。时光匆匆,百年翩跹而过,那也再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其实演绎总理的压力是最大的。我们的周总理,万千盛誉,早已无需赘言。


邓希贤,邓绍圣,李火镰,耿照泉
     四人组可以单独划出来算一条线,尤其是前期。围绕他们的故事主体和赵世炎、周恩来、蔡和森等人截然不同,最后却又殊途同归,也算是大环境下中华儿女的必由之路,无可避免。
    在去法国之前和刚到的时候,他们四个人的目标很简单:学成归国,然后造“火车、轮船、大炮,让家乡也能有上海的车子”,自然,他们还没有如同赵、周、蔡等人坚定的马克思信仰和更为远大的目标。原本,他们的留学之路应该非常单纯,尤其是除了邓希贤之外的另三人。
    但是现实对他们却有了最沉重的打击。
去法国之前就被骗走的钱款无法追回、本该交付学生的维持费又被中饱私囊,他们被迫从读了没多久的学校离开,租房、打工,一路感受歧视和不公,最后只能挤在人满为患、疾病横行的华法协会。他们向往红酒配牛排的顶级法国大餐,却连面包都快要啃不起。
最后,他们付出的是一条生命,也是我们熟悉的一干主角、配角中唯一一个客死异乡,只能魂归故土的可怜人儿。
.
    其实,早在他们四个人商量要不要参加情愿的时候,就能清楚一窥每个人的性格和日后可能的人生经历。希贤和火镰坚决主张参加,除了同是对国家和同胞的支持之外,火镰的热情源自于他本身性格的热烈,瞻前不顾从来不是他。而希贤,却是看到了必要的原因和可行的方法。幺叔偏于保守,说着太危险。而照泉,说的也是“请愿不用去了吧,弄不好会打个头破血流”。
    耿照泉的悲剧一开始就有伏笔。在参加留法选拔时,他以为落选,竟至昏厥。后来在上海街头,照全说着“能不能回来还是个问题”,最后居然一语成谶……
照全的死亡,有他个人的脆弱和悲观心理的因素,有被墨兰拒绝的悲伤,但更多的,还是整个大环境对人的压迫。这句话其实说的非常教条和有教科书式的熟悉感,但却是当时他们在法国最真实的遭遇。偌大一个中国选出来的一千多的留学生,有像赵世炎等人一样本就志不在求学者,但更多的,还是是像四人组一样,期盼以现金知识建设祖国。他们的想法还没有上升到革命救国和任何主义,只是想要一个更好的人生和更好的国家。但是这批中国的精英,到了法国之后不仅衣食无靠,做的是最辛苦、报酬最少的工作:打扫房屋、钢铁工人、清扫马粪,那是铺天盖地的等级制度和金钱至上。哪怕撇除这些外在的物质条件,还有从满怀热情到一点点被现实磨灭打压的精神摧残,甚至是来自本国人的欺压。请愿被暴力镇压,生命受到威胁,照全的疯癫和死亡就是这么一步步把他推入绝境。
.
    他的死亡,直接影响最大的就是火镰。那个让火镰这样一个粗实男儿轻声拍肩膀安慰说“下了下了,雨可大了”的兄弟再也不会回来。
当初他说着“如果拖死了我陪他一起”的热血男儿,果然因为同伴的惨死去刺杀公使陈箓。火镰不是一味的鲁莽,他当初知道“请愿是大事,扣钱就扣钱”,大是大非面前很有把握。但此时,绝望、悲愤、不甘,在公在私的所有仇怨一起爆发,无可压制。
最后,火镰带着两个行李箱被遣返回国,同归的,还有照泉的骨灰。入目是一片惨白。清朗澄澈的声音响起,代表着自由和抗争的马赛曲在此时响起,却徒增无限悲哀。
    在狱中,陈毅安慰着照泉:“等睡醒了,这个世界都变得美好了。”可是醒了之后,这个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对有些人来说,清醒的死去好过浑浑噩噩,但对有些人来说,宁愿长梦不醒。
    而希贤,我们的小平同志,这个冷静决断,又爱玩爱笑的孩子,于他而言,这只是将来万丈波澜的一个开始。




蔡和森,向警予,
 “我愿化作一片荒林,站在河流两岸,向着天空呐喊,同暴风雨作战;我愿是一条急流,是山间的小河,穿过崎岖的道路,从山岩中流过;我愿是一朵白云,一面破碎的大旗,在狂野上空,疲倦地傲然挺立。”
    那一天,蒙达尼派们和周恩来、张若名在雨中狂奔,肆意挥洒着激情,又于林荫下吟诵这自由篇章。
    少年意气,挥斥方遒,不外乎如是。
    蔡和森大开大合,不加掩饰的张扬激情,是彻底的实践派和革命派。“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早期,他和蒙达尼派坚决主张以行动向政府抗议、维护学生的利益。而后的二二八请愿,更是将法国中国学生请愿活动推向高潮。正如蔡和森整个人所展现的每一个细节和一举一动,初见和毛润之的热情拥抱,法国大街挂着“我是中国人”牌子的特立独行,每一次激情澎湃的发言,还有那用冷水和鞭子让自己铭刻的中国之耻,“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中国需要像他这样的人,相比之下,赵世炎显得更温和更务实。”周恩来的评价非常中肯。
他又是最为纯粹和可爱的,也有着内里的温情细致。
待人以诚、肺腑相交早已不必多少,哪怕是在观点不一时,也自有他的容人之量。蔡和森固执,坚持自我,凡是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绝不退缩和怯场。但在两派辩论,赵世炎被责难之际,他却一言不发,待赵世炎欲离去,他是第一个站起来,下意识的觉得不妥、不该。及至后来,和诸法大使陈箓谈判时的有礼有节,中法里昂大学时期的审慎,点点滴滴,都足有证明这不是一个一味往前冲的莽夫式革命家。腹有诗书气自华,而蔡和森的激进,是用厚重的学识和对自我信仰观念的坚守认同为保,力拔千钧,宽猛相济。
    他也同样乐观豁达,又或者,早已明了,自己的生命会是给国家最真诚完整的奉献。他在监狱中闭目凝神,说着享受坐牢,“我估计,我们剩下日子,少不了坐牢”,一语成谶。
    我还尤其喜欢一个细节,在赵世炎仗义相帮、成功营救请愿失败、被无理扣押的蔡和森等人后,赵世炎和蔡和森两个人,就在这一片喧闹的掌声中隔着几步之遥,没有言语,没有动作,只是一个眼神,便已然知晓对方的诚心相交和各自为人。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前的种种矛盾和恩怨根本不值一提。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两人虽不是旧时之风,但那份惺惺相惜,犹如伯牙子期之会。
    蔡和森和向警予,不论结局如何,此时却是太美的一对。相识于微,年少相交,有着相当的学识和理想,携手走过每一步惊涛骇浪或是流水曲觞。犹记得一幕,两人于二二八请愿前夜忙碌准备,月光和灯光交汇间,还有彼此的柔情蜜意,说着早点睡,又互相追逐打闹,,美丽的如同童话。还有草坪上的调笑、求婚时的热情,太多太多,是电视剧中一抹明亮而温暖的颜色。
    有些人的一生,即使短暂如烟花,也会是火般的光芒和璀璨,热烈而明亮。


李富春,蔡咸熙
    我喜欢李富春和蔡咸熙这一对,为着他们不张扬于外的温情,和看似平淡,却自有一番动人心魄的真情实感。
我很难用几个词语就概括出富春的最大特点,他聪明而分明,有着蔡和森一样的飞扬之气,却又比他要有所内敛。他会不时的调笑和幽默,下一刻却又如谦谦君子一般的绅士,再加上不时冒出的傻气和他们一伙人都不缺的坚定、学识和拳拳为国之心。
富春是良伴,也是最好的同仁。这个彼时公平分割着奶酪的小伙子,最后真的把全国经济重任一肩扛起,不知那时,会否想起年少的玩笑?
    咸熙则带着几分中国女子传统的保守和羞涩,并不如向警予般敢说敢为,但她体贴、心细而温情,有自己揭下红盖头的新潮和开放,也有和哥哥、同伴们一样的见识和理想。
    富春还给她手镯时,两人带着几分羞涩和拿捏的暧昧,请愿扣押释放后咸熙慢慢上前和富春的一抱,直到最后,举案齐眉,红烛暖光,那是一生一世的承诺。哪怕是在为希贤的包办婚姻有所争执的时候,“李富春,你是不是后悔了”,看着都是一派娇俏柔情。
    “这样美丽的女孩,我一辈子都看不够”,很幸运,一辈子于他们而言并不仅仅是短暂的数年相伴,即使旅途风雨依旧,却是长相守,不相离。
 1990年,差10年便是新旧世纪的交替,咸熙于此时安然而逝。不知在最后的弥留之际,她是否会和富春执手,又是否会回到,那个所有亲人和同仁都还在的法兰西?



聂荣臻

对照着剧集,每次翻看那些人物的真实生平,我都会不忍,不忍生命太过短暂,竟都来不及看到他们亲手打造的这个国家的初影。
但聂帅,他从头到尾见证了中国一桩又一桩的翻天覆地,1992年,常阖双目。
我很喜欢《法兰西》中的聂荣臻,沉稳理性中不乏热情,大气随和里又有着幽默和小调皮,是一个非常接近理想的人物,但偏偏也不会觉得不接地气和虚假。
    聂帅有大量的群戏,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他的观点和发言是被当做定论和最后执行法案的。举几个例子,早在辩论之前,他就指出蔡和森的观点有可取之处。在赵世炎被蒙达尼派责难,勤工派们商量是否参加他们的情愿游行时,聂荣臻的主张是支持他们。而在希贤在做工时被人排挤,李火镰的第一反应是“除掉他”,聂荣臻说的是“斗智不斗勇”。他很接近传统文化中推崇的那种中庸状态,不偏不倚,但却绝不是平庸和无主见的温和和包容。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聂帅和身边一帮小伙比起来就少了点少年心性,秒就妙在,又有那些细节。我很喜欢他和赵世炎“我的将军,我的司令”的那段,随意调侃着赵世炎的破衬衫,显得心态乐观宽广之余,又是一段捧腹笑料。还记得他从比利时回来,躲在希贤背后出现故意给他一个惊喜,富春咸熙结婚时“喝的还没你媳妇快呢”的起哄(我其实很怀疑这段是不是演员临时发挥的),无一不显得真实而又可爱。
    这样一个人,才算丰富了起来。


陈毅,李隆郅
陈毅和李隆郅,我必须要把他们两个放到一起,实在是一对活宝。
    早在他们第一次出场,两个人就在初来乍到的希贤四人组面前来了一场相声样式的抬杠,一个挖苦诗句,一个嘲讽现在一个字都出来的中国版“悲惨世界”。再到后来,斗嘴,斗棋,连“巴蜀之国”和“湖南驴子”都是玩笑的段落。待陈毅给希贤他们让位,换到隔壁房间时,李隆郅还一本正经的跟着过去,一刻都不耽误。
   当真是“见不得,离不得。”
    我一直很欣赏男儿之间纯粹的友情,不必是深沉厚重的袍泽之谊,哪怕只是兴味相投也足够让人动容。日后,他们会历经血与火的考验,会碰到无数磨难和波澜,相信无论如何,再回想起这一刻,仍然是最美好的回忆。
    每一个团队中都会有这么一个脾气火爆的,蒙达尼有蔡和森一马当先,而勤工派就非李隆郅这个“拼命三郎”莫属。“再去找他们理论,看谁敢泼脏水,我揍死他。”这样的话也只有他会说。与之相比,陈毅显得温和一些,还有份宁愿不吃饭,也要在咖啡店旁听交响乐的雅致情怀。陈毅要比李隆郅来的细腻,他会在被遣返之时对着大海沉思,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记录下些许语句,而李隆郅,这个时候除了感伤沉重之外,怕是在心里骂娘吧。
    他们俩,或者说他们一群人的共同点,便是那份颇带几分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情怀和被现实不公、黑暗所激发的斗争,以及那份从来不曾变更的善良温情。
    还记得在监狱中,耿照泉不堪压力,精神失常的对着陈毅叫“爸爸”。几个五大三粗的男人,在短暂的错愕之后,没有纠正照泉的错误,也没有急于唤醒他,而是顺着他的话,默默安慰和陪伴。那一刻,很感动,因着这几个男人的硬朗背后的柔情。这样的对照,轻而易举的打动人心。
    仔细算起来,聂荣臻、陈毅、李立三他们的戏份实在不多,更多时候也是在大事件中出现,并没有独立表现个人的篇章,但看完全部,却是印象分明到每一个人。


林朗,陈箓,宗旭之
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不该有绝对的正反派之分,人性的光明晦暗,个人立场的纷纭不同,甚至是情感的曲折缠绕,都不是能有一言以蔽之的结论。尤其是在大时代下,大多数人难以用自身的力量去左右时局,只能被它所牵绊,进而一路跌跌撞撞的向前。一不小心,便拐上了岔路,一去不回。
正如宗旭之,林朗和陈箓。
.
比之其他两位,林朗身上的多面性要稍少一些。电视剧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他的背景和身份,只提到了他是反对巴黎和约的记者之一。小说中则要明确的多:舅舅是教育部高官,本身才华不错,也曾是少年中国会的参与者。可以说,论地位,赵世炎等草根出生,先天条件不如他;而论才华,就算林朗不是万里挑一,也绝对高于中国大多数人。
但为什么,会走到最后的地步?政见不同、夹枪带棒的嘲讽倒也罢了,还有阴谋陷害,一路阻挠学生活动,最后竟致玉佩死亡。
如果完全把这些归之于爱情的求之不得,那未免也太高估爱情在林朗心中的地位了,只能说,那是导火索和催化剂。林朗本身的出生、才学和经历,使得他自认有条件去低看大多数人,再加上心胸狭窄,更是致命伤。他非常看重地位,就如玉佩喜欢乔年,他所预测的原因就是乔年一家连同他自己都是名人。或许,这个时代也是熔炉,没有明确的是非善恶,中国也还没有到最形式外的水深火热和硝烟四起,一切都尚在萌芽和摸索,
那是最大的包容和机遇,给了英雄能人无限的发挥空间,也同时,打开了口子,让污秽肆意。
    当然,主因还是在自身。
包括华法教育会被学生们赶下台的褚民谊,那个早在20世纪初就留洋的“先进人士”,也是这类人物。
.
    陈箓,关于他,我想要讲的倒不是如何无所作为又勾结外邦欺压学生,而是一个细节。
    在电视剧最初几集,郑毓秀女士举办派对,火镰他们作为侍应生,正好碰到了前来参加的陈箓。一开始,火镰象征性的低头弯腰问陈箓要喝什么,而陈箓这时候却告诉火镰,他的动作不对。作为侍应生,必须弯腰达到90度,把头低到只能看见对方的鞋面。这样的动作,与其说是礼数周全、毕恭毕敬,还不如说是对个人尊严的彻底抹杀。
    如果在封建王朝,几百千年前的古代,那无话可说。可是,当时已经是20世纪,距今不过百余年。欧美早已大范围提倡自由、民主、平等,而中国也开始了各方面的启蒙。陈箓,却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给火镰如此动作。而且,他倒不是刻意贬低和羞辱,而是真的认为这样做应该,并且举出“我端盘子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例子,颇有几分少时艰辛、如今自得意满的沾沾自喜和自豪。
表面上,陈箓陈公使是剧中权势最大的一方,但其实,他身上的奴性是最重的。哪怕和林朗、宗旭之相比,不管是否货真价实,后者至少非常把自己当回事,有着本能的自傲。而陈箓不同,他既然早年当过地位低下的侍应生,想必家境也并非大富大贵。爬到如今地位,他依仗的是比同龄人高出一截的才华、经历,即使有如今的身份权势,但内里依旧是昔日的卑躬屈膝和欺软怕硬的态度。
.
    陈箓从来不是完全的恶人形象,他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如绥靖政策一般的敷衍了事、息事宁人,和本身对于权势、强力的惧怕和退缩,显然已经到了惯性的地步。他不是不想改变中国,而是完全认为不可能,不可能以卵击石在强权面前出头,也不值得牺牲个人的地位去做太多。
    早在去法国前,陈箓就对同船的学生表示过带着几分肯定性质的担忧,正是因为隐约察觉到他们可能掀起的波澜,才对这些将来的麻烦表示不满。就这点,他比林朗要看的清楚,至少不会完全不把学生们当一回事。但显然,他要的是太平,尤其是自己活着的时候一时安宁。而之后,不愿帮助华工,袒护褚民谊,主动向法方提供学生的激进分子名单和要求遣返等等,可以说他不明是非、卖国求荣,但从陈箓本身来说,他的出发点很简单,他首先就认定,中国,和这几个人微言轻的学生不可能成事,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而他要做的,就是在这点上平衡各方利益,让自己的诸法大使做的安稳顺当。为了风平浪静,他完全不在意卑躬屈膝,当然也许他自己没有这么觉得。他的骨子里,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强权的本能畏惧,他有想翻身的姿态,但做法不是违抗和推翻强权,而是让自己跻身进去。再加上本来就无所谓大是大非什么,那样一来,必然会导致如今的后果。
    就如同那句说给赵世炎听的“弱国无外交”,是时代、国力的局限,也是认定了弱就可以无所作为、无法改变的态度。
    讽刺的是,他对赵世炎说着“但凡牵涉到国家利益的事,洋人一步不让,你要他们妥协,就是虎口夺食”,最后赵世炎、周恩来们却成功的为华工赢了官司。不知那时他作何感想?
    陈箓在历史上也有其人。这位中国第一位在法国获得法律学士学位的留学生,在投靠日本的次年,被国民党特工刺杀身亡。
  .
    宗旭之,他和陈箓一样,有着很难界定的方面。
    他是少年中国会的发起人之一,早年曾留学日本,和赵世炎的二哥有所交情。自己本身也才华出众,做事又冷静强硬,颇有心计。这样的人,本该在这乱世成一番大事。
    我有一点很佩服他,还是剧中的一个细节。在他和官员勾结,提出修正方案想要控制学生的目的败露后,很多人写信去他府邸责骂。而宗旭之这么一个看重面子的人,这时候不但没有气急败坏,反而还颇有闲情逸致的去欣赏信中明显带有辱骂性质的作画,还让人把徐悲鸿的裱起来。无论心里是何感想,表面能做到如此,已经不易。
    他一路的所作所为,又和前面几位出发点不同。
    他的目标从另一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明确的,崇尚强者,最大限度的笼络人才到自己身边,方便以后回国开辟一方天地。说实话,凭他的头脑和手腕,这样的企图并不是飞蛾扑火和白日做梦。而说他和赵世炎等背离的政见观点,他觉得中国不能走俄罗斯的道路、GC主义行不通,“为了国家,就算要上断头台,也不会让国家变为赤色”。先不说有没有所谓的正误,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本无可厚非。
    但他最后,不仅什么都没有得到,还赔上了自己妹妹的一条命。
    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没有定论。在愈加混乱无序的时代中,就愈是机遇和危机并存。现在,我们站在百年后的高度,可以轻易的去批判宗旭之。但之前说过,他们所处的时代,新旧交替,慢慢把旧的一套通过阶级地位、封建纲常、伦理制度建立起来的规则打破,但新的秩序却尚在摸索。这就导致了很大程度的混乱,无论是外在的社会表现还是内里,对宗旭之这样家庭地位不差、本身能力也不差的年轻人来说冲击尤其大。
    怎么做才是不逾越所谓规则的灰色地带?成王败寇,是不是只要最后胜了,就没有人来追究过去的所为?怎样才算不出卖国家,如果认定日后有机会扳回一局呢?现在的普通人、朋友和对手,以后还会是普通人、朋友和对手吗?……一切都是混沌。
    至少,他对妹妹的爱不容置疑。

还有许许多多没有写出的人物。



关于导演的只言片语:

《士兵突击》是我最爱的电视剧,没有之一。而康洪雷导演,江湖人称康师傅,也是一位我一直在关注、也十分尊敬的导演。
对我来说,康导的剧很神奇。父母辈、甚至是爷爷奶奶的辈的故事、民工、军队、红色主旋律、盲人,等等这些皆没有博人眼球的卖点,但拍出来的效果却让人欲望不能。还有那一批演员,虽然不是时下留下的那种那类典型帅哥,但他们最终塑造出来的角色,却让人心甘情愿忽略相貌、学历等一切硬件条件,光芒万丈。
有一点我很喜欢。现在电视剧中溶入哪些因素可以有话题、有高收视率,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套路,也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在往那个方向上靠,但可惜,最后出来的成品质量参差不齐。但康导的有些剧就在明显逆潮流而上。敢于这样做,并且最后来真的花心思做了出来,这点我很佩服。
康导的剧,再是风格、题材都各异,有也很明显的个人风格,很多元素一脉相承、在其中融会贯通。在此大胆的做少许总结:

(1) 脊梁和纯粹。
在网上看到过有人把康导的剧形容成茅台,“醇香又提劲”,非常恰当。剧集里几乎无时无刻不有的激昂情怀和那份硬气,非常能振奋人心。
不光是故事、角色,或者整体风格所外露的铮铮傲骨,还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淡然平静,或是激情张扬,它的本质都有着某种坚持和不可妥协,清晰的知道根骨在哪里。
民工、老百姓、军人、特种兵、革命家、盲人……这些各异的人物不一不是韧劲十足,而且骨子里有着一份非常纯粹的所在。从人物本身到他们身处的环境,都有着非常理想化的一面,这种理想化又不会让人觉得是海市蜃楼一样的凭空捏造。
这种类似于浪漫主义的表现也和下面要提到的一点有关。
.
(2) 人性的善意和灵魂关照。
这应该是康导剧集里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
仔细看去就会发现,这些剧集无一例外有着非常温暖的情愫和一份悲悯感:人性中的至善至美,和那些从小事中汇聚起来、让人觉得快意温情的点滴。这种特点在人物设置上就反映的很直观,不说那些如史今、高城、袁朗、赵世炎这些、几乎能让人庆幸遇到他们的人物一样,哪怕是表面和主角立场对立的人设,作为观众也很难发现完全意义上“恶人”、“反派”,从来没有把人黑白分明,而是个个都有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照样鲜活而容易理解和接近。
另外一点,康导涉及的题材多种多样,战争年代、变革之期、小人物的底层生活,这些其实都可以拍出种种现实的不堪和人性的污浊阴暗。但他却把焦点放在了那些善和美,甚至把这些点去放大化来表现。
比如《士兵》,如我般阅历尚浅都会知道,真实军营根本不可能是那样一个环境和那样一批人。而《法兰西》,我也有质疑过学生们出国的实际功用,和那些昂扬激情背后的真实性、可行性。
影视剧中着重黑暗面的并不少,权谋斗争、针砭时弊或者人性挖掘,有水准的可以做的很出彩。但从我本人的角度,很喜欢康导的风格和处理方式。
人对光明、向上性和那些善和美是有着本能的向往之心,而且我也始终相信,不管现实中有多少让我们去痛骂的因素,这个国家,这个世界,还有我们周围的那些人,总有些东西是值得影视作品去聚焦,进而把这些美好呈现出来的。这也是一种正向的精神力。它的价值,多少会比始终冷眼去看这个世界强。
.
(3) 辽阔和敬畏之心。
这一点完全是我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且真要去用文字传达出来,是个挺空泛的概念。
看康导的剧,我时常会联想到草原,那种一望无际,可以让你策马奔腾的广阔、包容和自由。但其实这些剧集根本完全没有直接出现草原这个概念。有这样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人物内里的那份无拘束和力量,也许是故事和他的价值观透出的大气豪迈,是一个非常让人享受的精神状态。
至于敬畏之心,那也是我的个人感受和揣测。
我总觉得康导对某些历史、某批人、社会因素、和人心、自然,有着一份特别的看重和敬畏之心。作为观众,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可以很微妙的感觉到这种激情又审慎的态度,它的的确确在往外传达着什么。
.
(4)每个角色的灵魂和那些细节。
看康导的剧,会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让人记住并喜爱的往往不单是主角和少数配角,而是一群人。哪怕出场寥寥,台词甚少,到最后都会发现印象深刻,有个性鲜明。
白铁军,老马,马小帅,林译,豆饼,小书虫,李立三,陈毅,邓颖超等等,不需要一步步去列,就会发现都是如此。
我非常喜欢这点。一部真正优秀的电视剧,最后让人记住的绝不止一两个出彩的主角和重要配角。再小的角色,在康导的剧中也能一定程度铺开人物,看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每个人的灵魂所在。 并且,十分擅长刻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仅仅是几个动作和眼神,就很有连接感。
要做到这点,或者说要真正让整个电视剧立起来,必然花费大量的功夫。
.
对于观众来说,从一部电视剧中所能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人物、情节或者表面的东西。整个团队的态度和用心程度,都可以从很多方面潜移默化的感受到。
就拿《法兰西》来说,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想多了,但我会去考虑很多细的东西,最后也发觉的确经得起考虑。
比如赵世炎在法国第一次登场时,为那个后来改名为的学生打抱不平。我一时兴起去查了一下,那位朱洗后来成为我国分量极重的生物学家。放在这里,显然也他的鼓舞和指代意义。那我是不是可以去期待,优秀的电视剧中不该出现任何一个多余人物,哪怕是酱油?
电视剧版本中,陈延年有一句形容赵世炎的台词“没错,(他)中毒深了,只有马克思能治好。”看小说的时候发现,这句话是赵世炎自己说的。那电视剧最后由陈延年说出口,这样的改动是无心的,还是为了突出两人的默契和陈对他的了解?
玉佩、乔年、林朗有一场在画廊的戏份。玉佩特别喜爱的那位画家是简 弗朗索瓦 米勒,“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死后却荣耀满载”。为什么选这个画家?是不是也暗合着什么?
蔡和森一众人等被遣返回国时,仔细去看会发现,他们连行李都不被允许携带。
还有全剧终时的那个尾声。把所有真实历史人物和照片对应列出,很有电影的风格,以及那份对前辈的追思之心。
这些都是不起眼的细节。



尾声:
 “一读如一遇”,这句话是用来形容读者和小说的,对于电视剧来说也一样适用。能够遇到一部自己大爱的电视剧不算容易,是种缘分。
感谢导演的某种情怀为剧集增加的分量。
感谢一众演员的优秀和辛苦,比如那显然为数不少、要花一番心思的法语台词。
感谢整个幕后班底,任何电视剧都不可或缺的存在。
感谢这么一部电视剧,让我知道红色主旋律也不光是假大空的个人英雄主义宣传和直接灌输的思想价值倾向。
感谢带来的那么多感动。对光明的执著追求,朴实低调沉稳的风格,却带出最又说服力的张扬和激昂。
还有,感谢那一众先人。不论是非功过,付出的都是热血和生命。
.
之前就说过,没有一部片子是完美的,这戏其实也有违和和别扭的部分,比如作为最终成品出来的戏份主次和剪辑衔接的问题。我也不想纠缠在那些历史、主义、价值倾向上,不想因为导演的口碑和前作的轰动就把它碰上神坛,当然更加无需当做英雄主义或者理想主义去接受。
 “这部片子像漂洋过海寄过来的旧明信片”,这是在网上看到一个说法,我很喜欢。这就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胜在群像而不是个人,还有些慢热。静静感受和体会,就已足够。


附:
    题材原因,这部片子提到了许多值得思索和思辨的地方。大致列了列,就当我做了件无聊的事吧。
有些问题,电视剧给出了主人公的答案,历史的进程给了阶段结果,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

洪秀全、曾国藩、孙中山,到底为什么失败?他们走的路真的全部不适合中国吗?
陈独秀提倡共产主义,胡适之多研究问题,那么哪个在当时的中国更为重要?
革命、战争,即便胜利,也是用大量鲜血堆积出来的,如何才是必要的作为和尊重生命的平衡?怎么权衡保守生命和力主抗争的平衡?比如,不少老师拿近20年前那场事件做例,劝说学生不要有激进行为?
    为什么巴黎公社只坚持了72天,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了?是因为十月革命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明确革命目的?俄国(苏联)革命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何在?
    如果真要在勤工派和蒙达尼派之间择其一,你会支持谁?
    “弱国无外交”,“国内官员在国内都怕洋人,更何况在国外。”个人的因素到底能不能凌驾在现实之上?或者到什么程度?
    “但凡牵涉到国家利益的事,洋人一步不让,你要他们妥协,就是虎口夺食”,但是赵世炎他们做到了,为什么?如果是平常人,我们又该怎么面对?
    制度到底有多重要?是不是可以认为,到了今天,除了朝鲜等地之外,我们已经很少有明确的制度差别带来的区分了?
他们一直在考虑思索,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尽了屈辱,也想变强,如何才能做到?如果历史可以重来,现今的这条路是不是必然结果?是不是最有选择?
“要改造中国而不是解释中国”,那解释和改造到底孰轻孰重,怎么结合?没有解释又如何改造?光有解释怎么能改造?
我们需要态度强硬到什么地步?但显然暴力抗争,以暴制暴是错误的?
    这批人去法兰西的实际意义到底何在?
世界文明的发源地若只在科学研究室额监狱,是不是有点悲哀?
    民意是很难控制的,而它被刻意煽动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现代社会应该怎么改善这一点?
赵世炎口中,那是一个谈思想、谈主义的年代。无政府、劳工神圣、乌托邦、实业救国、易卜生主义追求个人自由、俾斯麦主义拥护强人、国家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理想追求,哪一个才是最切实可行和于人民、国家有益的?
某些方面,这部片子的意义是不是有点反讽?
我们都在说国家,说民族,但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些边框可否去掉,可否上升到其他层面?天下大同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吗?


(全文完)
我不知道以上文字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也尤其不希望这篇东西最后成为太过个人化和脑补过度的产物。
顺带拜谢诸位体谅我一落笔就收不住的唠叨本性。
    不当之处,见谅。

 2 ) 燃情岁月 闪光理想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是我无意间找到的

现在想起来我是在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看的——结果这部剧和我的“预想”是大相径庭

这部剧视觉上做的最好的是“滤镜”:

故事发生在百年之前,又是在远隔万里重洋的法兰西,很多人对这段历史了解有限(像我当时就是完全不知道)

——这就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氛围,对观众而言就是代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中

结合泛黄的色调,全片就有了一种岁月如歌的浪漫情怀

而本剧最出彩最惊艳的,莫过于对于这群留法学生的塑造,以及他们折射出的青春朝气

他们聚会,他们辩论,他们学习,他们抗争…

他们没有风花雪月,而是一起探索救国救民——这是属于无产者的浪漫

而他们也都是那样鲜活,那样年轻

(也有一个“彩蛋”,是决定留在祖国大地上的那个男人)

时间大概是1920年,彼时的中国还处在军阀混战之中,学生运动在高潮之后此起彼伏,各地开始自发地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

法国还在平复战争的创伤,它并没有从一战中获得足够的利益,反而流尽了血炸光了厂,劳资矛盾日益尖锐,GCD被当局盯得很紧,而留给留学生们的工作机会少之又少

本作的主角就是这样踏上了去往法兰西的道路,一开始也是有各自的人生轨迹,最后才在法兰西相遇

而此时的周翔宇,文能办报写评论,武能组织人游行,被抓了进去还带着狱友们继续搞事,被高官半劝半送给请到了国外,仿佛一尊瘟神,辗转英法等国

其实这部剧他的戏份不是最多的,最多的可能还是一开始就登场的赵世炎

剧中的他温和、自信、以理服人而又富有实干精神,是留法勤工俭学的领袖之一

而他来法国还有一个特殊的目的,那就是受陈独秀先生的委托,帮助他的两个儿子“迷途知返”

这里的陈独秀不同于我们对对历史的一般印象,1915年开始的他锐意进取,大革命前后的他“投降”又“右”倾,再多知道的,可能是他因为“风流”而被抓到了局子里…

这里的他是一个老迈而又充满悔意的父亲,尽管自己没照顾好两个孩子让他们流落街头(后来也有一对兄弟和组织失散流落上海街头,很久以后才被找到送去苏联学习,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但是自己也不希望孩子们走上“歧途”,便希望赵世炎拉他们一把

而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远在法国,要靠自己的体力赚钱,但赚的钱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而且陈延年还很倔,他不认他的父亲陈独秀,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而赵世炎拿给他的书(马、共此类)更是“看都不看”,赵世炎也只能从他的弟弟入手(小孩子长身体毕竟还是要吃好吃的),一点点的改变他们

这些领袖人物们串起了一条主线,出场人物还有贵州的学生代表王若飞

另外的一条主线是更“素人”的四川小分队:邓希贤,他的幺叔邓绍圣,以及两名原创人物:性格暴烈的李火镰&性格犹豫的耿照泉

他们四人出身更加贫苦,最初只是凭着一腔报国和开眼看世界的热血报了名,一开始的眼界也有限,甚至没出国就上当受骗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普罗大众的求索,出洋之路更是千难万险

法兰西不是天堂,他们在这里经受了现实的阶级和民族矛盾,因为募捐款有限,他们不得不离开学校,到工厂打工维持生活

在这期间邓希贤结识了自己的四川老乡,早一两年来到法国的“老司机”聂荣臻

这里面的聂荣臻高大帅气,富有生活和斗争经验,还时不时扶持自己的老乡,帮忙找个住宿找个活干

我一个男的都觉得这形象超级完美…

人家也是能直接在黄埔当教员的人啊~

在他们打工的宿舍,他们又结识了陈毅和李隆郅(李立三)

他们的历史形象也十分鲜活,陈毅幽默风趣,而李立三还是十分激进,四川佬和湖南驴子成天斗嘴,承包了本剧相当一部分笑料

剧中还有几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爱情

蔡和森是一早就出名的湖南奇人,而他除了理论之外更喜欢身体力行做一些“奇怪”的事情,行事风格让人捉摸不透,而向警予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奇女子,她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也会为蔡和森所折服——倒不如说是两人产生共鸣

这两个人的戏份我其实记不太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向往上半身全裸的蔡身上泼冷水,一边对他说“你忘了国家和民族的耻辱了吗”(具体说的什么不记得了orz)

蔡和森不仅自己来法,也把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带来了(《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瞿恩应该借鉴了这一点,我觉得瞿恩的原型包括蔡和森方志敏瞿秋白毛泽民毛泽覃…)

而李富春和蔡畅的感情就欢快很多,蔡畅作为小妹本身性格就活泼明快,而李富春又是一副公子哥的做派(这个小哥是真的帅,就算不看给全剧人加buff的浪漫情怀的历史滤镜也是很帅),穿得光鲜亮丽,该上工时摸鱼,经常去整花活,这么一对活宝是真的很有爱

顺带一提,他们都完完整整走完了长征路,前者还带领慰问团拜会过老张

最令人欣慰的是,他们都活了很久

周恩来和张若茗的初恋就显得很僵硬,说直白点就是“三观不合”,前面说到的高官就是张父,张和她父亲都希望周能“改邪归正”,好好做学问出人头地,

他们两个为了躲过巡捕的搜查去和负责人接头还冒充过夫妻,但张应该是受不了这么胆战心惊的生活..

其实留法的学生也有很多是搞研究的,很多一带而过的名字下都是一方大家,豆瓣评论里也有人提到,但这毕竟不是他的追求,最终两人和平分手,各自奔赴自己的事业…

快结局的时候周恩来开始给国内的“小超”互相写信了,嘿嘿嘿嘿…

互相扶持,灵魂共鸣,这是什么神仙爱情啊!

说完了主角团还要说一说反派。

万恶的资本主义——法国当局在这里被当作了环境,毕竟历史上这个并没有被推翻,而且也不能靠中国人来干,这是法国人民的事…

驻法公使以及留学生会的秘书这帮人陈箓、褚民谊,他们对内不能保护学生,对外则是悉听尊便,他们中饱私囊,还“教育”留学生们接受现实学会服从,一副奴性的嘴脸,也反映出了国弱民穷的无奈

这两人后来都成了汉奸,无比真实

宗旭之是本剧的虚构人物,不同于自费的勤工生,他是拿北洋政府经费的公派留学生,但他也没去上学,而是当起了寓公,办报写文章结识青年…

原来反派也不上学的吗!

——其实一开始看到四川小分队退学我是很奇怪的,说好的来法兰西勤工俭学,结果学直接不上了,这能学出来啥?

这个疑问一直到我看完全剧才有了谱:

剧中有很多次激烈的思想交锋和现实对抗

一开始是赵世炎想办法让陈延年放弃无政府主义,其最终认同了马克思主义

以蔡和森为首,向北洋政府和法国施压让他们给学生补助的“蒙达尼派”和以赵世炎为首的“勤工派”,两者一度要拳脚相向,最后在咖啡厅实现了一场辩论

留学生们的进步思想和宗旭之等人正统、守旧且反共思想的交锋,后者对国共合作的干扰破坏

还有学生们对北洋政府以铁路抵押来借款的抗议行为

周恩来赵世炎在法庭上的据理力争

对里昂中法大学不平等招生的反对…

周恩来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旅欧支部,学生们中间也成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四川娃子邓希贤开始崭露头角,担负起越来越多的工作

最后因为国内外革命的形式和当局的镇压,周恩来赵世炎聂荣臻等出走英德比各国,陈毅李隆郅等人被强制遣送回国,邓希贤等人在维持工作一段时间后也转移到了莫斯科…

如果还有续集的话,可能就是我们的莫斯科岁月/我们的黄埔岁月,前者牵涉到其后漫长的国际派和本土派斗争,而后者是因为国家尚未统一而修史不能,所以可能题材上就没法拍了吧,其实这部剧就挺不容易的了,这么特殊的历史时期,还是不虚化去拍历史人物

幸好,导演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回到刚才我的疑问,看完之后我的答案是什么呢?

法兰西不是天堂

它不是花团锦簇的诗意或者革命的热血,更多的是惨淡的现实

留洋、做工、实践、路线、主义、斗争、暗算、大学、巡捕、遣返、组织、联合

他们在法国的工厂里,深刻体会了劳资关系和工人运动,在实践中加深了印象

他们组织工人、学生,为以后积攒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在这里生活、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这种“社会学习”的内容,是在法国的学校中国的学校里都学不到的

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理论的汲取,经常一起读书,交流讨论

思想互相碰撞,事半功倍

法兰西是一所大学校,你所学到的是一个社会

写到这我感觉我有时间了还得再看一遍,很多东西只能笼统的套一下了,具体的细节却讲不出来…

我确实非常喜欢这部电视剧

一开始接触是惊讶,觉得制作组如同一个时间的魔术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带我们领略什么是真正的浪漫

再然后是崇敬,他们诞生在那样动荡的时代,而他们的目标都是救国救民,而且他们心甘情愿为了理想而实践乃至献身

进一步是欣慰,因为看到历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曾经代表一个个鲜活的少年,他们欢声笑语,他们青春飞扬,他们书生意气,他们中流击水…

最后的是感动:

赵世炎(1901年4月13日-1927年7月19日)

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1931年8月4日)

向警予(1895年9月4日~1928年5月1日)她就长眠在汉阳的龟山脚下

陈延年(1898年-1927年7月4日)

陈乔年(1902年—1928年6月6日)

邓绍圣,生卒年不详,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牺牲。由于种种原因,邓绍圣的史料已难以找到。

王若飞(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和叶挺、博古在空难中遇难

那时的他们有着美好的设想,并准备克服千难万险去实现

他们也许有着牺牲的觉悟

很多人都没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

而即使是他

也并非一帆风顺

广州、上海、瑞金、遵义、延安、西安、重庆、南京、北京、日内瓦、万隆...

也得过高热 肝脓肿 九死一生...

他们笑着面对屠刀心中的信念却愈发闪亮

他们坚定不移地走在自己开辟的革命道路上

这条道路注定千难万险,坎坷棘途

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

他们都曾是少年啊

我们知道后面是背叛、清洗和屠杀的腥风血雨

但电视剧选择把时光定格在他们最光彩夺目的时候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残酷与温柔

2021.01.08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3 ) 剧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及主人公性格分析

第16集
赵世炎在旅欧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说——
我相信,历史将会铭记这一天。无论命运将它降临是多么的默默无闻,世界终将认出它是主人,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个人生的转折,能参与挽救苦难的祖国,能为理想而成为战士,是我一生所追求的,也是我的荣幸。从今天起,我不再属于我,我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将献给这个崇高的事业。

第19集
张若名在同宗玉佩谈心时说起对周恩来的爱——
爱是种欣赏,如果想要不断的欣赏下去,我们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慢慢的你会发现,这种欣赏就成了我们自我成全的方式。它让我们的理想越来越明析,精神越来越充盈。这就足够了。
第24集
赵世炎同陈乔年背靠背一起吟诵泰戈尔的诗——
天空没有翅膀的影子 但我已飞过
我的幻想是一群萤火虫
活跃的火花 闪耀在黑暗里
路旁的紫罗兰吸引不了
那些疏忽的目光
它的声音却在零星的诗句里呢喃
在这沉寂晦暗心的岩洞里
梦用白天沙漠里旅行遗落的断片
营造香巢
春天撒播花瓣
不是为了未来的果实
而是为了这一刹那的妄想
从尘世微寐中解放出来的欢娱
涌进无数花丛 凌空飞舞
以竟那一日之欢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
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
而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图片1><图片2><图片3>
第27集
邓小平跟赶回来参加足球赛的聂荣臻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足球——
足球就是在于它的一种激情和一种精神,只要你进去,融入到那个环境当中,所有的烦恼、不快乐、不安逸全部都没有了,只有漫天的那种…一点都不会感到烦恼。只要有一方进球了,你就会跟他们一起跳起来了,好球,好球…
第27集
足球比赛后,赵世炎坐在草地上跟邓小平谈起他的故事——
我小时候,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槐树,我总想爬到最上面,可我爸我妈不让。有一天我趁我妈我爸不在,我就爬到了树顶。当我爬上树顶仰望浩瀚的星空,我突然感觉,这个世界太神奇了,神奇到我要不停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
我走了一路,也找了一路。我看到因为愚昧,人像动物一样饱受折磨;我看到因为不公,人丧失了最基本的尊严;我看到因为私利,一些人剥夺了另一些人的生命。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我能活成什么样,而是为了,我能让大多数人活成什么样。
第30集
邓颖超在给周恩来的信里谈起两性的爱——
两性的恋爱本来是光明正大的事,并不是污浊神秘的,但它的来源须得要基础于纯洁的友爱。美的感情渐馥渐浓,个性的接近、相互的了解、思想的融合、人生观的一致…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几位主要人物的性格——
邓小平,
我认为邓小平是该剧最着力刻画的一个角色,通过诸多不同的事件及场景,表现出少年邓小平丰富且异于常人的性格。
1.不人云亦云,有独立的思想,善于分析问题(蒙达尼派同勤工俭学派在咖啡馆辩论时,当他周围的人被两派的观点所牵动时,他理智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
2.善良,富有同情心,甘愿放弃自己的利益来帮助弱者,并且能做到对事不对人(把钱给欺负他的工头的母亲;把做工的机会留给更需要它的人)
3.有崇高的理想及抱负(对周恩来、赵世炎所做之事的敬佩,在同他们谈话时也充分流露出一股仰慕之情)。
4.遇事冷静,观察细腻,做事严谨,有独挡一面的能力(在和李火廉一行人的相处中;加入组织后刊物的发行…)。
5.爱好广泛,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体现在自行车、足球等事物上)。

赵世炎,
具有领袖气质,宠辱不惊,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定,眼神里始终流露出一种顽强的毅力。同时具有幽默感,能够调节气氛,得到大家的欢喜。

周恩来,
大多数时候脸上都挂着笑容,从容淡定,尤其具有书生气,然而该强硬时丝毫不弱下风,无不令人相信他能征服一切敌人,当然还有女人。

蔡和森,
刚强彪悍,有勇有谋,言辞铿锵有力,演讲极具鼓舞性。意志坚定,在面对大家不同意见的时候,丝毫不改变自己的观点立场。而在面对结果的时候,又能服膺多数人通过的事实。

 4 ) 林逸品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刚放假的时候,我曾抱怨今年就没有一个我能看的电视剧啊······可能我品味怪异吧。
不过后来终于让我给撞上了,就是这个,《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谁说红片主旋律就枯燥无味?这未必划等号嘛。小平同志不是说过吗,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所以主旋律还是全明星,能引人入胜的就是好电视剧!
    说了半天,这是个啥电视剧嘞?就是讲20世纪初,中国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才俊在法国是如何学习、生活、斗争的故事。在这次浩浩荡荡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涌现出了未来的革命家、思想家、总理、元帅、总设计师······但是当时他们还都是学生,都是青少年,打点零工买面包,去图书馆蹭书读。他们也会痛苦,会失败,也会绝望,也被人瞧不起,还有的也有缠绵的爱情···而不是像我们平时了解到的那样战无不胜,高高在上,或是被画在纪念章上,或是在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捆绑发行的邮票上出现。因为在《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他们没有那么多神圣光环——这时的聂荣臻,去给别人骑着车送牛奶;这时的陈毅,打零工蹭商店旁的交响乐听;这时的邓小平,宁可饿着去买法国对乌拉圭的球赛看······总之,他们的法兰西岁月里洋溢着人情味。这里的伟人不像历史书中的那样教条,他们拿着老面包蘸盐就水吃,还乐在其中的样子深刻在观者脑海里,就比书上写再多类似“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字眼还要深刻!

      至于为何要说说这部剧,我想先说些常规的大道理 我们的安稳生活是用他们的血换的,而我们这些21世纪的新青年,却又有多少记得他们的?赵世炎,陈乔年,陈延年,蔡和森,向警予······他们用二三十岁的生命换中国一个光明。若是觉得空洞了,那么请想想当今的叙利亚,利比亚,阿富汗,这些仍被强权肆虐的国家。和他们相比,我们,不可谓不幸福吧?起码我在街上不用担心路边有人火并,在家里不用害怕房子被炸了。。。所以,请认识一下这些20世纪的青少年吧,在法兰西破旧的工厂和宿舍里,竟是些永垂不朽的灵魂。

      再说这个戏最吸引我的地方吧。我以为,《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是属于我们年轻人的,这一点把它和其他大多数主旋律剧作完全区别开来,以为那些总是属于四五六七八十岁的叔叔伯伯爷爷们。而在这部剧中,有最得意的年华,最激情的青春,最奔放的性格,最可爱的勤工俭学生! 青春气息使得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一锅人从干巴巴的会议和纯理论的文章中解脱出来,作为一个学生去叛逆,去抗争。我看蔡和森带领着一票人马去游行,去向政府请愿,讨要留学生的维持费——那个聚众闹事的画面···让我想起了郑州一中(我毕业的高中)学子们去抗议食堂菜价不公,还为了争取晚上22:30之后的用电权而“武装起义”~~这两者虽然相形见绌,却让我产生了共鸣。当他们去罢工时,去长征时,去北伐时,去开会时,我们是很难产生共鸣的,因为我们不曾经历过,不好理解。但当他们是学生,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这些高中生、大学生看到总理元帅们当年也和我们一样嘻哈打闹,青春无敌的样子,自然是喜闻乐见了~

我记得剧中最风趣的一幕,要数周恩来同学第一次见到李富春同学(未来的副总理)时,李富春同学正酣睡,然后大梦初醒,睡眼惺忪----

                 周恩来同学:“你好,我是周恩来。 ”

         李富春同学:“你就是周恩来?! (上下打量)真是耳闻不如一见啊······比我都帅!!! ”

         周恩来同学:“哪里,,, 你也是···玉树临风啊,看你现在的摸样,很像希腊神话里的睡神修普诺斯。”

         李富春同学:“ 你等会儿,我穿好衣服再给你行礼啊。”

         周恩来同学:“用不着行礼,我得向你学习,听说,你很会挣钱。”

         李富春同学:“不是我会挣钱, 是这钱啊,偏偏往我口袋里面钻,踹都踹不走它······”

         周恩来同学:“有机会,跟那钱商量商量,往我口袋里也来几张。 ”

         李富春同学:“我一定替你实现这个愿望! ”

      

 就是这样幽默到有点扯淡的语言。后来嘞,李富春就是个管理经济的好手了。。。。

          

     最后再谈谈思潮吧,当时那个百家争鸣的劲儿啊,演说也,辩论也,出刊物也,热闹非凡。各种主义有各种信徒。在法国留学生中也是如此。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自然是铁杆的共产主义者了。可是陈独秀的两位公子陈延年陈乔年(也在法相依为命),由于少时父亲没有照顾好他们,引来两兄弟忌恨父亲。都说陈独秀能断国事、天下事,唯独家事一塌糊涂。。。陈延年陈乔年信奉无政府主义。其实后来陈延年自知无政府主义救不了中国,但他就是叛逆,逢父必反。陈延年当时此态,照应了现在为数不少的青少年的无原则逆反情绪。叛逆,每个青少年都会有,但是不能什么都无原则的、情绪化的反。如果要反对一些不合理,不公平,那就要拿出一个解决方案来!如果没有解决办法而空是反对,那作用只能是0。

      谈完了《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优点,再谈谈其缺点。此剧虽然是极力想把一些主义上的事和留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但是也会时有突兀之处。有时候俩哥们一见面不打招呼就开始谈主义了。。。未免有点不贴切。我们青少年不太理解主义之争,欲使此类剧集行教化之作用,还需导演们在想些办法把主义的事情弄自然些······

               

                如果要我说我最喜欢哪个人物——周恩来,赵世炎!

 这回周恩来终于让朱亚文演了。早在2008年初,几乎无电视台不播《闯关东》时,我就觉得朱亚文与周恩来形似神更似(和那个经典照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巨像)。他有那种从容与洒脱。愿他以后能成为总理的特型演员。

赵世炎是随和近人,有担当,有领袖气质的非凡人物,尤其是他演说时,细小的眼睛里藏不住那成熟的帅气。
可惜,他牺牲的太早了,和蔡和森一样英年早逝。


最后扯一句:告诉有的女孩子们,就算你们不喜欢看这种片子,但是奔着看帅哥,也值当。。。。不亏本,帅哥一大锅呢!

                                                                               2012·7·15
                                                                          林逸 于郑州家中
 

 5 ) 值得一看的好片子

很值得一看的好片子。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才是青年人应有的激情,应有的生活啊。

尤其喜欢张若名跟宗玉佩说的那通话,一个女人,无论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奋斗一生,还是为情爱追随一生,都是没有错的。这部片子,难得地还加上了一些女性主义的思想。

陈乔年和宗玉佩的感情,也是我喜欢的戏。我主旋律影片看了不少,《新四军》里面那种革命友人的爱见得多了,宗玉佩的小女孩情怀真让人觉得喜爱(虽然是虚构人物)。

陈乔年,陈延年的兄弟感情,以及跟陈独秀之间那种纠葛,也是我所喜闻乐见的。

------------------开始拍砖------------------------------------------------------------
导演,编剧,配音你们认真一点会死么!!!!

法国工人罢工的时候,赵世炎他们跟着去了,到底是什么让导演和编剧您认为他么之间可以实现无障碍的中文沟通?既然片子里那么多对白都翻译了,这处,为什么不能统一呢?

还有那个警察头子,究竟会不会说中文,一会子中文,一会子法文,跟陈箓之间有时全中文,有时全法文,有时陈箓说中文,警察说法文,中文水准还时好时差,这是要闹哪样!!!!

四川籍的几位留学生更糟糕了,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四川话。全篇都用普通话,没问题。用现在的语音拍嘛,全世界都在干这件事儿。每个人都说各自方言,像以前的电影,毛泽东都说湖南话,一样,也没问题,还原么。但,能不能统一一下呢?感情在1955年之前,大家也都学过普通话,可以跟现在大学生一样,普通话方言无缝对接啊。

这些都是认真一点就可以克服的问题啊,真是可惜了。

 6 ) 好剧,是能给人信仰和力量的

必须承认的是,我原本是冲着刘智扬先看了李富春的个人cut,不想竟被吸引到把全剧刷了一遍。这是非常神奇的一部电视剧,它看似又红又专,几十年前的往事看似与现世无太多关联,却能轻松把人带入,并让你从每个剧中人身上找到力量。 要说本剧没有瑕疵,那绝对是过誉了,剧中给总设计师过多的加戏,以及把反派宗旭之表现得太坏,都是硬伤。但瑕不掩瑜,摈弃生硬的说教、整体洋溢着青春气息、美到梦幻的自然光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部剧都是红色题材中的佼佼者。 开始看本剧时,恰逢每年最忙季,加之还有几篇论文要交,压力山大。我向来是压力太大就想逃避的人,然后便翻到此片。前十五集简直完美,我看到扑面而来的朝气,看到热血飞扬的青春和纯粹而坚定的爱国心,因压力而阴霾的内心,瞬间亮了起来。 导演非常厉害,在后人眼中,剧中人都是伟人,必然不凡。可当时的他们也不过是20来岁的年纪,难免幼稚冲动,如何把握这个度?作为群戏,角色多又都是名人,要让每个人都闪光,又要让每个人都特点鲜明、与日后的他们相符,还要展现其年少的青涩与飞扬,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本剧做到了。尽管除邓公外,其他人的出场时间都很有限,但每个人物都非常立体,让人印象深刻。总理冷静睿智谈吐不凡、赵世炎成熟隐忍、蔡和森冲动固执却意志坚定、乔年单纯有担当、延年外冷内热、李立三脾气火爆嫉恶如仇、陈毅稳重老练充满文人气质、张若名温柔大气、向警予成熟文静气场十足、聂帅儒雅可靠什么事都能办妥,而我最爱的富春和蔡畅最像现代的我们,活泼又阳光。当我看完整部剧回想起他们每一个,竟没有一个不喜爱。听说康导选演员要求很严格,我想,每一位演员自身的气质与人物契合度原本就很高,再加上细腻地演绎,这才能让每个人物形象都如此丰满而有说服力吧。 很庆幸能看到这部剧。有它之前,那段历史只是教科书上慷慨激昂的口号,这些伟人只是个名字加头衔。我们心底知道应该要尊敬怀念他们,但是要说动情入心,真的有点难。而好剧总能让人不知不觉地入戏,它将你拉入其中,让你感觉自己站到了他们中间。那段岁月开始有了颜色,那些教科书上的名字开始会笑会哭,有雀跃有沮丧。你仿佛与他们一起走过那段日子,开始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他们走进你心里,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亦师亦友时时激励着你。你忽然就有了力量,并且在生活学习中下意识地开始学他们:遇到麻烦时想起总理的冷静和温和,做决定时学小平的果断和通透,受委屈时试着像世炎般隐忍、大度,开始学和森的坚定、聂帅的公正不偏私,并从富春和咸熙身上看到爱情最好的样子,明白美好婚姻的基础必然是一致的三观和相同的信仰。 好多弹幕说“好羡慕他们,好想活在那个年代”。哈哈,其实真的去到那个年代我们未必忍受得了那样的苦吧,可是我也好羡慕他们。现在的生活固然安逸,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理想太现实,所以任何微小的得失都变得重要吧?计较得多,自然无法快乐。好剧总能带给人反思,为何如今不需扛着救国重担的我们,反而不如他们快乐有朝气呢?也许对人类而言,生命的意义终究还是重要的。所以,想要快乐,理想大一点,才是关键。 绕不开的话题是,本剧的政治以及爱国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有传播理念,影响思想的作用的。所以,还是想劝那些一听说政治二字即排斥、逢爱国主义必反的朋友,以一颗平常心来看看这部剧。既然每一部剧都有类似的“洗脑”作用,为何我们一定要排斥宣传爱我们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作品呢?毕竟看了那么多好莱坞大片和美剧的我们,一直被洗着脑。如果能放开心胸去看这部片子,即便你对他们信奉的主义无感,甚至反感,你依然能从这群人身上得到力量。 写在最后:看剧时,我一直在想着一句话“今日中国,可如您所愿”。我感到迷茫,因为他们想要的世界大同、平权、消除贫困,我们似乎未能做到。100年了,我们的国家是富强了,可先烈们痛恨的事情依旧在发生:贫富差距严重、资本家剥削工人、官员腐败无能的情况依然存在,且绝非个案。当年宗旭之推崇的、先烈们批判的国家主义,似乎也是现如今所提倡的了。而人民,在一次次的波折中,丢失了信仰,变得自私。那场革命真的顺胜利了吗?我很怕他们泉下有知,会觉得自己的牺牲白费了,会对今日之中国感到失望,但也许是我想多了。初建时,精英云集,且仅有信仰之人方可加入,自然纯粹。而今,国家那么大,必须大范围吸纳人才。范围一大,如何确保无害群之马,这本就是人类社会的难题。他们当年心心念念的,是为中国找寻再次崛起之途径,他们做到了,何来失望?如今我们已强大到无人敢欺,全仰仗先人的努力和牺牲,该感激。而消除如今的种种社会乱像,不让先辈们失望,是我们的使命。与其纠结如今之中国,是否辜负了先烈们,不如从自己做起,力求不让他们失望。虽然有点事不在渺小的你我的控制之中,可总也能出点绵薄之力。再不济,任何时候都坚定不移地爱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不崇洋媚外、不妄自菲薄,也是一种贡献。若每个看完本剧的人都能做到,也算是这部剧的另一种成功了。

 短评

这才是真正的青春偶像剧!各种款型的帅哥,理想和信仰,热血与良知,他们的青春在历史长河中璀璨闪亮

10分钟前
  • 爱哭的痞子
  • 推荐

除了把和森兄刻画得太二之外也没什么不好的了~

12分钟前
  • 五月的麦地
  • 力荐

好久没看见过这么中意的中国剧集了

16分钟前
  • 月一
  • 力荐

尼玛怎么可以这么好看!!!!颠覆观念!!

21分钟前
  • Giants
  • 力荐

曾经大家有一个深深相信的东西,但是后来却被这个深深相信的东西深深地伤害了,于是开始变得不知道该相信什么。

25分钟前
  • 李洛克の下忍
  • 力荐

身为一个90后,我觉得我们的同龄人应该多看看此剧,对我们是一种鼓励和惊醒。现在生活好了,我们最缺少的就是那股勇气和志气!

28分钟前
  • annayun
  • 力荐

红色剧这么拍才有市场嘛,对每个教科书上的人物做大胆挖掘,再找了这么一堆演技过硬的帅哥来演,聂荣臻、陈氏兄弟、李富春等一系列人物帅得有点不科学啊(¯﹃¯)。最难得的是表现出了那个年代独特的精神气质。不过陈乔年爱情支线的狗血以及对非赤色的丑化还是硬伤。最后,求导演剪辑版!

30分钟前
  • 未来有限事务所
  • 推荐

周恩来赵世炎太有魅力,求此款男友

34分钟前
  • Elly
  • 力荐

大神们都是神交已久的:-)还有这剧不分“高才帅”组合“屌丝组”,应该分“英年早逝组”和“将来搞大事组”。

36分钟前
  • 日常
  • 力荐

期待会有我们的莫斯科岁月和我们的黄埔岁月

39分钟前
  • 阿拉贝斯克
  • 力荐

被赵世炎,周恩来的风度迷倒了不说,邓希贤被那个小男孩演的既有头脑胸怀又不失可爱,比较困惑的是蔡和森,性格和我理解的蔡和森反差有点大。最后,我想说,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书信总结的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真是境界啊~~谢谢全体演员和导演给污浊的现代营造出这么晶莹剔透的作品。

44分钟前
  • 挖鼻屎的年轻人
  • 力荐

能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

45分钟前
  • 宁芙与露西安
  • 力荐

记住他。赵世炎。他被遗忘了那么多年。另,小书虫子你老了……

48分钟前
  • 白驹在空谷
  • 力荐

鲜衣怒马的少年英姿群像,康洪雷导演真是良心保证,主旋律偶像化也是个新路子--赵世炎扮演者李梁是最大亮点,压过朱亚文的总理

53分钟前
  • 洛水之渊~~
  • 力荐

叫我怎能不羡慕着那个时代的有志青年,他们的精、气、神。这部人物群像的塑造强过恰同学少年啊。

54分钟前
  • 豆芽
  • 推荐

我觉得这应该能成为我远离电视机这么多年之后唯一一部守着电视看完的片子吧!真心好看!→ →真的一集一集的守着电视机看完了。除了邓公分量太重之外,好喜欢周相和赵世炎呀呀呀!!!还不到一百年,我们已经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了,该做的还有很多,可是你们看到了吗 值得的吗 会安心吗?会更好吧

57分钟前
  • 乔麦|灰
  • 力荐

时间点正好衔接上觉醒年代。赵世炎太有魅力了,演员李泓良演得真好,台词好强,整个人钻进角色里了,非常精彩。世炎哥哥本人的魅力肯定比演出来的更胜百倍。邓爷爷的演员演得也好,好可爱。陈乔年帅气又可爱,陈延年外表冷酷但内心柔软。朱亚文演得最差,表演太轻浮,讲台词摇头晃脑,光顾着耍帅,没有深入角色。总体质量上乘,人物刻画真不错,聂帅、陈老总、蔡和森、李立三和李富春等都很鲜活。

60分钟前
  • Augentropfen
  • 力荐

非常棒的剧值得推荐值得观看周恩来最喜欢总理

1小时前
  • (๑⁼̴̀д⁼̴́๑)
  • 推荐

剧本写得生动而不做作,故事情节合理而不夸张,同类里的精品。

1小时前
  • 月暝堂主人
  • 力荐

不算在苏州大学的山寨背景和不搭调的配乐 这部电视剧真心可爱。没有口号化的爱国 没有做作的忍耐 只有年轻人逐渐形成的信仰和勇气。反观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不胜唏嘘 也许唯有苦难才能让人成长 才能让人拥有真正的理想。ps:超爱赵世炎~ 看到现在我们这些年轻人 不知这些早已牺牲的前辈们会做何感想 唉。

1小时前
  • hook桃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