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近松门左卫门笔下的郑成功
近松门左卫门笔下的郑成功
近松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是日本戏剧作家的代表。他所描写的世界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描写以历史上的人物和武将为主人公的公家的世界,被称为时代物(历史剧);一部分是描写以无名的平民为主人公的私人的世界,被称为世话物(世态剧)。代表世话物的四部作品,其中以描写商人为主人公的是《曾根崎心中》、《冥途飞脚》、《情死天网岛》,而描写下级武士的是《枪矛权三》。这几篇作品都是取当时社会中实际发生的事件为题材而编写成的。 在日本民间文人中,最早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侵华意念的是17世纪日本著名戏剧家近松门左卫门,他在《国姓爷合战》中让日本人占领了南京。在他的剧本中,有一部 1715 年出笼的以中国为舞台背景的戏,名为《国姓爷合战》,是一部大型的历史剧。《国姓爷合战》就是以郑成功抗清复明、攻打南京城为背景写成的历史剧。然而,该剧本却严重歪曲历史事实,其中最严重的是对郑成功形象的歪曲和改造。在《国姓爷合战》中,近松门左卫门却把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写成了日本武士,说他是在日本长大,娶日本人为妻,二十几岁以后才回到中国,还给他起了一个日文名字“和藤内”。所谓“和”就是指日本(大和民族),“藤”字和当时日本称呼中国的“唐”字在日本语中都读作“とぅ” ,“内”字读音为“ない”与日语中的“不是”发音相同,所以“和藤内”的是指“非和人非唐人”的意思。而“和”字在前、“藤”(唐)字在后,明显具有突出强调郑成功的日本人身份的意图,“和藤内”也许就是近松所谓的“国姓”的真正含义。
在《国姓爷合战》中,“和藤内”和父母一同去“大明国”,在大明国靠着日本武士的神威,打败鞑靼(清)兵,攻陷南京城,城内明将与“和藤内”合作,并拥戴“和藤内”为“延平王”。在近松笔下,这位“国姓爷”——“和藤内”完全是一个日本武士的化身,他口口声声自称“我们日本人”,他来中国的目的实际上也不是抗清扶明,而完全是为扬日本之国威,并图谋在中国实施日本的统治。关于这一点,剧本中有露骨的描写。在第二幕第一场戏中“和藤内”在退潮的海滩上看到鹬蚌相争的情景,不禁感慨道:“让两雄交兵,乘虚而攻之,此乃兵法奥秘。 …… 听说在父亲老一官的生国,大明和鞑靼双方正在战斗,这岂不是鹬蚌相争吗?好!现在就到中国去,用方才领悟的兵法奥秘,攻其不备,大明和鞑靼两国的江山,岂不是唾手可得的吗?”剧本特别注意表现这位被称为“国姓爷”的和藤内是作为日本人来与中国人打仗的。例如第二场中和藤内对中国的残兵败将说道:“喂!纵然你们人多势众,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的生国是大日本。”和藤内还摸着老虎的脊背说:“你们污蔑日本是小国,可是你们看看日本人的本领!连老虎都害怕我们,看到了吗?”
这位“和藤内”靠了母亲从日本带来的神符,靠了“天照大神的威德”,在中国耀武扬威,连猛虎遇到他都吓得打哆嗦,更何况是中国的士兵,全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降伏。和藤内命令中国的降兵败将全都剃成日本式的月牙头,穿上和服,并改换成日本式的姓名,然后接受他的检阅和指挥。并对中国将领发令训话:“你们看,这里请来了天照大神。本人以一介匹夫,却攻下数城,现在成了诸侯之王,受你等的臣下之礼,这就是日本的神力!在竹林中收降的这些夷兵,已剃了日本头,让他们在前面宣传日本的支持,鞑靼兵素知日本的武威,他们一定闻风丧胆!”就这样,和藤内“国姓爷”终于攻下了南京城,驱逐了鞑靼王,保住了“大明江山”。而实际上,这“大明江山”,已经不是“大明的江山”,而成了“和藤内”所代表的日本的江山了. 近松门左卫门的《国姓爷合战》是18世纪初日本对华侵略扩张思想的一次暴露。据日本文学史的记载,这出戏连续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观众多达二十多万人次。就受欢迎的程度和演出的盛况而言,在当时是空前的。后来他又陆续写出了关于“国姓爷”的两个剧本《国姓爷后来的战斗》和《中国船带来的当今国姓爷的消息》,被后人称为《国姓爷三部曲》。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在丰臣秀吉的军队侵略朝鲜和中国的迷梦破灭一百多年后,许多日本人——当然包括在野的文化人及受其影响的庶民百姓,对于中国仍暗怀觊觎之心,祸华之心不死,有时还变得炽热如火,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侵华难以付诸行动,于是就以文艺的形式加以表达和发泄。可以说《国姓爷合战》的公演和大受欢迎,正是18世纪初许多日本人某种心态的暴露,这种心态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渐渐转化为日本文化的糟粕“军国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想是让日本征服全世界。“欲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是多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治名人的看法,于是又衍生出另一个思想——“侵华思想”,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思想在日本达到了巅峰,上到天皇军官文臣,下到普通平民百姓都沉溺于此思想中,而正因为有支持的基础日本才敢于多次发动侵略他国的罪恶战争,不但使周边多国深受其害,最终也使自己走向毁灭。
《国姓爷合战》是继《三国志》、《水浒传》之后的又一部根据真实故事编写的历史电影作品。中国国内将这部电影命名为《英雄郑成功》,而《国姓爷合战》是日本方面的称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江户时代前期一个著名的净琉璃、歌舞伎、狂言作者名叫近松门左卫门,他根据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而创作了《国姓爷合战》的净琉璃戏剧。作为“国姓爷”,郑成功继续继承父亲志愿,高举“反清复明”大旗,同当时的清朝进行彻底的斗争。而且他还击退盘踞在台湾多年的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也一举成为了收复领土的中国民族英雄,以及拯救亚洲的日本英雄。
《国姓爷合战》这部电影由中日两国联合组成强大的摄制队伍制作而成。本片由与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齐名的第五代导演吴子牛执导,著名演员赵文卓饰演郑成功,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由杜志国饰演,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则由日本著名国际派演员岛田杨子主演。另外张山饰演李卫,国内的年轻演员蒋勤勤、徐敏等也共同出演。
不管怎样,历史上的郑成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反清斗士,不管近松门左卫门喜剧里怎么描写郑成功,他都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成功收复了台湾,是台湾回到了当时中国的怀抱,值得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怀念和称颂。
2 ) 几处让我印象较深的细节
1 郑芝龙的台词中“荷兰弹丸小城如何连破葡萄牙西班牙变成一个强国?全靠大力发展海运,我们也要这么做”
2 薛良在仙霞关处用琵琶大曲《十面埋伏》来提醒郑成功李卫已经设下了鸿门宴。
3 清军凝视万人折时,郑夫人扔掉兵器把万人折拿回来而数位清兵并没阻拦击杀。
4 明朝遗民在金门军士与荷兰船队遭遇战中受伤时救治伤兵的气概和炮台下停放的十数个棺材(这是我看电影多年第一次见这样的细节,如果制作方在大手一些 更好的表现军民同仇敌忾的骨气会更完美)
5 应该是受限于成本,所以战争场面都不会太久,但是最后攻入荷兰城堡时的战斗放在国内外都可以算是上作,尤其是登墙战的场面。
6 冲锋船上的大铁钉,这种在三国演义中就出现过的东西在国内的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中依然罕见。
7 薛良在何斌回福建时候被扣押在水牢里,足见剧本是比较扎实的,不然对反派的刻画必然如同抗日神剧里一般平面化,低智化。
8 郑成功的蟒服有做旧处理吧?最后和荷兰人签协议的时候蟒服看起来有半旧的质感,给人感觉是好好保存了十几年的衣服。
9 盖大印的一个仰拍镜头,应该是盖在玻璃上拍摄的吧?视觉冲击挺大的。
10 导演安排了爱新觉罗玄烨在郑成功出兵的时候和群臣讨论的镜头。
11 钱谦益此人只闻名不见面,他投降了代表晚明士族的落败和明王朝武力虽然尚存但是精神上早已屈服于满清。
12 荷兰人在最后出现的战船有点复原海上马车夫的特色船型的感觉。
综述,我认为《英雄郑成功》算得上是制作精良剧本扎实的作品,如果手脚大一点,再多花点工夫去拍一下明民亡国后的情感还有荷兰鬼子在台湾的所为,已经对郑成功的刻画不要太过刻意的话,那段历史如果还能再次成片,真的就是一部史诗级的战争片了。
3 ) 英雄郑成功有感
对郑成功这个名字印象是很深刻的,清楚的记得小学时候老师讲到郑成功时说,可以称之为英雄的人物历史上有许多,然而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民族英雄却没有多少,而郑成功毫无疑问的是民族英雄,驱除外侮,收复失地,对每个中华民族的儿女来说,他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这段话似乎并没有特意去记,可是却永远那么清晰的留在了记忆里。关于郑成功的影视作品并不多,最近无聊时看到了这部电影,勾起了回忆。只是弹幕的一些话却让我有些伤心,对今天的许多人来说好像郑成功也成了一个品头论足的名字,心里有些愤愤难平。我们总在埋怨现在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太少了,总在吐槽,我突然想,是不是我们的心在变得冷漠僵硬,更难感动了呢。
4 ) 几处让我印象较深的细节
1 福建古建老宅作为拍摄场地 比复原搭建的更具有文化质感。
2 薛良在仙霞关处用琵琶大曲《十面埋伏》来提醒郑成功李卫已经设下了鸿门宴。
3 清军凝视万人折时,郑夫人扔掉兵器把万人折拿回来而数位清兵并没阻拦击杀。
4 明朝遗民在金门军士与荷兰船队遭遇战中受伤时救治伤兵的气概和炮台下停放的十数个棺材(这是我看电影多年第一次见这样的细节,如果制作方在大手一些 更好的表现军民同仇敌忾的骨气会更完美)
5 应该是受限于成本,所以战争场面都不会太久,但是最后攻入荷兰城堡时的战斗放在国内外都可以算是上作,尤其是登墙战的场面。
6 冲锋船上的大铁钉,这种在三国演义中就出现过的东西在国内的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中依然罕见。
7 薛良在何斌回福建时候被扣押在水牢里,足见剧本是比较扎实的,不然对反派的刻画必然如同抗日神剧里一般平面化,低智化。
8 郑成功的蟒服有做旧处理吧?最后和荷兰人签协议的时候蟒服看起来有半旧的质感,给人感觉是好好保存了十几年的衣服。
9 盖大印的一个仰拍镜头,应该是盖在玻璃上拍摄的吧?视觉冲击挺大的。
10 导演安排了爱新觉罗玄烨在郑成功出兵的时候和群臣讨论的镜头。
11 钱谦益此人只闻名不见面,他投降了代表晚明士族的落败和明王朝武力虽然尚存但是精神上早已屈服于满清。
综述,我认为《英雄郑成功》算得上是制作精良剧本扎实的作品,如果手脚大一点,再多花点工夫去拍一下明民亡国后的情感还有荷兰鬼子在台湾的所为,已经对郑成功的刻画不要太过刻意的话,那段历史如果还能再次成片,真的就是一部史诗级的战争片了。
5 ) 战争戏是国产电影共通的软肋
这张日本版海报碉堡了!又是合战 又是 水浒三国的!!!让人以为片中拥有《天国王朝》那样波澜壮阔的城堡攻防战呢...... CCTV6播放过N遍,片子前中期还是不错的,明朝的没落、国姓爷诛杀降清的叛军的那场戏也很有质感,到了后期便因为国产电影共通的软肋----战争戏的粗制乱造草草收场了。
PS 海报中提到的“拯救の日本英雄”。可能当时很崇拜以唐朝开创的汉文化,所以把满族这支异族看成欺负老祖中的蛮族,在清朝即将击败明朝的时候,日本人还想反攻大陆(或者以此为借口那个什么的),助力明朝,所以国姓爷就成了他们逆袭清朝的偶像~我甚至猜测侵华战争也有某种“恨铁不成钢”的可能。
6 ) 电影『英雄郑成功』
2018/4/27/22.41
小时候就觉得这片子很好看,但那时候并不知道郑成功母亲是日本人,所以那时候也并不觉得这个女演员有什么不同。
这段歌曲哪里寻得
琵琶传信
小时候只是看热闹,完全不知这其中的家国情怀啊。今天朝韩首脑举行历史性会见。
赵文卓红袍中袖这件衣服十几年了,画面还记得很清楚
郑成功带兵打台湾时睡着了
7 ) 书剑回忆录
不得不沮丧地说,参加工作以后,我的英雄情结便歇菜多年了。前两天看电影频道放映《雷锋》、《张思德》都没能唤醒这一伟大情操,今晚看完吴子牛的《英雄郑成功》,总算滋长了些油然而生的英雄情愫。那可不,郑成功撑的是收复台湾的民族大旗,打的是荷兰鬼子(遥指当年,望KEMA同仁勿以为恨),算得上是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大英雄了。这符合民心所向,顺应当前发展趋势,说不得,要顶一下。
老谋子说,举凡男人,打小都会在心底深处埋下点英雄主义存货,话音一落扭头便开始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歇斯底里厮杀,说是实践儿时梦想。马云更是打小便研习武术,发着高烧做着大侠的白日梦。待他有了阿里巴巴,也就有了进一步玩大儿时那点张狂劲的充足资本。首先是员工名字,一律以金庸小说中的一干牛鬼蛇神的名号相称,小马哥以风清扬自封,算得上是金庸武侠世界里的一哥了,据说僧多粥少,好名字不是人人想要就有,你叫田伯光、士兵甲没人跟你抢,但郭靖令狐冲乔峰那可都是大腕,得通过注册审批,名符其实,能者居之;其次是部门名称,什么光明顶、侠客岛、冰火岛,尽落草啸聚一帮绿林。
以上两位算得上是玩儿乐有所成的会家子了。搁我这可就没折腾出什么大气候。亏得我爷爷还是当年称雄乡里的一代武学宗师呢,我也没接下个衣钵。
记得小时候约莫两三岁时,我最为体弱,一跤跌倒,大人来扶,咔嚓一声,胳膊脱臼了。我至今还在琢磨这事呢,要么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搀扶之时不自觉运用了内力操了一招举火撩天、釜底抽薪什么的(咱这不是武学世家嘛,个个身怀绝技的,那些灌水的、潜水的、看帖不回的,可不要撞我手上,嘿嘿…),要千锤百炼我这块武学奇才,日后好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和谐社会。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中了化骨绵掌之类的歹毒法儿,为父辈们行侠仗义得罪江湖买了单。
打三岁到十岁,我便一直随同族兄族弟们紧密地团结在以爷爷为中心的武学班子之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最终没有能够成为一代豪侠。用波士顿咨询工具分析,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战略目标的缺失。你看谁谁谁,人家哪个不是一身血海深仇,咬牙切齿要雪恨的。最重要的是,由于学校的蛊惑,我们一帮人等也就转练第七套人民广播体操去了,说是与世界接轨,不得不说这可是武学界的重大损失啊。另外尤为可惜的是,我们那个村子也没啥奇山异水的,所以一直没有机会错进一什么洞误踩一什么机关巧得一什么秘笈之类的。
所以,谁叫咱生不逢乱世,走不入歧途呢。一呱呱坠地就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学前听奶奶讲了些《山海经》的故事,小学看了两本小说《哪吒闹海》和《水浒传》,害我超级模仿秀了不少神经病。比如学哪吒光着脚丫子踩着火轮子差点没落残;学戴宗在上学的路上腿上绑沙袋经常迟到没少挨老师的臭骂,到后来《哪吒闹海》、《水浒传》被校长给缴了差点没惹我恶向胆边生抄了圆月弯刀手刃了校长,“有心入夥时,把一个投名状来”。上了中学以后,识得字多了成了有文化的人了,便经常性地托父亲去乡文化馆借了一些《说岳通俗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呼延庆挂帅》、《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现在想来,那真是儿时暑假里最为快活的事情了,据说现在的孩子喜欢在网上看另一群孩子写的魔幻小说,我没有体验过,但我始终认为,当年的那种纯阅读的快感,象儿时的童贞,永远要不回来的。后来,我在家里的米缸口上发现了16开的插图本射雕英雄传,那是相当的着迷,为此香花毒草的也没少看全庸、金庸新等同志的假冒伪劣作品。
恍恍惚惚,短暂而又难忘的少年时光就象我那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已削制的木剑一般(学董卓,佩剑上课,很酷!),在无数次往返于上学的途中与玩伴们无数次的切磋中,断了、短了、没了。到了大学,是个扮深沉的年代。都知识青年了还看武侠总认为不靠谱,于是泡图书馆整了一大堆叔本华弗洛伊德老庄李杜鲁迅罗素王小波费孝通等古今中外深而又深的著作啃了又啃,这一伟大转型宣告了我长达二十余年浪漫英雄主义大虾岁月的彻底终结。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别了,我那山高水长的书剑生活。
8 ) 赵文卓塑造最成功的英雄角色
第一次看这电影是六七岁的样子,家里面有一台天线接受信号的电视机,CCTV6频道放了这部片子,那时候也看不懂这种主旋律电影,也没有什么历史知识,就记得我爸在哪混肴历史问道我说:你知道郑成功收复台湾一共几次吗?我随便答道两次。然后他来一句你给我记住了一共收复了七次😂。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累计。才知道他是把大明永乐时期的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事件给搞混了,还当历史知识教给我😂。赵文卓主演话说是挺合适,长相方面就给人一身正气,这种民族英雄的角色非他莫属,尤其是需要身穿明朝军服的将军,要不前两年的《荡寇风云》中的戚继光一角也不会找上他了,其实赵文卓作为90年代就出道的动作演员,一直不温不火,和吴京一样欠缺一个机会,不过吴京的大红大紫机会是自己创造的,而赵文卓不是一个可以自己成就自己的人,做人方面又太过正直。就像张国荣当年说的一样一身正气不适合在娱乐圈混,时至今日一直没有功成名,希望以后有人能拉他一把,别可惜了这么一位中国为数不多的功夫明星,片子中表现的民族气节,忠君报国,为民谋福的精神我看的是慷慨激昂。就是不知道编剧是不是历史查清楚把时间线弄错了明明应该出现的是顺治,可偏偏出现了康熙,成为了整部片子最大的败笔,这可能就是在豆瓣评分不高的主要原因。其次画质画风都进入新世纪了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声音方面也处理的不好有些杂音,带着政治色彩有那么一点的违背历史原貌,不过能理解也能接受,毕竟公开的不能有民族分裂思想,剧中有两个场景通过联想还挺有笑点,电影开头赵文卓饰演的郑成功打败了一群要求百姓剃发的清军,他眼神坚定拔剑架在清军头领脖子上说:"你记住,我们绝不剃发"。两年后他就主演了清宫剧《御前四宝》中的康熙。😂还有电影结尾的一段戏,攻打荷兰人占领台湾建立的城堡,兵临城下时女一号蒋勤勤饰演的薛良被荷兰人要挟于城墙上,然后逼迫郑成功退兵,最后女主跳下城楼,郑成功下令开炮。这一段剧情貌似三年后的《亮剑》好像学了过去。还成就了一句经典台词"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
2020年3月18日,看过电影《英雄郑成功》。所不能接受的——女性(薛良)最终还是成为了牺牲品。
死太早了 否则估计小朝廷就成了
当年你还在遥想千禧年的到来,如今已过15年之久,电影艺术也随之改变,就像在讲述一个很老离我们很远的故事
大英雄,国姓爷,赵文卓蒋勤勤。好似风云。
蒋勤勤演的很卖力,还有一段沐浴戏,赵文卓造型很适合郑成功
质量上乘的片子,曾获第七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蒋勤勤也凭借其饰演的薛良一角荣获第2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提名。说句题外话,但凡跟赵文卓合作,蒋勤勤总是逃不过狗带的命运。
清朝招降郑芝龙也不过是看中掌握南明军队,投降过去没了军队,还能有什么价值,只有死路一条。可惜薛良一心想重归台湾生活,却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
当蒋勤勤从城墙上跳下去的时候,没由来的觉得头皮发麻····
电影里清朝皇帝说什么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我大清收复台湾,还给了一堆乱七八糟的赏赐,实际上这完全是意淫出来的,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概念,只有华夷之辨。历史上的满清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不仅没帮什么忙,甚至第二年还勾结荷兰人打下了厦门和金门。
当时对赵的印象是为什么这个男的嘴这么大……
吴子牛的东西啊,难怪。赵文卓太弱
所谓的主旋律影片,意外地感动到我。卓叔扮演的一代儒将,风神如玉,出手不凡,感人至深。
继续小成本......
其实赵文卓就是我心中在再难寻的民族英雄形象,整体历史风味不错,但许多处尤其女性角色处理上严肃不够。战争场面更是一塌糊涂,可惜了这么大阵仗碰上吴子牛这种蹩脚导演。可惜了只有97分钟的国姓爷。
CCTV-6放的,顺便看了看,画面不像2000年的,到像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这部电影是看了赵文卓的戚继光之后,重温了一次他的郑成功,很喜欢其宏大的战争场面,夏天作战时也都穿得很清凉,不像有些战争片一年四季都一样,看的时候竟然没发现,赵云的演员也在里面
看着那大鼻孔想了半天,原来是赵文卓。打戏还不错吧,比现在商业电影的一些好多了-_-||或者是我觉得把对方抽死的打架才是真的打
充斥着臆想出的精致但浪费时间的古装画面。演的太干涩勉强,剧情既程式化,又有种生拉硬扯的感觉
电影频道的时光= =
吴子牛…主旋律,台词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