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怎样都行 剧照 NO.1怎样都行 剧照 NO.2怎样都行 剧照 NO.3怎样都行 剧照 NO.4怎样都行 剧照 NO.5怎样都行 剧照 NO.6怎样都行 剧照 NO.13怎样都行 剧照 NO.14怎样都行 剧照 NO.15怎样都行 剧照 NO.16怎样都行 剧照 NO.17怎样都行 剧照 NO.18怎样都行 剧照 NO.19怎样都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7

详细剧情

  芝加哥大学毕业的物理学家鲍里斯(拉里•戴维 Larry David 饰)自认天才,对世界及人性均极度悲观,在莫名其妙与妻子分手后跳楼自杀未遂,辞去工作搬到纽约曼哈顿城中,靠教小孩象棋为生。某晚在家门口发现了从密西西比州离家出走的天真少女美乐蒂(埃文•雷切尔•伍德 Evan Rachel Wood 饰)。美乐蒂请求鲍里斯收留,极不情愿的鲍里斯只答应让她暂住一晚,却没想到美乐蒂不仅对他的天才极度尊敬,在同龄朋友面前大加赞扬,并对自己渐生爱意。尽管有着四十多岁的年龄差异,二人仍决定结婚。不久美乐蒂的母亲玛丽埃塔(帕特里西娅•克拉克森 Patricia Clarkson 饰)被丈夫抛弃后从密西西比来访,与鲍里斯的朋友凯文(亚当•布鲁克斯  Adam Brooks 饰)一见钟情。凯文帮助玛丽埃塔成为了摄影师,但对鲍里斯不满的玛丽埃塔却想尽办法拆散他与美乐蒂……

 长篇影评

 1 ) 《怎样都行》的后现代生活简化指南

重新生活,当意义和现代同时终结

——《怎样都行》与后现代生活

文=空语因明

现代是个迷信进步的时代,也是科学横行的时代,以进步和科学的名义宣告了很多终结。宗教(基督教)应该终结,因为它是愚昧和疯狂的;哲学(形而上学)应该终结,因为它争论不休,让理论消磨着实践。从而,恰如“现代”所标示的,历史也应该在这里终结。无论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自由还是终结于共产主义的和谐,科学都是其中的轴心。

可是,“落后的”宗教和哲学试图冒用科学的名义,恰似异端试图冒用正统的名义。为了确保科学的正统性,科学哲学寻找标准,来区分真科学和伪科学。但是这更加导致现代科学取代神谕,成了更有力的新神谕,而科学家则成为现代巫师。对此,费耶阿本德用“怎样都行”的反标准来讽刺那些划界哲学家的过度自信。“怎样都行”——更确切地说是“行得通就行”——由此被贴上了后现代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标签。

这大致就是电影《怎样都行》的标题来源。观众可以把《怎样都行》看作后现代主义生活的简化指南。在这里,观众应该暂时抛开那些标签的诽谤——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来看看导演伍迪·艾伦在这里展示的知识分子式的宽容——当然,如果不想摆脱动物直觉,把它看成知识分子式的狭隘也行。行得通就行。

1 “怎样都不行”——称作现代主义的精神疾病

《怎样都行》的主角是个物理学教授,有钱有家,有事业有文化。从动物性生存的层面来看,他生活得很顺利,他应该热爱生活。但是,他想去死。原因很明确:生活毫无意义。现代性让生活走向虚无。可以说,男主角之所以那么想,是因为他得了那种被称作现代主义的精神疾病。只不过,在世界层面,现代主义宣告的是神秘性和历史的终结,在个人层面,现代主义宣告的是人生的终结。

现代科学的内核是“反生命性的”,它让世界变成了机器,生存者也成了机器。或者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说法,现代科学以世界的祛魅为前提,又强化了这种祛魅——超然的神被终结了,也没有终极目标。一切屈服于物理学法则。生命只是假相,实质上只是物质的机械构成。物理学家在寻找物质的终极构成,很多人认为弦理论就能够给出解答。弦理论也是《怎样都行》中主角的研究主题。

无论物理学的终极理论是什么,人类的情感和感觉只是动物欲望的表现,终究看来只是基因机器的远端操作。“基因控制”的生物欲望,让人去追求快乐,为此忍受痛苦——结婚生育就是如此。

《怎样都行》里的老教授是这样说的:那种荒谬的舞艺(性行为),就像缝纫机一样,上上下下,上上下下。目的是什么呢?生育很多孩子吗?不停繁衍,究竟为了什么呢?……几千年前的古代人,古埃及人,古罗马人,玛雅人,就像我们一样走路回家。他们讨论该去哪里吃饭或者闲聊(比如在哪里买房了,吃什么更健康,怎么教育孩子),到现在有什么意义呢?毫无价值。但是当时他们认为那很重要。

现代工业基本上采用的是机械化的复制和销毁,来衡量经济的所谓发展。由结婚生育所营造出来的人生发展,在本质上也属于这种机械复制和毁灭过程。没有任何神秘,没有什么终极目标的世界就是如此。

《怎样都行》里的老教授说到:人人都夸夸其谈,充斥着错误信息。道德,科学,宗教,政治,体育,爱情,儿女,健康——各种健康检查——无论如何,总有一天会死。然后,愚蠢的下一代继续重复如此。…新闻充斥着恐惧,贪污,愚昧和贫穷,种族灭绝,全球变暖和恐怖主义… 对此你能如何呢?你看到苏丹发生的屠杀或者某个校车爆炸的新闻,你会说,“天啊!太恐怖了!”然后,继续看报纸。你无能为力。…

对现代科学和现代化进程的批评看起来并非单纯属于后现代的领悟,几百年前的浪漫主义已经做了类似的批评。只是到了现在,人们能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那种“进步的反讽”。那个应许了文明进步的科学和现代化进程,在带来庞大希望的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恐惧。科学进步,人们现在终于有能力毁灭地球了——不止是通过战争,被诱导的自私消费也能导致地球的毁灭。作恶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加显著了。

2 行却不行——对现代主义的诊断

《怎样都行》大致上是从围绕现代主义的简要诊断开始的。在电影开篇,男主角批评基督教信仰和共产乌托邦信仰,这类批评也适用于现代主义。

他说的意思是,基督教信仰和共产乌托邦信仰的基本表述,听起来都非常好。它们都主张人人平等,由人民来治理社会。但是它们都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认为人民基本上是正派的。这个前提是错误的,因为人类整体上是个失败的物种。

他的表述很简单,而且批评得就像是在夸耀一样。他不说那些信仰辜负了信徒的善意,而说信仰的善意被有缺陷的物种给辜负了。不过那个意思基本上是对的,同时可能也是错的。对错无谓,起码他的态度是有效的。

……和基督教信仰相似,现代主义的毛病就是乐观的专断,喜欢构造单向度的历史。似乎,勇士能够战胜恶魔,从此不再有恶魔。当初,基督教信仰也是以真理的名义,宣告要战胜其它恶魔。可是后来呢,它会成为恶魔。

与其说那些美好的设想把人类看得太正派了,不如说它们只看到了抽象的“正派”,或者说“抽象的善”,从而让实际上的不正派混入其中。按照建设性后现代批评的说法,现代科学主义的错误在于“误置具体性”。这个错误也是现代主义和那些美好设想所具有的。

现代科学对世界的认识采用的是“简化(还原)”的方式,得出抽象的和机械化的知识。但是,它却把抽象的图景当成完美的地图,期望以此来约束生活世界。结果呢,时间只是假相,意义还未开始,就已经终结了。

3 行得通就行——后现代主义生活原则

《怎样都行》,恰似这个标题标示的,目标不是展示现代主义的绝望,而是后现代主义生活的希望。男主角——那个物理学老教授——在这个电影里自杀了两次,第一次自杀之后,他遭遇了“传统”(或者说是“传统”的绝望),第二次自杀时,他遭遇了非科学的“迷信”。这些遭遇让他领悟到“行得通就行”的“后现代主义生活准则”。

第一次自杀之后,男主角陆续遭遇了来自密西西比州的一个保守派家庭的成员,基督教是这个家庭的信仰。这个家庭中的母亲不觉得文化有什么用处,就让女儿参加各种选美比赛,期待将来能够嫁给特朗普那样的富豪。这个母亲会认为,“堕胎相当于谋杀”。这是典型的保守派想法,最近,保守派还通过了禁止堕胎的法案。对于这个保守派母亲而言,利用美貌去嫁给富豪,这样的人生规划看起来是相当合理的。可是女儿厌倦了这种安排,于是离家出走,来到纽约,落魄地遇到了男主角——那个悲观厌世的老男人。

然后,这个二十来岁的女青年坚持要嫁给那个六十来岁的老男人。原因,可以有不同角度来看,可以从言情的幻想来看——这是超然于年龄的单纯爱意;可以从世故的讽刺来看——这是那个啥,比如她被那些知识分子的扯淡给忽悠了。或者以本片的主题来看,这是两种人生观的绝望的相遇:传统的和现代的。

女青年的母亲在女儿离家出走,丈夫出轨之后,来到纽约找女儿。结果,她竟然发现,女儿不但没有嫁给类似特朗普那样的富豪,还嫁给了一个“观念怪异”的老男人。她也是够绝望的。不过,她很快就遇到了希望,从此过上了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的“艺术家式先锋生活”。

女青年的父亲想要与女青年的母亲复合,结果却发现,曾经保守的妻子,竟然过上了两男一女的“艺术家式先锋生活”。他也是够绝望的。不过,他很快就遇到了希望,竟然偶遇同性恋伴侣,从此过上了性取向改变的生活。

嫁给男主角的女青年,则遇到了年龄相仿的新伴侣。就这样,原本一个保守的家庭的三个成员,在短暂的绝望之后,“抛开偏见”,找到了自己从未想过的新生活。而且,这些似乎都行得通。

可是,男主角——那个厌世的老男人——却更加悲观了。他的“精神疾病”并没有被治疗,于是他再次自杀。这次跳楼的他,砸伤了路人,一个女性灵媒。他又没有死掉,而且更加幸运的是,他砸伤的路人有治疗他的“药方”。

正如之前陈述到的,现代主义的“虚无”之伤,在于祛魅,或对神秘性的抛弃。《怎样都行》的男主角就患有如此的“精神疾病”,从抽象的层面看,现代生活无非是古代生活的机械复制,而且生活之中也是由机械复制来驱动的。

如今,他遇到了以神秘性体验为职业的女人。为什么非要用现代科学的抽象去看待生活呢?它看起来挺实在,但却非常虚浮。现代科学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混杂了欲望的自私,以及很多偶然的因素。生活也是如此,所谓理性实际上并非充足的理性,也不会多么纯粹。

行得通就行,只要不伤害别人。这样的生活原则看起来相当简洁,但并非意味着意思就那么直白。歪斜的解释总可能会有的。要明确理解它,需要明白它被说出来的后现代语境,需要明白它对历史的领会。若非如此,那么它也会成为抽象的教条,成为被生物欲望所讽刺的标语。

 2 ) 这样也行?

当影片的第一分钟,主角对着朋友们历数完了美国社会弊端后突然站起来旁若无人地跳出来跟观众们打招呼这一刻起,我心想完了,又来了小清新。然而三十分钟过去我意识到它连小清新也算不上,如果非要说的话,它看上去显然更像是美国版的知音。

对我来说小清新电影是:拿生活中的痛苦困境为素材再佐以文艺元素调味。艾斯伯格症也好,选美小小姐也好,十五岁怀孕生子的少女至少是个噱头吧?我忘了这种纪录片加工一般的工作当然不可能由这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幽默大师来干。他甚至没有那份心思去找一个新鲜的点,拍了这么多年电影还怕没有自己的那套吗? 只要看一眼熟悉的纽约,随便组合了一些典型就好了嘛:中年危机的大学教授因为觉得和妻子的感情已经走到了尽头,绝望之下跳楼自杀未果失去了工作开始愤世嫉俗的loser生涯;头脑简单的南方跷家小美妞无缘无故来上演同一屋檐下,并对老男人的理论所折服竟然跨越“种族”藩篱洗手为他做羹汤。有着完美胸型的南方老妈来到纽约接受波西米亚和现代艺术的洗礼,而小地方的古板男人则终于对着世界举起了彩虹旗……好一盘美国式拼贴!只可惜难道不是有点过时?像一个过度完美的假鼻子,挺拔归挺拔,在照片上总是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

城市和乡村的价值观对立,宗教与无神论的争辩,中年困惑和青年的迷茫,爱情和生命的意义……选取了这些大得触目惊心的命题,却用一个纯属虚构痕迹拙劣的故事搪塞过去,Woody Allen也许是过度轻信了自己的哲学,whatever works。

一部糟糕的台词剧只会让人们心怀恋慕地想起那些沉默但优美的大师片。这部戏里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个知识分子厌世者长达一个半钟头毫不有趣的喋喋不休,连CW台青春少年剧里的对话都比它有价值。

那个总能写出有趣台词的导演兼编剧哪儿去了?上一部《午夜巴塞罗那》里那种让人回味的男女攻防战式的对话未能延续下来实在令人惋惜。从主人公——愤怒中年做作的自白里唯一能看到的无非是他那些浅薄的炫耀:右翼、反上帝、怀疑论、悲观哲学、海森堡定理以及自我标榜的自嘲——“瞧,我并不是瞧不起别人,我还首先瞧不起自己呢!”

没有哪个电影里的角色这样急不可待地给自己贴一身标签跳出来,告诉大家“嘿我就是导演的代言人”,这让整个“纽约知音体故事”变成了了一场强迫别人观看的导演自渎。

无论之前如何失望,片子结尾处大家喜迎新年时主人公那段总结陈词还是把我给震惊了。太……说教,这种课本式对人生的总结陈词即使在目前国内电影里也是罕见的,如果再纵览一下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就是一篇现成的美国总统新年电视讲话稿,不过我宁愿看奥巴马的演说,他至少态度更诚恳也更风度翩翩。

假如这部糟糕的影片还没那么快被我从记忆里抛却,一定是因为片名也就是那句不断从主人公嘴里蹦出来的口头禅——whatever works,虽然这句话缺乏原创性,仅仅是顺口而已。就像田壮壮说过现在某些成功的中国导演有种"每人一个山头"的居高临下感一样,或许老Woody也认为地位也到了随心所欲地拍片都会有人捧场的份上了吧。但在拍电影这回事上“怎样都行”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行得通的,据说侯麦只给700个人拍电影,但没有人能做到只给自己拍电影,即便是Woody Allen也不行。

 3 ) Don't you just love Boris?


Here are those funny quotes from Whatever Works which I enjoyed:

Boris:
"oh, If only I brought that stork"
"oh, if only I purchase that house couple of years ago"
"oh, if only I had made a move on that woman"
like my mon said,"If my grandmother have a wheels, she'll be a trolley car,my mother didn't have wheels, she had varicose veins.


Boris:
'In America they have summer camps for everything. Rich kids, basketball camp, magic camp, tennis camp, movie director camp -- they should have a concentration camp. Two weeks mandatory for all kids growing up so that they could finally understand what the human race is capable of.'


Melodie:
 "Oh wait, I always carry some Viagra with me."
James:
" It's ok, I eat a lot of red meat"


Child's mom:
"did you throw a chessboard at him?"
Boris:
"i didn't throw it at him, i picked up the board and dumped pieces on his head."


Melodie's Dad:
"you're who?"
Boris:
"I'm her husband, you want to pass out here or go to the living room?"

Melodie's Dad:
"you said your mother was with someone?what does he like?"
Boris:
"he got four arms & two nose....."




I could only remember these after one take

please add your favorite line after this one~~~

 4 ) Whatsoever if it works out

最近的片子话痨很厉害。从头到尾。喋喋不休。我还挺喜欢这种叙述模式。让别人说总比自己说舒服多了。时不时的点个头或者自卑一下也挺好的。只要语速适中就okay,扯远了。

为什么喜欢此片,大概是那种对一切规则的愤世嫉俗吧。不遵守规则,不follow the rule。怎么可行怎么来。这种全新的价值观要好好的去实施。还有就是不管是谁都喷。特别那一段,一妇女因为自己儿子被主角老头给扔棋盘说儿子愚蠢过来投诉他,结果反被喷回一肚子气,反将了一军。看到这段,我差点笑岔气。一是觉得这样的老头真是不可理喻啊,一面又觉得这老头真可爱。

里面很多段子其实都很好玩。好多时候都笑得前仰后合。关于洗手的时候唱生日歌。我也想试一试。真的可以杀死那啥细菌么。如果实在是没什么事情可干,我也去跳楼试试看。

认识老头的人好像最后都过得很难舒坦。小女孩和男演员好上了。小女孩他娘变成艺术家了。还有俩个老公。小女孩他老爸虔诚的教徒也开始断背了。还有说不清是否是映射斯嘉丽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故事。反正总的来说,挺欢乐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世界的烦恼啊就是你想理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船到桥头自然直。Whatsoever if it works out。

 5 ) Woody Allen还行吧

最近接连看了一些Woody Allen的电影:《怎样都行》《安妮·霍尔》《纽约的一个雨天》。原来还看过《赛末点》,那是几年前高中的时候了。其实《怎样都行》第一次是高中毕业的暑假看的,那段时间看《西部世界》,感觉Evan Rachel Wood长得极美,于是几乎把她的电影全都看了。《怎样都行》《安妮霍尔》《纽约的一个雨天》,风格都极其相似,几乎都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话痨男主,一个老头,一个中年人,一个年轻人。毫无疑问,他们不是Woody Allen自己演的,就是Woody Allen的化身。背景都是在纽约,Woody Allen的故乡。我常常把大导演之间进行比较。对于我而言,我喜欢历史,文化,看电影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了结学习历史文化的过程。因此我最喜欢看的电影,一般是历史片,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科幻片有的我也喜欢看,但必须是有深度的,比如Ridley Scott,他擅长拍科幻片《普罗米修斯》《异形》《银翼杀手》,也擅长拍史诗片《天国王朝》《角斗士》《出埃及记》,都是我喜欢的。科幻片如果上升到哲学,审美,思辨的层次,还是很棒的。其实那些东西讨论的也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哲学命题,关于自身和宇宙的思考,比如《圣经》《弗兰肯斯坦的恶魔》之类的。按照我的标准,李安则是最好的导演,主要在于他对中西方文化都十分精通,各种类型的电影都能拿的来。也许西方导演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拍了《末代皇帝》的贝托鲁奇。武侠,科幻,历史,悬疑,家庭,情色,李安都能拿的来。清朝中叶的西域江南和北京城,90年代的台北,18世纪的英格兰,70代年初的美国,伊拉克战争,南北战争,抗日战争,他都能涉及到。想必这要做巨大的工作,大量的阅读历史,文献,资料,文学相关的作品,否则很难做到细节如此考究。李安电影的跨度真是太大了。在我眼里Woody Allen就是完全的相反面。李安几乎每部电影都寻求突破,无论在技术上,题材上,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剑,几年才能出一个作品;Woody Allen几乎每年都有作品问世。如果说李安的作品是用心雕琢的油画杰作,Woody Allen的电影就如同小品大杂烩一样。2000之后他确实到了罗马,巴黎,巴塞罗那,伦敦,但还是几乎差不多的剧情。就我看的这三部电影,都是大量的俏皮段子大杂烩。有的话说的也确实搞笑,也确实引人深思,而且不得不说,很有纽约的地域特色,但是不停地堆砌也会使人生厌。

 6 ) 如何识别一个潜在的国际化愤渣

首先,为什么要强调“国际化”呢,因为“愤”也跟诸如某权,某主一样,在中国就有了和谐高雅的特色,跟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以美帝国主义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发达国家——都不一样,是以有中国特色的“愤青”不在此列。

其次何谓“愤”,就是“愤世嫉俗”的简称,对于“愤”一般英语里必须会用到两个形容词:cynical和sarcastic,简单的说就是看啥都不顺眼,外加嘴还特别的贱,比如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愤”Mr.Darcy(顺便说C.Firth本人也是个愤)

最后“愤”也有一个成长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一般分为“愤青”(再次特别注明:有中国特色的不在此列),“愤中”和最高级别的“愤渣”。本片中Larry David饰演的Boris就是一个典型的愤渣。

“ 愤”注定了是跟美好的中产阶级生活格格不入的,他们往往BS且不擅长社交(这里用“且”是因为BS与“不擅长”之间有因果、果因、并列等等几种关系,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连词表示,以下同),不在乎且没有积蓄,对以婚姻为联系的家庭体制乃至建立在此之上的社会体制嗤之以鼻且往往会孤独终老,自以为比别人都聪明都透彻且对其他人类带有从怜悯到鄙夷到仇视等等的“俯视”感。

所以很明显,“愤”不是一天变成的。“愤青”和“愤中”还有可能脱“愤”,“愤渣”则是“赤(果果的)愤”,世界上八成心智健康的女/男性都不会想要这样一个伴侣,可是“愤渣”也不全是由“愤青”的老年进级版组成的,那要如何来识别一个潜在的“愤渣”呢?

第一、潜在愤渣必然声称伊喜欢贝多芬和舒伯特。这里要注意两点:是“声称”还有是“和”。伊是不是真的喜欢不重要,伊只要作过此种坚定的表示就足够了。是否讨厌肖邦和莫扎特是因人而异的,但喜欢贝多芬和舒伯特必须缺一不可。贝多芬中又以喜欢五号和九号的居多(喜欢七号的一般是小资或者文青),舒伯特则必然是“鳟鱼”和“死亡与少女”(个人强烈推荐)

第二、潜在的愤渣一般不看电视节目,甚至家里没有电视机,并且强烈bs喜爱看电视节目的人。即使他们有电视机也不会是很好的设置,往往只用来看古早的文艺片——注意必须是“文艺片”,或者discovery和“国家地理”,而且后两者通常会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一边号称他们在欺骗观众。

第三、潜在的愤渣通常爱看哲学类书籍,但对经院哲学不怎么感兴趣,甚至强烈bs之。伊拉一定都读过以下这几本书:《资本论》《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纯粹理性批判》和《存在与虚无》(近期的可能还会喜欢《结构与符号》之类的)。伊拉对宗教有一定的了解,但必然是坚定的无神论者,bs所有虔诚的信徒,觉得这是智商低的体现,并且希望“帮助”他们摆脱迷信。

第四、潜在的愤渣喜欢发表“阴谋论”和“性本恶论”。厌恶一切的社交活动,尤其是有着装code的舞会。不喜欢参加户外运动,尤其是有对抗性的团体运动。而且伊拉往往讨厌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画作。同理也讨厌流行音乐,尤其是电子舞曲。伊拉会喜欢蒙克的《呐喊》,重摇滚,还有某些经典的电影配乐。

如果满足以上所有条件,而那个人又正巧是你在考虑的结婚对象的话,那么请三思,伊很有可能在结婚二十年后突然有一条从窗户跳出去自杀——当然是未遂,然后不计一切代价地跟你离婚,那么你“找个老伴好过冬”的计划就必然会落空。

其实吧,据某个专业机构的统计说现在法国的离婚率维持在1/2,美国虽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成以上,中国大陆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曾经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的80后升到正午婚姻的破碎率步步高升有希望在五年内实现翻一番在十年内赶英超美。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会喜欢问“现代人是怎么了”,不过作为一个曾经的有中国特色的“愤青”,我的习惯则是问“是不是现行的婚姻制度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了?共产共妻也许正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也说不定呢”。

圣经里有亚当和夏娃,所以西方人始终坚持一夫一妻制,包括太阳王同学这样可以拉去实验室研究一下生殖能力的种马级品种也只能养情妇,别说皇帝了,就是连中国当时富贵一点的乡绅都赶不上。其实如果真的去研究一下中西方婚姻体制的不同的话,我相信是跟优生学有关的,还是那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使用这样的婚姻体制,西方使用那样的婚姻体制,同样把耶和华当成神的穆斯林和摩门教至今保持着一夫多妻的体制,都是跟自己的社会情况相联系,保持物种在当时当地的条件下繁衍所形成的社会习俗——或者叫做社会公约。可是时代如果一日千里的发展,是不是这个沿用了千年的习俗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既然那么多人无法维持传统的婚姻关系,那需要改变的也许并不是人,而是这种体制,人没有理由自己织个套子钻进去然后就不肯出来了。“可行的”才是“合理的”,“适应的”才是 “道德的”

Whatever works准确的译法是“怎么合适怎么来”,这是Boris的口头禅,意思就是不需要太过约束自己的需要而去适应社会的规则,因为那没有道理,社会的规则本来就是人类制定的,而且人类本身就是“堕落的物种”,自然制定出来的也是“狗屁规则”。一妻多夫也好,变心离婚也罢,活了一辈子才发现自己是gay也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跟“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式生活做“合适”的事情有着“合适”的期许,这样起码自己的人生会快乐,自己过得会舒服,不会半夜里做梦叫着“可怕可怕”然后又跳窗去自杀。至于人家怎么看,人家怎么想,人家怎么说——嘛,用Boris的话说,那些人都是些头脑简单的蠢货,他们根本没有看到本质,所以不用搭理他们。

Woody Allen大概是美国最“话痨”的编剧了,是不是最“愤”的咱还不好说,但他对“性”啊“死”啊的话题显然有一种超常的兴趣,而且更明显的是:他显然觉得自己智商很高,看得很透彻。换则言之他一直是在“俯视”观众的。这其实没什么问题——如果是在三十年前的话,可是现在观众已经长大了,已经由“愤青”开始往“愤中”乃至“愤渣”发展了,他作为“愤渣”却没有更早的阶段可“愤”,再想要“俯视”未免就需要在底下垫个上标“看不见我”的箱子才可以。

笑点其实有,故事也不错,老实说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我看得蛮开心的。可是作为WA的电影来说,不能讲他退步了,应该是说如果想要一直“俯视”这个时代的话,你就要一直比时代走得远。现在已经不是七十年代了,虽然我知道美国还有不少虔诚的基督徒,但跟一个南部上来的女生讨论黑奴的问题那显然就跟我老爹想告诉我抗战当中真正重要的战役是一样的意思——该知道的我早知道了,他们的资讯和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了,而他们以那种过时的方式来打量和定位年轻一辈的人这种做法就更过时。
Melody显然就是这种过时眼光下制造出来的角色,因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所以想嫁给一个看起来很聪明的人——这显然是性解放之前才会有的想法,美国是否有这么封闭我不知道,但毕竟坐在电影院里啃爆米花的主要观众群还是像我这样小学时候就看到过麦姐的MV的人啊,如果要用Melody作为当成某种人群的“代表”的话,在这个时代恐怕是很难有观众会有共鸣了——我老妈都未必有这么委曲求全的想法。虽然像我这样上限是到Anthony Hopkins(就是大我四十多岁)的是比较极品,但对于婚姻中的年龄差距这种话题这几年实在观众已经没什么感觉了,如果要搞另类的话女大男小可能还比较有效果。
至于伊老妈Marietta就当是和我妈一样大好了,那伊青春期的时候应该是七十年代,美国的七十年代在闹什么事mina都很了,所以我只能说WA的这个剧本,至少这几个人物设定肯定不是在本世纪完成的,不然就是他得了记忆功能性障碍。
Melody的爸爸反而要代表性强一点(除了那个宗教狂的症状之外),大概是男人几十年来都没什么改变的缘故吧,不过当他坐在酒吧里,突然跟一个男人搭上讪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下文了,所以这一段毫无惊喜可言,在后《断背山》时代,这个梗太旧了。
至于说到“三人行”(搞笑的是Mariette非要使用法语说这个词,搞到电影院里笑翻)甚至“一妻多夫制”是我不久前才跟人讨论过的问题,社会学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一妻多夫制既可以解决人口负担,又能够保证家庭的经济稳定,还可以防止家庭暴力(除非几个老公联手起来打老婆,不过考虑到雄性的竞争本性,这种可能性蛮低的),还可以协调男女比例(尤其是考虑到显性的gay比显性的les多四倍)从而减少光棍的数量降低犯罪率(暴力罪犯八成是男性,连环杀手基本上全是男的,而其犯罪原因有八成是因为“性”),是很值得考虑一下的。而“正视自己的性取向”是十年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吧,多少中年男一夜come out啊,这都已经不新鲜了。

所以这部是还蛮好笑的,但你就是说它是九十年代甚至是八十年代拍的我也会相信的——可是它偏偏讨论的是“时代问题”,就有些不搭调的感觉。Larry David演得很好,Henry Cavill很帅,里面出现过的电影插曲我都认得,以上。

 短评

我要给五星!!!Woody再次用他独有的哲学观深深地讽刺了全宇宙中那最复杂的“爱情世界”,人们始终都不了解自己的爱情观终为哪般…

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愤世嫉俗的犹太老年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结构化意淫。伍迪艾伦几十年如一日、毫无任何进化的萝莉情结。继中年危机后是老年焦虑,那些长篇大论、唠逼叨的人生感悟,似乎唯有在自动送上门来的各种花痴萝莉们的仰视下才能得以畅所欲言,而永无自信、亦无兴趣从心智成熟、阅历丰富的同龄女性那里获得认同。

12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Everyone is in the process of self-discovery, through love, divorce, suicide and marriage with strange people. Whatever works.

17分钟前
  • 乔阿酥
  • 还行

伍迪艾伦和杨振宁合体了。看到老男人搂着绝色的马子,真让人抓狂。人家才是萝莉控,我是什么嘛,呜呜呜,我是箩筐控。

22分钟前
  • 叶子风
  • 还行

原来英语世界词汇这么多的……

24分钟前
  • 邹小樱
  • 力荐

越来越反感伍迪艾伦电影里那个自命不凡废话连篇的老头。这部电影更甚,没点无奈的自省,反倒拼了老命想教育观众。一个劲冲镜头作演讲,说的全是陈词滥调。伍迪艾伦电影里最有趣的是他的自嘲和自省,是手忙脚乱的细微触动,可惜这部电影是一次处心积虑的反击,意图太明显,而且自负得只剩下说教。

25分钟前
  • 艾弗砷
  • 较差

哈。“你妈妈是女人么?”不得不说,这种老男人非常吸引我。

29分钟前
  • mixmilian
  • 推荐

女猪脚搔头弄姿,故作清纯,让人看了真难受。

31分钟前
  • 苏更生
  • 力荐

好像是两个伍迪·艾伦疯狂地争吵,最后却以炽热的舌吻终结,然后舔了舔嘴唇还装出一副不情愿的模样。

3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1.生活不是理论,所以生活存在着许多的运气和偶然。2.人们过着世俗的人生,妥协、屈服、逃避等等都有源于对生活的恐惧和对自身天性懦弱的自知。3.畸恋、同性恋、3P恋、婚外恋什么“恋”都具备了。4.还是絮絮叨叨,笑死我了。

3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就控這種IQ超高的臭屁老頭~

36分钟前
  • motongg
  • 推荐

胆小的人暗自神伤,懦弱的人牢骚满腹,NB的人敢对整个世界泄愤喷口水,这个人就是Woody Allen

39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推荐

whatever woody allen's

40分钟前
  • noiseinside
  • 力荐

Woody Allen高举旗帜,领导愤青,走向虚无。

41分钟前
  • ZCPlayer
  • 力荐

爱情本就是一念之过,可以无责任地归咎于荷尔蒙的过激反应,难以持久又总是刻意在乎对错,年龄性别时间都是横贯其中的阻碍;可是也不要忘了,爱情也总是怀有过分的包容性,在质疑左右都有爱人相拥、“她”变成“他”的同时,也可以尽情沉醉于自杀未遂遇上真爱的今宵纵乐,不如豪赌一把,反正怎样都行。

44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开头boring了一些,然则后面着实欢乐。本片虽然是个老本子,但仍可看做是《午夜巴萨》主题的延续和变奏,密集吐槽。当然此片的自反很重要,所谓“打破第四面墙”。本片可获“noble prize best picture”,哈哈。如果我第一部伍迪艾伦看的是这部,我一定会爱死它的……

4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世界是由无意义的盲目机会组成的。连宇宙都正在瓦解,我们怎会永不分离?

48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去纽约吧,你会发现自己嫁给了拥有诺贝尔级大脑的老头,你会发现自己有搞艺术和同时与两个男人睡觉的潜力,你会发现自己是个同性恋……去纽约吧……

51分钟前
  • 珊瑚
  • 推荐

我突然明白伍迪艾伦想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无论你怎么折腾,愤世嫉俗,你都拿生活没办法。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无为,听凭命运安排,毕竟,怎么都行。

52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伍迪拍片无非就是把他那些个招牌元素重复100遍,只是每次都会用不同的路数排列组合,这次呢,全然是TBBT+love actually嘛,小高潮不断啊笑点冰冰冷。可是从bigger picture来看整部的节奏又很妥帖,笑翻打滚继而生出的许多唏嘘与感慨,最是叫人若有所思。

54分钟前
  • woodyalle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