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童年经历让十六岁的少年于贝尔(泽维尔·多兰 Xavier Dolan 饰)早早过上了同母亲(安妮·杜尔瓦勒 Anne Dorval 饰)相依为命的生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叛逆期的到来,于贝尔渐渐发现,自己和母亲之间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沟通,两人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 。
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于贝尔开始了艰难的尝试,企图重塑他和母亲之间破裂的亲情与信任,可是,就在于贝尔的努力逐渐产生成效之时,他和同性男友安东尼(弗朗柯斯·阿诺德 François Arnaud 饰)之间的关系曝光了,这让他同母亲之间的关系再次回归了冰点之下。在安东尼的帮助下,于贝尔从寄宿学校出逃,偌大的天地之间,他能够寻找到一片得以藏身其中的小小天地吗?
我从电影的开头就一直在笑,
我会觉得很有趣,我觉得少年青涩又笨拙,丧气得可爱,
而不是只有感同身受的埋怨。
尽管我觉得,片中的这个小男生幼稚得太过,也让我想起过去的自己。
泽维尔多兰,真的是一个非常心细敏感的人。
他对生活中细节的注意和把握,远远的超过了常人。
他的那些经历和我与我父亲的生活经历太过相似。
三观上的不合。生活品味的差异,以及交谈时经常性的牛头不对马嘴。
父亲的溺爱和母亲的放纵,也在对同事不赞同时的保护欲和不屑一顾。
就连对话格式都一模一样。
我不大相信敏感也能有天赋。
只有真正经历过成长的刺激,经历过深刻思考的人才能够做得到这些。
我看到那些生活的小细节,每一场互争互吵,每一个怒目相视,每一次胡搅蛮缠都会觉得无比真实,太过于真实。
这些事情就像是从我从初一到高三六年中生活生生抠挖下来的一样。
但是可能因为我与家人的感情更淡,我的性格相对于他来说更加冷漠。
你不能够否定成长中经历的苦难带来思想的充实带来人生的财富,但是同时我们其实本不必经历这些。
我和父亲的矛盾自从上初中开始便急剧扩大,我甚至一段时间内每天都会想着用什么样的方式杀他,然后再自杀,或者直接自杀。
最长曾经有整整三天的时间,我连续以泪洗面眼睛哭得红肿,脸部浮肿,不成人样。
但是他并不了解。
那时他和我母亲正在离婚分财产。
我恨他的,从来并不是像普通孩子那样,因为自认为失去父母的爱而自私地想要破镜重圆,
而是,他将我视为他的一块肉,
他以为我们足够亲近,亲近到可以把家庭的破碎以及对一切对生活的烦闷迁怒于我我也不会反抗和怨怼他。
他没有想过我已经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我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被尊重。
我是家中的独子,他溺爱我,也时刻想要掌控我,特别是在他失去对婚姻的掌控之后。
也正因为他溺爱我,我才会在乎这些细节,才会无所顾忌地与他针锋相对。
所以在他一次次地试图想要干涉我的私人生活时,我予以回报的也是一次次愈发激烈的反抗情绪。
他不想失去我,而我那时即使失去他,最想要的却也永远都是自由。
我受制于他,而他也同样受制于我。他想要保护我,他为我付出了太多。
其实他也同样怨我,只是相对于怨来说。爱会更多。
可爱是负担。
渐渐我选择了不再去倾听,不再去争吵,不肯将他当做生活的一部分。
而他也应慢慢拥有了自己的生活。拥有了自己其他在乎的人。生活中的重心不再只有我一个。
我们没有再被捆绑在一起,我却觉得生活第一次如此自由安心。我开始心情好时也赞美他做的饭菜,而此前我在那饭菜里吃出的只有他的敷衍和自己的厌烦。
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当你和一个人在一起不再开心,那么就尽早离开,继续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追寻自己生活中的幸福。
他或许并没有做过太过分的事情,他或许做这一切的本心都是出于爱。
你或许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家庭孝道的影响。 你觉得子女应该永远包容父母尊敬父母,父母在,不远游。
但是为什么不想想,父母为何不能从一开始就与子女相互尊重,但是为什么不想想,家庭不一定只能出现在血亲之中。
不必劝想自杀的人苟活于世,当你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痛苦。不必劝子女和父母之间需要和解,当你不了解他们究竟矛盾有多严重。未经他人苦,就莫劝他人善。
“他毕竟是你爸爸”、“她毕竟是你妈妈”这样的话不知道到底是谁的一厢情愿。
我们是父女,但我们并不是非得做父女。
我不一定要“杀”了我爸爸,我不一定要他活,我更不一定要与他生死与共。
即使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爱我,我也不能强迫自己接受,为这而同样爱他。
但我依然还是会有些庆幸有这样的从前,庆幸充斥着他们喜怒哀乐的青春,有了这些,我才能够真正成为今天的我。
我依靠过他,因为他需要被爱,我需要爱人。
我一定也曾恨过他,因为我没有选择,我们不是同一类人。
关于吃饭问题的争夺;关于老年痴呆,忘记事情;关于生活费和各处的威胁;关于做调查和其他孩子比较;关于出尔反尔......我没有办法不做到感同身受,青春时叛逆期,或许这些烦恼普遍着又或许独特着,当事人永远崩溃着。
属于每个人最差劲的妈妈,我恨她,我可以找出一百个我更爱的人,我可以谩骂她,侮辱她,顶撞她,但有一个伤害她欺负她,都恨不得打倒他杀戮他。
妈妈穿着白色婚纱,她遭受婚姻的抛弃,她从小陪着我,她宠坏了我,她做了十几年的杂事,她被其他人指责,她上班,她回家做饭。我们无话不谈,她看得出我什么时候在想的任何,录像带和图像像魔法留住影像,留住那些记忆。这十几年,往后十几年,却往往不同了。我们都很不同了。我还以为是我没变。
“我很遗憾这些事情都是其他人来告诉我。”你其实可以都和我讲的,你的变化,你的一切一切。我,都可以接受。
“毕竟大家都恨过”,但其实也不必恨。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我杀了上千次我妈妈才发现杀死她的是我杀了我自己。
我可以杀了我妈妈,也因为我,妈妈可以永生着。
我看着最初画面里的于贝尔就像在照一面镜子,桀骜不驯的姿态,高扬的头,不屑的言语,微微无助的表情,以及不经意就流露出来的爱意。只不过镜子里的是男孩,镜子外的是女孩。黑白画面就是那个再简单不过的年纪,可是眼神里又有太多需要穿透的东西。 我对年幼时身边的母亲印象并不太深,唯一记得的是某天夜里,我因被父亲打肿了屁股而趴着睡觉,母亲一边哭一边给我擦药,泪水一直流。再后来是15岁那年母亲彻夜彻夜的昏睡,不吃饭,眼泪也未曾看到,但是她的心痛我能感受,因为父亲再也不会回来了,她开始了长时期的低潮。 16岁我有了新的生活,新的学校,新的朋友。我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话,我不想让任何人走进我的世界,我甚至都不想尝试沟通。那时我的依赖性很强,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只是因为她对我好。分开时痛不欲生。 是的,只是因为,她,对我,好。这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但是那时的我,需要有人对我好,需要很多的爱。我不会像喜宝说的那样,没有爱可以有钱,没有钱可以有健康。我只需要爱,我要父亲的也要母亲,我要有人听我说话,随时随地,最好的是可以陪在我身边。我没有安全感,到现在都空空如也。 风风火火的过完了高二的叛逆期。发脾气,摔东西,逃课逃考,老师朋友满世界的找,我还是无动于衷。那时候母亲常常做的一件事,是敲我的房门问“宝贝 出来吃饭吧”,但是我的回应通常很伤人。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度过那段日子的,还陷在父亲离开的悲伤中,却来挽救叛逆的我。 可是全世界,只有母亲知道那时的我哭了多少回,受过多少伤。高三那年被最爱的人拒绝的一干二净,只有母亲在我高三考试的前夕,躺在我身后抱着哭成一团糟的我说:“宝贝 你要坚强”。 我不喜欢母亲在家里打电话也很大声,常常让我觉得吵。 我不喜欢母亲从小就拿我和别人比,总是对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我不喜欢母亲一直不相信我,认为我做什么都不行。 我不喜欢母亲在我难过的时候来学我说话,那种语调让我受不了。 我不喜欢母亲总在我打电话的时候来问我问题,非让我先回答才能继续打。 我不喜欢母亲明明看到我有事在忙,还要一遍遍的叫我起身去做事。 我不喜欢母亲因为父亲哭,明明我们都知道不该用对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我不喜欢母亲待在家里,她应该到处走到处玩,她应该比任何人都开心。 我不喜欢母亲省吃俭用都为了我,我希望她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我不喜欢母亲现在的精神状态,我希望她能抛开所有重新好起来。 有时候母亲的一些行为我真的很难接受,我尝试过但很难,我想不是我们真的抗拒那样的母亲,而是因为我们爱她们,全世界我们最爱的是她们,所以希望她过的比谁的好,比谁都幸福,所以看不得她们做任何一点亏欠自己的事。可是16岁的我们又怎么会懂得感情需要表达,懵懂的我们才开始有了自己最初萌发的情愫,蒙住的双眼看不见最近的爱。 爱会因为一件事而被发现,也会因为一件事而被忽略,但我们再抗拒再不愿承认自己对母亲那份依赖的爱,它也还是存在的。也许当我们真的静下来,像于贝尔和母亲那样坐在礁石上回想过去的种种,回想那些争执和不懂事的倔强,爱意也会顿时萌发。 夕阳照在身上永远是暖的,就看你愿不愿意等它的到来。
疫情期间封在宿舍楼,闲得无聊,突发奇想开了个腾讯会议室,和我妈一起看这部电影。
(之前我分别在16岁和17岁的时候看过两遍。是曾经很喜欢的电影😂)
(以前看得很感动,但是现在20岁和我妈一起看,气氛莫名欢乐...)
以下是断断续续的我和我妈的交流。 太长不看版:
我妈:①男主其实是老实人,就是有的时候太急躁了
(我妈:“其实这男孩除了脾气急了点,还挺老实的。”)
②男主他妈育儿方法不太行
③男主的那个中学老师是个好人
④男主的男朋友是个好人而且学习好
(我妈:“之前那个好歹只带他抽烟,好歹还一起画画”。)
(看到后面说安托万学习好之后,我妈:“其实那安东尼也还不错,学习又好。”)
我:“你竟然认可了男主的官配。”
我妈:“如果只有这2人选择,那不是一目了然。”(嗯。只有。)
我们活在越来越私人的时代,我们只关心自己的事情,也只为自拍点赞。我们不需要多么高深伟大的讲述者,只要描述好我们那根最细的神经就行。后来这个天才少年按照大人的期待讲高深的性别、代际、沟通议题,但其实我们最爱的是他敏感、脆弱、有点怂又逞强、楚楚可怜的样子,因为那就像我自己。
母子关系就像困在一滴琥珀中,呈现无处推进的绞着状态,从而让全片只是关于一场看不到出口也溯不到源头的对峙。然而镜头和剪辑诗意而精致,饱满的情感像颜料一样噗噗溅落,挥洒出一幅瑰丽的图画。这是18岁导演拍的第一部电影,瑕不掩瑜,绝对惊艳。
太NB了,演员、编剧、导演、制片,处女作,Xavier Dolan,生于1989,极品帅哥。
给五星是自叹不如,激励自己。
gus van sant+王家卫。89年的小同志自编自导自演,有前途啊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那我明天也会死。
画面极有品位,令人惊喜之作。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那我明天也会死”
敢于探索自己母亲的作品我都会多一份偏爱.....不过这片子其实挺符合这男孩年纪的,并没有特别“早慧”,大概从小在电影圈被熏陶的因素多一些——我这算红眼病吧? 另外捎带手鄙视一下标题党,靠,不带这么忽悠人的
故事由母子关系最后演变成一个青少年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挣扎,而赏心悦目的摄影和动听的配乐更是精准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年仅20岁便自编自导自演的Xavier Dolan不仅长相耐看更是才华横溢!
89年的小帅哥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很生活的影片,母子对手戏很精彩。加油吧,少年
魁北克三大特产:代沟、吵架、法国话
其实一个89年的孩子能拍出这么有内涵有张力的片子这是我没想到的。据说是16岁就写好的剧本,半自传。画面美!演技很棒,长得又美,发型很帅,衣着有范儿。编导演于一身。。哎没挑儿了简直。。大哥你什么变的啊!
很多桥段用到《花样年华》里的弦乐加慢镜,因此风格很王家卫。鉴于是20岁的青年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除节奏有点缓慢外,整体上算上乘作品。结尾处母亲的爆发可以拿个小演技奖。
本片气质上很独立,氛围很好;这种情景俺也有过所以较有同感;美少年电影;于贝尔是咆哮帝马景涛的继承人!!!!!!!!!! 吼的我快聋了!!!!!!!!!!!!
挺意外的一部好电影。自编自导自演的他,竟然才20岁。片子采用了相当丰富的表现手法,而慢镜头、色彩与音乐的运用更是如火纯青,很有感嚼~
当青春期遭遇更年期,除了对吼,还能怎样?当知道这是一个19岁美少年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除了赞叹,还能怎样?但我确实讨厌情绪容易失控,沾火就着的人,即使在电影里,都想离他们远点。
开头极具王家卫风格。Xavier Dolan简直性感呆了,超级有范!男主和我极有共鸣,相比我妈他妈其实算很好脾气了。银幕上瞻仰溅泼颜料作画、做爱,在摇滚乐的作用下,震撼非常,看得我快要撸了!金句频出,纷呈的想象画面唯美斑斓,男主的房间里还挂着River Phoenix的海报XD。片尾曲居然又来自Trent Renzor。
十六岁时我在做什么....今天我又做了什么..... 点点点点
这导演以后应该不错,小节奏都靠上了,玩的小花样不过火但也算到位,现在还是嫩了,以后会不错的。另外就这个题材,确实是没什么可说的么?我觉得还是剧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