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知名大企業的千金─成元芳突然登門委託阿揚和凱文幫忙尋找失蹤的大嫂─丁曉涵。他們很快就發現丁曉涵很可能已經遭到元芳精神失常的哥哥─成元駿殺害,但目前下落不明。 同時,阿揚也漸漸受到元芳的吸引,了解元芳的遭遇後,阿揚決心要不顧一切的保護元芳,不讓她受到傷害。兇手到底是誰?誰蟄伏在黯夜中,等待著復仇的機會呢?
国产悬疑比较好的目前就四部,隐秘,白夜,沉真,无证。
远的就不比了,就跟最近的网飞《模仿犯》(这剧bug也多,我打两星)比吧,人家的女主都是服务案情的,出场几次,男主知道她帮一个犯人做心理治疗,帮忙分析案情,弟弟涉案,弟弟死,自己死。
本剧呢?俩男主老婆跟案情有一点点关系?在家吃饭,出去吃饭,老婆的发小,离了婚还要时不时见面来一发,我的天呢?你专心拍案情很难么?
案情方面观众一眼都能看出来是一个凶手,你们要四集才并案侦查。
六集下来,就审讯了一个犯罪嫌疑人,还是在老婆做早饭,带孩子吃炸鸡。
来看看悬疑是怎么讲悬疑的。
《他是谁》8.2降到6.2。可以说导演编剧不懂连环杀手,犯罪逻辑前后不通。强行注水黑社会,妹妹,感情,办公室三角恋。一些死人甚至没提过,如聂宝华小弟,赵刚小弟,赵刚,宝丽,这些人没了连个失踪都没人查一下。另一个案子编剧可能根本不想给结局吧,胡编乱造一堆线索,又全都没用。
《回响》6分。这剧女队长审问都是问爱不爱,你们怎么开始的一类情感问题,插入大量情感问题,原配斗小三,女主查老公,老公撒谎,被拆穿,再撒谎再拆穿。最后的判刑更是莫名其妙,怎么就故意杀人了,中间传递消息几个都不算从犯的?
《迷雾八角亭》5.6分。家庭情感大戏,我的孪生姐妹不喜欢我。
《江照黎明》6分。开局太好了,女主碰掉老公放在桌上的牛奶,晚上突然犯病,艰难找到自己藏起来的药。后面呢?各种离谱不合理。
《致命愿望》4分。四不像,悬疑主题,导演要赛博朋克,冯绍峰在演喜剧,范丞丞文淇在演偶像剧,最后发现只有手机赛博朋克了。
《谁是凶手》6.2。删减改编的剧情都不连贯,连环杀人犯杀人突然停止不犯案了?挖坑不填坑。
还有很多忘得差不多了,不多提了。
《胆小鬼》《立功东北往事》《平原上的摩西》算是不错的,有槽点,但不多。
再看看外国优秀悬疑剧
六集故事,发现尸体,通过技术手段知道身份大约一集,然后调查三到四个嫌疑人,几个人现在的家庭情感,生活也会有描述,调查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办案警官的生活,家庭问题,短小精悍,却又面面俱到。
八集,故事也够复杂,反转反转再反转。
上面2部很类似,6-8集短剧,几个案子,主角遭乱的生活。
还有很多一集一个案件,结尾几分钟主角故事的。
不懂国产剧为啥要24集???案子不先想办法抓住你,给你讲俩男主做早饭?
这跟悬疑有一毛钱关系?
————华丽的分割线————
看到八集,查案像过家家,qq昵称hb的不是挺重要的么?查这个比查十几年前的摩托车靠谱吧?怎么人家一句话侦查方向改了?
网吧监控只看到马某,你们继续看有没有其他人啊,挨个查会查不出?不找受害者电脑查聊天记录?
十三年前甚至十五年前的摩托车有多少?能有记录的能有多少?
你们好歹分析一下为啥受害者都跳舞,为啥才成那样?侦查方向是不是找跟跳舞绘画艺术有关的嫌疑人?
别来秀智商行么?网吧怎么查。
网吧有监控,能拍到马,就拍不到其他人?10年上网用身份证的!
警察怎么审问也要我教你?查与受害者有没有关系,案发时间在做什么等等。
哦九,十两集摩托车排查又放下了,看第八集那架势,以为摩托车能查出点啥,像hb昵称一样摩托车也暂时放下了,这案子有个明确的办案思路么?
————分割线————
继续说办案思路问题。
连环杀人案除了排查受害人社会关系外,还应该重点查受害者之间的联系,说是随机目标又不完全随机。
可能她们去过同一家照相馆(谁是凶手),医院,饭店,下班都经过一个地点等等。
查受害者一周甚至一月的行动轨迹,寻找共同点,找到这个共同点也算是重大突破。
对于两大堆97年悬案嫌疑人资料的重新排查也应该偏向有无音乐美术雕塑舞蹈经历,或母亲有相关经历,十三年中有入狱,离开本市,重病的,十三年前有孩子,结婚的及刚刚有重大家庭变故的。
10年的案件也不能排除是97年受害者亲朋中知道作案手法的人的模仿作案,目的是让警察重新调查97年的悬案。
现在给我感觉就是办案毫无章法,聊天记录,hb昵称的人应该比较重要,摩托车也是个方向,但这两条线索都突然停那了。
突然又想起一个点,此类案件第一案被害者与凶手多数是有关系的,还是要深挖第一个受害者的社会关系。
————继续分割————
十四集看完,凶手大概率杨哲。
98年出国,10年回国,正好可以解释为啥十三年没有作案。
且会画画,这几点与我之前总结的比较符合,可以列为重点嫌疑人。
十五集水了一整集,郭胜利死亡,路开始找连环杀手的第一案。
————分割线————
十八集看完,97线,卫对白的儿子山山比亲儿子都好,做游戏,过年放鞭炮的,到了10年一点不提?这个孩子没了妈,卫就一点关系都没了?不关心关心?看来97对孩子好都是装的,完全为了白。
————分割线————
22集看完,又在水白卫的情感线,整个10年的案件,有任何新方向么?
查了俩97年的嫌疑人,马某某和姚铄,昵称hb和摩托车都是查了一半不跟进了。因为杨哲出国归国时间和会画画,抓了没审讯。
想起95年案件有无证可以验dna,凶手作案留下dna,比对出95案与10案凶手是父子。
如果凶手跟97年那样完美,不留下dna,怕是这案子又成了悬案!
周日晚 一个人的时间 留给了最后3集结局
幸好世界有好的电影🎬电视剧
可以给精神世界上色
22集的长镜头转场是真喜欢
庐山恋的俩人 是真让人心疼
我也试着理解老卫妻子的世界
只能说,人生真的充满了遗憾。遗憾才是常态吧。
没有完美的关系,完美的人
只能尽绵薄的力量,珍惜眼前的人
23
就知道前面找咪咪的大妈还会出现(还真喜欢这种暗戳戳的细节)
所有老卫晓芙和她儿子的画面 都有个偷窥的视角
24
“特别是第一次回到这个地方,看到这肮脏荒芜的样子,我就知道这个世界没什么可值得怜悯的。”
吴嘉 无家
“你说过要跟恶魔赛跑,让他们追不上你”
“我现在很幸福,将来也会很幸福的”
哭着说出这些的安宁,跟车里的吴嘉。大概就是,天使与恶魔的对话。他们一样经历过恶梦,噩梦没有程度之分,区别在于,有没有醒来,有没有,遇到过光。吴嘉心里也知道,如果老卫在十三年间,如果曾经找过他,他就不会,一束光都抓不到。
乐园消失了,乐园是什么,是他心里小时候跟母亲一起的回忆吧。却被污染了,变成了点燃会有蓝色火焰的乌黑的河流。心里唯一可以回忆美好的地方也消失了,再也找不到小时候仅存的快乐的自己。
“基因装上子弹 性格瞄准目标 环境扣动扳机”
“每一个孩子?有可能嘛?”“抱着希望,尽最大力量。”
所以说 还真不是 每个人 都可以做家长的。
『家和万事兴』
这tm不叫烂尾?结局太赶了吧,张思诚的家庭情况也没有提及,完完全全感受不到这个杀手的动机呀,对之前的犯罪细节完全没有串起来,仿佛那么多警察没日没夜几十年的努力全部都是泡沫,就算当时刑侦技术落后没办法及时侦破,但是面对这么多人的搜捕和调查,总得刻画一下凶手的心思缜密和变态冷酷吧。哪怕专门拿一集出来介绍张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把这种变态心理传给儿子的。整部剧看下来仿佛警察和凶手在两个世界,每次快要抓到手里的罪犯又丢了,到最后也没有介绍凶手的能耐。
我也知道现在国产剧一定要体现价值,从这部剧我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警察在破案时更多的无奈和遗憾,办案的过程就是不断排除疑犯,否定推测,最后在成千上万次尝试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线索,面对这些穷凶极恶之徒,他们是很伟大的。这部剧里的主角体现了警察的严谨和在工作的“固执”,但就是这样的近乎疯狂的职业素养,才为我们带来了安宁。但我想说,这部剧的反派除了变态以外,完完全全看不出心思缜密和狡猾,这又怎么能够体现警察的工作的艰辛呢?
而且,这种这种迂回穿插的叙事不知道是和谁学的,现在国产剧老爱用这个烂大街的套路,故事线看完乱七八糟,一集给你切好几回,就是简单的给你回忆当年的往事,搞得明明几集的故事,最后强行撑成20多集。
自来水一波。没烂尾的《尘封十三载》在迷雾剧场里可以排到前四吧
对于国产悬疑剧,观众最熟悉、也最担心的,就是烂尾问题,可以说没到最后一刻,都很难判定一部悬疑剧到底是高开高走、高开低走还是平开高走。陈建斌、陈晓领衔主演的迷雾剧场新剧《尘封十三载》开篇不算惊艳,24集的篇幅也有可俭省的空间,但胜在很稳,并一稳到底。会员大结局后,总算可以让观众松一口气:好险,没有烂尾。
1.稳当的悬疑处理
剧集采取的是1997年和2010年双时空交叉叙事的方式。1997年未能侦破的特殊杀人案件在13年后重现,当年一直没有追查到真凶的刑警卫峥嵘(陈建斌 饰)备受打击离开一线,而初出茅庐的新警陆行知(陈晓 饰)褪去稚嫩青涩,已成为缜密细致的刑侦能手。案件的重重巧合让师徒二人再次走到了一起,合力追缉真凶。
连环凶案、旧案新破、师徒查案……这已成为刑侦剧的常见构造。《尘封十三载》则尽量在一些细节上制造新鲜感。
比如这起跨越十三年的连环杀人案,是“艺术型”的杀人事件,死者都会被凶手摆弄成一种奇怪的艺术造型,远远地看,就像一幅带有残酷美感的艺术画。并且,每一次案发现场里,凶手都会遗留一只HB铅笔。凶手的畸形美感追求,与其他刑侦剧中的连环杀人案形成区隔。
再比如1997年和2010年的双线交叉叙事贯穿全剧始终,客观上来讲,这很可能给观众带来剪辑上的混乱感。但《尘封十三载》的两条时间线则区分得很清晰,除了人物的造型、画面的色调和滤镜有明显不同外,还有尤为关键的,刘海波导演以大量构思精巧、具备美感的蒙太奇转场,提醒观众时间背景的变化。
当然,悬疑剧最关键的还是看悬疑的钩子,即“谁是凶手”。这也是《尘封十三载》剧情的主体部分,连缀剧情的,是卫峥嵘、陆行知师徒不断寻找嫌疑犯——排除嫌疑犯——寻找到新的嫌疑犯——再次排除嫌疑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就像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他们一次次以为靠近真相,又一次次空手而归。
这个过程要撑24集,在悬疑剧里是很容易审美疲劳、后劲乏力的,《尘封十三载》则相对稳当,追起来不算无聊。
一方面,警方在调查杀人案的同时,编剧仍不断放下新的“诱饵”,连环杀人案仍然在不断发生,持续制造悬疑刺激。
另一方面,警方排查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嫌疑犯,实际上都构成了时代众生相的一部分。编剧在写人时,并不急于在这些嫌疑人身上堆叠各种标签、表达各种理念,而是更着力于呈现时代中形形色色个体的浮沉和命运的捉弄。比如谭凯饰演的郭胜利、张亦弛饰演的武小文等人的下场,都挺叫人唏嘘的。
再则,这一场“谁是凶手”的猜谜游戏,编剧并未在中途泄气,没有早早让观众明察秋毫发现破绽,显得比警察还“聪明”似的。剧集改编自娄霄鹏的小说《黯夜之光》,小说作者本身也是剧集的编剧。假若观众没有事先看过小说,那么直到22集结尾,可能都会被编剧的障眼法“蒙蔽”了,猜错了凶手。在此之前,编剧一直用障眼法“误导”观众,比如让观众以为郑奇饰演的杨哲是凶手。
悬念揭晓时,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在把该填的坑都填了的同时,剧情也延伸出一定的社会性思考,并不显得生硬。
2.“十三载”的时间重量
悬疑是《尘封十三载》的核心部分,但并非唯一。诚如剧名所提示的,时间也是这部剧的核心部分。过去发生的一切并非只是背景的补充,它与当下形成互文和对照。从1997年到2010年,漫漫的十三载里,人与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变化中,我们得以窥见时代变化的痕迹,也可以看清人的本心。
十三载的时间,刑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在1997年,技术手段相当有限,如果要调查被害者或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基本上只能靠走访。无论是试图通过以往的卷宗查找凶手的第一起案件,还是通过图书馆的借阅信息查找凶手可能留下的痕迹,都只能依靠人力,人力不足的话,甚至把全市的警察动员起来都查不完。
到了2010年,DNA等检测技术已经成熟,这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极大提高了办案的效率。
不同时代刑侦手段不同,办案手法不同,悬疑推理方式也不全然相同,这实际上是丰富了一部剧的推理方式,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譬如1997年的技术固然落后,但彼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密,走访调查过程也是与基层社会深入打交道的过程,警察如何与老百姓攀谈、如何打探消息,都是一门学问。当时的新人刑警陆行知,就从卫峥嵘那里学到了不少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学问。
来到了2010年,技术进步了,但就像陆行知说的,以前胡同区“一条条胡同就是情报网,老头老太都是情报员”,现在楼高了,人跟人远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反而显得神秘。这时推理带来的刺激感,则更多依赖于技术上的追踪、发现和确认。
虽然两种推理方式有不同的审美感受,但从现实角度来看,相信每个观众都会欢迎刑侦技术上的不断革新,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捕获凶手。《尘封十三载》也表达出这样的情感倾向,并且编剧还恰到好处地来了一个价值上的拔高。1997年时,卫峥嵘和陆行知找到一个辨认指纹很厉害的老警察帮忙辨认指纹。陆行知表示,很想跟老警察学学辨认指纹的本事。老警察说,不用学了,将来靠电脑,国外比对指纹的软件比他快一百倍,等咱们有了,他也就退休了。陆行知露出惋惜的表情。老警察说,“是好事啊,就得魔高一丈道高一尺,新技术打败了我,不是犯罪打败了我。我退而无憾”。
这样的细节就很加分。无论技术条件是落后还是先进,始终不变的是,警方对于真相的追求、对于正义的守护以及打败犯罪的责任感。
在此基础上,《尘封十三载》也有更深刻的表达,即,经由过去与现代破案手段的对比,进一步呼唤刑侦过程中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比如1997年的卫峥嵘,办案过程很依赖经验,对程序正义等理念不甚了解,有时对嫌疑人也流于简单粗暴,这客观上有可能造成冤假错案的发生。剧中武小文的悲剧发生,与卫峥嵘的滥用权力脱不了干系。
能够以较大的篇幅反映过去刑侦手段的问题,也是《尘封十三载》的加分点。
3.“黯夜之光”
刑侦手段的对比外,“十三载”的时间运用的另一个意图,就是写人,确切地说,是写卫峥嵘和陆行知这一对师徒。《尘封十三载》对于双男主的刻画,是立得住的。它通过大量的细节交叉,生动呈现了十三年时间里,这一对师徒是如何在相互影响下不断成长的。
1997年的陆行知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刑警,掌握更丰富更先进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匮乏;卫峥嵘是资深老刑警,经验丰富,脾气火爆,人肯定是不坏的,他有他率真可爱的部分。彼时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大抵就像他们对于口味的偏好:陆行知吃不了辣,卫峥嵘则是往自己的面里一勺一勺地放辣椒。
2010年,退居二线的卫峥嵘提前过起半退休生活,面条上再没有辣椒,随身携带贴满家人大头贴的卡哇伊保温瓶,要知道,当年他可是怒斥把结婚照放办公桌上的陆行知。反而是陆行知,多少有了十三年前师傅卫峥嵘的一面:他成了独当一面的刑警,办事雷厉风行,同样脾气火爆,一言不合就怼领导。
陆行知也在影响着师傅卫峥嵘。当年的陆行知一直很认真学习前沿的犯罪理论,他懂得将犯罪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运用到刑侦过程中,卫峥嵘认为这是书生气,很不以为然。2010年的卫峥嵘重新回到一线,跟着陆行知破案时,他也开始用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分析罪犯了。
十三载的时光改变了很多事,也让师徒二人变得更成熟了。陆行知少了青涩、变得老练,卫峥嵘少了暴躁、有了更多的理性。
主人公的人格成长,成为剧中悬疑部分以外很重要的补充。他们不是案件起承转合背后面目模糊的破案“工具人”,也不是有金手指加持、凌驾于逻辑基础上的“神探”,他们也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刚好从事了一份神圣的职业。不论是朴素的正义感,还是职业神圣性的召唤,他们一直在成为更好的人、一直不放弃追索真相,也确实更好地守护了普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剧集让人深刻感受到刑警光辉的一刻,倒不见得是大结局时有些煽情的敬礼,而是第18集时,当今日的DNA手段已经可以比对出昔日杀手留下的个人DNA信息时,陆行知赶忙打电话跟卫峥嵘分享这一喜讯。卫峥嵘在浴室里握紧双拳,害怕吵醒家人便无声地激动呐喊,而电话那一头的陆行知也难得地露出笑脸,他沉沉地坐在躺椅上,重重地松了一口气……
虽然这份轻松很短暂,彼时也远没到胜利的时刻,但经历了十三年的艰辛追凶,他们真正前所未有地靠近真相。假若没有经历痛苦的折磨,感受不到此刻的释然;假若没有像卫峥嵘、陆行知这样的人在苦苦探求真相,某些光明不会降临。这一刻观众可以共情他们的喜悦,感谢他们的付出,亦能领悟“黯夜之光”的寓意。
总的来说,《尘封十三载》是一部比较“稳”的剧。虽然方方面面看起来挺传统,时而也会让人觉得故事有些“平”,没什么惊人的创新或噱头,但故事推进不急不躁、有条不紊,做到了善始善终。踏踏实实把一个故事讲好,何尝不是一种好的创作方法论。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图一,莫兰大尸姐。张司城首杀,盖着脸,按陆行知的话说,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想杀的是谁,所以盖脸是指向模糊。按以往看过的刑侦资料来看,盖脸多是心有愧疚,多是熟人作案。剧中没有展示她的死亡场景,首杀,是不是没有后面那般精致了。
图二,柳梦二尸妹。张司城二杀,看起来经过了首杀后的沉淀与反思,张思城开始在美学方面进展颇深,构图,场景,张力,时间,尸僵的拿捏等等,比起首杀时,杀人模式的进化是相当迅猛的。
图三,杜梅三尸妹。杜梅小尸妹的造型和构图要比柳梦的更复杂些,所以需要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完成他的整个构思与创作,由此看,张司城的屠戮比之前更加成熟与老练许多,三杀便已成熟,不读他天赋异禀都不行。
图四,陶玉芬外门尸妹。这个现场看起来就比前几位小尸妹显得粗糙了许多,毕竟只是模仿作案,形不似而神更异,也难怪卫陆二人须臾破案。
图五,王楠楠四尸妹,这案是吴嘉所为,所以吴嘉一直说他害怕张司城,可是这一出手,直接就是向张司城学习并复刻了他的创意,只是,他的审美的确不如其父,从整体的构图来看,不如张司城那般古朴典雅从容不迫。
图六,薛红小尸妹。至此,吴嘉已失之精髓,徒有其形罢了。
图七,齐莎莎外门小尸妹。杀到齐莎莎,吴嘉连形都不顾了,形神俱失,与江潮中的莽夫何异。
张司城是一个进阶的过程,吴嘉却反着来,愈往后愈退阶。所以,张司城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而吴嘉却不是,受张司城影响愈小,他便愈走愈远了。
作为一个看过小说的,已知剧情,明知凶手是谁下,居然一集追了一集 ,看到22集之后忍不住发一个小文,感慨影像世界的魅力,浓浓的年代感,巷子人家深处的烟火气,迷雾般的真相,执着而痛苦的追查,都一点点被导演演员给铺排演绎出来,感动一部悬疑片居然给出的这种温度。
剧中一幕漫天的大雪下,卫峥嵘陪着白晓芙和后来的吴嘉一起放烟花,烟花在空中的绽放,脆弱美丽, 此时谁能想到下一刻转瞬即逝,十三年后更是面目全非,我想吴嘉会永远记得这一年的绽放吧,不知道是痛恨还是嫉妒还是此后永远无法可及……
其实看完这部小说我就在思考:人,真的很奇怪也很复杂,怎么可以扭曲的变成一个那样的怪物,在成为怪物的时候又想成为灭掉怪物的人,让自己内心的懦弱和柔软变得可笑和可怕……
剧中一幅幅油画般的死亡现场,其实在小说中是出自早期尼德兰派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创作的三联画作品——《人间乐园》。在影视剧中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特意的点名这幅三联画。三联画的主题分别为:《伊甸园》、《人间乐园》、《地狱》。剧中出现的鸟头面具,樱桃和草莓都出自此。此画充满了很多细思极恐的细节,探讨失衡的“欲望”是不是堕落的诱因之一呢?甚至可以说它是罪魁祸首之一呢?博斯认为,真相是更骨感的:罪恶就是罪恶,没有救赎的可能,不要妄想减轻自己的惩罚。我感觉这也许是可以最后解释2010凶手一路自相矛盾的行径…………
总之深夜追剧至此,再次感叹,这是一部良心好剧,难得啊,尤其是在经历了“他是谁”的创伤之后😭 也感谢这部剧,在这个迷茫的深夜,陪我度过了难熬的一段时刻,陈建斌和陈晓演的两代警察的十三年的执着前行,更是给到我一种触动!是啊,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一样有着自己的重重迷雾,我想我们也都需要坚持下去,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相……
加油,为这部剧,它值得被看见!也为平凡的每一个我们,加油!
为啥开头都是我就是要当刑警,看凶杀现场吐到不行,然后师傅总是不着调,咋了这是韩剧固定开场格局吗??
国产剧的通病,闪回、转场太生硬,剪辑太烂了
老卫嘴上不说,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嘛,嘴上说这不管这个案子,心里还是放不下,眼睛也还是想多看两眼,陈建斌老师眼神里那点纠结、好奇有又不甘心给得太好了
讲的是油画连环杀人案,这是根据某部小说改编的,麻烦不要一提起连环杀人案,就想起是韩国的,这个也不能申遗吧……虽然两个案子都是有绘画背景的,但是并不代表他就是同一个凶手,也不排除有人模仿。
显然两个案子都有绘画背景。一眼看出来的东西还要抻几集?
别的抛开不说,卫峥嵘能对白晓芙儿子十几年不闻不问这个设定我真的不太能理解
开头挺有质感的,尤其是13年前那个案子真的绝美,这个凶手肯定很有艺术细胞,难得陈晓在这个剧里不突兀,有警察的那个味儿。
3.5吧。凶手行凶部分莫名有一种宗教感。主角有的时候突然大呼小叫让人觉得很烦。还是有勾起我对探破真凶的兴趣的。而且我为什么要在一个悬疑刑侦剧里感悟婚姻问题啊喂!婚姻守则,1、不要找有白月光的对象结婚;2、不要找工作颠沛流离的人结婚;3、不要找自己不爱的人结婚。
大结局都升华到宇宙中心呼唤爱了。理解了为什么两个家庭的女性都是圣母一般的角色了,就,幸福家庭是因为有个好妈妈。至于爹吗,回不回家,离不离婚,管不管小孩,那孩子都一样可以健康成长。这是这个剧的中心思想。
刚看完两集真的好上头!我们陆队在监控里偷偷看师父是什么深情人设妈耶!还有大橘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拖鞋背心保温杯,你大爷就是你大爷,演技太牛了,十三年前后完全是俩人啊!内容上,作为悬疑剧而言案子的离奇感有(害怕一些奇奇怪怪的死亡现场),破案方式看起来也很写实,主角不是那种开挂逼王,赞!看到现在的感受是:半死不活的迷雾好像有救了?!
超出预期的一部剧,老带新的模式下又融合了点别的东西,师徒俩十三年后的位置对调还是有新意的,整体完成度很可以,不管是人物的表演还是整体的质感以及案子的设置,可看性很强,希望后续能保持水准,不要烂尾啊啊啊啊
甩他是谁800条街!
嬛嬛曾经的两个怨偶合伙搞事业了。迷雾剧场经过起起落落落落,终于迎来中兴,陈晓和陈建斌化学反应不错,一个思维缜密,一个经验丰富,日常举动能把角色立起来,挺好的,可以观望。
没看过原著,看讨论说杨哲是原著改编电视剧后新增人物,看完全剧终于明白为何要加这个人物了,杨哲的人设其实和张司成或张山山很像,(这也是为啥他能当本剧最大烟雾弹),压抑的原生家庭(向杨曼表白时说过自己的家是地狱),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人生(高知背景又留法多年,却混的个一无所有),但杨哲却没有成为张父子那样的人,因为他的心里还保留着爱(杨曼,而且他爱杨曼爱的冷静又克制,不逾矩,不用强,知道她心有所属有不甘有嫉妒但仍旧默默守护),作者也是编剧增加这个人物感觉就是告诉观众只要你仍旧对世界保有善意你就会看到世界的美好,善会净化恶,会带来正向回馈,而警察,就是在恶意完全盖住善意时那最后一道坚固的防线,保护所有善,抵抗所有恶。
比《他是谁》好很多。
最后一集升华了,上价值了。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动扳机
谢天谢地,有理有据,有始有终,木有烂尾!!!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卫峥嵘如果真爱白晓芙,没道理这么多年完全不管张山山啊……
20230416:尚可,揭晓过于仓促而最后一集又过于拼凑,而且近期刑侦剧总有个通病,就是为了制造悬疑而设计过多模棱两可的人或情节,次数多了难免让主线也模糊了,得不偿失。
剪辑真的有点问题吧。然后就是结尾没有还原犯罪过程,以及交代如何选择的被害者,又是基因手段破的案,多少显得有些草率了。情感线和探案线有割裂。三星水平,但是美术和选景太优秀了,加一星吧。双男主人物成长线不错,长大后我继承了你的暴脾气,但你却冷静理智了。
不比他是谁好看太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