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音乐与影像同等重要
音乐与影像同等重要。音乐贯穿于影片始终,并作为影像中的一个角色推动故事的演进和发展。而《红色小提琴》这部电影恰恰为这句话做了形象生动的阐释。
五段故事不同的时代、地域背景以及不同角色的行为个性,发展出了五个段落分明而又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叙事风格。
第一个故事,白色、黑色、红色为主要构图颜色,颜色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反差感,呈现出低沉抑郁的叙事风格,十七世纪意大利伤心的天才小提琴匠为他的爱妻和未出世的孩子打造了一把无与伦比的红色小提琴,难产后妻与子的鲜血成了提琴的油彩。离别、华丽、悲伤三种感情的融合下宽广而神秘的乐曲缓缓流出。深沉典雅的古典乐曲讲述着那段悲伤的往事。
第二个故事,光线相对比较明朗,来自于孤儿院的神童Kaspar被修士送到音乐之都巴黎,由于音乐老师的急于求成,最终扼杀了小天才。充满巴洛克风格的小提琴合奏曲与古典的音乐相结合,将小天才黎之行的所见所闻进行渲染,奠定了恬淡温婉的叙事风格。
第三个故事,牛津音乐才子、放荡不羁的俊秀演奏家费迪从吉普赛人手中得到了红色小提琴,他与情人的狂野性爱是他创作的源泉,而情人的离去也导致了他生命的终结。吉普赛乐曲轻快浪漫、自由的风格已涵盖不了该段的整体韵味,主题曲的再次响起深化了本段故事的主旨。总体上是较阴郁的叙事风格。
第四个故事,音乐的音色上较为压抑和低沉,同时还加入了一段红卫兵歌曲,点出了独特的时代背景,文革时期的上海,红色小提琴被那里的老师小心保存着躲过了政治的摧残,音乐虽不像前几段那么吸引人,但其纪实性的叙事风格却与之相适应。
第五段故事,音乐上着墨颇少之采用了现场音效,红提琴来到了法国,鉴定专家确认了其传奇名琴的身份,同时也一步步揭开红提琴上奇异红光泽的真相。结尾处小提琴匠妻子神秘而空灵的哼唱都促使故事风格带着纪实和悬疑的双重色彩。
2 ) 一个好故事值这么多
很喜欢穿插叙述的剪辑方式。
造琴大师,小神童,激情演奏家,红卫兵,拍卖五个故事。每一个都清晰,流畅,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形散神不散,全部都围绕着小提琴展开。
记得海上钢琴师是从当铺开始,一直到最后故事讲完,老板没有要小号,而是说,一个好故事值这么多钱。
这把小提琴,经历的故事显然更多。从一件文物中,能够还原历史,跟随它一起见证我们的发展历程。这之中,除了展示,还有一些人性的思考。我想,这就是影片的主题吧。
遗憾的是,影片终究不够大气。既然我们跟随小提琴走了这么漫长的时间旅途,我们当然想感受不同时代的不同气息。这一点,只有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说实话,这一部分在文革内容上并没有任何摸黑或者过份地渲染,已经相当中规中矩了。此处虽然没有太多的音乐演奏因素,但是依然将时代,将人性,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变现得很充分。为什么要选择中国,选择文革,我猜想,导演一定是看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美国小提琴家作为文革后第一个来中国的外国人,带来了交流,也让西方人了解了文革中大环境的疯狂与个人的理智。因此才会有本影片中文革的故事。
但是对于其他几个故事,比如激情演奏家。他处于什么年代?有什么时代特征?比较容易混淆。这段故事完全退化成了关于演奏家个人的微电影。放到无论哪个时期都会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角色,因为要有普遍性。但是显然不适合本片的思想。
对于拍卖的故事,也比较普通。所以,我感觉采取多次重复的讲述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技巧。一是让这段故事与本片更加融合,二是将普通的段落变得有趣。
结构上来说,虽然很多人在没看完的时候都已经猜到,塔罗牌的预言是针对灵魂附体的小提琴而言,而小提琴的红色就是孕妇的血。但谜底总是要到最后一刻揭开,所以这一幕无论如何也是要放到影片最后的。
这样的剪辑无疑是及其耗神的。其中,测试仪器中穿插胎动的镜头真是很妙。
有待继续分析。
3 ) 张艾嘉那段有错误
张艾嘉去找那个老师,
去送小提琴,
背景音乐是蒋大为的“啊,牡丹”,
这歌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
而那时是文革,
所以这点是错误的。
4 ) 美妙的音乐 宏大的构思 精巧的衔接
5 ) 至宝的归宿。
from my blog
http://www.21du.com/frish/post/108.html 什么叫做如获至宝? 当你手里拿着一枚王者之戒, 或是海洋之心, 凡高的《星月夜》, 抑或是一把历史悠久的小提琴。也许, 当你起初你只是以为那是这块金属, 那块石头, 或者一块具有形状的木头 --- 也许真不因该属于你, 当你意识到它具有无穷的力量, 动人的故事或者曲折的来历, 对不起..您那叫做占有欲, 并不是爱。
至宝贝应该属于谁? 如果你没有看过《红提琴》, 那我向你推荐它, 这部宝贝片子。
《红色小提琴》(Violon rouge,Le) 是98年的一部加拿大影片。这个片子 又细腻又宏大, 细腻到一个音符, 宏达到跨越大洲大洋, 跨越300年。故事讲述的17世纪造琴大师尼古拉-巴索蒂为即将诞生的孩子精心造了一把精致的小提琴, 用他的话说, 其他的小提琴都是垃圾, 而他的孩子会成为音乐家。妻子在紧张的情绪下孕育着新生命, 请仆人用塔罗牌为她占卜命运。占卜者说, 你会有很长的寿命, 会有一个漫长的旅程, 去很远的地方... 故事就是在占卜者的语言下展开的。占卜者很神气, 句句显灵。然而造琴师的妻子在分娩的时候却安息了, 她"很长的寿命"是怎样延续的呢? 在这个片子里, 我们看到了多病的天才, 琴魔, 音乐教师.... 我们惊叹艺术的伟大能量与音乐家的气质魅力, 长耳朵的人, 会觉得影片每一部分都非常好看。宝贝不断更换着它的主人。
奥地利小提琴神童拥有非常高的音乐天分, 当弹奏第一个音符, 便让人惊叹, 他离开"宝贝"一会儿, 心脏就会停跳。
英国"唯一的"音乐大师波普, 追随着琴声来到了"宝贝"的跟前, 激发了新的艺术灵感。他一边做爱一边作曲, 演奏会当场的观众甚至产生高潮般的快感。
红卫兵干部项蓓为了保护这个"宝贝", 不畏付出代价将它托付给被批斗的音乐教师周原。(影片中 中国的"红色"部分)
美国乐器鉴定专家莫里斯一眼便从众多被拍卖的小提琴中挑出了它, 并且着迷。
我一直相信一见钟情。什么是一见钟情呢? 根据控制论, 我们知道一件钟情就是用最少我们所感知的信息, 达到最深刻的认同。这么说复杂了, 暂且说它是"缘分"吧。将"深刻认同"解释的再详细一些, 就是看到本质。红提琴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喜欢这个故事, 他很巧妙, 将没有生命的朽木富裕了活的生命, 将爱托付给时间。巴索蒂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倾心打造, 经过300年的漫长旅途, 经由一位父亲想尽办法得到了它, 并且送给了自己的女儿。
这个故事, 很认同爱。之所以至宝非朽木, 源自爱。法国音乐大师乔治 普欣爱才, 那个具有惊人才华的神童, 所以他没有卖掉红提琴交房租。波普爱着红提琴, 乃至于和小说家维多利亚做爱, 更多是为了宣泄音乐灵感, 小提琴被手枪击中, 一切了了。至于莫里斯, 将金钱与爱区隔成了遥远的两个空间, 我们在结尾的时候可以知道红提琴的拍卖成交价, 这个结尾是
很有张力的, 张开了。
影片的演绎手法采用了双重线索的模式, 技术复杂, 表现方式明了。一条线索是拍卖采用了回溯时间线的方式贯穿全篇(就像《大象》那样), 一条线索是占卜者的占卜, 故事的存在仿佛就是在应验预言。音乐方面, 当音乐神童Kasper 拉第一个长音符时, 我真以为是讲Paganini 的故事, 因为很像24首狂想曲中的一首的开头。讲波普的时候我也往这方面想过, 魔鬼般的琴锋, 恃才放旷, 放荡不羁。可惜不是。不过这部电影的原声演奏是由被称为"现代帕格尼尼" 的有些像汤姆·克鲁斯的美国小提琴偶像约夏·贝尔所演奏。中国的部分出演有张艾嘉和陶红, 这一部分 很喜欢。
简单说完片子, 回到提出的问题, 至宝应该属于谁呢? 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吧。我们看到片与小提琴一起演绎人生篇章的那些人, 都能一眼看到红提琴的本质。" 当你发现一件宝贝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 莫里斯这样问。" 占有它..?" 他的朋友回答。莫里斯问他:" ..你有孩子吗?"。是的。
爱终究有很多种, 生命也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 无论怎样闪烁火化, 都会终了。漫长的旅程也有归宿。至宝应该属于授爱之人, 不应只因浮华之名和身外之物而起占有之心。对人, 对事, 对物。在这个商业无孔不入的社会,在我们感叹艺术的伟大能量之余 , 应该反思。
-frish (
http://frish.21du.com )
6 ) 小提琴恋曲
小提琴恋曲
凡灵
十七世纪,意大利克莱蒙纳,提琴制造大师尼古拉·阿玛蒂①为迎接儿子的诞生,制作了一把镶嵌红宝石的巧夺天工的小提琴,希望他的孩子将来能带着这把琴成为一个杰出音乐家。临产的妻子因为不安而进行了命运的占卜,谁知随着五张塔罗牌的一一翻开,一把血色的小提琴伴随华丽圆润的琴音,流淌在三百年时空的缝隙中,陆续讲述了五个传奇……
第一张牌:月亮,预示着“漫长的旅途”。
就在尼古拉正准备完成小提琴时,噩耗传来,妻子死于难产,孩子也不幸夭折,所有的关于幸福和未来的美好希望被无情扼杀。满月的月光下,尼古拉点燃了工作台的蜡烛,为这把寄托了对妻子和孩子的痛苦怀念的小提琴上了最后的漆。
第二张牌:“危险和疾病”。
红色小提琴流落到一家孤儿院。在这里,教士们教每个孩子拉小提琴。这把小提琴就与其他琴一起在孩子们的手中代代相传。终于,一百年后,教会中出了个音乐神童,拉的就是这把红色小提琴。神童被送到了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那里学琴。在音乐之都,当孩子用他那被天使亲吻过的手,拉奏十倍速度的莫扎特小提琴曲的时候,连上帝都嫉妒他的才华。但就在一天,一个声名显赫的伯爵从男孩的手中夺去小提琴并提出要购买时,男孩因为对这把小提琴无法割舍的爱,倒在了地上,停止了心跳,他的至爱也与他一同被埋葬在了修道院的棺木中,“这样他就能在天堂继续他的音乐”,教士这样说。
第三张牌:恶魔。
被掘开的坟墓。一群吉卜赛人用红色小提琴演绎欢快的舞曲;红色小提琴从群山到遍野,从草原到大海,从男人手里到女人手里,从年轻人手里到老人手里,游走在时间的走廊——直到遇见了有着魔鬼天赋的英国音乐演奏家波普。女作家的爱恋让波普灵感无穷,使他的演奏充满了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牛津最炙手可热的音乐家。女作家开始了漫长的俄国之行,小提琴家的源泉开始干涸,为此他向爱欲的魔鬼投降,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仅仅是为了让红色小提琴再次发出激昂的乐音。蔚朵瑞归来,背叛的琴音从小提琴家的卧室中传出。一时间,嫉恨崩泻,红色小提琴被子弹击中,波普自杀,恶魔的演奏就此终止。
第四张牌:审判。
又过了一个世纪,红色小提琴来到了中国。此时的中国,正处在红卫兵、忠字舞、大字报打击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年代。小提琴作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文艺工具,也被打上了堕落、庸俗和反革命的印记。烈火中,无数燃烧的琴弦爆裂出绝望的哀号。红色小提琴却有幸与其他有限的几把琴被一个不忍抛弃艺术信仰的音乐教师偷偷保护了下来,一起接受着时代赋予的痛苦煎熬。
第五张牌:倒置的勇气:“你的旅程结束了。但现在的你很强壮,如森林的大树一般,在你的命运里,我看到了重生。”
最后一张牌翻开,红色小提琴重见天日,与其他幸存的琴一起,被送到纽约拍卖。拍卖会上叫价激烈,但最终被卖走的实际是一把复制品。真品被鉴定家带回家送给女儿作礼物。红色小提琴将继续歌唱,等待它的下一个百年……
影片的末尾,我们也终于看到了尼古拉完成红色小提琴的最后过程:在作坊,割下妻子的头发做成毛刷,饱蘸妻子鲜红的血为小提琴上了最后的漆,将爱妻融合在红色小提琴中,成为了小提琴的魂魄。谜底揭开:红色小提琴,不但寄托了希望和怀念,更多被注入的是生命和爱——时间无法磨灭的东西。红色小提琴所拨奏的旋律,早已超越了四个八度的音域,演绎着思念的爱、依赖的爱、疯狂的爱和信仰的爱和传递的爱,在时光流逝的洗礼中,飘扬深情的乐音。
小提琴是如此让人痴迷。我想,它的创造者必定是崇拜女性美的人,因为小提琴的造型像极了一个女人完美的背部曲线——从圆滑渐宽的双肩顺延到细润的腰部再到胯部的自然蔓延,波浪似的琴柄如同弯曲、纠结的发丝, S形的音孔像是女人背脊上的两条淡淡的沟壑。这种小提琴独有的光滑,想必是无数人迷恋它的原因之一。
作为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小提琴曲所表现的久远延绵、萦袅缠绕、激情澎湃,都具有浓烈的古典韵味和浪漫主义色彩。它三百多年的发展史融合了欧洲各国音乐天才的智慧:从佛罗伦萨、巴黎、汉堡到维也纳、布达佩斯特、布拉格到华沙,我们拥有费切尼尼、蒙特威尔第、巴赫、维瓦尔蒂、帕格尼尼、门德尔松、格伦伯格……天才的灵感,无疑为小提琴上了最华丽的一道琥珀色的漆,使它散发出耀眼的光泽。
有人说,小提琴像酒,迷醉人的心魄。
有人说,小提琴像茶,浮动乐的光辉。
酒也好,茶也罢,小提琴所谱写的恋曲如同那五个传奇一样,亘古,流长……
注释①:Amati被誉为世界三大名琴之一,尼古拉·阿玛蒂制造,另两大名琴则出自尼古拉的两个徒弟之手。当今世界的许多演奏名家,都以能够拥有一把由“三大名家”亲手制作的提琴而引以为荣。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斯波尔、海菲茨、维奥党、克莱斯勒、斯特恩、里奇、帕尔曼等人都曾经拥有过“三大名琴”。
7 ) 【关灯拆电影】这里的音乐不建议你半夜一个人听
关灯拆电影,只读经典,每期推送全球佳片。
《红色小提琴》以美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伊丽莎白·皮特凯恩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改编而成。在伊丽莎白16岁的那年(1990年),她的祖父约翰·皮特凯恩花了160万美金为她拍得了一把名琴,这把红色的小提琴制作于1727年,它的名字叫门德尔松·斯特拉迪瓦里。电影里人人争抢的红色小提琴就是用伊丽莎白的那架古董琴作为道具。有趣的是,门德尔松·斯特拉迪瓦里琴也同样在电影中被提及,由另一把小提琴扮演,并且拍价不如虚构出来的这把红色小提琴。故事由17世纪意大利的小镇开始,制琴大师的妻子安娜即将分娩,高龄生育让她很不安,于是找家中的老女佣帮她占卜。女佣的五张塔罗牌预示了安娜孩子(暗指小提琴)的命运。
制琴大师为安抚妻子安娜,展示了即将完成制作的一把独特的小提琴,这是制琴大师一生的杰作,是献给孩子的爱的礼物。
安娜分娩时死亡,孩子一出生就没了哭声。制琴大师匆匆赶到,一日之内他失去了两位挚爱。他返回工坊,为那把小提琴进行最后的工序——把死去妻子的血调进油漆,用妻子的头发当刷子,给琴上漆。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奥地利,制琴大师的红色小提琴流落到了山区的一座修道院里。这里偶然出了一位音乐神童——凯西。凯西对旋律的理解和小提琴演奏技巧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深沉和成熟。他和红色小提琴形影不离,连睡觉都要抱着。神童身体孱弱,有先天心脏病。
修士们把神童委托给音乐教育家庞先生,送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去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三个月后凯西的演奏水平进步神速,节奏达到了每分钟208拍。他和老师一起去参加贵族的试奏会,却被贵族一眼看中了手中的红色小提琴。年幼的凯西担忧琴会离开自己,当场心脏病发作,一个神童就此猝死。
红色小提琴被埋入凯西的墓,不知过了多少年,被盗墓贼盗走,辗转到流浪的吉普赛人手里,跨过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牛津。第三个故事就发生在英国,天才演奏家卜费迪拿到了红色小提琴,他为这把小提琴的音色痴狂。卜费迪的音乐灵感来源于和女作家的激情性爱,他可以一心两用,一边拉琴一边与爱人做爱。
一场他的演奏会现场,指挥已经上台,但是他居然在休息室里性爱狂欢。这个人物的原型有几分像意大利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卜费迪的演奏技巧也是全片难度最高的一段,全部的曲调都是在炫技,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个演奏家的激情。
女作家因为小说取材暂时去了俄国,卜费迪在创作的空虚与分离的煎熬中背叛了爱人。捉奸在场的女作家当场愤怒地用手枪射飞了他手中的小提琴。卜费迪为情赎罪,选择了自杀。小提琴也被他的中国仆人带走。
第四个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中国。小提琴作为西方腐朽资本文化的代表,遭到被焚烧的威胁。项蓓童年时,母亲在古董店给她买了这把红色小提琴。特殊时期,她掰碎了黑胶唱片,烧掉了外国杂志,却唯独不舍得毁掉这把琴。她千方百计地把琴送到了小提琴老师周元的手里。周元信守承诺,一生守护小提琴,直至离世。
第五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个拍卖会现场。拍卖公司受中国政府委托,拍卖一批乐器,乐器鉴定专家一眼认出了与众不同的红色小提琴,他一边与拍卖公司周旋,一边联系实验室鉴定提琴的漆面成分是否有传说中的人血。
终于检测结果出来,提琴的漆面有血液的成分。鉴定专家冒着千钧一发的危险,在各方虎视眈眈的拍卖会现场上演了一场掉包计……
结构:打破线性叙事 影片把第一个故事(塔罗牌算命)和最后一个故事(拍卖会)打散在全片当中,其余三个都是独立的故事,唯独这一头一尾的两段故事贯穿整个影片。这一头一尾的戏,一个是小提琴的诞生,一个是小提琴的重生。几个故事并置在整个影片当中,加强了影片的宿命感。 >>>> 塔罗牌 老女佣用塔罗牌来算安娜肚中孩子的命运,五张牌,是小提琴在五个时代命运的五个关键词。1.月亮 2.吊死者 3.魔鬼 4.正义 5.倒死神
月亮代表丰盈长寿的生命,代表这把小提琴将会有长长的生命力,辗转世界各地。吊死者代表疾病和危险,是指小提琴的童年,小神童心脏病发而夭折。魔鬼代表诱惑,指天才演奏家卜费迪的爱欲故事。正义代表被审判,指发生在中国文革时期小提琴遭遇不公正的审判。最后的倒死神则代表新生,指的是小提琴被鉴赏大师从高昂的拍卖行掉包带走,最终送给了自己的女儿。
本片获2000年奥斯卡最佳音乐奖 影片的作曲是意大利裔的美国作曲家约翰·克瑞格里亚诺。获得了2000年第72届的最佳配乐奖。整个影片的配乐分为三大部分:恰空舞曲、安娜主题曲、以及作曲家为每一位提琴独奏者编写的练习曲。>>>> 安娜主题曲安娜在影片开头哼唱的一段旋律,就是本片的“安娜主题曲”,如泣如诉的旋律在古今不同的时代被演奏响起,同样养育有一个女儿的鉴赏大师听后直接眼中泛泪。
>>>> 小提琴练习曲 本片中最难的小提琴练习曲是卜费迪在演奏会上的一段独奏。整首练习曲的曲调都在炫技,听上去就像是女人的呻吟。>>>>恰空舞曲本片的作曲选择了恰空(法文Chaconne的音译)这种新古典主义的音乐体裁。恰空舞曲是三拍子的舞曲,是一种复调的音乐形式。
本片的小提琴部分均由美国著名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Joshua·Bell)录制。他还在影片第三段故事的演奏会现场小小客串了一下。
影片当中的这个神童,现实中也真的是个神童。他叫Christoph Koncz,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4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现在是维也纳爱乐的第二小提琴首席。
红色小提琴到底是指谁? 制琴大师为了自己的儿子造了这把琴,没想到儿子一出生就死掉了,于是,这把琴就成了制琴大师的儿子。
影片还把小提琴、安娜和腹中的孩子进行了关联。琴的漆面上有母亲的鲜血,所以这把琴代表安娜,是孩子的母亲;同时它还是孩子的父亲,因为这是父亲的爱的杰作。
这把琴的拥有者都是男人,由维也纳的小男孩手里,去到了牛津的青年演奏家,去到了上海的音乐老师,最后又流落到加拿大的拍卖会。后世那些热爱这把琴和拥有这把琴的人,某种意义上都成为了制琴大师的“儿子”。维也纳的神童是制琴大师“儿子”在它的童年。小凯西离不开小提琴,每天要抱着心爱的琴睡觉。
天才演奏家相当于大师儿子的青年时代。他偶然得到了红色小提琴,迅速与琴相恋。有一场戏中他一边拉琴,一边和女作家做爱,暗示小提琴已经是他们性爱当中的第三者。导演缔造了影史上最具想象力的3p镜头。
女友走后他和吉普赛姑娘厮混在一起,其实就是和小提琴厮混在一起,他有了他新的爱的寄托,所以最后女友射杀的是真正的第三者,一把小提琴。
刘子枫所饰演的周元,完成了制琴大师儿子的两个人生阶段,一个是中年时期,一个是老年时期,非常有宿命感。
中国段落的拍摄 文革歌舞是受启发于《末代皇帝》。这段戏是在原虹口区九龙路的少年宫拍摄的。
开车的这个小警察是王小帅导演。王小帅根据弗朗索瓦导演的剧本创作初衷,为整个中国段落写台词、校准台词。
赋予价值观的结局 在最后一段加拿大的故事中,鉴定大师在多次入住的酒店,并没有住到经常住的房间,而是被安排住进了楼下一模一样的一间。这里在隐喻红色小提琴有一把复制品,为后面的换琴做铺垫。
故事的最后,这把凝结着满满父爱的小提琴终于摆脱了前世命运的轮回,重获新生。这把琴是鉴定大师带给女儿的礼物,是一位父亲传递到另一位父亲手里的一份爱。这才是它应有的归宿。
影片至此呈现了它的价值观。艺术品真正的价值体现,不应该束之高阁,不应该让资本绑架,不应该让权贵拥有,不应该永远地作为标本被供奉。一把举世无双的小提琴,最好的归宿是留在一个学音乐的孩子手中,让孩子天天练习。通过它,感受美好,学会歌唱。
8 ) 用音乐延续爱与生命——《红色小提琴》电影音乐赏析
没有人会质疑,这是一部史诗级的电影。
弗朗索•吉拉德导演的这部电影,《红色小提琴》,影片描述意大利克里蒙纳一位制琴大师,他的妻子因难产过世,悲恸之余他将妻子鲜血溶入提琴涂料中,造就了一把独一无二,宛若幽灵附体的红色小提琴。这把琴辗转易手,曾被偷、抢、埋、烧、枪击……流落世界各地,甚至飘洋过海到中国,最终小提琴作为爱的祝福由一位父亲送给了他的孩子。
这把小提琴的诞生是出于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是亲手为他做的礼物,最终,红提琴的归宿也是一位父亲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女儿。这样一把红色小提琴,流传了三个世纪,飘洋五大洲,无数个国家。在每个时间每个地方都发生了一段故事,之间仿佛全然没有关系。将这些相隔久远的人事联系起来的,便是这把小提琴。但也不仅仅只有这把小提琴,还有影片音乐的主轴,被称为“Anna’s Theme”的一段旋律。这段旋律是造琴师的妻子安娜时常哼起的一小段旋律。这是一段旋律优美,气质深幽的的乐曲,古老而神秘。Anna’s Theme第一次出现是画面从拍卖会现场转到300多年前,小提琴诞生的地方,宁静的光线下,安娜为腹中孩子吟唱的摇篮曲。就像是一道幕布,由此揭开了红提琴如旋律般凄美哀怨而神秘的故事。在后面,每一次流转,每一个故事中,当小提琴的身世被回忆或者塔罗牌的预言出现了应验,以及影片最后莫里兹在猜测小提琴身上红漆来历的时候,都会在影片中出现这段凄美的Anna’s Theme。所以,在这部看似有些零散的电影中,串联起整部电影,使其形散神不散的,不仅仅是那把红色小提琴,还有贯穿至尾的的那段旋律,Anna’s Theme。如果说小提琴是自始至终的主角,那么Anna’s Theme就是结构贯穿的音乐灵魂。
由Anna’s Theme拉开小提琴故事的序幕。当制琴师给妻子看自己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制作的小提琴,又一段音乐由弦乐在低音区缓缓奏出,音色低沉,似乎带有某种悲剧和不安的色彩。接着安娜在清晨再次为孩子唱响起那首类似于摇篮曲的Anna’s Theme,旋律被她的呻吟打断,立刻钟声响起,转场,音乐即刻改变,预示着不详的事情正在发生。当不幸降临的时候——安娜和腹中的孩子死于难产,影片并没有过多地渲染制琴师的悲伤,他将亡妻的鲜血溶入颜料中为提琴上漆,此时Anna’s Theme与画面上大师刷漆时碰触琴身的一霎那同时响起,随着画面上红色小提琴的诞生,独奏小提琴如泣如诉的旋律经过三次转调达到高潮。音乐好像在叙说着制琴师悲痛的心情,同时音乐变得越来越激动。在一个高音之后,画面转到拍卖现场,红色小提琴再次出场。
在第二段落里,红色小提琴来到了维也纳,一开场的修道院,伴随着一首充满欧洲巴洛克色彩的小提琴合奏曲,音乐风格很明显与前面的音乐不同,观众立即被带入到下一世纪的旅程中。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音乐生活多是与宗教密不可分的,红提琴主题在这里成为僧侣们献给上帝的赞美歌,既在情理之中,也为音乐袁现提供了空间。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多趋向以一个乐思加以丰富变奏和装饰,影片中的音乐在这里开始发展,变型,《修道院》、《练习曲(卡斯帕的死)》、《卡斯帕的试演(维也那的旅途)》这几段音乐中,重复的节奏,不断的长音阶,固定低音等等这些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仿佛巴赫、维瓦尔第的音乐作品又同荡在我们的耳边 。这一段旅程中小提琴的主人是孤儿卡斯帕尔,他是个音乐天才。他是个可怜的孤儿,还患有心脏病。由于音乐天赋被修士们推荐给音乐大师乔治,乔治也发现这孩子果然是个天才,决定带他参加皇室为寻找年轻音乐家而举办的比赛,开始刻苦训练卡斯帕尔。片中有一段卡斯帕尔练习的场景,旋律随着节拍而不断加速,通过不断加快的的节拍,反应出卡斯帕尔琴艺的成长。卡斯帕尔的琴声始终伴随着他脆弱的心跳,营造出一种不安的气氛,给人不祥的预感。当音乐声消失时,背景声只是卡斯帕尔沉重混沌的心跳声。而到了最后,卡斯帕尔优美超凡的小提琴声还没来及在皇室面前响起,越发响亮的心跳声先响起,然后消失,与之一同消失的还有卡斯帕尔的生命。
第三部分是牛津乐章,故事背景由奥地利到了英国。一开场是吉普赛人穿越欧洲的旅行,呈现的是一段非常吉普赛音乐,作为情境转换的引子,听来非常即兴、自由,极具乡村民谣风格。这里导演采用音乐蒙太奇的手法,富于动感的音乐配以不同的琴师和不同的景别,画面的快速剪接,红提琴几经易手,翻山越岭,辗转过海,走入它的下一旅程——十九世纪的英国。在这一段里。,红色小提琴到了作曲家兼小提琴演奏家波普手里,在整个小提琴几百年的故事中,只有波普用高超的琴技和激情将它的声音发挥到极致。这一段的配乐中,紧紧与剧情的跌宕起伏相连。在后几次观看中,我一边查找资料,一边底下小窗口播放着电影,听着音乐,我基本可以把画面在我的脑子里还原出来。这一段应该是什么发生了,这一段应该是谁出场了。总言之,这一段音乐的叙事和烘托功能相当强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声画非常和谐。
接下来就到了上海。这时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祖国山河一片红,到处充满了对西方文化和音乐的憎恶。除了开头交待小提琴是如何流落到中国的时候,背景音乐是小提琴,后来很长一段画面,音乐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人人必唱的“经典”歌曲《忠于革命忠于党》,这一音乐第一次出现是作为画内乐的形式,进行曲式配合画面上的忠字舞,渲染出那时纷乱的社会背景。这段故事中红色小提琴的主人项蓓,明白这个小提琴的存在也许会给她带来危险,她把琴藏在地板下。当她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小提琴上的尘土时,Anna’s Theme又出现了,但是只是隐隐约约地呈现。只呈现了短短的几秒,音乐就被敲门声打断.项蓓慌忙把小提琴藏起来。在这里,音乐悄然进入,随着情节的发展又戛然而止,展现了电影配乐素材选择的自由性。这个部分的音乐原则上仍以Anna’s Theme为主题,音色上则显得较为压抑与黑暗,同时还结合了一段红卫兵的歌曲,点出独特的时代背景。音乐再次出现是在周原同意保存小提琴,项蓓匆匆离开的时候,两人开始互相的猜疑此时转化为一种微妙的情感。还是《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旋律,但是经过不同的演绎,显然意境唯美深情了许多。音乐缓缓流出,速度比第一次放慢,柔美抒情的旋律,不再有豪情壮志,而充满了暖意,此时音乐已经超越了语言,传递着一种心与心的交流。随后背影吵杂的声音渐起,预示转场,这一幕的故事已到尾声。
最后故事回到了现代,红提琴到了加拿大。开始讲述之前几个故事中一直不断闪回的拍卖的现场。这个部分的音乐,一方面呈现一种悬疑神秘的质感,描写鉴定追查红提琴,以及在拍卖会上偷天换日的过程,同时也将情绪悄悄带回第一部分乐章中。影片最后莫里兹在猜测红漆来历的时候,影片中再次出现凄美的Anna’s Theme, 莫里兹默然的表情仿如听见安娜的吟唱,听懂音乐的涵义,也仿佛是寄予提琴中的安娜以无声的回应。
这部影片中的音乐不止是一般的电影配乐,它直接参与了电影的表演。一方面,它是红提琴的象征,用它独特的音符和旋律揭示艺术之美;另一方面,它还作为画面的补充和延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层的文化内涵。
从爱中而来,到爱中而去。人事更迭,旋律翻新,可是那用血与肉深藏于小提琴中的灵魂和爱意,从未离去。
一把红色小提琴,它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做工精巧,不在于久经辗转,而在于它身上所依附的用音乐传递的爱与生命。这才是唯一可以与时间和烈火和死神抗衡而生生不息的东西。
以小提琴为经,用塔罗牌做纬,经纬纵横,时空穿越,五段故事,一部传奇;小提琴是主线,原为优雅乐器,却成不祥凶器。人人爱不释手,个个死于非命;塔罗牌是主题:1、月亮逆位:不安与困惑。2、吊人逆位:殉道与牺牲。3、魔鬼正位:诱惑与堕落。4、审判逆位:冲突与不舍。5、死神正位:结束与新生。
五张塔罗牌做故事线很赞啊。里面是不是有张艾嘉小陶红和陈冲?超喜欢她们仨~于是四星了。本心也就3星到顶,故事老套极了。
五张塔罗牌,揭示这把——漆面含有人血,巧夺天工的极品小提琴!拥有过这把小提琴的所有者,种族、国度差异,人生境遇皆百转千回,是它被诅咒?我倒觉得和《香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邪物无福消受啊!出乎意料的是20分钟的篇幅讲述邪物来到中国,被文革特殊时代大洗礼,小陶红演得挺出彩啊!
小陶虹真可恨
一把红提琴,五张塔罗牌,五段古今故事。Samuel L. Jackson这老贼啊!文革这场戏还原度颇高。
惊悸的痴缠的狂迷。在与它耳鬓厮磨的瞬间,被猝然奏响的,再无外物可以左右你的心智。如同来自于茫茫宇宙内核的浩渺引力,注入晦涩的躯壳以极其魅惑的灵魂。开启无知童贞的乐蕾。强有力脉动着的血液狂暴又温柔,除此外浑然不觉其他。这世界便是空壳,唯你我真实。
被注入魔力的小提琴和跨时空颠沛人世背后好几段传奇故事。很有野心的结构,但每一段都平淡,最终是一部有点拖沓的平庸之作。
用非常精致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命运的故事。不过有些地方的叙事未免过于支离破碎了一点。
分段敘事細節講究的一部劇情片, 五張昭示未來的卡片, 帶著紅色小提琴的魔咒, 從一個個宿主的命運中走過, 開始新的旅程... 故事很有魅力, 多國合拍的每個部份也斯毫不含糊, 但若小提琴的魔咒起源部份再神秘憂傷一些會更打動人.
书葩活动,不知道为什么,片子虽然没有给我太大震憾(即使我没看剧情,也在第二个故事开始就意识到这红色的漆是血了)但是影片的色调和讲故事的方式都让我非常喜欢,用塔罗牌直接跟小提琴对话赋予了琴以生命感和隐喻。而且不同人生的短篇也是我喜欢的方式。琴声悠扬,如果单作为音乐片来看就有点荒了。
即使有一条“溯源”的占卜线索贯穿始终,令人产生一种时过境迁后顿生的感怀,即使有一种共同的以提琴以音乐作为灵魂出口的情愫贯穿了三百年的人世尘土,但全片正因注脚太多,反而是缺少了一种定力。
它可以没有主题,就是一把小提琴漂泊的一生,关乎着爱,关乎着音乐,关乎着生活。它没有高潮,在需要结束的时候,戛然而止。
一把琴,一个人,五张牌,三百年。有悬念,有激情。两条线索清晰明朗,故事讲得好。
一个提琴师的灵魂附着在一把琴上,随着时间的流逝走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随着岁月的流逝,它在大多数人心中变得价值连城,但,它,注定不属于他们
音乐太美 score and orchestration by John Corigliano solo violin Joshua Bell
在我眼里,与这把提琴最相配的是那个每天晚上抱着她入睡的天才孤儿。
所谓的物是人非。意大利小城、维也纳、牛津、上海、蒙特利尔。下一站:纽约。五张牌已经用完,但传奇缘何结束?难道那位黑人父亲不怕给自己的儿女带来噩运?他那么做也许只是顺从了大师制琴的初衷。对小提琴这“器”的执着,对音乐/艺术的执着,对世间完美的执着……佛教所说的放下执念果然太难
奇假无比
从你小腹微隆的那一天起 在烛光下开始制作一把小提琴 葡萄藤的灰烬浸泡琴板 云杉枫木乌木 羊肠裸弦 细砂打磨 花雕音孔 红宝石镶嵌 松节油安息香混合你右手腕流出的静脉血制成鲜红的漆 钝钝剪下你微蜷的发束成柔软的刷 细细密密涂遍琴身 让诅咒祝福欲望爱情同时被风干 然后 让一切归于平静
情迷小提琴~~3个世纪的世界名琴~~多少人为之疯狂而死。。创意很不错虚构固然有但有共鸣。。小提琴的凄美之音正应验了不幸的预言。。最喜欢鉴定家那段虽然是盗窃文物但与其落在他人之手为玩物何不留在真正懂它价值的人身边呢??红色大革命那段看了很愤恨。。乐器之皇的制作可歌可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