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达辛-----------说谎者还是赌徒?
imdb trivia 中有一段 说 达辛曾说 他把这个片子带到嘎纳 时候已经破产了。。。。在赌场玩,连最基本的赌码 都是向制片人借的,可以说他自己已经身无分文。。 他意思是自己很穷,拍这个片子很困难。他是想给自己拉拢有“同情心”的观众。并 把自己想象成了孤胆英雄。。。。
但是实际上 作为电影导演达辛之前的几个片子在商业上也算是中等成功
BRUTE FORCE
THE NAKED CITY
THIEVES HIGHWAY
NIGHT AND THE CITY
上述电影 的票房,在今天也相当于能排名30-50。。今天的年度排 这个名次相当于有多少票房?? 大概4000W-8000W, 今天能导演这个级别电影的导演会是穷人?? 况且达辛在法国还经营生意,有朋友,他的片子在法国,观众比例也更高。 这样一个达辛会身无分文吗?
解决这个问题只有2种可能。
1,他根本就是胡说。
2,他把钱都输了,他是个好赌博的人。
这第二种可能的另一个证据就是 他同时还夸耀说,正是那次借来的筹码让他赢了大笔钱。 可见赌徒本性不改。。
另外他的关于这部电影的成本之低,估计也是忽悠你的。,根据我自己的经验 ,这个电影在法国起码是中等成本。
2 ) 男人的争斗
个人觉得那段偷窃戏拍得很经典,当我在看那场戏的时候,感觉身边发出的一点声音都骚扰了电影中的主角,还有那段歌舞戏,那个在背景中的男人剪影很棒!很有特色!真得很有特色!黑色影片,最后总是悲剧和死亡,说真的,不知我的感觉对不对,总觉得最后主角和大反派的对决简单了一点,不,我不想说简单,只是单调了一点,缺乏点回味感,但最后主角送孩子回家那场戏还是很棒的,那种眩晕式的镜头,那种昭示主角悲剧的宿命(毕竟我们一开始就知道电影会是一个悲剧结尾),那才是镜头应该在电影中起的作用.
3 ) 背信弃义
第一个死的同伴为了保住男主丢了性命,第二个死的是出卖了朋友的人,第三个因为软弱自己送了命,最后死的男主为了朋友的孩子流血过多而死,其实仇报了也无可留恋,但为何把钻石还带走,片尾无视男主死去的女人头也不回,悲哀的四个男人。
片中偷钻石的环节细节慢慢,印象最深的是雨伞接石头那块,想起了另一部法国电影 洞 。
4 ) 【01】《男人的争斗》——详解50部黑色电影
完美犯罪教科书
《男人的争斗》 年代:1955年 / 国家:法国 / 导演:朱尔斯·达辛 / 主演:吉恩·塞维斯、罗伯特·曼努尔、卡尔·穆勒
影片的开场是一张赌桌,五个人正围坐在桌边打牌。主角托尼的出场始于他的双手,镜头从手往上摇,摇到托尼的脸。从手而起,说明手对于托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哪个贼偷东西不得手活儿好啊,所以这一组镜头,也是在暗示托尼的身份。
跟托尼打牌的是皮瑞·格拉特,他坐在托尼的对面,这其实是确立了托尼和格拉特的对立关系,为下面的矛盾升级做铺垫。
另一个主角乔的出场则是在家里,他的儿子在用衣架跟他恶作剧,这也交代出乔是有家庭的人。就像手之于托尼一样,儿子之于乔也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这将会在之后的部分有所体现。
托尼赌博没钱了,就打电话向乔求助。在接电话时,乔说:“你的干儿子在扯我的脚。”什么样的人会认干儿子,非好兄弟之间莫属。再加上托尼第一时间给乔打电话求打捞,也能看出两人非比寻常的情谊。
乔很快赶到托尼赌博的地方,将被排挤的托尼解救了出来。从老板的口中我们得知,托尼蹲过5年牢,几个月前刚释放出来。只是他为何入狱,并没有明确的交代,不过可以猜到托尼当年是跟乔等人联手作案,才导致落入法网的。也许乔如今的两肋插刀,是对当年亏欠之情的加倍奉还。
乔带着托尼来到一家咖啡馆,他们的另一个同伙马里欧来了,他还带来了一个作案计划:抢劫这家叫Mappin & Webb的珠宝店。
马里欧打算半夜隔开橱窗的玻璃,窃取里面的珠宝。但托尼认为那里的警报器太多,这个Case不靠谱,直接就拒绝了。
晚上,在乔的家里,乔告诉托尼,托尼的旧情人玛杜在一家俱乐部里工作,目前是格拉特的情人。这消息传到托尼的耳朵里,他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当晚就来到那家俱乐部。当玛杜见到托尼时,也是惊讶地合不拢嘴。
原来玛杜在托尼入狱后不久,就移情别恋了,她的不忠激怒了托尼。托尼命令她脱掉衣服,然后用皮带抽打她,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镜头移到了墙上的照片,那张照片正是他们当年在一起时拍的。看来玛杜所说的“我没有忘了你”,并非是谎话。
托尼赶走了玛杜,立刻打电话给乔,说他决定加入他们的作案计划。
托尼态度的立刻转变,必然是跟格拉特有关。赌桌上,他被格拉特排挤,相当没面子,如今就连女人都被格拉特夺走。可见如果一个男人没有钱,不光是夫人难保,就连男人最要命的尊严也怕要扫地。所以托尼决定豁出去,干一票大的,挽回自己的颜面。
托尼、马里欧和乔三人立刻开始安排,托尼认为整个偷窃过程不能带手枪,并且解决警报器是关键。之后他们又部署了相关人员,找来了一个开保险箱的能手凯撒,还把藏偷来钻石的下家也安排好了。从画面构图上可见,托尼处于最中间且最高的位置,这就意味着他将成为整个作案组的中心人物。
托尼把珠宝店附近的店开门时间等情况全部摸清楚,这为他们的作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场景又再次来到那间俱乐部,此时,团伙的第四位成员凯撒也已经出场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扮演者就是本片的导演朱尔斯·达辛。
舞台上一名叫薇薇安的舞女正在唱歌跳舞。影片在这里完整表现了这段歌舞,并在歌词中大量提到了Rififi这个词,也就是本片的片名。在法语中,Rififi有斗殴的含义,而薇薇安反复唱到这个词,再加上幕布后面一个拿枪的表演者的剪影,都在强有力地直指影片的主题:男人之间的争斗,必然少不了女人的因素。事实上,薇薇安成为了之后改变事件走向的重要角色。但在当时,薇薇安的美可迷倒了坐在台下的凯撒。
接下来的一连串镜头就是四人为行窃做的准备工作。先是做出珠宝店门锁的模子,然后打出钥匙。托尼再假装购买珠宝,进店考察环境,并趁打电话的时候,留意到了警报器的样式。当出现警报器时,画面是采用推镜头的方式,这就表示攻克这个警报器,是作案成功的关键。
四人找来了一台一模一样的警报器,开始研究解决方案。他们试过了很多方法,剪线、拉闸都能触发响铃,哪怕是稍微发出大一点的声音,也不能幸免。最终还是托尼发现了一种方法,用灭火器喷出泡沫糊住发声器,这样会使铃声变哑。
准备工作全部完毕,正式作案开始了。影片有条不紊地详细表现了整个作案流程,第一步:搞定守夜人。这一步比较容易,捂住他的嘴、蒙住他的眼睛,再绑在椅子上就可以了。
第二步,换鞋和挂窗帘,这都是为了避免引起外人注意而做的。同时,在托尼的小本子上也记录了每一个外来干扰出现的时间,比如那辆末班车就准时出现。
第三步,由于保险柜存放的房间戒备森严,只能从楼上进入,所以需要在二楼的地面上挖一个洞,然后进入一楼。
这里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名夜巡警察经过这家珠宝店时,似乎是发现了什么,回过头目不转睛地看。此时,在观众心中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事情败露了?
结果是警察发现地上有一只烟盒,他以为里面有烟,结果打开后是空的,他失望地扔掉了烟盒。事实上这个烟盒就是托尼扔下的,好在这只是虚惊一场。
很快,二楼地板被挖开一个小洞,为了试探是否已经挖通,他们放了一张纸巾,由于上下有气流串通,纸巾就会被风吹动,这就意味着已经挖通。然后他们又伸下去一把雨伞,这又是做什么呢?
原来,为了防止掉落的石块触发警报,需要用张开的雨伞来承接那些碎石块。
当洞被挖得足够大时,就可以进行第四步了。托尼脖子上挂着一个灭火器进入一楼。
最惊心动魄的环节来了,那就是搞定警报器。画面在托尼和警报器之间来回切换,增加了气氛的紧张感,而托尼也由于紧张,不得不闭上眼睛,还不时咳嗽几声。
泡沫喷上之后,警报器变成了哑铃,托尼很顺利地就把警报器报销了。其他三人也进入一楼,并合力将沉重的保险箱倾斜放置。这个过程也很完整地呈现,包括乔被保险箱压在下面时的吃力表情也都直观地记录了下来。
开保险箱是第五步,不同于现在电影中破解密码的烧脑情节,本片用的方法比较“老土”,就是直接在箱体上开洞。凯撒用模具在箱体上做了标记,再用电钻钻出三个洞,用来固定支架。不过这个环节所耗费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导演将这个工具与表进行了相溶的画面交接,体现出时间之紧迫,而单单是钻洞,就用了将近3个小时。
珠宝就近在咫尺,能够成功在此一搏。开箱前的那一刻,镜头在四个人和工具之间来回转换,这也把气氛推向了高潮。随着一声清脆的声音,保险箱被打开一个洞。他们成功了。
取走了箱里的钱,临走时,凯撒又顺走了一枚戒指。他想要把这枚戒指送给心仪的薇薇安,但之后这枚戒指却出卖了他,真是贪心不足啊。
托尼先去开车,但他们的车引起了两个警察的怀疑,他袭击了一名警察,然后迅速开车接其他三人上车,逃离现场。
之后,托尼又把所有的作案工具扔到河里销毁,此时他的身后有一辆火车经过。火车是宿命的象征,他们的这次行窃的确成功了,但真的逃得过命运的安排吗?
整个偷窃过程长达20多分钟,而在如此长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句对白,托尼等人的交流全凭眼神和动作,可见他们之间的默契程度之高,也证明了他们的盗窃水平相当老练成熟。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也不繁复,纸巾、雨伞、灭火器等都是日常所用的东西,却能被运用到行窃案件中,令人叫绝。这一段落早已经成为了经典,许多导演都深受启发并在自己的电影进行致敬。比如梅尔维尔在《红圈》中就几乎原样复制了这段作案场面,而吴宇森显然在《纵横四海》里也映射出朱尔斯的影子。
最后他们可以分享战利品了。满满一袋子的珠宝,目测能值24亿法郎。而在分赃时,他们四人也都道出了行窃的理由,托尼是因为玛杜;乔是为了自己孩子能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健康成长,不至于重蹈自己的覆辙;马里奥为了让妻子能“睡遍百货商店里所有的床”;而凯撒的目的更为纯粹,他是为了自己四个并不漂亮的妹妹能够嫁出去而“筹集”嫁妆。也就是说,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行窃,这就把影片的主题推上了社会问题的高度。黑色电影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有时做坏事的人也都有着人性化的一面。
为了保险起见,马里欧将钻石藏到了家中的一个台灯的底座里。
盗窃成功绝不会成为影片的终点,因为还有另一伙人对托尼咬牙切齿,那就是格拉特。他之所以恨托尼,也是因为玛杜:她离开了格拉特,并且很决绝。暴露托尼作案事实的,恰恰是凯撒偷的那枚送给薇薇安的戒指,那枚戒指落到了格拉特的手上。他将戒指放在那张报道珠宝店失窃案的报纸上,一切就都心中有数了。
格拉特先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凯撒。凯撒的自以为是让他功亏一篑,而面对手枪的威胁时,他又出卖了同伴马里欧。
格拉特闯入马里欧的家,也用枪逼着他,让他打电话给托尼,但托尼坚决不答应。最终他和妻子都死于格拉特手下。而格拉特在逼问马里欧时,他却并不知道钻石就在他身旁的那只台灯下面,两者的同框也令对决显得很揪心。
托尼了解了事情的情况,他对凯撒和马里欧做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凯撒因为出卖同伴,必须要按规矩办,托尼打死了他。托尼说了句“你违反了游戏规则”,实际上,这句话也是对扮演者朱尔斯·达辛说的,当年他闯荡好莱坞时,事业却始终不顺,因为他经常跟进步阶级关系密切,最终被麦卡锡主义列入黑名单,驱逐出美国。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朱尔斯违反了美国的“游戏规则”的写照。
而对于忠心的马里欧,托尼则厚葬了他。毕竟混黑帮,忠诚度是绝不容许有半点迟疑的。
乔也没能幸免于难,格拉特派人绑架了他的儿子。在儿子被拐上车的时候,前面公交车里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儿子说:“看这气球,如果没抓紧会发生什么知道吗?” 那只飘上天的气球,代表着乔被夺走的儿子这无可厚非,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他们四人处境的象征。他们当中,有人背叛,有人忠诚,四人因利益纠结在一起,必然关系不够稳固,当内在的不稳定在遭遇强大压力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所有美好的憧憬,都将像气球一样,抓不到。
就在事发的紧要关头,另一边,迪特将钻石兑换成了现金,交到乔和托尼的手上,并不知情的迪特还有说有笑,就像他身边的充气玩具一样,是个小丑一样的存在,而他们两个主体,似乎也在嘲笑着乔和托尼,人都没了,钱还有什么用?
为了救回乔的儿子,托尼决定深入虎穴。玛杜也在这时出现了,她帮助托尼买通了一个毒贩子,让他给乔的儿子送点药。实际上托尼跟在毒贩子身后,悄悄来到了藏匿孩子的别墅。
营救儿子的过程很顺利,托尼杀死了两个看守,然后开车把孩子抱走了。
但恰恰在这里出现了一个乌龙,这也是最让观众坐立不安的,那就是在格拉特的要挟下,乔竟然带着那一箱子钱前去交易了!而在此之前托尼再三嘱托不要给格拉特钱,但爱子心切的他,还是决定拿钱换儿子。
格拉特赶到别墅,发现人质不见了,他明白此时他没有了交易的筹码,他只有一种选择,杀死乔,然后抢走钱。
就在这时托尼赶到,打死了格拉特,但他自己也身负重伤。
为了将孩子送还到乔的家里,托尼忍着剧痛开车行驶。这也是全片又一个高潮段落,并且同样采用快速的镜头切换,两旁的树木、开车的托尼、托尼痛苦的表情、流着血的脚、前方摇摇晃晃的路况,以及车上天真快乐的孩子,这一系列镜头所形成的比对,极大地拉长了托尼痛苦的时间,也让观众悬着的心始终不能落地,到底托尼能不能顺利把孩子送到家呢?
这其中有一幕尤其令人心惊,孩子用玩具枪指着托尼的头。托尼此时已经是在死亡边上的人了,死于枪下并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只是他们的下一代难道还要重蹈覆辙吗?这也正印证了托尼难逃宿命的预言。
托尼把孩子送到了乔的家门口后死去了。托尼的妻子路易斯跑出来,抱走孩子。她还看了一眼托尼,眼中满是冷漠,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在这种是与非、生与死的强烈对比中,人性的复杂清晰可见。
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在新浪潮还没兴起之前,朱尔斯·达辛就已经流露了比较明显的新浪潮特质,比如移动镜头的运用、实景拍摄、纪实特征、不完美的结尾等,影片大肆渲染江湖中的男性情谊,也启发影响了之后的很多黑帮片。
————————————————————————
扫二维码加我的微信
<图片1>
5 ) Rafifi 半小时无台词无音乐的盗窃
乔治·萨杜尔称赞朱尔斯·达辛是“好莱坞十君子”和电影史“迷惘的一代”中最为杰出的导演。而[男人的争斗]作为黑色电影的典范,则是朱尔斯·达辛最为优秀的影片,梅尔维尔在[红圈]中用长达20分钟的偷盗场景向它致敬,就连吴宇森的[纵横四海]里也处处流露出朱尔斯·达辛的影子。甚至意大利喜剧大师马里奥·莫尼塞利还专门拍摄了喜剧版的[男人的争斗]——[曼哈顿的大人物]用来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
■男人
无论是约翰·休斯顿镜头里的亨弗莱·鲍嘉,还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作品中的阿兰·德龙,一个冷酷又边缘化的“反英雄”永远是黑色电影中的绝对主角,[男人的争斗]也不例外。朱尔斯·达辛在片头用简短的笔触而又不失深度地交代了四位男主角的出场。
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就是托尼与另外三人在玩扑克赌博,输光钱之后,托尼起身去给乔打电话,让他过来接自己回去。乔赶来之后毛糙地和赌局中的一人引起了争执,托尼沉稳地解决了矛盾。走出赌场,乔把身上的钱塞给刚刚出狱的托尼,同时提出盗窃珠宝的计划并要求托尼入伙。但是托尼出狱之后只是一心想见到背叛自己的女人——玛杜。
乔这个角色的开场是在自己家中,他和可爱的儿子一起玩耍,美丽的妻子在一旁料理家务,家庭生活很是美满幸福。乔在接到托尼的电话之后起身出门去赌场。
在托尼和乔走出赌场之后,来到一间咖啡馆,这时马里奥出现了。在互相的叙旧中,我们得知了马里奥有一个深爱的妻子。马里奥和乔一起劝说托尼加入他们偷盗珠宝的队伍,同时也告知托尼,他深爱的玛杜已经成了黑帮头子格拉特的情妇。
托尼来到格拉特的舞厅,看见背叛自己的玛杜,将其带回家中痛打了一顿。之后失落的托尼拨通了乔的电话,提出入伙的请求。
在托尼同意加入之后,他们三人在舞厅和另一个同伙碰面。这个人就是保险箱专家——意大利人凯撒(朱尔斯·达辛化名Perlo Vita亲自出演)。凯撒甫一出场,就被舞厅里的歌女薇薇安以一首“Rififi”唱得意乱情迷,目不转睛地盯着薇薇安,为其倾倒。
朱尔斯·达辛不愧为讲故事的高手,一个简洁的开头就运用了大量的镜头数和不同场景之间的变换,充分地利用了画面本身的叙事能力,带出了性格鲜明的四个角色,并且所有的叙事重点都是围绕着绝对男主角托尼进行展开。托尼作为典型的黑色电影中的反英雄,有前科、嗜赌、并能够稳重而迅速地解决冲突;与之相对比,乔则是普通年轻人的性格,冲动、不理性,轻易就挑起事端;马里奥就是成熟中年人的性格了,有和睦的家庭,听话的妻子,稳重而有责任感;意大利绅士凯撒优雅、聪明,但是好色,最终毁于女人,并且背叛了朋友。
在这样一个黑色电影范本式的开头中,导演达辛铺设了一个接一个的疑问,用足够多的留白来控制观众的观影情绪。比如托尼是为什么入狱的?玛杜为什么要背叛托尼?作为旧相识的托尼、乔和马里奥三人以前做过什么?朱尔斯·达辛深知黑色电影的观众最关注的是角色现在以及将来命运的走向,他没必要赘述角色的过去,因为一旦流俗地用闪回或是角色口述这些尘封往事,不但会使自己塑造的角色失去了那种黑色英雄的神秘性,而且也会破坏苦心打造的影片节奏。
值得注意的是,[男人的争斗]中四个男人偷盗珠宝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托尼纯粹是因为玛杜才参与盗窃;乔是为了自己孩子能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健康成长,不至于重蹈自己的覆辙;马里奥为了自己深爱的妻子,为了妻子能“睡遍百货商店里头所有的床”;而凯撒的目的更为纯粹,他是为了自己四个并不漂亮的妹妹能够嫁出去而“筹集”嫁妆。朱尔斯·达辛这样对主人公的丰满处理,让我们了解到他们对抗体制的动力并不是出于一己之利,而是在如此的体制之下,社会边缘人群的生存受到威胁而产生的必然行动。达辛从而顺利地将影片的主旨升华到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之上。
和几乎所有黑色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这四个性格各异的男人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
凯撒将偷来的戒指送给了歌女薇薇安,却不料被恶棍格拉特发现。他为了独吞这批天价珠宝,从凯撒口中威逼得知马里奥的住处。晚上马里奥在和妻子愉快地打开家门时,被格拉特和手下擒个正着。格拉特用死亡相威胁,想让马里奥说出珠宝的下并打电话将托尼引来。但是马里奥宁死不说,妻子不忍心看丈夫就此送命,于是接过了话筒。正在和托尼交谈之时,妻子被马里奥的呼喊惊醒,大声地将实情告知了托尼。话音未落,马里奥和妻子双双被气急败坏的格拉特残忍杀害。
在得知马里奥死讯之后,暴怒的托尼来到格拉特的舞厅寻仇,但是格拉特不在这里,他只是找到了被捆在墙边的凯撒。面对告密的凯撒,托尼悲痛地说:“我喜欢过你,我真的喜欢过你。但你知道规矩的。”,然后扣动了手枪的扳机。
格拉特和手下在公园里绑架了乔的儿子,让他用珠宝来交换。一边是生死未卜的爱子,一边是失魂落魄的妻子,乔心急如焚,想用所有的珠宝换回儿子。但是托尼制止了乔莽撞的举动,并向乔保证会安全地带回他的儿子。托尼开始在城内四处奔走,打听格拉特的行踪,正在他毫无头绪之时,玛杜突然出现,在她的帮助之下,托尼顺利地救出了孩子。就在他打电话通知乔这个喜讯的时候,沉不住气的乔却早已带着用珠宝换来的钞票去和格拉特见面了。这次见面让乔为他的莽撞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知晓乔已经去和格拉特见面了的托尼,将孩子放在咖啡馆里,急忙驱车前往格拉特的藏匿之处。刚下车没几步,托尼就被格拉特暗算中枪,在接下来的枪战中,托尼杀死了格拉特,并夺回了钱箱。他挣扎着开车来到咖啡馆接走孩子,在一场“生死时速”之后,托尼终于把孩子和钱箱送到了乔家楼下。在乔的妻子、警察以及一干群众的围观漠视之中,托尼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在此之前,导演达辛就通过一个细节暗示了影片的结局。在乔的儿子被格拉特手下劫持到汽车里的时候,惊恐的他松开了手中的气球。在一个仰视的空镜头中,断了线的气球越飞越高、在天空四处飘荡。它就象征了这四个男人的命运,在失序的社会里,失去了制约的边缘人始终在社会的罅隙里漂泊。气球会越飞越高,但最终会因内在的压力而爆掉,而这时也就是“男人”生命的尽头……
■争斗
所有的人都会为[男人的争斗]的珠宝盗窃过程而叹为观止,在近20分钟的偷盗场景里四个男人一语不发,阴暗的画面之中全凭眼神、手势和微弱的点光源,就将这场盗窃进行的好似华尔兹舞曲,起承转合之间紧凑、流畅而又不失优雅。
四个主角在此处的分工相当明确:托尼负责偷车、驾驶、掌控时间进度以及解除警报装置;乔作为年轻人负责强负荷的体力活——凿穿地板,翘翻并且垫好保险柜;马里奥作为副手传递工具配合乔和凯撒;凯撒事先负责摸清珠宝店的布局以及警报装置,在实施盗窃时撑开雨伞接住乔凿落的石块,并且利用专业的道具割开保险柜。
这段浑然天成的盗窃,是朱尔斯·达辛对于电影语言天才般理解的展现。它更接近于电影本源的形态——完全再现运动的影像,无关声音。达辛利用构图的变换、固定摄影机拍摄的角度、不同点光源(手电筒、落地灯)的交替使用、以及精确的场面调度,从而充分扩大了“纯粹”电影语言(电影画面而不是文本语言)的感染力,令观众牢牢地被“吸附”在座位上,目不转睛。
更值得一提的是达辛在割开保险柜那一小段的蒙太奇运用,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使用了多达20个镜头,通过托尼,乔,马里奥三人在等待凯撒割开保险箱时不断切换的或期待或紧张的脸部特写,将影片的氛围推向第一个高潮。这一个用特写充实的影片段落,正应证了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所说的:我们能在电影孤立的特写里,通过面部肌肉的细微活动,看到即使是最敏锐的谈话也难以洞察的心灵最深处的东西。
影片的第二个高潮来自于片尾的那场戏——生命垂危的托尼开车将乔的孩子和钱箱安全送回家。这段片长不到三分钟,却剪接了64个镜头的经典蒙太奇段落完美实现了达辛对于“托尼”这个反英雄角色的“英雄塑造”。这种精心设计的蒙太奇语句用天真无知的孩子,弥留之际却凭意志坚守诺言(答应乔将孩子平安带回家)的托尼,以及随着汽车飞逝而过的景物,这三者之间的来回切换造成强烈的戏剧冲突,并且充分延长了托尼之死的时间长度,用以加强对于观众的心灵震慑,从而达到全片对于托尼这个角色塑造的精神升华。
■女人
对于典型的黑色电影来说,女人永远是可以缺失的一环,她们通常被表现为男人的附属品,[男人的争斗]也不例外。与角色饱满的四个男人相对比,片中的四个女人则是完全弱化的表现。如果不是玛杜的先前背叛,刚出狱的托尼怎么也不会重又走上偷盗的不归路;如果不是舞女薇薇安的勾引诱惑,凯撒也不会因为送戒指而让盗窃案露出马脚;如果不是乔的妻子只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一意孤行,不信任托尼,最后托尼和乔也都不会死。达辛在片中对于女性角色做出了黑色电影中从未有过的诠释,他让玛杜在片尾帮助托尼找到乔的孩子,完成了对于托尼的“回归”;让乔的妻子对于自己孩子不顾一切的爱护,在我们看来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更是刻画了马里奥妻子这样一个黑色电影中凤毛麟角的,对丈夫爱怜至深,绝不出卖朋友的正面女性形象。虽然达辛为了改观女性的形象做出了努力,但是在类型片的桎梏之下,为了成全影片男性主角的英雄主义的完美,[男人的争斗]中女性角色依然还是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存在。
在朱尔斯·达辛这里,女性的出现更有种先知的意味在里面。薇薇安在片中吟唱的那首“Rififi”就是最好的例子,Rififi一词在法语俚语里是“惹麻烦”的意思。而玛杜在面对托尼时,则以一句:“你们都会一个接一个地死去”道破了片中四个男人的最终结局。
■黑色
“黑色电影”是由法国影评家尼诺·法兰克受“黑色小说”一词启发,于1946年创造出来,借以称呼1945年战后在海外上映的一批美国影片。这些影片大都是一些侦探、犯罪之类的题材,有着阴暗、悲观的情绪和对社会边缘人群进行独特关注的作品。你很难界定黑色电影的范畴,首先它的内景具有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比如弗里兹·朗的[M是凶手];在外景的选择上又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比如[男人的争斗]对于巴黎街道的表现;而在题材上,经过发展的黑色电影涵盖了包括侦探、犯罪、强盗、间谍、以及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出于表现形式和题材的广泛,黑色电影得天独厚的创作空间吸引了一大批导演、演员的参与,其中就包括了出自纽约左派剧院的年轻导演朱尔斯·达辛。
朱尔斯·达辛开始先是在米高梅拍摄了几部毫无特色的作品之后,毅然放弃了好莱坞式的主流电影风格,开始了自己的黑色电影生涯。他陆续拍摄了[血溅虎头门]、[不夜城]、[贼之高速公路]等一部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并且色调灰暗的电影,为他赢得了欧洲观众的喝彩。但是由于1947年麦卡锡主义盛行的美国开始“驱除异端”运动,直接导致包括达辛在内的“好莱坞十君子”被列入行业黑名单而失业。可是朱尔斯·达辛并没有用沉默来向麦卡锡主义妥协,他选择了远赴欧洲,在异乡开辟自己崭新的导演事业。有了这段被祖国驱逐的经历,达辛将自己失望、愤怒、恐惧的心理附加在了此后的作品之中,创造出了诸如[四海本色]这样黑色电影中的翘楚之作,并凭借[男人的争斗]一片荣膺1955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黑色电影盛行的时候,美国有比利·怀德、德国有弗里茨·朗、法国有亨利·乔治·克鲁佐和刚刚出道的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但在这一众“黑色大师”之中,唯有朱尔斯·达辛凭借自己对于非母语语系的电影精确的掌控,以及蒙太奇语言的独到运用,将黑色电影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6 ) 男人!绝对的男人!
期待已久终于看完了!非常棒的电影!说是大师之作绝对的当之无愧!就凭最后一段,托尼在要断气的情况下把朋友的孩子送回家,一连串的快镜头剪辑,男人疲惫的神情,孩子的喜悦,男人的脚失血过多,外面的树,孩子的笑容,母亲焦急的等待,男人的神情和汗滴,马路的红绿灯。。。。。这一切只是为了反衬出男人的坚强与为了将时间延长,让观众产生焦急感!我被折服了!!!
从41分钟到72分钟,整整半小时的入室盗窃戏没有一句对白,可依然让人紧张的喘不过气,太精彩了。
3.5 跟紅圈的結構挺像的,但實際紅圈要精細的多。中間那女的唱歌那一段好雷。
精心设计的非法所得终究失去;以后跟好色的男人和对女人太大方的男人合作一定要十分慎重。
在他被好莱坞列入黑名单后,达辛在法国找到了工作,他被要求指导本片。尽管他不喜欢原著小说的部分内容,达辛还是同意执导这部电影。拿着最低工资,他在低预算、没有明星演员的情况下完成了本片。影片一经上映,就获得了法国、美国和英国观众以及影评人的积极响应。这部电影为达辛赢得了1955 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男人的争斗》获得戛纳金棕榈提名,并夺得最佳导演奖。影片于2000 年和 2015 年在影院重新上映,并且仍然被现代电影评论家高度评价为法国黑色电影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WIKI)
四星半,半个小时偷盗戏的精彩在于,使法国电影写实性风格(景深、长镜头调度,推拉达到单镜头内蒙太奇叙述效果,画面内外动作的匹配和联动)和好莱坞叙事技巧(叠化表现时间性,交叉剪辑增强紧张感,景别的收缩与释放)充分化合,既不过分依赖叙事符码,又体现出电影的语言特性,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把握到一种更切近观众心理的运动节奏。
当然影响了梅尔维尔的《红圈》,但不用到70年,56年,他就拍了一部类似的《赌徒鲍伯》。本片的来源之一是休斯顿50年的《夜阑人未静》,群盗宿命式结局都被采用,而具体犯罪过程也被精彩的移植过来,在极其细致与严肃紧张的呈现下,成为影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为关键的不仅在于长时间的细节展现,还有着配乐的全部消失,在环境音每次响起时是惊险与揪心的观者共情,这是移植自越狱片的技法,共同都在于对声音的消减与对人躲藏。3年之后,意大利拍出了《圣母街上的大人物》,在喜剧类型化的同时,令犯罪元素有了另外的形态塑造,失误成为集喜剧与悬疑同在的情节,众多盗匪与向笨贼转变,成为“笨贼一箩筐”的喜剧犯罪亚类型。但在团队召集、群体合作层面还可以上溯51年《拉凡德山的暴徒》,这一形式在新千年后的好莱坞再次焕发光彩,成为经典群像设置。
太好看了!中间的一段,几个珠宝大盗潜入,分工明确地成功拿到钻石,大约有半小时,全片完全安静下来,没有任何人说一个字(连镜头切到屋外的路人、警察时,他们也这样…),只有流畅到瞠目的动作。见邻座大叔吃爆米花,为了不破坏氛围,竟含着慢慢吞掉😂(原来红圈是这儿来的)
2016.07.09.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62586194/
朱尔斯·达辛最经典的黑色作品。本片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法国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特别奖。特别喜欢中间那段盗窃戏,将近半个小时,完全没有对白,却令人喘不过气。九年后的《士京盗宝记》达辛应该是向自己做了致敬,可惜我目前还没有机会看到。另外结尾的开车戏也很精彩
四个男人盗珠宝,心思细腻方法到。奈何一人错走步,得意忘形招耳目。惹来麻烦难脱逃,背信弃义叛同道。一男一女身先死,闭口不言珠宝事。孤胆冷静寻叛徒,一声枪响清门户。狗急跳墙绑一子,救人不成父栽此。最终对决险胜出,身负重伤驱车逐。亿万现金落废屋,男人争斗全是输。
8.4 一场男人的争斗,皆因女人而起。有两段戏没有对白,却是相当精彩,一场是长达27分钟的盗窃戏,冷静周密,巧夺天工;一段是结尾3分钟的开车段落,73个分镜头让人屏住呼吸,最后一幕更是神来之笔,黑得彻底。
比库老的《杀手》和梅尔维尔的《发热》还要早一年,达辛真是牛坏了!剧情节奏和人物节奏都很漂亮,前后两部分的犀利转换,最后的剪辑和收尾。以及女人,老调黑帮片里的女人永远拖后腿,在这点上达辛力度稍弱。不过总得仍然精彩,前半段偷窃过程尤甚。
无对白室内团体盗宝和片末飞车送子两幕,超然拉风于整个黑片史之上。PS:随着黑片观量的增加,梅尔维尔在心中的地位不免逐渐缩水,但是像这样被致命打击却是第一遭。【9】
50年代黑色犯罪电影,全程无声盗窃戏。杜琪峰绝对深受达辛影响,前者作品中的黑吃黑和宿命元素,都和这部电影一模一样。
【B+】亮点太多了:酒吧表演,近二十分钟的无对白叙事,还有结尾那五分钟…………绝逼是被忽视了的好片子啊!
一个美国人拍摄的欧洲电影。偷盗的情节拍得让观众也跟着角色一起安静下来,摒住呼吸,仿佛有一同参与盗窃一样。最后中枪垂死驾车逃离的情形也很入神,帮派争斗后尽是唏嘘,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
8。法国的犯罪片是真正的冠绝世界,无论是越狱、抢劫还是谋杀都可以精确到每一个细节。相比较下美国那种冲进银行大喊抢劫然后演一演飙车的“犯罪片”更像是哄小孩的玩意
不得不感叹,朱尔斯·达辛50年代就已经能拍出这样完整和精彩的警匪片了。香港80、90年代盛行的警匪片绝大多数不过是对本片的本土化改造:黑帮古惑仔,歌厅舞女,打劫珠宝店,这些熟悉的元素在香港警匪片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除了动作场面的设计更加注重了观赏性以外,其它完全就是达辛玩剩下的。
很似曾相识哦~~~难道JD是老梅师爷??盗窃和结尾托尼开车2段那真是相~~~~~~~~~~~~当滴精彩!
看的第二部达辛,上一部是《血溅虎头门》,同样都是被后来导演仿照翻拍了许多遍的题材和情节,甚至是镜头和气氛。但为什么达辛总能做到更有力度,更粗砺,而不会流于圆熟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