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太阳的孩子:寻找失落的名字,并以此骄傲吧
2015年台湾影坛迎来了一波不算太小的复兴。前有侯孝贤导演十载磨一剑的《刺客聂隐娘》,后有《醉·生梦死》、《百日告别》、《念念》等一众文艺片撑场,商业片《我的少女时代》、《对风说爱你》也都取得了十分不俗的成绩。在这份片单之中,《太阳的孩子》甚不起眼,这部讲述台湾原住民故事的电影里面却有许多闪着光的动人之处。
<图片1>
该片由郑有杰与勒嘎·舒米 (Lekal Sumi) 联合编导。郑有杰的履历表里有《一年之初》、《阳阳》这样的文艺片,也有《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这部拿到金钟奖的迷你剧集,才华无需多言。同时他还拍有一些反核诉求的短片(以及一些其他这里不方便说的动作),作为创作人兼有关怀社会的作为,难能可贵。本片的另一位导演勒嘎·舒米成长过程更为励志与可佩。父亲是台南人,母亲是阿美族,从小于台南长大。 退伍后回到花莲的港口部落,开始接触身上一半的阿美族血统与文化,因成长过程几乎都没有在部落,对部落的文化非常陌生,也因为如此,便决定留在部落里找回自己遗忘的那一部分。 2011年,因母亲舒米.如妮的一个理念,想要复耕荒废二十年的梯田,重新找回土地的价值。勒嘎首次拿起了摄影机记录整个过程,起初对影像记录与制作毫无概念,在拍摄两年后完成了个人首部纪录片《海稻米的愿望》。也因为这部作品,开启了影像创作之路。
《太阳的孩子》所描绘的故事正是《海稻米的愿望》的延伸。上文讲到两位联合编剧与导演,一汉人,一原住民的设置,使这部片子没有单一地孤立地站在其中之一的立场,而是多元地观察原住民的生态。
女主角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记者,影片的一开始她在报导「sunflower」事件(这个细节值得玩味,想一想这个事件原本是要反对什么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又回到部落,希冀需找失落的土地。为什么原住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这其中固然有无情的资本因素,小孩子看问题很直接,「二十块人民币可以换一百块台币,人民币好强」。老人们会牵扯到历史,「当年清朝人过来,把我们的土地收走了,现在又有人来了」。现实的人们会以「利大于弊」来循循善诱之。
而女主角,她身份的二重性使得她比剧中其他人物更深刻地看到矛盾的所在,原住部落遗失的仅仅是土地吗?她讲述到,以前每次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说:「大家好,我的名字是林秀玲。」旁人都会看高她一眼,觉得她一点都没有原住民口音很了不起,觉得她是部落之光。但这一点都不光彩,她明明叫Panay,她希望别人都叫她Panay,她要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名字,她要找回自己。
这部电影走出部落,走向台湾,甚至华人社会的普世意义可能就在于此。我们丢失自己,常常是从丢失自己的名字开始的呀。还记得《千与千寻》里的白龙吧?正因为他迟迟想不起自己的名字,被困在困在婆婆身边。直到千寻念出「琥珀川」,白龙才记起自己的本命,记起来时的路,身上的鳞片才渐渐剥落。
婆婆说,曾经发生的,不可能忘记了,只是想不起来而已。Panay说,Panay是稻穗的意思。小时候,我的部落有一大片美丽的Panay。但是现在都没有了,我很希望我可以恢复它,找回部落的Panay。
现在到你了,你还了解你身上流着的血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吗?
影片也有些许缺憾,大概由于冲突的解决过于浪漫主义。找回了自己的阿美族人,还是要面对资本的压力。部落的守卫与房地产业的扩张这一矛盾已经存在30年之久。它太复杂,不是一朝一夕,一部电影就可以讲完。不过Panay和她的一双儿女(顺便一提,两个小孩角色的名字分别是Nakaw和Sera,来自与阿美族部落神话中来到世间的第一对男女)的对话大概是这样的,小孩问她,我们会不会很穷。Panay说,不是,我们只是没有钱。这段对话反复进行了两三遍,它没有点破,但观众会非常了解他们的财富观,了解他们会世世代代坚守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就够了。
昨天某女士的就职典礼,请到了原住民的小朋友唱国歌。她在之后演讲中也提到了,他们不会忘记,这个岛上先来后到的顺序。他们会用道歉的态度,来面对原住民相关议题,重建原住民史观,逐步推动自治,复育语言文化,提升生活照顾。
天色渐渐光。
2 ) "刚好这批资料被台风吹走了……"
"刚好这批资料被台风吹走了……吹走了……"
"孩子……你的部落在哪里?……"
1.女主作为一个如此矫情的新闻人,咋会没有用手里最强的资源跟力量来反击呢?这不科学啊……
2.作为强拆开发商,连刁民都摆不平,还叫警察叔叔出来洗地?太丢人了!在隔海相望的咱这块儿地,同是天朝,分分钟拆到你妈你祖宗都不认得了
3.有彩蛋☞原住民群舞
3 ) 简单的感动 太阳的孩子
《太阳的孩子》更像是一部超长版的MV,摄影极美,音乐纯粹,让人不禁想起了那部口碑非常不错的纪录片《世纪台湾》。
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淳朴而又热情的台湾“原住民”在现实中亦只能看着曾经的“祖灵之地”被“钢筋森林”不断替代。在经济低迷、就业不振、发展GDP的大旗和银弹攻势下,所有的坚持都显得和豆腐渣工程一样弱不禁风、一碰就碎。影片开头,房地产中介人告诉原住民小朋友100元新台币仅值20元人民币的桥段,其实就是一个辛辣的讽刺。
和《祖谷物语》相比,前者就像是一部悠长、奇幻、清奇的散文诗,而本片更加简洁、通俗、接地气。
“复育梯田计划”算是淡淡的忧伤和无奈、无助的情绪中的一抹阳光。“原住民”的努力和坚守让人又回味到了《赛德克巴莱》中单纯的感动。
“孩子,你的部落在哪里?”
4 ) 僅管爽度沒那麼高,但你還是應該去看一下真實的東海岸生活-看完《太陽的孩子》之後的想法
「太陽的孩子」故事來源,是其中一位導演勒嘎•舒米的媽媽在部落裡修復水圳,復育梯田種植有機米「海稻米」的過程,再加入一些目前原住民部落面臨大財團進入開發觀光飯店,失去土地的困境。因此在有點下小雨的禮拜四晚上,用信用卡的平日優惠去看了這部在等捷運時佔據了我的眼球的電影。
片頭一開始是個主角的女兒騎機車經過插滿賣地廣告的台11線公路,到塞滿陸客遊覽車的景點去表演阿美族歌舞賺錢。雖然說地點是在花蓮,但是跟我在台東海岸線騎機車卻是差不多的景色。這裡在工業時代被抽空大部分的青壯年之後,又狠狠的被所謂的觀光產業應塞進來,同時還有水泥叢林居民的貨幣再砸進來(東部的土地目前也被炒得高高的)。
場景切到女主角在台北工作的現場,必須說去年三月真的是許多小成本電影拍攝的最好時機,因為台灣再怎麼有錢的公司,也找不到那麼多臨演去佔領立法院,呈現出這樣的抗爭場面。
但是接下來的切換就有點囧大了,前頭目的女主角父親昏倒後,女主角看到畫畫裡的稻田,就突然決定要回來種田,這個轉折真的有一點硬,一般會以為要找個國小版女主角來回溯她跟土地的回憶。同樣的是有關於女主角被國小稱為部落之光的原因,要直到她為了修復水圳而去爭取補助才講了出來(好吧,我又碎碎念怎麼沒有回憶片段,雖然說透過口說報告重新找回自己的名字這個敘事很好,但我覺得加進去會更好阿)。
接下來有關於抗爭場面,就很莫名其妙的發現土地變國有地,開始有怪手進來鏟田,警察進來抬人,然後因為小妹妹擋怪手的影片被上傳到網路上,因此開發案暫停,原本不知道賣不賣得掉的米因此賣光,於是大家開心的進行豐年祭進入HAPPY ENDING。
因此在娛樂重擊的一篇影評「《夢田》裡的弱勢:從《太陽的孩子》看近年台灣電影敘事與社會關懷的分離」裡面,就狠狠的噴這麼一句:
本片口碑絕大多數仍來自對於「社會關懷」的共鳴,而非「電影拍攝」品質的激賞,重點仍放在「說的是身邊的故事」,而非「說好一個故事」。
但是我還是推薦這部電影的原因,是因為裡面講出的故事是如此的真實,我們難以想像的荒誕,就是真的會出現。比如說一開始鄉長在嘴砲蓋觀光飯店時,講不出所以然,只會講利大於弊。或者是主角爭取修復水圳的補助,從鄉公所被踢到農會,從農會被踢到水利會,再從農會踢去鄉公所。去堵鄉長時,鄉長很客氣的請人去泡茶,然後劈頭就問:「你要什麼」(意思是我們要搞觀光飯店,你蓋水圳復育梯田,那片荒地就沒人賣,我就沒辦法買來炒地皮,那要搓掉你的提案要給你多少)。發現主角要修水圳時,就推說沒錢了。目前接觸到的地方政治人物、官員、和大學校長幾乎都是這種嘴臉。
或者是阿姨的土地登記資料被說是被颱風吹走,變成國有地,這種消失的公文卻是很常見。曾經發生說被判死刑的犯人要上訴,要向警察局調閱資料時,得到的回覆:是搬家時弄丟了。有登記的是還好,但是早期不知道到登記而變成國有地的部落土地更多。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花蓮台東地區的海岸線可以擠滿一堆觀光大飯店、遊樂區的BOT開發案的原因。
或者是當房地產仲介買賣部落土地的聖雄,明明是個靠開發派獲利的人,卻也跑去幫主角修水圳。這種夾在矛盾中的人也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一邊真心的認為自己幫族人做交易可以賣到最好的價格,讓族人不再被漢人巧取豪多。另一邊幫主角去喬到飯店的管理工作(雖然主角還去種田了)。這一類人不只存在於部落中,在都市裡,主張說「我們擋不過,不如賣個好價格給他們」的人挺多的。但是很多人沒想到的是,一旦賣掉了,就再也買不回來了。
因此我比較認同FB好友群中的怡蓁,再轉發她的影評「太陽的孩子-Wawa No Cidal-找回自己的名字」時提到:
一部電影本來就可被批評,太陽的孩子不會讓人看完就覺得,天啊怎麼會拍得這麼好。電影裡的內容、情感的堆疊、鋪陳等等都可以再加強。
沒有把上述想法放在文章裡頭,只因我認為這部電影仍有可看的地方,例如名字、身份認同,這點要稱讚它一下。而裡面想呈現的部落情況,蠻真實的,笑點也很好笑啊。
因為這部電影裡其他的好點不是在這篇文中被講過,不然就是在蔡中岳的「詳解《太陽的孩子》,你必須知道的複雜事」裡面講完了。於是我就不多說,大家自己爬文。儘管拍得沒那麼好,但是這是先知道真實的開始。15年前,一位大叔採訪了住在南投縣清流部落裡,有關花崗初子和她族人的故事,出了名為「風中緋櫻」的書。過了三年,被公視改編為電視劇,被電影圈裡面一位立志成為導演的魯蛇看到了,他便下定決心拍一部好的電影要講這個故事。等到7年前,他導的一部小電影大賣,終於有了錢和募款的實力,才終於在4年前拍完電影並上映,這部片就是《賽德克•巴萊》。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段累積不斷往上加的,期望有一天台灣的電影圈能有更好的籌資能力,和能夠把這個故事在講更好的環境,以及沒有長水泥叢林的東海岸。
5 ) 这不是儿童片,片名貌似不太合适
片名让我想到印度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台湾原住民电影。魏德圣的《海角七号》唤起了台湾电影的本土意识,而《赛德克·巴莱》之后,则是原住民、原生态的泛起。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台湾的原住民起源于大陆,但我又看过一篇研究,说台湾的原住民(无论长相还是语系)都来自东南亚。我个人认同他们是菲律宾或者印尼马拉后裔。
电影的联合导演是原住民,女主也是,力图高度还原原住民原生态,就正如《赛德克·巴莱》。
故事情节还是略平淡了,那位收地的年轻人如果更深入刻画他用糖衣炮弹来达到目的就好了(那就有别于以前收地的不择手段六亲不认心狠手辣的形象),小男孩许愿不想爷爷康复以让母亲留久一点这个情节不错。另外,我觉得对原住民中某些有理想希望走出去、向往更好生活的人没有体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对比才让主题更深刻。对了,警察驱赶民众那段拍得有点儿戏了,其实狠一点才更有冲击力。
这种外来发展对原住民、原生态冲击的事情在内地多了去,拍成电影的大都主旋律化了,比较有力度的只有《图雅的婚事》。
6 ) 开局还可以,后面就……
开局还行,有点唬人:有山、有海当然还有我喜欢的小鱼儿在洗澡。户外取景,只能算马虎。这么说吧,你想学美国大片的大风景表现手法,就要体现出来人家的那种气场。只能说,只取表皮,精髓却没学到。比如说美国大片阿凡达,那深林海荡漾人胸怀,深邃的想象空间,那是何样的一种情怀!
表现是为了体现影片内涵的,而不是简单的为了表现而表现。真要表现大风景,我想,大陆随随便便的一些滨海小城市场景甩它几条街。
开局还行,照着情节发展,起码没太大出入,真要这么想你绝对错了。接下来,急转直下。
不就是想表现沿海风光吗?看着电摩在公路上跑,你的第一感觉肯定会迷惑:不会拍个10几分钟吧?对,没错。真的拍10几分钟。看来导演和编剧,大脑空洞,没什么内容表达,那就时间凑。-------表现手法属于60年代水准。
既然大脑空洞,那就算了吧。后期剪辑,不一定要搞个99分钟电影,你搞个80分钟行不行?弯弯人估计真的没见过世面,沿海高速公路美景,大陆大把。随便举例,海南的沿海高速公路美景,美吧?真的很美,只要用心去看。再怎么漂亮的美景,一直观赏下去,总有让你想睡觉的时候。
7 ) 太阳的后裔(孩子)
讲真,台湾原住民和汉人在长相上还是有区别的。当然没有歧视的意思,对于种族本不应存在偏见,真正有偏见的是贫富差距。子曰,仓廪实而知礼仪。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美好的风情也有被打破的时候,社会总要发展,乡村部落的美景终究抵挡不住大城市的繁华。故事结尾,小女孩被录取意味着他即将离开相依为命的部落,而母亲的第一反应则是,这很好啊。可见离开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第一选择,要知道,他当年也曾离开过。乡村的破碎与城市的繁荣是当今社会最大的共识。而台湾日本先于大陆二十年的发展经验也足以证明,固守乡村部落终究是没有出路的。导演至始至终都表露出一种既期待,又无奈的态度。原住民对待修水圳的援助也是兴趣寥寥,因为他们的心也早已不在此处,即使修好,这点地也不能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当然,又总比没有好。显然老太太们的子女都以远走他乡,估计也就是过年才回去一趟。
今天是南方的小年,又是一年春运,全国各地的农村也将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繁荣的时刻,但即使是这样的热闹场面,如今也不多见了。村镇的年轻人纷纷在附近的市区买房,老人则多跟着孩子走,这一点他们别无选择。仍然留在乡村的要么是剧中像原住民般挚爱家乡的,要么是子女没有能力带上他们一起走的。想来,城里的100平米,是容纳不下三代人居住的,何况现在的新婚夫妇连公公婆婆都是不要的,更何况爷爷奶奶。可见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都难逃这就是一规律,城市化已经是不可逆转。而更大的格局,全球化更是世界潮流,川普今天登基,誓言贸易保护主义,英国脱欧,这些都是逆潮流之举但也是前进道路中无可避免的历练。想当年战国七雄归于秦,而今路漫漫其修远兮!
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一脉相承。人生百年不过一瞬,审时度势,不做无谓牺牲。
花莲很干净很美,台湾腔也蛮好听,但剧情一般,比较套路吧。城市化进程让原住民多了很多选择,是保留还是放弃?田间地头的生活也是很幸福滴!看到电影里的小孩说人民币好强的时候,不禁莞尔,想说其实祖国的怀抱也是很宽容温暖滴。
海报不错,算是有诚意,但剧本还是弱了。
社会,现实,生活
台湾电影总是那个调调,有点麻木了
可以
太阳的孩子。
冲着金马奖最佳音乐来的,影片剧作和制作其实刚达水准线,在同类型中也属于老生常谈也没多大创新的——为保住部落和传统而战。不过快结尾时大家“劳作阿卡贝拉”的音乐算是蛮惊喜的。
虽然剧情一般,电影的生活质感也有所欠缺,但朴素的影像和真实的群众还是有些中我的意,尤其是那些自然、田原、村落的风景,勾起了我浓浓的思乡情绪(突然好想家、好想亲爱的小朋友们;多希望家乡的山水也能如此美丽和自然,多希望我们福建也能制作类似的生活电影,那就不用借台湾电影来思乡了。)
取材自共同导演勒嘎‧ 舒米的母亲舒米‧ 如妮推动水梯田溼地复育的真实经历,向这片土地上每一位 默默付出、坚持理想的唐吉诃德致意
田园风光拍的很美,不过故事也就太普通了,对于大陆强拆来说,可不是地的问题,而是连家都没有了
推土机进村,肉身对抗机器,传统对抗现代。但高潮的化解却是手机影像po到网上引起关注,对抗现代性的人被现代性拯救了。导演并没有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呈现一个“小朋友也可以看得懂”的故事。
台湾原住民“复育海稻米”运动故事片《太阳的孩子》,诚意可嘉,故事略单薄,表现力稍微弱了一些,发达如台湾,还是有原住民土地情结与现代化开发进程之间的矛盾,少女螳臂挡挖机的地方,还是感动到了。台湾东海岸的风光很美。
剧情略单调吧,但是花莲真的很美,很喜欢原始的那种感觉,很美的乡村,田地,单纯的人,事,物,比大都市灯红酒绿的魅惑样子可爱多了,画面挺美的。
去年金曲獎時,阿洛說:這首歌要獻給每一個太陽底下的孩子,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勇敢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被驅離;希望太陽底下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勇敢的用自己的族語唱自己的歌;希望太陽底下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夠以自己在台灣的土地上感到驕傲。不要放棄我們祖先留給我們所有最美好的一切
影片的质量一般,但胜在台湾情怀,关键是这份情怀是非常温和的。影片中的小男孩说“人民币好强啊”的时候,不禁失笑。
台灣原住民對土地的保育與對本土意識的追求,看這類電影將心比己還是有觸動的,至少她們真的站出來,而不是口頭勇武。台灣的「中國威脅論」在電影也有反映出來,電影根據兩個真實的事件而合併在一起,一個是海稻米的故事,另外是地方户籍文件的維權事實。不一樣的台灣電影。
一个人能够与自己的祖先,土地,祖厝,历史,文化,语言建立起强有力的感情纽带与自豪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一种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这样的国家和社会才是健康且令人向往的。
沒有名喚刻劃的體溫,即便人物賣盡全力嚷嚷“同情我吧!”“關心議題吧!”“哭出來吧!”,又與我何干?
反映中国台湾本土原住民生活 人物刻画还可以再细腻一点 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为了不辜负这片传承下来的土地 以及这个他们自身深爱着的部落 那些如太阳般阳光的孩子会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祖先的文化美好地生活下去 或许我们都应该更关注和保护原住民文化 他们才是土地真正的主人 要尊重他们的传统 他们的历史
重在那份情怀,真诚可感知的情怀。出彩有意志力的人物。十分规整学院派的镜头叙事,且转场最喜欢反讽,有意思。台词句句潜台词,幽默感全场笑出来。只是结局有些轻,前面铺了太多问题没有解决,有虎头蛇尾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