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原佐都子(永作博美 饰)与丈夫清和(井浦新 饰)结婚多年,夫妻两人之间的感情一直十分的美满,这段婚姻唯一的遗憾,就是两人无法拥有一个属于他们的爱情结晶。通过特别收养制度,佐都子和清和收养了一个名叫朝斗(佐藤令望 饰)的孩子,朝斗的存在圆了佐都子和清和的梦,让这一家人更加紧密的联结在了一起。
一晃眼六年过去,这六年里,栗原一家人生活在平静和幸福之中,佐都子和清和将他们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朝斗的身上,朝斗也无惊无险的顺利成长。某一日,一通意料之外的电话打破了栗原家的平静,来电的女人自称是朝斗的亲生母亲片仓光(莳田彩珠 饰),她要求栗原夫妇花钱买下朝斗,否则就要将朝斗的身世公之于众。
佐都子与丈夫工作顺利,家境殷实,关系和谐。丈夫清和因为患有“无精子症”而法让妻子怀孕。为此,他非常痛苦。通过特殊收养制度,他们领养了朝斗,佐都子也为家庭而放弃了事业。然而,6年后,一通神秘电话搅乱了她宁静的生活,原来是孩子生母找来要回孩子,要么给钱。
夫妻俩见到了生母,引出生母片仓光的经历:14岁时她与同学麻生巧真心相爱,却意外珠胎暗结,不得不将刚下的孩子送给栗原夫妻抚养,并与他们见过一面。从那以后,她与对她充满偏见的家人断绝了关系,开始独自生活,连续遭遇不幸。
6年后,已判若两人的她重新出现在栗原夫妇面前。在看到孩子幸福生活,被养父母感动后,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佐都子也在片仓光最初留给孩子的信中发现“暗语”。
佐都子找到了片仓光,表示不会将生母从孩子生命中抹去。
故事讲得有点拖沓,情节断裂 。影片要表达主旨显然不是家庭教育和育儿的问题,但是把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的矛盾讲了好长时间。夫妻两个和片仓光的故事,就好像两部影片的合体一样。影片的结构还是有一定问题的。
改编自辻村深月小说,借小孩朝斗,连结了三位母亲:生母、养母及待产收容所的主事人。河濑一改小说况味,以悬疑贯穿全片,不止跳出了血缘和非血缘关系的陈套,还推而及至不育问题、领养服务、未婚妈妈,边缘少女等,直探被社会遗弃的青少年苦况,整体格局和叙事的复杂性,远高于过去作品。河濑融合纪录与戏剧,虽驾轻就熟,难得是平衡了批判和感性,变为不愠不火的社会写实悲剧。莳田彩珠的演出,光芒四射,演活了一位被遗弃而苦苦求存的可怜人,闻之痛心,见之流泪。
一部探讨生命、责任与“母亲”身份的电影。 影片中几乎每个角色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裹挟在无常命运之中的他们,显得不堪一击。大量的留白和空境将压抑的气氛渲染到极致,结尾处的温情却让人松了口气。影片试着在现实题材之下创建理想设定,在黑暗的现实之中寻找一抹光亮。可这片刻的温情之后,少女小光的路又通向何方呢? P.S河濑直美真的很喜欢让树林、逆光与剧中人物进行无声的对话,但总觉得在这个影片里,有几个地方加得有点牵强,也可能是我没悟到吧。
这部电影仍然将温和的目光投向了女性。因丈夫无精症而决定辞职领养孩子的母亲,创立非盈利组织收留意外怀孕者的“母亲”(她的孩子是住在这里的女生),和未成年受孕的孩子生母,虽然以不同的方式承担着母亲的角色,但是对孩子有着共同的珍视和关怀。 未成年受孕、不孕不育症这些原本沉重的话题,在日光和大自然空镜的运用下,沉重感有所减轻。空镜似乎也与剧情有所呼应,但有些地方仍然觉得突兀,不懂用意。儿歌的三次插入,都有助于情感的释放。 必须承认,女性在这个社会是脆弱易碎的,太多的危险环绕四周,能够依靠的港湾也许只是彼此。但是,母亲的角色,好像能给每个人坚强生活的勇气和无限的悲悯。
面对不知所措痛苦不已的丈夫,栗原夫人勇敢地做出关键选择。选择放弃人工授精,选择辞职领养,选择追寻离去的少女。
在承受了家人和社会的恶意后,小光仍然不曾被黑暗同化,选择放弃威胁领养夫妇,甚至否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只希望孩子心中的那个生育他的母亲,永远是美好的。
最近刚刚看了unnatural,联想到三澄医生的这句话。好像小光和三澄都有点宁教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坚持。
大自然空镜的插入给我一种纪录片的感觉,也让节奏变得有点迟滞。加上啃的是英文生肉,其实剧中人物的感情并没有特别猛烈地冲撞到我的心。结局虽然感人,但是显然有些突兀了,草草结束的感觉。但是在看到小光离开和栗原夫人找到小光的两个瞬间,心中还是泛起忧伤或释然的涟漪。
我想我也需要试着适应不同的剧情节奏,并且这个故事的关注点,是国内电影有所不及的。我们会听说有未成年少女意外怀孕,但我们似乎没有专门关注过这一人群此后的生存轨迹。不孕不育家庭也是如此。也许这样的非盈利性机构,是一个解决方案。
再次强调,未成年人性教育很重要。
我的关注点跑偏了,并没有在女性生育困境上,也没有在生与养之间。
我只是被片中几位女性的遭遇所触动,为她们哀叹、悲伤、不甘和心痛,我想我可能有些老了,有了一些悲天悯人的心境。
佐都子,勇敢包容的粟原夫人。她包容了自尊心破碎不知所措的丈夫,在他徘徊之际,勇敢的说出了丈夫想领养一个孩子的想法,并为此辞去工作做了全职主妇。在他们的家里,她一直是勇敢站出的那一个,庆幸的是,她和丈夫是相爱的,现实中这样的夫妻并不多,彼此体谅、包容,互相尊重。
真帆,婴儿中心短暂出现的女孩,如此漂亮的女孩子,笑和哭都是那么地让人心动。纪录片的形式简单叙述了她。“我以为生日蛋糕只有都市传说里有”“可能这就是最好的时刻了,接下来要怎么办呢”“这辈子第一个夸我可爱的人,特别开心,因此进入了风俗业”。笑着擦眼泪,发梢被泪水粘在脸庞。真的很想抱抱她,告诉她,你真的很可爱,不必为了别人一句夸赞而走了一条自己都不知道多么艰辛的路。
美好,美好的名字,可真实的生活完全不是,父母离婚后再结婚,有了新的小孩子,家里再也容不下她。“我在报道里有看到过,无法生育但有能力养孩子的人,是有些怨恨的”“我应该感谢他们的,他们是在帮我”“为什么要嫉妒,是因为我无法养育孩子,确实做不到啊”。看起来酷酷的美好,对于即将出生的孩子,她连孩子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可这重要吗,她内心是要养育这个孩子的。
友香,真诚地赞美小光的眼睛好看,感谢小光的信任,她想让小光发光,可是她自己都是浮萍一根,在母亲离家出走时屡次伤害自己,在意识混乱的时候,她思念自己的妈妈。“小光像妈妈一样”,她彷徨无措。但最终她和小光,抛弃与被抛弃,也许有一天她会彻底的消失,而没有任何人注意。
小光,前面拍的有多美好,后期就有多落魄,樱花树下,手拈樱花的纯美女孩,枯黄头发脸色蜡黄的垢面女子,穿行在樱花飘落桥上的校服女孩,在暗夜里穿行在大街小巷的送报女子,小光赚取了我最多的眼泪。
她的羞涩、纯净、美好、不安、温柔、倔强以及面对佐都子时深深愧疚,她的愧疚是对那刚刚出生的孩子,也是对佐都子的,那一句句的“对不起”,让我感到这个女孩内心深深地痛和不舍。在家庭聚会那场戏,我甚至在沙发上骂出了脏话,他们就那样放弃了她,抛弃了她。
她那么努力,晨曦会到么。
小光是因为她认为的爱而有了孩子,尽管她自己就是个孩子,尽管孩子的父亲是另外一个懦弱的孩子,但是小光依然和这个未出生孩子一起,看尽了广岛的阳光和海,这是她留给那个自己不能抚养的孩子:
给小乖乖
对不起,我不能跟你一起生活
我绝对不会忘记你
从今以后无论我做什么
都会一直挂念
你几岁了,在做什么
请你一定要幸福
请不要抹去我的存在——最后这一句是给孩子的,也是给佐都子的,幸好,佐都子没有抹去小光的存在。
也许因为是女性导演,真帆、美好、友香、小光,她们作为社会中最弱小的一群人,彼此能够真心相待,坦诚相见,没有目的的赞美对方,给予对方最真诚的拥抱和最温暖的笑容,即使她们身陷泥沼,心底依然有明媚的光。
佐都子最终带着朝斗来到已经面目全非的小光面前。“对不起,没能理解你”“朝斗,她就是你的广岛妈妈”。
两个女人跨越年龄,跨越了身份,跨越了阶层,两位母亲,彼此感同身受,她们谁都不会抹去对方的存在。
十分细腻的日本电影,是我喜欢的那种讨论伦理、无正反方、具备思辨空间、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主体还是透视出每个人内心中善良的一面。影片最为出色的地方就是题材的巧用,编剧贡献最大,演员表演也十分到位,而导演的叙事手法以及电影技巧运用也比较成熟。影片的视角,首先站在养父母视角,着重表达那种对于领养关系家庭特殊的亲子情感,然后在少年母亲的视角,找到了弃婴关系中的特殊亲子情感,通过逐层的抽丝剥茧,逐步讲述出错综关系中每个角色的情感基点。在影片中设置悬疑与反转,在养父母与亲母之间设置矛盾,同时又回转出和解,在和解过程中宣泄出各自的情绪。影片表达出对于亲子关系的伦理侧深度解读,亲子关系,分为生物性亲子关系和社会性亲子关系,二者在一般家庭中都是统一的。而在寄养领养或者被拐卖、被抢夺等特殊事件或特殊背景下,二者会分离。而剧情的核心就在于分离的亲子关系中,各自的合理性、可同情性之间的碰撞与溶解。找到角色中各自的苦衷,通过细致地表现将情绪研磨至细微之处,让观者具备对于各方的共情,然后再通过设置剧情的矛盾点,将各方情绪进行对冲,这就是此类伦理片的套路。这种伦理思辨需要制作方的勇气,有时会面对社会的很多质疑声,所以如何表达出在伦理漩涡中各方的善意,而且回避道德上的多数群体对于善恶认知偏好,就成为成功的关键,毕竟有些电影就因为对于通常性“恶人”的过度正向渲染让大多数产生了不适感。这种对于伦理对立方各自的深度解读,有的是采用本片寻找各自的“善”的共情手法如本片,有的采用各自利益“困局”的表述手法,有的采用特定精神状态下的人与事分离表述方式,如陈凯歌的《搜索》,有的采用的是罗生门式的表述手法,如《最后的决斗》等等。总之,都是通过不断切换伦理视角,形成伦理之间的斗与和。
提起日本的女性导演,相信所有影迷第一时间想起来的都会是河濑直美。生于1969年的她,如果从1992年的独立制作《拥抱》开始算起,迄今已有长达30年的电影创作生涯。
1997年,河濑直美的首部剧情长片《萌之朱雀》在戛纳电影节上收获金摄影机奖,也就是最佳处女作奖,算是宣告了她“戛纳嫡系”的作者身份,此后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熟悉河濑直美的影迷可能知道,生于日本奈良的她,幼年时期父母离异,便跟随姑奶生活。而正是这样的生活,让她对奈良的深林、田野了如指掌,为其日后在电影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对于自然的崇爱奠定了基础。
其早期多部作品的故事都发生在奈良,直到近年才更多尝试起都市题材,但对于自然景观的捕捉和温柔的人文关怀色彩仍然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
时间来到2020年,因疫情没能成功举办的戛纳电影节最终还是公布了一批官方片单,其中就包括了河濑直美导演的最新剧情长片《晨曦将至》。
正如英文片名“True Mothers”所示,这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14岁少女片仓光因为早孕,只好通过非盈利性组织NPO将孩子交由患有不育症的栗原夫妇领养,并起名栗原朝斗。六年过去,困窘落魄的片仓光突然造访,由此引出当年的领养事件以及领养后彼此生活的轨迹。
影片改编自辻村深月的同名小说,但从诸多细节来看,本片与河濑直美导演自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幼缺失父母之爱的她,一方面会在作品中呈现出家庭的分裂与破碎,另一方面也会常常表达对于家庭的依恋与深情。
与此同时,她也常以家庭叙事作为出发点,来抒发对于女性的观照。将河濑直美的人生经历与其家庭题材的影片相对比,我们便不难发现,她的很多影片都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这种并不鲜明的自传性,反而更好地呈现出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微妙的情感。
而《晨曦将至》则走向了另一个层面。本片着重塑造了两位母亲角色,同时间接地描绘了另外两位母亲,因此一共是由四位母亲作为主要对象,从而构成整体的叙事结构,当然,影片中也出现了更多的NPO组织中的“母亲”形象,作为一个更为广泛意义的重要存在。
两位主要角色,一边是无法生育唯有领养孩子的夫妻,一边是无奈放弃孩子的年轻少女。经由故事发展,她们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主要矛盾点。而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或许便是根植于河濑直美心中的郁结,并在此幻化为对母亲的各种想象。
影片始于栗原夫妇的普通日常,尽力呈现了一幅温暖的家庭生活图景。而孩童之间发生的一场意外,则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在孩子得到母亲温柔安抚的同时,影片却以反溯的方式让我们得知,栗原夫妻虽然向来都很恩爱,却一直未能怀上自己孩子的隐秘事实。
影片以两条时间线展开叙事,经由摄影机制造的目光,为我们审视着两位女性“作为母亲”的独特生活经验。而影片中的绝对重心自然是少女片仓光及其所身处的环境,同时又巧妙地以回忆式结构制造出一些悬疑效果。
显然,少女片仓光的意外怀孕从侧面反映出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可以被理解为亲情和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她自然没有做好成为一位母亲的准备,但反观她母亲的态度便可得知,这场意外的酿成无疑也离不开她母亲的“失职”。
而片光仓在NPO组织待孕的过程,则极具象征意义地为我们展现了报团取暖的“母亲”群像。组织的创立者浅见静恵为有着相同遭遇的女性们提供着庇护,填充着这样一群人脆弱而又充满伤痕的痛苦内心。
但在浅见静恵因病关闭NPO组织后,填充片仓光内心缺失亲情的那一块再度溃堤。缺乏安全感的她再度游荡于这个冷漠的世界,也便由此触发了影片第一幕中所发生的事情。
经由前尘往事的充分铺垫,双方的形象已然足够丰沛,而影片最后的彼此碰撞,使片仓光的道歉显得更加令人动容。孩子到来后打开门那一刻完全超现实风格的过曝,则说明孩子之于整体叙事的重要性;将这场戏与片仓光的两次道歉在最后时刻重叠,便拥有了更强的情感冲击力。
影片《晨曦将至》仍然延续了河濑直美一贯的作者风格。电影伊始,我们最先听到的声音便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流声,接着是物体坠落水中激起浪花的声音,而后又是婴孩的啼哭声。仅以声音,河濑直美便高效而诗意地隐喻了母体生育的过程。
宽阔的海面伴随着电影片名引入我们眼帘。翱翔的飞鸟,晨曦中举目远眺的少女,令人眩目的光线,随风摇晃的树叶……在流淌的钢琴声中,画面最终悄然地从自然景观慢慢聚焦于象征现代都市的漏雨,由此才进入真正的叙事。
这几乎成为近期看过的电影中最为精彩的开场:从绝对遵从河濑直美以往的导演方法论,缓缓地转向崭新的视野,也几乎成为她今后创作方向的一次昭告。
从无限接近于自然主义的幽冥风格,到如今关怀底层的强情节叙事,河濑直美导演却仍然能够始终保持着她敏锐的感官和温柔的女性目光,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反观同类题材的其他影片,你或许很难听见如此细密而丰富的声音。在冰冷机械的现代都市里,自然声响成为一种对抗,成为对生命的赞叹,一如偶尔闪过的透亮的光束,以感性的方式唤起我们最本真的心弦。
我想,这是只有如今已成为母亲的河濑直美才能拥有的细致感触和温暖目光。就像影片最后那个堪称超现实的情节所试图表现的那样,漫长的镜头被黑暗充斥着,继而是无休无止的公路和疲惫穿行的车辆,以及沉默的楼宇和孤寂的路灯。
但随着晨曦悄然到来,宛如命运眷顾那般,两位母亲再一次相遇了。那一刻,无论彼此经历过怎样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才是最珍贵的光芒。
作者| 德卡的羊;原创|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回涌向岸边的的海浪,请至少为我留下一线光明,不要当做什么都未发生一般把我忘记,我依然在这里呼吸。” ——《晨曦将至》主题曲 耀眼到夺目的逆光,微风下轻轻舞动的树叶闪闪发亮,镜头下仿佛是一片阳光的海,汹涌澎湃。影片中光影的巧妙应用使得画面中的一切似乎都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可即便这样,影片深处的那抹哀伤,却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把我从阳光灿烂中生生拽进去,我无处可逃,也无路可逃。 那晨曦又是什么呢?或许它只是影片中那无处不在的光,抑或是河濑直美对于现世的期许。到现在,我仍然记得那一幕,月隐于云层,黑夜中的唯一一处光亮被剥夺,世界陷入死寂般的黑暗,暗得就像是浓得化不开的墨。突然,一声啼哭划破了黑夜中的长空。镜头一转,在一个阳光笼罩着的产房里,一张皱巴巴的脸蛋、一双泛红的小手、一声清脆的啼哭,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个黑夜温暖了起来,那一瞬我竟以为这就是晨曦。 但它终究不是,亦或者说它还不够。我本能地感觉它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可我说不清,但我觉得有一个答案很接近(豆友短评),“它是一种希望,对于晨曦照亮大地,把所有成长的痛苦、生命的缺憾和死亡的恐惧全部抹去的希望。” 影片看似温暖,但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导演用光影来迷惑观众,看似美好,实则最为易碎。灿烂消失,美好被毁灭,小光也走向了死亡(我认为她最后是自杀了),观众心中的遗憾和悲伤达到高潮,悲剧美学的作用显露无疑。结尾那段我认为是超现实的表现或者是说是幻想,我所看到其实并不存在,小光已经自杀了。 最让我遗憾的是,最后的最后,她还是没能向朝斗说出那句话:“亲爱的宝贝,晨曦将至,我也将离去,但请别忘记我。” 2021.3.18
1.注意性教育。2.注意家庭和谐。3.坠入底层是一条单行道。
又一部“无精症”。逆光的河濑直美,探讨生育和养育的情感束缚,对任何一方,都可以说“请不要抹去我的存在”。
河濑直美的《如母如子》,讲诉少年与中年两个不同的年龄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一个未婚生子,一个求子不得,但说实话这两个视角割裂有点严重,唯一联系也只有孩子,故事并没有有机融合在一起,反倒是各讲各的,感觉像是两个片子。
第一部河濑直美。两个视点、两条故事线就这么硬剪在一起居然一点都不觉得违和,不过逆光镜头+小清新配乐确实有点滥用,中间的那段伪纪录式的影像也有些奇怪
这个世界上必然有几种感情是可以极致且纯粹的:比如14岁时候学校里那个可以让她不顾一切喜欢的男孩;比如与自己的身体息息相关的生命,即便他们只是匆匆见过几面;比如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依然甘愿奉献和信任的母爱与亲情……这样的情感基本都是男性无法体会的。叙事手法和影片结构是本片值得探讨的部分,把关于生育和领养的议题纵向、横向都进行扩展,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并且直至结局也在无限延伸的故事。
从「索求」孩子的角度来说,这四位不同形态的「妈妈」无疑都是真正的妈妈。事实上,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刻画她们「求而不得」的事实。因此,无论孩子是男是女,是大是小以及身在何处,父母与孩子都是「领养」关系。也正是这一点,河濑直美借着《晨曦将至》的折光不仅重新塑造了「母亲」这一身份,而且真正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将被扭曲而有毒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复原」到了健康状态:亲生并不等于私有;人是目的,因为人都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东亚家庭伦理观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拥有「生之」能力的人似乎同时拥有「养之」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没有从因人而异角度出发的「要求」无疑是一种强行被赋予的权利,即它是对另一种权利的强行剥夺。影片最终是将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孩子,从以保护为名却在行占有之实的「私有制」里小心翼翼地剥离了出来。
本阿姨脑残粉忍痛说一句:杀鸡焉用牛刀。阿姨拍这种戏是信手拈来,两个故事单独拎出来都很强,恰到好处的景/物/人的特写和转换,纪录式影像的穿插,太能让人共情。但这个刻板的悬疑加突兀的冲突说实话不在水准。之前阿姨再怎么母爱泛滥我都甘之如饴,但这次配上那个不断重复的主题曲,那种jpop的人工糖浆的味道让我口腔发涩。
河濑直美的水准还是有的,只是这么多年似乎一点突破都没有,看到一半她那几招重复耍了两遍之后,有种看到导演天花板的感觉。还是河濑直美导演的那些标志性的拍法,树林和逆光无处不在,开心也逆光,绝望也逆光,万物都可以守护人类,万物都必须有灵,大自然的空镜可以帮导演补齐故事没有的逻辑,听不懂风声跟主角说了什么就是大家的问题了。不过这可能也正是我们喜欢河濑直美的原因吧。
那边的女人希望女儿肚子里没有生命,人生就会更轻松。这边的男女明明有资格做父母,却被宣判了无精的极刑。孩子出生,意味着人生有了新的连结还是累赘。父母的身份是件穿上就会变无敌的衣服,像大海保护着岛屿,岩石铭记着地球。既要在子宫里孕育,也要在摇篮里生长,刻在生命里的所有印记都不能抹去。
河濑阿姨的故事電影真是屎味咖哩和咖哩味屎之別,個人對河濑阿姨的劇情片憎厭,就只有河瀨電影中流露到滿瀉,對原生家庭的厭惡可對照,甚至很「唯心」地認為,為了充分扮演作者性,河瀨會因為原作中有一位稱為光的主角,所以才選擇改篇。她無疑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但當中惡念,就可以盲目地高舉沒有血緣的家人都要比有血緣更為可親嗎?而她的高明,是投入其中的紀錄片式調度,光在收容所內過生日的片段,可一瞬間讓角色與觀眾親密感(但究竟掌機的人是誰?),而每當劇情衝突達到制高點一刻,鏡頭就扮演一份超越人性的視野,將所有人間善惡最後都要蒸發到大自然裡頭,太陽,風、樹都是她的借物,是真的迎刃而解,還是回避了坦蕩蕩的人性醜惡和複雜性,實情係過分潔癖感,要隱藏她的不滿。不要再扮正能量大使,明明你就是邪惡化身如變態殺手一樣冷酷無情
TGHFF57-"日式青春物語":國中生清澈美好的愛戀 ,C&K主題曲アサトヒカリ,攝影機直對陽光的過曝畫面,日式跑,空氣乾淨透徹的地景… 然而 主角是誰?兩個[母親]:前半段是妻子,後半段轉到小女生光…兩段感覺就是這麽放到了一起(甚至拆成兩部片也可[誤]… [不孕不育]/[領養]這2個議題滿值得深挖的,但這對[模範夫妻]面對這些問題都顯得非常團結恩愛… 小女生[光]的段落就滿青春窠臼… 原本以為那個[嬰兒接棒]組織會有什麼"黑幕"(大誤) 結果都是温温暖暖的… 但在這種溫暖明媚裡,又藏著重重悲傷… 導演手法/剪輯方面的[留白],挺流暢的,不需要事無巨細交代,點到了就MoveOn(e.g.沒有拍領養[面試]過程,宣講下一場就是電話來了 說可以去辦手續帶寶寶回家…)… 結尾"兩女相遇"太過了…
中小学课程、父母一定要尽早普及性知识,告知那些刚发育的年轻人做爱的时候一定要戴套。
#3rd HIFF# 主竞赛。前入围2020戛纳片单及圣塞主竞赛。河濑阿姨这次水准回升大概是因为动了真情,这个跟自身经历有关的领养故事有些地方拍得是真痛。视听风格很稳,大量逆光镜头(包括cue了前作[光]的一些地方),部分段落也用上了她擅长的纪录片技巧(宝宝接力棒那里甚至直接上了一段带采访的纪录片)。又有小半个奈良故事。剧作结构有趣,三个大闪回以一种环形叙事的方式拼在一起,也是河濑阿姨作品中首次用到这种时间线技巧。所以虽说也是在探讨“家庭的概念-血缘的力量-生不如养”这类命题,但也并不是如预想的那么是枝裕和化。整体而言还是比较适合大众口味,也回应了“少子化”的社会现实。
河濑阿姨用逆光小清新化解了不少两条线交融生硬的问题,虽然片长很长但是看下来不觉得冗。她悲天悯人的创作态度依旧让人敬佩。稍显遗憾的是结尾太仓促,两条线都各自占用了太长的时长,但内容却有点芜杂,其实两条线汇合后的故事也应该重点着墨。
画面做的是真漂亮…但是剧情有些脚重头轻,想讲的太多,呈现出来的有限,最后的团圆结局也有些儿戏。一点牢骚,母亲孩子,孩子母亲,如何做个母亲,怎样的母亲才是好母亲,为了孩子辞掉工作,生了孩子毁掉了大半前程,想来想去,女人为什么就不能摆脱母亲这个身份只是做个人呢?
这部片真的让我彻底放弃河濑阿姨了,剧情片摆拍成假自然真做作的纪录片,关怀弱势、边缘人群就是哭给你看我多惨,给你看我的伤疤。好人都像圣母一样在逆光的背景下说教,所有人都是在镜头下表演痛苦和开心的玩偶,肯本没有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最后又搞一点悬疑线,导演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拍,风光片也没少剪进去。其实看半天是阶级问题呀,说是讨论不同的母亲,最后还是穷人家孩子没有好的环境,不会跟孩子相处。知识分子精英没孩子,领养也可以把复杂的亲子关系处理的很好。社会的症结,个体痛苦倒地来自于哪里,不是呈现跪地痛哭的人物那么简单,导演到底想清楚没有啊。为了改编小说而呈现的故事创作吗……饶了观众吧……电影的创作绝不是把镜头最准某些群体,让她们微笑流泪再来个大逆光,让你看真美啊,这么简单……
三重结构是“母亲”能指的迂回与悬停,也是被一个孩子建立起来的,无血缘家庭叙事。人物在各自的叙事单子中成为母亲,并不断面临着失去孩子的诅咒。《晨曦将至》与《光》同样生成为致盲影像,却是《光》的反面,人物被暴露在大逆光之下,这种光芒表面上看如同是枝裕和,但河濑直美则更为极端。来自放映机的那道光被返照,刺入双眼,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基督教式大他者,审判和救赎同态的在场。对于文本的抵抗令《晨》成为一场诸神之战,与作为裁决神的太阳相对的则是不可知的幽冥之神,在影片中,电话(手机)铃声的闯入是空间转化为神秘的入口,通向广岛的待产疗养院,在日常对话中将时间静滞。而最终如同日剧般的三方相认以及人物冒出的泪水则意味着幽冥影像在这场抵抗的终极失败,但影片所有的感动都出自瞬间。【墓岛字幕组】
河濑直美拍得很稳,聚焦老中青三代母亲的生育与抚养困境,还牵涉到原生家庭问题与领养制度讨论,情感真挚。不过形式上还是有待商榷:双视点时间线+环形叙事结构,以再遇、拜访为不断重现的时空联结点,虽然有意思,但两条线仍然有割裂感,并未气脉相通。逆光空镜尽管有马力克的味道,但放在这个题材和语境中并不适配,因为大部分时候,领养和抚养问题和自然界无关,与神性或超验性也牵系不起来,强行塞入过多逆光空镜头,只会适得其反。(7.0/10)
从不育夫妻收养孩子的心酸,到未成年少女生子后的人生崩盘,河濑直美握有满满值得探讨的社会议题,可也因想讲的内容太多,造成影片结构严重失衡。大量可以重新剪辑、编排、精炼的段落。就像影片那个本已挽救全片的优质结尾,河濑直美仍不放弃再赘言几语,堪称全片举棋不定的缩影。
3.5,相比于一种质地不均的粗糙影像,迫切拿起摄影机所流淌出情感是如此本能和珍贵。